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五二集)  2011/8/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一十六面第三行:

  【邊地疑城第四十】

  請看經文: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這一段是對智懷疑,對罪福他相信,這一類的眾生。念老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本品明胎生之因」,胎生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不是真正的胎生,是用胎生來做比喻,「勸生深信,免墮邊地疑城」,邊地就是疑城,疑城就是邊地,也叫做胎生。「五百歲中,不見佛僧,不聞經法」,之所以稱它為邊地、胎生,就是這後面十二個字,他生到極樂世界,五百歲是我們人間的時間,不是極樂世界,我們人間五百年,這是最長的時間。那個時間短的有三、五天,只要他不疑惑,花就開了,蓮花化生。他有疑惑,花不開:花不開,他就沒有機會見佛聞法修福修慧,所以他要耽誤一點時間。如果花開了,他就入品,最下的地位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這帶著疑惑。我們學佛的同學帶疑惑的人很多,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樣的人不帶疑惑?現在我們住的這個地方亂世,地球,社會混亂,地球災變異常,只要你還關心這些事情,還在打聽這些事情,都叫做疑惑。你要不疑惑,問這些幹什麼?一心念佛就好了。什麼叫真信?這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叫真信,這叫正信,這個人沒有疑惑。

  各方面的信息來,我們看到、聽到了,最後總結都是念阿彌陀佛可以化解,那就好了,我就不必再聽,不必再打聽,咱們一心念佛,不就問題解決了嗎?真的,一點都沒錯,只要放下萬緣。還打聽這個、打聽那個,還不相信,還有懷疑,怕這樣往生恐怕都是邊地,都是疑城。所以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什麼都放下;如其打聽這些事情,不如念經打聽極樂世界,咱們對極樂世界搞清楚、搞明白,一點都不懷疑,這就對了。我們親眼看到的,真正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一些阿公阿婆,他們一句佛號、一串念珠,一天到晚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念頭都沒有。念個三年真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要人助念,連家人都不告訴。我在四十年前見到一個,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走的,沒有告訴家裡人。怕什麼?怕惹麻煩,又問長、又問短,那盡是夾雜。真聰明,真有智慧,把家裡人支開,不讓他接近,她走得那麼瀟灑,走得那麼自在。

  我在美國,我早年在台中求學那個十年,有一個甘太太她護持我。她在台北她帶頭,找了十五個人,每個月一個人出十塊錢,就是我每個月有一百五十塊錢零用錢,十年沒有間斷,月月給我寄來。以後她移民到美國去了,在美國住的時間很長,我是一九八二年到美國,她去得早,她大概在七0年代的時候就移民到美國去。我離開台中了,在台中住滿十年離開台中。她告訴我,她一個老同參、老朋友,也是個老太太,兒子在美國念書,畢業了在美國工作,也娶了媳婦,生了一個小孫子讓她帶,把她請到美國去照顧家、帶孫子。孫子大概有三、四歲,可以上幼兒園,她在美國住了三、四年。美國的環境清淨,白天兒子媳婦都上班,小孩能上托兒所也都送去了。老太太一個人在家裡,念佛沒人知道,她也不告訴家人,往生的那一天,她是半夜,什麼時候走的不知道。早晨每天都是老太太最早起,把早飯都準備好,兒子媳婦吃了早飯就上班。這一天大家起來的時候,老太太還沒有起來,房門關著,也沒有煮早飯,感到很奇怪。把她房門推開看看,老人的房門沒有鎖的,打開一看,老太太穿得整整齊齊,穿著海青盤腿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應,仔細一看她走了,坐著走的。而且遺囑寫了放在床上,兒子、媳婦、孫子孝服她都做好了,她自己做的,統統放在床上,預知時至,沒告訴任何一個人。這是什麼?這叫信佛,這是真幹。

  災難這麼多,每個月我們看到一個報表,看看就好了,就可以了,不必再去打聽。十方神聖傳遞信息也沒有這個必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萬緣放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災難不必過問。我早就講過,在澳洲的時候,今年三月在澳洲我就說得很清楚,劫難來了,該留的留,該去的去。該去的這是共業,你不能不去,去到哪個地方我們現在可以決定;現在如果不決定,去的地方是被業力牽走的。我們希望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在這個時候真的要把萬緣放下。神明傳遞的信息也放下,就是經上所說的,要真信,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決心要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蕅益大師講的,在《彌陀經要解》裡頭,不必疑惑,我決定得生。我們學了這部《無量壽經》,我在經上告訴大家的,我們決定能生淨土。為什麼?淨土是我們自己心性所現所生,是我們自己阿賴耶識所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都是自己,不在外頭。大乘經教裡佛講得太多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要不相信這個,念佛生淨土也是邊地疑城。真正有智慧,真正明白了,統統放下;如果我們不在共業裡頭,那還留在這個世間,留在這個世間你有使命。留下來都是善人,善人就好教,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行就是他也會念佛。那我們留下來,要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

  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的好榜樣,所以諸佛如來稱讚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讚譽怎麼來的?阿彌陀佛給一切諸佛跟諸佛剎土做出最好的榜樣,最好榜樣是什麼?講經不中斷,念佛不中斷。極樂世界念佛不中斷,極樂世界講經教學不中斷,這就是最好的榜樣,我們要應當學習。我們的老祖宗懂得,完全懂得,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修身齊家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阿彌陀佛教學為先。不能離開教學,離開教學人就胡思亂想,那就「性相近,習相遠」。一切法的成就都離不開教學,這是我們在這部經裡看得清清楚楚,有很深刻的體會。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讀書,讀經書;講學,講學是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念佛,除這個之外,什麼事都沒有,天下本無事,你能不成就嗎?不可能,你決定往生,你決定成佛,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不必再多事,把心定下來,這是什麼?真明白,真覺悟了。

  社會的動亂、地球的災變,你不聞不問,自然清楚明瞭,為什麼?你心清淨,清淨心能照見。心覺悟、明白了,眾生的別業、眾生的共業,你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自己成就功德才能幫助別人,自己不成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地球這些災難,會有一般人傳說那麼樣嚴重嗎?不會。為什麼不會?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都在祈禱,真正修行的人都在懺悔,都在改過自新,所以大災難化成小災難,小災難就變成沒有災難。這一個地區懺悔的人多,改過的人多,念佛的人多,這個地方災難就減輕。這個地方如果沒有佛法,沒有人改過,沒有人自新,沒有人回頭,他那個地方災難就重,不就這麼回事情嗎?學佛學什麼?學智慧,不能迷信,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真搞清楚,心就定了。所以在這一品裡頭,世尊勸勉我們大家要深信,這個信淺了不行,要深信。淺了是什麼?你還到處去打聽,打聽這個、打聽那個,那信都不深;信深了沒事,心是定的。凡是生到邊地疑城都是信心不夠深,帶著疑惑。我們今天要到處問這個、問那個,問佛菩薩還是信心不夠深;信心深,佛在面前也不問他。我這個話,阿彌陀佛聽到了,你看他點不點頭?我沒有說錯,全是事實真相。

  我們看下面經文,「望西云:邊地胎生,同體異名」,一樁事情,說邊地也行,說胎生也行,說疑城也行,名詞不一樣,只有一樁事情。「《略論》云:又有一種往生安樂」,安樂就是極樂世界,「不入三輩」。三輩九品是正科生,他沒有入進去,他也到極樂世界,就好像現在念書他是旁聽生,他念預備班,一年級還沒有上去。他進到極樂世界是進預科,別人去的是念一年級、二年級,還有插班進去的,下下品往生他是一年級進去的。不入三輩中,「於五百歲中」,你看都是講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不見就是沒有福報。「安樂國土,謂之邊地」,在極樂世界這個情形就稱之為邊地。「亦曰胎生」,也叫它做胎生。「可見望西正承曇鸞師旨也」,《略論》是曇鸞大師造的。「《略論》復云:邊地者,其言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同邊地之難」。這個邊地之難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你看佛經上常說,正信的人生中國,邪見之人生邊地,那個中國不是我們中國,這個要搞清楚。佛經上講的中國,有佛法的那個地區就叫中國,沒有佛法的地區就叫邊地,是這個意思。就是前面我們讀到過的,佛法推行的地區、佛法教化的地區,這叫中國。我們看到經文上這個意思,不能夠錯會。哪個地方有佛法,那個地方就叫中國,沒有佛法地方叫邊地,所以同邊地之難。

  「或亦於安樂國土,最在其邊」,這是比喻,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邊際,它是法性土,它不是法相,所以這個境界真正不可思議。你要問極樂世界有多大?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用在極樂世界是恰到好處,古人所謂「其大無外」,你說多大?無外就是沒邊;「其小無內」,小到什麼程度?小到沒有內,這講到極處。真有這回事情嗎?有。大乘經上就是這麼說的,為什麼?法性沒有內外。沒有內外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時間跟空間全是假的。時空從哪裡來?從錯誤觀念上產生的,在佛法稱它為不相應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所法,它又不是真的,所以在佛法把它建立歸納在一類,凡是這種性質歸納一類叫不相應行法,它有這個事。為什麼叫不相應?它跟心不相應,跟心所不相應,跟色法不相應,但是它也離不開這些法,從這些法裡頭產生一個錯誤的觀念,時間、空間這麼來的。所以它確實沒有,它不存在,我們概念,讓它有這個概念存在,有四方、有四維、有上下,有這個概念,實際上你找不到。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這也是抽象概念,實際上也找不到。《金剛經》上所說的三心不可得,三心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所以說安樂國土最在其邊,它邊不可得。

  「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嬰兒剛剛生下來,還不能有人的行為。「邊言其難」,他在邊地沒有機會修福修慧。「胎言其闇」,這個闇就是愚痴,他的智慧不能現前,他對於外面環境完全是蒙昧。「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借著這個難、借著闇來做個比喻。「謂邊與胎皆是喻也」,都是比喻。「非是八難中邊地,亦非胞胎中胎生」,八難中的邊地是沒有佛法的地方。「何以知之」,為什麼我們知道它不是真的邊地,不是真的胎生?「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只要是往生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故知非實胎生」,不是真的胎生。「五百年後還得見聞三寶」,所以它不是八難當中的邊地,八難當中的邊地是永遠見不到三寶。五百年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人的壽命是無量壽,無量壽五百年是非常短暫的時間。「又疑城者,若人於疑心中念阿彌陀佛,則生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中不得聞三寶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這比喻。

  「如《守護國界主經》」,有這麼一段話,「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這就是瑞相,「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這是瑞相,這樣走的人他決定生淨土,也不用懷疑他。他念佛走了,他是不是真走了?到極樂世界他是哪一品位?操這樣心幹什麼?大可不必!為什麼?一操心你的心就亂了,一心不亂,這個人往生把你的功夫全破壞了。他沒有意思破壞你,你自己亂了陣腳,自己禁不起考驗,真有功夫的人如如不動。你要問這人是不是真往生?我自己到極樂世界我就知道,看他在不在那邊?在那邊不就往生了嗎?不在那邊,無論在哪一道裡頭你都看到。跟他有緣,等到他緣成熟了再去接引他,正確!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須臾間之事耳,為什麼那麼短的時間都不耐煩,都不能等,要立刻知道?立刻知道把自己的清淨心打掉,甚至於把自己這一生念佛往生的緣也斷掉,這叫真可惜。這什麼原因造成的?對於諸法實相欠缺明瞭。什麼諸法實相?這部《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就是諸法實相。我們對這個經典了解不夠,認識不夠,所以在境界上才出現這麼多麻煩,妄想、雜念沒消除。有人說:眾生遭這麼大的劫難你不動心嗎?動心沒用,救不了。怎樣才真正救?一心老實念佛是真救,老實念佛,拿這個功德去迴向,管用。怎麼知道?我們在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發的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個五劫修行的功德不可思議,是用這種功德來加持我們,我們才有這種殊勝的緣分感到他的加持。如果我們沒有修行,沒有功德,再好的心也幫不了別人;你要幫人一定要有真實功德,真實功德是什麼?真修得來的。信跟解都不行,功德是有限的,真幹,就有大功德!

  我們再看另外一種人,「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人,沒精進心,精是什麼?精是精純。我們雜亂,我們到處想知道災難的樣子,災難情形,這個心就是雜亂的,這不是精進心。精進心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想知道,這叫精;進是只往前,沒有後退,也沒有偏差。我在這個道路上,我沒有走邪路,沒走岔路,往前進,叫精進。所以什麼心是精進的?清淨平等覺是清淨的。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心還迷而不覺,這就是沒有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因為什麼?他沒造罪業,他也念佛、也持戒,只是雜念太多,妄想太多。「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安養是極樂世界,陰曹地府不收他,極樂世界他也去不了。「如睡眠去」,就好像睡著他去了。「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不錯,他還是到極樂世界去了,去的地方沒入品位,就是他不在三輩九品,他在邊地疑城。「五百歲受樂」,疑城也很快樂,前面我們念過,疑城裡面的環境相當於夜摩天,比忉利天還高一層。「再修信願,方歸淨土」。「可見信願二者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這部經,一切諸佛,釋迦世尊也不例外,統統告訴我們,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疑情太重的人很麻煩,往往連邊地都去不了,疑情太重就變成罪業,這個事實真相要知道。佛菩薩對眾生那個恩德是多大,你怎麼能懷疑他?父母養育子女,對子女的愛心是多親切,你懷疑他,你不叫造罪業?罪業一成立就去不成了。那時候此地講地獄就收你去,不是不收,它收你去了。

  此地所講的疑都不重,經上講得很清楚,第一種是懷疑佛的智慧,經上講的智慧太大了,不可思議。真有那麼大智慧嗎?是不是太過分?這是懷疑。第二種懷疑是懷疑自己,自己造的罪業太重,我這樣能生嗎?佛會來接引我嗎?生這個疑問。有這種疑惑,這個疑惑沒有斷,但是他還是很精進、很努力,還念佛,這是生邊地的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信願」這兩個字,我們怎樣把這兩個字培養好?信心、願心如何去培?讀經、聽經。上智與下愚好度,他聽話,他不懷疑,他老實。最難度的是當中這一部分,上不上、下不下,而這一部分人最多。上智少,少之又少,下愚也少,也是少之又少,這兩種人一接觸決定成功。所以我們今天死心塌地再不懷疑,再不過問。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常常大聲疾呼,提醒我們大眾,「要換心」!這個字我聽到耳熟,印象深刻。換什麼心?把我們這個骯髒心放下,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這叫換心。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行不行?行。為什麼?阿彌陀佛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阿彌陀佛不是外人,本來就是我變現的。我今天心裡這些拉拉雜雜東西也是自己變現的,自己變現的,換不難,容易;不是自己,找別人,那這難,太難太難了。就像中峰禪師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是淨土,此方就沒有災難,淨土從哪裡來的?心淨則佛土淨,講得多清楚、多明白。心不清淨,國土就不清淨,心淨才佛土淨,還要問什麼?不需要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此外更有懈慢國,或稱懈慢界」,界就是世界,有這麼個地方。「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這十萬億佛國土當中還有這麼個地方,這個地方不錯,非常快樂,五欲六塵的享受,到那裡去一留戀,好,極樂世界就去不成,就被它留住了。我們知道,真的不少人到這裡去。「生此國者,染著其國土之快樂,而起懈怠驕慢之心,不更進而生於極樂,故稱為懈慢國」。真有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非常像我們娑婆世界,經上告訴我們北俱盧洲,北俱盧洲快樂,福報很大。經上告訴我們,人的壽命大概都是一千歲,很少夭折的,就是短命的人很少,都能夠活到千歲。一切衣食享受自然的,像他化自在天一樣,想什麼東西就現前。所以一看到這個地方,這地方不錯,誤會了,以為這就是極樂世界。跟極樂世界差別在哪裡?這個地方沒有佛、沒有法、沒有僧,北俱盧洲就是這個地方,永遠不見三寶,不聞法音。

  「如《菩薩處胎經》曰: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前後發意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這個問題嚴重,要小心,你看看,億千萬眾生,這個眾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絕大多數都到懈慢國去了,把懈慢國當作極樂世界,那很快樂。這個地方真是要特別特別的信願,我們在這個世間要不把這個願心養成,你在中途看到這個地方怎麼辦?你還想離開嗎?這是從娑婆到極樂世界一個中途站。所以求往生者,必定是有堅定的弘願,就是一個目的,我要親近阿彌陀佛,我要依止阿彌陀佛,我要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做阿彌陀佛的法子。將來跟阿彌陀佛一樣,在遍法界虛空界普度一切苦難眾生。極樂世界是我們的總部,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總領導、導師,我們永遠依靠他,不離開他。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願心,其他的全放下,不要再去想了,不要再去理會,一心專念,你跟阿彌陀佛直接聯絡,不必再用當中的。心心相印,我們才能成就,這比什麼都重要。心真的定下來,什麼樣快樂的境界都不再理會。億千萬眾,時有一人,這一人就是我們自己,什麼都不要過問,這一句阿彌陀佛希望二六時中都不要中斷。聽經、讀經,讀經讀《大乘無量壽經》的經本,不讀註解,讀經本,讀經、聽經、念佛。一切世間事隨緣而不攀緣,而且隨緣當中要學菩薩的妙用,妙用是什麼?不把它放在心上就妙了。世間一切法放在心上就錯了,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只有《無量壽經》,這就對了。

  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你看多可怕,一個懈怠,一個傲慢,懈怠、傲慢人人都有。印光大師教導我們,末法時期以小道場,人數不超過二十人,非常非常有道理。一千七百年前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東林念佛堂,人數一百二十三個人,定的,就是這些人在一起修行,一點都不雜,這真正是修行道場,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個個都往生。後往生的人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蓮社的老同修都在阿彌陀佛身邊,一起來迎接,這多麼殊勝。決定沒有懷疑,所以這個沒有懷疑很難,如果對於經教沒有相當的認知,這個疑是斷不掉的;真清楚、真明白,沒有了。人到懷疑心斷掉,自性的功德就慢慢向外透,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般若智慧慢慢現前,這個不能不知道。結社念佛修行,還是遠公的辦法好,人是定數的,就是報名參加定數的。當時謝靈運非常想參加,遠公大師拒絕了,謝靈運在歷史上是大文學家,晉朝時代大文學家。遠公為什麼不答應他參加?文人的習氣沒斷,喜歡作詩、作詞、寫文章;換句話說,不能一心專念。偶爾到蓮社來住幾天,老朋友,遠公也不拒絕,至於長期參加我們念佛堂,不行。你看遠公的為人,活潑,不呆板。我們這個念佛堂,你人少一、二個人來隨緣念一支香,住個一、二天可以,長期不行。祖師把這個模式都告訴我們,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真幹,就是這個幹法。

  「準上經義,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也屬於這一類的,但是它比不上邊地疑城,因為邊地疑城只有五百年,他還能再精進。到懈慢國時間可就長了,決定不止五百年,他的煩惱習氣統統都現行,什麼時候能斷得掉?極樂世界邊地他在蓮花苞裡頭,蓮花苞是他安全保護網。雖然不能見佛聞法,但是外面這個習氣他不會沾染的;懈慢國不行,懈慢國一定會讓他的煩惱習氣漸漸又現行。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大段,這一大段講五種智。『不了佛智』,曇鸞師《略論》云:「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不能相信,不能明瞭)佛一切種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總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在這個地方,因為佛智就是大乘教上常講的轉八識成四智。這個地方五智,五智前面這個佛智是總說,就是一切種智,轉八識成四智加上一切種智,就是五種智慧,這也是佛學常識。我們先把這五種智簡單介紹一下,然後我們再看這段註解就容易了。這個「五智」,是從《佛學大辭典》節錄出來的,「名數,顯教轉八識而成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轉識成智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八識再加個第九識,實際上八識裡頭是兩分,一個是真,一個是妄,妄叫阿賴耶,真就是真如自性。所以在密宗就稱它為第九識,第九跟第八是一樣,一個在迷,一個在悟,迷的時候叫阿賴耶,悟的時候叫它做第九識,也叫奄摩羅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叫法界體性智,這就變成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所以有五智的說法。

  《無量壽經》這部經不算大,它分量不多,但是它是大經,大到什麼程度?跟《華嚴經》無二無別。《華嚴經》說得仔細,它說得簡單,內容完全相同。所以這部經裡有顯教、有密教、有宗門、有教下、有大乘、有小乘,《無量壽經》全部都包容了。所以隋唐大德判這部經,也是一乘圓教,《華嚴》、《法華》到最後都歸《無量壽》,所以這部經是圓滿法輪。我們去年把《華嚴經》放下,《華嚴》講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大概只講了四分之一,全經要講下來大概是兩萬個小時。災難這樣迫切,我們著急了,《華嚴經》太長、太大了,改成這部經。這一部經講下來,我們預估是一千二百個小時,現在已經講了一千一百個小時,後面還有一百個小時大概差不多,頂多兩百個小時。我相信不會超過一千三百個小時,不會超過,這個經能救急。五智是純粹的哲學,裡面也有科學,「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就是本師阿彌陀佛。

  我們看第一種,「法界體性智,是轉奄摩羅識所得」,奄摩羅識就是第九識,就是阿賴耶第八識清淨的那一分,第八識叫染淨混合體,淨的就叫第九識,染的就叫第八識。法相宗不立第九識,它只講第八識,染淨二分;密宗把它阿賴耶染淨二分分開來,染叫阿賴耶,淨叫奄摩羅。「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法是萬法,界是界限,界限就是有差別;沒有差別,界限就沒有了。所以分為十八界,有界限,六根、六塵、六識就十八界,這歸納,無量無邊的法界歸納為十八類。《楞嚴經》上又加上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就變成二十五,這些全都是開合不同,展開真的是無量無邊。總歸納給諸位說,總歸納歸納到最後成一個,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你就曉得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意思,你看它歸結起來,你曉得意思你就會相信,阿彌陀佛的意思,阿翻作中國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無量無邊法界你統統知道就無量覺,這一句就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一條都不漏掉,就在名號當中,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念這一句佛號,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所修的一切法,統統念到了,一樣不漏。所以你就不要再一樁一樁去搞,一樣一樣去打聽,沒有這個必要。心完全定在這六字洪名當中,你就圓滿統統得到,死心塌地執持這句名號,你所得的功德就是大圓滿,跟阿彌陀佛一樣。「法界體性即六大。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住在這六大法界,這三昧,三昧是定,他的心就定在這裡,這是法界體性智,法界是從這個智裡頭流出來的。「主方便究竟之德」,這一句講的是用,有體、有用,體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的德用。

  下面四個這是分說,第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這是我們大乘教常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識變的,就是阿賴耶所變的。法界體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是體,大圓鏡智是它的作用。六祖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大圓鏡智,能生萬法。萬法出現了,變成現象,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變成這個東西。法界體性智它沒有現象,它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這一轉過來就叫大圓鏡智,什麼人轉過來?《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就轉過來了,轉八識成四智;這一轉,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是阿賴耶所變的,現在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十法界沒有了。沒有,現什麼?現報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自己的報土跟諸佛報土是一不是二,他就回歸報土去了,這個裡頭有相,不會變化,壽命無量,一切法統統都是無量的,人無量壽,花草樹木也無量壽,山河大地也無量壽。而且它是淨土,它沒有染污,為什麼?自性變的,自性沒有染污。惠能大師見性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是自性,法性土。所以極樂世界清淨,一點灰塵都沒有,那個地方用不著清潔,為什麼?它不會染污,沒有染污的。十法界有染污,有輕重染污不相同,法性土裡頭沒有染污,人身是法性身,不是物質身體,也不是精神的身體,自性功德流露。它那邊精神,它不是受想行識,阿賴耶裡頭有受想行識,法性身沒有,法性身有見聞覺知。迷了之後見聞覺知變成受想行識,開悟之後見聞覺知又恢復到正常,就見聞覺知,不是受想行識。

  第三、「平等性智」,這是末那識,末那識不平等。末那的性質有四,第一個我見,這就是十法界一切眾生煩惱的根,他有我;「我」要沒有了,根都拔掉;所以他有我。我見,見就是一個想法,跟著這個想法就有我愛,大乘經教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兩句話好,念佛要一,一就不准有亂想。你心裡一起心動念就是二、三,就不一,不是一心專念,念要能歸一的話決定生淨土。所以我愛出來了,我愛就是貪,貪毒的根;我痴,愚痴的根,痴毒的根;我慢,傲慢,慢就是瞋恚的根。這就貪瞋痴三毒煩惱,跟我同時發生的,所以末那識講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四大煩惱就是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個東西一轉過來,就是平等性智。「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有這個東西不平等,對於一切法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個我尊重,那個我輕慢。他就有這些念頭,這些念頭是六道生死輪迴,尤其是三惡道的根。所以末那一轉這就是菩薩,末那一轉的時候就恢復自性。

  第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意識是什麼?意識主分別。「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它一轉,不分別了,末那識不執著了,意識不分別了,只要你於一切法當中不分別、不執著,這兩個就轉了。這兩個一轉,阿賴耶自然轉了,前五識也轉了,轉成所作智。所以轉八識成四智,是六七因上轉,八跟五是果上轉,就是你因上轉過來,它連帶就轉過來。你沒有辦法在阿賴耶轉,因為你找不到阿賴耶;你也沒有辦法在前五識轉,眼耳鼻舌身你轉不過來的。就是要在意識跟意根,功夫就下在這個地方,你只轉過來了,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事事無礙。為什麼?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他就沒有障礙,得大自在,這是大乘修學理論的核心。所以戒律是行門,日常生活當中規矩裡頭的一個總的原理原則。唯識轉八識成四智,是教下明心見性最高指導原則,它跟宗門、跟淨土不一樣,它是從正知正見上轉的。這個功夫,中下根性人都能做得到,要很長時間去修學。那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這個法門來不及了,像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搞二十年。我們沒這麼長的時間,我們希望一年半載就成就,那怎麼辦?淨土宗就行了。淨土宗修的是什麼?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一句佛號把所有這些雜念、欲望全部打掉,他就成功。所以這個法門最穩當、最快速、最簡單、最容易、成就最高,難信易行,修很容易,道理太深了。

  「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引導攝受一切眾生,「自本體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四智就是此地講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分配在四方,四智四佛。「此時法界體性智住於本位」,它在當中,「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閦如來,主發菩提心之德」。你看我們這個淨宗教導我們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東方阿閦如來他所主的,大圓鏡智。「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人不修,寶不生,這個寶是什麼?寶就是自性。你不肯修行,你的性德不會顯露出來。「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成就菩提,你看前面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之後,不修行就不能成就。那要修行怎麼樣?要修行一定把煩惱斷掉,我見、我愛、我痴、我慢要斷掉。這個時候怎麼樣?心淨則佛土淨,阿彌陀佛出現了,主成菩提。「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這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決定在一生證得無上菩提,契入大般涅槃,這就圓滿功德,這是證得究竟果位。「由此五智成為體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曼是曼荼羅)之相大」。「大圓鏡智之阿閦,為大曼荼羅身。平等性智之寶生,為三昧耶(三昧耶是平等,平等)曼荼羅身。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羯磨是作業,這個業就是事,就是做事的曼荼羅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風空之五大。其分配有二樣」。底下叫你「參見五大」,《佛學大辭典》裡面你查五大就找出來了。「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若依通門,則五智直為五智,五如來直為五如來,教觀大綱曰:慈覺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境」。

  這一段意思比較深,念老下面的註解說得很詳細。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念老的註解,我們從「不了故」,這裡看起。「不了故,故起疑」,疑惑就生起來。「此一句」就是不了故,在經文裡「不了佛智」這一句,「總辨所疑」,疑,疑什麼?疑佛的智慧。「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疑必須要斷,疑要不斷它就成了障礙,障礙一般講障礙你明心見性,這總說。在此地障礙我們的真信,我們這個信心裡頭有疑,這信不是純正,所以怕的是在中途懈慢國你過不去,怕這個,所以不能有疑。有疑你的願力不堅固,遇到懈慢國的境界,你會退心,所以對治所疑就很重要。下面「淨影、法位、元曉諸師均同上之說」,這幾位祖師大德都同樣有這個說法,「以不了佛智一句為總,餘四為別」,這大家都是這麼看法。「《淨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不思等是別」,就是不思議智。「佛智淵深,餘不能測」,餘是菩薩以下,聲聞、緣覺、人天沒有辦法測度,「不思智」就是『不思議智』。「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不可稱智』。「於諸法門,知之窮盡」,佛有這種能力,無量無邊法門他沒有不知道的,他沒有不清楚的,「名為廣智」。經文裡面講的『大乘廣智』,這種智慧。「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經上講的這是四種智。

  「唐海東元曉師更於餘之四句配當四智,如《宗要》云」,元曉是韓國人,韓國淨土宗的大師。他把經文裡面這四種智配法相唯識的四種智,把它配合起來,在《宗要》裡頭說,「此言佛智,是總標句。下之四句,各顯四智。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議事」。我們前面看到作業,作業就是做不思議的事。底下說,舉一個例子,「謂一念稱名」,我們念一聲佛號,「永滅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勝報」。這就是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界是娑婆世界以外的,勝報就是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是等事,非其所測,是故名為不思議智」。這個例子舉得好,完全從正面的。如果從反面的呢?那就不是成所作智,那是什麼?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造業,阿賴耶指揮它,它就造業了,造殺盜淫妄。如果是成所作智指揮它的,它就造善業,這五個識本身做不了主,誰給它做主?第六分別,第七執著,六七做主。阿賴耶那是高高在上,阿賴耶不分別、也不執著,它是什麼?總報主。阿賴耶稱為藏識,就像倉庫一樣,資料室一樣,所造一切善業、惡業這些種子,我們講這些資料全都藏在這個資料庫裡頭,無始以來一樁都沒有漏失,全在裡頭,非常不可思議。轉識成智之後,它就變成智慧,大圓鏡智,不但自己自性裡頭本具般若智慧現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所造的業習他全知道。就好像什麼?資料室東西連線了,現在網路上連線,不但知道自己的,別的人全部都知道,他連線通了。所以佛法講到這個地方,確實這一部分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絕對不是講迷信。在佛法,法相唯識是佛教的心理學,你讀了這個東西之後,你要在大學裡頭看到心理系的課程,你都會覺得枯燥無味,不能跟這個相比,這個裡頭趣味無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