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00集)  2011/7/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0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二十二面第七行,從當中下半看起,從淨定:

  「淨定者,其心清淨,寂然不動也。安樂者,安然自在,任運常樂也」。接著前面,我們學到的是「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現在我們看「淨定安樂」,經文上這個四句非常重要。我們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特別是「自然保守」,保守什麼?「真真潔白」。這真心怎麼樣能保持?「志願無上」,這是自己覺悟了,念念想幫助別人覺悟。「淨定安樂」,是我們的目標,我們自己希望得到,也希望一切眾生個個都得到。『淨定』,意思是「其心清淨,寂然不動」,這是真心。我們要知道,會動的是妄心,不動的是真心。什麼叫不動?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叫不動。這個不動分三個層次,不執著,這是小小的不動;不分別,不動的等級提升了;到不起心、不動念,才叫真不動。由此可知,阿羅漢跟菩薩,比凡夫、比天人來說,他們心不動了,我們這個心亂糟糟的。如果要比起佛,他們的心還在動,只是很微細的動,像水一樣,它有很小的波浪,還是有;凡夫,大風大浪,叫波濤、海嘯,現在變成這種可怕的程度。真心永遠不動,惠能大師說得很好,「本無動搖」,這在佛法裡面稱它作「自性本定」,這個定不是修來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它是自然的,它不是修得的,只要你把那些動放下,它就不動,不動就現前。動是假的,它是生滅法,所以可以把它滅掉;真心不是生滅法,所以它不動的那個清淨相會現前。這是功夫,真正修行人就想修這個東西。

  淨定的作用就是『安樂』,「安然自在,任運常樂」,這個安的意思很深,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缺。為什麼什麼都不缺?自性裡頭本自具足。具足什麼?樣樣都具足,具足萬事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它一樣不缺,就在我們眼前。你看我們眼前什麼地方缺了一塊?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大地無緣無故的就沉下去,叫天坑,這是不是缺了一塊?沒有,你看看天坑那個底還在,沒缺。無論是極樂世界,無論是阿鼻地獄,全都是自性本自具足,樣樣不缺。這些境界不同,為什麼不同?念頭不同。你記住一句話,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是大乘經教的核心,那就是佛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就現什麼。你想安樂,安樂就在現前;你想悲傷,悲傷就在現前;你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現前;你想山崩地裂,山崩地裂就在現前,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是什麼念頭?仁義禮智信是極樂世界,自然的;反過來,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那什麼世界?是我們現前的世界。

  這個景觀真存在嗎?佛告訴我們不存在,假的,幻相。就像我們看電影,就像我們看電視,沒有兩樣。你要是明瞭事實真相,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了。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做不到,為什麼?習氣太重,不知不覺那就是自然中自然相,不知不覺,念頭就生起來了。所生的念頭你細心去觀察,凡夫的念頭自私自利,聖賢的念頭全部是利他。利他是善,自利是惡、不善,利他是假的,自利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但是外面境界變化,確實跟著你的念頭轉,病苦現前,災難現前,不善的念頭所變的。天堂現前,極樂世界現前,是你的善念、淨念所變現的,一點都不稀奇,無有一法不是自然中自然相,全是的。只是我們迷失自性,叫粗心大意,都在眼前沒離開我們,可是我們看不到,我們沒有覺察到,沒有體會到,問題在這裡,這樁事情不能不知道。淨定,安樂就現前,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淨不下來、定不下來,就是煩惱現前,安樂就沒有了。安樂是從淨定來,與環境不相干,但是初學的人環境會干擾你。你習氣重,在環境裡面你做不了主,你心隨境轉,你得要鍊。真正會鍊的人,他不離開環境,為什麼?他要在環境裡頭鍛鍊,那叫真功夫。環境再好,不起貪戀,環境再壞,不生煩惱,在環境裡面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他在裡面幹什麼?他鍊淨定,在這個裡頭鍊這個功夫,這叫真修行,這種人叫上上根人。

  淨土跟密宗,說實在的話,它們是同一條道路,同一個目標,手段不一樣。無量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是三門,總的來說就三門,這三門就是覺正淨。禪宗走覺門,性宗走覺門;教下從解門,覺正淨,解門就是正知正見,天台、華嚴、法相,這些統統是走解門。第三個就修淨門,淨門是兩個,一個是密宗,一個是淨土,密比淨土更清淨,因為淨土迴避,染污的我迴避,密不迴避,它是淨中之淨,那個難。所以學密,早年老師告訴我,學密成就就成佛,不成就就地獄去了,沒有當中的。不像顯宗,顯宗不成就不至於墮地獄,成就也不至於成佛。你看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普遍的、人數最多的凡聖同居土。不像密,密的成就肯定在實報土,他不可能在同居土、在方便土,不可能。所以密難,太難了!他財色名食睡統統在面前,他一點不拒絕,境界現前真正不染,不起心、不動念,密成就了,他的淨定成就了,真淨定。淨土宗的淨定那是比較,比較一般凡夫是淨定,比上差遠了。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學這個密是多麼困難,為什麼他學不成功會墮落?財色名食睡裡頭,他有沒有貪心?他生不生瞋恚心?他有貪心是餓鬼道,他有瞋恚心是地獄道。境界在面前,不容易!那叫真功夫,那個不是假的,所以學密成就的人少。

  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到臨終的時候他念佛,他不用密,他都念阿彌陀佛。告訴我一天十四萬聲佛號,一句一句追頂著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間斷,一天十四萬聲。這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他學過禪、學過密、學過教,最後歸淨土。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也是的,學過密、學過禪、學過教,最後跟印光大師學淨土。統統都學過之後,對淨土死心塌地,其他的全都放下,他的心淨定,安樂就現前!安樂不在外面,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自己煩惱習氣重,實在沒有辦法把心定下來,環境可以幫助,找個安靜的環境,不算閉關,就算是住山,在從前在山上建個小茅蓬住山,不是閉關。初學的人適不適合?不行。我初出家的時候,已經學佛七年了,可以講十三部小經,講得聽眾還都能歡喜,法緣還挺盛的。有這麼個緣分,台北有個居士名字我都忘掉了,五十三年前。他有個別墅在山上,日本式的建築,後面有個很大的防空洞,是在二戰時候建的,美國人轟炸台灣,他們在那個地方建防空洞,防空洞外面建個小房子在山上,環境很幽靜。勝利之後,戰爭結束他們不住了,他做生意。來跟我說,那個地方想供養我,讓我在那裡進修。

  我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笑笑說:古人閉關、住山是有條件的。我向老師講:什麼條件?「自己已經得定、已經開悟了,得定還不行,一定要開悟,什麼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一下就把我給呆住了,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為什麼還要去閉關、去住山?佛法是師道,總不好意思說:我已經明心見性了,我可以做你們老師,你們來跟我學。這話說不出口,這太傲慢。那怎麼辦?我宣布閉關,我宣布住山,住茅蓬,這是什麼意思?告訴人,我學習已經畢業,我在關房裡,我在山上等,等什麼?等你們來請我下山,弘法利生教學,請你出山,這麼個條件。老師又說,你有沒有聽說佛門「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八十歲,還在外面參學,他為什麼不去閉關?他為什麼不去住山?沒開悟,沒有大徹大悟,就是學生的身分,你要到處去參學。我這才明瞭。可是我們同屆的,剛剛受戒完之後,有這個機會,就跟我的緣分一樣,他們都去閉關,都去住山去了。老師不答應,還要繼續學習。

  所以我出家受戒之後,我出家兩年才受戒,受戒之後又到台中跟老師,滿足十年才離開。沒開悟要跟老師,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我們會走錯路。在現前這個環境,你很不容易把持,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後悔莫及。李老師要求我的是跟他五年,我跟他一年三個月就出家了,沒有滿五年,所以回到台中之後把這個時間補出來。五年我覺得很有受用,跟他在一起,那就是機會教育,有很多東西是沒法子說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自己要會看,你要會體會,你才能得受用。五年滿了,我自己感覺得不夠,跟老師報告我再住五年,就我跟老師十年離開他。老師點點頭笑笑,為什麼?不是他要求的,我自動提出來,根要厚,根要紮實,你才能成就。所以我到八十五歲,我還沒有住過山,還沒有閉過關,我明白我沒有條件,沒有這個資格。到處講經教學也是屬於參學,為什麼?教學相長,講給別人聽,自己也有進步。這是每個人教學都有這個經驗,我們從教學當中去求學。什麼時候能夠真正專修淨定安樂?那這是緣分,這個緣分我相信佛菩薩會給我們安排。我們自己要這麼做不太妥當,一定要佛菩薩來安排。

  我們看底下經文,『一旦』,「指某一剎那際」。「因此無上是行不到處」,無上表這個意思,「故無行程可計」,你沒有辦法計劃,無上是行不到的地方,那是明心見性,「即無期限可言,只是在無心三昧中」。這個很有味道了,那個無上有沒有辦法達到?有,要在無心三昧中。這什麼意思?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叫無心三昧,起心動念就不行。不起心、不動念,我們能做到?做不到。為什麼?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宇宙法界不見了。什麼時候這個境界現前,整個宇宙沒有了,自己身體也沒有了,可是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有一切現象都沒有了。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能想像得到,為什麼?那常寂光的境界。自性有沒有?有,自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寂的。我們只要看到有現象存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沒有斷。前面我們所說的,相似相續相,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就好像看電影,你只要看銀幕上畫面都在,它在動,它沒有定下來。如果一定下來,畫面沒有了,畫面沒有了就是銀幕上一片空白,那就是自性現前,那就叫見性。見性之後,不動是見性,動還是見性,為什麼?你透徹了解了!動與不動都不放在心上,二邊不住,中道不存,那個作用叫妙用,妙用是清淨安樂。清淨安樂四個字你沒得到,妙用就沒有,你的用會生煩惱,凡夫的作用生七情五欲。菩薩起的作用生智慧,決定沒有七情五欲,道理在這個地方。

  所以,見性沒有行程可計,也沒有期限可言,「只是在無心三昧中」,高峰禪師的話,「突然觸著碰著,摸著向上關捩子」,這個東西比喻,就好像保險櫃上那個號碼一下調對了,這一對了馬上一拉就開,很輕易,一點障礙都沒有,「剎那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有沒有可能?有可能。你不要有希望,有希望就是障礙,那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隨它去,自然就碰上,那就非常有可能。我們自己要具備什麼條件?具備一心。我們常常講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叫一心,就有這個機會。那我們在應酬怎麼樣?有一個好方法、妙方法,也是古人教給我們的,你看見什麼人都是阿彌陀佛,你看到什麼事都是阿彌陀佛,這就不妨礙了。看見我喜歡的人阿彌陀佛,看到冤家對頭阿彌陀佛,把一切分別執著全打掉,我六根所接觸的統統是阿彌陀佛,這樣念佛,縱然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大徹大悟,給諸位說,二、三年功夫成片是決定成就,有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什麼時候想去就去得了。修行功夫不得力的,什麼原因?沒有放下,沒有放下裡頭最重要是情執,這是最嚴重的。名聞利養還比較容易放下,情執太難了,破除這個障礙的方法,確實觀念改變過來。

  這一切人是不是真的阿彌陀佛?你說是真的,他就是真的,你說是假的,他就是假的,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是你自己做主宰。不是別人做主宰,別人做主宰就困難了,要自己去做主宰,所以這個事情不用問人,你問佛菩薩也沒用處。老祖宗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沒有叫你去找別人,反求諸己就對了。「剎那相應」,這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知道在哪個剎那你一下碰上。每個人的機緣都不一樣,我們從《五燈會元》裡面去看,一千七百則開悟的例子,沒有兩個人是相同,這說明什麼?說明念念都不相同,沒有相同的念頭。哪一個念頭的緣跟你相應,一下就通開,迷關就打破了。所以平時心愈清淨,這種機會就愈多;心不清淨,妄念很多,這個機會就沒有了。開悟,心一定要清淨,念佛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心地接近清淨,這個方法非常之妙。

  「故云:一旦開達明徹。開者,心開」,真心出現了,心開了。我們現在的心是閉塞的,被什麼東西閉塞住?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有這些東西,心就開不了。心一開,就像惠能大師一樣,你看到清淨,真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過去所謂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染污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生不滅,妄心生滅。阿賴耶有染污、有生滅,本性是本自具足,阿賴耶裡頭沒有具足功德,具足煩惱習氣,具足一切落謝種子,它具足這些東西。自性本無動搖,它確實是淨定的,所以淨定是真心;阿賴耶是動的,念念生滅。真心能生萬法、能現萬法,阿賴耶沒有這個能力,但是阿賴耶能夠變萬法,讓這些法產生變化,它不能生,它也不能滅,但它能變,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它有這個本事。所以,六道輪迴從體上講跟一真法界無二無別。我們真正做功夫,功夫的核心,我們講修行,修行功夫的核心是什麼?就是這兩個字「淨定」。

  八萬四千法門,這佛說的,每一個法門都是修禪定,是用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全都是修禪定。禪定是什麼?就是淨定,淨是真心,就是本自清淨;定就是自性本定,本無動搖。我們修這個東西,就是找真心,把真心找出來。妄心暫時放下,真心就暫時現前,你放下一分鐘,它就現一分鐘,就有一分鐘的淨定安樂;你放下十分鐘,你就得十分鐘的淨定安樂,那對於身體健康有大幫助。一個人二十四小時忙碌,能夠有十分鐘的淨定安樂,他這個疲勞就可以恢復。然後你就曉得,釋迦牟尼佛跟這些菩薩、羅漢、祖師大德,他們為什麼能夠不疲不倦?沒有別的,他心淨定,他享受的就是安樂。我們今天心不安,心不安身就不安,心不安是妄念多,身不安是病痛多。道理我們真搞清楚,我們真正相信,不懷疑,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那對我們有大利益,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個地方講,講得真好,剎那相應之後,「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全是在此地。心開了,『達』是了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

  下面,『明』是明白,「如《信心銘》曰:洞然明白」。『徹』是透徹,亦指徹悟。所悟者何?只是『自然中自然相』。這個意思深,自然中自然相在哪裡?就在面前,阿羅漢見到,菩薩見到,佛見到。我們凡夫沒見到,為什麼凡夫見不到?凡夫能夠把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放下就見到了。見到是什麼?見到還是這樣的。你所見到的,六根接觸到的六塵境界全是自然中自然相,為什麼?沒有絲毫做作。我們觀察一個雞蛋,這個大家很清楚,它為什麼能孵出小雞?打開雞蛋,裡頭是蛋白跟蛋黃,找不到任何東西,為什麼孵出來的小雞有眼耳鼻舌身,裡面有五臟六腑?怎麼變現出來的?科學家也做不到,自然中自然相。你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裡面的現象,體、相、作用你完全通達明瞭。還有更微細不可思議的,一粒塵沙,前面在經上我們讀過,塵毛,塵是物質現象,最小的物質是微塵;毛是什麼?我們汗毛的毛端。毛的尖端,這是講正報最小的,用毛端做比喻,依報裡頭微塵做比喻。前面我們讀過,古大德說毛塵之微點,毛很小,塵也很小,它是很多很多微點聚集成的,微點當然比毛塵更小。黃念老在註解裡面講,近代的科學家、物理學家發現的中微子,大概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極微之微,沒有辦法找到更小的,發現中微子。多大呢?他用一個電子做比喻,電子就很小,肉眼看不見,電子是繞著原子核轉的電子。中微子的體積只有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那麼小,這麼小的一個東西,它裡面具足色受想行識五蘊。我們聽了這個話才想起來,《心經》上常常念的「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應該是指這個,我們都沒想到。「度一切苦厄」,你要是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所有一切妄念全放下,苦厄不就沒有了嗎?苦厄從哪來的?不善妄念生的。不是別人給你的,任何人都沒有辦法給你,都是你自己生的。這個道理要懂,我們不會怨天尤人,就不造這個罪業,不去責怪別人。只要自己在境界裡學不起心、不動念,真修行,真功夫!

  自然中自然相,念老在此地,還舉《楞嚴經》一個公案,「如《首楞嚴經》狂人迷失本頭,狂走尋覓,是不自然。一旦狂歇,歇即菩提,本頭宛在,何等自然」。這就自然中自然相,這個比喻得好,《楞嚴經》上這段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說的,這是給富樓那尊者,答覆富樓那尊者的問題、提問,解答裡引用這個例子。富樓那問得好,無始無明是什麼時候起來?為什麼我們還有無始無明?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為什麼會起無始無明?所以佛經上這個無明上加個無始,無始是什麼東西?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是什麼意思?假的,不是真的。真有開始、有終結就變成真的,有始有終。沒有開始,所以舉「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個公案來證明,演若達多他迷了,頭不見了,到處問別人,我的頭在哪裡?這個比喻我們換個例子,諸位就更好懂。我們小時候,正是跟日本人打仗抗戰期間,那個時候我們念小學。抗戰期間,小學五、六年級,高年級就有軍訓課程,這在平常時候決定沒有的,五、六年級接受軍訓課程,學校裡穿制服要戴帽子。上學的時候先上操場,有教官,教官那個時候都是低階軍官來擔任,多半是排長來做我們的教官。叫我們緊急集合時間三分鐘,哨子一吹三分鐘,服裝整齊,大操場集合,隊伍排起來。就發生迷頭認影的現象出來,有同學身上穿得很整齊,帽子也戴在頭上,到處問別的同學:你有沒有看到我帽子?慌慌張張在找帽子,別人指著你頭上:你的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一摸果然如此。這叫自然中自然相,你說這個迷有開始嗎?是有原因嗎?沒有,如果我們講,可能他太緊張出現這個現象。在緊急集合這種事情常有,常見的。

  佛就舉這個例子,迷人「迷失本頭,狂走尋覓,是不自然」。戴著帽子找帽子,到處問別人有沒有看見?人家指著你頭上,那戴在頭上。所以「一旦狂歇」,一下明白帽子就在頭上。「歇即菩提,本頭宛在,何等自然」。歇即菩提,就像《法華經》上世尊所說的「止止不須說」,放下便是,不用說,你把你想說的、要說的放下就是,你說什麼!禪宗裡頭有兩句話,「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就這個意思。你開口動念就是狂走尋覓,就不自然,為什麼?你念念所求的,它就在當下,就在面前,只要你把起心動念放下,它就是的,何等的自然。我們今天的毛病出在哪裡?就出在起心動念想去找,想去得到。帽子戴在頭上不知道,想去找,想趕快戴上,沒有曉得本來就在頭上。你想求智慧,你放下,智慧就現前;你想求福報,你放下,福報就現前;你想修德能,放下,德能本來就是,不用求。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精彩的表演,人人都求,求不到,他什麼都不求,一切現成的,五祖就選上他,為什麼?他狂歇了。別人,別人狂沒有歇,還到處在亂找,在亂鑽,而不知道本來就是,這個真妙!所以說是「何等自然」,這句話講得太好,能所不二,什麼都是現成的。

  「又如古德悟時曰」,開悟的時候,開悟他說什麼?「原來師姑是女人做的」,師姑是比丘尼,你何等自然。「又如: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這都是禪宗開悟的時候說的話,燈跟火是一不是二,飯熟是什麼?就是覺悟。你本來覺悟,不是現在覺悟,為什麼?根本就沒有迷悟。迷就是迷頭認影,演若達多迷頭認影,所以真的本來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是。「比丘尼是女人,燈即是火,均自然中自然之相」。自然是性,第一個自然(自然中)是性,第二個自然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真如自性在哪裡?就在事相上。在哪個事相上?一切事相上統統都是,沒有一個事相不是。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每一法裡頭都是,你還找個什麼!自性在哪裡?自性在我身上,自性就在桌子上,自性就在這個房間裡,沒有一法不是。把這個人切成肉丁,自性在哪裡?在肉丁裡,每一個都是,每一個細胞都是,每一個原子都是,每一個小微子都是的。這個小微子實在不可思議,它的體積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不是一百萬分之一,一百億分之一,一百億個中微子組成一個電子。這個中微子具足色受想行識,那個色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從哪來的?受想行識變現出來的,沒有受想行識就沒有物質現象。

  如來問彌勒菩薩問得好,「心有所念」,這個念裡頭有「幾念、幾相、幾識」?彌勒菩薩的回答,「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色,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就是意念的現象,就是受想行識。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個有機體,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有物質現象都會看、都會聽,都懂得人的意思,都跟著人的意念在產生變化。這個《還源觀》上講得清楚,《還源觀》講本體,哲學裡講本體沒有它講得清楚。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本體,它起二用,二用是什麼?一個變出來宇宙,第二個變出自己,自己跟宇宙是同時出現的。就像作夢一樣,你有沒有記得哪一次作夢沒有你自己?你想想,有沒有作夢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肯定有自己,自己是正報,夢中環境是依報。佛告訴我們,先有正報,後有依報,就是作夢時候先有自己,然後有夢境。但是它太快了,好像同時出來的,其實還是有先後的。夢中確實,你要知道作夢的時候,那夢外面境界就隨你的意思去轉,轉得可快了。這種現象在催眠的時候你很容易看出來,催眠時候你是清醒的,你有沒有看到有山?他一會兒我看見了、我看見了。它就轉了,念頭轉的!你有沒有看見菩薩?我看見了。你不提醒他,他說他不知道;一提醒他,他就有個念頭,這個念頭馬上就現相,證明了境隨心轉。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可以控制自己,頭一個控制自己身心健康,清淨安樂,這可以做得到的,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控制自己了,無意當中,你自自然然的,這就是自然中自然相,我們居住的這個環境控制了。控制什麼?這個地方沒有災難。縱然有災難,我這個地方災難不嚴重,譬如地震,你心是定的,別人家地震的時候,牆壁東西都倒下來,桌上玻璃杯都掉地下去。你也是一樣感覺得動,你家東西都沒動,桌子上擺的東西沒有移動,你感覺得有地震,但是你家裡好像平平安安,沒有出什麼事情,那是什麼?你這個小區不動。如果你的功夫大,你修行的功夫得力的話,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一里、二里的範圍沒有大難;功夫再高的,我這裡十里、一百里的範圍不受災難。完全看你的定力、看你的功夫,真正有功夫、有大福德的人,他居住的地方不會有災難。道理就是境隨心轉,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定的,所以你得的果報是安、是樂,安樂是果,淨定是因。然後你真正明白了,萬事萬物無一不是自然中自然之相也。

  下面還都是禪宗的話,「又如未悟者」,凡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凡夫。覺悟的人呢?覺悟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也是幻相,水也是幻相。正如科學家他看山是什麼?無非是一些原子、電子,他看到這個東西,看水呢?看水也是這個東西。隨著他心念,他看外面境界就不一樣。「徹悟者,山仍是山,水仍是水」,為什麼?恆順眾生,你們說是山,好,就算是山吧,你們說那是水,好,就算是水吧。不必去相爭,相爭沒有意思,每個人說的都沒錯,你站在某個角度看,你站在某個程度看,當然是一樣的。徹悟的人曉得,你看的是一面,不是面面都看到,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大腿,象像什麼?像柱子;摸到耳朵,象像什麼?象像個畚箕;摸到尾巴,象是什麼?象像個掃把,說的都沒錯。沒有看到整個的象,他只摸到一部分,你不能說他錯,也不能說他對。這徹悟之人。

  「高峰禪師曰:元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這個意思,念老說「只是仍舊,何等自然」。這個話不是真正徹悟說不出來,舊時人是誰?真如自性,能現能變從來沒有改變過。萬事萬法是它所現所生的,所現所生的只是幻相,剎那不住,不要以為它真有,沒有!真有的是自性,永恆不變,永恆不染,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自性。我們這個身心是它變的,山河大地是它變的,所有一切眾生是它變的,我們認為這個是自己。如果你認為能變的是自己,所有現象都是自己舊時人。舊時行履處是什麼?就是自性現相作用,絲毫沒有改變。我們今天看到有前後、有過去、有未來、有十方、有遠近;真正覺悟之後,時間、空間都沒有了。時間沒有了,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存在了,那就是不改舊時行履處,同一個時空。只是仍舊,這句話說得好,只要仍舊,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仍舊是什麼?肯定了真性,真性在起用,起用裡頭有覺迷,覺是佛法界,迷是另外的十法界。真正通達明瞭的人告訴我們,迷悟不二,迷悟一體,這是圓滿的回歸自性,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

  「再者,自然相,即自性本然之實相」,下面舉個例子,「山水、男女、今時、舊時」,舊時是過去,「等等,一一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那是什麼?全是實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當相即道」,這道改一個字,大家就很好懂,當相即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個道就是性。「即事而真」,這個真也是講的性,一個意思,即事就是性,這真正明心見性了。「一一皆是清淨本然,一一皆是自然中自然相也」。這是你用清淨平等心,看到清淨平等的宇宙,看到清淨平等的法界,這個法界裡無佛、無眾生。為什麼?佛、眾生都是假名,都是我們給它安的名字,它原來沒有名。正像《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真的,這不是假的,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個一真法界。

  是我們迷了之後起了分別執著,把它區別這麼多。譬如地球,地球就一個地球,分什麼這個國、那個洲,不都是人幹的事情!分就分吧,分了又打架。界線沒有了,架不就不打了嗎?只要有界線就打架,全都是人自作自受。不分就是自然中自然相,一分就不自然,毛病就出來了。人與人要是不分,那都是相親相愛,就像父母兄弟姐妹一樣,那多麼圓滿。這一分可麻煩大了,一分就搞對立,就發生衝突、發生矛盾、發生鬥爭,完全都是不自然。所以自然是最美好的,自然是最健康的,你只要肯順自然,順自然就是順著大道走。誰肯順自然?給諸位說,覺悟的人順自然,愈是覺悟就愈隨順。諸佛菩薩隨順自然,所以諸佛菩薩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菩薩絕對沒有跟一個對立的,沒有,不會跟一個人對立,不會跟一個事對立,也不會跟一個物對立。他完全是圓融的,他的心永遠是淨定的,所以他永遠是安樂的。佛如是,一切眾生無一不如是,佛給我們講真話!所以自己要自愛,不要糟蹋自己,不自然就是不自愛,不自然就糟蹋自己,所以這個自然多重要。大乘佛法沒有別的,不就學自然嗎?這段經文裡頭出現八個自然。

  下面跟我們解釋,『根本』,根,「根本者,本體。一切諸法之根本自體。」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論,哲學家在找宇宙萬法的本體,找了這麼多年,找了這麼多代,到現在沒有結論。有很多種說法,沒有一個說法能令大眾心服口服,沒有,沒有一個,說得都好像有那麼點道理,但是聽了都不服。實在講把本體講清楚、講明白,真的就是大乘經。連今天的科學、哲學都講不清楚,但是我們很佩服他,已經慢慢可以接近,愈來愈接近了。今天科學家能發現佛所講的阿賴耶,阿賴耶識從真起了個妄,也就是我們講真心、妄心,科學家把妄心找到,但是妄心怎麼來的,就是妄心的本體沒找到。他只說這個妄心是無中生有,就是意念,他們講意念。佛法講得更清楚,受想行識,佛法講四個字,他只講行識,講意念。這個東西確實是從自性裡面出來的,自性是空的,但是自性不是無,因為它能生、它能現,它不是無。可是自性空寂,自性確實沒有一切現象,所以說它無、說它有也不為過,也能講得通,它確實有這個現象。它什麼都沒有,說它空,不能說無,你說它無又不能說它空,這妙!所以講要很細心去體會。它是一切法的本體;換句話說,一切法是從它而生的。

  「《大日經》曰: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這個話說得好,本體是我們的真身,是我們的真我,這個身是假我,不是真我,這是真我。一身、二身,一身是自,二身是他,有自、有他,乃至無量身,身就是個形體,人有個形體叫人身;畜生,狗有個狗體,叫牠狗的身;小鳥,我們看到鳥的身。蚊蟲螞蟻牠也有身,樹木花草它也有身,山河大地它也有身,它只要有個形體就是身。我們能看得見的,能摸得到,這身。同入本體,都是本體所生的。「此正明根本之義。又本者本心,即本源之自心。又本性,乃固有之性德。又有根本之有字,至關切要」。這有是什麼?本有。「如狂人之有本頭,決定是有,不從外得」,這就是說本體本有。萬事萬法它有根本,這個根本就是自性,也叫法性,也叫真心,也叫本性。佛對於這樁事情用了幾十個名稱,都說這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相?這是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告訴你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你從名字裡頭悟入真實,這就對了,不叫你執著名字相。不叫你執著言說相,言說是假的,所有現象都是假的,你得從假的裡頭去悟入真實。一切假相裡頭有真實,一切假事裡頭也有真實,妙!你看到真實就見性不著相,不著相你就見到性。著相就見不到性,著相生煩惱,見性生智慧,著相你就受苦,見性你就快樂,淨定安樂!所以最可貴的,是你在相裡頭見到性。

  古人有個比喻,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本體,比喻作性;器是相,器做種種不同的花樣。早年我們在美國,同修裡頭一位陳居士,陳大川居士他做珠寶生意,不是真的,假珠寶鍍金的,它是真金,鍍金的。有一次他帶我們參觀他的工廠,好像現在工廠在杭州蕭山,規模很大,銷全世界。我看的那是大概總有二十年前,參觀展覽室裡面一些首飾,一個是一個花樣,沒有相同的,大概有一、二萬個。那一看的時候真是滿屋放光,金光閃閃,琳瑯滿目,非常漂亮,我覺得比真的都漂亮。這個東西行銷量很大,為什麼?丟了就算了,它不值幾個錢,一付耳環、手鐲、項鍊,十幾塊錢,所以丟了不心痛。戴起來真漂亮,你不知道那是假的,所以那個行銷量,對全世界效益太大了。那一天跟我也有十多個人跟我去的,我說:大家來看,我們天天講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今天大家都看到了,你從器上看到金你就見性。這房子這麼多東西,有什麼?只有一樣東西,黃金,除了黃金什麼都沒有,你看到性了。如果你看這是一付耳環,這是手鐲,這是項鍊,黃金在哪裡不知道,這裡沒有黃金,見相就不見性。

  我們今天迷了,所以叫迷失自性,不知道性在哪裡,性就在相裡頭。所以明心見性的人,老和尚問他:在哪裡?什麼樣子?隨便拈一個比劃一下,一切是,哪一樣不是!老和尚點頭就給他印證,這個人明心見性了,他真見性了。真見性之後人不一樣了,為什麼?在一切法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如果還起心動念,沒見到,為什麼?他著相,著相才生煩惱,著相才有分別執著。見性的人不可能有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分別執著,剛才講了,根本就不起心、不動念,他心是定的,真正是淨定,他的形態是安樂,你能夠看到他的淨定安樂,見性才有。迷失了自性,決定沒有,迷失自性,迷失得太過分,現代人,叫心浮氣躁,一個人坐在那裡都生煩惱,那有什麼法子?一個人坐在那裡他生什麼煩惱?他打妄想。愈想愈生氣,愈想愈過不去,他自生煩惱,這叫迷得太深。用什麼樣的方法幫他破迷?佛菩薩慈悲,講經說法。所以迷得重的人,最好的方法天天聽經,聽上個三年、五載,他自自然然煩惱輕、智慧長,聽個十年、八年,他得三昧了。不必聽各種不同的經,那個效果不大,為什麼?每部經裡頭講的意思不一樣。

  要聽就聽一部,像劉素雲居士十年就聽一部《無量壽經》,她得定,她開悟了。任何一個人十年把功夫用在一部經上,沒有不開悟的。開悟好,開悟往生生實報土,得定往生生方便有餘土,沒有開悟、沒有得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雖然到極樂世界都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所享受的待遇、智慧、神通、道力,都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那是阿彌陀佛慈悲加持給你的,不是你自己自然裡頭生出來的,不是的,阿彌陀佛給你的,也有受用,不太自然。如果我們有十年的時間,下十年的工夫,我們都能夠契入自然中自然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那怎麼會一樣!上品達不到,「取法乎上」,上得不到,「僅得乎中」,還能得中,中就是得定、得清淨心,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是得定的人。所以這個根本,有根本,要肯定,對這樁事情不懷疑,我們有沒有?有。根本就是本源自心,就是本性,就是性德,也就是法性。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個佛就是根本。記住本來是佛,記住放下便是,為什麼不肯放下?

  我感恩老師,我們講堂,我坐的對面牆上,掛的就是老師的照片,每天學習都看到他,都向老師行禮,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誨。章嘉大師我們見面第一天就教我放下,就教我看破,原來放下就看破了,你為什麼不能看破?看破是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你沒放下。放下就生智慧,看破你就更能放下。我才明白我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這四個字,看破幫助你放下。我們現在學習經教,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了我們就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就這兩樣東西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章嘉大師沒有保密,把這個方法當時就傳給我,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我這個看破、放下搞了六十年,所以這些經我看能看得懂,看得出味道出來,愈看愈有味道,愈看愈歡喜。一天不吃飯、不睡覺沒有關係,一天不讀經,這個日子過不下去。所以這些經文你讀的時候讀不厭,愈讀愈歡喜,法喜充滿,淨定安樂都從這裡得來的。這是佛菩薩留給我們的,無比無上的恩德,我們要知道感恩,感恩就要學自愛,就要學自重。自己要尊重自己,自己要愛自己,自己要相信自己有根本、有佛性、有真如、有般若,我真有。我只要把這些障礙放下,它統統現前,我怎麼會不快樂!

  這些東西現前了,也就有方法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了四十九年,一天都沒休息,你要問他,一天講幾個鐘點?可以說從早到晚,除了每天早晨出去托缽那個時間之外,都在講經。托缽是一堂功課,什麼功課?表演,做給一般社會大眾看的,叫一般大眾看這些人,這些人真有智慧,真正是幸福。他什麼都沒有,生活那麼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其樂無比!所以世尊給我們示現什麼?示現看破放下,表演這個給我們看,真放下,真看破,真正得大自在。無量智慧,你有疑難雜症去請教他,他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問題不能解決的,這是智慧。無論什麼人,無論有什麼苦難,你去找他,他沒有拒絕的,這是慈悲,無量的智慧,無盡的慈悲。佛過世之後,經典流傳給後人,後人真正依教奉行,如同佛在世沒有兩樣,佛菩薩去我們不遠,我們有心親近,他就在面前。這裡的兩句,「決定是有,不從外得」,這個兩句非常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