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六十五集) 2010/6/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十九面,倒數第二行:
「《華嚴玄談》謂:諸法何故事事無礙?從唯心所現故。諸法之本原,非有別種,唯自如來藏心緣起之差別法,故必有可和融之理」。十玄為我們說明事事無礙,為什麼事事無礙?這個一定要對於緣起要有很深刻的認知。也就是說現在科學跟哲學,幾百年來都研究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天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宇宙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宇宙?生命從哪裡來的?這都是哲學跟科學上的根本大問。在佛法裡頭亦復如是,這樁事情確實只有佛在《華嚴》講清楚、講明白。《華嚴》確實有它不可思議之處,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講的。所以一直到今天,南傳的小乘不承認有這部經,說這部經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龍樹傳的。龍樹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在印度出現的,大家知道這是初地菩薩應化在世間。在傳記裡面記載著說,這個人非常聰明,讀書確實像中國古人所說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有這樣大的能力。曾經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學圓滿了。我們一般人三年做不到,要想把釋迦牟尼佛這一部《大藏經》統統學完,現在來說可能三十年都不行,都不夠。我們有理由相信。他還有煩惱習氣,所以從有煩惱習氣來說,他所證得的不可能是圓教,如果是圓教初地菩薩決定沒有煩惱習氣。他還有傲慢的習氣,覺得這個世界上在佛法只有他一個人,沒有比他更能超越的,沒有了。事實也是如此。這個緣感動大龍菩薩,大龍是等覺菩薩,感動大龍菩薩,大龍菩薩就帶他到龍宮去參觀,看釋迦牟尼佛當年成道的時候,在定中所講的《華嚴經》,大本《華嚴經》。他看了之後,那個傲慢的習氣立刻就沒有了。
世尊三七日中所說的這部《華嚴》,分量是多少?是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的教區,這個大家同學都能夠明瞭。也就是像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一個大千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佛講這部經那個分量多大?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大千世界多少微塵?沒法子計算。一四天下微塵品,這經有多少品?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一看,閻浮提眾生沒有人能受持。所以受持這個大經是誰?法身菩薩,《華嚴經》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什麼?這是圓滿經。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就叫《大方廣佛華嚴》,也就像什麼?這是一切經的總名稱。像我們現在講《大藏經》,它比《大藏經》分量多得太多了。大龍菩薩再讓他看中本,中本是什麼?中本是節要,從大本裡頭摘錄其精華,分量多少?龍樹菩薩一看還是不行,閻浮提眾生盡一生的力量也沒有辦法學習。再看下本,下本是目錄提要。好像我們《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提要》,《四庫全書》現在是精裝本一千五百冊,《提要》五冊就是目錄,大概介紹一下這部書裡面內容是些什麼,這目錄提要。目錄提要有十萬偈四十品,傳到這個世間來。龍樹菩薩說這個行,他記憶力強,閱讀能力快,把這個書念了一遍,全記下來。回來之後,他就背誦下來把它寫出來,這就是傳到世間的《華嚴經》,分量還是非常大。
傳到中國一共是三次,東晉時候第一次來,只有三分之一,是個殘缺不全的本子。你看原文是十萬頌,傳到中國來三萬六千頌,在中國翻譯完成,我們叫《六十華嚴》,六十卷。第二次是唐朝傳來的,那個時候是武則天做皇帝,武則天把國號改了,改叫周,所以這個經是在她手上翻譯完成的,開經偈是她題的,所以也叫《大周經》,《大周經》就是《華嚴經》,第二次翻譯,實叉難陀從印度到中國來,帶著《華嚴經》。這一次帶的是有四萬五千頌,比第一次傳來的多了九千頌,差不多是一半,它全經是十萬頌,四萬五千頌在中國翻出來,稱之為《八十華嚴》,《八十華嚴》這麼來的。唐朝貞元年間唐德宗的時代,烏荼國王,這是個小國向中國進貢,這進貢就是向皇帝送禮物,叫進貢,向皇帝送禮物。禮物裡面有《華嚴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翻出來之後這是一個完整的,沒有欠缺,非常難得。翻出來之後一共是四十卷,所以稱《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是最完整的一品。這一品前面兩次也有,但是缺得太多,像《八十華嚴.入法界品》就是「行願品」二十一卷,這一次傳來全本四十卷,少了十九卷。所以中國這三次翻譯,除掉重複的部分,差不多達到《華嚴經》原本的二分之一。雖然殘缺不齊,意思都能看得出來。尤其難得是最後這一品,也是非常重要的五十三參,能夠說是完整的本子傳到中國,非常之難得。這跟中國特別有緣分,所以現在《華嚴》有三種版本。
近代的弘一大師對《華嚴經》有特別的愛好,他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法,都是介紹《華嚴》,介紹清涼大師的註解,在這末法時期以大乘經來接引大眾。這個意思佛在經上講過,在遠古的時代,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小乘契機。在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大乘契機,因為大乘是開放的,小乘是保守的,這是契合時代人的根機。經裡面最重要的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一般大乘經上也有說到,但是不詳細。大乘經裡面說的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用這個方法來講,講得沒錯,一點都不錯。一念不覺這叫無始無明,所以無始無明,讓我們初學的人產生很嚴重的誤會。我們初學的時候也是一樣,以為無始大概是很久了,找不到開始,才叫它做無始。其實我們把它意思全講錯了,不是這個意思,無始很簡單,沒有開始,可這個意思深,怎麼沒有開始?真沒有開始。我們看到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你怎麼能找到它開始?它是有開始,但是你想到開始它已經沒有了。這是個什麼現象?生滅同時,所以說無始。無始,這個真實意義是生滅同時、不生不滅,都是說這個現象。如果沒有這個現象說不生不滅,那就毫無意義,有生滅,生滅就是不生滅,所以生滅跟不生滅不二,這就玄了,玄門。
宇宙源起是這樣的,現在量子力學也告訴我們,宇宙怎麼形成的?實際上就是一剎那之間。這一念不覺,這一念沒有理由,為什麼會有這一念?如果這一念有理由,它真的有一念。一念沒有理由,妄念,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追究它就錯了,你在這裡面起心動念不就更錯了嗎?不用起心動念,事實真相就擺在你面前,真相大白。為什麼迷了?你要找它的原因就迷了,愈迷愈深。所以這個道理講得微妙、微細,不准你思考,一起心一動念,迷了;你要再去分別它,那你迷得更深;如果還有執著念頭,那更深了。所以佛跟我們講這世界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的法這是有為法。你看看宇宙之間哪一法不是有為法,動物有生老病死,這有為法,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星球有成住壞空,所以大自然裡面的現象沒有一樣不是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它就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在我們知道,這現象怎麼來的?量子科學家告訴我們,是意識,就是念頭,念頭累積連續的現象就變成物質現象。一個念頭,你沒有辦法,你不能夠覺察它,所以叫無始無明。但是無始無明累積,你就能看得見,能發現它,它就變成物質現象,所有一切現象全是它變的。為什麼變得這麼多?它波動的頻率不一樣,頻率慢的就變成固體、變成石頭,變成物質,頻率稍微快一點變成植物,再快一點變成動物,頻率不相同。除了這個意念累積之外沒有東西,意念本身也不存在,所以說萬法皆空,說明這個道理。
現在的科學逐漸逐漸跟佛教接近了,佛教裡面講一念不覺這是無明,因為不覺出現了一個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就是一念不覺,從真心變現出一個妄心,然後真心迷了,妄心當家做主了。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從妄心變現出來。但是妄心它能變,這一切法是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那是真心現的,真心能現,能生能現不會變,一真法界不變,就是講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無始無明變現的,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我們的意念指什麼?意念是指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稱之為意念,意念決定了一切。意念清淨,淨土現前;意念染污,穢土現前。意念要是善,三善道現前;意念要是惡,三惡道現前,就這麼回事情。沒有意念就沒有六道輪迴,也沒有十法界。所以古大德,像《永嘉證道歌》上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但六道是夢境,十法界也是夢境。真正醒悟過來,覺悟了,只有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叫一真法界。這裡面境界永遠沒有變化,真的是不生不滅。可是它是不是真的?也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也不例外。實報土到什麼時候沒有了?到無始無明的習氣斷乾淨就沒有了。只要有一點點習氣它就存在,一點習氣都沒有了,它就不見了,到哪裡去?回歸常寂光。
所以今天科學家發現,他說我們的宇宙,現在能夠觀察到的,能夠理解的,是整個宇宙的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究竟到哪裡去?用佛教的時候,那個十分之九的宇宙已經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在理論上講起作用。為什麼?自性裡面的,它不是什麼都沒有,自性裡面有智慧,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只是它沒有緣,它不現。十玄裡講隱現,一念不覺是它的緣,它就現出來;這一念不覺沒有的話,它不現。不現不能說它沒有,現不能說它有,那個有是幻有不是真有。所以無論現與不現,佛與法身菩薩他怎麼對待?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諸位想想,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佛菩薩,用我們的話來說,他們的用心。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真正學佛是學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叫學佛,佛是如此,沒起心動念過。可是不起心不動念很不容易,不起心不動念太難了。修行真有功夫的人,偶爾會有短暫的這種現象,心地真正清淨,清淨平等覺這個功夫短暫現前。
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他說出這個境界。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老和尚住茅蓬,茅蓬是依附寺廟,住茅蓬也得吃飯,也還要一點生活必需的東西,那是寺廟裡供應。所以過年的時候,到寺廟裡面去拿點菜飯油鹽,拿一點這些東西。拿了之後就回茅蓬,茅蓬跟寺廟距離,一般大概都是差不多半個多小時,他回去了。天氣應當是傍晚的時候,老和尚年歲很大,我們知道,慢慢的走回去,心地很清淨,沒有念頭。走到一半遇到兩個寺廟裡面的法師,手上提著燈籠,路上碰到虛老,都認識,他們就跟他講,「虛老,天這麼黑,你怎麼沒個燈?」虛老和尚這一下聽到這個話的時候,天立刻就黑了。他們沒有提的時候,他覺得跟他離開那個時候是一樣的,天沒有黑,天黃昏快要黑了,沒有黑,他看得很清楚。這一提起來的時候,他怎麼?他動了念頭,他起了分別,天馬上黑下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知道,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這個空中是明亮的,常寂光,它不是大黑天。我們今天看到這個日月光都沒有的時候,看到天上漆黑的,這叫無明。這就是什麼?這就是因為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現這個相。不起心不動念,宇宙是一片光明,佛經上講的大光明藏。所以你什麼時候覺得無明破了,你再也看不到黑暗,無明就沒有了;你還看到黑暗的時候,你無明沒破。破了無明,才真正叫成佛,究竟圓滿佛。
你看在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世界裡頭沒有黑暗,沒有黑暗是明亮的。但是什麼?他無明雖然破了,他有習氣,所以雖然是黑暗沒有了,還有這個現象,還有現象在。如果無明習氣統統斷盡,這個現象沒有了,實報土沒有了,完全回歸到一片寂光。寂是清淨,就是說起心動念都沒有,極其微弱的那個波動都沒有,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個現象沒有。有這個現象是實報土出現;如果這裡面再加上分別,那就是四聖法界出現,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法界出現了;再有一點點執著,六道出現。這是說明,這境界是怎麼變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執著,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十法界裡面的事情全是阿賴耶變的,也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能量、信息、物質,是這個東西在變的,變現出來的,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我們知道這樁事情,肯定這樁事情,你才曉得念頭那個能量太大,它能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你念頭清淨,淨土出現了。
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的,沒有別的,那個地方人的心都是清淨平等覺,覺了,真的覺悟了,大徹大悟。可是我們曉得,大徹大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實報莊嚴土,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習氣斷了,這個境界就不現,現出來是什麼?常寂光。很不容易,我們這麼多年在大乘教裡面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然後我們回過頭來就肯定了,念力決定了一切。今天的世界動亂是什麼?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念頭不善、念頭不清淨,染污,惡念多、善念少。所以今天的世界,我們細心去觀察,無論是男女老少,哪個行業,諸位想想看,我們平常講的十六個字統統具足,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念頭不好。從前人也有,比我們現在輕,現在太嚴重,自私的程度連父母都不顧,這還得了嗎?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造作五逆十惡。以前造五逆十惡的人少,造五逆十惡輕,沒這麼嚴重,現在造五逆十惡的人太多,非常嚴重,所以這個地球就出現許許多多的災難。災難不是自然的,災難是我們意念感召的。這個災難能不能救?答案是肯定的,決定能救。怎麼救法?念頭轉過來,問題就解決。
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教我們轉迷為悟,問題解決了,最後又教我們轉凡成聖,這三句要做到,我們這個地球也會變成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到轉凡成聖這個地球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就在此地,沒離開我們,叫一時頓現。要知道整個宇宙裡頭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我們前面一門念過,這個十玄前面「十世隔法異成門」,跟我們講時間跟空間的現象不是真的。沒有空間是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是沒有先後,實際上這是法身菩薩都知道。我們活在哪裡?活在當下,永遠都是活在當下。因為每個念頭,這講彌勒菩薩講的念頭,每個念頭都是獨立的,不是上下相連的。量子力學家也發現,他說每一個意念就像電影一樣,一張幻燈片,張張都是獨立的,每一張與前後都沒有關係,張張是獨立的,這個講的跟佛法講的一樣。是一種,我們在學《華嚴》常說,相似相續相,因為它不是真的,要是真的一樣那就是相續,它總有一點不相同,每一張都不會相同,是一種相似相續相。科學用這個名詞,我覺得它用得比我們想的更好,它用的是「意念累積的連續相」。所以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應該放下,不放下錯了。放下什麼?放下分別執著,別執著了,執著錯了,用不著分別!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的一種心態,永遠是隨緣妙用。真放下,你性德裡面的智慧現前、德能現前、相好現前。不是放下什麼都不知道,那你並沒有放下,你放下之後無明現前,無明還是煩惱,你什麼都不知道,還是煩惱現前,你不是真的放下。真的放下的時候智慧現前。所以我們自己以為放下,實在沒有放下。這種誤會很多,也很平常。所以真放下的時候那個感覺不一樣,佛法裡面講的輕安自在,這是你第一個得到的。你放下之後感覺得是非常舒服、舒適,心地非常清淨、非常的安全,是在這個境界。遇到事情的時候,智慧馬上就現前,不要操心。
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大眾講經說法,這教學,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別人有問請教,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絕對沒有想一想我要怎麼樣答覆你。想一想落在意識裡頭,你所能答覆的完全憑你的常識,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智慧,有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面是知識,不一樣。智慧不要用心的,不要用心是用真心,就是不要用妄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不用妄心,用真心。《楞嚴經》裡面講「捨識用根」,識就是阿賴耶識,你把它捨掉。捨識是什麼意思?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捨識。捨識之後你所用的是什麼?是六根根性,六根根性是真性、是智慧、是德相。這種轉變,在大乘教裡面說頓根,上上根人,一念轉過來就成佛,凡夫就成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是這個樣子,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也是這個樣子,那叫上上根人,頓捨、頓悟、頓證,就是一念之間他就完成。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是真話,一點都不假,眾生為什麼變成這樣?眾生是一念迷。佛是什麼?佛是一念覺。什麼一念?當下一念。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在哪裡得到這個信息?在經典裡面得到的。所以我們這也叫悟,這個悟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我們自己煩惱習氣還沒放下,不管用。如果是證悟的話就管用,證悟管什麼用?事事無礙,這個用處太大了,事事無礙。解悟事事還是有礙,還是有障礙,理事還是有礙,不過雖然是有礙,我們對於往無礙的道路上走有了信心,有信心你就不會退轉,你會勇猛向前。用什麼方法?繼續用老辦法,老辦法就是讀經。讀經要知道懂得方法,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跟禪、跟密沒有兩樣,同樣一個道理。讀經怎麼讀法?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不要想經的意思,從頭到尾一直念下去,這一部經兩個小時念完,你修兩個鐘點,修什麼?戒定慧一次完成。什麼是戒?依照佛講的規矩。不著就是決定不分別、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詞術語,不要去想它的,這叫戒律,這叫持戒。兩個小時來讀這部經典,就兩個小時在修持戒。這東西統統都不執著,你念這部經的時候,心裡面意念上全是經文,沒有一個雜念,這叫修定。定裡頭有慧,慧是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是什麼樣子?「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我們現在要廣學多聞,什麼都要知道,到最後怎麼樣?有所不知,因為你有知。所以真正學佛的人要學無知,才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無所不知是覺悟的心,那個覺從哪裡來的?覺從清淨平等裡面出現的,你心不清淨、不平等,你哪來的覺!
我們也遵守老師的教誨,不但不是上上根,我們連上根都談不上,我想我自己的根性,要是用佛經的角度來衡量,我們的根性是中下根性,不是中上。在大乘教裡這麼多年,才把這樁事情看清楚、看明白。真是佛菩薩保佑,我們的壽命延長,有足夠的時間來領悟,有足夠的時間來修行,還得要加長我們才能證果,從解悟回歸到證悟,這就起作用。老師的教導正確,第一天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就告訴我「看破放下」,明白了。可是怎樣?看破的度數不夠,才看破一分、兩分,假定是一百分,才一分、兩分。放下呢?也是一分、兩分。雖然不多管用,它能幫助你提升。學了五十九年,現在所看破的應該有六、七分,放下也有六、七分!距離那個一百分還有很大很大的距離,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你們覺得我好像有一點智慧,我放下比你們多一點,我放了六、七分,你們是一分都沒放。所以我說你們看我是很不錯,我往古大德看,我差得很遠,我跟他們有相當的距離。現在搞清楚、搞明白,知道;老師過去教我放下看破,沒有把這個道理給我講清楚,實在講在那個時候跟我講我也聽不懂,那他就白講了。所以這個他是真有智慧,他能觀機,不必講,講了你也不懂。告訴你這個方法,你慢慢去做,慢慢就懂了。這就是古大德教學的方法高明,我們依舊還是比不上。
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唯心所現當然有和融的道理,和融就沒有障礙。和是什麼?和睦相處。融是包容、含容。一切法裡頭哪裡會有障礙?可見得有障礙是不知道一切法的本質。統統搞清楚,決定是和睦相處,一體,說明一切法是一體,一體哪有不和的道理?哪有不容的道理?就像一個人一樣,現在知道我們的身體,用量子力學的話來說,是多少個量子、小光子組成這個身體?要算數字要用億做單位,幾百億、幾千億造成這麼一個身體。就算是假設,幾千億幾千億這個小光子,小光子與小光子當中它和不和睦?它彼此能不能含容?它要不和睦、不含容,它不就要打架了?它一打架人就生病,不就這麼個道理嗎?它不會打架的,它永遠是和諧的。可是我們會虐待它,它就產生病態,怎麼虐待它?我們有貪瞋痴慢就是虐待它。諸位要知道,貪瞋痴慢誰受害?自己受害。你虐待你的細胞,虐待你身體裡面的原子、電子,你虐待它,你讓它產生變態,產生病毒。
所以世尊給我們講貪瞋痴是三毒,這個三毒也是與生俱來的。相宗的經論裡面講第七識,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七識是什麼東西?四樣東西組成的,第一個就是我執,我見,現在人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錯了,頭一個錯誤,這是我見。跟著我見起來的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我慢是瞋恚;後面是我痴。你看看,貪瞋痴,貪瞋痴跟我同時起來的。也就是宇宙發現的那個時候,我也出現,跟著我的貪瞋痴也出現,所以這叫根本煩惱,三毒煩惱一定要知道。所以佛教導我們,要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識要是轉過來了,無我,無我貪瞋痴就沒有了,那是什麼?我們經題上的平等,平等就現前。不分別,這是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善於分別,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是清淨。所以那個一轉,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平等覺,覺是阿賴耶第八識轉過來叫大圓鏡智。你看經題上這三句話,「清淨平等覺」,轉第六意識是清淨,轉第七識是平等,轉第八識是覺悟。
這個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練,訓練自己盡量不執著,培養自己從這裡開始盡量不要執著,因為執著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因是執著,四聖法界的因是分別,從這裡下手。不執著,佛法裡頭有方便,不執著從哪裡下手?對一切法、人事物,沒有控制的念頭,控制是執著,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對立的念頭,學這三樣,這三樣是基本功。不可以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可以,我不跟他對立,為什麼?他迷,迷了才對立。覺悟了不對立,為什麼?一體,覺悟之後知道他跟我是一體,不對立。覺悟之後就沒有控制,控制很辛苦,能不能控制得了?控制不了。控制造業,佔有也是造業。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可以了,你就過神仙生活,你沒有任何壓力,身心輕安自在,與道相應。道是什麼?道是自性,與自性相應。釋迦牟尼佛過的這個生活,那就是最好的榜樣,他給我們示現,我們要能夠體會得。所以我們講得這麼多,都是這句話,「諸法之本原」。「唯自如來藏心緣起之差別法」,這是講宇宙、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如來藏心緣起的差別法。如來藏心,如來,如來藏是真的真心,緣起是阿賴耶,這句話包括了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起是生起,現起十法界的依正莊嚴就差別。所以它是同一個緣起,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緣起,同一個緣起當然是和睦。我們今天不和,不和什麼原因?迷了。迷了就自私,把這個身當作我,把起心動念當作我,妄心當作我。外國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這是把什麼當作我?算是不錯,他不把身當作我,他把他能思想的當作我。能思想是什麼?第六意識,還是沒有找到。
下面引用「《華嚴金獅子章》云:或隱或顯」。這兩個字很重要,沒有緣的時候它隱,有緣的時候它顯,顯隱這個現象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隱顯是什麼?煩惱習氣。有時候沒有這個境界現前,它不起作用,貪瞋痴不起作用;境界一現前,貪瞋痴就冒出來,它就顯了。所以隱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只要留心、細心觀察,就在眼前。「或一或多,各無自性」,隱顯沒有自性,一多沒有自性,無自性的性是真性,所以開悟的人隨拈一法無不皆是。「由心迴轉」,心現識變,迴旋運轉,這就是講萬事萬物的現象基本的道理。「說事說理,有成有立」,成我們今天講效果,立我們今天講建設、建樹。「名唯心迴轉善成門」,這個話是《華嚴金獅子章》講的。唯心善成就是十玄最後這一條,「主伴圓明具德門」,就是這個意思。說到這個地方,何故事事無礙?賢首宗的大師很慈悲,特別給我們一條一條說出。十玄門無礙有十種因,就是事事無礙有十種因。
這在《華嚴經疏鈔》裡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我們現在節錄的,是在《三藏法數》裡節錄出來的。「玄門者,即十玄門也」,我們前面所學的。「以此十法性德為因,起大業用」,這個大業用就是宇宙的出現,萬物的出現,生命的出現,這些現象就是起大業用。「令彼玄門諸法,混融無礙」,這個混融,跟前面講的和融無礙是一個意思,和合跟混和的意思相同,圓融無礙,「重重無盡」,那個玄的意思就在這一句裡頭,重重無盡,「故云玄門無礙十因也」。第一個,就是前面所說的「唯心所現」。我們把這個十因明白了,就知道真的我們生活環境確實是無礙的,而障礙是什麼?障礙是自己造成的。結果一定要自己承當,古人所謂自作自受,你可不能怪人,怪人就錯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好事都歸別人,壞事都歸自己」,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能做到、能說得出,這不是普通人,真正有德行、有學問他才能做到。唯心所現,「謂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唯是真心所現。然法唯心現,全法是心。心既圓融,法亦無礙」。這把理講清楚了,理事不二,理如是,事亦如是。所以我們要知道,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它不是精神,可是在一念不覺的時候,它變成了物質、變成了精神,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就是自性,這見性。
禪宗裡見性見什麼?就是在現象裡面豁然覺悟,原來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就是法性,就是佛性,名詞很多,是一樁事情,你真的見到了。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性沒有生滅,是真的;相有生滅,是假的,真妄是一又不是二。現象是什麼?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它現的,緣散就沒有了。所以緣聚的時候不能說它有,緣散的時候不能說它無,這個道理要懂。你懂得這個道理,你的慈悲生出來、愛心生出來,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頭一個你自愛了,這個愛一定是從這裡發生的;人不自愛去愛別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愛。真正懂得,頭一個是自愛,自愛才能愛人,所以愛人如己。迷惑顛倒,連愛也迷了,哪裡是愛!不是愛,都錯了,一迷就全錯了。所以肯定「法唯心現,全法是心」,是真心,就是自性。我們今天也是在解悟。心性是圓融的,所以法也是圓融的,一切法都是圓融的,因為它就是自性,所以它也無礙。「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這《華嚴經》上講的,你什麼時候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這叫開悟,真的開悟,曉得一切法就是自己自性,諸法當中不會有衝突、不會有障礙。經上末後還有一句話,故彼此必有可和融之理,用的就是《華嚴玄談》最後一句話,「故必有可和融之理」。這個十因每一句最後一句話,都是用這句話來總結。這頭一個是唯心所現。
第二個「法無定性」,這個性是講性質,任何一法自性現的,它沒有定性。「謂一切諸法,既唯心現,從緣而起,無定性也」。這個性不是本性,這個性是性質,一切法的性質沒有一定的,它是活的。所以這個地方心現從緣而起,緣是阿賴耶,阿賴耶四緣生法。第一個是因緣,因緣是性現的,真性所現的,這是因緣;有所緣緣,所緣緣是意識;有無間緣,有增上緣。緣,實在講《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很複雜,雖然很多,它有條理,它不亂。釋迦牟尼佛在教學方便起見,把無量因緣歸納為這四大類,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對我們來講很重要,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許多地方可以應用在生活上,解決我們生活問題。頭一個親因緣最重要,親因緣是唯心所現,這是親因緣。唯心所現,唯識可以變,那個唯識所變就是所緣緣。所緣緣是信息,只要這個信息你能夠保持不變,它就會形成你所期望的效果,就是結果,你所希望的結果。譬如我們念佛,念佛所求的是什麼?諸位要知道,不是升官發財,不是健康長壽,更不是榮華富貴。念佛成佛,我們求的是成佛。淨宗成佛,用什麼方法?往生之後到極樂世界成佛。我們求往生就是求成佛,往生跟成佛一樁事情,不能把它分作兩樁事情,我到極樂世界就成佛去的。
我們讀《壇經》,看到惠能大師很了不起,我看到的時候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到黃梅去禮拜五祖,五祖問他,「你來求什麼?」他說「我來求作佛。」你想想你們諸位到佛教道場,人家問你來幹什麼?你是不是像惠能大師一樣回答他,我來作佛的。所以他成佛了,為什麼?他希望能成佛這個念頭就是他所緣緣。他沒有別的希望,你說這個念力多大,這個力量多大。真的他成佛了,而且時間八個月,他在黃梅住八個月,五祖衣缽傳給他就走了,離開了。所緣緣。一個念頭、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鍥而不捨,這是無間緣,念念不間斷,我就想這個,想求的這個,最後他得到了。得到的時候那是增上緣,五祖給他的這是增上緣,四緣具足果報現前。我們從這個例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個念頭,這個念頭有善有惡,善的念頭最後成的善果,惡的念頭最後所成的是惡報。造惡也要四種緣,幹善還這四種緣,造惡也是這四種緣,那是所緣緣的念頭不善。所以這個你得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一點都不迷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年輕,生活非常艱苦。抗戰結束國共發生戰爭,我好像是二十三歲到台灣去,生活非常艱難,僅僅勉強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苦不堪言。想讀書,讀書要繳學費,繳不起學費。聽到方東美先生的名字,發現他是桐城人,是老鄉,所以就寫了一封信毛遂自薦,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要求他答應我能旁聽他的課程。他在台灣大學教書,沒有人介紹。好像是一個多星期他回信給我,約我到他家裡面去談話,我到他家裡,依照他給我的時間去看他。首先他問我家鄉的狀況,畢竟還有一點同鄉的鄉情,問我這麼多年讀書學習的狀況。我告訴他,抗戰期間流離失所,到處逃難,失學三年,初中畢業高中念了半年,以後就再沒有讀書的機會,非常想學沒有機緣,想旁聽老師的課程。老師告訴我,他說現在學校,諸位要記住六十年前,他說「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來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當時聽了心裡很難過,老師拒絕,希望沒有了,所以那表情當然很沮喪。他過了好幾分鐘問我,他說「你的信我看到,你寫的文章我也看過,你講的話是不是真的?」就是問我,我只有初中畢業是不是真的?真的。他說我們台灣大學的學生寫不出這樣的文章,他問我有沒有隱瞞他?「沒有,雖然我失學多年,喜歡讀書,書本沒有放下。」最後他告訴我,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所以變成這樣子的教學,在他家裡小客廳、小圓桌咱們一個老師、一個學生,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我的哲學是這樣學來的,這是我作夢都想不到的。
以後我才想通,他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我要到學校,一定會認識很多教授,一定會認識很多同學,那會把我染污了。我跟他是一張白紙,愛好哲學,沒有正式學過。所以才曉得一個真正好老師,要找個傳人,要找什麼人?一張白紙,他沒有受染污,而且真正好學,不容易,很不容易找到。自己讀了一些書,有點基礎,這個基礎被他肯定,他教我,給我講一個系列,就是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那個時候我們對佛法一無所知,人云亦云,認為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這是多神教,低級宗教。所以我們從來沒有意願去碰它,跟佛教就沒有接觸過。經過他介紹,我們才曉得佛教是哲學,他介紹給我的,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學哲學,「佛經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特別指出《華嚴》是佛經哲學概論,特別介紹,在全世界哲學書,沒有超過《華嚴經》,它編得太好,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他說這樣的教科書,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種。他對《華嚴》有特別愛好,也許他接觸佛法在峨嵋山,峨嵋山是華嚴道場,普賢菩薩道場,與這個可能有關係。
方老師給我講這部哲學概論之後,沒多久我就認識章嘉大師,這是個專門學佛的老人,祖父輩的人。他教我在遇到艱難的時候,要求佛菩薩感應,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有時候你有求,不應,這什麼原因?不是不應,是你自己有障礙,這有業障,你把業障懺除,感應就現前,沒有不應的。我們那個時候物質生活非常艱難,老人有德行、有學問、有功夫,看人都能看得很透徹,那一看就清楚了沒有福報,真的沒福報,前世沒修福,所以這一生沒福報。我知道,以前有很多人給我算命,人都有財庫,我的財庫是空空什麼也沒有,所以縱然是經營,無論經營什麼項目你都不會賺錢,都不會發財。人家做生意會賺錢,你做生意一定蝕本,沒有財庫。這財庫是怎麼來的?你過去生中曾經修財布施這麼得來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它有因有果。過去世疏忽沒有造因,這一生不可能有果報現前。但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現在修還行,懂得之後你就得好好修。老師教我修財布施,我說:我自己連生活都無法維持,哪來的財布施?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行不行?」一塊錢很勉強。「你就從一毛一塊去布施。」最重要的要有布施的心,意念,意念真的主宰了一切。
因為方老師的介紹,所以我就開始逛寺廟,星期假日就常常到寺廟去看看,知道這裡頭有大學問。可是寺廟所呈現的,跟方老師講的不一樣,還好方老師曾經告訴我,佛經哲學不在寺廟,他告訴我在哪裡?在經典。這個方向指得非常正確,如果不講這句話,我可能對方老師有懷疑,你講這裡頭有大學問、有哲學,我到寺廟去找怎麼一點看不見?我就會懷疑。所以他指點得很清楚,他告訴我,從前的寺廟出家人真的是大德,高僧大德,有學問、有德行。他說現在出家人他不學,寺廟裡有經典他不學,所以不像從前;從前真學,真的開課,真的講學。這以後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古代的寺廟庵堂確實講學是沒有間斷的,上課講學不間斷。它不是像現在的寺廟,它確實像學校一樣的。所以在中國歷代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成功立業的許許多多人,他們年輕人所學的地方都在寺廟,在寺廟讀書。所以寺廟,這叫寺院不能叫寺廟,寺院,寺院裡面收藏的典籍非常豐富。那個時候念書的人到哪裡去念書?到寺院裡去,寺院的藏經樓就是圖書館,它收藏非常完備,不僅是佛書,在中國儒釋道諸子百家它統統蒐集,你在那個地方都能看到。而且和尚各個都是好老師,你學習有問題,向他請教,他都給你講,義務的指導你,為國家培養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前沒有學校,學習都在寺院。現在佛教真的變成宗教,它是從教育變質,變成宗教,對經典不再學習。所以老師這句話點醒了我,在經典裡面。我們到寺廟去幹什麼?到寺廟去找《藏經》,去查經、去抄經。因為那個時候經書很少,一般商店裡買不到,書店買不到,所以我們想讀的經典就自己抄。智慧的來源。
健康長壽,我健康還可以,壽命很短我自己知道。怎樣去延長壽命?我們沒有求,以後遇到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很慈悲,看到我們一些年輕人,我認識他時他七十歲了。對於這些沒有福報的、短命的這些年輕人,特別慈悲,有憐憫心。他教我們講經,講經的目的是什麼?是延壽。積功累德裡頭最大的功德是講經教學,這是法布施,又是無畏布施,幫人家破迷開悟,自己破迷開悟,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這是世間法裡頭積功累德第一法門。他發心教我們,我們也認真學習,真的從這個地方延長壽命。這個延壽多長?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像我第一本看的書《了凡四訓》,我看了很感動。那個時候還沒有接觸佛法,浙江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送這本書給我看。我好像是在一個多月的樣子,不到兩個月,我把這一本書從頭到尾看了三十遍,非常感動。了凡先生的毛病我統統都有,他的好處我比不上他。看到這個知道什麼?要改造命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知道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以後學佛遇到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導我、幫助我改造命運,我就真的聽他的話,一點一滴從一毛、兩毛開始學布施。因為寺院裡面有印經,常常拿一張單子來,大家湊一點錢,一毛兩毛都可以,不拒絕;還有放生也是這種方法,也可以一毛兩毛都行。從這個地方開始修布施很歡喜,以後真的愈施愈多。我到晚年七十歲以後,孔老夫子說「隨心所欲不逾矩」,我沒有到他那個程度,但是有一點像,確實有很多事情心想事成,愈來愈順利,愈來愈自在,愈來愈歡喜。這是什麼?這都是我們一般講佛力加持。什麼加持?佛是把理論、方法加持你,你自己得去學,去真幹,果報才現前;你要不肯真幹,佛怎麼加加不上。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佛加持你是經教加持你,理論上加持你,方法上加持你,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做,效果就能現前,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對我們是增上緣。親因緣決定有,為什麼?心現識變,這是人人都有的,平等的。所緣緣不同,我的目標在哪裡,我的方向在哪裡,這個要立得正確,愈單純、愈專一,成就就愈快速。
所以我在李老師會下,他教我們學經只能學一門,你想同時學兩門,他老老實實告訴你,你沒有這個能力。那是什麼?那上根人,你沒有那個能力,只能學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學習的標準學一部經,一部經學完之後,自己要講十遍。到哪裡去講?同學道友那都是居士,他老人家本身是居士,在人家居士家裡去講。聽的人呢?三個人、兩個人,一個星期一次,星期一在張家講,星期二在李家講,星期三在王家講。老師不上課,我們總是找機會去講,你得要找人家來聽,基礎從這地方奠定的。講完之後再讓人提問題,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解答?解答不了再去問老師。學習也是鍥而不捨,一門深入,決定不許可學兩門東西,老師規定得很嚴。可是旁聽呢?旁聽可以,他教的東西很多,教講經、教講演、也教古文,還教《論語》,也教《禮記》,還教詩詞,我那個時候好像看到至少有七、八種科目,他很忙。但是學東西時候,同學報名學哪一門只能學那一門,不可以學第二門,但是他跟別人上課,你可以去旁聽,這個他不禁止,你可以旁聽,你不能專攻,專攻決定是一門。我們在台中十年是這種方式學得的。說這些話都是講「既唯心現,從緣而起,無定性也」。下面講舉例子說,「所謂小非定小,於一微塵能含太虛。大非定大,輪圍無數入毛端中」。今天時間到了,這段還是要稍微詳細說說,我們留著明天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