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五二集)  2011/6/13  日本岡山淨宗學會  檔名:02-039-04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七十二面,「願力宏深第二十九」,念老為我們簡介,「本品顯彼土所有菩薩均願力宏深,決定一生補佛」。這個提示非常好,告訴我們修學大乘的人,一定要有堅定的誓願,知道自己方向跟目標,永遠不會偏差。堅定意志,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成就,這個成就就是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在菩薩位次這是最高的,也就是居住在實報莊嚴土,他是最高峰。再向上提升,就是究竟圓滿的妙覺果佛,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圓滿的菩提果報。這是大乘行人,所以他樣樣都放得下。

  在實報土裡面,四十一個位次,前面十個位次是十信。十信在哪裡?十信在十法界,十信菩薩沒有離開十法界。所以通常講法身菩薩就不提十信,從十住初住算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加上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他們住報土,十信菩薩住方便有餘土,六道凡夫住在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輪迴。我們學佛之後,才真正把這樁事情認識清楚,搞明白了。輪迴必須要遠離,方便土等於說是中途休息站,雖然還不錯,那也不是久居之處,佛告訴我們,一定要回歸到實報土。實報土也叫做一真法界,這是對十法界來說的。十法界是剎那變化,經教常講無常,十法界沒有一法是常住不變,找不到。虛空?虛空也在變化,不過虛空變化我們不容易覺察,為什麼?它是真正的相續相,前一個虛空跟後一個虛空沒有差別。不像有形相的,有形相的色相,無論是精神,無論是物質,我們講色相,色裡頭有精神,相就是物質,它有變化,它的變化決定沒有一個相是相同的,也決定沒有一個念是相同的,所以稱之為無常。實報莊嚴土它沒有變化,所以它那個相續相真正叫相續。十法界裡面是相似的相續,因為不可能有兩個相是相同的。這個我們從波動現象裡面能體會到,不可能兩個波動是完全相同,都是相似相續。

  事實真相了解之後我們就不再迷惑,一定要回歸到本位,本位是你本來是佛,要回歸本位。這個方向目標要是定住,真朝這個目標方向去走,這就叫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淨平等覺,菩提心才真正肯定承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是自己,跟自己決定無二無別。所以自性裡面的慈悲心就生出來了。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簡單的說,對一切眾生沒有條件的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離苦叫悲心,幫助他得樂叫慈心,合起來叫慈悲。慈悲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覺悟了,慈悲自然從自性流露出來,那是真慈悲;我們現在沒覺悟,慈悲是假的。所以佛在經上把慈悲講成四種,叫四緣慈悲,四種不同的慈悲。慈悲就是拔苦與樂的心,幫助他離苦,幫助他得樂。

  佛告訴我們,世間第一種人叫愛緣慈悲,我愛他、喜歡他,他有苦我幫助他離苦,幫助他得樂。這是人世間的,心量很小,普通一般凡夫都是這種心。第二種心叫大心凡夫,凡夫裡面比較覺悟的,他不但愛自己一家人,他能愛一切眾生,就是《弟子規》裡面講的,「凡是人,皆須愛」。這種慈悲心量大,叫眾生緣慈悲,對一切眾生都能生起慈悲心,可以說這是世間的聖賢。六道裡頭有,像孔子、孟子他們所表現的,乃至於堯舜禹湯,中國古代這些大聖大賢,所謂是博愛,仁慈博愛。第三種是菩薩,大乘教裡面的菩薩叫法緣慈悲,他明白了,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叫法。就是事實真相了解、明白了,我們對一切眾生範圍就大,不但對人,對動物、對花草樹木、對山河大地,真的是一片慈悲,這是菩薩,法身菩薩,他是法緣慈悲。到成佛了,佛稱為無緣慈悲,沒有條件,他確實是一體。這個層次,如果我們用廣義的說法,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以包括在這個裡面,他們是無緣慈悲。為什麼?他無明破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是無緣。那法緣慈悲呢?十信位的菩薩是法緣慈悲,初住以上是無緣慈悲,也能這樣說法;如果狹義、嚴格的來講,那只有妙覺是無緣慈悲,法身菩薩都是法緣慈悲,這是兩種說法不同。

  總而言之,慈悲太重要了。古德早就說得很清楚,什麼是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佛法。佛法是慈悲為本,沒有慈悲就不是佛法,因為佛是覺悟,覺悟的人哪有沒有愛心的道理!迷了才沒有愛心,才自私自利,不顧別人痛苦,真正覺悟的人他慈悲心一定生起來。看他慈悲所緣的對象,慈悲心的大小,你就能觀察出他在菩提道上是哪一個等級,一看,大致上都能看得出來。所以學佛不能沒有愛心。還要給別人煩惱,還要給別人痛苦,這不是佛法,這不是學佛,那是魔,魔喜歡給人煩惱,魔喜歡讓人受罪。魔造業,佛菩薩不造業。中國古人說的兩句話說得好,玩弄人是無德,是不道德的行為,玩物喪志、玩人缺德,這不應該的。

  所以學佛目標要確定,我們今天的目標鎖定在往生極樂世界。堅持這個方向目標,身體在這個世間與大眾相處要學菩薩,隨緣妙用。隨緣是恆順眾生,妙用是隨喜功德,隨喜裡面成就自己的功德,不是福德。怎麼成就?順境善緣不起貪戀,沒有貪戀的心,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這叫妙用;也就是說,無論什麼境界,無論什麼緣分,善人惡人統統都是清淨平等心對待,古人所講的用平常心,平是平等,常就是清淨。平常心是什麼心?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佛心,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佛心,這就是自性,這就是真心,用真心不用妄心這是大乘根性。

  下面說,「若有本願為眾生故,雖生極樂國土,不捨惡世有情」。這是慈悲心特重的人,這裡頭有感情,雖有情,他覺悟,他不迷,這是菩薩。菩薩,玄奘大師把它翻成「覺有情」,他情沒斷,但是他覺悟,他不迷,所以從字面上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如果那個情斷了他就成佛,就不叫菩薩。這個翻得也非常之好。就是情識要放下,放下,菩薩道上就沒有障礙。妖魔鬼怪障礙你,障礙你什麼?就是障礙你的情,因為你執著有情,他就障礙你,你把情放下了,魔王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你絲毫不能夠傷害。能傷害你什麼?傷害你的名聞利養,傷害你的情執。名聞利養我都不要,他就障礙不到,很簡單;情執我放下了,他也不能障礙你,魔對你束手無策。那怎麼辦?投降了,真的,他給你當護法了,他不能不佩服你。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透徹,我們多讀、多薰習,這些事情印象都很深,我們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什麼障礙都沒有。所以你要曉得,障礙的根源是在自己,把那個障礙的根斷掉,誰都障礙不了。障礙你得名,你不要名,他怎麼障礙你?障礙你得利,你不要利。總的來說,世間人不就是對名利看得很重,再最後難分難捨的親情。你只要這三個字,名、利、情這三個都放下,魔王波旬就對你投降。

  這是有一類情執還沒有放下的人,雖然生到極樂世界,他還常常想著六道眾生,六道裡頭跟他有情的這些眾生,還想去幫助他、去度他。「故入生死,救度群生」,到極樂世界有這個能力。前面說了,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也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不但我這一生的家親眷屬我知道,我看得清楚他在哪裡,看得清楚,他心裡有什麼念頭都知道。他有苦難,他求幫助,肯定你去幫助他。你能夠現身,你能夠說法,跟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能不能做到?能!四十八願有這一願,第三十五願是講前面「一生補處」,自己成就,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就是這一願,所以到極樂世界就能辦事。辦事不是自己真回來了,分身回來,他有這個能力。本身還在阿彌陀佛講堂坐在那裡聽經,分身去度眾生去了。你要不到極樂世界,你哪來這個本事!你要靠自己修成這個本事,要多長的時間?不止五劫,五劫做不到,佛在大乘經教常講要無量劫。為什麼?你自己要有能力,修到初住以上的地位你才有這個能力;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加給你的,藉著阿彌陀佛的光,不是自己,這一定要知道。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曉得極樂世界不能不去!不去,簡單的說,阿彌陀佛的光你就沾不上。你到極樂世界最大的利益,就是沾阿彌陀佛的光,用阿彌陀佛的名、用阿彌陀佛的威德莊嚴自己,自己能夠代佛度化眾生,是這麼個意思。我們要知道,要真幹。故入生死,救度群生,他真能做得到。

  「欲令十方一切眾生,皆得往生,皆當作佛。輾轉救度,無有窮盡」。縱然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的菩薩,他們在極樂世界修學的真實功德不可思議。「品末復讚無量壽佛恩德無極」。這個讚歎是有必要的,阿彌陀佛的恩德太大,知道的人不多,疑惑的人多,迷惑的人就更多,所以確實有讚歎的必要。請看經文: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這是第一個意思。

  【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這是不捨惡道有情,發願回入娑婆來度眾生的這些菩薩。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註解上有。「本品正」,這就是正示,「彌陀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決定在一生證得補處菩薩,就是等覺位。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幫助菩薩,幫助到什麼地步?幫助到你畢業。等覺是博士班,博士班畢業就成佛了,等於說他供你去念佛,完成你的學業。這不得了!你在佛法裡頭取得了最高的學位,妙覺佛果。「第三十五願曰: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跟前面意思完全相同。但是下面有話,「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一願裡面,就說明確實有菩薩悲心特重,自己沒有成佛,就要去度眾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幫助他,他就真有能力,真有神通、真有智慧、真有能力。這是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他有願為眾生,先度眾生。像地藏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沒有度盡,我不願意先成佛。地藏菩薩就這個願,大家都成佛了,我最後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弟子、學生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成佛了。你們如果展開《地藏菩薩本願經》,你看開頭地藏法會,從十方來的這些聽眾是誰?都是諸佛如來,一尊菩薩帶兩個侍者來參加這個法會。所有經裡頭沒有看到過,來的時候也都是十方菩薩、聲聞、緣覺,只有地藏法會來參加的人全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那是什麼?地藏菩薩的學生,學生雖然成了佛,老師今天開法會能不參加嗎?能不來捧場嗎?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地藏菩薩的大德、大行、大願。有這等悲心的人生到極樂世界,他還想到這十方苦難眾生,所以他是本願為眾生。

  這個字念披,把衣服披在身上,不念被,念披,跟挑手邊的披是一個意思,被弘誓鎧。弘誓鎧是什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真落實了。弘誓鎧,鎧是鎧甲,狹義的意思專指持戒、修定,這是菩薩的弘誓鎧。戒律是鎧甲,戒律是防身的,讓你身口意三業不造罪孽。這要靠持戒、靠修定,持戒是用你的意志控制自己不造罪,得定那就更深一層,那叫定共戒,你在定中自然不會有惡念,比持戒的效果就更強。智慧開了,所有的惡業都轉變成善念,叫轉煩惱成菩提。慧沒有開你轉不過來,慧開了之後,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它轉過來了。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才能轉,有起心動念就轉不了。什麼時候轉?法身菩薩轉了。也就是你在十法界裡面你轉不了,你都是用戒定;你到一真法界、到實報土統統轉了,那個罪業就消化了、沒有了。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含藏種子的,善惡種子全在那裡面,你看一轉變為大圓鏡智;轉末那,末那是染污,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是煩惱的根,轉變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的分別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的造孽、造作(是它們去造的)為成所作智,它轉過來了。所以識不能斷,那一斷你的善根也斷了,你的智慧德相都斷了。那個斷是假借的字,就是叫你放下,實實在在講是轉,因為善惡是一體,同一個自性。轉是真的,不是假的,轉變,轉迷為悟、轉凡為聖,你得會轉才行。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裡頭,最重要的轉惡為善,轉惡念為善念,轉惡言為善言,轉惡行為善行,這是第一步,初步。我們今天修學要從這裡下功夫,要把惡轉成善,要把邪轉成正,邪知邪見轉為正知正見。這是被弘誓鎧,你才能教化一切有情眾生。

  怎麼個教法?首先幫助他建立信心,他對佛法沒信心,他怎麼學?你要勸人學佛,頭一個要幫助他起信,「信為道元功德母」。他對佛教要不認識,信心怎麼生得起來?不認識那種信叫迷信,迷信禁不起考驗,所以常常退心,常常會改變信仰。為什麼?他沒有搞清楚。必須先讓他認識佛教,這個重要,你要幫助他認識。學佛皈依三寶,什麼叫佛?什麼叫法?什麼叫僧?他都清楚、都明白了,他肯相信這叫正信,這就不是迷信。三寶都在自性,不在外頭,外頭沒有,外頭要有三寶那就是魔了,不是佛。佛法記住,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是心生的,佛法僧都是法。佛是心生的,是自性覺;法也是自性生的,是自性正;僧也是自性生的,僧是自性淨,清淨。就是我們《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經題上就三寶具足,不在外頭。自性覺是佛,皈依自性覺,皈依自性正,皈依自性清淨,真皈依。我們今天受皈依,念個皈依的誓詞行嗎?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你念這個誓詞的時候,你這個意念上就轉到自性上去,恭喜你,你真皈依了。

  戒經上說,真皈依,你就獲得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護法神佩服你、尊重你,自動的來保護你。你要有一個邪念生起來,護法神就走了,不再保護你。你一個正念回頭了他又來了,一個惡念生他又走了。他不是用情的,不是用情來用事的,他是用法。因為你一念正的時候你放光,他見到你放光他就來了,一念邪你光就沒有了。所以護法神用不著去求他,他不受賄賂的,你巴結不上的。你自己真有德行他真來,忠心擁護,沒有德想巴結他、賄賂他、討好他,那完全沒用,他不會理會的。幫助人,頭一個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之後叫他修行、叫他發心。必須在行裡面建立信心,這個信心是真的,解裡頭建立的信心都不可靠,要在行裡頭建立信心他才會不變,才不會退轉。

  修菩提行,菩提行總的來說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這真幹!與一切大眾相處修六和敬。我說得很多,六和、六度我們自己發心去做,不要求別人去做,要求別人去做是錯的。他對佛法真的深入、真的了解了,他會自動去做,不必去勸他。為什麼?真有好處。我們不想發財,但是我們只想衣食足,每天能吃飽穿暖我就滿足了。知足常樂,沒有貪心,生活水平盡量降低。我們到這邊來做客,你看每天吃飯十多個菜,像過年一樣,宴會。我們自己生活簡單,每餐飯幾個菜?一個菜。要那麼多幹什麼?

  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對他很清楚,他老人家吃飯,飯跟菜煮在一起,就是一小鍋。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所以飯菜在一起很簡單,從開始生火到吃完,統統洗乾淨了,給諸位說頂多半個小時,不超過半個小時的,多省時間、多簡單。一天吃一餐,老師一天日中一食,幾十年如一日。我跟他的那一年他七十歲,我跟他十年。這個生活方式太簡單了,一天的生活費用多少錢?那個時候台灣錢兩塊錢,他一天的生活費用,一個月六十塊錢。合美金一塊多錢,不到兩塊錢。美金跟台幣兌換,那個時候好像是三十五塊的樣子。所以一生不求人!見客穿的那一身中山裝大概有三十多年。他學生很多,有錢的學生不少,送他老人家的衣服歡喜接受,過兩天送別人了,誰沒有誰缺乏就送人。內衣都是自己補補縫縫。我們都不知道,看不見,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後去看他的行李,襪子、內衣全都是補的。生活多快樂、多自在!愈是簡單的生活愈快樂。他住的個小房子十五坪,日本兩個榻榻米是一坪,他的房子就是六十個榻榻米。一個小佛堂、一個客廳、一個臥房,還有洗手間,就那麼一點點大。一生!這聖人,不是凡人。他當時待遇不錯,他一個月收入有四百多塊錢,他可以能過得很好。多餘的錢全布施了,去做好事去了,自己生活費用那麼樣節儉。這不是裝出來的,他已經養成習慣了。

  我到台中去之前,我晚上一餐就不吃了,也養成習慣。看到老師吃一餐我就試試,早餐那一頓也不吃了,省很多時間。我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老師,「老師,我現在也吃一餐了。」多久了?八個月了。他一聽,「身體感覺怎麼樣?」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堅持下去,一生不求人。」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你多快樂、你多自在!由此可知,苦樂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要有智慧,你一生會活得非常快樂、非常幸福。無求無爭就幸福、就快樂,你能跟所有眾生和睦相處,能跟一切眾生相親相愛。所以該放下的一定要放下,佛教給我們沒有錯誤的,都是教我們好,沒有教我們壞的。

  能夠行菩提行,菩提是覺悟,過覺悟的生活,這就是菩薩,然後再提升一步,行普賢道。普賢道跟菩薩道所差的就是心量,普賢菩薩的心,念念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念為自己。所以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你就明白了,心量小不能成佛,心量一定要包虛空遍法界。為什麼?這是你自己本來的心量,自性就是這樣的,成佛就是恢復自己的自性,圓滿恢復了性德,這就是佛陀。菩薩雖然向這個目標邁進,還沒有到圓滿,修普賢行就圓滿了。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個生是應化身,雖然是應化身,也永離惡趣。永離我們就知道,不是身永離,身他在惡道,他度地獄眾生,他一定要到地獄現身。雖然現身在三惡道,他不受三惡道的苦。這是什麼原因?他沒有三惡道的業。他是菩薩,他示現在人道,決定沒有人間的七情五欲,他沒有這個,他所有的是智慧德相,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我們看他跟我們一樣,實際上完全不一樣,心態不相同。我們自私自利,他大公無私;我們以為身是自己,他認為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那怎麼會一樣?不一樣。這叫永離惡趣。

  「凡生極樂者,不離安養」,安養是極樂世界,沒有離開極樂世界,「必至一生補處」。到十方世界去,那都是化身去的、應身去的,化身應身無量無邊。「但有菩薩發殊勝大願,願入生死界教化有情。彼土菩薩親聞彌陀說法,即以所聞轉教眾生,故所說法親承如來,故亦如獅子之吼也」,這是講輾轉救度。他在阿彌陀佛那裡聽的,回到眾生界裡面,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身在十法界、在六道,他把他從佛那裡所聽到的再轉告大家。所以,大眾聽他說法就跟聽佛說法沒有兩樣,他傳遞的佛法不增不減。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世間,佛身分,我們知道那是應身。清涼大師在《四十華嚴》經題裡面說到這麼一句話,世尊說的,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不是他講的,諸佛如來所說。等於說他輾轉為我們說,沒有在諸佛如來所說經上加一個字。這個意思跟孔老夫子在《論語》上所說的那個意思完全一樣,夫子說他自己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他說他自己「述而不作」,述就是講別人的。就跟釋迦牟尼佛所說,他一生沒說過法,所說的法是古佛所說的。孔子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過去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後人稱他為「集大成者」,就是他老人家把古聖先賢的會集起來,寫成文字留傳給後世,不是他自己的發明。他的態度,「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的東西一絲毫不懷疑,正信,完全接受。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經題上描繪釋迦牟尼佛,他也是這個態度。

  實際上佛佛道同,為什麼佛還這樣謙虛?今佛跟古佛完全沒有差別,因為他悟入境界是同一個境界。這個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斷除我們的傲慢心,好高騖遠,總是自以為是。親證的菩提跟古佛一樣,所說的東西全是古佛說的,都推獻給古佛。這是什麼?這是自己真正謙德、謙虛,不敢自以為是,這是大慈大悲教化眾生,因為眾生的習氣就是自以為是,就是自己總比別人高一等。你看佛跟聖人,他做這種示現,就是把我們這個念頭息掉。這是嚴重煩惱,不是輕煩惱,末那識裡頭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有我慢。我見就是執著身是我,這頭一個錯誤,跟著是我愛,我愛就是我貪,有貪;我慢就是瞋恚,傲慢是瞋恚裡面生起來的;我痴,愚痴,你看貪瞋痴。貪瞋痴是與生俱來的,宇宙開始有那一天,我們生命開始有那一天,貪瞋痴就帶來了。這根本煩惱,有這個煩惱,你在這個世間就每況愈下,你滑坡就滑下去了;這三個東西要斷了,你才有辦法向上提升。佛用的方法,戒定慧,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要有貪瞋痴,你一定要記得,你的人生是滑坡,是往下走的;如果你有戒定慧,你把貪瞋痴放下,你一定是往上走的,你往上提升。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所以聞,親聞彌陀說法,即以所聞轉教眾生,故所說法親承如來,亦如獅子之吼,就是跟彌陀說法沒有兩樣。

  這也給我們啟示,我們聽到善知識教導我們,或者是我們常常讀誦這些經論,學習這些註解,學了之後最重要的為人演說,你要歡喜為人演說。到哪裡說?哪裡說都可以,只要你自己真發心,行菩薩道。我們最初學佛的時候學講經,到哪裡去?到人家家裡去,居士、同學家裡。老師講經聽眾很多,老師讓我們跟大家結緣,怎麼結緣?站在大門口歡迎,見人來,經書送給他;年歲大的,帶他去找一個座位把他安置好,這結緣,慢慢就都熟了。我們給老師做義工。老師還告訴我們,買一點花生米、小糖果,一個人分一粒,這結緣,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花錢很少。廣結法緣!認識人多了,自己聽了老師講經學講經,「我每個星期到你家講好不好?」好!三個人聽、五個人聽,就這麼開始。星期一在這家講,星期二到他家去講,星期三到那個家講,不中斷,天天有地方講,聽眾三個五個就夠了,不要太多,講經是這麼學成的。以後慢慢聽眾就多了,十幾個、二十幾個、三十幾個,那就搞個小講堂,愈來愈多。人少的時候,一面講,他有問題馬上就可以發問,互相在一起研究討論,大家都長進,都在進步。天天幹,天天不間斷,你要搞幾十年就成功了!不是難事,難的是你不肯發心,發了心你不能堅持;你肯發心、能堅持,沒有一個不成就,佛法才能興旺起來,所以說不是難事情。

  同修家裡不能天天去,天天去煩了,家人不高興。一個星期一天可以,大家都歡迎,兩天就不高興了,你老來幹什麼?一部經講完他喜歡,我們再講第二部經,他不喜歡就他家停止,別人家去講去。所以練習講經要找個道場、找個講台,那不是容易事情,人家未必會讓你去講經。我們學講經,李老師就告訴我們,你講得不好,人家笑話你,還可以接受你;你要講得好,人家嫉妒你,根本就不讓你講。所以我們講經的時候老師警告,你要講得好你走投無路。都被他老人家預先說,我們真走投無路,到處流浪。好在認識人多緣就多,這個地方不能講,那個地方去。如果不是廣結善緣,那你真的叫走投無路,緣結得多不怕。所以到一個地方講經,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個月,等他嫉妒心生起來我走了,就沒事,過幾年之後再來一次,好辦法!長住不可能,長住在一處,自己建道場都會有麻煩,都有人來找麻煩,所以我們乾脆不建道場。這比什麼都好,沒有障礙,現在人爭的就是名跟利,沒有道場就不跟人爭了。

  下面解釋擐,「以身被挂鎧甲,名為擐」。這是古時候武士在打仗的時候保護自己,穿上鎧甲,這叫擐。「胄者,鎧也。甲胄乃古代戰士被衣於身,以防矢石傷自肉體」。這是比喻,用這個來比喻「大心行人,為敵生死,以誓願為鎧甲,護衛本身慧命」,這比喻。「擐大甲胄,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與此全同」,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菩薩裡面很少見的,非常稀有的。阿彌陀佛發願之後真幹,五劫的時間,願願都實現。這個實現是自然成就,圓滿的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自性裡面智慧德相是真因,四十八願五劫修行是緣,因有緣,果報就現前,果報就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要問,為什麼這種修行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我們要這樣幹行嗎?佛法把這個道理講出來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想生,四十八願是心想,五劫修行是心想。我們的心想跟佛不能比,佛是天天想一樁事情,這叫「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他就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想了幾天沒有結果放棄了,那還行嗎?人家能想五劫不放棄,我們想幾天就放棄不再想了,所以不行。念佛,念個幾個月,念個一、二年沒效果不念了,這怎麼會成就!我們要想得到一點效果,那你得知道至少十年,如果你想一樁事情專想十年,一定有效果出來。精神愈集中,效果愈殊勝;思想愈渙散、散亂,那什麼想也不能成功。道理佛講得太多了,阿彌陀佛表演是給我們做個例子,他這麼做能成就,我們這樣做也能成就。

  「從極樂再來此界之人,雖於五濁惡世示為凡夫,亦有生死。但直至成佛,永離惡趣。並生生世世,常憶宿命,不昧本因」。這是從極樂世界再來的,我們講再來人,從哪來?從極樂世界回來的。實際上回來的是他的應化身,他有這個能力。他的本人還在極樂世界,他的應化身在這個世界也示現投胎,也有生死。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八相成道,他在這裡表演,表演修行、表演成佛。永離惡道,永離惡道的因行。怎麼個離法?他心裡沒有貪瞋痴慢疑,就沒有惡道。經上講得很清楚,貪心感得的是餓鬼,瞋恚所感的是地獄,愚痴是畜生,五戒是人道,上品十善天道,禪定修成功是四禪天,無想定修成功是四空天,四禪八定是色界跟無色界,都沒有離開心想。極樂世界回來的人,這些心想全沒有,所以他永離惡道。他是示現在人間,外表上跟一般人沒有兩樣,裡面完全不相同。而且生生世世常憶宿命,不昧本因,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本身還在極樂世界。經上講的「示現同彼,彼者穢土眾生」,就是六道眾生。下面這一段「佛意度生」,請看經文: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眾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特顯出阿彌陀佛大願弘深。念老註解裡說,「極樂大士能發如是宏深誓願者,蓋因彌陀本願加威,亦復是本身善隨佛學也」。這個幾句話冠在前面好。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能夠發這樣的大願,像經上所說的,這第一個因是阿彌陀佛加持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第二個,菩薩善隨佛學。普賢十願裡「常隨佛學」,不但常,他善,他很會學,他學到家了。而阿彌陀佛的本願,這個『無量壽佛意』,「意」就是本願。你看佛是什麼心?『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這是佛心。怎麼度他?都要想方法幫助他們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呢?『悉令得泥洹道』,「泥洹」就是大般涅槃,幫助他們個個圓滿成佛。阿彌陀佛的大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都能體會到,都真幹。菩薩們輾轉相教,滿阿彌陀佛的大願,這叫報佛恩。下面這就講的輾轉度脫,你看作菩薩的,『令悉作佛』,提升了。『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一個傳一個,一個教一個,菩薩教我,我教你,你再教他,如是輾轉的教、輾轉的度,這個效果就『不可復計』,愈傳愈多。讓『十方世界聲聞、菩薩』,小乘、大乘,『諸眾生類』,這六道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小註裡面,這一段不是很長,但是句句都精彩。彌陀的本意,「唯願眾生往生彼土」,真歡迎、真希望。

  我們為什麼不能去?不能去的原因,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沒伏住。他許可我們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新業是什麼?你現在還在造。那這個說明你習氣太重,到極樂世界還會犯這個毛病,犯這個毛病就染污了清淨國土,破壞了大眾的秩序,這是極樂世界不歡迎的。只要你能夠把煩惱習氣伏住、控制住,控制的方法,這個不能不知道,就是一句佛號。古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煩惱習氣,貪瞋痴慢起來了。這個不怕,為什麼?你肯定會起來,因為你是凡夫,你在六道裡頭時間太長、染污太嚴重了,習氣自然很深很深。如果這一句佛號你真念,你發狠心去念,一定要念到能伏住煩惱,這叫效果。我的貪瞋痴慢念頭才起來,這一起來,阿彌陀佛,第二句就是阿彌陀佛,就把它控制住了,這才管用。如果一面念佛,煩惱還一面起現行,這個沒用處。於是我們就曉得,念佛的時候妄念那麼多,把念佛功夫全破壞了。念佛本來是伏煩惱的,現在念佛的時候還被煩惱全破壞了,功夫不得力,這問題出在這裡。於是我們自己曉得自己根性,自己毛病是什麼,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是最有效的,各人不同。

  我在年輕的時候佛號伏不住煩惱,我用什麼方法?我用讀經,讀經煩惱少。一部經,長一點的經,像《楞嚴》、《法華》,差不多要四、五個小時,一直讀下來,四、五個小時煩惱就很少,妄念很少。念佛不行,妄念多。為什麼?這裡頭有意思在,你妄想來的時候意思就不見了。這各人善根不相同,我用這個方法很有效,我用了六十年。每天我至少四個小時讀經,四個小時給大家匯報,跟大家分享。這個也沒有妄念,有妄念我話就會說錯,叫胡說八道。所以我這樣能保持,至少能保持八小時,就不容易。長年這樣保持下來,才有一點感應,才能把經典註解裡頭看出意思之外還有意思。如果心不清淨就看不出來,表面意思都不容易看出來,這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見到的。念佛人不能不體會阿彌陀佛的意思,這不可以不體會到,知道阿彌陀佛的意願沒有別的,就一樁事情,幫助眾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彌陀本意,唯願眾生往生彼土,得涅槃道,悉皆成佛」。

  「新成之佛,復度眾生。所度眾生,又皆成佛」,成佛之後,又度眾生,所以叫輾轉教授。這樣子一直傳下去,那個數量就不可復計。所以經上才說,「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在我們現前環境當中,這個事情應該做。真正彌陀弟子,我們要聽話,就不能不做。我自己功夫還不成熟,還不行,有些好的朋友,可以勸他一起來聽經,一起來學佛,這都是阿彌陀佛的意思。經確實看不容易,聽比較容易,聽過幾遍之後再看經就有味道。為什麼?意思懂得了。現在有光碟。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東西沒有什麼巧妙,就是熟,熟透了自己就有悟處。熟透了是什麼?你功夫深。功夫深的人煩惱輕、智慧長,這一定的道理。煩惱輕、智慧長是要靠功夫,我們能夠一門深入。所以真正想學,我們要聽經,聽一部,你就聽《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這是第十一遍,你聽哪一遍?就聽這一遍就行,以前講的不需要去聽,你就聽這一遍。愈是最後講的,一定比前面好。這什麼道理?學佛年年有進步,月月有進步,今天講的肯定比昨天圓滿,你就懂得這個道理。就聽最近這一部,這一部聽完從頭再聽,就聽這一部,真聽上十年你能不開悟?肯定開悟。為什麼?聽經剛才講了,是伏煩惱的一個方法,你不專心聽,你就聽不懂,你就漏掉了,一定要專心。這是攝心的一種好方法,絕對大多數人有效。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

  如果我們只要念不要聽,當然這種根性有,不是沒有,他能夠專心去讀誦,也能夠念到三昧現前,也能夠大徹大悟,不過人比較少。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沒有示現這個法門,只念經不講經,他沒有示現這個法門。也沒有開個念佛堂,領導大家去打個佛七,沒有,經上沒有提到過,也沒有帶大家去參禪。佛陀在世唯一的是教學,各人修行是各人自己的事情,佛不管你的,各修各的法門,你願意怎麼修都可以。在理論上、方向上、方法上一個總原則告訴大家,用什麼方法修行都可以。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學習的人還常常在變更,今天用這個方法,明天用那個方法,看哪個方法有效,總是多次的試驗,然後才專搞一門。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也不例外,早就做出種種示現給我們做參考,給我們做榜樣。我們今天所採取的就是讀經、聽經、念佛,這個方法在現前這個時代特別管用。誦經、聽教有一定的時間,念佛就沒有一定的時間,什麼時候都可以。方向目標是一個,斷煩惱,成菩提。斷煩惱就是把煩惱伏住,把煩惱換掉;菩提是什麼?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經題上講的。首先要修清淨心,這是第一步,平等是第二步,心不清淨哪來的平等!一切時、一切處覺而不迷。什麼叫不迷?凡是障礙心清淨的都是迷,這個總要懂得。明白之後,所有一切障礙我心地清淨的我都要防範、都要遠離,幫助我心地清淨的我要攝取,要懂這個道理。

  輾轉度脫是慈悲心,也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增廣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菩提心裡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真誠,菩提心之體就是真心;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身,自受用的心就是深心;大慈大悲是待眾生的,對待一切眾生要慈悲,對待自己要清淨平等覺。這個不能不知道,修的、學的,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的就是這個。清淨平等覺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大慈大悲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是對人的,不是對自己。輾轉度脫就是今天講的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懂得因緣,有緣就做,不疲不厭。什麼是緣?他歡喜聽,他能聽得懂,他能接受,這就是緣;他肯發心,他真幹,他緣成熟了。成熟的人多就可以建立道場,成熟的人少,努力結法緣,如果這個地區有二、三百個念佛人就可以建道場。李老師告訴我,剛剛到台灣的時候住在台中,他就用這個方法,到朋友家裡面去講經。以後他把這方法教給我們,星期一在張家講《彌陀經》,星期二在李家講《普門品》,講的不一樣。都喜歡聽的,他就常常跟著他,在哪裡講就到哪裡聽;喜歡聽《彌陀經》,每個星期一次,就專門到他一家。以後確實有二、三百人真想學了,大家湊錢買個地方,台中蓮社就起來了,水到渠成。建個道場去找人那不像話,先有人後有道場建立這是對的,這是順理成章,不費事。所以一定是先有人,先有人的方法就是先到處去講。你在這個地方天天講,天天有進步,會法喜充滿,講上個十年,道場就自然成就。為什麼?大家知道了,大家嘗到佛法的味道,知道佛法的好處,都希望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個這樣的道場。李老師在台中的法緣就這樣擴張的,愈來愈大。

  我跟他那個時候,他在台灣講了十年,十年的效果,北部台灣念佛人之多,那個時候他告訴我,大概有二十萬人。台中蓮社的蓮友,他們登記都有簿子的,有二十多萬人。我在那裡十年,我離開的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到五十萬人。所以以後建的有圖書館,都是台中蓮社附屬機構,有菩提醫院,有老人院,有兩個托兒所,所以辦了很多事業。人多了好辦事,大家一商量喜歡,好,去辦吧!沒有人就難辦事。這是什麼?一定要住在一個地方,才有凝聚力,像我這樣到處亂跑,講的是很多,一個人都沒有。為什麼?地方太大,全世界。李老師講經的範圍沒有離開北部台灣,所以他凝聚力很大,辦什麼事情有的是人,不缺乏人也不缺乏錢,幹什麼事情都好辦。我這個搞法,老師都把我叫去教訓過,他說你這樣不行,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地方不動,你怎麼到處跑!哪裡請就哪裡去,現在請是全世界的,不像從前交通不方便,沒法子,現在太方便了。老師說這樣對你個人成就是有幫助,但是對建立道場沒有幫助。我給老師講我沒有福報,我不想建道場,建道場太麻煩,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錢,我說我什麼都不管多自在。

  但是總要想到正法久住,那就非建立不可,可是這也是緣分。我給同學說過,我去訪問過日本的比叡山,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山上修行,都是十幾年以上不下山,他才有那麼大的功力。下山之後也通常在一、二處講經,不是很多地方,所以講經的時候凝聚力量就大。以後就建立道場,建立一個宗派,它有十三個宗派。持之有恆,一個方向、一個點,這個點再小,成就都不可思議。尤其現在可以用衛星,可以用網路,名聲自然傳播出去。真有德行、真有學問、真有修養,跟你學的人愈來愈多,自然形成道場。絕不要去我要去想怎樣怎樣,不需要,自然的。阿彌陀佛沒想,沒有想建立極樂世界,自然成就的。這就是大願大行自然的感召,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方。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