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0六集)  2011/2/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3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五十九面第六行,我們從這個地方念起,這是一小段。

  「如《維摩經》中之寶手與妙臂二菩薩。羅什大師曰:寶手者,手中能出無量珍寶也。又云: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下面「義寂師判此為十地菩薩之行,以智度成故」,這是從經義上來看,這是到《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的境界,決定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這是法身大士才有這個能力。十地菩薩之行,十度圓滿了,《華嚴經》上將十波羅蜜配十地菩薩,初地菩薩布施波羅蜜,二地菩薩持戒波羅蜜,三地菩薩忍辱波羅蜜,它六度後面又加上方便、願、力、智,最後第十地是智波羅蜜。智度成故,也就是說十波羅蜜修圓滿,才有這個能力。「妙智融通,故隨意無礙」,這個隨意不是隨菩薩的意,菩薩沒有意,這是一定要記住的,菩薩沒有煩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隨眾生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自然出現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眾生想求什麼,自然就出現,這真正叫做得大自在。「淨影曰:手出供具,供養諸佛」。遠公,隋朝的遠公大師,他在這個註解裡面說手出供具,上供諸佛。這個供具從哪裡生的?決定不是從佛生的,佛心清淨,寂然不動,菩薩心也是清淨。佛跟菩薩都在戲台上表演,我們就曉得給觀眾看的,一點都不錯。這些菩薩全是法身菩薩,都是實報莊嚴土的,他們這些演出是給十法界眾生看的,換句話說,教化十法界眾生,應當以至誠恭敬心供養三寶,普施眾生,是這個意思。所以這些供具幾乎樣樣都有,香花、寶蓋應有盡有,是十法界一切眾生資生莊嚴之具,都在菩薩手中出現。十法界的眾生看到了,他們也學到了,學到孝養父母,學到奉事師長,學到供養諸佛,學到布施眾生,眾生包括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下面,「義寂云:施諸有情,供養三寶」,這個供養三寶是世間的住持三寶。佛不住在世了,佛菩薩的像,雕的佛像也好,塑的佛像也好,彩畫的佛像都可以,供養佛像,供養菩薩像、阿羅漢像,這是供養佛寶跟僧寶,流通經教這是供養法寶。佛陀在世以佛為主;佛不在世,以法為主,以法為主就是以教學為主,這一定要知道。經典要是沒有教學,只是念不知道意思,這它不起作用,不但要懂得經典的意思,要深入,深入經藏。為什麼?它幫助你開悟,它幫助你明心見性。天天念,如果說會念的話也行,所以這關鍵就是會不會,學習經教關鍵也在會不會。會學的人,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這叫會學;會念的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會念;會學會念的人都會得三昧,都會開悟,都能夠明心見性,這真是寶。

  所以經典在古時候完全是手寫的。寫經的時候,寫一個字要去把手洗一次,古人誠敬到這個程度。現在還有沒有?還有,我看到一個人,我看到他是老人,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寫經也是每寫一個字洗一次手,姓張的張老居士。我在加拿大溫哥華遇到他,我請他寫一部《淨土五經》,他大概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這是法寶,這個沒有真誠恭敬心不行。現在的印刷術發達,我們將這部書印出來了,當時印的數量大概不多,我這個地方大概還有十幾套,我想我們拿到台灣去翻印。末法時期,眾生得度全靠法寶,難得這一部手寫得恭恭敬敬,往後能不能找到這種人?少了。真正有這恭敬心的字寫不好,字寫得好沒有這種恭敬心。我們對法寶要恭敬,法寶一定要莊嚴,不能草率,不能夠隨便。現在印刷術進步,成本大幅度的降低了。我們這一次印的《群書治要》精裝本一套,台灣的定價二千四百塊錢,合人民幣六百塊,叫人捧在手上生歡喜心。我們做不到這樣,這對不起法寶。這個法寶會永遠傳下去,人家拿到手上會珍藏,展開經本來讀,不能不恭敬,看到這麼莊嚴的本子,能不恭敬嗎?不可以把它當作報章雜誌來看。記住印祖的話,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沒有恭敬展開來不得利益。

  妙智融通,隨意無礙,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相似,我們模仿,他是真的,我們是假的,假的也像真的,模仿。我們今天趁著這個科學還在這個世間,好好的利用這些工具、利用網路,與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在一起學習,利用衛星、利用光碟大量的流通。經義很深,其味無窮,法味,不認真的學習你嘗不到,認真學習,你再跟人分享味道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你嘗到味道,你才能說得出來,你沒有嘗到,你怎麼能說出來?真正嘗到法味了,我就知道你的心清淨。為什麼?心不清淨嘗不到,你能嘗到法味,肯定你心地清淨,你煩惱輕、智慧長。所以你在應用這些智慧,施諸有情,供養三寶,你都有善巧方便,你所作為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裡頭自己不能有歡喜心,有歡喜心,歡喜心生煩惱。讓大眾還沒有接觸佛法的,或者剛剛接觸佛法不久的,功夫還不到家的,這些人生歡喜心,幫助他們提升他們的境界,讓佛法幫助這些眾生破迷開悟。迷生煩惱,煩惱帶來痛苦。開悟,他就離苦得樂;開悟,他就放下執著;開悟,他就不會跟一切眾生對立,不會有矛盾、不會有鬥爭,幫助這個社會安定和睦,幫助眾生幸福美滿。這是佛菩薩以及佛弟子可以做得到的,只要不捨棄經教,認真努力去學習,鍥而不捨,你會做得到的。

  淨影曰:手出供具,供養諸佛。義寂云:施諸有情,供養三寶。「可見手中所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所須最上之物,端為上供與下施也」。上供,實際上還是為了下施。諸佛菩薩證得大圓滿、大自在,他還需要這些東西嗎?什麼都不需要了。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沒有別的,只有一個用意,教導眾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用意在此地。佛跟菩薩在表演,在作戲給我們看的,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學到要怎樣去孝養父母,要怎樣去奉事師長。印祖給我們講「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上供諸佛,下施眾生,就是印祖這一句話的落實。十分恭敬,怎麼做法?就在這些事相當中為我們顯示出來了。

  「如《唐譯》云:珠寶香華、幢幡繒蓋、上妙衣服、飲食湯藥,及諸伏藏珍玩所須,皆從菩薩中自然流出」,這是菩薩手中自然流出。「普施眾生,利樂有情」。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道德仁義禮,這是屬於禮。古大德告訴我們,上古三皇時代以道治國、治天下,道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而治。到五帝的時候,道沒有了,以德治天下。五帝之後三王,三王是夏商周,德也衰了,於是乎用仁,仁者愛人,用愛的教育來治天下。春秋五霸的時候,仁衰了,則用義,所謂講義氣。到秦始皇統一之後,秦始皇是用法,嚴厲的法律,十五年亡國了。漢取而代之,漢不用法,用禮,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建議,用孔孟學說,以禮治天下。這個制度一直延長到清朝末年,清亡國之後,禮沒有了。古人講了一句話,「禮失而後天下亂」,真的天下大亂了。這些供養是屬於禮,佛菩薩來教我們。禮,儒家的禮,在佛法就是戒律、威儀,律儀戒。學佛如果把戒律丟掉了,就是古人講的禮失而後天下大亂,戒律丟了,佛門就亂了,這一亂,佛就沒有了,佛在這個世間有名無實。

  善心之人看到這種情形,社會的動亂,佛教的衰沒,導致人民痛苦,救自己、救世人怎麼個救法?從三教的根本做起,就是救世救教。我們不能從根救起,那我們做的是什麼?我們做的跟世間人一樣,在毀滅宗教,在毀滅傳統文化,在幹這個。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能夠想到的,然後自然有相當高度的警覺性,這個警覺性就知道了,擺在我們面前只有兩條路,一個是興,一個是亡。傳統文化能復興,佛陀教育能復興,你是走天堂路;傳統文化要是滅了,佛陀教育滅了,你是走地獄路。沒有選擇,就是兩條,你走哪一條路?只要發心,不要想到我有多大能力、我有多大智慧,別想這些,只要你盡心盡力去做,功德就圓滿。實在沒有能力,古人講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你有這個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的功德也是圓滿的,因為一句名號具足大圓滿,這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你果然能夠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就給世人做了最好的榜樣。

  「於一手中流出如是無量無邊種種最上之物,正顯《華嚴》一多相即、圓明具德之玄旨。」從理上講,跟《華嚴經》相應,完全相應。念公舉出這個例子,讓我們對於經中所講的事與理增長信心。特別是圓明具德,圓是圓滿,圓明具德是性德,這不是修德。從我們修行,性德流露出來了,在我們的手中亦如是,我們全心全力、至誠恭敬去辦的,那就是最上之物。為什麼?你用最上之心,你的物是最上之物。《了凡四訓》裡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家境清寒,生活貧苦,只有兩文錢,誠心誠意到寺廟裡供養三寶,老和尚為她祈福。為什麼?她這兩文錢圓明具德,不在乎物品,在乎她那個心,那種真誠,那樣的恭敬。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帶了千金,千兩黃金到寺廟裡來供養,老和尚讓徒弟接待就可以了,自己不出來。她覺得很訝異,找老和尚問,問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兩文錢,你那麼重視。老和尚告訴她,那個時候的心跟現在的心不一樣,妳現在做了王妃,傲慢的心起來了,所以說今天千金這個功德抵不上過去兩文錢。論心不論事,心真,事雖少可貴,那叫最上之物,兩文錢是最上之物,千兩黃金不能跟它相比,你們想想這個道理就明白了。

  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無量無邊種種最上之物,我們人人手上都有。你有最上的恭敬心,物品就是最上之物,能感動諸佛菩薩。如果我們的心雜亂、妄念,拿到世間的七寶價值連城,也沒辦法感動佛菩薩,甚至於連鬼神都不能感動。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老天爺真公平。修福不是大富大貴人的專利,貧窮人連飯都吃不到的人,他也有能力修大福報。我們在小乘經裡面見到,釋迦牟尼佛出去托缽,路上遇到一個乞丐很可憐,乞丐遇到佛很歡喜,佛的福報大,我討的這一碗,人家給的一碗東西,他就拿這個供佛。實際上這碗東西是很難吃,而且餿了,味道都變了,這是乞丐唯一一點點的財產,他把這個奉獻給佛陀,佛陀給他祝福。佛不嫌棄他,看他那種真誠恭敬心,接受了。真的培到福了,乞丐沒有幾天就過世了,靈魂生天,以這個供佛的功德,他到天上享天福去了。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妄語,他講的話句句真實。所以最上之物就是最上之心。請看底下經文,這是末後的一段,「受化發心」: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念老的註解說,「由是因緣,總指以上種種殊勝因緣,能令所化之眾生發起無上菩提之心」。菩薩能教化,眾生是所教化的,能教化的這些菩薩,法身大士。我們提法身大士,這意思在哪裡?意思很明顯,法身大士用真心不用妄心,就是圓滿的真誠心。印祖講十分誠敬,他比十分還圓滿,十分可能不是圓滿的。法身菩薩,破無明,證法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們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地方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真心所現的,所以這個法界裡面一切萬事萬物無衰無變、不生不滅。說明佛菩薩是真心的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用虛情假意回報佛菩薩,這話不假。學佛的人很多,信佛的人很少;信佛的人很多,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不多。這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自己認真反省。別人不必去管他,最重要的是自己,我自己是真信還是假信,是真的悟了,還是在迷惑當中,這才重要。

  真正覺悟,真正念佛,真正念佛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放下萬緣,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樣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跟阿彌陀佛直通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決定不為這個世間所影響,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影響你念佛,這叫會念,都不影響你研教,你叫會學。會念的人肯定往生,會學的人肯定開悟。聽經的人多,聽懂得的人不多,聽懂得又肯幹的人就更少了。老師、菩薩用真心來教導,學生也用真誠心來接受,確確實實被佛菩薩感化了。怎麼知道?他發心了,真懂了,曉得這個好,世出世間最上之法、最妙之寶,佛菩薩傳給我們了,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名號,世出世間無上妙寶。我要發心作佛,我要發心生淨土,這就是無上菩提之心。對這個世間,對這個十法界,決定不再留戀,無上菩提心真發了。發心功德不可思議,《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說得很詳細。

  「深表法藏大士,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一一皆稱真如法界,是故願無虛發,功不唐捐。」這是什麼?這是講弘法的人,法藏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要求我們學他。以無量心,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發無量願,只為一樁事情,一切皆成佛,就為這樁事情,誠心誠意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行嗎?行,真行,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持名念佛。自己要做給眾生看,要發這個願,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閒是忙,念念不離彌陀,那就是起無量行。念佛確實不可思議,這是一個無障礙的法門。大眾歡喜,我高聲念;這裡頭有人不歡喜,我就默念,心裡念不出聲音,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還有人看到,嫌棄你口動,不喜歡看你那個樣子,默念,心裡頭念,外面痕跡都看不到。順眾生,修隨喜功德,將自己的念佛功德迴向給這些眾生,願三寶加持他們,讓他們早一天覺悟,早一天回頭。能信、能解、能願、能行,得真有這個心,才起真的感應作用。

  一一皆稱真如法界,真如法界就是自性,與自性智慧德能念念相應。一念才生,遍法界虛空界的佛菩薩統統收到你的信息,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這是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的。他們接收到就有反應,我們的信息發出去是感,諸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應的是什麼?出生無盡。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效果?沒有看到效果,是眾生的業障太重。我們的感、佛的應都非常明顯,可是看看眾生好像若無其事,眾生的業障太重,情執太深,所以這個信息是到他身邊,他麻木不仁沒有反應,不是沒到。所以這樣的信息,時時刻刻就像波動這個波,光波、聲波,來撞擊這個業障深重的眾生,起了效果,幫助他消除業障,真管用。幫助他消除業障,他業障還是很重,這就講他的業障太重了,天天幫助他消。可是有一些眾生,他天天還在製造,我們幫助他消的,比不上他造的那麼多,所以幾年、幾十年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你真正明白、真正了解,你就不會灰心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多偉大!眾生雖然背棄佛菩薩,佛菩薩念念不捨,佛菩薩知道你本來是佛,現在迷成這個樣子。等到哪一天覺悟了,你那個感恩的心才現前,你會認真修行,你會往生證果。

  一一稱真,這兩個字很重要,與真如相應,是故願無虛發,功不唐捐。功是功德,功德沒有失掉,法藏菩薩如是,我們亦如是。如果我們跟煩惱相應,功德就失掉,留下來是什麼?福德。福德的果報在六道,福報大的在天上,福報少的在人間,還有更少的那就在惡道,雖然墮惡道,他不受罪。你看看,我們看到很多人家養寵物,寵物是畜生,雖然墮到畜生身,牠很享福,牠比人還有福報。一家養寵物,一家人並不和,可是對寵物沒有一個不愛,那就是牠的福報,照顧比照顧人還周到。我看到的比照顧他父母周到,比照顧他兒女周到,那個畜生多有福報,這是修福不修慧所感得的。我們自己修行要特別注意,不要來生變成畜生被人家作寵物去看待去了,實際上這些事很多,落到這個下場。一定要把慧擺在第一,把福放下,我要智慧,我不要福報。智慧令人覺悟,福報令人迷惑。所以福,佛法常講「痴福」,福報大的他迷惑了,遇到佛法他不相信,他說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

  所以菩薩心正行正,「能令無量眾生,亦稱法界」,也能跟法界相應,法界是自性,真如法界。縱然不能直接的相應,間接的相應,很不可思議。所以他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無上正等正覺。先說正覺,三菩提心,梵語三菩提,翻成中國就是正覺。世間人有沒有覺悟的?不能說沒有覺悟,佛說他雖有覺悟,他的覺悟不正。佛這個「正」字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得搞清楚,佛這個正的標準是放下煩惱。第一個階段叫見思煩惱,《華嚴經》上所講的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你能夠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統統放下,這個覺叫正覺。世間有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很多,但是他確實沒有把見思煩惱放下,也就是說他沒有把執著放下,他還執著這個身是我,他還執著有真有假、有善有惡、有利有害、有是有非,還執著這些,這些就不是正覺。為什麼?有這些執著,心不清淨。這些執著放下了得清淨心,那是什麼人?那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確確實實把見思煩惱斷掉,清淨心恢復,這叫三菩提心。清淨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再向上提升,三藐三菩提。三藐是正等,正等等於佛,當然還沒有成佛,等於佛,菩薩。菩薩不但是執著沒有了,分別也沒有了,換句話說,阿羅漢、辟支佛還有分別,沒執著,菩薩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都不會起了。《金剛經》後半部就是講的菩薩,前面講的是阿羅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破了。《金剛經》後半部講破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是什麼?念頭。念頭都沒有了,比阿羅漢高。在我們這個經題上,得清淨心是阿羅漢,得平等心是菩薩,有分別就不平等,分別沒有了是真平等。

  再往上提升,那就加阿耨多羅,阿耨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無上正等正覺,這誰證的?這是如來證的,佛所證得的,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發這樣的心,決定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警覺,我為什麼沒放下?我應該放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事照做,放下不是說事不幹了,那你就錯了。事要不幹了,釋迦牟尼佛就不要講經了,他講經不是幹事嗎?給我們講了四十九年,事照幹,心上痕跡都不著。佛當年在世,每天跟大家講經教學,他心裡有沒有執著?沒有,有沒有分別?沒有,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怎麼會講出東西?就跟前面講了,他的寶手自自然然流出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妙寶,教給我們的是妙寶、法寶,自然流露。隨著我們的程度,我能理解多少,他就講到恰到好處。我向上提升一層,他再跟我講,又恰到好處。你每天去聽他講經,天天提升,天天都是恰到好處,所以你法喜充滿,快樂無比。天天有悟處,小悟;年年有悟處,大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大徹大悟。他怎麼不快樂?世間人不了解這樁事情,真正了解、真正明白,我相信他一生就追求這個,其他的都不要了。為什麼?這帶得去的,世間所有一切法帶不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帶得去的。這就是經教裡面的道理,經教裡面的方法,經教裡面的受用,經教裡面的經驗,你能帶得去,只有這是真的。這個心跟真如本心就相應了。這一品「積功累德」,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就學習到此地。再看下面一品第九品:

  【圓滿成就第九】

  你看積功累德之後,下面就是圓滿成就。「第九品,名圓滿成就。以上從第四至第八品,皆顯法藏大士因地願行」。第六品,法藏菩薩的大願,發願,第七、第八,法藏菩薩的大行。「從本品起」,就是第九品起,「則是果德成就」。有因必定有果報,有不思議殊勝的因,當然就會有不思議殊勝的果德成就。「本品內容有三」,這三大段,第一大段「佛讚法藏因圓果滿」,這是恭喜他,他成就了。第二段是「阿難啟問」,第三段是「世尊正答」。我們看這一問一答,對於因行果德的道理就更深刻,知道我們要發心修因,必定有像彌陀一樣的果報。看經文: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這就果報。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我們看念老註解,「世尊總結前文,盛讚法藏比丘修普賢菩薩之大行,積累無量無邊種種功德,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稱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今以此語讚因地之法藏,乃讚嘆之極也」。我們先看這一段。本經在第二品,第二品還是序分,三分裡還是序分,已經給我們明顯的顯示出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就說明淨宗法門彌陀淨土是一乘大法,比大乘還要殊勝。大乘是菩薩乘,小乘是聲聞乘,一乘是佛乘,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大小乘十個宗派都是那個時候建立的。每個宗派的創始人,這祖師大德都是修行證果的人,不是普通人。政治清明,眾生有福,佛菩薩統統都降臨了,應化在中國,給中國帶來了佛法盛世。

  這些祖師大德們,幾乎是公認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一乘只有三部經,是給你講一生成佛的,第一是《華嚴》,第二是《法華》,第三是《梵網》。《梵網》沒傳到中國來,《華嚴》、《法華》傳來了,《梵網》只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全經沒傳來,只有一品。《法華》、《華嚴》到最後都是歸向淨土。《華嚴》最明顯,你看到末後,善財五十三參,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導歸極樂就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什麼地位?一乘的一乘,這也是祖師大德們說的,《華嚴》、《法華》引導我們入彌陀淨土,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祖師大德這一句話,我是深有同感。為什麼?我信淨土是從《華嚴》認識的,從《華嚴》、從《法華》、從《楞嚴》,這三部大經引導我歸向淨土,皈依淨宗法門,不容易!所以修淨土的人,就是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西方極樂世界全是修普賢大行,這是古大德說的,「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他成不了佛。所以大乘菩薩到最後,一定要接受普賢菩薩的教誨,才能夠圓滿成就。而怎麼圓滿成就?原來都是普賢菩薩領導大家到極樂世界去成就的,你說這個多殊勝!佛法講無量的莊嚴,無比的莊嚴。我們了解這一樁事,真正體會到這個境界,才一心皈依淨土,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

  所以當年李老師把這一部經給了我,我就把《華嚴經》停止住不講了。《華嚴經》講一半,《八十》講一半,《四十》大概也講一半的樣子,後頭我就不講了,我就發心這一生專講《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講了十遍,這一次應該是第十一遍。為什麼?彭際清居士講得好,《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即是小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他所說的這個話,我完全承認,我一絲毫都不懷疑,講這部經就是講《華嚴》,講《華嚴》裡頭的精華,《華嚴》裡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不是韓館長臨終之前的啟請,我就不會再講《華嚴》。第二次講《華嚴》是報韓館長三十年護持之恩,她有個願望,希望把《華嚴經》講圓滿,留一套光碟給後人做參考。黃念老當年在世,也當面談過這個問題,希望我把大經講一遍。最早的台南的開心法師,這個老法師很慈悲,往生了,往生之前,每一次跟我見面,都希望我講《華嚴經》。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可能以後沒有人講這部經了,我懂得他的意思。所以有這樣殊勝的緣分,這三位這樣的關心,所以我才第二次開講《華嚴》。第二次講的《華嚴》比前一次講得詳細多了,境界跟以前不一樣。所以這一部經重要,就是《華嚴》,極樂跟華藏是一不是二。

  唯有修普賢十願,你才能夠累積無量無邊種種功德,十願要落實。「禮敬諸佛」,一切恭敬,不但是一切人,一切眾生,眾生包括無情,對花草樹木、對山河大地,對一切法沒有不恭敬的,真誠恭敬。「稱讚如來」是善法,與性德相應的,惡人行善法也要讚歎他,他行惡不讚歎,他行善讚歎他。這是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改邪歸正,幫助他斷惡修善,普賢菩薩教的。「廣修供養」,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平等的供養,真誠的供養,絕不求福報,換句話說,是無條件的供養,這才稱性。供養裡面有求果報、有求回報的,那是福德不是功德,這要懂得。福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不能超越六道。我不要福報,不要人家回報,這個功德能幫助你超越六道,幫助你超越十法界。

  「懺悔業障」,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沒有聞法之前,哪有不造業的!今天我們細心想想,自己好好反省,我有沒有造阿鼻地獄的罪業,有沒有造無間地獄的罪業?不要管別人,問自己,如果有,你不害怕嗎?你不怕地獄苦嗎?瑩珂法師就是因為怕地獄苦,他真的回頭,真的懺悔,一心念佛,把阿彌陀佛念來。要不是真正懇切的心,怎麼能把阿彌陀佛念來?念了三天三夜,不眠不休。阿彌陀佛告訴他,他還有十年陽壽,就是他還有十年壽命,跟他講等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法師有智慧,法師知道自己業障很重,禁不起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擺在面前,不就又犯罪了嗎?那十年還得了!這是他真正覺悟了,他要求阿彌陀佛,我十年陽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這是智慧的決定。阿彌陀佛答應他了,他說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真的,三天之後,沒有生病,往生了。這個事情記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都有,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造無間地獄的罪業,像瑩珂三天就能懺悔掉,他的業障沒有懺悔的話,阿彌陀佛就不能見他,他有障礙,肯定業障懺除了,阿彌陀佛出現了。也證明《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是真實不虛,一點不假。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真的是搞透了,世間什麼樣災難,你一點都不害怕了。為什麼?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見阿彌陀佛,有足夠的時間,阿彌陀佛來帶領我們到極樂世界,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在這個世間活一天,這部經不能不讀,這經幫助我們解決許許多多的疑難雜症,幫助我們建立真正的信心,激發我們求生的大願。只有積累無量無邊的功德,才能夠得到「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句話是什麼?這句話就是圓滿成佛。不是圓滿成佛,於一切法你怎麼能得自在?這部經是一生圓滿成就的第一部經,執持名號是一生圓滿成就的唯一法門。你不一天到晚抱著這句佛號,還想東想西,錯了!應該放下,一切放下。釋迦牟尼佛自稱「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是自己說出自己的境界。只有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才能於法自在。於法自在就稱為法王,王是比喻自在的意思。在古代的帝王,一個國家只有他發號施令,別人都聽他的,他不要聽任何人,這叫自在,所以王是自在的意思。你把這個障礙統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沒有障礙了,你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你得自在了。這裡頭有個很重要的信息,你明白嗎?於法自在,我四書五經沒念過,我現在拿來的時候能不能自在?能。真的嗎?真的。有憑據嗎?有,你看看惠能大師,《壇經》裡面所寫的。

  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在黃梅八個月,一次講堂沒去過,一次禪堂沒去過,八個月都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幹粗活。現在講的他在做義工,他來伺候大眾的,在廚房裡面工作。開悟之後,於法自在,得大自在。別人拿著經書向他請教,他不認識字,你念給我聽。聽完之後,他就給你講解,沒有一樣不懂,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這叫自在,還要學嗎?不要學了。第一個得度的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對他非常佩服,在他手下第一個開悟的。她受持《涅槃經》,她念《涅槃經》,能大師給她講《涅槃經》,講到後面她開悟了。在最初她好奇,向能大師請教,你不認識字,你怎麼會講,你怎麼會懂得這麼多?能大師告訴她,這個事情跟認識字沒關係,跟學不學也沒關係。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說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體的,你只要見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哪有不明瞭的道理!

  世尊今天以自己的境界讚歎法藏菩薩,因為法藏在因地還沒成佛,用這個話來讚歎他,是讚歎到極處了。一切自在就是一切無礙,也就是一切圓成,圓滿成就。大乘經教裡面對於這樁事情,我們可以說是有相當的了解,有相當的認知,只是我們的功夫還不夠,不是不知道。真正明白之後,一切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性全現,見性成佛。這裡面最難的是放下起心動念,最難,不要緊,能做得到你即身成佛了,做不到,咱們到極樂世界去。果然能夠放下分別執著,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生實報莊嚴土,一到就成佛了。為什麼?彌陀四十八願加持你,你馬上就明心見性。因為你已經到了明心見性的邊緣,他一加持,你就見性。沒有得一心的,佛光一照,得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的,得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的,立刻就得理一心不亂。佛光一照,把你功夫提升一倍。

  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功夫就在放下。功夫不是在每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磕多少大頭,不是這個事情,功夫在放下。因為放下之後,你是用真心,真誠心念佛,那個ㄧ句佛號非常管用,一句佛號,就跟阿彌陀佛連上線了。沒有放下的人,怎麼念接不上,好像電信中斷,總是接不上。印祖說一分誠敬,那就是一分的接通,十分誠敬那是圓滿的接通。放下,真誠心才現前,放不下,真誠心不能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要把它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功夫就得力,什麼樣的災難也不在乎了,對我來說沒事,你說你多自在。所以這一次,我們是第一次分享《大經解演義》,有緣的同學不能錯過,錯過了太可惜,抓住機會,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關鍵就是放下萬緣,不要再執著了,從這裡開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還源觀》上告訴我們「隨緣妙用」,妙用就是放下分別執著,隨緣就妙用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