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六九集)  2011/6/25  台灣高雄  檔名:02-039-046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九十面,倒數第六行:

  二、「從於所受用至不希求想」,這個地方看起,這是這段經文裡面的第二小段。從於所受用到不希求想這段經文,「表彼土菩薩平等遊於十方佛剎,於所受用皆不著取,遊於淨國亦無愛樂,於諸穢土亦不厭棄」。這是說明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四土三輩九品,從最下面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一直到實報土等覺菩薩,平等遊於十方佛剎。這個平等兩個字很重要,照一般來講,這個階位是極不平等。凡聖同居土的菩薩是凡夫,沒有見性,方便土裡面的菩薩是小乘、是權教,也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他們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這就是十方佛為什麼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彌陀的學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實際上他連小乘初果都沒有證到,大乘教裡面十信菩薩,他初信都沒有得到。十信位在大乘像是小學,初信那就是一年級,小學一年級的資格都沒有。如果證得初信位,也就是小乘初果,他就在方便土。方便土裡面,用我們這個地方的話來講,小乘初果一直到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果,這些人生到極樂世界全都是方便土,明心見性之後才能夠生到實報土。凡聖同居土裡面初果都沒有到,但是他跟這些等覺菩薩平等遊於十方佛剎,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淨土被稱為難信之法,道理在此地。

  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加持?這個道理前面我們學過,真有道理。阿彌陀佛的因地,無量劫的時間積功累德,這個時間久,說明他的根底非常深厚。在十五劫之前他是國王的身分,遇到世間自在王佛,捨棄王位出家修行。自在王佛給他取的法號叫法藏比丘,這個時候他發四十八願,願發了要以行去踐願,把每一個願要做到。用五劫的時間,經上沒有說中劫、小劫,那肯定是大劫。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這叫一個大劫,你說這時間多長,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五次才五個大劫。這麼長的時間把四十八願願願都做得圓滿,圓滿的果德成就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一切不是人設計的,也不是人去施工建築的,自然形成。這個道理很深,我們在前面詳細說過。極樂世界這種情形,跟我們這個世間,欲界第五層天、第六層天就很像,第五層天是化樂天,第六層天是他化自在天,我常常用這兩種天來比喻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情形。

  極樂世界所有的受用都是阿彌陀佛變現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在極樂世界是完全兌現,所謂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麼它就來了。這個道理科學家懂得,但是沒做到,極樂世界實現了,它的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佛這句話被科學家證實,講得不清楚,有這個意思,我們聽得懂。像德國普朗克博士,他一生研究物理、研究量子,特別注意這個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被他發現了,根據他研究的報告,他說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什麼?物質的本質是意念累積變成的一種幻相。物質我們大分有固體、有液體、有氣體,這是大分,細分就太多了。怎麼形成的?他告訴我們,固體是頻率比較慢的。念頭它產生一種頻率,稍微快一點就變成液體,再快就變成氣體,在我們地球上最快就是變成光波、電磁波,都離不開意念。這個發現太重要!我們這麼多年來,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對一切法從心想生都沒有辦法講清楚。所以老和尚都勸我們,我們要相信聖言量,佛說的!佛不會說假話,一定是真的。雖是真的,我們總是打個問號在上面,科學發現之後,這個問號就去掉,我們肯定了。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的這個話,今天科學家把它證實。

  精神是怎麼回事情?精神從哪來的?普朗克告訴我們,精神是無中生有。這個話我們聽得懂,沒有問題,真的是無中生有。無怎麼會生有?這就涉及到哲學裡面本體的問題,古今中外哲學對於本體論還是個謎,說法很多,沒有一個人說得使人心服口服,沒有。可是這個事情唯獨佛經裡講得清楚,我們中國老祖宗也不簡單,他們也曉得,也都懂得這些原理,跟佛經上所講的非常接近,它不是無中生有,它從自性生的,一切法不離心性。《華嚴經》上說得很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今天識被科學家發現,心沒找到。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識是妄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被科學家發現,這個不容易!阿賴耶能變,宇宙之間千變萬化怎麼來的?阿賴耶,阿賴耶會變。真心能現,能現能生是自性。能產生變化,變化無窮,這是阿賴耶。阿賴耶裡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這就叫一切法從心想生。科學家發現這個事實真相,對我們化解地球災難就會有很大幫助!有沒有辦法把災難化解?有,你懂得這個道理就行了,念頭!

  現在災難這麼多,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出在地球上的居民念頭不善,所感應的災難。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貪婪,貪心重感來的是水災,像海水要上升,南北極的冰要是溶化,大洪水會發生,這麼來的,這是真正的因。瞋恚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這麼來的。風災,今年這個風災特別多,美國一個月當中有幾百個龍捲風,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風從哪裡來的?愚痴來的,像我們這颱風都屬於愚痴。這貪瞋痴。我慢、傲慢感應的是地震,傲慢,不平!地震從這來的。還有一個懷疑,這個懷疑問題可大了,信心喪失了,今天很多人講這個世界現前這個時代是信心危機的時代,這話說得不錯。你去問問這些一般人,年輕、年老的,他相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信心失掉,對任何一法他都不相信。兒女不相信父母,夫妻互相不相信,兄弟姐妹不相信,那對祖宗、對古聖先賢、對諸佛菩薩當然更不相信了。這個感召什麼?這個感召大地鬆散了,大地本來很堅固,鬆了。鬆了山會塌下來。什麼山?喜瑪拉雅山,會倒下來。大地呢?大地軟了、鬆了,會沉到大海去。你看看貪、瞋、痴、慢、疑,這佛講的五個字,我們今天看到地球上得這麼多病,是這麼來的。貪瞋痴慢疑對自己本身來講,帶來許許多多的疾病,這個疾病是五臟六腑的疾病。那我們要救自己,讓自己健康長壽,你把這五樣東西斷掉。我們居住的地區有這些災難,能把這些災難化解,也是把這五樣東西斷掉。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身心健康,大地沒有災難。

  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聽說一個人生病,佛介紹這麼多,沒有聽到佛講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病院,也沒有醫生這個行業,沒有聽說西方極樂世界有災變。為什麼?佛告訴我們,那個地方的居民是十方世界移民過去的,移民的條件實在講只有一個,心地清淨,就這麼一個條件,心淨則佛土淨。方法上是叫你修信願行,對西方極樂世界你相信、你願意去、真肯念佛,可是真正條件,信願行把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把貪瞋痴慢疑放下,這才能去得了。如果你貪瞋痴慢疑沒有放下,帶到極樂世界去,那你進入別人的這個國境的時候,你帶了病毒進去,他們不會接受的。換句話說,十方世界去往生的,個個都是身心健康,決定不帶病毒。所以這個世界好,這個世界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你看這些菩薩們,在極樂世界所享受的福報,人間天上都沒有。

  我們要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享受這麼大的福報,這福報誰供養的?阿彌陀佛供養的,阿彌陀佛是大施主,物質生活他供養。你什麼都不要愁,到極樂世界什麼都不要帶,就帶一個清淨心過去。我們這個經題上講得很好,「清淨平等覺」,你就帶這個東西去,除這個東西之外什麼都不需要。清淨心是阿羅漢證得的;平等心是菩薩證得的;大徹大悟,覺是大徹大悟,是法身大士證得的。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在經題上明白給我們顯示出來。除了極樂世界物質的享受,真正可以說到了究竟圓滿,沒有絲毫欠缺,你想什麼就有什麼,阿彌陀佛天天為大家講經說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學校,阿彌陀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學生程度不相同,有上中下三等,最高的法身菩薩,已經明心見性,住實報土,其次的是已經將煩惱習氣真正斷掉一部分,斷掉一部分他們生方便有餘土,就是我們講的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三類人。方便土裡面三品,上品權教菩薩,中品的是辟支佛,下品的是阿羅漢。凡聖同居土裡面一品煩惱都沒斷,也有三輩九品,程度不齊,每天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

  那邊的人好!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身體不是血肉之身,不像我們這樣的,我們需要飲食、需要營養來延續這個生命,極樂世界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所以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那你就想到,極樂世界的教學沒有中斷的,而且到處都是講堂,每一個講堂你都看到阿彌陀佛親自給你說法,阿彌陀佛太多,是阿彌陀佛的分身、應身。到十方世界去那是化身,此地講的彼土菩薩遊於十方佛剎是化身。到十方世界去幹什麼?去修福,供佛修福報,聽佛說法增長智慧。所以到極樂世界去幹兩樁事情,修福、修慧。福跟慧修到圓滿,你就成佛,你就畢業。畢業之後你到他方世界,這個世界跟你有緣,你到那邊去作佛去了。你在那裡教化一方眾生,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模式,為什麼?跟阿彌陀佛學的,好像就變成阿彌陀佛的分校一樣,這個分校遍法界虛空界,不可思議。

  「於所受用皆不著取」,受用一切圓滿。著是著相,取是我們今天講的希望控制它,希望佔有它,希望據為己有,這是取。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沒有這個行為?沒有,因為他沒有貪瞋痴了。他需要的時候就有,不要的時候就空了,就沒有了。這是科學家曾經講過,能與質的互相轉變,能量可以變成物質讓我們受用,如果不要這些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可以恢復為能量,就沒有了。科學家知道這是可能的,我們的科學技術做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做到,用什麼方法?用意念。科學家也很了不起,知道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第一個是能量,第二個是信息,第三個是物質。能量怎麼樣變成物質?物質怎麼樣回歸到能量?問題在信息,這個信息就是意念。這個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佛法的名詞跟它不一樣,但是一樁事情,阿賴耶的業相就是能量,阿賴耶的轉相就是信息,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所以,究竟圓滿的科學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做到了,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是不生不滅的,遍滿虛空法界。阿彌陀佛知道怎樣把能量變成物質,他懂得,不稀奇。我們欲界天第五天的天人,他也知道,他也會變。第六天福報大,他所有一切的受用不需要自己變,自己想要什麼東西,第五天收到信息就變化來供養他;他不要了,不要自然就沒有了,多自在!欲界第五天、第六天能做得到,極樂世界怎麼會做不到?所以對於世尊介紹極樂世界這些物質環境,我們就一點懷疑都沒有,確確實實知道是從心想生。

  現在這些信息漸漸的被科學家發現,但是科學家的極限,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也就是用第六意識,我們今天講用思想、用研究,用這個心。這個思想的能力很大,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今天講的量子力學,到極限了,對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今天的科學確實向這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搞宏觀宇宙,一個是搞量子力學,宏觀宇宙是無限大,量子力學是無限小。科學能不能再突破?不能了。為什麼?科學、哲學的研究都必須要有對象,它才能觀察,它才能想像,如果沒有對象它就無可奈何。因為自性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這就是它的極限。

  要明心見性,大乘經教上講,這個事情「唯證方知」。怎麼證法?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就證得,自然就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看經典上記載的,他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王位,捨棄王宮裡面的物質生活,這個表演是在暗示我們把煩惱放下。這障礙兩大類: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煩惱放下了,出國去遊學、去學習。當時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國、哲學之國,印度這些宗教家是大哲學家,他統統都去學過,學了十二年。他的示現,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有著非常狂熱求知欲的年輕人,廣學多聞,什麼都想學,這是知識分子,熱衷於求知。十二年大概所有的這些高人都見過,問題不能解決。因為印度的宗教跟哲學,它們都崇尚禪定。佛這些知識從哪來的?從禪定當中來的,在禪定裡面空間維次沒有了,所以人在四禪八定當中能夠看到二十八層天,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獄。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內,他沒有不看見的,他親自看到、聽到、接觸到,他太清楚了。

  那還有什麼問題?我相信釋迦牟尼佛有,這個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我們求學有這個問題,我想釋迦牟尼佛肯定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能解答,沒人能解答。印度人把四空天認為是宇宙的本體,認為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法性,這是一個誤會。所以釋迦牟尼佛通過十二年的學習,他三十歲了,這個時候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在畢缽羅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突破四禪八定,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問題解決了。宇宙怎麼來的知道了,為什麼會有宇宙,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原來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全看到了。這個畢缽羅樹以後就稱它叫做菩提樹,現在我們都稱它菩提樹,他在這個樹下開悟的。怎麼開悟?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放下,所知障放下了,二障沒有了,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成佛不難,端在放下,你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那就沒法子。六十年前,我第一次跟章嘉大師見面,向他老人家請教,佛門裡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的契入佛的境界?他老人家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契入。看破是什麼?是明瞭,事實真相明白了,這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華嚴經》上講得清楚,講得很多。賢首國師有一篇論文叫《妄盡還源觀》,把《華嚴經》這個部分,簡單扼要用六段論說就把它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佛知佛見,完全從禪定當中完成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是示現一個知識分子,怎麼樣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在中國唐朝,一千四百年,出現一個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成為佛門的祖師。說老實話,他一天經都沒聽過,雖然在黃梅八個月,五祖派他的工作是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因為他是樵夫,幹他的老本行。在道場裡面做了八個月的苦工,這寺院裡有講堂他沒去過,有禪堂他也沒去過。禪堂裡沒有坐過一炷香,講堂裡沒有聽過一堂課,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他成為禪宗第六代祖。憑什麼?憑放下,章嘉大師講的放下。傳法那一天,《壇經》裡記得很清楚,五祖在方丈室召見他,時間是半夜三更。他跟惠能有默契,三更真的,祖師的房門沒關,一推就進去。給他講《金剛經》大意,我估計不超過兩小時,他一生聽經時間就這麼長,不超過兩小時。他不認識字,一定沒有經本,老和尚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提出他的心得報告,因為他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說明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染污過,縱然造罪業墮到阿鼻地獄也沒有染污,染污是誰?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妄心有染淨,真心沒有,這是講真心,他見到真性。第二句「不生不滅」,沒有生死,這是真的。第三句「本自具足」,就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有什麼東西?《華嚴經》上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惠能大師講的這一句,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就是今天講的能力;無量的相好,我們中國人講福報,福報包括在相好裡頭。

  無量無邊都是你自己有的,不是外頭來的。所以佛教人從內去求,不要到外去找,到外面找不到,求智慧、求能力、求道德、求相好,都到自性裡面去找,明心見性它全都出來了。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點都不錯,只是迷悟不同,凡夫是迷了自性,換句話叫迷惑佛,他要是破迷開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能建立極樂世界,每一尊佛都能建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極樂世界無窮大,所以阿彌陀佛建立了,十方諸佛需不需要建立?不需要。諸佛如來的弟子到最後,學習到最後,這些諸佛如來都勸導他的學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學習,幾乎沒有例外,我們釋迦牟尼佛亦如是,苦口婆心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那個地方是保證班,在別的地方學習很辛苦,時間很長,到極樂世界修行的時間就大幅度的縮短,而且很快成就。這是真正得到阿彌陀佛的幫助,這是一個好老師,諸佛如來沒有不讚歎他的。

  所以他們幾乎天天都去參訪十方佛剎,自己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有動,在聽經沒動,他的分身能夠分無量無邊身,十方諸佛那個地方他統統都去了。供養佛,帶的禮物,禮物不需要預備,想要什麼已經在手上了。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遇到一個善知識都難得不得了,到極樂世界每天可以參訪十方諸佛如來,就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早一點到極樂世界去。其他諸佛國土做不到,其他諸佛國土要到什麼時候你才有資格平等遊於十方佛剎?要什麼程度?要大徹大悟。沒有大徹大悟就跟著老師,不能離開老師,就像《華嚴經》上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它有條件的。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得根本智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徹大悟,像惠能那樣的。有這種條件你才能夠出去參學,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你才有能力辨別。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到外面參學,你遇到一些妖魔鬼怪怎麼辦?

  所以參學要有條件,宗門大德說得好,參學要有參學眼,慧眼,慧眼不開不能參學。五眼我們前面學過,慧眼開了你就有資格參學,老師不會留你,老師勸你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成就後得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就是心地純淨,純淨純善。後得智是無所不知,讓你到外面去看,你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五十三參給我們做出榜樣。你看五十三參最後,第五十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善財童子送到極樂世界去了,送去留學。善財這樣的資歷,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些我們不能不認識,而且要徹底認識,我們這一生取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把握,它不是假的。我們自性都不是外頭來的,全是自性的本能,到那個地方才能夠恢復,才能把所有的障礙、煩惱、習氣把它洗刷乾淨。遊於十方剎土作用在此地。

  雖遊十方剎土,於所受用皆不著取。為什麼不著相?為什麼不取相?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方諸佛剎土跟極樂世界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要以為是真的。實報莊嚴土我們稱為一真法界,真的不是假的,那個真假是對十法界講的,它跟十法界比,十法界是假的,它是真的。為什麼?十法界是無常,剎那在變化,實報土裡頭沒有變化,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因為它識已經轉成智慧,轉識成智,所以實報土裡頭沒有變化。實報土裡頭的人壽命很長。《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因為它怎麼來的?它是無始無明習氣來的,只要習氣不斷,這個世界就現前,習氣斷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了。也是一場夢,時間是三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無始無明習氣才能斷得了。習氣沒有斷,這麼長的時間人不產生變化,我們這邊的人隨著年齡都老化了,實報土沒有老化,永遠年輕,壽命是三大阿僧祇劫,相貌一點沒有改變,真年輕人。不但人,這是這麼多菩薩在那裡面沒有變化,永遠不改變,花草樹木永遠不凋謝,山河大地永遠不會有災變,這叫一真法界。可是無始無明斷盡了,你從等覺再提升到妙覺位,這個世界就不見了。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諸佛如來實報土是例外的,沒有講,當然實報土也包括在其中,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

  只有常寂光土永遠存在,在什麼地方?你看不到,見性的人看到,常寂光存在。常寂光三種現象都沒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但是它能生三種現象,能生萬法,惠能大師說的,「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大師只說了五句二十個字,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之後也做了報告。這個報告就是他在菩提樹下,我們看到他在入定,其實他在做報告,這個報告很長,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之後的報告。這個報告是在定中講的,講完之後,一共是講了二七日,十四天,也有人說,這也是經上有根據的,說三七,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世尊做的報告。這個報告被大龍菩薩收藏在龍宮,分量之大不可思議,《華嚴經》前面有詳細的說明。龍宮裡面有三種本子,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龍樹菩薩進龍宮,這是大龍菩薩把他接過去參觀,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他看到了。

  大部的《華嚴經》分量多少?佛法裡面算分量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算這一部書是多少個字,以這個做分量,像老子五千言,五千多個字,用這個做數量。印度不是的,印度是以四句為一個單位叫偈,不管是長行是偈頌,四句做一個單位叫一首偈。《華嚴經》是多少個偈?龍樹菩薩告訴我們,「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天文數字!無法計算。龍樹看到這部經,他本來是有傲慢的習氣,自以為這個世間聰明智慧是第一人,再沒有比他高的,看到釋迦牟尼佛這部經的時候,傲慢習氣立刻就沒有了,不能比!龍樹是初地菩薩,都是給我們做示現的。中本還是太大,最後看小本,小本是什麼?就像目錄提要一樣。像我們中國最大的一部書《四庫全書》,現在把它印成書本,精裝也有一千五百冊,目錄提要有五冊。龍樹菩薩傳到這個世間來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目錄提要,他說這個我們世間人可以受持、可以學習。這個目錄提要多大的分量?十萬偈,四十品。傳到中國來的不完整,大概只有全經的一半,可是經的意思已經能夠看得出來,是個殘缺不完整的本子。梵文的原本已經失傳,在全世界找不到了,所以《華嚴經》只有中文翻譯的本子在。聽說梵文《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梵文本還有,我們只聽說沒見過。所以最完整的《華嚴經》是中文的譯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會有一個念頭想控制它、想佔有它,不會有這個念頭,清淨心才現前,有這些念頭心就不清淨。

  「遊於淨國亦無愛樂」,每天去參訪十方諸佛剎土,對十方剎土的清淨國土,有,清淨國土裡面多半講沒有六道。有沒有這個世界?有,我們在《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對這樣的清淨國土,你沒有愛樂,就是說你看了之後不會起貪戀。「於諸穢土亦不厭棄」,這穢土是六道,像我們這個世界六道,特別是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看到怎麼樣?也不嫌棄,完全是平等心對待。對於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就是說不會有這個念頭,有什麼希望,有什麼要求,沒有。沒有希望,沒有要求,都沒有,這叫真清淨!

  「據《金剛三昧經》云: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這《金剛三昧經》裡說的。入道是契入佛的境界,也就是極樂世界這些菩薩的境界,入就是證果,他證入了。方法很多,多途通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無量法門,方法多,太多了。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第一個是「理入」,第二個是「行入」。理是明白了,事實真相了解,契入境界自然就不動心。我們有沒有入?自己清楚。真正入是什麼樣子?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入進去了;如果還有起心動念,沒入,這要懂。如果再說得細一點,大乘經裡面通常給它翻成三個階段,由淺而深。第一個階段阿羅漢,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沒有執著,也叫入,入得淺。入什麼?用我們經題來說,入清淨,清淨心得到。心清淨,他居住的國土也清淨,叫淨土。我們六道叫穢土。淨土是什麼?四聖法界,這個裡面居住的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或佛,這四種人住在那邊,叫淨土。對我們六道來講,六道是穢土,染污,嚴重的染污。為什麼嚴重的染污?沒有佛菩薩來教化,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過去三百年之前,這個世界在中國這塊大地,有儒釋道三家聖人在這個社會上教化眾生,所以這塊大地有福,長治久安,禮義之邦,和諧社會。特別是最近,大概一百五十年,我們把儒釋道冷淡了,現在沒有了,儒釋道全沒有了,那些經典還在,書還在,沒人學習了。所以社會動亂,大地災變異常,都這麼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沒有災難?阿彌陀佛天天在教,十方諸佛如來常常到那個地方,也去幫助阿彌陀佛教學。好像阿彌陀佛是校長,十方諸佛到極樂世界都是教授的身分,幫助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道道地地的一所佛教大學。這理入,你真放下了,你就入。住在淨土上這些菩薩,能把分別放下,能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入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菩薩,最後能把無始無明習氣斷掉,沒有了,他就又進一步入常寂光土,究竟圓滿。這是理上說。

  「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行」,這個好!人在這個世間,我們中國古人常講「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實際上就是經上講的這個第三種,菩薩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這個人為什麼他無所求?他智慧開了,他了解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假的,理體三種現象都沒有,雖然它存在,永恆存在,你得不到。你能夠證得,為什麼?他就是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跟整個大海融成一片,圓滿的證得,沒有希求。「智者悟真」,真就是無所有,就是不可得。無所有是無什麼?科學給我們講的三種現象就行了,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叫無所有。萬法皆空,所以「安心無為」,他不起心不動念,安心無為。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就是這個地方的安心無為,就這一句,它不動。

  「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他要不到這個境界他做不到。這是什麼人?最低的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在一真法界,他不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還達不到這個層次。「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順道就是隨順。賢首大師《還源觀》裡給我們講的四德,這個四德是法身菩薩之所行,就是無所求行。第一個「隨緣妙用」,你看他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跟眾生和睦相處,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跟一切眾生都能夠相處得很好,你說為什麼?大家有沒有想到?他跟任何一個眾生沒有利害關係,眾生是有求,他不求,不發生衝突!彼此都有求,那個麻煩就大了。菩薩無所求,佛無所求,所以他跟十法界眾生都是好朋友,道理就在此地。我們跟人往來,如果有求就會產生衝突,無求就不會發生衝突。我們最近這十幾年來,跟世界上許許多多不同族群交往,不同宗教交往都非常融洽、非常的和睦,原因是無求。當他們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我們不求回報,也不求感恩,一無所求,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他對我們放心。諸佛菩薩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六道,用這個心態來跟這一切眾生相處,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叫大慈大悲。你要問什麼個道理?道理是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佛菩薩知道,凡夫不知道。

  「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就是菩薩這四行當中的無所求行。「亦無不希求想」,即於不希求這個念頭也沒有。我們常說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做到了,但是還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也是個妄想,這個念頭不應該存在,這個念頭再打掉了,這叫「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下面更進一步的來解釋,解釋得非常好。「又無希求,是無為。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無為法也不能住,住在無為法裡頭也是錯誤,為什麼?不幫助眾生,二乘人,自了漢。自己契入境界,這境界好,看到苦難眾生不去援手,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所以不住無為,遇到有緣自然就有回應,叫感應道交。「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大乘法身大士他們所契入的,他們對這個事情清楚、明瞭,一點都不迷惑。「以上明彼土(極樂世界)菩薩平等遊剎之妙德」。平等遊剎不但是自利,自利剛才說過,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另外還有一種,看到苦難眾生跟自己有緣的,你就得去幫助他,真叫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是分身,分身跟本身是一個身,不是二身,一身能分無量無邊身。幫助眾生這積功累德,一天所幹的就累積無量無邊的功德,何況長年累劫都在幹!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他們的福慧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他方世界的菩薩沒有這種緣分。為什麼極樂世界菩薩成就快,我們明白了,他的緣太殊勝。

  再看底下第三段,第三個小段,「明平等度生之德」。這個在前面經文裡面,「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這是說這一段。所以極樂世界菩薩有大慈悲。每一個往生的,沒有慈悲心不能往生。為什麼?跟阿彌陀佛的願不相應。阿彌陀佛的心是「一切皆成佛」,這佛心;阿彌陀佛的願是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圓滿成佛。菩薩們的行,我們在這裡看到,在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除這個之外,每天沒有離開十方諸佛剎土。每天去參學,同時、異處,時間相同,處所不相同,無量無邊的化身一時都成就,圓滿成就。「故於一切眾生,不計親疏恩怨,亦無彼我之分」,這是菩薩的心態,他是平等心。菩薩到極樂世界都證得清淨平等覺,這是阿惟越致菩薩的條件。自己沒有證得,阿彌陀佛加持他,雖沒有證得,他也等於具足清淨平等覺的智慧功德,所以他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不計,沒有親疏恩怨的念頭,對待人就跟對待自己一樣,親切、真誠。亦無彼我之分,有彼我之分他已經起心動念了,他有分別有執著了,這是凡夫,他不是菩薩。「更無違怨之想」,還有過去生中的冤怨,這些怨恨沒有了,全都化解了。「視同一子」,這是比喻,好像父母只有一個獨生子,真愛護。所以菩薩們於十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普度」。

  這些事情都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我們讀了這些經文應該要學習。我們在這個世間,有沒有這些恩恩怨怨?有,有這些事情。應該怎麼看待?要跟菩薩一樣,用平等心看待。這些恩怨、因果是過去迷而不覺造成的,現在明白了、覺悟了,把這些陰影一掃乾淨。行嗎?行。以前的心是昏暗的,現在的心是明亮的,光明把黑暗驅除了。所以對一切眾生以平等心,對人要平等,對蚊蟲螞蟻也要平等,對樹木花草也要平等,對天地鬼神也要平等,都是眾生!乃至於山河大地,平等的慈悲心,平等的愛心。這是「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這是經文上的一句話,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是阿彌陀佛之所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都學會了,都學到了。

  我們在今天修行修什麼?這叫真修行。我們現在搞錯了,每天念多少聲佛號叫修行,每天讀經、拜佛叫修行,錯了。真修行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修平等心、修清淨心、修覺而不迷的心,這叫真修,這才重要。定這些功課是做什麼用處?那是舞台表演,表演給沒學佛的那些眾生看,讓他們看了之後對佛法起恭敬心,對佛法起好奇的心來詢問。這是觸動他的動機,學佛動機,他來詢問,你給他解答,這麼回事情。真正用功沒有痕跡。所以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相信這句話不是章嘉他老人家自己說的,因為我有一次在新加坡,跟新加坡納丹總統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倆坐在一塊。他告訴我,他是印度教徒,他是印度人,他說我最佩服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跟章嘉大師講的一模一樣,所以我知道這句話應該是古大德所講的。講得好!這真修行。形式不重要,形式是做給別人看的,做廣告。勸別人學佛要用形式,自己的真功夫不重形式,這個不可以不懂。

  「以下數句經文,重明」,重明是再次的說,「自他二利與平等說法之德行」。底下這句話很重要,「因遊剎度生均不離說法也」,可見得遊剎跟度生是連在一起的。你的分身到十方剎土去拜佛、去聽經,你肯定遇到那邊許許多多的眾生,根性不相等,程度有差別,你能不為他們說法嗎?你能不為他們表演嗎?表演做給人看的,所以四德裡第一句那是講原則,「隨緣妙用」,妙用是不著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用。第二句講「威儀有則」,要做一個很好的榜樣給大家看,讓大家向你學習。這個榜樣釋迦牟尼佛做出來了,你看看這個經上所說的,哪一句釋迦牟尼佛沒做到?他統統都做到了。做到之後再講給我們聽,再教導我們,我們沒話說,服了。如果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做到,我們肯定對他的話有懷疑,你說這麼好,為什麼你沒做?那這就是問題。佛統統做到,我們還有什麼話說?只有仰慕,只有追隨、跟進,希望我也能契入釋迦如來的境界。

  不離說法,「但說法不能離自覺」,這句話重要。自己沒有覺,說法,說什麼法?說別人的。孔子所說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自己沒有覺悟,我讀別人的讀得很多,我記得很多,這些全部都叫做知識,你的知識很淵博,沒有智慧。度化眾生要智慧,有智慧,你的知識也派上用場,知識變成智慧;沒有智慧,知識就不能解決問題。很現實!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知識後頭還有後遺症,把問題搞得愈搞愈複雜。這麼多年來,從二戰之後這世界愈來愈亂,災難愈來愈頻繁。現在大家都警覺到,也不忌諱了,前些年還忌諱,不談災難,從去年我發現,每一個人見面大家都談災難。這個現象好不好?不好。為什麼?佛經上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大家都談災難、都想災難,沒災難,災難也被你想出來,這個不好。如何化解災難?大家見面都談念佛多好,別談災難。談談佛法,談談阿彌陀佛,談談觀世音菩薩,消災免難;不要把災難放在心上,把佛菩薩放在心上,災難就沒有了。我跟諸位講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沒有一個人心裡有災難、有這種念頭,根本沒有,所以這個世界上沒有災難產生,他思想裡頭沒有。

  「故下云」,這個經底下說,「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重明自利之行圓滿。此四句以捨離執著為首者,因此實為入道之關鍵。」你能不能入道,要從這裡下手,你說這多重要。今天我們學佛,無論出家在家,不能夠契入就是因為有執著。最近,大概有二、三十年了,我常常勸勉同學,也勸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我到處都講,逢人都勸。我講得很老實,我說我講這十六個字,你統統能放下,有沒有入佛門?沒入。我給你說真話,我這十六個字是帶你到佛的門口,沒進去,進去要用佛的標準,我的標準不行。佛的標準是什麼?破五種見惑,你就契入。入什麼境界?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菩薩。雖然是很淺,叫小小聖,你可是聖人,你不是凡夫,你已經入佛境界,剛剛入進去,很淺,但是是真的,不是假的。

  五種見惑,頭一個是身見。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身不是我。身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有的,我所,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要把身體看成像衣服一樣。《金剛經》前半部說四相,無我相(就是無身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相剛剛破就是須陀洹,這《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四相沒破,沒有入門,都在門外。第一個身見破了,我執破了,我破了,我身破了。第二個邊見破了,邊見是對立二邊,這個煩惱一破,你就能夠以平等心對一切眾生。我們今天不能用平等心對一切眾生,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下面是成見,先入為主,主觀觀念,自以為是正確的,其實全錯了。見取見,果上的成見;戒取見,因上的成見。成見礙事,障礙我們開悟,障礙我們得定。所以捨離一切執著是入道的關鍵,是入道的樞紐,不能不認真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