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二九集) 2012/7/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2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九十二頁,我們從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又如未悟者,謂山是山,水是水」,這是禪宗裡面一句話,凡夫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覺悟的人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覺悟了。山跟水,《金剛經》上都是說一合相,比一般人聰明,看到山跟水的真相。那個徹底覺悟的人,徹悟者,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真的透徹了,知道體、相、作用原本就是一體,決定不能分割;分割,你就看錯了。凡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得山水之用,不知道山水究竟是什麼,這凡夫,迷了。覺悟的人知道山跟水是什麼回事情,可是怎麼樣?不得其用,體跟現象都搞清楚了,不能用。只有真正參透了,體用是一不是二,萬法一如,他得大自在,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體用都顯現出來了,這叫徹悟。
所以悟,悟的人不少,悟不起作用。哪些人是代表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是個代表。見思煩惱真斷了,辟支佛不但斷煩惱,連見思習氣都斷了,沒有把它用在生活上,沒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所以講不圓融。悟沒有圓悟,只見到一邊,沒有透徹圓融。透徹圓融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法身菩薩,得大自在。所以「高峰禪師曰:元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真正徹底覺悟的人,還是這個人。我們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做個代表,沒覺悟的時候,你看他這個人老老實實,謙虛恭敬;悟了之後,還是這個人,沒有改變,還是那麼謙虛,還是那麼恭敬,還是那麼老實。悟跟不悟不一樣在哪裡?沒覺悟的時候,他所運用的遵循倫理道德,有心,要學;悟了之後,這個念頭都沒有了,依舊遵循,一絲毫不違反,自自然然的,這就是真正徹悟了。
沒覺悟,要用戒律來約束自己;覺悟之後,自然就是戒律,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分別執著。戒律是性德,稱性發揮。不但世尊制作的戒律他全做到了,世尊沒有說到的那些善行、善業,他都圓滿而沒有遺漏。「祇是仍舊,何等自然」,自性是自然的,現的相是自然的,起的作用也是自然的。自然相就是自性本然之實相,在哪裡?在一切處,在一切萬物之中。山水自然的,男女自然的,今時、舊時,就是現前、過去、未來,也是自然的,沒有一樣不自然。所以,「一一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實相就是自然,實相就是本性,實相就是自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變成相了,相就是性。所以一一諸法沒有一樣離開自性。
禪宗學人開悟了,求老師給他印證,老師常常說,舉一個例子來看看。覺悟的人隨拈一法。這一個問題問出去之後,回答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隨拈一法。老師點頭,印可,這就真的開悟了。惠能大師聽經,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老師沒有問他,他自己說出來了,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後面「能生萬法」。五祖一聽,行了,後頭不要說了,他全知道了,衣缽就給他,認定他禪宗第六代祖。船準備好了,帶著他上船,五祖送了他一程,叫他走。他問五祖,到哪裡去?五祖說,你從哪裡來?他說我從嶺南來,南方,廣東這一帶。你還回到那邊去。去避難,嫉妒障礙。他躲在獵人隊,給獵人當伙夫,侍候這些獵人,打獵的、殺生的。六祖開悟就是成佛了,這尊佛給他們燒飯、給他們當伙夫,六祖不是短時間,十五年。十五年,這打獵的人也就慢慢老了,他緣才成熟,這才出來。
出來,我們相信那是佛菩薩示現的,印宗法師。怎麼就那麼大的度量,一點嫉妒心都沒有,愛才如命,見到六祖佩服得五體投地。六祖要現出家相,印宗給他剃度,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師的剃度師。剃度完了之後,印宗再拜他為老師。他們兩個是互為師生,六祖傳法給他,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和尚,六祖是印宗的傳法老師,傳法的和尚。大徹大悟四十三個人,有印宗、有無盡藏比丘尼。這是佛門護法的好榜樣,惠能如果沒有遇到印宗,誰會相信他?他要自己修行,表現得好,至少要十年,別人看十年,這出家人不錯。遇到印宗,不必要了,印宗回頭拜他為師,那還有什麼話說?水漲船高,一下就抬起來了。印宗當時在嶺南一帶是大法師,很有名氣,受到社會大眾的敬仰。現在這個老師拜惠能做師父,能大師的身分一下就提升。中國人講抬舉,印宗把他一抬舉出來,沒有一個人不服。以後,講經、講道、傳法一帆風順,這是印宗法師的影響力。
為我們顯示出來,一一法無非實相,一一法當體就是自性的流露。「當相即道」,道就是性,任何一個現象都是自性。大乘經上佛所說的,一切法不離自性,離自性,無有一法可得,就是說這樁事情。所以「即事而真」,一切事就是真心,一切相就是真心。「一一皆是清淨本然,一一皆是自然中自然相」。《楞嚴經》上把這樁事情說得很透徹,很長的一段經文。
『根本』,就是本體,現在哲學裡面講本體論,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哲學能不能真正得到?得不到,有名無實。為什麼得不到?因為他用妄心。哲學家、科學家沒有離開妄心,妄心永遠緣不到真實;不用妄心,真實就在現前,真實沒離開你,它是真的,它不是妄的。所以妄見不到真,真知道妄,妄見不到真。這就是哲學跟科學的一個瓶頸,這個瓶頸它沒有辦法突破。佛說過了,用妄心,對外能緣到虛空法界,今天所說的宏觀宇宙。物理學家有一類專門研究無窮大,宇宙到底有多大,用精密的儀器來觀察,就是天文學家。他們的報告我們看了,我們能看得懂。報告裡所說的,今天用最先進的、最精密的望遠鏡,乃至無線電望遠鏡,能觀察到的宇宙現象,只有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的現象不見了,不知道怎麼回事情。那百分之九十怎麼知道的?應該是從數學裡頭推出來的,數學是科學之母。他們這個說法,我們聽了會點頭,他不知道,我們知道。我們沒看到,我們是在大乘經教裡頭聽佛說的。百分之九十到哪裡去了?回到常寂光去了。只要回到常寂光,科學跟哲學都見不到了。為什麼?常寂光裡頭沒有現象,科學跟哲學的探索一定要有現象,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只要有現象他們都能夠找得到,沒有現象他就沒法子了。
回歸自性,自性就是常寂光,因為它沒有現象,你找不到它。它存在,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佛經上講就在當下,你就找不到。什麼人能找到?經上說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們見到了。為什麼見到?他不用心意識,連心意識的影響都沒有了,我們佛經上講習氣,心意識的習氣都沒有。八地到等覺這四個位次,無始無明習氣並沒有斷乾淨,但是很薄。常寂光裡頭他看到了。如果這個習氣完全斷盡,等覺菩薩斷盡了,他就契入常寂光,跟常寂光融成一體。身沒有了,一片光明,居住的土也沒有了,身跟土都是一片光明。這個時候才真正知道,一切法跟自己是一體,都是光明。就好像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每個燈都亮了,每個燈光都充滿這個房間,光光互照。這個燈亮了,光跟光融在一起,分不出你我他。但是真的有你我他,為什麼?你看燈,熄這一盞燈,這盞燈光就沒有了;點燃一盞燈,它跟大家合在一起,熄掉時候它就沒有了。所以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不一,一跟不一都說不上,妙就妙在這個地方,這稱作妙。
最高的果位叫妙覺,妙覺才是佛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再沒有比他高的,他到了究竟圓滿。所以稱為寂光,寂是清淨,光是光明遍照。真正知道,一切諸法是一個自體,自他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個體,智慧、神通、德相都是一體的,一證一切證。我們可以說,真正證得常寂光,究竟圓滿成就了,成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性修一切功德。自性本具的、歷劫修成的統統圓滿,他修就是我修,我修就是他修,自他一體,不二,這是真的。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了,才知道修行什麼最重要?見性最重要。怎麼見性?放下。在理上講,見性最重要;在事上講,放下最重要。因為你本來就是,就是因為放不下,迷了,把自己本有的智慧德相迷失掉。只要把障礙放下,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就又現前。它並沒有失掉,只是有障礙,起心動念是障礙,分別是障礙,執著是障礙。千言萬語、千經萬論說的什麼?就是說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沒得說。
本體是一切諸法根本的自體。「《大日經》曰: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世尊在大乘經裡頭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法身就是本體。十方三世佛包括我們在內,怎麼說?三世佛是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就是早晚不一樣。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成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實相,就是自性、就是法性,是一樁事情。所以,佛法住平等,沒有高下,佛法是真平等。真平等,這個人就成佛了。菩薩雖然覺悟,大徹大悟,還沒有真正平等;進入真正平等,這人成佛了。
佛在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講十法界的因行,十法界是果,什麼因造成的?《華嚴經》上說,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說不盡,這是真的。為什麼人跟事那麼複雜?無量因緣,不是單純的。他說,無量因緣裡頭總有個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緣是什麼,佛為我們說出來了。佛法界,成佛了,第一個因緣就是平等。這平從哪來的?平從和來的,和平。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六和敬,真正常常把六和放在心上的人,這個人跟佛距離愈來愈近。和它就平了,平等才有和平,和平這兩個字互為因果,這兩個字不能分開。中國人講和平,和是果報,平是原因。日本人講平和,平它才有和,也挺有道理的,他們講平和就是我們和平的意思。
不平的心態、不平的言行要放下,不和的心態、不和的言行也要放下,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們今天講學佛,遇到苦難眾生不聞不問,那個於我不相干。經上所講的學過,不是沒有學過,聽過,甚至於自己都會講,可是境界現前忘得一乾二淨;也就是說,我們在佛法當中所學的東西,境界現前的時候一點都用不上。自己的煩惱習氣統統現前,煩惱習氣用事,跟自己的性德完全相違背。大乘淨宗,我們在行門只舉了五個科目,不雜,很容易記,但是做不到。做不到,臨命終時往生就沒把握。臨命終時,怕那個時候煩惱生起來,在最關鍵的時候把佛號忘掉了。甚至於很多人幫你助念的時候,臨終那一念沒聽到,心不在焉,心裡頭念著別的事情,或是雜念、或是妄想,這是最有可能的。也就是我們沒有真正養成菩薩的行為、菩薩的理念。
菩薩的理念,經上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一點我們沒做到,要認真的學,用真心,不能用妄心。怎樣才能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一切眾生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幫助他,他就生歡喜心了。每一個眾生時時刻刻都希望有人幫助他,他要遇到菩薩,菩薩會幫助他,照顧得無微不至。這裡頭就要講到因果,我們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念念都在想著別人、想幫助別人?境界現前,我是不是真的在幫助別人?我真幹,我有苦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助我,這就是因果報應的道理。我們心裡想做,不是假的,可是常常會疏忽。這是什麼原因?我們的善念很薄,我們的煩惱很重,所以常常容易迷惑,不容易在臨事的時候清醒過來,原因在此地。幾個人找到原因?找到原因之後,又幾個人肯認真的把這個因素消除?這真難!經上說的這些話都是總綱領、總原則。
《大日經》,大日如來就是毘盧遮那,就是阿彌陀佛。一身與二身,一身是法身,二身是法身跟報身,三身,再加上一個應身,四身,再加上個化身,無量身。這一句,一身就是無量身,無量身就是一身,完全從自分上說。另外還有個意思,一身是自己,二身、無量身是別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無量身,沒有一個身不入本體。這說明什麼?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一體,我不能照顧,這叫不自愛。自愛是性德的核心,萬善的根源。我們都希望自己斷惡修善,真正有智慧,聰明人,從哪裡修?從根本修。根本修,用力少,功德大,功德無量無邊。因為它稱法界,法界多大,他功德就多大。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真心,一絲毫虛偽都沒有。不但沒有虛偽,還沒有造作,為什麼?它是自然的,有造作就不自然了。
我們今天講無造作,那就不修了,這就住空了,就是前面講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不修了。還要向上提升,性相圓融,理事不二,行一切善,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身行,修一切善,心裡?心裡沒動,這叫圓修圓證。這是真正的大乘,為一切眾生沒有為一切眾生想,沒這個念頭。為什麼沒有念頭?一切眾生是自己,為自己做出一切付出,還用得著去想嗎?我們所有的妄想,確確實實是因為有自有他,我為別人做的、我為大眾做的,我為一切眾生做多少好事,念念不忘。這是什麼?這就變成福德,不是功德;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為什麼不著相是功德?不著相是為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我為別人就是為自己,不著相。著相,自他就有分別,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當中,功德沒有了。福德,福德有果報,果報在六道,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底下說,「此正明根本之義」,根本就是本體,就是自性,就是常寂光。「又本者本心,即本源之自心。又本性,乃固有之性德」。下面說,「有根本之有字,至關切要」,一定要知道。本心有,本性有,性德有,怎麼會沒有?現在這個問題,有,在哪裡?我很想要知道。它就在當前,你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叫迷,知道了就叫覺;迷了叫你做凡夫,覺了就叫你做佛菩薩。怎麼迷的?要記住,起心動念,迷了;分別,迷了;執著,嚴重的迷惑。大道、至道都是簡易,中國學術的根本,大家都知道,那個經叫做《易經》,不難,容易。為什麼?因為它自然的,自然就容易。現在怎麼樣?容易被我們自己搞複雜了,愈搞愈麻煩。這種麻煩,知識搞出來的,智慧就沒有麻煩,就無事。說到這個地方,經教能幫助我們開智慧,我們迷得太久、迷得太深,經教要一遍一遍的薰修,薰修久了才有悟處。這也就是古人所謂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薰修一千次,你開悟了。現在人迷惑的狀況比古人嚴重,古人一千遍可以開悟,我們現在要十倍,一萬遍會有開悟,要懂這個道理。所以薰修對知識分子特別有效果。
這個地方提出來了,有,至關切要。「有者,如狂人之有本頭。決定是有,不從外得」。這是前面舉《楞嚴經》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個故事,決定是有。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能不能成佛?決定是有。我們自己不敢當,不敢承認,佛知道,菩薩知道。「傅大士《心王銘》曰」,有這樣一段話,節錄在此地,「水中鹽味」,鹽放在水裡頭,溶化了,跟水合成一個,鹽不見了,嘗嘗水有鹹味。水裡頭確實有鹽,鹽在哪裡?不見了。沒有鹽怎麼會有鹹味?雖有鹹味,找鹽找不到蹤影,決定是有。
「色裏膠清」,這是畫畫。膠清我們有一點資料。《漢語大詞典》裡頭,「指已製成顏料」,顏料是畫畫用的,「或染料」,染衣服,染色用的,「色澤比較純淨的膠質」。底下有個小註,「有黏性」,膠有黏性,「人看畫時」,畫畫用這種顏料來染色,「只見顏料,不見顏料裡的膠清」。可是膠清跟顏料融合成一體,決定分不開,顏料裡頭決定有膠清,就像水中一定有鹽味。「《朱子語類》卷四:伊川言氣質之性,正猶佛書所謂水中鹽味,色裡膠清」。這是談學問的時候,講到人的氣質。這個話很抽象,氣質是什麼?它確實表現在你的生活、行為當中,沒有辦法具體說出來。下面,李贄《觀音問.答自信》裡頭有這麼幾句話,「又謂之色裡膠青,蓋謂之曰膠青,則又是色;謂之曰色,則又是膠青。膠青與色,合而為一,不可取也」。就同水中鹽味一個意思,鹽跟水融成一體,鹽在水中,水在鹽中,確實是有,你分辨不出來,取這個意思。
人有沒有氣質?有,特別是讀聖賢書跟不讀聖賢書。氣質從哪來?其實是意念上,我們用哲學的話說,對人生的看法、對宇宙的看法不相同。學佛的人對人生的看法透徹,所以他心地很淡然、平淡,表現的態度智慧、柔和。那個沒有學佛的人,沒有接觸過聖賢教育的人,他的氣質粗、魯,很明顯能看出來。這我們一般講習氣,佛對於這個說得很清楚、很透徹,見思煩惱的習氣很明顯。這個人接受聖賢教育的薰陶,確確實實傲慢習氣沒有了,對人對事謙恭謹慎,謙虛、恭敬、謹慎。有時候還有一點習氣露出來,是不他心裡有?沒有,這叫習氣。心裡頭是一片誠敬,習氣,過去長時間不善習氣的薰習,偶爾會跑出來。菩薩修行,法身菩薩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了,但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控制不住,有時偶然就發顯。怎麼辦?要長時間,很長時間,養成一個新的於性德、自性的習慣,那個不好的習慣自然就沒有了,這叫長時薰修。
《心王銘》後頭這幾句話,我們從頭念好了,一氣念下去。「水中鹽味,色裏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水裡頭看不到鹽,色裡頭看不到膠清,但是它決定是有。「心王亦爾」,心王,這個地方是指的自性、真心,它在哪裡?「身內居停」,它在我們身上。「面門出入」,在眼它叫見,在耳它叫聞,在鼻它叫嗅,在舌它叫嘗,在身它叫覺,在意它叫知,這些就是它的出入,它起作用。「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這是《心王銘》裡面幾句話。「其中決定是有四字,道破諸佛密藏。蓋謂人之心王」,心王,在凡夫講阿賴耶,八心王,阿賴耶是最主要的,「決定是有」,你看不到它,在大乘法裡的心王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如水中之鹽味,其味確有」,舌識知道,「但此味之形狀」,眼識看不到,「則不可得」。
「又曹山(曹洞宗祖師)曰:祇要知有便是,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故此有字,萬不可放過」。這句話我們把它講白了,就是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有佛性。佛性決定是有,就跟水中鹹味,色裡膠清,你看不到它,你接觸不到它,六根都緣不到,但是它確實是有,你才能成佛。你不能懷疑它,你要懷疑,這一生就空過了。完全肯定,我有佛性,你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但動物有佛性,植物也有佛性。為什麼?現在我們知道,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極其微小的物質現象,微中子,它的體積只有,一百億個微中子等於一個電子,就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這麼小,具足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這個組合的,《金剛經》上「一合相」。一粒塵沙是這個東西組合的,一個地球也是它組合的,太陽系、銀河系還是它組合的,一合相。有沒有佛性?有。所以《華嚴經》上說得好,「情與無情」,有情眾生跟無情眾生,無情是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同圓種智」。同圓種智是成佛,花草樹木能成佛,山河大地能成佛。佛是什麼?佛性,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也有佛性,在它不叫佛性,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肯定,不能懷疑。
所以曹山祖師說得好,祇要知有便是。便是什麼?便是大徹大悟,便是明心見性。我們不敢承認,聽了這些話,讀了這個書,半信半疑。如果當下完全肯定,一點疑惑都沒有,你就證果了,你就契入境界。惠能大師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為什麼?真聽懂了,沒懷疑了。如果聽了,裡面還有些疑惑,不敢完全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還有一分疑惑,那不行,這個疑障礙你見性。一點都不疑惑很難,不是容易事情。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都沒有關係,都能開悟得了。這個事情有個例子,在《壇經》裡頭,惠明法師,四品將軍出身,這個階級也很高了。四品將軍,中國現在的制度,一品是元帥,二品是大將,三品是上將,四品是中將。出家了。惠能大師逃出去,大家都追,四面八方去找,被他找到了,被他碰到了。碰到怎麼?要把衣缽搶回來。惠能大師知道這個人很粗魯,將軍出身,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自己躲起來。四品將軍,看到衣缽在那裡,很歡喜,去提,提不動,他馬上就覺悟,那個本來奪取衣缽的念頭立刻就消掉了。這個衣缽那麼輕,怎麼拿不動?這就知道有守護神,他在那裡守著,你提它提不動。馬上念頭就轉了,就叫行者、行者,我是來求法的,不是來奪衣缽的。惠能就走出來,就坐在石頭上。他就禮拜,求法,《壇經》上記的有。
惠能大師告訴他,「不思善,不思惡」,善惡都不要想,念頭統統放下,問他一句,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回光返照,真的就覺悟了、開悟了。開悟之後問,還有沒有祕密?六祖告訴他,「密在汝邊」,你要認為有祕密,在你那一邊,你外頭都沒有。他就叩謝,就拜六祖為老師,自己以後把名字改掉了,因為他是惠明,六祖是惠能,同輩分,名字改掉了。回去告訴人,這條路上沒有,我都找過了,沒有見到,這就讓他走了。這是個很明顯的,就是在煩惱無明的時候,當時一放下就行了,這多快!這也是惠明大師的殊勝的緣分,他要不追,他怎麼會一下就回頭?追之後,這個包袱提不動,這不可能的事情,這包袱有多重,怎麼會提不動?這是什麼?這是神,守護神守著,不是祖師,誰都拿不了。當下妄念斷掉了,馬上回過頭來求法。你看這都是機緣,一念機緣,他轉得快。所以他自己說了,在黃梅這麼多年什麼也沒得到,今天在惠能大師座下,一句話開悟了。故此有字,萬不可放過。
「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有字非常重要,「此含二義:一者,萬象森羅,體性無二」。森羅萬象是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體性,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的那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萬法一體。萬法包括了人、事、物,今天科學所講的三種現象,物質現象,意念的現象,就是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是有,有體有性,體性是一不是二,一體能生萬象森羅。「千波皆水」,這第二個比喻。波是波浪,大海波浪無量無邊,全是水,離開水沒有波浪,波浪是水形成的。「眾器唯金」,這第三個比喻,第三個是用金作器,器器皆金,大乘經上這個比喻常有。
我在美國的時候,有一個同修陳大川居士,他在外國經營珠寶生意,他做的珠寶是假的,不是真的,鍍金的。鍍金,價格非常便宜,做得非常精美,銷路非常好。為什麼?跟真的沒有兩樣,比真的還漂亮,但是一個只要幾塊錢、十幾塊錢,丟了一點不痛心。所以這個生意非常好。可是他生產量很大,每個月大概要用,黃金要用十公斤的樣子,真金來鍍。他有個展覽室,帶我們去參觀,裡面差不多兩萬多種不同的樣子,都是他們的產品,你那一看全是黃金。陪我去的人很多,我說你們大家來看,經上所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今天你看到了,就這個意思。你看它兩萬多的品種,只有一個東西,黃金。
這就是體是一個,相,相很多,擺在你面前,兩萬多個,不一樣的。器代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森羅萬象,可是體,體就是黃金,說明體相無二。「自然之中,自有本體,此之本體,即是根本」。沒有金就沒有器,沒有水就沒有波,沒有性就沒有萬象森羅。萬象森羅就是一個體,自性,真心、本性、真如、實相都是說這樁事情。這個東西真有,你看不到、聽不到、摸不著,它確實有,這是第一個意思。
「二者,不由造作,一念頓悟,故云自然」,這個自然之有根本,自然第二個意思,它不是造作的。事是造作的,相是有造作的,能生萬象的自性沒有造作,這不由造作。怎麼知道有?一念頓悟,這個一念頓悟是自然的。什麼時候頓悟?沒有時間。什麼時候頓悟,說不上;什麼地方頓悟,也說不上;在什麼狀況之下頓悟,也說不上。每個人頓悟情形都不相同。像惠明大師的頓悟就是一個例子,在追趕惠能的路上遇到了,如果這個包袱他拿得動,他就拿走了。拿走怎麼樣?他不會開悟。那些追趕惠能的人,都想把衣缽搶回來送給神秀,都認為五祖傳衣缽應該傳給神秀,不應該傳給惠能。到他拿不動的時候,這才一下驚醒過來。你看,這是他的緣分,這是他的善根,他這麼快就開悟了。
下面說,「了知萬法盡在自心,頓見真如自性,自心自性即是根本」,這個三句話重要,非常重要。這三句話是什麼?你本來是佛,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上說的。一切萬法不離自心,自心是萬法的根本,萬法是從自心裡頭流現出來的,這個萬法是遍法界虛空界。頓見真如自性,怎麼頓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就是,你就見到了。自己的心,這個心是妄心;自己的性,性是真心。妄心是阿賴耶,能變,自性能現。真心能現能生,妄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能變,這是根本。自心是十法界、六道的根本,自性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根本。因為有個妄心,所以才變出虛幻的境界,如夢幻泡影一樣,這就是六道輪迴跟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道,唯識所變。如果沒有識?沒有識就是實報莊嚴土,諸佛如來所居住的淨土。實報莊嚴土只是心現,就是自性變現的,沒有識,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叫做識,識會變,讓自性所現所生的境界產生變化。
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殊勝,無比殊勝之處是阿彌陀佛用威神來加持我們,讓我們在蓮花裡頭,往生極樂世界是坐著蓮花去的。蓮花從哪裡來的?是你自己念佛功德之所成就。我們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念跟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頭產生感應,池裡頭就出生一朵蓮花,蓮苞,沒有開的。經上說得很清楚,這個蓮花上,有你的名字在上面,決定不會錯誤。你念佛的功夫愈好愈深,蓮花就愈來愈大,往生的時候,佛就用這朵蓮花來接引你。我們可以說,蓮花的因是我們自己的信,真信,我真信、真願、真念佛,這是因。蓮花會長大,光色會愈來愈美,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
往生的時候,你住在蓮花裡面,在蓮花裡面就產生了蛻變。就好比蠶,你看蠶吐絲結繭,把自己包在裡頭,等牠變成蝴蝶了,牠把繭咬破,牠出來了。你看,原來是個爬蟲,出來牠會飛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住到蓮花裡面之後,阿彌陀佛用他的威神把我們轉識成智,讓我們得到的身不是阿賴耶的相分。現在我們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見分,這唯識所變。到那個地方,轉八識成四智,在蓮花裡頭轉的。花一開你就是法身菩薩,相宗說你不是八識,你是四智菩薩。這個世界,你會看到所有的現象、事物永恆不變,為什麼?它沒有識了,所以它沒有變化。人的壽命很長,無量劫,身體沒有變化,永遠年輕。極樂世界的人身沒有生老病死,沒有這個變化。花一開,全身現前,那不是生。而且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我們要知道,這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花草樹木,沒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我們這裡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有變化,極樂世界沒有。有人用一句話形容它,四季常春,極樂世界只有春天,夏秋冬沒有,不變化。這個就是自性是根本,「故云自然之有根本」。
「《淨名經》曰」,《淨名》是《維摩詰經》,維摩居士,「即時豁然,還得本心」。這個豁然就是突然開悟了,這個經上講的,「一旦開達明徹」,這四個字同時現前,開是開悟,達是通達,明是明瞭,徹是徹底。對什麼?對整個宇宙、對一切萬法,一悟全明白了。這四個字現前,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叫成佛。說一旦,這一旦不定是什麼時候,不定在什麼處所,不定是在什麼情況之下。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太多了,天天都有,不止一個。還沒有開悟的,在這兒孕育,聽阿彌陀佛講經,到十方世界去參學。十方世界參學是求福、求慧,拜佛、供養是修福,聽聞如來的教誨是修慧。所以,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求福求慧,修福修慧,成就圓滿的福慧,到極樂世界幹這個的。不像在六道,六道來幹什麼?佛經上一句話說「酬償業報」,過去造的因,現在要接受果報,是來酬償果報的。今天亂世,亂世怎麼來的?酬償果報上加重了,冤冤相報,這麼回事情。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是福慧增長,一直增長到圓滿,你就成佛了。所以,一旦開達明徹,也可以說,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希望有這一天,決定有這一天,不知道是在哪一天,決定是有,這個有字很重要,要有信心。
還得本心,這句話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這個經上講的「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明性是自然中的自然相,本來有的。因為自然之有根本,所以才有自然中自然相。這個根本就是自性清淨心,惠能大師開悟,用二十個字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了。這二十個字裡頭,第一句說明自性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染污。染污是阿賴耶,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染污。第二樁事情告訴我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是佛法裡頭肯定的常,真的,它沒有生滅。只要是有生滅的,佛經上叫它做無常。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個波動現象所形成的,也就是說,整個宇宙是無常的,這是指我們六根能夠接觸得到的。眼耳鼻舌身能接觸,色聲香味法是所接觸。能接觸的身心是無常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些現象發生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波動現象。但是能現的這個自性它是真常的,它不是波動現象。
惠能大師末後一句,「能生萬法」,能生萬法這個東西是真的,常住真心,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智慧、德相就包括所有一切法,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具足,它怎麼會現?只要它能現的,全是本自具足。還能夠隨著意念變化無窮,賢首大師《妄盡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出生無盡」。那是什麼?隨著念頭、隨著分別執著產生變化,無有窮盡,這都是自性的德能。這就是自然之有根本,我們決定要相信這個東西有。正因為它有,所以每一個修行的人都能成佛。在有情眾生叫做佛性,在無情眾生叫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