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四三集)  2012/10/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一0六四頁,倒數第三行:

  「又《安樂集》曰: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這是道綽大師《安樂集》裡面一段話,勸導我們斷疑生信。這註解上說得非常好,「若欲說法利人」,這就通常說的度化眾生,「則自身首須斷盡纖疑」,纖維是非常非常微細,極其小的、微細的疑惑都要斷掉,才能夠說法利人。「故應安住無疑」,這句話說得容易,做到很難。要怎樣做到不疑?得智慧開了。智慧怎樣才能開?煩惱斷了。這個地方完全講煩惱障,沒有講所知障,貪瞋痴慢疑,要斷乾淨。垢去了,這個垢就是貪瞋痴,慢跟疑再挑出來,慢是瞋恚裡面的一分,疑是愚痴裡頭的一分。這一分我們常常講,是核心,疑是愚痴的核心,不疑就不愚痴,智慧就生了。沒有傲慢,瞋恚就沒有了,所以傲慢是瞋恚的基因,不能有一絲毫。

  我們看到真正有成就的人,釋迦牟尼佛無論對待什麼人恭敬,對待乞丐他都非常恭敬。乞丐在這個世間沒人瞧得起他,佛瞧得起他、佛重視他,為什麼?他有佛性,他將來也會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乞丐並不例外。佛知道,所以他恭敬心不減,沒有減少一點點。所以佛在一切境界當中煩惱不生,貪瞋痴慢疑這五毒不生,他生智慧。所以能度眾生,教化眾生法緣殊勝,道理在此地。有智慧,不會墮落在「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這個珍寶成就牢獄是諸天,天上享福,二乘、懈慢國、邊地疑城,這都是珍寶成就的牢獄。斷煩惱沒斷乾淨,修積功德,就在這裡頭,享受人天福報,沒有得究竟解脫,這就是不自在。

  《安樂集》裡面所說,「稱名亦爾」,稱名是專念阿彌陀佛,跟前面所說的相同。只要你「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話說得非常肯定。諸佛如來在其他法門裡頭沒有這個說法,縱有說,沒有這種堅定的語氣。說明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一切眾生圓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們遇到了,要真修、要真幹。決定不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世間名利送到我們眼前,也不能動一點心,一動心就壞了,我們就墮落了。一定要保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不改變,圓寂的時候在樹林裡面,在野外,沒有在房子裡頭。這個表演就是說明,世尊一生不改變。在家皈依弟子當中,有十六大國王,小國王不算,十六位大國王,大富長者很多。他們種種供養,世尊也隨緣,但是沒有接受。用現在的話說,我可以到你那裡去住幾天,或者住個一、二年,講幾部經,這就是現在所說的使用權。所有權是你的,我決定不要所有權,用幾天,我離開了還給你。這是佛教導我們的,可以受用,說明什麼?決定沒有留戀,決定沒有佔有,決定沒有控制,這就對了。

  佛、菩薩、祖師大德在此地教導我們,真的是要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連三藏十二部都讓給別人悟,何況世間法?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做好樣子給人看,人家要看很久,看很多年才覺悟,不是一看就覺悟了,一看覺悟,上上根人;看好多年他才搞明白,中上之人。所以表演要有耐心表演。世尊表演一輩子,教學四十九年,到圓寂之後很多人覺悟的,不容易。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圓寂,我在那個火化爐旁邊,跟甘珠活佛幾個人,搭了幾個帳篷,在帳篷守了七天七夜。我有工作,只能請三天假,我住在那裡三天三夜,才有一點悟處。老師在世的時候,有一句重要的話教我,我沒有在意,沒留意。在這三天,守住老人家火化爐,認真去思考,我跟老人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做一個回顧、做一個反省。這一回顧,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講的「戒律很重要」,就這五個字講了幾十遍,幾十遍我都沒有在意,我都沒有把它當真。這一反省,這句話印象深刻,他為什麼講這個?才認真去研究,研究兩個多星期,這才肯定下來,真重要。為什麼?它是行。

  跟古人,中國古人教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篤行,戒律是行,就是落實。學得再多,不能落實在生活,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沒學,你全是假的。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看得很清楚,我不清楚,我迷惑。他看得清楚,用這個方法來點醒我,他要不圓寂,我就不會認真去想這個事情,可能一輩子糊塗。所以我那個時候心裡想,老人是為我圓寂的,他不做這個示現,我醒不過來。這下讓我真正醒悟過來了,我才覺得這是重要。諺語有所謂「講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都是叫你真幹重要,講是假的,無濟於事,要真做。所以老師,這才讓我想到,釋迦是老師,孔子、孟子是老師,老師決定是「先行其言」。

  我們佛家講根本大戒,比丘戒裡頭的四重戒,根本大戒,跟中國傳統文化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五常完全相同。換句話說,這個根本大戒,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所建立的根基,基礎。世間人成功立業,揚名於後世,出世間成佛、成菩薩,都以這個為基礎。這比丘戒裡頭的四重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中國五常裡頭,仁義禮智信,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信不妄語,這裡頭還有個智,智對五戒裡頭的不飲酒。一般人滑口念過,我們在過去也是一樣,誰重視這個東西?念熟了,老生常談,誰不知道?真的是鳥窠禪師所說的,「三歲小孩能道得」,三歲小孩都會說,「八十老翁做不到」。鳥窠禪師對白居易說的,白居易那個時候是杭州太守,就是現在杭州市的市長。服了,再不敢輕視佛法。

  所以關鍵的關鍵就在先行其言,我沒做到的,說出來感到羞恥,這知恥,「知恥近乎勇」。知恥才知道真正懺悔、改過,人到不知恥,完了。管仲把它說出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如果這個國家人民沒有禮、沒有義、沒有廉潔、沒有恥,這個國就會滅亡。由此可知,管仲做齊桓公的助手,齊桓公的宰相,桓公能夠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就是等於現在講召集全世界各個領袖來開會,像現在聯合國的會議一樣,他一生搞了九次,讓這些諸侯王都來參加這個會議。管仲的政治辦得好,這四個字他肯定做到。齊國的人民守禮、明義、知道廉恥,它才能稱霸一時。

  道綽大師在此地教給我們,我們用稱名就可以斷煩惱、消業障,就用稱名這個方法。只要念到什麼?專至、專心,至是達到極處,專之極就叫至,相續不斷。這個人決定生佛前,他決定得生,得生就叫大圓滿。講經教學,講得再好,得到一切人的尊重讚歎,最後自己不能往生,就全盤失敗了。所以,諦閑老和尚讚歎鍋漏匠:天下弘宗演教的善知識不如你。這句話語重心長,含的意思很深很廣,要會聽。「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二諦是真俗二諦,在此地用的就是智慧跟功德,智慧是真諦,功德是俗諦,能夠把真俗圓融起來。「但知念念不可得」,這是智慧門。念念不可得,念佛不間斷,這真俗二諦圓融了。不可得清清楚楚,不執著,我念這句佛號,我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智慧門;又不間斷,又念得很認真,這是功德門。他要是執著就是福德門,就不叫功德。因為他前面他有智慧,所以他幹的是功德,不是福德。功德能做往生的資糧,功德能提升往生的品位;福德不行,福德不能往生,福德一定要知道,果報在三善道。如果這福德裡頭還摻雜著染污,摻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傲慢、嫉妒,那就不是人天福報。到哪裡去?阿修羅、羅剎,生到魔道裡頭去了,魔有福,魔的福報很大。

  這是把因果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報,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日常修的時候一定要依智慧,智慧就是看破,看破就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而世間事情樣樣認真、樣樣努力,幹得挺起勁,那俗諦。真俗二諦圓融。釋迦牟尼佛做出這個榜樣,歷代祖師大德也給我們做出榜樣,這是世間人真正的老師,真實教誨。這個四句話要記住,念念不可得,智慧;繫念相續不斷,功德,融合在一起。「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一向專念,這方法太妙了。

  後面說「若始學者」,初學,初學還不能觀空,不知道萬法皆空,他執著、他分別,不要緊,沒有破相沒關係。「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著相念佛,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這都著相。如果真的是智慧功德門,往生是實報莊嚴土,本經講的三輩往生,他是屬於上輩。中下輩著相,到極樂世界再離相。所以我們今天著相就好,供養阿彌陀佛的形像,塑像也行,畫像也行。我感覺得畫像比塑像好,為什麼?塑像有個形式,容易執著,畫像是一張紙,比較容易丟掉、看破,容易看破,容易做到離一切相。這個方便是各人不一樣,你按照你的喜歡去做,只要你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念念不間斷就好,你將來決定得生。而且我們真正希望我們自在往生,不需要人助念,我們可以站著往生,可以坐著往生。

  四十年前,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站著往生的,是在家居士;我們在美國聖荷西看到的老太太,坐著往生的,也是在家居士。都是默默無聞,而且人家念佛的功夫並不很長,三年而已。一點病苦什麼跡象都沒有,一個站著走的,一個坐著走的,這是真的。一般出家人,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她為什麼行?她真幹,不是別的,真放下了,世間事什麼都不要管了,我一心一意就求往生。黃忠昌給我們做了個例子,這是有意做的,兩年十個月,也是預知時至往生的。這是我們眼前見到的例子,就在深圳。他閉關念佛,向小莉給他護關,試驗一下,三年是不是真的。果然不錯,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他功德圓滿了。這些人,三轉法輪作證轉,給我們做證明。證明擺在面前,還要不相信、還要迷惑,那是真迷惑了,這一生未必能往生。好好的修行做來世的資糧,你來生後世要有這個緣分遇到了,再接著幹。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你能放下什麼時候就往生。

  放下裡頭,說實實在在的話,最困難的是情執,也正因為如此,出家人修行比在家人容易。但是現在佛法衰了,出家人的情執可能比在家人還要嚴重。這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古時候成就的順序排列,第一個出家男眾,第二個出家女眾,第三個在家男眾,最後一個是在家女眾。他說現在完全相反,現在修行證果,排名第一的在家女眾,第二在家男眾,第三出家女眾,出家男眾排在最後,完全顛倒了。事理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自己該走哪一條路就會很清楚,不迷惑了。

  「道綽大師此言」,就是《安樂集》上說的這段話,「剖開諸佛祕藏,直顯淨宗心髓。但能信受奉行,依相專至,老實念去,縱未離相,決定往生淨土」。這個語氣多肯定。中下根性的人不要懷疑,只要你能夠真信,真正接受,發願念佛求生,這是信受奉行,依相專至,這個法門是指方立向。指方立向專門接引同居土的眾生、方便土的眾生,離一切相,那是專接上上根人。可是西方淨土特殊,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立刻就成為阿惟越致菩薩。跟那個上上根人就平等了,智慧、神通、道力一切都平等,這個不可思議。我們可以真正說一句,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有四土九品,四土九品是平等的。我們常常勸世人,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極樂世界完全兌現了。根性不平等的,業障習氣不平等的,果報不平等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全都平等了。這一點要感恩阿彌陀佛,全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無量劫修持功德的加持,讓我們能夠平等,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極樂世界兌現了,極樂世界為我們展現出這種清淨莊嚴的場面。這是縱未離相,決定往生淨土,剛才說明白了。

  「依相專至,凡夫能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離相乃菩薩境界」,離相不容易,我們今天常常講離相,勸大家離一切相,實際上做不到。但是有一個好處,讓我們對這個世間不要貪戀,對世間貪戀那是障礙,讓我們不能往生。我們對於這個世間緣看淡一點,往生障礙就少一點,對將來往生大有好處,用意在這個地方。《金剛經》這句話也是名言,「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也就說明,佛跟凡夫差別在哪裡?佛不著相。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相是假的,一切相都不可得。我們藉著科學家的報告,讓我們體會到這個事實真相,但是要會用。用在哪裡?就用在現前,讓我們常常想到,眼前這些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其實就跟電影裡頭演的一樣。所以《金剛經》做比喻說,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我們特別著重這個影,這個影就是電影,電影最容易體會到波動現象產生的幻覺。銀幕上不過是二十四分之一秒這樣的速度在流動,讓我們看這個畫面好像是真的。

  彌勒菩薩在《菩薩處胎經》裡面告訴我們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說什麼?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統統都是在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現象產生的幻相,根本就什麼都不存在。不但物質不存在,精神不存在,連自然現象也不存在。我們明白這個,常作如是觀,這個所有現象平等了,扯平了。扯平對我們什麼好處?我們的平等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哪有不清淨的道理!這東西還能染嗎?你沒有法子染。能染的心不可得,所染的境界也不可得,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掌握住。我們說這一句話,這個裡頭波動現象有多少?如果這句話很短,只一秒鐘,那一秒鐘就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哪一個波動是我?哪一個波動是存在的?沒有,真是《楞嚴經》上所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裡頭簡直是一絲毫空隙都沒有,一個接一個,相似相續相,沒有兩個相是完全相同的,相似相續相。

  所以,我們從科學家這個報告,跟佛經上一對比,我們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你就沒有辦法得到,你也沒辦法控制,你怎麼想都是妄想;什麼都不想,就對了,你就成佛了。心隨著外面境界動,這叫凡夫,你心為境轉;心不跟外面境界動,這就是真心,這就叫佛菩薩。真心不動,惠能大師見性,第四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大乘教常說「真心離念」,沒有念頭是真心。我們凡夫很糟糕,沒有念頭的時候是昏沉、是無明,為什麼沒有念頭的時候不生智慧?就是說你有無明。無明是什麼?就是你有障礙。什麼東西障礙?煩惱習氣障礙你,你所造的一切業障障礙你,不外乎這兩類。這個東西消除了,沒障礙了,你的清淨心在一切境界裡頭不動了,如如不動,真心現前,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金剛經》講的離一切諸相,這就是諸佛,這個地方的諸佛,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所以這個諸佛,就是指這四十一個,加上妙覺,這個諸佛就是說四十二個位次。每個位次都是無量無邊,他們都不著相,他們都了解一切相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實非凡夫生滅之心所能及也」,這句話我們現在聽到有一點兒味道了,以前聽不懂。現在聽這句話曉得,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頻率的波動。從迷失本性開始,這個波動現象不停,一直到我們圓滿菩提,契入寂光,就不動了。就像我們一個人,從生下來,心臟就得跳動,還沒有生,住在母親胎胞裡面,這個心臟已經在跳動,開始跳動了。一直到死亡,心臟不跳了,這宣布死亡。這一生當中,就心臟跳動分秒不停,它一直在波動,這小宇宙。大宇宙就是我們從迷失自性那天開始波動,一直等我們成佛,再回歸常寂光,它就不動,它就不跳動了。所以人身是個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一個道理。大宇宙搞通了,小宇宙完全明白了;小宇宙搞明白,外頭大宇宙也通了。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凡夫心所不能及,他無法想像,叫不可思議。

  「淨宗妙用,實為方便中之方便」,這是真話。它的妙用是什麼?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幫助我們一生不離自性,與性德完全相應。我再說得明白一點,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圓滿相應,跟佛法裡面十善、三福、三皈、五戒、六和、六度、普賢十願,乃至於彌陀四十八願,也是圓滿相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念念都是大圓滿,就在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字當中,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圓滿。你要真正懂得,你能不念佛嗎?你還會去胡思亂想嗎?想什麼都沒有念佛好,不能比!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不聞退轉」。請看經文: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聽經聞法的功德,可是有許多眾生他有障緣,障礙他不能聽聞,這是很惋惜的事情。我這一生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老師任何一堂課都不敢放棄。外面有人邀請,跟著去,我們是常隨眾,大概有十幾二十個人,李老師的常隨眾。走到哪裡跟到哪裡,決定一堂課不缺,除非生病沒辦法,否則是跟到底。再想想釋迦牟尼佛,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沒有一堂課缺的。缺課的是哪些人?菩薩,菩薩要代表佛到十方去教化眾生。但是這些菩薩,每年夏安居一定要回到佛的面前。夏安居三個月,也就是這三個月提升自己,接受佛陀教化;九個月是代替佛陀教化眾生,自利利他。菩薩都明心見性,聲聞沒有、緣覺沒有,別教三賢菩薩沒見性。別教初地才見性,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沒有見性不能離開老師。

  我們看念老註解,「世尊復舉諸大威德菩薩」,這些大威德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不是修淨宗法門的,修別的法門成就的。修禪的到大徹大悟,修教的是大開圓解,這都是法身菩薩,稱為大威德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菩提,彌顯流通此經之要」。流通這部經的功德多大,可以從這兒看到。他們為什麼沒有聽到、沒有見到?這個經流通量太少了,沒有機會接觸到。現在由於科技發達,流通最方便的無過於衛星、網際網路。但是要曉得,這個東西時間不長,為什麼?真的一個大災難來,地球上所有科學設備全部毀掉,馬上就沒有了。所以文字還是有它基本的價值在。文字這些經典大量的印刷流通,收藏在全世界各個地方,災難之後總還有一部分存在,還能繼續流通,這個我們要能看到、要能做到。文字流通真有它的價值存在。能夠保存超越時空界限的,那個方法就是中國的文言文,這是老祖宗對整個人類、對一切眾生最偉大的發明,有這個工具就超越時空界限了。

  可是今天人不學文言文了。學文言文不難,一點都不難,難在哪裡?難在他心,他沒有信心,所謂信心危機。我們在國外,看到國外對中國文言文研究得很好的,讀中國古書,看中國古人的註解。我請教他們,你學了多久?三年。外國人學,完全沒有中國文化底蘊,三年能學成,中國人學頂多兩年。文言文是中國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你能夠拿到,自己能自修,自己好好用功去學,也能成為一代漢學大家。中國歷史上很多這種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吳教授做了六年的實驗,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他做成功了!接受實驗的學生只有三十幾個人,好像三十二個人,個個都有優異的成績,讓一般人見到歎為觀止。這在實驗當中,看到中國古時候這個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的優秀,是現代人比不上的。糟的就是糟在沒有信心,對中國文化產生疑惑,疑為最大的障礙,懷疑。

  諸位看過,民國初年那些漢學的大德,為後人編了一部書,叫《國學治要》。標準是什麼程度?高中學生,高一的學生、高二的學生,依他們程度來編的。所以,從高中學生去讀這個東西,他就沒有困難,他就能自修。用這部書做為入《四庫》的門檻,你學過這個東西,你再閱讀《四庫》,沒有障礙了。《四庫》內容非常豐富,你想學哪一門你就能學哪一門。從這個地方我們能了解,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學生的程度。我們這裡也複印了幾份,小學是中年級的跟高年級的,中年級的是小學三年級、四年級,高年級的是五年級、六年級。大家看了就曉得,民國初年學生的國文水平。那有什麼難處!那裡頭的那些文章,也不過就十歲左右吧,十歲左右小朋友就能寫得出來,很普遍的。所以信心不能喪失。我們要從外國去找證明,看到這些很可愛的外國人,年輕人,學中國的漢文。

  我小時候大概只學了一年,多大年歲?六、七歲。學了一年,學校改制了,私塾沒有了,國家來辦,政府辦,辦兩年制的小學。課文改了,不念古時候東西,古籍不念了。那個時候叫短期小學,在農村裡面,等於說教識字,認識字。我記得那個時候,民國初年時候標準,學生能認識三千字漢字,常用的漢字三千字,以這個為標準。倫理道德,老師還說,沒人學了,就像佛法的正法時期過去了,像法時期。從一個朝代,要用這樣分法也很清楚。這個朝代鼎盛的時期,正法。有講的、有聽的、有學的、有證果的,真有成績拿出來的。到有講的、有聽的、有學的,沒有真幹了,縱然幹也是做假的,不是真的,這就是像法。清朝末年是末法,有講的、有聽的,沒有修行的人;證果就是拿出成績的,很少了,這就是末法。到民國初年,應該是民國二十年以後,就進入滅法,講的人沒有了,修行的人、真幹的人沒了。

  我們從這個時代過來,我常說,以十年為一個階段,一個十年不如一個十年,一直往下退,像滑坡,滑到谷底了。再一代,再一代沒有了,世界上四大古文明,最後一個中國也沒有了,不存在了。這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是最悲慘的一個階段。想救的人有,但是情執丟不掉,情執丟不掉他救不了,他有心沒有力。真正能把情執丟掉,這個人就是菩薩,這個人不是凡人,他是真正來救世的;還有一點情執的,都不是佛菩薩,他是凡夫,他救不了,好心也沒用處。這些在大乘經教裡頭你能夠稍微留意看看,你就能看得出來,看得很清楚。

  經上說,『如是等類大威德者』,這一句是指的「能生佛法廣大異門之大士」,菩薩,不是凡人。『異門』對下一句所說的,「此法而言。此法者,淨土法門也。異門者,淨土以外其餘種種法門」。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異門是異於淨土的,不是淨土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說這些。『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此法」就是淨土法門,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沒有遇到這些經典。這個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經流通分量太少。我在小時候聽老人講,佛教裡有個《大藏經》,我們安徽省全省只有半部。大概是九華山藏經樓,不完全,只有半部,一個省。這藏經從哪裡來?皇帝頒發的,這個地方有大叢林、大道場,向皇帝請一套《大藏經》,皇帝頒發。國家印的,摺疊本的,那分量很大,字都是一寸的寸楷,木版刷的,不是像現在印刷,人工一張一張去刷。一個人從早到晚做八個小時,去印刷、裝訂,可以做幾本?做三本,線裝書三本,一天能做三本不錯了。那三本,一本是一卷,《群書治要》五十卷就是五十本。這就是流通不廣,外面買不到佛經,佛經一定要到寺院裡面去抄,到藏經樓去抄。藏經樓的經不外借的,怕丟掉、殘廢了,就找不到了,只能在藏經樓裡面抄。我們印光大師在普陀山藏經樓就管這個事情,他在藏經樓住了三十年。這個差事不錯,有機會看經,真正用功的人得大福報。異門就是無量法門,淨土宗以外的。

  「經云:涅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為什麼?都是叫你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如果人人都能真這樣幹,法門平等,沒有高下。放不下?放不下法門就不平等,就有難有易、有圓有偏,就真有這些,那就是淨土法門第一了。「是諸菩薩,雖能於佛法中,開顯淨宗以外之種種方便法門。但以未聞此法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一億」不是別人,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是菩薩,菩薩還會退轉。菩薩沒有證得阿惟越致,就有退轉。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不退轉。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中國禪宗裡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說這個,這些人。換句話說,圓教十信菩薩都有退轉,別教三賢菩薩都會退轉,別教的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登地就不退轉了,這是說這些菩薩。

  「何以故?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故」,他們得的三昧不是念佛三昧,不是念佛三昧就有退轉的可能。「若不聽聞修習,難於究竟自覺」,著重在究竟,真的自覺。不究竟還會退轉,遇到緣它會引起阿賴耶裡面的煩惱習氣,引發種子變成現行。古人所說的,高名,高名就是很高的地位,請你去做部長、請你去做總理,動不動心?孔子周遊列國,就想當個宰相,沒有人用他,浪費了多少年的時間。到最後老了,知道不行了,回老家去教學,那年六十八歲。七十三歲過世的,孔子教學只五年,有這麼大的成就。可惜孔子沒有在三十而立就開始教學,那就不得了!孔子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三十成道,孔子十五有志於學,釋迦是十九歲離開家庭,就出去求學。這是世出世間兩個聖人,跟他對比你去看。

  釋迦聰明,他生在國王之家,是國王的長子,太子,繼承王位,不要。別人要爭,他不要,捨棄王位、捨棄煩惱。所以我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是放下煩惱障,名利、美色統放下了;三十歲參學告一段落,不搞這個了,放下所知障。這樣在菩提樹下入定,他才大徹大悟。為什麼?他障礙沒有了,真放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表演怎麼成佛的,成佛是放下,才成佛的。成佛之後,用真心,不用妄心,用性德,完全脫離世間法。世出世法獲得圓融,真實的利益,這才開始教化眾生。他是圓滿做到了,做到才開始,要把他的智慧怎麼來的,把樣子都做出來給我們看,這樣才能開智慧,這樣才能夠把自性的性德完全顯露無遺。

  所以四弘誓願,願發了之後是個動力,我們一生有方向、有目標。從哪裡開始?從斷煩惱開始。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為什麼?你才有悟處。煩惱沒有斷,學法門那是憑記憶,就是記問之學;煩惱沒有了,那不一樣,那個學法門是把自性裡面的智慧功德引發出來。這就講開悟,你沒有障礙,一引就出來了;有障礙,什麼方法都引不出來。所以煩惱一定要斷,戒定慧三無漏學,不是一尊佛用的,十方三世任何一個菩薩成佛都不能違背。你不走這條路,你決定不能成就,你想成就,一定要走這條老路。新開闢一個道路是決定不可能的,歷代凡是有人新開闢的路,最後結果全是錯誤的,沒有一個成佛的。所以,若不聽聞修習,難於究竟自覺。

  「再者,念佛法門是普被三根,徑中之徑,若不聞知此法,則難於普度有情,速脫生死,以圓滿利他之行」。這是真的。這些話,我們自己心裡明白,對外宣揚要有善巧方便,不要讓人引起誤會,你貢高我慢,所謂「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這樣就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這是難信之法,我們很幸運相信了,對別人要慢慢啟發,不要熱心過度,起反作用。你看在現前,就有人在罵我,我知道,很多,罵我什麼?淨空法師只弘揚淨土法門,其他大乘他都不弘揚。好像我沒有重視其他法門。這些話說出來,懂得的人一聽,似是而非,不懂的人就認為是真的,認為我喜歡的法門,我偏愛這個法門,我讚揚這個法門,毀謗其他法門,其實不是的。好在我這一生不是專講《無量壽經》,我講了有幾十部經論,哪個宗派差不多都有。華嚴的有,法華的有,法相唯識的有,禪宗的有,講過幾十種,講得很多。到晚年,我為什麼選擇淨土?是仔細想想其他經論我做不到,我沒有把握。淨宗容易,上智下愚都是信願持名,都這一句,這個我想想我還可以。所以我到晚年,回歸到淨土,這個受蓮池大師的啟發。

  蓮池大師一生也是弘宗弘教,什麼都講,你看《蓮池大師全集》,你看《蕅益大師全集》。到晚年,年歲大,體力也衰了,跟死亡一天比一天接近,這個時候才想到,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年輕沒想到,這個時候強烈的意識,到哪裡去?決定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我沒有反對別人,說研究經教不好,沒反對。我們希望,真誠的希望,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在中國都能夠復興起來。大唐盛世,十個宗派並存,唐朝中葉以後,這些祖師大德們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小乘沒落了。唐朝末年宋朝初年,這兩宗就不見了,沒有了。中國是純粹大乘,行,不用小乘做基礎,用儒道很好,儒道是本土文化,學習特別親切。所以儒釋道變成一家。「三教九流混元圖」,你們看到那個碑,少林寺的。這塊石碑是唐肅宗時候刻的,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年。這是講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不是外國人開頭的,一千三百年前中國人已經做了,做得很有成績。儒釋道叫三教,三教九流是一家。宗教、學術是一體,這個觀念、理念,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古人就做出來了,西方人是這些年才說。這個理念,可以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今天這個社會,多災多難的地球,如何化解?人心要回頭,回歸到道德、倫理、因果的教育。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無過於宗教團結,宗教互相學習,宗教回歸教育,這是最快速的、最有效的;其他的方法是行,來不及了,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宗教教育自古以來,在中國皇上管轄的。中國是以儒家教育治天下,儒家教育宰相管的,現在總理,下面有教育部,他專管這個;可是宗教教學,皇上親自管。所以對於佛、對於道的教學,在民間超過了儒家。中國人敬愛皇上,皇上親自提倡的,沒有人不歡喜。在中國古代,以儒治國,以佛教民,教化民眾是以佛教,以道祭祖,每年祭祀祖先,提倡孝道,叫落實孝道,用道教。儒釋道國家全用上了,幫助這個國家國泰民安,太平盛世,和諧社會,天下太平,這個貢獻非常之大。古時候這些帝王很聰明!這些人,特別是開國的國王,沒有德行、沒有聰明智慧,他怎麼能夠延續幾百年,傳十幾代、二十幾代,甚至於三十幾代,周朝傳了三十幾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念佛法門三根普被,上中下根性,男女老少、賢愚不肖統統能學。而且是徑中之徑,這個徑是近路、直路,最近的距離,你很容易成就。「若不聞知此法,則難於普度有情,速脫生死」,這真的,別的法門難,這個法門容易。這個法門裡頭所講求的,只要五戒十善做到了,五戒十善是最低的界限,人人可以做得到。在中國古代,人人必須要做到,不做到在社會上不能做人,為什麼?別人都做到。中國人講五常,常是須臾不可遠離的,它是常道,不能夠斷絕的。中國人重視五常,就是佛菩薩重視五戒,叫根本戒。做到就行了,其他的這些戒條都從這延伸出去的,這是根本。

  「普度有情,速脫生死」,能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出離六道輪迴,能出離十法界,除淨土,別的方法很難,不是說它不行。別的方法,一定六根在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決定能出去,誰能做得到?完全靠自力,不靠他力。淨土法門靠自力也靠他力,靠自力就是真信、真願、老實念佛,這是自力;其他的,往生淨土、皆成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他力,要靠他。所以「圓滿利他之行」在淨宗,而且決定是一生。「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於眾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這個法門對自己來說,走近路;八萬四千法門是艱險之途,艱是艱難,險是危險,有時候不知不覺走錯了路,走到岔路、走到邪路,那個麻煩就大了。引導眾生,其他法門不小心、不謹慎就帶眾生墮火坑,把路搞錯了。真正成佛大道,穩穩當當,只要遵守這部經典的教誨,依教奉行,決定不走彎路,決定沒有偏邪,決定一生成就。一生是究竟圓滿的成就,你成佛成什麼樣的佛?跟阿彌陀佛平等,這還得了嗎?

  「未契如來方便」,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沒有聽到、沒有看到,你沒有辦法與如來度眾生方便法門相應。真正方便法門就是淨宗,第一方便法門,就是真信有極樂世界,真信有阿彌陀佛,對這個經典深信不疑,世尊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沒有一個字是妄語。真信不疑的人有福報了,他這一生依教奉行,他成就了。沒有懷疑,沒有猶豫,一門深入,短時期就能成就。讓我們看到的,幾乎都不出三年。禪在大乘裡面是捷徑,淨呢?淨是徑中徑又徑。大乘是徑路,禪宗是徑中之徑,淨宗是徑中徑又徑,最近的路,超過禪宗。禪宗還有危險,入定的時候沒有真正高人守護,一下定中錯了境界,就變成魔道,容易著魔。淨土不會,淨土不會著魔。你念阿彌陀佛,前面說過,有三十六位菩薩護持你,魔不得其便。要相信,他就真有,你不相信,菩薩來了也沒用。一定要相信,一定要守住、明瞭「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真管用。

  所以,「未契如來方便,難入一乘願海」,一乘願海就是淨宗法門,就是一句佛號。「是故將有一億菩薩,因未聞此法而退轉於無上菩提」,這非常可惜。所以許許多多菩薩都想求這個法門,沒有緣分,他遇不到。有一些這些菩薩,有,不是假的。有些菩薩遇到這個法門,他不相信,以為修行、成佛哪有這麼容易?這好像是在開玩笑,他不敢相信,這就當面錯過。這個遇到是什麼?沒有善知識引導,他對這個法門裡頭的疑惑不能解除。這部經典好,這個註解好,他沒有遇到。這部經、這個註解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大概只有六十年,六十年在這種亂世,弘揚不普遍。我們得力於科學技術,用衛星、用網路來傳播,所以知道的人很多,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接受了。凡是能接受的,就像經中所說,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沒有這種善根福德加持著,遇到也不相信。這都是我們眼前看到的,我們對自己要慶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心一意,再沒有疑惑,這一生決定成就,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這個世界上人跟我們是一體,我們有義務要幫助他們,幫助他們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這個最重要。幫助他們破除疑惑,幫助他們發心求生淨土,這就度了一個人。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