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一五集)  2012/7/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七十一頁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又《華嚴經》明十種善巧智」,從這裡看起,十種善巧智。第一,「了達甚深佛法善巧智」。善巧,前面說過,善入精微,隨機應緣,也就是觀機逗教,這是後得智圓滿的起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教學最好的方法,屬於教學法。第一個,明瞭通達甚深佛法。佛法裡面有善巧的智慧,大小乘經裡面佛都說,特別是大乘經,我們要認識、要熟悉,好好的學習這些東西。能幫助眾生覺悟,當然就能幫助自己,自己覺悟了才能幫助眾生覺悟。這第一種,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善入精微。

  第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這一句說明,佛經的義理非常豐富。因為佛法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這一點的確太深、太玄妙了,決定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到的。為什麼?一般人的心是雜亂的,妄想分別執著充滿。佛心清淨,叫清淨寂滅,一塵不染。所以在極清淨的時候,這就是禪定,禪定當中能見到一切諸法的真相。我們看到世間的專家學者談佛法,他們對於佛法的歷史、考據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佛經裡面佛所說的這些,特別是大乘諸法實相這部分,往往對這部分他們不討論,他們不說,不承認也不否認,抱這種態度。大概只有一些專攻哲學的,他們會討論這個問題,但是討論總是站在哲學的觀點上,這就很容易產生偏見、產生誤會,因為他跟佛的方法不一樣。哲學跟科學依舊用思惟,就是說它用第六意識、用第七識,分別執著。佛與法身菩薩完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謂的是轉八識成四智,這才能見到真相。

  今天的量子力學,他們的研究報告愈來愈接近佛法所說的實相,引起科學界的好奇,認為這個不可思議。科學費這麼大的力氣才看到,譬如說物質現象把它看清楚,為什麼佛在三千年前他就知道?於是他們就假想,人一定有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我們喪失掉了。他們這些話沒有說錯,人確實有本能,本能是怎麼回事?本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本能,皆有,個個都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能怎麼失去了?你有起心動念,你有分別執著,這個能力喪失了。如果這些科學家看到這樣的經文,他會恍然大悟,他們的猜想沒有錯。於是一改過去的態度,過去他們對於祖宗、先人,認為他們沒有知識,他們沒有科學,輕視他們,鄙視他們;現在態度修正過來,不敢輕視,我們所研究東西,人家早就知道。這一反過頭來,對古聖先賢有一點尊重的心了,從好奇轉變為尊重,但是尊敬還談不到,現在尊重。肯定世間有很多沒有開化的這些土著,肯定這些土著老祖宗傳的那些方法有不可思議之處,現在改變態度,也想認真去學習,這是一樁好事。

  如果他們發現,佛所用的這些方法,這個方法所依據的理論、善巧方便他要懂得了,這些人回過頭來學佛,成就會很快。佛法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些人有深厚的善根福德,特別是學哲學的。過去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哲學最重要的就是有愛心,對苦難的眾生有同情心;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在哲學上不會有成就。這也非常有道理。你看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平等愛護眾生,愛護不是口頭上說的,他落實。用什麼來落實?用教學。有教無類,只要你真肯學,不分族群、不分國籍、不分文化背景,也不分宗教信仰,你肯跟他學,他真教你。這是出生廣大佛法,從一法,佛能說出十法,再從十法,佛能說成百法,愈說愈廣,愈說愈深,深廣沒有邊際。

  第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這個出生是明瞭,首先是了達,然後能出生,出生之後就能宣說,能夠宣揚、能夠演說。說裡頭有行,說叫演說,表演,表演是身行,說是言說,身行言說。換句話說,佛法已經實際上變成生活,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沒有離開。理事不二,事事不二,入無障礙的境界,然後才能證入。

  「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平等兩個字非常重要,佛法是平等法,一切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為什麼?都是一個自性變現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的體性是一個,體既然是一個,哪有不平等的道理?佛給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是非常非常複雜,無量因緣的成就。實在講這講不清楚的,太多太多了,只能用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來形容它。這些境界全是自性顯現出來的,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我們肉眼能看到的部分非常狹窄,如果我們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那就大開眼界,遍法界虛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我們全都能看清楚。看清楚是怎麼回事情?平等一如,自性空寂,萬法幻有,性相俱不可得,這叫事實真相,這叫真平等。只要有所得,就不會平等。

  《心經》上說的,「無智亦無得」,智是什麼?能證之智;得,是你所得之事相,都沒有,都是空寂的。如果我們真正見到了,見到一切法的緣起,這一切法從哪來的?無一不是從一念不覺來的。一念不覺就是一個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就叫一念不覺。一念沒有先後,一念沒有廣狹;換句話說,這一念裡頭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就是一念。這一念生一念滅說不上時間,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生滅。波動現象現前,立刻就滅了,一秒鐘裡頭一千六百兆次,我們無論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緣不到!為什麼緣不到?速度太快了,跟不上。經上講,誰能見到?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心清淨,清淨到極處,在這種清淨心裡面,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看得清楚、都聽得清楚。

  這個波動裡頭有見聞覺知,迷了之後變成八識。這八識從哪來的?從見聞覺知來的。見聞覺知是從哪來的?見聞覺知是自性本具的,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相。見聞覺知是德,德用,能見、能聞、能覺、能知,自性本具的,就是自性的理體、自性的性德,我們常常這樣稱呼它。它不是學來的,不是外頭來的,是自己本有的。現在迷了,迷了叫失掉了,迷失了。失,迷失不是真失掉,它有,在,一絲毫損壞都沒有,只是我們用不上。迷了,不知道它的存在,其實它根本就沒有離開我們。迷了之後它起作用,這個作用變質了,智慧,原本是智慧,現在變成煩惱;原本是德能,現在變成造業;原本的相好,現在變成六道輪迴,變質了。

  學佛、修行學什麼?明瞭事實真相,這叫看破,這是智慧。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修行,這叫功夫。不明瞭的時候,你不肯放下,不敢放下;徹底明白之後,才知道應該放下,放下是對的,不放是錯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所謂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這個,它真是大事,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更大了。這是大乘佛教教學的目標,我們要明白。我們依教奉行,我們希望能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就是證得無上菩提。這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能夠常常觀照,照見五蘊皆空。我們用什麼方法?念念能提得起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就用這一句觀照。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得出來數字是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每一個念頭都有物質現象,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受想行識,這合起來就是五蘊,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他說的形,形就是色,識就是受想行識。一彈指出現多少個色受想行識?一彈指裡頭有三百二十兆。這個色受想行識它不停的在生滅。我們要明瞭這事實真相,每個生滅與前後都不相干,要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念頭相似,不完全相同,所以我們稱它作相似的相續相。相續相就不是真的,是假的,遍法界虛空界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無不如是。

  所以,佛給我們講三空,人空、法空、空也空。這是什麼人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明心見性人的境界。入這個境界,你想還有什麼放不下?全放下了,放下就沒事了。沒事,還要發大慈悲心。沒事怎麼還要發大慈悲心?還有一類眾生迷在六道裡頭。我很幸運,我明白了,我出來了,回過頭來看看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要不要去幫助?要。為什麼要?我初學佛的,不也發了個願嗎?「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成佛了,不能把這個願丟掉,說話要算話。那我們要問,我們度眾生,行菩薩道,會不會妨礙自己?不會。為什麼不會?因為你已經入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是回什麼事情?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每天都在做,做得不亦樂乎,可是心上怎麼樣?心上沒有眾生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換句話說,每天在幹斷惡修善,教化眾生,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都不染,也就是說沒有事。這是真正覺悟了,真正了解了,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平等無差別。自行化他,斷惡修善,教化眾生,心裡頭一塵不染,「悟解無差別佛法」。

  下面第七,深入莊嚴佛法。莊嚴要不要?要。為什麼要?接引眾生。莊嚴是不是要預先去設計?需不需要去製造?都不需要。為什麼?菩薩無量無邊的莊嚴是從修行功德當中流出來的,體是自性。所以菩薩的身是法性身,菩薩居住的地方,無量無邊的莊嚴,是自性流出的,不是阿賴耶的相分,也不是阿賴耶的見分,與阿賴耶不相干,這叫清淨莊嚴。本經的經題,「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好。不就是世尊所說的嗎?如來智慧德相,大乘是如來智慧,無量壽是如來的德,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佛的相。我們知道了,知道所貴的是你真的把它搞懂了,沒有懷疑。為什麼?真的沒有懷疑、真懂得了,你會去照做,你會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一切待人接物處,這是真的懂得了。如果真的懂了,沒有落實,沒有做到,章嘉大師講的,你沒懂,你還在迷惑。為什麼?懂的人做到了,沒有做到的人不懂。章嘉大師這個開示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是很勉強,真的不知道,以為自己知道了。這有什麼關係?關係可麻煩了,不知道以為知道,他就停在這個階段,他不能再進步,以為知道了。

  哪些人是這個樣子?四禪天人、四空天人,都把他們所得到的境界誤會以為那是般涅槃;換句話說,生到四禪天、生到四空天,自己以為自己成佛了,他不再修行,他永遠不能往上提升。壽命到了,定功失掉,往下墮落,叫爬得高摔得重。四空天人、四禪天人的墮落,幾乎多半都在地獄,為什麼?毀謗三寶的罪極重。你不是普通人,修行人,你的修行不如法,讓大家看到之後對佛法喪失信心,就因為這個罪墮阿鼻地獄。換句話說,因為你的墮落,讓許許多多善心人士對學佛喪失信心,這個因果責任你得要去背。我造的業讓別人墮落了,那要是我自己造的因?果報就更不可思議了,這不能不知道。所以修行人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不能做壞榜樣。悟解無差別佛法,這是宗門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第七,「深入莊嚴佛法善巧智」。第六雖然悟解,不夠深入,所以還得深入。深入到底,就是徹悟究竟,《華嚴經》上說的妙覺如來,這是圓滿的果佛。到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學習,一生必定證得。證得的殊勝沒有人能比,殊勝到什麼程度?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個個都跟阿彌陀佛相同,這個成就太殊勝了。你在他方世界作佛,別的佛不會尊稱你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可是我們這些人,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將來畢業,個個都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的居處就是極樂世界,我們的工作永遠在示現教化眾生,永遠在示現教化眾生。教化當中,中國古人說得好,教學相長。從見性那一天開始,到證得究竟圓滿,這是教學相長。相長到這個地方,不能再往上去了,上頭沒有了,菩薩真的他就住在這個境界裡頭。這個境界是常寂光淨土的核心,是常寂光淨土的原點,這才叫深入莊嚴佛法。深入之後,得幫助別人。

  「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一,一門,方便是一門深入。這種人是世間大智慧人,是世間大福德人,為什麼?他在很短的時間就能成無上道。成無上道的理論是一念,這一念是真的一念,為什麼?沒有妄想、沒有夾雜、沒有邪思。而這個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那個一念。這個一念,是科學家所說的整個宇宙它的原始現象,所謂的物質、精神、自然現象都是由它而生的,它是個原始點。所以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這是高度智慧,死心塌地學一門,一門入了,門門都通了。阿彌陀佛講堂像個圓形的堂,圓的,這個周圍全都是門戶,隨便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叫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決定從一門,你不要去選多門,多門進不來,一門就進來了。學很多門,到最後入門還是一門。我們看到的,學禪、學教、學密,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這個門很容易,沒有門檻,直接走進去。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都有門檻,有些門檻很高,高不可攀,你根本就進不去,門裡面有些什麼,你從來沒有看見。

  阿彌陀佛念佛往生這個門永遠是開著的,沒有門,也沒有門檻,什麼人都可以進去,阿彌陀佛都歡迎,所以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法門,選擇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不再去搞了。這個理要懂、要透徹,真正透徹明瞭了得實用。實用怎麼?我這一生就搞這一門,其他統放下,真的透徹了。還有其他法門,說明你沒通、沒透徹。一門入了,「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這就一門通了,無量門全通了,這個開門的祕密你全知道了。末後,「知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十方世界,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一切諸佛所修所說之法,就是無量無邊佛法,無差別。宗門所說「識得一,萬事畢」,你真正把一認識了、掌握住了,恭喜你,你一切圓滿了,這十種善巧智你統統都得到了。

  所以,「故知十種善巧智,皆源於深入精微,徹盡心源」。真實智慧從哪裡來?從這來的,這不是經典。精微是什麼?真心,心的源頭。真心是什麼樣子?我們用十個字去形容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到極處,真誠到極處,清淨到極處,平等到極處,正覺到極處,慈悲到極處。如果從體相用上說,真誠是體,到極處就是精微、就是徹盡。真誠是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華嚴經》上講的體相用。「從根本智而差別智」,差別智從哪來?從根本智來的,沒有根本就沒有差別。根本智是什麼?無知,根本智就是真誠,般若無知。差別智是起作用,作用裡頭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於是就有無量的清淨、無量的平等、無量的正覺、無量的慈悲,它起作用。

  「故能了達出生、宣說、證入等等諸善巧智也」。這就是無所不知,你能夠通達明瞭一切法的出生,宇宙的出生。宇宙從哪裡來的,萬法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通達明瞭萬法出生,當然你能夠宣說,宣揚演說,你能夠證入,確確實實入了境界,這些等等諸善巧智。所以它基本的兩句話,就是「深入精微,徹盡心源」,就這兩句。這兩句非常重要,這兩句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功夫淺深,功夫在這裡看。功夫淺深,是往生極樂世界品位高下,深入精微,徹盡心源,上上品往生,上輩上生。生到極樂世界什麼地位?我們在這個註解前面看到,八地以上。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八地以上,他在極樂世界成佛時間很快。

  底下解釋「決定」,『善巧決定』,「事之定而無移改者」,這叫決定。我們看到善巧決定的人,我們看到是哪些?那些阿公阿婆,他們真是善巧決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一句佛號。他別的什麼都不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他受持了。他真信切願,一句佛號念到底,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他的品位?品位也是上品上生。為什麼?上品上生的人,是對於一切法通達明瞭,根本、後得智圓滿。為什麼這些阿公阿婆也上品上生?他們不了解,沒明瞭,但是他們用的方法、手段,跟那前面講的上上根人完全相同。你用的是這個方法,我也用的是這個方法,你明白,我雖然不明白,我用的方法同你相同,所以到極樂世界,他們的地位平等的。一到極樂世界,他就全明白了;現在沒明白,到極樂世界他就大徹大悟。古德有句話說得非常妙,「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大概就指這些人,這些人一見阿彌陀佛就大徹大悟。那個悟入的境界,跟具足根本、方便二智之人,上上品往生的,無二無別,真妙!真不可思議!這個裡頭玄妙、甚深義趣,無法用言語文字形容,只有大乘經教上一句常說的話,「不可思議」。我的話就講到此地,更深的一層,諸位自己去體會。這是事情定下來了,再不改變了,叫決定。

  「《勝鬘寶窟》曰:決定謂信也」,真信,決定不改。「故善巧者隨機應緣也,決定者真實不變」,真實不變叫做決定,善巧隨機應緣。「善巧決定者,隨緣善巧,悉皆真實」,這句話意思深,純真無妄。為什麼?有絲毫妄夾雜在裡面,他就沒有辦法做到善巧決定。這個善巧決定,就是決定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淨土,真的萬緣放下。

  下面兩句,『論法無厭,求法不倦』。「上句覺他,下句自覺」。論就是演說、講演,教不厭,教學永遠沒有厭倦的時候。「求法不倦」這是自覺,從哪裡求?從自性裡頭去求。「《淨影疏》曰: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怎麼落實?讀誦、聽法,讀誦就讀這一部經,聽法就聽這一部經,就念這一句佛號,就拜這一尊阿彌陀佛,其他的統統不要了。這樁事情,我過去在靈巖山寺印光大師的關房裡見到了。他的關房三間小屋,一個小佛堂,佛堂只有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我去看的時候,應該是印祖平常就這個樣子。有一對蠟燭台,一個香爐、一個油燈,供著一杯水,一個小木魚、一個小磬,乾乾淨淨。佛堂四面什麼都沒有,當中只掛了一個字,他老人家寫的「死」字,就掛一個字。可見得老人是死心塌地,這就是決定,真實不變,一句佛號。老人家一部《阿彌陀經》,我們這個會集本他沒見過。

  所以在這個之前,中國人修淨土都是以《阿彌陀經》為主。因為《無量壽經》的本子太多,到底看哪個本子?統統看,搞亂了;看一個本子,意思不完整。難得這個會集本出現,這個會集本確確實實五種原譯本的精義都在這本子裡頭。看這一本,等於說五種本子你都看了,太難得了。淨宗當年傳到日本,日本人依《無量壽經》,但是那個時候統統依康僧鎧的本子。中國《無量壽經》註解,古德只有兩種,一個是慧遠的,隋朝慧遠,不是東晉,名字完全相同,隋朝,佛門稱他為小慧遠,《義疏》;還有吉藏大師,也叫《義疏》,《無量壽經義疏》,名字完全相同,兩個註解本。日本有二十多,二、三十種註解,這就說明,他們那個時候,是唐朝時候到中國來留學,親近善導大師,都是用《無量壽經》做依據,就是康僧鎧的譯本,日本二十多種註解全是康僧鎧的本子。念老這個集註引用得很多,引用日本跟高麗古大德一共有九種東西。

  我們要學,我們今天求往生沒有把握,就是我們沒有決定。「其心正直,善巧決定」,我們缺乏這個。如果心正直,心真決定了,下面事情可以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論法是什麼?我們講解,專講這部經,專講這個註解,一遍一遍的深入,不但自利,同時利他。自己能夠看得出來,我們所講的這個經遍遍不一樣,愈講愈深入,愈講意思愈廣泛,顯示這個經義深廣無盡。我們講,不是說講這一遍淺說,我還留一點下次再講,不是。每一次講都把自己所契入的境界全盤托出,沒有絲毫保留。但是一年之後,確實境界高了,智慧長了,又看到很多意思。上次沒看到的,這次又看到了,還是這麼多經文,還是這個註解,這就叫悟處。遍遍都有新的悟處,所以這個經讀不厭,法喜充滿。如果遍遍都一樣,還有什麼味道?沒有味道了。

  遍遍都一樣,沒有悟處。那種念法,念到一段時期人就懶散了,變成什麼?敷衍塞責,不是為自己念的,好像為佛菩薩念的,交代一下,這個觀念就錯誤。念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要把自己的悟性念出來,這個不能不知道。這什麼原因,能把自性念出來?障礙念掉了,障礙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它融化了,把它淡化了。這個上有功夫了,意思自然就現前,妙就妙在這裡。煩惱習氣減一分,自性智慧就透一分,天天都減,天天有悟處,月月有減,月月有悟處。這個集註太好了,集註裡頭引用的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的開示一百一十種,真的是精華。不要說是讀一遍,一遍有悟處,從頭到尾念一遍,悟處就不斷不斷向上提升。所以這個經教,你契入之後欲罷不能。什麼是享受?讀誦是享受。

  讀誦要不要去研究?不要,研究是分別執著,不要用分別執著,就一直念下去,一個字一個字細心去念,它自然有悟處,妙就妙到此地。把佛教給我們這些原理原則統統都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從自性當中流出來的,佛這些話,我們不用心意識,天天讀、天天看,自然開悟。所以,決定太重要了。真實不變,善巧決定,隨緣善巧,悉皆真實,這個字意思愈講愈深。為什麼悉皆真實?真實是跟自性相應,就真實了,不是跟阿賴耶相應。跟阿賴耶相應是假的,跟自性相應是真的。

  再看底下兩句,「論法無厭,求法不倦」,自覺覺他。《淨影疏》上說得好,「專樂求法,心無厭足」,這是自利方便。「常欲廣說,志無疲等」,這正明利他方便。所以為人演說,這個決定不能中斷,特別是對我們這些根性的人。我們這個根性,六種,佛說的,六種病我們統統具足。佛用六服藥教我們對治:第一種病,慳貪,用布施來對治;第二種病,惡業,用持戒對治;第三種病,瞋恚,用忍辱來對治;第四種病,懈怠,懶惰懈怠,用精進來對治;第五種病,散亂,這心裡妄想,散亂,用禪定對治;第六種愚痴,用般若對治。菩薩修六波羅蜜,對治這六種毛病。這六種毛病都沒有了,就叫圓滿。慳貪的心斷乾淨了,連念頭都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對人、對事、對物一絲毫惡念沒有了,持戒波羅蜜圓滿。得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還有懈怠、還有偷懶,這得用精進波羅蜜來對治。這個常欲廣說,志無疲等,這就是精進,可以對懈怠,逼著你。如果不上台講經,我們就不想看經;要上台講,不看不行。

  我講《無量壽經》講了十幾遍了,我講每一遍,我用的本子是同樣的本子,但是我要換新本子,我不用舊本子。舊本子我上畫的記號什麼東西,我一概不看它,我用新本子。新本子裡頭就有新的意思,跟上一次講的不一樣,境界不相同,悟處不相同。講完之後,兩個本子對比,看到自己哪裡進步。用一個本子不行。我們在學校讀書,看到老師用的課本,這個老師教一年級的國文,每年他都是一年級國文老師。他用的那個筆記本就一本,一生就用這一本,每年都是教一年級學生,他自己不會進步。如果要自己進步的話,每講一遍必須要用新本子,前面不要用。前面可以做參考,甚至於參考都不必,全用新的,真有進步。這就逼著你一定要非常認真去備課,那你這門東西愈講愈好,讓人家聽不厭。《無量壽經》聽十遍,十個講法,如果每個講法相同,聽一遍之後,第二遍不用再聽了,我聽過了。講的人是一個人,聽的人也是一個人,講不倦,聽不厭,那你成功了,就是說年年有進步。這也是蕅益大師所講的功夫的淺深,年年有進步,功夫就深了;年年沒有進步,功夫不深。所以,常欲廣說是好事情,要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一天停止,沒有疲倦,這是慈悲心。

  「又《會疏》曰:菩薩求法為利他故,所得法必為他說」。我求法為誰?為眾生。為自己,現在知道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行了。我為自利利他,我專講《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行不行?行,這個功德是圓滿的。自利是智慧增長,利他?利他是福慧增長,不但有福報,也有智慧。因為很多是在講演當中悟出來的,自己準備沒想到,講的時候怎麼會講出來?決定是在講演的時候悟處比自己讀經悟處還要多,至少要多個二、三倍,不講不可能覺悟。所以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講經的時候得三寶加持。「為一切眾生,經無量劫而無疲倦」,要發這個心,發這個心不後悔,發這個心我真幹,勇猛精進,福慧增長。

  底下一句,『戒若琉璃,內外明潔』。「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三無漏學第一個是戒律。「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這是比喻。戒定慧三學,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行化他的一門成佛之道。三世諸佛都遵守的,如果我們要改變它,你肯定不能成就。今天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同學,乃至往上面去看,過去這一輩的人,跟我們同輩的人,我們前一輩的人,他有多少成就確實看他的戒律。持戒要不嚴,怎麼會有成就?持戒的目的在哪裡?是在得定。定的目的在哪裡?是開智慧。所以,特別是大乘,大乘修學的宗旨是開智慧,智慧跟福德都從戒定當中來的。因為福慧是性德,不是從外來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就是佛在《華嚴》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德,是自性本有的。外面去求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識要分辨得很清楚,智慧是功夫,能了生死,知識不能。要求智慧,一定要從戒定慧這個途徑去求,離開戒定決定找不到智慧。所以戒比什麼都重要。

  今天戒大家搞不好,原因在哪裡?原因沒有根。小時候沒人扎根,沒扎根,學習到的是跟戒定慧相反。相反是什麼?最明顯的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換句話說,那種恭敬心、誠敬的心生不起來,他很想學,他學不到。但是聖學、佛學,必須是用真誠恭敬你才能學到。真誠恭敬心能夠把你的門,把你自性的門打開,讓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現前。沒有誠敬心,誠敬是一把鑰匙,沒有這個心,門打不開,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你所學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所以今天講學佛難,難在哪裡?就難在此地。

  我跟諸位做過報告,當年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是個鮮明的例子。老師給我講真話,他說現在學校裡頭,這個話六十一年前,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跟我講這種話。那個時候有沒有好老師?真有好老師。好老師在課堂裡不教了,為什麼?學生不肯學。上學,大學了,上大學的目標就是文憑,就是拿學位,對於真正學問並不重視,沒這個興趣。所以老師教學也就敷衍塞責。老師自己感到愧疚,但是沒有辦法,要養家糊口,他就是幹這一行的,不幹,不幹生活怎麼辦?所以老師在學校上課是為了工資,學生來學校上課是為文憑,各有所需。於是老師就隨順學生,不喜歡聽,給你談談笑話,聊聊天,大家都快快樂樂。考試的時候,把考試範圍、題目告訴學生,每個人都拿到好分數,皆大歡喜,這麼教學法。真想學一點東西,那怎麼辦?這難得,我感謝老師,我沒有繳一分錢學費,叫我到他家去學習。每個星期天上午兩個鐘點,課是九點多鐘到十一點多鐘,下了課我就回去了。憑什麼?老師真想把東西傳下去,有人真想學,他真教。大乘教裡,「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教,學生真學。不肯真學的人,你想教他,沒用。

  台中李老師教講經,有二、三個不肯真學的,老師准許他們旁聽,對他們很客氣。真學的人?對真學的人有打有罵,一點都不客氣。所以老師,學生不多,二十幾個人,老師對這些同學們待遇不一樣。我當時看了不懂,也不敢問。大概兩個月,其實我們一個星期上一堂課,經學班一堂課,一堂課三個小時,當中沒有下課的,兩個月大概九堂課,老師看出來了。下課把我叫到房間,問我,是不是有疑惑?有,老師為什麼對同學方式不一樣?老師告訴我,真想學的就得真教,打他都打不走,你罵他、打他,他感恩,他能接受。這個地方挨過打、挨過罵的,他就記得特別清楚,所以叫打記性。那不肯學的,你打他、罵他沒有用處,不但沒有用處,他還懷恨在心,都變成冤家對頭了,那個何必?那就客客氣氣,當作他來參觀的。我這才明白,不是真學的。

  我在經學班始終是旁聽生,因為老師教學只教兩個人。這兩個人坐在他對面,其他的同學都坐圍繞一周,都是旁聽,只教他兩個。這兩個要上台講經的,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閩南語,好像是翻譯,其實不是的。他們的講稿完全相同,一份講稿,在講台上,講稿他們自己寫的。老師把這個經講一遍,他們把它記下來。當然記不完整,所以我們每個聽經的同學都記,能記多少就記多少,記了之後統統交給他,他回家去整理,去把講稿寫出來。講稿寫出來之後,對同學們講一遍,老師也在聽,我們大家挑、批評,讓他修改。修改完之後,再用這個講稿上台去對大眾講。

  老師教講經用這種方法,學的人非常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他上台去表演。我在旁邊聽,一年三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我都能講,我講得比那些學的人還會好,絕不比他們差。所以我都學會了。我一出家教佛學院,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經,佛學院學生三年畢業,我教了六部經,我還有七部經還沒動。所以,我對佛學院就沒興趣了。你看我在李老師那裡,平均一個月學一部經,滿心歡喜,這個學習的氣氛非常高。在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樣,一年才教兩部,我對佛學院那個興趣就降低了。以後不教佛學院,佛學院這個方法出不了人才。一九八0年代,我在新加坡,做了個實驗,用李老師這套方法,辦個短期培訓班,三個月。三個月學一部經,學生個個都能上台講。他們歡喜,告訴我,這三個月的收穫超過他們過去在佛學院三年。這就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成功了。說明什麼?古老的方法比現在方法好。李老師完全用的是古老方法,成績卓著,學習的人滿心歡喜。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