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三五集) 2012/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二十九頁,第一行看起。「所攝陳佛」,分三小段,第一個是「具儀」,這是行禮,禮節。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
前面第一句話,『既攝受已』。世尊在前面教導法藏菩薩,希望他參觀諸佛剎土先要仔細的觀察,然後再慎重的選擇,選擇之後要真修。這是修行到圓滿,極樂世界就完成了,極樂世界出現了。前面所說,「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個彼就是指前面一切諸佛的剎土,說明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我們簡略的說,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經裡面這是詳細給我們說明。法藏最初的動機,是不忍心看到十方世界許許多多皆有六道輪迴,都有這個現象,而六道裡面的眾生非常之苦,求出無期,他發這個大願幫助這些眾生,讓這些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弘願的核心,一片慈悲。怎樣滿這個願?法藏比丘向佛求教,佛將一切諸佛剎土展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去觀察、自己去選擇。所以四十八願有幾種說法,黃念老都把這些說法集在這個註解裡頭。一般大德們都認為是四十八願不是一時發的,是隨著考察、觀察,在五劫這麼長的時間是有階段性的啟發,發這個大願。看到諸佛剎土裡面有好的,發願我這個世界要有,諸佛剎土裡面不善的我們就不要,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一面參觀,一面結成大願。所以四十八願是五劫修行,終於法藏比丘的願圓滿了,極樂世界出現了。
今天這個經文,說「既攝受已」,這個佛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廣攝十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有緣怎麼說法?只要能信,能相信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是集一切諸佛國土精華之大成,要相信這個,真願意往生,真肯執持名號,這個人就是跟極樂世界有緣,阿彌陀佛一定會接引他往生。既攝受已,極樂世界圓滿成就了,再到老師那邊去,世間自在王如來是他的老師。見到老師,『稽首禮足』,這是禮節。我們看註解,「既攝受已,乃承先啟後之文。於是法藏菩薩復至世間自在王佛處,稽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頂禮,五體投地,「禮足」是頂禮裡頭最恭敬的禮節,以自己的頭接佛足。「隨即繞佛」,繞佛也是敬禮,感念佛的德行,感念佛的智慧,感念佛依依不捨。所以這都屬於敬禮。『三匝』是「繞佛三周,表作禮之殷重」,我們中國人講敬重。行禮完畢,這就陳說,我們今天講報告。
【白言世尊。】
這個『白』是下對上,稱之為「白」。上對下這用告,告訴你。我告訴你,這個告是上對下;白佛言是下對上,用白。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禮了,小孩有事情告訴父母,也是我告訴你。這個古禮我們要懂得,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俗,要不隨俗,跟人家就格格不入,要隨俗。
【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向老師報告,極樂世界造成了、成就了。繞行之後仍然合掌往佛前,向佛稟白,『我已成就莊嚴佛土』,這是果,『清淨之行』,這一句是因。這裡頭就給我們很清楚的顯示出來,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稱為淨土,為什麼?居住在這個裡面的人,無論是什麼人,心行都清淨,所以感得淨土。我們學淨土,希望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心行要不清淨去不了,這是個基本的條件。教我們念佛,你看真信、切願、念佛,這裡頭含著很重要的一個道理,就是要把這個世界放下,這個世界是染污的,不能帶到極樂世界去。不但事不能帶去,念頭都不能帶去,就是染污的念頭不可以帶去。要清淨的念頭、清淨的行為,跟極樂世界就相應了。
底下一段,「佛令具說」,佛就讓他詳細做報告,讓大家都能聽到。這裡頭分三段,第一段是佛對法藏比丘的讚歎。
【佛言善哉。】
『善哉』是讚歎的話,太好了!善哉善哉!「佛言善哉」,這表示法藏比丘的行為,心行,「深可聖心」,深深得到自在王如來的認可,你做得對。「暢佛本懷」,佛的本懷就是要度盡眾生,沒有想到好的方法,今天這個方法被法藏比丘想到了,不但想到,而且修成了。換句話說,煩惱重的眾生、業障深的眾生,在十方諸佛環境當中,沒有能力斷煩惱,沒有能力消業障。現在阿彌陀佛建立這個道場,帶業往生,也就是說業障不用消,煩惱不用斷,只要你真信、切願、肯念阿彌陀佛,你就能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煩惱自然斷了,業障自然消了,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為什麼?那個世界是清淨的世界,在那個世界生不起煩惱,縱然有業障都不會現行。這什麼原因?凡是一樁事情一定是有因、有緣、有果,煩惱跟業障有因,我們凡夫有因,因再加上緣它才發作,它就起作用。極樂世界沒有緣,沒有煩惱的緣,也沒有讓你業障現行的緣,它把緣斷掉了。所以雖有因,在那個地方不起作用,久而久之自然就化解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個地方的善緣、惡緣都多,你時時刻刻都遇到。善緣,阿賴耶的善種子起現行,惡緣,惡種子起現行,因緣具足。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好,緣斷掉了。
有這麼個學習的場所,所有諸佛都歡喜。為什麼?佛是確確實實希望一切眾生早一點成就。縱然造極深的罪業,佛還是愛護他,還是想方設法幫助他回頭,讓他少受災禍,這是佛的本懷。有這樣一個學習場所,一切諸佛都滿意、都歡喜。這是這個世界「廣應群機」,你看上自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的眾生,都能夠平等得度,這還得了!所以讚歎。「故得歎許,而讚曰善哉,此佛深喜之辭」,佛對於法藏比丘的心行,對於他的五劫修行四十八願非常讚歎、非常歡喜。下面叫他做報告,「令說」。
【今正是時。】
現在這個時候正好。
【汝應具說。】
你要詳細報告,讓大家都知道這回事情。『今正是時』。「《法華經》因時機成熟,會三歸一,於三乘行者,咸頒大白牛車,皆入一如來乘」。這是舉《法華經》上,「今正是時」,時節因緣成熟了。會三,過去講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今天在法華會上講一乘,一乘是成佛。法華會上佛說,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我們就知道,佛說三乘、說二乘、說五乘全是方便說,不是本懷。佛的本懷,就是他本來的意思,他本來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都成佛,跟他一樣,這是他本來的意思、本來的願望。實在是因為眾生煩惱太重、業障太深,他回不了頭來,一乘他做不到,所以才方便講三乘、五乘。近代太虛大師常講五乘,把水平往下降。五乘是什麼?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一層一層向上提升。先教你把人做好,人做好才能夠生天,把天做好才能夠證阿羅漢。菩薩再往上提升就是一佛乘,那才是佛之本懷,都是希望大家一生成就。現在極樂世界真的是一乘法,極樂世界沒有三乘、沒有五乘。阿彌陀佛的大願,無論是哪一類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一佛乘,這還得了!所以極樂世界的成就,滿了一切諸佛度眾生的本願。法藏比丘做了一樁大事業,大好事業,把一切諸佛如來的心願都圓滿了。法華會上會三乘歸一乘。
「於三乘行者,咸頒大白牛車」。這是比喻,大白牛車就是現在所說的馬車。古時候馬車最大,載人最多,馬車,成年人七、八個人,這馬車。我記得我在抗戰勝利之後,在南京念書,南京的交通工具主要的就是馬車。有汽車,很少,汽車大概都是半個小時一班,市區裡頭。馬車就非常方便,我們學生,清早就上學,那時候路上沒什麼人,一輛馬車多的時候拉十六個小朋友。而且馬車隨時可以一揮手它就停了,很便宜,一、二個銅板你就上車。無論在哪個地方下車,你叫他停,他馬上就停,讓你下車,非常方便。用馬車代表一佛乘。有牛車、有鹿車、有羊車,羊拉的車只能拉一個人,羊力氣不大;鹿比羊稍微大一點,大概可以兩個人坐的車,所以叫小乘。大白牛車這是大乘,用這個來做比喻。「皆入一如來乘」,羊車、鹿車、牛車這是方便,這是引導你,你喜歡,滿你的願,可是到最後你看到的,你看到的是大白牛車。
「為諸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曰今正是時」。佛對眾生,教化眾生就這兩句話。佛教你是什麼?是佛的知見,就是成佛,證得佛果,他所看到的、他所知道的。那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諸法實相,在我們這個經裡面講的就是真實之際。佛知真實之際,佛見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一切眾生都有。都有,你迷了,你不知道,佛把你這個門打開,讓你見到你自己的佛知見,這叫開。根利的,這一開這人就悟了,就開悟了。根鈍一點的,開了還不知道,門是打開了,打開裡面這個東西不認識。那佛就進一步指示,告訴你這是什麼、這是什麼、這是什麼,再給你一樣樣介紹,恍然大悟。所以這叫開示。開示之後,有兩個事情是你自己的,就是做學生的,老師只能做到開示,學生聽到開示要悟,明白了、覺悟了。悟是解,了解,這第一層;了解之後要做到,後頭有入,入佛知見,入是什麼?證果。
所以這個開示悟入,清涼大師配在信解行證上說,開是啟發你的信心,你明白了、你相信了;指示之後你了解了;了解之後,悟就是你真要做到,你沒有做到你並沒有覺悟。覺悟了,肯定把佛知見用在日常生活上,生活就是佛知見,工作就是佛知見,待人接物全是佛知見,你就成佛了,你就入了,入這個境界,這就叫成佛,證果了。信解行證。所以行證是自己的事情,信解是老師來幫助你;開示是老師的事情,悟入是自己的。我們聽了開示,沒開悟,白講了。為什麼還要講?知道你不能開悟,讓你阿賴耶裡頭種個種子,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失,將來,來生後世再遇到佛法,這個種子會起現行,就又增長一點,是這個意思。因此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叫慈悲到極處。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他增長,已經增長到緣成熟的時候幫助他證果,佛菩薩到世間來就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要有智慧、要有耐心。有人真有善根、有福德,但是怎麼樣?現在這個世間染污太嚴重,他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裡頭,你跟他講他都知道,他就回不了頭來。把現實的名利看得太重,把自己的佛知見看輕了,所以才有這個現象。那怎麼辦?不斷的講、不斷的教。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聽了四十九年這才開悟,有!聽了四十九年還不開悟,釋迦牟尼佛就不等他了,就交代底下一尊佛接著去度他。你看佛度眾生真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今經亦然」,前面是講《法華經》上的,《無量壽經》亦如此。「欲令十方九界眾生」,九法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彌陀四十八願就是圓滿成佛,願願都是幫助眾生在這一生圓成佛道。「一切含靈」,全包括了,上面從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這裡頭還包括樹木花草的神、山河大地的神,統統包括在其中,「皆得度脫」。《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極樂世界做到了。
我們早年學《華嚴》,教佛學院的時候是在佛光山佛學院,院長是星雲法師,他請我做教務主任。有一天我們幾個老師在一起聊天,星雲法師提出,《華嚴經》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怎麼解釋?我們這些老師各個相望,都沒辦法。情是有情,有情眾生同圓種智,好懂;無情是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桌椅板凳,桌椅板凳能成佛嗎?指無情眾生。那個時候問我,我也說不出來;現在問我,我很容易答覆大家,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它就成佛了,真的,一點不假。就跟那個夏威夷土著醫療的方法,他把他自己身體調養好,對方病就沒有了,就這個道理。為什麼?自他不二,境隨心轉,外面物質環境隨心轉的。我們這個心是佛知佛見,樹木花草是佛知佛見,山河大地是佛知佛見。我今天講這個話,常常聽經的人我相信他能懂。你不要認為無情它沒有知覺,錯了,無情有知覺。水,你看它認識字,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桌椅板凳也懂得,沒有一樣東西不懂得,感應道交。如果它要不懂,它怎麼能隨著人的念頭來轉?境隨心轉。境,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這叫無情眾生,我們轉了它就轉,跟著我們轉的。《華嚴經》上這一句我們就解開了,四十多年,初學佛的階段解不開,不曉得有這麼個道理。
現在本經,「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你看告,上對下,前面是白,白佛言,下對上,在中國以前用的文字是有講究的。告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具體詳細講清楚、講明白,給大家做報告。底下這一小科,「益眾」,叫在會的大眾都得利益。
【令眾歡喜。】
這個話是佛說的,自在王佛說的,你做報告讓大家生歡喜心。
【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
讓大家聽到你的報告得大利益,『善利』。
【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這些佛都知道了,聽到你的報告了。剛才我說的,業障深重的人消不了,煩惱習氣深重的人斷不了,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去幫助他成佛道。這是諸佛如來無量歡喜的一樁大事。我們看註解。『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來勸令宣說」,這是自在王佛勸法藏比丘做詳細報告,「普利大眾」。「大眾二字,廣攝當時會上」,那些大菩薩們,「及未來世」,包括我們現在的「一切凡夫」,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報告,當時這個報告是法藏比丘對大眾宣說的,現在我們看到文字記載,傳到我們面前,所以一切大眾包括我們在內,「二乘與菩薩」。念老這個括弧裡頭說得好,「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包括我們。「普令大眾得聞,發願往生,逕出生死苦海」,逕是快速,「故令大眾歡喜也」。「亦令大眾聞法得利」,得真實利益,「普發彌陀之願,學法藏之所行,攝取佛剎,滿足大願」。我們聽了這個報告之後,你看世間自在王佛勉勵我們的,我們應當要發彌陀同樣的願,學彌陀同樣的行。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攝取佛剎,滿足彌陀的大願,也滿足我們自己的大願。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起的,建成之後,十方往生的人共同大願莊嚴了西方極樂世界。等於我們每個人將自己一生修積的功德,都迴向給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愈來愈莊嚴、愈來愈殊勝。
「《淨影疏》曰:法藏自說己願」,跟大家報告,「令諸菩薩學之同發」,大家跟他發同樣的願,迴向給他,迴向給極樂世界。這個迴向的力量不可思議,讓西方世界彌足莊嚴。「又《會疏》云:菩薩聞之,自發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爾,彼發妙願,我不爾乎?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這個地方要知道,菩薩都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絕對沒有對立,確確實實證得自他不二,我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我發願、我修行完全迴向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沒有說我的、你的、他的,沒有,永遠是一體。成就極樂世界就是成就自己居住的國土,成就阿彌陀佛就是成就自己的德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否則的話你發願,我學阿彌陀佛,我也來造極樂世界,我跟他的不一樣,你跟阿彌陀佛對立了。能對立得起來嗎?對立不起來,因為你有分別,阿彌陀佛沒有分別,所以對立不起來。有沒有障礙?有,障礙你自己不能見性,障礙你自己的佛知佛見,你錯了。所以佛教導我們,修積功德不論多少統統要迴向,要迴向三處。第一迴向菩提,這個很重要,迴向菩提是保佑我開智慧,就這個意思,迴向菩提。第二個迴向眾生。第三個迴向實際,就是迴向自性,本經說的真實之際。迴向三處,沒有自己。
『滿足無量大願』,「指能滿一切志願。《往生論註》云: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這句話我們要記住,要特別留意。我們有無量的願求,能不能圓滿?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了。為什麼?你到極樂世界證得智慧圓滿、德能圓滿、法身圓滿,你還有什麼願望不能圓滿?你有能力化身、分身無量無邊身,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感應道交,而且同時能做到,一個也不漏,大圓滿!曇鸞法師作《論註》,《往生論》的註解就是曇鸞法師作的,這是南北朝時代淨宗的大德。只是古大德沒有把他列入淨宗的一代祖師,他確實有資格成為一代祖師,對當時、對後世淨宗有很大的貢獻,《往生論》註解是他作的。這個地方念老說,「和盤托出諸佛心髓。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願,祗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為什麼?你往生淨土就一切都圓滿,一切都成就了。這樁事情重要,世出世間大事沒有超過這樁事情,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
今天有同修告訴我,日本那邊在網路上有個看法,我還沒有仔細去看,下課之後我來看看。這日本方面發布的,說今年聖誕節前後有三天見不到太陽,地球在轉變,聽說從三度空間轉變到四度空間,三天的時間地球處於零度空間的狀況。這個我很難理解,因為零度是什麼都沒有。在數學上的概念,零是什麼都沒有的,就好像佛法裡面講的真如、講的自性,淨土法門裡面講的常寂光淨土,那是零度空間。它什麼都沒有是說它沒有現象,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其實它存在,就是它沒有任何現象。因此,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包括我們的意識,統統緣不到,無法感覺它的存在。這就回歸自性。如果說是回歸自性,那不每個人都成佛了嗎?這不是普通佛,這是妙覺如來。地球真的變成這樣子,我們個個都成佛了。所以這就很難理解了。難道科學家真有這種,這個我還沒聽說過,空間的轉變一定要回歸到零點,這個以前沒聽說過,這要搞清楚。我們學佛對這個說法很難相信。
一度是個抽象的點,沒有事實,抽象的點;二度是一條線,也是很抽象的;到三度變成立體,我們現在是三度空間。三度轉成四度,要回歸到零點,佛經上沒有這個說法。佛經上只說我們把心住在一處,住心一處就是禪定,禪定當中轉變空間維次,在禪定當中轉變,這個佛經上有,沒有說回歸到零點。回歸到零點,那不就成了妙覺如來?那我們都不必修了,這一轉我們全成佛了。如果有這麼一樁事情,佛在經典一定會說明。我們都不必修行,等到這一天來,這一天來我們全部都成佛了。這個很難講得通,我們到時候再看,是真的是假的。但是許許多多這些傳聞都說到兩樁事情,一個就是心要定下來,不要慌亂,來應付這個轉變;第二個要有愛心,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愛是真心,真心裡面起作用頭一個就是這個。所以老祖宗知道,父子有親。你看小孩剛生下來,他的表現,其他的你看不到,表現你看他的愛,他對父母的愛,特別是對母親。所以他說能夠穩定的人、能有愛心的人,會平安度過。這個說法跟佛經上講的,佛經上有;回歸到零點佛經上沒有,真有這個事情,佛一定會說出來。
所以我們制心一處重要,要光大愛心重要,不要有怨恨,無論什麼人做錯事情都要原諒他。為什麼要原諒他?因為他沒有人教他。中國古人做錯事情,他是會受到責罰的,為什麼?從小有人教。現在我們沒人教,父母沒教我們,老師沒教我們,社會沒教我們,國家也沒教我們,整個世界也沒教我們,我們怎麼會懂得!看別人做我們也做,我們以為別人做都是對的,我們也模仿,我們不知道是錯的。所以現在的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無禮無恥,大家都認為正常。舉世都認為正常的,我們今天幹這些惡事,你能處分嗎?佛菩薩不忍心處分。怎麼知道?這個經上有,《無量壽經》上有這麼一句話,「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不能怪他,要原諒他,要幫助他回頭好好來學習聖賢教誨。真正覺悟、明白了,他自然就不會做壞事情,他念頭就轉過來了。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要靠教育,今天什麼都不重要,教育第一重要。中國這個族群到今天還能夠存在這個世界,全靠教育,最近這兩百年來,把教育疏忽了,變成今天的災難,社會的動盪、人心的不安、環境的災變,這是果報。連環境都受影響,那就是境隨心轉,物質環境隨著我們意念在產生變化。我們念頭好,我們的山河大地就好,不會出事情。
念老底下這句話說得好,「故我輩末世凡夫」,就指我們現在的人,「但能滿足此一願」,此一願就是念佛往生淨土,「即與彌陀大願相應,便入一乘願海,便與彌陀大願同體,故云即是滿足無量大願」。這一大願就是叫我們求生淨土,放下萬緣,一心一意止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這不可思議。他說「何等方便,何等直捷,從果起修,直趨究竟,不可思議,淨土法門」,對淨土法門的讚歎也是讚歎到了極處,真正不可思議。能幫助我們罪業深重的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你說這還得了!
「至心精進第五」,我們學到這裡圓滿了。下面我們要看到本經真正的核心,「發大誓願第六」。這一品經我們要特別注意,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說的。釋迦轉說的,句句都是阿彌陀佛的原話,不增不減。所以這品經是淨土的核心。如果我們工作繁忙,這部大經沒辦法去讀它,你就讀這一品。這一品可以印出來單獨流通,便於繁忙的人他專學這一品。如果自己有時間,最好是學習全經,全經說得詳細,對極樂世界方方面面都介紹到。
念老在品題有相當長的註解,我們看註解。「本品乃法藏菩薩遵佛明訓」,遵從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的教訓,明訓,智慧的教訓。「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這就是他極樂世界完成之後,自在王佛命令他向大眾做報告,這是做報告的原文。他跟大眾做報告,報告的內容是什麼?就是這個,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此大誓願,妙德難思。如《甄解》曰: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甄解》的意思說得好,四十八願功德的成就歸一正覺。正覺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他的報告裡頭有一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他沒說。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眾生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每個眾生都具足。如來是對自性的稱號,佛經上常常講佛,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我們的相不是佛,但是我們的性是佛,我們的自性跟如來的自性是一個性,無二無別,跟釋迦是一樣的,跟彌陀也是一樣的。所以從性上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正覺就是智慧,如來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歸到這裡來了,回歸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
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這句話說得好。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一句全是梵語音譯,南無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歸依、歸命,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歸命無量覺。歸依無量覺是正覺之體,這回歸自性。是名弘誓本乘海,本乘就是一乘,自性本具的,這裡頭沒有二乘、沒有三乘、沒有五乘,就是一乘法,所以也叫做悲願一乘。這是阿彌陀佛正覺功德。正覺功德不可思議,是由誓願不可思議,誓願是從相上說的、是從用上說的,正覺是從體上說的。我們有正覺的理體,當然有正覺的作用。我昨天舉的這個例子是正覺的大用,決定不能夠輕易看過。
我舉的鄉下阿公阿婆念阿彌陀佛,他真的誠心,他沒有妄念,他心裡頭真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其他的事情他全不知道。你看他痴痴呆呆,對人謙虛、恭敬、和藹,滿面笑容,阿彌陀佛,一串念珠阿彌陀佛不間斷。你問他什麼,阿彌陀佛,笑咪咪的給你說阿彌陀佛;你跟他講多少話,他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有沒有聽進去不知道,他就是阿彌陀佛。讚歎他,阿彌陀佛,你罵他、侮辱他,阿彌陀佛,全阿彌陀佛。那是正覺起用,那是古人所說的愚不可及,他那種愚呆是比不上的,什麼人都不能跟他相比。他往生,給諸位說,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這個經可以做證明。他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在他的心目當中,天下本無事,一句阿彌陀。這不得了,不可思議,那是真正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什麼叫念佛人?那種人才叫念佛人,那種人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人,給我們做出念佛的榜樣。我們自以為聰明、自以為伶俐、自以為有智慧,念了一輩子未必能往生。他是穩穩當當的,不但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他壽命到的時候,佛來接引他,壽命沒有到想往生,佛也來接引他,真自在!這種人是人中最了不起的人,一般人都把他看輕了。
我們接著再看,「是以《行卷》以三十六句歎誓願不可思議,以彰正覺功德廣大」。這段文非常難得,念老把它節錄在此地。「文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恭恭敬敬的告訴這一切往生的人。等,等九法界眾生,因為往生人裡頭有聲聞緣覺、有諸天大眾,還有菩薩,下面有餓鬼、畜生、地獄,還有草木之神、山河大地之神,等這個字包括了,這一句全包括了。「弘誓一乘海者」,這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一句講的四十八願。「成就無礙」,沒有障礙,「無邊」,沒有邊際,「最勝」是第一殊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這句佛號,四十八願這個佛號的大德說不盡!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最後結歸到不可思議。大德,德達到究竟圓滿,這叫至德。「何以故?」為什麼?「誓願不可思議故」,四十八願不可思議,願願都不可思議,願願都是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圓滿成就佛果。
「悲願喻如大虛空」,沒有法子形容,只用虛空法界來做比喻。「諸妙功德廣無邊故」,四十八願的功德深廣沒有邊際。「猶如大車乃至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譬如大車,這是大乘,九法界眾生統統能夠乘載到極樂世界。譬如大風,船在江海裡面行走要靠風,尤其在海上,沒有辦法用櫓用槳,不能,統統用風。這是說舟車,船跟車通行無阻,普行世間無所障礙。「能出三有繫縛城」,三有就是六道輪迴,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是有因,有因就有果,有欲界的因出不了欲界,有色界的因就出不了色界,有無色界的因就出不了輪迴。這是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繫縛城。繫縛城是幹什麼的?這個城專門關這些犯罪的人、受刑的人,繫縛城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監獄。
「乃至開顯方便藏」,你能夠超出繫縛城,超出三界六道,乃至開顯方便藏,方便藏就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方便,只要你具足四個字,信、願、持名,只要具足這四個字你就決定能夠得生,你就決定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你真放得下,恭喜你,你往生的時候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學誰?學那些阿公阿婆。你不要以為他什麼都不懂,他那個修行功夫是第一,沒有人能跟他相比。為什麼?他真正做到了往生的三個條件,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往生淨土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從早到晚就一句佛號,從來沒有改變的,從他發心到他往生,淨念相繼,他能不往生嗎?誰能比得上?沒人能比。
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往生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諦閑老和尚自己說的。他對鍋漏匠的讚歎說,「天下」,天下就是講全中國,「弘宗研教大善知識」,弘宗,禪宗的大德,研教是教下的大法師,「比不上你」,讚歎鍋漏匠。鍋漏匠的歷史記載在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頭,他跟倓老算是師兄弟,鍋漏匠是諦閑法師的徒弟,倓虛法師是諦閑法師的學生。念了三年佛,往生那麼自在,站著走的。走了之後身體還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沒有人能比。在整個佛教史裡頭,我們也沒看到這樁事情。往生瑞相稀有,有記載,有不少;走了以後還站三天,沒聽說過。我們要記取這個好的教訓。末後這兩句結得好,「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上面所說的,我們應當要奉持,依教奉行。他講得太好了,我們應該要頂戴,頂在頭上,尊重,不敢輕慢。
再看下面一段,「至於願文多寡,諸譯頗有差異」,五種原譯本裡頭,對於願文的多少不一樣。漢譯、吳譯的這兩種譯本同為二十四願,「且經中明言,便結得二十四願經」,這說明二十四願沒錯。宋譯的有三十六願,比二十四多。魏譯跟唐譯的它有四十八願。「至於《後出阿彌陀偈經》曰,誓二十四章。可見二十四願於諸經中實居多數。但世間流通者,只是魏譯,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聞二十四願也。」說彌陀二十四願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無量壽經》的原譯本,這麼多年來,在世間流通最廣的就是康僧鎧的本子,我們早年學《無量壽經》也是學康僧鎧的本子。日本人學《無量壽經》,全是學康僧鎧的本子,他們的註解比我們多,有三十多種,但是統統用的是魏譯的。所以四十八願大家都知道,提到阿彌陀佛就會想到有四十八願。
我們再往下看,「且漢吳兩譯雖同為二十四願,但內容亦甚不同」,會集的時候這都要研究。「吳譯第二願」,這個文節錄在此地,第二願是「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這個無央數是數目之多無量無邊,「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這是吳譯第二願的經文。「此中具有蓮花化生,與國無婦女之殊勝大願」,這兩願漢譯裡頭沒有,其他諸譯當中也缺少這兩願。「由此可見,諸譯差異之甚」,這就是說明,會集是非常有必要,因為五種原譯本的內容確實有不同的地方。
「且漢吳兩譯雖同曰二十四願。但實際內容,則不止二十四」。你看剛才所引的吳譯第二願為例子,它裡頭就有兩願,一個是「國無婦女」,一個是「蓮花化生」,它這一願裡頭含的有兩個內容。還有「蜎蠕得生,並皆作菩薩、阿羅漢;菩薩、阿羅漢無量等,精要勝願」,這是非常重要的。「準是可知,所謂二十四願,實不止二十四」。你細細去看它、去分析它,它是二十四段,每一段的願數不一定是一願,像在這個地方就看到三願、四願。「據諸《後出阿彌陀偈經》誓二十四章之經文」,二十四章,那不是二十四願。「可知彌陀誓願實為二十四章,非僅二十四願也」,不能把它看作二十四願,它是二十四章,每一章有多少願不定。這個要不細心去研究、去比較,你看不出來。
至於魏譯,康僧鎧的本子,唐譯,《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裡面都是講四十八願,「但名為四十八,實際則不足四十八」。「例如魏譯第二十九願」,這也抄在這裡,「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這第二十九願。「第三十願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實則此兩願祗有廣略之異,第三十願只是第二十九願之補充與引申而已」,不能算兩願。這就是什麼?這兩願可以合成一願,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補充一點而已。「唐譯中第二十九與三十願,亦與此同。更有進者,魏唐兩譯均缺國無女人及蓮花化生之願。可見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並未圓具諸願。」這經本比較一下就知道了,說四十八不足四十八,說二十四不止二十四。
「至於漢吳兩譯,則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願。可見漢吳魏唐宋五譯,均非《無量壽經》之善本。」五種本子裡頭出入很大,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這個問題是大問題,不是小事。「是以會集諸譯,廣擷眾長,另成會本,實不容緩也」,這就是為什麼要有會集本。古人看過這五種原本的,都深深有感觸。五種原譯本都不讀,沒有能夠讀全,對西方極樂世界認知就不夠清楚;必須五種本子都看過,才了解極樂世界的具體狀況。說這些話,這才引起夏蓮居老居士為什麼要做這樁事情。
我們看底下一段。「於是夏師」,夏蓮居老師,「會集諸譯之大願」,既尊重古譯多見之二十四章,又採取現在世間所流通的四十八願,兩面都兼顧到了。這樣會集,「既符誓二十四章,又合四十八願」。「經中備集諸譯之長」,這個經中就是現在的會集本,具備、會集五種原譯之長,也就是原譯本裡面的精華統統採取。「十念必生」,這個重要,「國無女人、蓮花化生諸願」統統在會集本裡面見到了。「復妙攝各願精要」,這是在文字上的考量,原譯本的文字很多、很長,會集的時候把它精簡了。意思完全保全,但是文字減少了,愈來愈簡要。「復妙攝各願精要,以少文而顯多義。例如魏譯第三十八願曰: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洗濯者,不取正覺。第二十四願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魏譯此兩願顯衣服與供具之如意,但缺飯食如意」。「如漢譯第二十三願」,吳譯第十四願,經文是:「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不爾者,我不作佛。」「於此又可見魏唐之四十八願,實不足四十八也。今此會本,攝集以上三願為」,這是把三願合在一起,「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這個文字節省了很多,意思統統圓滿。
「可見會本,文約義豐」,文字簡約,義理豐富,「諸譯所具之彌陀勝願,備顯無遺」,沒有遺漏。「是以近世諸賢,公認此為善本,良有以也」。這個本子會集出來之後,當時有大德高僧,有通宗通教的長者居士,他們看了這個本子都非常讚歎,認為這是《無量壽經》經本裡面最好的本子。《無量壽經》我們知道,有五種原譯本,有三種會集本,有一種節校本,所以現在中文《無量壽經》的經本一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這九種不同的本子你細心去觀察,夏蓮老的這個會集得最好、最完備,沒有缺陷,稱它為善本不是沒有緣故的。讀這段文我們就知道,讀任何一個本子都有欠缺的,只有這個本子統統具足。為什麼要再做會集的必要性,這就說出來了,確確實實是善本。
這個地方所說的近世諸賢,出家的慧明老和尚,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在家的梅光羲居士,也是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這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佛法是跟梅光羲學的,他是梅光羲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梅老居士是他的舅舅,他舅舅把他送到夏蓮老那裡跟夏蓮老學。這個人聰明智慧,記性、領悟力都很強,成為夏蓮居老居士的傳法弟子,傳人。這個註解是夏蓮老囑咐他,給會集本做個註解,他採取的方法,這就是最有智慧的做法。他採取集註,集經論來註解經文,集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經文。總共引用,你看每一段註解,括弧裡頭都說明他底下這個解釋從哪裡來的,不是自己的。集經論古註,這個大家沒話說,全用會集的方法。
在中國,最早用會集的方法是孔子,孔子述而不作,他把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傳說留下的東西,統統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後世。所以後人尊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大成,集大成者,沒有自己的創造發明,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他自己說他求學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一點都不懷疑。真是佛法所講的信受奉行,夫子對古聖先賢東西,信受奉行這四個字他做到了,真的是做到究竟圓滿,成為大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