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二三集) 2012/7/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2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八六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蓋以契會中道,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照破客塵,自然離愛,無有貪染。身心自然潔淨」。念老這個解釋非常重要,說明我們怎樣把愛貪放下,這是目前修行人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是社會一個重大問題。今天不是侷限的,是全面的,整個世界的人,哪一個沒有愛貪?從小孩,幼稚園小朋友,一直到老、到老死,都迷在愛貪裡頭,很難放下。學佛的同學,佛在大小、顯密各個不同派別法門經典裡頭,都講要放下愛貪,幾個人能做到?能做到的人,道業都有成就;做不到的人,還是依舊搞生死輪迴,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念佛往生,臨命終時你愛貪心重,阿彌陀佛不會現在你眼前;換句話說,沒人來接引你,極樂世界在哪裡你找不到,最後還是回到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清楚。
學習經教的目的何在?就是學習一點智慧,用這點智慧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我們才能夠遠離愛貪。知道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就被這兩個字害了,現在還把它當好朋友,難分難捨,這怎麼得了!要怎樣才能真正覺悟放棄它?那就是契會中道,這可不是個容易事情。契是契入,會是體會,中道就是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一切法的真相。對於真相真的逐漸逐漸明朗,逐漸逐漸的覺悟了,這個東西好。真正覺悟、真正明朗,方東美先生這句話你就懂得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契會中道,最高享受有名無實,最高享受的概念不清楚,最高享受的意味你領略不到。最高的享受,於社會地位不相干,於財富不相干。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在社會沒地位,砍柴的,樵夫,沒有財富,一天不上山砍柴,一天就沒錢過生活。一擔柴我們很清楚,我們小時候見過,抗戰時候還有這種行業,居住在城市周邊的人都上山去砍柴,挑到城裡來賣。這一擔柴辛辛苦苦砍好、劈好,挑到城裡,才賣幾個銅板,抗戰期間還用銅板,一擔柴大概賣十幾個銅板,非常辛苦!十幾個銅板,一家人,三、四口人,這個清苦的日子是可以維持過去。住在鄉村,都還自己種一點田地、蔬菜,這不需要去買;買,頂多一點油鹽。惠能大師過的日子契會中道,他的生活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看得出來,一般人看不出來。在黃梅真正認識他的,就是五祖一個人,五祖之外沒有人認識他。
怎樣才能夠契會中道?那就是前面所說的「檢斂端直」。檢斂,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端直,實在講就是一向專念,那就是端直。換句話說,萬緣放下,他心裡乾乾淨淨,什麼都不想,染淨、善惡、生死於他都不相干,他都不予理會,只念一句阿彌陀佛,日夜不間斷。不一定是在口裡,要緊的是在心裡頭,心裡頭真有佛。阿彌陀佛念念沒有離心,這就是端直,端莊正直,這個人沒有邪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他的人生就是最高的享受。《般若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境界他契入了,這個境界就是中道的境界。色是指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用這一個字來代表。空是什麼?諸法實性。說明性相作用它是一體的,我們講體相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決定不能分割。這兩句話就說的這個。六道眾生不知道,把色空分開了。就像現在量子力學家所說的,空是心理,色是物理,把宇宙萬法一分為二,不知道它是一體。《心經》上接下去兩句話講得就更清楚、更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連的是講的四句話,這四句話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教上講的諸法實相。
整個宇宙是一體,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是自己本性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說得不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無論是空還是色都不可得,空是真空,色是妙色。妙,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這就妙。你說它有,它確實不存在;你說它無,它有相,這個相,你見到的、你聽到的、你接觸到的。我們能見的六根,所見的六種境界,都不是真的,全都是由於波動產生的幻相,我們誤以為真實。要了解事實真相,自然離愛,無有貪染,這自然的,一點勉強都沒有。離愛是什麼?我們今天講不放在心上,事上有,心上沒有,這就是最高的享受。事上有,有樂,快樂人生;心上沒有,不帶煩惱,心上有就有煩惱了。你看,有樂沒有苦,這個樂是真樂。為什麼沒有苦?沒有佔有,沒這個念頭,沒有控制、沒有支配,這些念頭全沒有,這個樂是真樂,極樂世界的樂。
中道第一義諦生活的樂趣,所以沒有貪染。貪染沒有,下面全沒有了,瞋、痴、慢、疑都沒有。貪是一切不善的根,根拔掉了,其他的統統沒有。瞋從哪裡來?貪不到才瞋,貪到他就不發脾氣了,貪不到。你看,都是一個貪。貪心是愚痴,人不痴,哪來的貪?傲慢,瞋恚裡面的一分。懷疑,愚痴裡頭的一分。所以實際上三個字就全包括了,貪瞋痴,佛稱它作三毒煩惱。三毒煩惱淡化、沒有了,就契會中道,中道是事實真相。換句話說,貪瞋痴障礙我們見中道,有這個煩惱在心裡頭,永遠見不到正道。到無有貪染的時候,身心自然潔淨。
這個裡面有一個術語,就是「照破客塵」。什麼叫客?什麼叫塵?《楞嚴經》上講得很詳細。這是從《佛學大辭典》節了一個簡單的解釋。客塵是術語,「形容煩惱者。煩惱非心性固有之物」,心性裡頭沒有煩惱。煩惱從哪裡來的?「迷理而起者,故名之為客」。它不是主人,主人是常住這裡,它是客,住一、二天它就走了,把煩惱比作客。又因為它染污心性,染污就好比是塵。我們這張桌子,一天不擦,明天早晨看桌面上就有灰塵,這染污。所以把煩惱比喻作客、比喻作塵,說明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認識它,不礙事,為什麼?不理會它。不認識它,就麻煩、就礙事,為什麼?你以為它真有;真有,它就當家做主,就給我們帶來麻煩。所以這個不能不懂。
煩惱,就是指的根本煩惱六個,貪瞋痴慢疑還加上一個惡見,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錯誤看法也分為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認為身是自己,這是嚴重的錯誤,最大的錯誤。身不是自己,為什麼?身有生滅,身是屬於客塵。我,不生不滅。惠能大師見性了,告訴我們什麼是自己?性是自己,自性。你看他所說的,「何期自性」,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它不會被染污,煩惱會被染污,它不染污。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它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你看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這個東西它不是真的,這個念頭時有時斷,它不是永遠相續的,這就是說它不是正常的。末後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的自性不生不滅,所生的萬法剎那生滅,這就說明萬法是假的,身體也是剎那生滅。
剎那意思我們不懂,我們對它沒有正確的概念,知道剎那形容快,快到什麼程度不知道。彌勒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快到什麼程度?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我們沒想到。我們看到過去播放的電影,它是用幻燈片組成的,電影上的畫面是生滅畫面,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我們的眼睛已經迷失了自性,把它當作真的。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眼前的境界,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是客塵。我們今天有這個概念,有這個概念就是照破客塵。客塵究竟是什麼,我們清楚了、明白了,它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般若經》上說得好,一切法,世出世間所有的法全部包括盡,一個都不漏,「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能執著嗎?你還能佔有嗎?佔有不到。一口氣不來,什麼是你的?
我們學佛之後,在過去我常常提醒大家,印光大師教我們常常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做為警惕。我在這個世間存活就這一天,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好想的?只想阿彌陀佛,這叫真念佛。我還有明天,我還有明年,這個念佛是假念佛,為什麼?你的生死心不切,你念佛沒有感應。如果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我的時間只有這幾個小時,分分秒秒都會把它把握住,不再有其他的念頭夾進來,這個人叫真念佛。這個方法好!
佛告訴我們方法比印光法師還要妙,好到極處!告訴我們什麼?只有這一念,就是現前一念,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只有今天,今天還有十幾個小時。菩薩教給我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這一念就是佛,這一念滅了,下一個念頭出生的時候還是佛。念念他正念相續,正念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念頭,這叫正念相續。這個人,諸位想想看,他能不往生嗎?不但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輩上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就作佛去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其他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佛之後普度眾生,作佛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有智慧、有福報,你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些是佛與法身大士的事業,我們選擇這一行,選擇這樁事情,我們立下志願,真幹!
所以,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統統斷掉了,自然斷掉了,正念生起來,邪念就沒有了,業障不要消自然消掉了。這就是「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應對在我們中國傳統教學裡頭,這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就是無有愛貪,這是格物。物就是物欲,物就是此地講的愛貪,格是格鬥。格物就是要跟愛貪做一次的鬥爭,一定要戰勝它,一定要把它打敗,遠離愛貪,這是格物。因為這個東西障礙我們的自性,障礙智慧、障礙福德。這一仗打勝了,把煩惱打倒,所以格物是斷煩惱,致知是開智慧。智慧是自性本有的,只要把障礙去掉,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意就誠,心就正了。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下面解釋「安」,安有很多意思,全都通,有安靜、有安定、有安止、有安寧、有安樂、有安善,你看安有這麼多意思。安是因,樂就是果,安樂。怎麼樣才能安?心平才能安,平等才能安,平安,不平哪來的安!怎樣得到平?跟大家和就平了,和平。你看,和是因,平是果;平又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樂是果。所以中國古人常講「和為貴」,要在根上下手。佛家講六和,人人都修六和,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這就是建立共識。用什麼方法?用教育,教育是落實和的手段,要教。教什麼?教聖賢的教誨,教佛法的經典。佛法經典教我們檢斂端直,這就是和的根基。一個人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怎麼不和?不但跟一切人和,跟天地萬物、順逆境界、善惡之緣統統都能和睦相處。為什麼?他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性德圓滿的現前。這些靜、定、止、寧、樂、善全都是性德。末後還有一句,「無所求」,這是安定,有所求就不安、就不定。中國人常說「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講人品。有求是凡人、凡夫,無求是聖人。超凡入聖,一定要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就超凡入聖。還有爭、還有求,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超越六道的人,他把六道全捨掉,所以無爭無求,捨乾淨了。
凡夫最難的就是情愛、愛貪,這個東西放不下,這個東西捨不掉。這是他最大的難處,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此地。實際放下很容易,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金剛經》上世尊的比喻比得非常好,他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四個字都是假的。夢不是真,醒來之後什麼也沒有了。幻是什麼?幻是變魔術,魔術變起來好像逼真,實際上是假的,不是真的;泡是水泡,池塘裡面起個水泡,很快就消失,就破、滅掉了;影是影子,我們站在光線下面,人有個影子,影子是假的,不是真的。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眼前所看到種種現象,科學把它分作三大類,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是假的,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
所以,你可以欣賞,你可以受用,不能有佔有的念頭,不能有支配的念頭,不能有控制的念頭。你說沒有這些念頭多自在、多美滿、多麼幸福!加上這些錯誤的念頭的時候,他就起煩惱。你在受用裡頭起煩惱,你在受用裡頭造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造業。造善業,三善道受報;造惡業,三惡道受報,這又何苦來?我們天天有造作,但是沒有果報,行不行?行。一切造作都不要放在心上,就沒有業了,心裡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心心念念不離彌陀,這是真念佛人、真修行人、真精進人,我們得幹這個,其他的不能幹。所以,無所求是終極的目標,這是安。
定,「定者,決定、堅定,無有動搖變易」,不變,不動搖,這是定。「彼土聖眾所發誓願,自然堅定,無有忽增、忽減」,忽增是什麼?加一點;忽減,缺少一點,「忽過」,超過了,「缺」是不及,過是超過了。譬如念佛,我還想加念咒,這就是增;我還想加念經,這也是增。我要改念別的法門,這就是變易、動搖。心裡面有懷疑,念了很久了沒有感應,他不知道,別人有感應的是「志願安定,無增缺減」,他有感應。我們沒有做到,我們有增、有缺、有減,常常幹這個事情,對於學佛半信半疑。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佛說得很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你要相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成就,為什麼?他志願安定,一門。跟你說法門平等,就是選定一門,不必再選定第二門,是這個意思。你一個門才能進去,兩個、三個門進不去。佛的殿堂門戶很多,任何一門都能進去。所以選定不要更改,就得一門深入,沒有不成就的。常常改變法門,到最後門門都進不去。我們知道八萬四千法門都需要斷煩惱、消業障,這個是基本條件,沒有例外的。如果我們自己去檢點、去反省,斷煩惱、消業障對我來說有困難,我做不到,怎麼辦?八萬四千法門之外還有一門,古人稱作「門餘大道」,是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准許你帶業往生,就是你帶著業障、帶著煩惱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
但是有條件,這個帶只帶舊業不帶新業。我開始認真修淨土,我就要把舊業放下。沒斷,放下是我不再造了,我從今之後專修淨業。專修一定要曉得,就是你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這叫淨業。最好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全部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你就對了。不要去管、不要去問,這個世間沒事,沒有我的事,別人行善、造惡於我都不相干,他的事情,我管他幹什麼?他搞貪瞋痴慢疑,他要受貪瞋痴慢疑的果報,我又不能代他。我們只能像佛菩薩一樣,在經典裡頭共同學習、分享,勸導大家,他不聽是他的事情,就不要去管,絕不妨礙我們自己的清淨心。錢財,特別是佛門的十方供養,要用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上。他沒有智慧,把這個錢拿回家去了,隨他去,愛拿多少就拿多少,問他這個幹什麼?各人造業,各人承當,於我不相干,別管他。管他,生煩惱,不能往生,把往生這個事情耽誤掉了;別管他,無論幹什麼都不要管他。
我們的心在道上、在佛號上、在《無量壽經》上,這個好!每天想的是什麼?想的是阿彌陀佛,想的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什麼?《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的真心、弘願。想這些,想阿彌陀佛普度眾生,大德大行,這經上講的這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讀一遍就是學一遍。我就學這部經,其他之外不學了,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句佛號,你說你多快樂、你多幸福!我們感恩的心生出來了。感恩父母,我從父母那得到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身體用什麼修行?這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師,不是老師教誨,怎麼知道有佛法?怎麼知道有淨宗法門?有這個法門,我們自己才有信心,我這一生決定成就。別的法門曾經學過,自己好好想想,沒有把握成就。修止修觀,止不住、觀不成;修禪定,坐了半天得不到定,這都是事實真相。只有這個法門,行!
這個法門要求的條件少,而且方法巧妙,讓我們的心止於一,這個一不是空洞的,指方立相,這是淨宗殊勝之處。指定的西方極樂世界,不要懷疑。千萬不要懷疑,地球是圓的,我往西方走,走了半天又回來了,到底哪裡是西?別想這個,這是妄念,這個妄念要打掉。佛說西方,你就認定西方;佛說極樂世界,你就認定西方真有極樂世界。西方究竟在哪裡?到時候阿彌陀佛會展現給你看,你真見到極樂世界了。我怎麼能相信?我看到初祖慧遠大師的傳記,我相信這個不是假的。傳記裡頭明明記載著,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給人說過。臨終往生的時候,這是第四次,又見到了,佛來接引他。看到蓮社先往生的這些同學,都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多殊勝。這就不是假的,真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我們對於這個真信不疑,求生淨土的心非常懇切。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心裡頭,出聲念可以,默念也可以,念念相續。我們行的是菩提正道,『不誤傾邪』。如果心裡想別的事情,走岔路了,這念頭怎麼又跑掉?走到岔道上去了,趕緊把它收回來,不要再走岔路。
所以底下這一句,『求道和正,不誤傾邪』。和是什麼意思?調和的意思,和諧的意思,溫和的意思,和順的意思,和平的意思,和睦、和合、和同、和樂,還有相應,有這麼多意思。意思多了,舉不勝舉,舉幾個例子就可以了。正,什麼叫正?這在中國文字學,正上面是個一,下面是個止,你看從一、從止,止於一就叫正。我們今天這個一,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心止於一,這心叫正,「止於一也」。正,它有意思,所以它具是的意思、中的意思、常的意思、止的意思,有這麼多意思。「行無傾邪」,這是正,「方直不曲諸義」,方,我們講方正;直,正直,沒有委曲相,這都是正的意思。求道要和、要正。
這個和的意思重要,今天的社會就是缺乏和正,住在地球上七十多億人,難得找到幾個真正和正的。現在的人心,確實古人所謂的心浮氣躁,不但跟別人不能和睦相處,跟自己都無法和睦相處。妄念太多、雜念太多、邪念太多、惡念太多,和跟正他們完全不知道;換句話說,對這兩個字的意義他不懂,跟他講他也聽不懂,這就有很大的難度。為什麼他不和、他不正?和跟正是性德,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中國老祖宗說人性本善,和是善,正是善。善這個字是總說,一切德目這是別說。什麼是和?什麼是正?五倫是和,父子有親,和愛;夫婦有別,和睦;君臣有義,和於義,這和是義,志同道合;長幼有序,和於悌;朋友有信,和於信,信是和、信是正。五倫是和正、是性德,與性德相應。五常是和,四維八德都是和。
佛法裡面,大乘教裡頭佛教菩薩六和敬。沒有六和,不稱為僧團,沒有六和,不是大乘行者,就是不是修大乘的人。大乘的行人,這修行人,人不跟我和,我跟他和,這是菩薩。人不跟我和,我不怪他,為什麼?他迷失了自性。不但沒有責備他,那個心有憐憫的心、有幫助他的心,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諸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所用的手段就是教育、教學。教學當中決定是以身教為第一,身教能感動他。勸人放下煩惱,自己煩惱沒有放下,人家怎麼會相信?勸人不造惡業,自己還造惡業,那行嗎?所以必須自己持戒,才能教人持戒;自己學習經教,才能教人學習經教;自己真正念佛,才能感化別人也會念佛。所以佛菩薩在世間,為眾生表演的,就是賢首國師《還源觀》上的四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諸佛菩薩做到了,這個裡頭所說的標準他統統做到,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心正,身心潔淨,行正,行無傾邪,方直不曲,大方正直,沒有彎彎曲曲的念頭、行為。
「極樂聖眾和平中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要注意這四個字,對人、對事、對萬物要和,心要平,心要中,中是不偏不邪,要正,心行都要中正。用和平中正,求無上菩提,《華嚴經》上講的妙覺佛果。「故不為傾邪所誤」,傾邪是什麼?環境,不會被環境干擾,物質環境、精神環境、自然環境都不動搖。傾,底下給我們解釋,「斜也」,不正,「側也」,不中,偏在一邊,「傾覆也」,傾覆是倒塌。邪,邪是邪惡、邪外。「彼土聖眾不為傾斜所誤者,端在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他為什麼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端在『隨經約令』,這就是誦經、學教的重要。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為什麼講經四十九年?為的就是這個。印光大師對於經教講得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依據經教。如果不依據經教,魔說,不是正法,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要有經教理論做基礎。淨土法門,五經一論。五經一論沒有學過,開念佛堂帶大眾念佛,是不是正法?很難講。這個要知道。修淨土必須認識淨土,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不認識,怎麼個修法?
我們學佛很多年,十幾年,沒有接觸到淨宗的典籍,所以我們對這個法門不能接受。善知識勸導我們,我們感恩,但是怎麼?沒接受。我讀到「難信之法」,我相信,為什麼?我信這個法門是真難,不是人家一勸我就相信了。懺雲法師勸我,我沒接受,李老師勸我,我也沒接受,這不就是難信之法嗎?這個跟入門有關係,我入門不是從宗教入門,從哲學入門。學佛前三年,完全是用哲學的這個心態來學習的,到後來慢慢進入到經藏才知道。方老師所說的,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我相信了。這是我跟一般人學佛不一樣地方,走的門檻不相同。
相信淨土,是此地所講的「隨經約令」。我講《華嚴》、講《法華》、講《楞嚴》,講這些大經才真正認識淨土。看到我們年輕時代最佩服、最仰慕的文殊、普賢,這大概是知識分子的習氣,從宗教裡邊仰慕觀音、勢至,我們從哲學裡面進來的,仰慕的是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也尊敬,是第二等、第三等;結果在華嚴會上,看到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這是一棒把我打醒了。我們最仰慕、最佩服的,原來他也念佛求生淨土,感到很大的驚訝,淨土法門要不殊勝,文殊、普賢不可能求生。所以再重新去把《華嚴》好好的去讀一遍,特別留意善財五十三參,發現了。你看以前都講過,講過都沒有發現,沒有注意到。要在這個裡頭尋找,善財自己修什麼法門?發現他第一個參訪的善知識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這是專念阿彌陀佛。吉祥雲比丘對他的開示,講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是表法,密宗裡代表大圓滿,這個我們懂。二十一種念佛法門,包括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真正不可思議。這樣才接受淨宗,接受念佛法門,認真在學習。
聽到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我們信心就定下來了。細心去觀察,他講得一點都不錯,我們完全接受了。這一接受,那個時候我講《華嚴經》,我《華嚴經》就中止了。《華嚴》講了一半,《八十》講一半,《四十》也講一半,第一遍講的。第一遍沒有像第二遍那麼詳細,第二遍可以說是細講。我就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跟《大方廣佛華嚴》沒有兩樣,但是文字的數量大幅度的減少了,容易受持。
可是以後把《華嚴經》還找回來了,這什麼原因?三個人來勸我。第一個人,台南的開心法師。這三個人都走了,都往生了。找我很多次,每次見面都要求我要講《華嚴經》。我問他為什麼?他說的是真話,他說你要不講,這部經以後沒人講了,說得非常懇切。第二個人,黃念祖老居士。也是非常懇切,希望我把《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留一套這些錄音帶。那個時候還是錄音帶,沒有錄像的設備,留給後人做參考。第三次,韓館長往生,在往生前的兩天,我去看她,她非常懇切要求,把《華嚴經》講一遍,留一套光碟給後人做參考資料。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有一天跟李木源居士在一起吃飯,提到這樁事情。李木源居士發心,代表,這三個人已往生了,代表他三個人認真啟請。所以,我們第二次講《華嚴經》,在新加坡開講,講得很詳細。先後講了四千多個小時,講到「十住品」,大概是全經五分之一,四千多個小時。依照我這個方式去講,全經講下來估計要兩萬個小時,真的是很長。
講到二0一0年,這世界上災難太多,幫助化解災難來不及了。所以我才下定決心,我們改講中本《華嚴》,就是這部《無量壽經》跟念老的集註,細講註解。去年九月十八圓滿,《大經解演義》,一千二百個小時。我們這次是每天四個小時,三百天完成一部。一部完成了,接著講第二部,第二部我們將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估計今年十月、十一月的時候可以講圓滿。我們預定的時間也是一千二百個小時。這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裡頭最重要的理念、修學的方法,普賢菩薩在「行願品」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從這部經上對於淨土生起堅定的信心,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華嚴》的大圓滿。《華嚴》要修五止六觀,那個難。這個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到淨土,比用《華嚴》的方法修學,位次要提升很多很多,因為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在《華嚴》,要到阿惟越致非常不容易,阿惟越致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太難得了。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這十二個字,學佛的人要常常放在心上,我們不敢懈怠。對於經教的學習就會非常認真,沒有經典依據的修持,不是真修。念佛堂也不能不依照經教,從前可以不需要,進念佛堂,為什麼?他經教有基礎,他行。今天不行了。今天一般學佛的同學都缺乏經教的基礎,所以他有一定的難處。沒有理論的依據,所以他心不定,前面講的檢斂端直他沒做到,無有愛貪他沒有做到,他志願不安定。半信半疑,進得少,退得多,禁不起外面環境的誘惑,有時候還要造業,這就是缺少經教的修學,造成這些現象。現在學習經教的人愈來愈少,而且學習經教所具備的條件是愈來愈差。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現在誠敬心的人找不到,就是佛菩薩親自來教我們,我們也很難得真實利益。為什麼原因?誠敬心起不來。
「約者,約束。令者,命令、法律、教令之義」。我們今天缺乏這個。沒有經教的約束,沒有依照經教去修行,所以有「蹉跌」,不是沒有。蹉是什麼?「失足」,疏忽、退轉了。跌是什麼?「跌倒」。這是說比喻,你在菩提路上跌倒了,你在菩提路上走向岔路,走了邪道,你沒有能力辨別。「繩墨」,這是比喻。從前的木工操作的時候,用墨繩,他有個墨斗,拉一條繩子定在兩邊,彈一條線,根據這個來鋸。這個地方就是說標準的意思。「木工操作時,以墨繩彈畫之黑線,匠人依線施以斧鋸,不敢有毫釐之差」,舉這個做比喻。他要依到這個標準,這個工就是正確的。「極樂聖眾遵行經中教言」,這是講極樂世界,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他們遵守阿彌陀佛講經教學,遵守十方諸佛講經的教言,就像這些木匠他們對於繩墨,「依線施工,不敢稍有違失,故可免於蹉跌」,這就是差誤,「不為傾邪所誤」。他的道業能成就,不但能成就,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好,那個地方沒有魔惱。佛教導我們,菩薩教導我們,在那個地方學佛一帆風順,環境太好了,超越一切諸佛剎土修學的環境,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
「本經《勤修堅持品》曰:隨順我教,當孝於佛」,這八個字非常重要,這八個字是學佛的心態。用什麼心學佛?用孝順心,隨順佛陀的教誨。孝裡面就有圓滿的誠敬,這是子女對父母。可是今天沒有了,今天子女對父母沒有孝敬。為什麼?沒有人教他。孝是天性、是性德,因為沒有人教,即使是天真爛漫的嬰兒,也會慢慢的把這個天性給蒙蔽了。他有,他不會失掉的,只是他迷了,愈迷愈深,孝這個理念它消失了,在他心裡頭沒有了。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孝這個字,在社會普遍他做到了。哪一家的小孩不孝,這個小孩在社會上不能立足,為什麼?人家瞧不起他。雖然他又沒有能力,可是他是個孝子,走到哪個地方人家讚歎他、尊重他。所以,行孝盡孝的人多,社會安定和諧,不會出亂子。
中國歷代帝王,不管他是真的是假的,他標榜的都是以孝治天下。我們看他的諡號,裡頭都有個孝字,這就是說明,中國古人對孝這個字比什麼都尊重。每個人在家裡頭都要盡孝道,孝順父母、孝順祖先;在祠堂裡面,對著祖先的牌位,就如同對祖先人一樣,畢恭畢敬,不能有絲毫怠慢。從小養成習慣,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所以要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從哪來的?從孝來的,孝文化。父子有親,孝是真的親愛,是從自性裡頭發的,真誠到極處,這個親愛不是虛偽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都以這個為核心。
孝於父母、孝於佛,佛是老師,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老師的恩跟父母的恩是平等的。但是今天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是全世界整個社會普遍的現象。這就是說明社會為什麼這麼亂,災難為什麼這麼多,原因的核心就是不孝。孝沒有了,孝親尊師沒有了,導致今天社會的結果,我們看到了,導致整個世界災難,我們也看到了。但是現在世人能知道這是當前災變的核心,還沒有人發現,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雖然天天講,沒人相信。只有極少數的有緣人,佛法講善根深厚,他們聽到會點頭,知道這是真的,這很難得了。知道怎麼?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本性迷失了,習性當家。習性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放不下。看到別人都是這樣的心態,習以為常,都以為這是正常的。縱然聽懂了,那是古人,那是過去的社會,不是現代,今天講現代化。
真正講求現代化,不能離開根本。好像一棵大樹,千年的神木,幾千年的大樹,它有根、它有本,它年年發新枝,年年長新葉、開新花,今年開的花不是去年的,那叫現代化,現代化不離根本。我們今天現代化是把根本剷除,像這棵大樹一樣的,把樹整個砍掉,留那個新枝去插,插起來來培養,死的,它好不了幾天。我們看美國人拍的「2012」的影片,我們看到三一一日本的大地震和大海嘯,那個海嘯才十米。電影拍的是假的,日本這個紀錄片是真的,當時飛機從空中照下來的,比美國人電影還可怕。不是從根本上來,你看看,所有這些成就幾分鐘當中全部消滅了。但是現在人不知道根,完全迷失了,凡是根本、舊東西都一概要剷除,都不要,完全做新的。這個觀念是非常可怕的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會給世界帶來大災難,人類不會絕滅,大概也差不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覺悟了、我們明白了,要救根本。救根本從哪裡救起?從孝順父母、孝順佛陀,從這做起。怎麼盡孝?依教奉行就是盡孝。我們一定要把經本每一字、每一句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才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與有緣的同學分享,勸導大家一起來做,救根!這十幾年來,我們也看到一點效果,大家對於《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重視了,在以前根本不重視。廬江的實驗,雖然時間不長,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大家真正看到了,這三個根管用,真的能帶給社會安定和諧,帶給人類幸福美滿的生活,古聖先賢的東西在今天管用。但今天還是一個危急存亡的關頭,我們如果把這個努力欠缺了,問題還是不能解決,所以我們要很努力去做。我們學到的一定要兌現,學到一句我們就做一句,學到兩句我們就做兩句。做到的時候,你會非常歡喜,法喜充滿,你會真正嘗到法味,這就能夠感化別人。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