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詠花諷諫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五集)  2021/9/2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75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忠君之行第五》,一百四十五頁,我們從倒數第四行:

  【詠花諷諫】

  這個公案看起,看下面的文:

  【後晉江南李後主召法眼禪師入內庭。時牡丹盛開,主索詩,師乃頌云:「擁毳對芳叢,繇來迥不同;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異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需待零落,然後始知空?」主歎悟諷意。】

  這個『諷』就是諷誦,誦詩詞,我們一般講吟詩作對,諷誦詩詞。他是透過這個來勸諫李後主。這是「五代後晉南唐」,五代十國,「南唐被宋太祖貶國號曰(江南)」。「李後主有一天召見金陵清涼院大法眼文益禪師入內宮。」古代的皇帝都有學佛,也真正能夠禮請高僧大德進宮內來說法,這是現在我們看不到的。請入內宮,當時宮廷裡面都有花園,「牡丹花盛開著」,剛好牡丹花開得很好看、開得很旺盛。南唐的李後主,他就要求法眼禪師,看看這個牡丹花開得這麼漂亮,來給它作一首詩。可見得法眼禪師,這些詩詞歌賦都很通達,於是法眼禪師用詠誦。唱詩有它唱詩的方法,這個過去台中雪廬老人他有教怎麼吟詩,詠誦詩詞。

  這個詩就是講,「穿著珍貴的毛衣,對著芬芳的花叢,這種富貴的景象和氣氛,和一般人大大的不同。但是人生歲月無情,好景不常,頭髮從今天開始會漸漸的白了,花兒看來也會不如去年的豔紅。牡丹花的美豔隨伴著早晨的露珠,更加嬌媚,但是朝露很快隨旭日而消失,花兒也日漸會枯萎,牡丹花的馨香隨著晚風吹送,更加清香,但晚風遠去,花香也漸飄零;由此看來,何必要等到花謝凋落,才體會諸行無常,萬法本空的道理呢?李後主慨然嘆息,頗能領悟這詩裡諷刺他侈華沉迷的意義」。

  這首詩念一念,你聽白話這樣講,大家可以去體會一下不同的感覺。白話就是剛才我們根據《淺述》這樣講一講。如果你念文言,就像我們誦經一樣,你體會那個意味就不相同,所以這個詩它是吟誦的。所以這一首詩也就是說萬法無常,你現在看到這個花開得很美麗、很漂亮,但是沒有多久它就會飄落、凋謝。看到人,漸漸老了,頭髮愈來愈白了。所以我們看到外面的這些植物,這些生住異滅的現象,再想到人,以及一切動物生老病死的現象,這是說明這個無常。所以法眼禪師他吟這首詩主要是勸李後主要覺悟,你現在榮華富貴能享受多久。特別在那個時代,不是太平盛世,所以實在講,得到榮華富貴,能夠享受的時間也是非常短暫的,要覺悟到無常。

  我們出家人修無常觀非常重要,一般寺院晚課都要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維那師就提醒大眾了,「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無常就是它沒有停止的,一分一秒就是走向墳墓,它沒有說暫停的。所以無常這個事情是最精進的,它從來沒停止過的。諸行無常,行它是遷流的意思,像流水一直流,它沒有停下來,我們看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真正體會無常,才能提起道心。但是這個修無常觀也不容易,往往我們都被眼前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蒙蔽,感覺不到無常,所以警覺心提不起來。所以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就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這就是無常觀。所以印祖講,這個字念念不忘,道業必成,你修道,不管修哪個法門,都能成就,你參禪會大徹大悟,念佛會一心不亂。但是這個字提不起來,你什麼法門、什麼功夫都使不上力了,因為你沒有感覺到無常。沒有感覺到無常,你會貪戀眼前這個世界,你放不下。放不下既得的這些東西,你放不下。放不下,還是貪瞋痴這些煩惱障礙,明明知道,誰都知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誰都知道,那知道為什麼放不下?你眼前這些放不下,既得的利益,榮華富貴這些享受你放不下,知道是知道,但是放不下。

  如果要真正放下,那就要修布施,什麼統統可以布施,身體也可以布施。所以貪戀這個世間,對這個世間有濃厚的情執、留戀,放不下。所以我們念佛信願提不起來,你念佛功夫就不得力,道理就在這裡。如果真信切願,那他念佛是分秒必爭,不管忙或者閒,再忙它這句佛號,他也始終不會丟失掉,拳拳服膺,念茲在茲。像海賢老和尚你看一天忙到晚,佛號在他心中,不曾片刻丟失,這個叫做繫念,一心繫念,你看他自在往生了。我們這一生要成就,無常觀非常重要。這是法眼禪師透過這首詩來勸李後主,花會凋謝、人會漸漸老、老了就死,這個誰都知道,但是迷於眼前的這些榮華富貴,他就放不下。放不下,就不會有成就,就是法眼禪師勸李後主,不要再沉迷了,要覺悟。

  下面有個贊,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的讚歎:

  【贊曰:「味詩意,忠愛油然,溢於言表,惜後主知而不用,終不免夢裡貪歡之悔耳!】

  這個『味』,就是「細細地品味這首詩的意境,覺得字裡行間,洋溢著忠心愛主的熱忱」,忠!「可惜李後主知道這個意思」,法眼禪師他誦這個就是勸他,他也知道這個意思,但是他沒有實際上去依教奉行去改過,「最後仍免不了亡國」。他沒有多久就亡國了,國家就沒有了,還不要到死,還活著的時候,國家就沒有了。到後面就後悔自己有如夢中人,在作夢的時候,他享受人生這些歡樂,貪著這些歡樂,不知道覺醒。所以李後主他在《浪淘沙》這個詞裡面有一句,「夢裡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之句」。到後來他知道這些一切都像作夢一樣,什麼都得不到。這個是當時他沒有覺醒過來。我們看了這個公案,回過頭來想我們自己,我們現在出家了,對這個無常有幾分的警覺心?如果我們仔細一反省,我們無常心可能一絲一毫都沒有提起來。我們現在的這個心念,主要還是貪戀這個世間、留戀這個世間,樣樣放不下。樣樣放不下,就表示無常觀沒有提起來;提起來,他真的就放下了。佛七的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如果無常觀沒有提起來,肯定放不下。放不下,我們跟那個李後主有什麼兩樣?一樣,貪戀夢中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還是沉迷在這個裡面,眼前這些東西放不下。所以這個是值得我們警惕的,看到這個,要回頭想自己。

  下面這段是蓮池大師又提出來了:

  【彼號為詩僧者,品題風月,敝精推敲,而無裨於世。以此較之,不亦黃金與土之相去耶?」】

  『彼號』就是說,有一些出家僧人他也很會作詩作詞,稱為『詩僧』。『品題風月』,風花雪月,作一般的這些詩詞歌賦。他「品題風月」,也是推敲那些精緻的,這些用什麼詞、用什麼句來作這首詩。但是作出來那些風花雪月詩詞,『無裨於事』,「裨」就是幫助,對世道人心、對修行的人,不能幫助他們覺悟。你作這些風花雪月的詩詞,對他們沒有幫助,大概只是娛樂、消遣、欣賞而已。所以蓮池大師讚歎這個,就是法眼禪師他作的這首詩,跟當時蓮池大師那個時代,有很多人號稱他是「詩僧」,出家人很會作詩的,他們作出來的詩,跟法眼禪師作的詩一比較,就好像黃金跟黃土。黃金跟黃土怎麼去比較?這也就形容法眼禪師那個詩就像黃金,當時這些號稱是詩僧的這些出家人作的那些詩,就像那些泥土,不值錢。用這個意思來形容比喻,所以黃金跟泥土那相差多遠!

  所以這一個公案提醒我們無常,我們要認真從這個地方來修。為什麼晚課要天天念?天天提醒,你一天不提醒就會忘了。印光大師那是更密集,他就乾脆貼在額頭上,他的小念佛堂就寫一個「死」字放在那裡,一天到晚就看那個字,我都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你想到死,你不放也得放,常常提起這句。這個提起來,對這個世間就不會再執著,都放下了。放下,你就不會去計較,好也好,不好也好。這個世間無常,我現在主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世間這一切跟我就不相干了,都放下了。不相干,也不是說你什麼事都不做,那又錯了,那又沒放下了。所以標準就海賢老和尚,一天做到晚,他放下沒有放下?他真放下。你一天沒有事幹的,有沒有放下?沒放下。你不要說你什麼都不幹,你就放下了,不要搞錯!

  所以為什麼我們淨老和尚一直稱讚海賢老和尚?你看海賢老和尚往生前一天晚上還在種地,你說他有沒有放下?他真放下。人家說,師父,這麼晚了,要休息了。年紀這麼大了。他就說,好了好了,我快做好了,這些做好我就不做了。大家以為他還有一點工作做好他就要收工了,那是他的雙關語,他不做了就是說我到極樂世界去了,後面這些留給你們做了,是這個意思。後來他第二天凌晨往生了,人家叫他吃早飯沒有起來,去推開房門才知道他走了。你看多瀟灑,多自在!活生生表演給我們看。

  以前都是聽這些書上講的,現在還有錄像,那不是給我們現身說法?所以這個不能誤會,不是說你放下,什麼都不幹叫放下,什麼事跟我不相干,不是,該做的要認真去做,那才叫放下。不該做的你不要去做,該做的要認真去做,我們的本分事情要做好,要為公,要為道場。你看海賢老和尚一生奉獻,他做不是為他自己,你看種那麼多菜,道場用不完就布施給其他道場,或者交給國家,布施給地方,他在修六度。所以放下不是什麼都不幹,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放下你的分別執著,是放下你心裡那個東西,不是叫你現在什麼統統放下,不要了。不是那個意思,很多人誤會,聽錯了,他以為什麼都不幹叫放下,這個千萬不能誤會。你什麼事都不幹的人,他也沒放下。為什麼說沒放下?他還執著他這個身,他要享福,那他怎麼會放下?為大眾服務,犧牲奉獻,那才是叫放下。所以這個公案我們要學習。

  後面這個:

  【總論】

  我們看一百四十七頁,『總論』,倒數第四行。總論就是說總結來評論忠君之行,以上這些公案。

  【士君子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僧無官守也,僧無言責也,而盡忠如是,孰謂山林之下無明良喜起之義歟?人倫莫重於君父,吾故前列僧之孝,後列僧之忠,以杜釋氏無父無君之謗。】

  「總論」,蓮池大師講,『士君子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士君子」就是讀書人、君子。古時候讀書人志在聖賢,第一個階段做君子,不做小人。讀書的君子,他「處在鄉野民間,就要擔憂君主的一切」。這裡引用「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個是世間讀書人,他在鄉野民間,他就憂慮國家大事,憂國憂民。「出家人沒官職,也沒有諫言的責任而能如此盡忠」,出家人,他不是當官的,以前讀書人考上功名,他就當官了,當官他有言責,他有發言權,他有義務責任來替國家諫言,替國家做事,為人民服務。出家人沒有這些諫言的責任,他沒有這個職務。沒有這個職務,而能夠如此盡忠,出家人不是說不忠,出家人盡孝盡忠的很多。所以「誰能說山林之下出世人中沒有像君明臣良,臣子樂於效力,人君之德政興起的美談呢?」誰能說山林之下,這個出家人沒有像世間這些讀書人,賢明的君主,善良的臣子,樂於效力朝廷人君德政這些美談,不是出家人就沒有這些了。

  所以這裡引用《書經.益稷篇》:「股肱喜哉,元首起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人類的倫理再沒有比君王和父母更重要的了。」這個是人類的倫理,君是領導,父母是我們家庭的領導,君父。所以蓮池大師說,我前篇,忠君之行前面一篇,「列出出家人的孝行」,很多人說出家人,出家就不孝了,他去舉出來出家人盡孝的高僧大德很多,歷朝歷代都有。後面就接著列出出家人對國家的忠心。有一些人說出家人,你對國家有什麼貢獻?再把忠君之行,出家人對國家盡忠的這些表現,這些行為紀錄,也把它列出來,做這個的用意,就是要「杜絕世俗人說佛教不忠於君主」,對國家不忠、對父母不孝順這樣的毀謗。就是把那個口把它堵起來了,讓他們不能去講這些毀謗的話,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嚴重的誤會。

  好,「忠君之行」,我們學習到這裡。下面「慈物之行」,我們就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