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見僧過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21/6/2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36

  《緇門崇行錄淺述.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六十八頁,我們從第三行這個大標題看起:

  【見僧過】

  我們看這個文:

  【世有言:人不宜見僧過,見僧過得罪。然孔子聖人也,幸人知過。季路賢者也,喜過得聞。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聞也?蓋不見僧過,為白衣言耳,非為僧言也,僧賴有此,罔行而無忌,則此語者,白衣之良劑,而僧之砒酖矣,悲夫!】

  這一則是蓮池大師他有感而言。蓮池大師,我們看到《竹窗隨筆》也是蓮池大師他寫的。《竹窗隨筆》寫的內容很豐富,一則一則的,每一則都是修行、人生的閱歷,方方面面,他一個心得感言。或者時下在流行些什麼,有一些時弊、偏差,他都把它列出來;還有一些值得我們效法的,他也講出來。所以他的《竹窗隨筆》可以說很生活化,可以說是當時的現代化、生活化的一些語錄,非常珍貴。

  這個地方這一則,我記得在《竹窗隨筆》也有,在《緇門崇行錄淺述》,我們又看到。『世有言』,就是世俗有一句諺語,諺語就是世俗話說的,「人不宜見到出家人的過錯」。『人不宜見僧過』,「僧」就是出家人。這個地方我們看這個文,他是講僧,當然也包括尼眾,這裡沒有講僧尼過,只講僧,僧是指出家男眾,當然出家女眾也是包括在這一句。但是寺院道場,男女眾是分開的,沒有住在一起,所以蓮池大師當然在寺院、叢林道場,他開示的都是出家男眾,沒有女眾。所以我們看到這裡講,「人不宜見僧過」,那就知道了。『見僧過得罪』,「見僧過」就是說你看到出家人有過失,你自己就得罪,你就有罪了。這個話是蓮池大師他特別做一個解釋,就是世俗講的這句話,不能去看見出家人的過失,解釋這句話它真正的意思。所以他先從世間的聖人,孔子,孔子在我們中國儒家,他代表是聖人。『幸人知過』,你看孔子他是世間的聖人,他很慶幸別人知道他的過錯,他錯在哪裡。別人去把它指出來,他就覺得很慶幸,還好你給我提醒,不然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知道了,我才能夠去把它改過來,去改過。如果沒有提醒,我自己不知道,那永遠錯下去。所以孔子有人指出他的過錯,他感覺到非常慶幸,而不是不能接受,是他感到很慶幸,這是世間聖人。

  『季路賢者也』,「季路」就是子路(孔子的學生),他在孔門會下屬於賢人。賢人就是說他的修養次於聖人,次於聖人就是賢人。我們一般講七十二賢,在孔門會下,在他教學之下成就了七十二位賢人。有學成聖人的,像孟子他學成聖人,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季路他是賢人,他是賢者,次於聖人。子路他也『喜過得聞』,就是說他也很樂意的,歡喜聽到別人講出他的過失。這個是世間的聖賢,他們在修養方面的一個榜樣。這個地方舉出世間的聖賢,在佛門裡面結夏安居三個月,最後一天佛歡喜日,就是這一天在僧團裡面可以大家互相提出別人的一些過失,提醒勸勉改過。佛在一年當中,允許這一天在僧團裡面可以舉出別人的過失,平常就不行,這一天是可以舉出來。佛也帶頭做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說,我在這個僧團裡面,我有什麼過失,你們也可以提出來;我哪個地方做得不好,不對,你們也都可以提出來。所以這一天大家可以互相提出過失,大家互相懺悔、改過。這一天(七月十五)稱為「佛歡喜日」,佛就很歡喜,知道,弟子都知道懺悔、改過,道業就會進步,會提升,看了就歡喜。這是在佛門。

  此地蓮池大師他引用是世間聖賢,世間聖賢尚且是如此。『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聞也』,「何」就是為什麼,世間聖賢都能夠做到這樣,為什麼我們出家人怕人家知道自己的過失,不想聽到人家說我們的過失?這個話的意思就是這樣。人家舉出我們的過失,我們應該很樂意,歡喜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的人他可能誤會了、誤解了,我們沒有那個過失,他認為有那個過失,那是他誤解,也是感謝他的提醒。沒有,我們就加勉,就是說不要犯那個過失,他提醒我們,也感謝他提醒;如果真的有,那我們就要去改。「改過必生智慧」,六祖講的。過失,過惡不知道改過來,智慧總是被自己的業障障礙了,開不了智慧。所以為什麼僧人,就是為什麼出家人怕人家知道自己的過失,而不想聽?聽了,我們心裡就不歡喜、不高興,就很排斥,如果是這樣,世間的聖賢我們都遠遠不如。

  下面,蓮池大師再說明,為什麼有這句話說,不見僧過?『蓋不見僧過,為白衣言耳,非為僧言也』。「不見僧過」,是為白衣,「白衣」就是在家人,給在家人講,在家的佛弟子。對在家佛弟子講的,大家不要見出家人的過失,你見到出家人的過失,你自己對佛法會失去信心,生不起恭敬心。你一天到晚去看出家人的過失,你對佛法自然就會失去信心了,恭敬心也生不起來了,那學佛,自己就造成嚴重障礙了。這個「得罪」,就是說罪障,是自己造這個罪業,那就有障礙。所以這個話是對在家居士講的,勸在家居士不要去看出家人的過失,是對在家白衣講的。在家白衣,你看到出家人的過失,恭敬心生不起來,對佛法沒信心,他也不會來護持佛法,那他損失就很大了。當然我們出家人也有責任,但是佛是為了預防在家人犯這個過失,所以勸在家人不要去看出家人的過失。出家人的過失,自然有出家僧團去處理。僧團沒有人處理,那還有護法神在處理,所以大家不用操心。再講得淺白一點,還有世間的法律會去處理,如果他做得太離譜,犯法了,世間的法律也會去制裁他。我們在家修行的人,在家居士,何必去看出家人的過失?這是講一般的。

  在家居士如果他是有師生關係,他也可以講。這裡是說他跟他的關係是一般的。如果這個在家居士曾經是我的老師,現在雖然出家了,我們有過失他可以給我們提出來,因為我們要跟他學,他要教我們。像我們淨老和尚他在家的時候就到台中蓮社去親近雪廬老人,雪廬老人是在家居士,他在家就是學經,後來學了一段時間,他去出家了。出家,自己覺得學得還不夠,還要回到台中繼續學,再去學個十年,那個時候回去是出家人的身分,之前他們有師生關係,所以這個關係就不是一般在家居士了。有這麼一個關係,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剃度了,而且去受了三壇大戒,回去台中蓮社看老師,老師遠遠就指著他,喊著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講得很大聲,他聽得莫名其妙,我都學佛這麼多年了,也都出家了,也在講經了,也去受了三壇大戒,我還不信佛嗎?我不信佛,會這麼幹嗎?後來才給他說明,什麼叫信佛。像這樣,他是有師生關係,老師有義務要跟他講,他雖然現在是出家的身分,他還要回到台中來學,老師有義務提醒他,這老師的責任。當然這個學生如果他平常就不能接受老師的指導,不能接受,當然老師也不會去跟他講,對他還是很恭敬、很客氣的跟他頂禮。所以這是師生關係,這個不是一般的。這裡講就是一般居士,你沒有這樣的一個關係,你不要去看出家人的過失。那個是有特殊關係的,他是不一樣,他也不是對大眾在講,針對他個人的一個指點、提醒。這也附帶在這裡提一提。

  「為白衣言耳,非為僧言也」,就是不是給出家人講。所以出家人在僧團裡面,出家人彼此有互相規勸的一個義務跟責任,這樣才是真正的同參道友。看到他錯了,你都不講,做好好人,這個問題就是下面講的,『僧賴有此』,僧如果依賴這個說,大家統統不能說出家人過失,他就『罔行而無忌』,「罔行」就是仗著這句話,他就胡作妄為,肆無忌憚。他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麻煩就大了,他做了很多不對的事情,他就用這句,你不能見僧過,就罔行無忌。大家聽到這句,不能講,統統不能講,在家人不能講,出家人也不能講,他就肆無忌憚,他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大家想一想,我們一個出家僧團裡面,如果有人這樣的,他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你說這個可以嗎?所以這個話「不宜見僧過」,『則此語者』,就是說這句話,『白衣之良劑』,在家人的良藥。你不要去見僧過,不要去批評出家人,不要造罪業,對在家人來講是一副良劑,避免造罪業。所以佛為什麼規定,你沒有受比丘戒的人,你不可以去看比丘戒的戒本,你不可以去看,那不是什麼祕密,因為比丘戒很微細,那些細小的戒很容易犯,很難持。為什麼佛不允許看?因為你看了之後,你就拿這個標準,一條一條去核對出家人今天這一條又犯了戒,那一條又犯了戒,他一天到晚他心裡裝的都是出家人的過失,他就造罪業了,出家人墮落,他也墮落了。不但在家人不能看,出家沙彌你還沒有受比丘戒,你也不能看比丘戒戒本,這是佛規定的。你只受沙彌戒,你只能看沙彌戒戒本,不能看比丘戒戒本。比丘戒你受了,你才能看。看了,你拿這個去批評別人,那就先批評自己,自己也沒做到。

  所以「則此語者,白衣之良劑」,就是在家人的良藥。「不宜見僧過」這句話是針對在家人講的,是在家人的良藥。但是對出家人來講,是『砒酖』,對出家人好像砒霜酖酒一樣,砒霜酖酒是最毒的,一吃一喝就死了。『悲夫』,就是很悲哀。出家人都沒有人敢去講他的過失了,他永遠錯下去,他永遠不知道改過,不知道懺悔,他就墮落了,那就很悲哀了。所以聞過則喜。在家人他不能講出家人的過失,但是我們出家人,僧團當中,大家有義務互相提出過失。這個過失提出來,這裡要補充說明,這個也是我們老和尚講的一個原則,也是佛菩薩、聖賢的一個原則。因為出家人彼此要講過失,還要看關係。還有《群書治要》講的,它的原則就是,你要勸一個人,你一定要得到他的信任。這在《論語》也講,如果他對你還不信任,對你有意見,那你不能去勸他,勸他,他會誤會你在毀謗他,你在找他的麻煩,這樣的情況,你就不能去勸他。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勸出家人,都是在講席當中,依照佛經來講,依照經典來講。依照經典來講,他就不是針對性的對某一個人,是對大家講,他不是針對性的。不是針對性的,也有一些出家眾他聽不下去,他不能接受。我聽到我們淨老和尚講出家人的種種過失,我聽了是覺得自己真的一身過失。我聽了是好像甘露一樣,聽了真的很受用,還好師父有講,不然我們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但是有一些出家人,他就不能接受。所以曾經有一次有兩位女眾,出家女眾,年紀也不大,大概三十年前,有一次好像永和市的同修啟請,在體育館辦一個講座,有貼海報。那兩位出家女眾來圖書館請經書,她就私下跟我講,悟道法師,你叫你師父不要罵出家人,我們就去聽。她說,建議你們師父不要罵出家人,那我們就會去聽。可見得在公眾當中講到出家人過失,很多出家人他還是不能接受,他聽了他生煩惱。但是有一些,少數有善根的人,他聽了會歡喜來接受。我們淨老和尚也都是講一些真話,所以也得罪很多出家人,也得罪很多人。你要講真話就要得罪人,不然你就要講好聽的話,好聽的話對大家沒有幫助。

  像以前我在家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淨老和尚,他在講席當中也講到,他曾經到嘉義梅山禪林寺講《禪林寶訓》。《禪林寶訓》跟《緇門崇行錄》的性質是一樣的,以前禪宗叢林祖師的開示,一些做法。就有出家人打電話來說,你再講,我們就修理你,因為講到出家人的過失。古時候祖師大德,出家人過失,他們怎麼處理,《禪林寶訓》就講那個,這個就沒辦法。所以你講經要講到這些,有時候真的還是需要看場合斟酌,出家人有人聽了能接受,有人聽了不能接受。講真話,也是對大家有幫助,因為如果佛門都沒有一個人敢講真話,那佛門真的就沒有前途了。大家都講好聽的話,講一些應酬的話,那就一天一天,出家人一直墮落下去了。真的,在家居士修行都到西方了,出家人修行都到地獄去了。「地獄門前僧道多」,就是這句話,這句也是真的。所以我們出家人,也要常常反省、改過,我們來學習這個,就是反省、改過。

  我們修行戒律是標準,昨天我們也跟大家學習到「律要節錄」,戒就像繩墨,它是一個規矩。木工要鋸木頭,要用一條繩墨彈一下,你鋸了才不會歪掉。所以要先學戒,再學經,規矩在手,不會偏差。先學經再學戒,那就好像沒有繩墨,你鋸了歪七扭八,到後來還要再去修正。以前我父親在做木匠,我跟他學過,有一次我也是不用那個彈,我用目視的,結果鋸到最後歪掉了。你不知不覺歪掉,你自己不知道。所以這個功夫還沒有上手,這些規矩要先留。「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現在出家人最大的毛病是什麼?就是不依佛的規矩,這個戒。那依什麼?依自己的想法,依自己認為的。所以過去我跟日常法師學戒的時候,日常法師常講,現在學佛是學什麼?學「我」,學一個我執,我認為怎麼樣,我要怎麼做就怎麼做,他不依佛的戒。那就好像你鋸木頭,不彈那個繩墨,你肯定會歪掉的,不是歪這邊,就是歪那邊,你自己偏差了,你自己不知道。別人提醒,恐怕你還不接受,那就沒辦法了,那就是蓮池大師講的,那就變成毒藥,一天到晚在吃毒藥了。

  所以真正修行的人,別人說我們的過失,真正會修行的,自己改過。你要勸別人,你要看跟他的關係,他能接受到什麼程度,彼此之間的關係來講。不然你勸他沒有用,反而得到反效果,反而跟他結怨仇,這個也不對。因為你對他沒有幫助,反而加深他的罪業,這個也不對。所以我們一般講總是對大眾性的,針對性的,他是特別關係的,像我們有師徒關係的,他是針對性的來提醒我們哪些地方不對。所以這個提醒,也就是說你現在要提醒人,如果要做得比較保守一點,你給他講一句,看他願不願意去改?願意去改,後續再講。如果他聽都聽不下去,他也不願意改,我還是這樣,那你後面就不能再講了,講了可能就跟他結怨仇了。所以真會修行的人,別人提醒我們,我們去改過。不要去要求對方,你要求我,我也要求你。如果他能接受,很好,他不能接受?你不能接受,那我也不接受,這樣也錯了。這樣等於說,你不改過,那我何必要改過?你不想成佛,那我為什麼要成佛?那不是這個意思嗎?所以修行在個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大家記住,修行戒是標準,沒有戒,就像鋸木頭,我試驗過,會歪掉。

  好,今天就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