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開陳報應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五集)  2021/8/1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5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忠君之行第五》,一百二十七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忠君之行第五】

  這是第五個單元,講忠君,前面講「清素之行」、「嚴正之行」、「尊師之行」、「孝親之行」,我們進入到忠君。我們看到蓮池大師這樣的一個排列,忠孝,所以他排列的順序也有他的用意。所以忠孝,這個是根本,所謂忠孝節義,這是根本。前面我們學習到「孝親之行」,在我們中國講,「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在家能盡孝,他才能為國家盡忠;如果不能盡孝,他就不能盡忠,所以忠臣都是出自於孝子之門。你看歷史上有名的忠臣都是至孝,像宋朝的岳飛、文天祥,你看岳飛他母親在他背上寫「精忠報國」,所以他一生對國家就是忠心報國。

  好,我們看第一個公案:

  【開陳報應】

  『開陳報應』,這個「開」我們一般講開示,「陳」是陳述、說明,就是來分析、來說明、來陳述善惡報應的理論跟事實。我們看這個文:

  【吳僧會,吳主皓召而問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對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則赤鳥翔,壽星見;以仁慈育萬民,則醴泉冽,嘉禾出。善既有應,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雖周孔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皓曰:「周孔既明,何用佛教?」對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概;佛教不止淺言,故備陳其詳。聖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皓深然之。】

  這個公案,《淺述》裡面也有解釋,這個『吳』就是三國末期「魏吳國」。這個「吳」大概是現在江蘇這一帶,吳國。我們讀過歷史都知道,這個吳是三國之一。「吳國建業建初寺康僧會法師」,古代的法師都是皇帝聘請為國師,「有一天吳王」,吳國國王「皓」,他的名叫皓,召見他,就問他說,你可不可以說一些佛法有關善惡報應的道理給我聽一聽?『可得聞乎』,可以不可以講一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道理給我聽一聽?

  『對曰』,「對曰」就是康僧會法師就回答,「英明的君主用孝順和慈悲來治理天下,則紅色鳥飛翔」,英明的君主就是賢君、明君,明君用孝跟慈來治天下,這個都有感應,紅色的鳥就來飛翔了。紅色在中國代表吉祥。「如《史記》載武王渡河,有火自上復下,至於王座,流為烏鳥,其色赤,其聲魄。」這個是《史記》上記載,周武王渡河,有這樣的一個瑞相,赤色的鳥(赤色是紅色)在那邊飛翔。「壽星出現」,在《史記.封禪書壽星祠注》上講,壽星就是南極老人星,我們一般講南極仙翁。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它是代表壽星,看到這個,天下就安樂。「用仁愛和慈悲來教養萬民,則地上湧出甘泉,甜美清涼。」甘泉就是甜酒,這個『醴』旁邊有個酒,「醴」是甜的酒;「冽」是寒冷、清涼的意思。

  『善既有應,惡亦如之。』作善有這樣的報應,但反過來,惡也是有報應。『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就是為惡,人家看不到的地方,這個就是隱惡,人家不知道的,暗中造的惡業。人看不到,人不能去處罰,但是陰間有鬼神在處罰。陰間鬼神記錄,這個我們在《太上感應篇》看到很清楚,天地有司過之神。這個司過之神,實在講,隱惡,人不知道,鬼神得而誅之,就是司過之神他會記過,會減算,扣掉福祿、壽命,折福。『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為惡很明顯的,有世間的法律去制裁。實在講,不管是隱惡、顯惡,鬼神都有記錄;為惡顯,人可以去誅殺、去處罰,陰間鬼神還是有記過。『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易經》這句我們常常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詩經》上也褒揚君子求福要為善行正,不可走邪惡的路徑」,這是《詩經》上說的。這個是康僧會這個出家法師來回答吳王他問的這個事情,善惡報應這樁事情。

  『皓曰』,吳王就回答,『周孔既明,何用佛教?』你引用的都是周公、孔子講的,儒家都已經把這個善惡報應的道理都說明白了,何必要有佛教再來解釋?那已經有了。下面是康僧會法師又回答,『對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概』,就是講善惡報應,周公、孔子,儒家沒有講得很深入、很詳細,所以「略示其概」,大略提出大概,像《易經》講的大概,沒有很深入的來說明。『佛教不止淺言,故備陳其詳。』佛教不止講得很淺,而且都很具備來陳述,很詳細的說明善惡報應。特別儒跟道講的都是現前這一世的善惡報應,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生、這一世的,他沒有講到過去世、沒有講到未來世,就講現前這一生的。我們看《感應篇》、看《易經》,都講到現前這一生的,講得比較淺,比較沒有深入,而且沒有佛教講得這麼詳細,佛教講三世,六道輪迴,這個就深入了,很詳細,這樣才圓滿。也就是說,善惡因果報應,如果沒有佛教來做補充說明,大家還是有疑惑,不圓滿。像我們現在講命運大家不一樣,如果你只是看眼前這一生,那很不公平,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你講三世因果,那你這一生的果報,你過去世造的業因,過去善修得多,這一生就得榮華富貴;過去生沒修,這一生貧窮下賤,你不能怪別人。所以講到過去生、現在生。所以在佛教有一句話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過去生我們造什麼因,那我們這一生的遭遇就是了,這一生的果報是過去生造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來生的果報是什麼,我們現在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了,看你造什麼因,造善因多還是惡因多,就是將來、來生來世的果報。『聖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聖人唯恐這個善講得不夠多、不詳細,大家不明白,「陛下」,就是對吳王講,以為這個嫌太多了,還嫌這個講得太詳細了,這為什麼?不是愈詳細愈好嗎?為什麼又嫌講那麼詳細、那麼多?『皓深然之』,「皓」就是吳王,他就深以為然,他也就樂意接受了,表示贊同。

  好,這一條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