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巧論齋戒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八集)  2021/8/2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68

  《緇門崇行錄淺述.忠君之行第五》。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一百三十二頁,倒數第五行:

  【巧論齋戒】

  我們看文:

  【宋求那跋摩,罽賓國王族也。元嘉八年達建業,帝問曰:「寡人欲持齋不殺,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奈何?」】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也是發生在南北朝的時代,「高僧京師祇洹寺求那跋摩」,他是「印度罽賓國的王族出家」,出生在貴族。在中國「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大師來到建業」,『建業』就是現在的江蘇省南京市這個地方,當時宋文帝就問跋摩法師。宋文帝,我們從這個地方看,也知道他是信佛的,為什麼?因為他講『寡人欲持齋不殺』,他說我現在信佛了,也想要持齋,「持齋」就是過中不食,過中午就不吃了,不殺生,就是吃素了不殺生。『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想要吃素持齋,而且要禁止殺生,但是我身為一國之主,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掌管全國的政治」,也受到種種的限制,無法如願以償的來持齋戒殺。提出這個問題,請問求那跋摩法師指教,該怎麼辦?我也很想這麼做,但是身為一國之主很難做到,不知道要該怎麼辦?下面:

  【對曰:「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身踐名劣,應須剋己苦躬;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寒暑調,百穀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戒亦至矣!寧在撤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

  這個是求那跋摩法師回應,就是對宋文帝講,帝王的修行方法,就是他所行的,跟一般老百姓就不一樣了,因為你身分地位跟一般人民百姓不一樣。一般小人民百姓,身分低賤,名分低微,自然應該要「刻苦耐勞,勤儉修行」,所以要嚴持這些齋戒。「帝王擁有整個天下,掌管所有的百姓」,跟他們就不一樣了,你「只要說一句仁德的嘉言」,出言有益於全國人民的話,你就講一句話,你就有這個影響力,下面的文武百官這些官吏,全國的人民百姓,都會很歡喜的奉行,上下都和諧了。「行一仁政」,『布一善政』,就是說你去實行一個好的政策,『人神以和』,人跟神都和諧了,不但人,天地鬼神也都會有一些祥和的徵兆,人跟天地鬼神都和諧。所以你只要有一個好的政策,人神都高興,隨順。「雖然用刑而不濫殺生命」,雖然有這個刑罰,但是不會去濫殺無辜、去冤枉好人。「雖有征役」,征役就是征調人民來服勞役,來為國家做事、做工,還有徵稅、稅收,但是你有仁政,就不會去剝奪、壓榨人民的勞力,以及人民的權益。如果這樣來辦政治,「天下就風調雨順,寒熱適當,百穀茂長」,這個我們一般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樣的齋戒才是大齋戒,大功德啊!這種不殺生,可算受持不殺戒的極致啊!」你一個好的政策,一句好的話,在儒家也講「一言興邦」,你一句好的話,把整個國家興旺起來;一個好的政策,萬民受福,這種功德太大了。在高位的人,實在講,能夠修很大的福報,一般人他修不到,他沒有那個權位,沒有那個影響力。反過來,當然造罪業也非常重,一個錯誤的政策遺害萬民,那就是地獄業了。所以如果你這樣來施行仁政,「豈是單放棄吃半天的飯」,『撤半日之餐』就是晚上不吃,「保全一禽獸的生命」,豈是這個功德可以相比!這個就算是大慈大悲,大功德。所以不在於你不能持齋,做不到吃素,還要殺生吃肉。跋摩法師給他這樣的一個回答。

  【帝撫几嘆曰。】

  『撫几』,「几」就是桌子、茶几。宋文帝很讚歎說:

  【「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泥於近教,如法師所言,真可謂開悟明達,通天人之際矣!」敕有司供給,舉國宗奉。】

  文帝就拍案讚歎的說,「世俗人對深遠的佛理迷惑不清」,道理他講不清楚,「無從信奉」。為什麼世俗的人他沒有辦法來信奉佛教,依教奉行?就是這些道理沒有說明,沒講清楚,大家不曉得該怎麼修,「大都是出家人拘泥於出世法而疏於入世的教化」。這一點非常重要,出家人他拘泥、執著在出世間法,就疏忽掉世間法。

  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家師淨老和尚就跟我講,他說你現在出家了,出家人當然主要學的是出世間法,佛法,但是也要通世間法。世間法是什麼?人情世故都要通,你才能弘法利生,這些世俗的人他才樂意來接受。如果你只通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沒有辦法弘法利生,只能自己自了,做不到弘法利生。如果你要發大乘心,自利利他,必定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因為這個就是講人情世故。所以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講《常禮舉要》、講《論語》,特別給蓮友強調人情世故。你懂人情世故,你才能辦事;你不懂人情世故,你就辦不了事,處處妨礙,處處障礙,這個就是不懂禮。你看《常禮舉要》講的,禮它的精神就是通達世故人情。

  這段就是通達世故人情,他現在這個地位,他很難做到,但是他又很想學佛,怎麼辦?如果跋摩法師跟他講不行,你一定要吃素、要持齋,不能殺生,恐怕宋文帝他就做不到,他這樣很難接受,那我只好放棄學佛,我就不學了。你不是把他得度的因緣中斷了嗎?而且你中斷他一個人,影響多大?他一個人影響全國,那個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就是一般人民百姓,你可以勸他你要持齋戒殺。實在講,一般人他還沒有深入,也不勸。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台中蓮社李老師他三不勸,他有三樁事情不主動去勸人,第一個不勸人家吃素,一般社會上人都吃肉,第一個不勸人家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家去受戒;第三不勸人家出家,這個三不勸。歡迎你來聽經,聽經歡迎。為什麼不主動勸人家吃素?因為剛初學的人他還沒有吃素,對吃素的觀念他還不明白,你就勸他你要吃素,進入佛教你要吃素,如果他還做不到,他可能他就不願來接觸,就沒有辦法來學佛了,因為他現在吃素吃不來。你要勸他受戒,他可能就跑掉了,他說現在我做不到,這個以後再說。你勸他出家,那更不得了,出了家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嚇都把他嚇跑了。所以不要說這些國王、大臣,做大官的,就是一般的人,李老師都三不勸。但是歡迎你來聽經,經,道理你聽明白了,吃素也是你的事情,你自己知道吃素有什麼好處,持戒不殺生有什麼好處,出家好處更殊勝,那是你的事情了。所以李老師他負責把經教講清楚、說明白,聽明白了,那就是個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自動自發,你願意吃素、持齋、持戒、出家,都是個人的事情,他不主動去勸。所以跟李老師學的人很多,來接觸佛法、接觸傳統文化的很多,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特別我們出家人,也是要學習求那跋摩法師,這個叫做善巧方便,這個叫做通達世故人情。這一條就是世故人情。宋文帝說,都是這些出家人他拘泥在出世法,對入世的這種教化他就疏忽了,就沒有了,所以佛法就很難去推廣。如果所有出家人都像你這樣講,你「實在是一個開悟明達」,解行都通達的高僧,堪作天人師。於是宋文帝就命令掌管的官吏供養跋摩法師,全國的人民都對他崇拜供奉。這個法師,高僧大德,他不是求個人的名利,他這些統統沒有,為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利益眾生。你度一個國家領導人,你等於度這個國家全部的人,因為他有影響力。所以以前我們淨老和尚也勸馬總統,他說我講經,你只要坐在第一排第一個,就不一樣了。結果我們遺撼的,馬總統沒有去聽老和尚講經,不然這個歷史會留記錄的,對後續的那種影響面就不一樣,你給後面的領導人也做一個示範、榜樣,就不一樣。這個就是世故人情。所以出家不能說世間法就不需要了,不是這樣的,要懂得善巧方便。我們看蓮池大師的讚:

  【贊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獨不信者之過,亦論佛法者未盡其妙也。如求那者,義正而語圓,辭善巧而不叛於道,真佛法、世法,通融不礙者矣!雖古良諫議何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見而自謂持正,不知使人主不欲親近緇流者,正為此等輩也。神龍變化,非蚯蚓所知,其是之謂歟?」】

  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非常讚歎,蓮池大師說,「帝王所以不信佛法,不獨是帝王本身的過錯」,也不是只有他這一方面的過錯,「實在也是講論佛法的人」,你在闡述佛法不能完全闡述發揮佛法的奧妙、圓融。這也是出家人、弘法的人這方面的問題,不是只有帝王本身的問題,這方面也有問題,你怎麼勸他的?你怎麼跟他講的?像求那跋摩法師,他這樣來談論佛法,「道理正確而說法圓融委婉,言辭善巧而不違背正理」,他沒有違背佛法,也隨順世間法,「才是真正融通佛法和世法而不相妨礙的人啊!」就是世法、佛法都要融通,才沒有障礙。「就是古代賢良的諫議大夫,也不過如此。」賢良的大夫,就是懂得勸諫君王的這些大夫,他諫議的言辭善巧方便。這個我們在聽蔡老師的《群書治要》也講過,你對上面的勸諫,你要讓他很樂意能夠來接受。你對他的勸導,講話怎麼講,道理怎麼去分析,怎樣講可以圓融,這個就很關鍵,你才能夠勸導,他才能接受。如果你講得很直、很衝,他一聽,下面統統聽不下去了,就幫不上忙,這個就產生障礙了。

  這個是古代的,現在我們看老和尚,你看他跟各國的領導人他怎麼接觸、怎麼交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有各宗教的這些領導,你看他怎麼講,他也是活生生表演給我們看,大家聽了都很樂意接受,所以才能團結宗教。在新加坡團結宗教、在澳洲圖文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就是說佛法跟世法,人情世故都通達。不然一般的法師他做不到,他只是說佛法就是這樣,沒有妥協的餘地,那大家彼此就不能交流了。所以蓮池大師讚歎,以前賢良的諫議大夫,向皇帝諫議的,這些很會勸諫的大夫也不過是如此,也不能超過跋摩法師。「那些固執偏見而自謂秉持正道的世俗僧,他們不知道帝王的不願親近出家人的原因」,『緇流』就是出家人。為什麼看到出家人,大家都敬而遠之,那是什麼原因?看到出家人要吃素,這個我現在做不到,不殺生也做不到,所以大家害怕了,不敢來了。「正是因為他們這種人啊!」就是說這種世俗僧,他對佛法、世法不通達,所以他弘法就會有障礙。

  下面是引用比喻,「神龍的變化」,神龍變化莫測,一般蚯蚓牠怎麼會知道。用這個形容比喻真正的高僧,他的境界、他的善巧方便,不是一般世俗的僧人他所能夠理解的,就像神龍那麼大的變化,那隻蚯蚓牠怎麼會知道。「正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老和尚當時在新加坡跟其他宗教往來,佛教也有寺院就抗議,為什麼去幫助其他宗教?還寫了文章,後來被新加坡政府制止了。新加坡政府它正需要這一塊,它怕的就是種族太多,它就有矛盾,會衝突,宗教不一樣,常常在打架,這個國家是最怕的。現在我們老和尚替它做這個事情,它歡喜得不得了,所以那個寺院提出來,馬上被政府制止,不能破壞團結。這是古代的,現代我們老和尚就是表演這樣給我們看。我們現在看看當代佛教界這些大法師,能夠跟其他宗教這麼和諧往來,跟各國領導人這麼密切、深入的交流,實在也不多了,這些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所以我們現在有機會遇到做官的、做國王的,我們就是要懂得怎麼去跟他說法,讓他能夠接受,你先不要去要求他你要吃什麼,如果他自己想要吃素當然可以,人情世故。像我們到日本去,日本的出家人他也沒吃素,所以我們到京都去,跟中西隨功法師,我是叫素的吃,他叫炸雞腿,我說沒關係,你吃你的。你吃你的,我吃我的,都可以。甚至有時候不方便,他們吃葷,他們只有準備肉,你也要吃。所以早年我們淨老和尚跟道安法師,他們組一個團去日本訪問,日本人他沒有吃素,他準備的都是魚、肉,那你不能特別叫他去給你弄素的。後來道安法師就講,說你們如果還可以吃得下的就吃,當然你吃了會反胃的,你就挑著旁邊的菜吃了。就是說禮貌上我們也不能失禮,人家辦這些,你統統不吃,他也會很難過,好像他做得不好。那個時候好像剛剛台灣佛教界跟日本交流,彼此還不是很了解。現在日本慢慢也有在吃素了,慢慢也有,但是它那個吃素的還是不普遍。所以這些方面我們就是入境隨俗,《常禮舉要》講這是人情世故,這樣我們就不會去造成人家的困擾;讓人家歡喜,樂意來跟我們交流,我們才能藉這個機會把佛法弘揚出去。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