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0集)  2000/12/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1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八面,經文第五行看起: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這一小段,上一次我們將「六度」介紹過去了,今天我們要說明底下這兩句,『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們讀這兩句經文,特別是生活在現代社會裡,我們的感觸特別多,確實能體會到世尊教誨的重要性。當前的社會,可以說家庭破碎,社會善良的風俗敗壞,學校裡面忽略人文、倫理道德的教學,造成現代社會的混亂不安、天災人禍的頻繁。許多人告訴我,他們似乎覺察到這個世界真的會有末日的來臨。

  這種憂慮、恐怖,不是沒有原因的。中國的聖人從來不迷信,教導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觀察宇宙間的現象。現象裡面,「現象」是一種果報的反應。「因行」是人心,人的行為造作,那才是真因。大乘經上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細心觀察依報,「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然後回過頭來,仔細觀察社會大眾他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們想些什麼?他們說些什麼?他們做些什麼?於是吉凶禍福大概就能夠有相當正確的判斷。

  人不是聖賢,怎麼可能沒有過失?所以古聖先賢對於後天的教育非常重視。這個跟佛法裡面講的「緣生」,是同一個道理。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註疏裡,他老人家講得好,說:「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講得太好了!因此,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他要給自己的子女、給自己的晚輩學生創造最好的緣。從這些地方來觀察,我們才看到所謂愛心,所謂真正的慈悲,是要給年輕人、給下一代最殊勝的緣。唯有殊勝的緣,我們才能學到正法,才能夠學到正道,這樣就帶給我們安定和平、幸福美滿的生活。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給我們製造無比殊勝的學習的善緣。

  看看中國古老的聖哲,西方宗教創教的這些教主們,都給世間營造學習最佳的緣分。這種恩德,實實在在超過了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照顧是一生的,這些大聖人、神聖,他們對我們的愛護、照顧是生生世世的,是永恆而不間斷的。我們在《無量壽經》得的利益尤其是多,解決現代社會問題,這一段經文就是最好的開示,佛陀教我們用四攝、六度。「四攝」,是人與人的接觸,人與自然環境的接觸,人與天地鬼神的接觸,接觸裡面,我們怎樣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這用「四攝法」。

  關係建立之後,就要用「六度」,用這六條。所以『恆以布施』,「恆」是永遠沒有中斷,永遠沒有改變,「布施」在此地的意思,就是「服務」。我們一般講,為人民服務,在佛法裡面範圍更大,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布施」。我們看到這些名詞,看到「布施」,拿金錢財物幫助別人,這僅僅是我們服務無數項目裡面的一種,這個要知道。只要看到眾生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立刻伸出援手,就要去幫助他。

  居士林四樓陽台上建造的千手觀音,他就代表這個意思。「千手千眼」,那個手掌裡面有一隻眼睛,這是表法的意思,它教導我們看到了立刻就要援手,眼到手到,刻不容緩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沒有猶豫,沒有後悔,盡心盡力幫助別人。也許有同修要問: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尤其在現代的社會,我們有困難,別人都不幫助我,別人有困難,我們為什麼要幫助別人?讀聖賢書的人、讀佛書的人他明瞭,遇到眾生有困難不能援手幫助的,是他不明瞭這些道理。他如果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他必定像諸佛菩薩一樣眼到手到,是他不明瞭。

  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又何嘗不如是?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很吝嗇,人家再苦再難,我看到的時候也沒有放在心上,也不肯去幫助他。為什麼?不懂,不知道別人跟我是什麼關係。接受聖賢教訓之後,讀誦大乘,漸漸才明瞭。佛在經上常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譬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大我,像我們這個人身,我們自己這個小我,就是身體裡面的一個細胞,別人也是身體裡頭一個細胞,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幫助眾生就是真正幫助自己,自他不二,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不但是一切人跟我們是一體,我們非常關心,無條件的愛護、關懷,尊敬、協助,我們對於動物,乃至於蚊蟲螞蟻,我們對於植物(樹木花草)都能以平等的愛心,平等的關懷協助。這是從經書裡頭學來的,這就是說,人不能不接受教育,不能不接受聖賢的教育。

  中國諺語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什麼是「老人」?孔老夫子是老人,孟夫子是老人,古聖先賢對我們來講,那是老人。這些歷史上大的學者、大聖大賢,他們的成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們的成就,是貫通古聖先賢的學說。「通」這一個字重要!中國人常講「政通人和」,「通」太重要了。橫豎上下他統統貫通了,這個人叫大聖大賢。我說這個話意義很深、很廣,我們要效法,我們要學習;他能夠貫通,我們也能貫通。實在說,聖賢、諸佛菩薩,都是期望我們跟他一樣,不能在他之下。

  我們有沒有能力貫通?經典上的答案是肯定的。《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裡,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就像宗教裡面讚美上帝那個話一樣,「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智慧,大家都是平等的。為什麼我們的智慧能力失掉?什麼原因失掉?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一語道破。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智慧能力,是因為我們的妄想,因為我們的分別,因為我們的執著,這樣失掉了。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是真的失掉,佛法這失叫迷失。迷失,哪一天你要覺悟了,你這個智慧能力立刻就恢復,所以它可以恢復的,它不是真的失掉;換句話說,暫時的失掉。

  聖人對我們的教誨沒有別的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智慧德能而已。而這種智慧德能,是圓滿的,是究竟的,是上下橫豎通達的。因為我們迷得太久了。迷失太久了,不是這一生。現在人相信輪迴、相信有前生後世的人,愈來愈多了。我們從西方報導,這個比例年年都在上升,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生生世世都迷失了。雖然諸佛菩薩、這些神聖,也是生生世世的來教誨我們,這個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了,為什麼我們還不能夠恢復自己的性德?在佛法裡頭套一句術語說,「業障太重」。

  這個話講得沒錯,但是也不能是完全對。怎麼說不能完全對?如果我們只是怪自己業障太重,你到哪一天才能出頭?所以不能完全說是對。善導大師的話說得有道理,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這個「殊勝」,當然頭一個條件,要有好老師。這個老師有修有證,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有方法,有很好的教學方法,我們要遇到這種機緣,會把我們修行的時間縮短,我們在一生當中就可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遇到好老師,自己能不能成就,關鍵是在自己。我常講,這個關鍵沒有別的,好學、肯學;只要肯學,只要好學,沒有不成就的。「肯學」裡頭最重要的,是要接受老師的指導。這一點,在現在講,也是最困難的一樁事情。所以對老師必須有堅定的信心,圓滿的信心,老師教你怎麼做,我們很認真努力去做,決定不違背,這樣才能成功。如果對於老師有疑惑,不能完全信任,我們的修學就要打折扣了。同樣是一個好老師,他決不是教一個學生。他教的學生很多,為什麼有的成就,有的不能成就?這裡面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肯定在「依教奉行」。也就是我們今天講,聽話的學生,接受指導的學生,這個學生肯定成就。不能接受指導,所謂是「陽奉陰違」,還隨順自己的知見,這種人多半都是相當聰明人,那就是諺語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不如老實人,老實人成就了,聰明人失敗了。這個例子,古今中外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

  所以了解這個道理,決定要聽從老師的教導。老師教我們學一樣,我們就乖乖學一樣;老師教我們認真學這一篇,我們就認真學這一篇。這個在現代教學,實在是難事。古時候在中國,因為在家庭裡面父母教,長輩教導你,懂得尊師重道,那個修學環境比我們現在好得太多了。現在這個環境,提倡「民主自由開放」,這個麻煩大了。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隨順自己喜歡,隨順自己的愛好,不能尊重老師,縱有聰明天賦也很難有成就,道理在此地。

  「六度」,我們在此地簡單的說,大家要有一個正確的概念。布施是犧牲奉獻,無條件的犧牲奉獻,為人民、為眾生服務,這叫布施波羅蜜。第二「持戒」,持戒是守法,遵守法律,遵守老師的教誡,還要遵守每一個地區他們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決定沒有牴觸,這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所謂「入境隨俗」,如果不能夠隨順,縱然是好事也很難有成就;在我們佛法裡面叫「隨緣」,此地持戒裡頭有隨緣。

  我們在此地跟其他宗教接觸得很多,我有時候跟他們談起,我說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拜火教我們中國人稱為「祅教」,好像是什麼人寫的小說裡頭叫「明教」,那都是拜火教,也是唐朝時候傳到中國的,現在在中國沒有了;天主教、基督教在唐朝時候叫「景教」,風景的景,景教,都是在隋唐時候傳到中國來的。為什麼在中國不能夠生根,到以後在中國就沒有了?諸位要曉得,現在天主教、基督教傳到中國,不到一百年的歷史;古時候傳到那裡的,已經消失了。我跟他們這些宗教領袖、牧師們在一塊聊天,我說:「你知道什麼原因?」他們想不出來。我就告訴他:「隨緣。」

  佛教能隨緣,所以佛教到中國來之後,印度出家人穿我們中國的海青,穿中國人衣服,建的道場建中國的樣式,中國人歡喜。「入境隨俗」,這叫持戒,所以中國人歡迎,他這個教在中國就發揚光大。天主教、基督教他們那個教,一定要保守它的形式,不能夠隨順中國人,中國人一看:「那是外國的文化。」自然就劃一道界限,很不容易去接納,逐漸它就消失掉,就這麼個原因。

  古代的這些出家人,都懂得佛法的教學一定要適合本土化、現代化。這是多年我講經常常提到,一定要懂得本土化跟現代化,要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尊重他們的傳統,決定不能破壞;幫助他更加完善,更加以美化,人家心裡就歡喜,這才容易接受;他對我有好處、有幫助的,決定不是一個破壞性的。佛教,幾千年前佛陀就這樣的教誡弟子。現在,佛教在世間普遍衰了,衰的原因是什麼?很簡單,把佛陀的教誨忘掉了,以為我們這個形式是最好的,別人形式不如我們,跟人家格格不入,造成到處與人對立,這對於佛教教學產生嚴重的障礙。

  今天講到「持戒」,大家都死在名相裡頭。提到「戒」,一定想到五戒、十戒、兩百五十條戒,就想到這些東西去了。愈想愈窄小,不知道「六度」每一條,它的意義都是廣大無有邊際的。所以這些名詞在什麼地方,講法就不一樣,我們一定要懂得。「六度」是菩薩道,菩薩是上求下化,念念那個境界都是等虛空法界,哪有那麼樣窄小?所以此地的意思,決定要懂得尊重別人的傳統,尊重別人的文化,尊重別人的制度,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與大眾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重要!

  人與人之間不平,和睦就決定做不到。和平,全世界人都在喊,喊了幾千年、幾萬年,和平不能落實。什麼原因?不能夠平等對人。這要靠教育,這真正是聖賢教育。在這個世間,貴人要幫助賤人(地位低的人),富人要幫助貧人,大國要幫助小國,強國要幫助弱國,世界才有和平。我大你小,你要尊重我,我瞧不起你,哪來的和平?哪裡會有安定?所以「和平」兩個字,「和」是果,「平」是因;沒有平等,哪來的和睦?佛說法,常常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後面。為什麼?世間人重視果,「果必有因」,要曉得這個道理。

  不但人與人要平等,人與一切動物要平等,人與樹木花草也要平等,天地之間才有一片祥和。外國人講「磁場」,中國人講「氣氛」,祥和的氣氛,這個沒有聖賢教育,誰能懂得?縱有善根,縱有好的天賦,也沒有法子。所以教育是多麼重要!《禮記‧學記》裡面教導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話,是對國家領導人說的。你建立一個國家,執掌政權,什麼事情最重要?教學。只要把教育辦好,決定是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人民安樂;這個要靠教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教育,這底下講的是「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教」就是教學,「化」是教學的成績。接受教育的人,他產生變化,變化氣質,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個教育收到成果。「教化」兩個字,「教」是事,「化」是成就,這樣才能夠「安立眾生」,眾生才能夠安身立命。而教學裡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做父母的有責任。父母是不是真正的愛護子女?要看他是不是善教兒女。怎麼樣教導?自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要給兒女做好榜樣。兒女在幼年的時候,天天看著父母,父母一舉一動影響他的身心。

  所以中國儒家的教育,從胎教開始。母親懷孕,就不能夠打妄想,心地要清淨,這個對於小孩的身心影響很大。如果母親懷孕常常發脾氣,這個小孩以後就變成問題兒童;懷孕的時候,如果母親充滿愛心,這個小孩將來是仁慈的人。飲食舉止都要留意,不可以放逸,影響胎兒。小孩出生之後,自己更加要嚴格的約束自己,給小孩做好榜樣,這叫真正愛護子女。現在年輕人沒有人懂得這些事情,不但他不懂,他的父母也不懂,可能到他的祖父母也不懂。大概能懂的,是高祖父母以上的,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

  今天家庭教育沒有了,兒女不聽父母的話,學生不聽老師的話,員工不聽老闆的話,人民不聽政府的話,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這個問題是多麼嚴重!學校教育跟倫理道德脫了節。社會教育,你們看看現在報紙雜誌、新聞廣播網路那裡面是些什麼東西,你就知道了。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災難?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的。最後我們就要看看宗教教育還有沒有救,如果宗教教育也沒有救,世界末日就來臨了。

  我們看看現在宗教教育,多半都流於形式,宗教這些儀式,宗教教育沒有了。如果宗教沒有教育只有儀式,這個宗教是屬於迷信的。我們天天去拜神,神教我們什麼?不知道。只知道神有很大的權威,我要巴結他,他對我好,我要得罪他,他要懲罰我,這叫迷信。神不是這個意思,神絕對不要求人巴結他。這些神聖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不懂,我們沒有學過。無論哪個宗教的經典我都看到過,神聖都教給我們孝順父母,連基督教都不例外,你去看看聖經。我們不孝父母,我們對我們的鄰居、朋友沒有善心,這都是神明認為是極惡的行為。

  我常講,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再看看任何一個宗教,我們讀它的經典,又何嘗不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謂「多元文化」,就是這些神聖教人,決定不分國家,不分族類,不分宗教,這叫多元化的。他們教學的內容,博大精深,無所不包,我們要用心去體會,要認真去學習,這些全部都包括在「持戒」這一條。「持戒」的意思多深、多廣,我們要學習。

  今天我們要求這個社會從極端不穩定地方要能夠回頭轉到安定,有什麼方法?現在方法真的是有;如果在古時候,要演變成今天這個局面,那真的,上帝、神仙來都沒有辦法,都救不了。現代可以,現代我們可以利用高科技、利用衛星電視傳播來教學。真的有個十個八個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值得社會大眾崇敬的這些善知識,請他們在衛星廣播電台每天講兩個小時,為全世界的人上兩小時的課,我相信一年的時間,天下太平。所以現在辦得到,這麼好的工具,我們要懂得利用。每天跟大家上課,每天跟大家講道說經,讓大家省悟過來,放棄自私自利,放棄追求名聞利養、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放棄貪瞋痴慢,學佛菩薩,學聖賢人,學好人,來挽救這個世界的劫運。所以這是能做得到的事情,端在有心人去做。

  接著,第三個科目「忍辱」,「忍辱」這個意思是「耐心」。世出世間一切法,成就都要靠耐心,愈是大事,愈要有耐心。大事裡面,第一樁大事是自己的改過自新。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改過自新,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轉凡成聖,首先要建立這個信心。佛家說得好,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相信我能,「我能學佛,我會學得跟佛一樣」、「我能夠學神」、「我也能夠學得跟上帝一樣,上帝怎麼樣愛世人,我也能一樣的愛世人」。第二個叫「信他」,這個他就是老師。我們學佛,就要相信佛菩薩;宗教徒一定要信神。信自己,再信聖賢的教誨,我們依照他的引導,依照他的教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夠改過自新,決定能夠成就,要從這個地方做起。

  天天都在學習,生生世世都在學習,永遠沒有終止,這叫「精進」。世間求學,小學念六年畢業了,中學三年也能夠畢業,大學四年也能畢業了。佛法教學裡頭沒有畢業的,永遠在學習,生生世世在學習。一直到成佛,有沒有畢業?還是沒有畢業。這個話怎麼說?成佛之後,佛要表演作學生給別人看;他是畢業了,畢業還要從頭來做起,那是做給別人看的,這叫大慈大悲,這在佛法裡面叫「乘願再來」,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佛在此地要我們發精進心,這個意思很深長。不要以為成了佛就沒事了,成了佛,事更多。這麼多苦難眾生都要你去教,都要你去幫助,事情更多。不過那個時候不怕,你有智慧,你有神通,你有道力,你有善巧方便。

  接著是講「禪定」,這是我們現前自己修學、幫助別人能不能有成果關鍵的所在。什麼叫「禪」?禪是不受外來的誘惑,這叫「禪」;「定」是心裡頭確實有主宰。諸位都曉得,修行魔障很多,為什麼很多人修行著魔?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如果我們總結一句來說,所謂「著魔」就是受了外界的誘惑,這就著魔了。佛在《八大人覺經》上告訴我們,《八大人覺經》念的人很多,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佛在經上講,魔有四類,四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這是我們裡面的煩惱;外面境界叫天魔。「天魔」的意思,就是所有一切身外的誘惑,統統叫天魔;眼見色,耳聞聲,舌嚐味,鼻嗅香,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被境界迷了。這個境界合你的意思,你就起貪心,不合你的意思,你就起瞋恚心,這就叫著魔。

  我們天天都著魔,不過還不錯,著的輕。有些人著的非常嚴重,那個麻煩就大了。為什麼嚴重?堅固的執著。我們分別執著比較輕,所以看起來好像正常的樣子,其實不正常,佛菩薩看我們很不正常;不過我們比那個嚴重的,那是正常多了。那個嚴重的,今天我們常常講的是「精神分裂」,送到精神病院的。他為什麼會精神分裂,搞成那個樣子?他的執著太重了,這個結解不開,過分的執著,就變成那個樣子。我們雖然執著,有的時候還能夠忍得過一點,所以比較好一點。天人看我們,我們就像神經病一樣;我們看餓鬼、畜生,那也講他們是神經病一樣。所以你從哪個境界,去怎麼看法。到什麼時候才恢復正常?法身大士才恢復正常;《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正常的人。換句話說,十法界、六道都不正常,只是比較好一點,都是有病,這神經病病輕一點,不太嚴重;三惡道是很嚴重,三善道比較輕一點,四聖法界比我們又輕一點,就這麼個狀況。「禪定」就是一付良藥,對治這個毛病的。

  「禪」就是不受外面境界誘惑。如何才能達到不受外境誘惑?佛告訴我們,你要明瞭外面境界的事實真相,你就不受誘惑了。為什麼?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得禪定,你就不會再受外面境界誘惑了。外面境界相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你才見到事實真相。為什麼?「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佛在經上常常用「雲」來做比喻,這是佛經上用得最多的。我們現在對於雲了解得很清楚,遠看到有,近看就沒有了。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萬事萬物就像雲霧一樣,所以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

  所以佛告訴我們,這一切五欲六塵的現象,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執著,你就錯了,受用而不執著,你得大自在。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叫「遊戲神通」,就像在舞台上表演的,表演得很逼真,他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表演的人自己以為是真的,那完了,那就迷了。永遠保持著清醒,不要被境界欺騙了,境界永遠是虛幻不實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對於自己身體,我們可以受用它,但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生病,病就來了。不執著它,你天天用它,用它斷惡修善,用它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你要好好用它,不要受它欺騙。有些人受它欺騙,身體要保養,天天要吃補藥,天天要去看醫生,本來沒有病,愈看病愈多,本來沒有事情,愈吃麻煩愈大,你就被身體欺騙了。

  所以身體之會有病,人之會衰老,有同修問我,問我這個問題:「為什麼會衰老?為什麼會有病?」古人已經有答覆:「病從口入。」你們想想看,確實病從口入。你亂吃東西,貪吃,所以你才會生病。怎麼會老?「憂能使人老。」你常常憂慮,你怎麼會不老?你要想不老,什麼事都不要放在心上,沒有牽腸掛肚的事情,沒有憂慮的事情。平常思想,別人的事情可以想,自己的事情不能想,自己的事情一想,愈想人就愈老。想別人的事情沒有關係,為什麼?得失不關心;我替別人做,做好了,他有福報;我做不好,他沒有福報,反正我已經盡心盡力,我自己沒有得失。自己有得失,這個容易就會衰老,就會有很多疾病。所以要想不老,要想不病,古人已經講過,何必要我來給你們解答?你們能真正相信,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就可以保持青春永駐。

  在新加坡,大家曉得有個一百零一歲,馬上過年了,就一百零二歲了,你看許哲女士,她真的就做到這兩件事情。她的生活飲食非常簡單,所以她不生病。她沒有憂慮,她沒有牽掛,天天忙著去幫助別人、救濟別人,為老人服務,為病人服務。她一生做這個事情,所以她不老,她不病。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今天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這個行業是為社會服務的。「不是為自己營利的,是為社會服務的」,這個念頭一轉,你就變成菩薩,轉迷為悟,轉苦為樂。這是真理,這才是事實真相。

  你有一個公司,你有幾百個員工、幾千個員工,我這個生意是為社會服務的,是為所有員工服務的,他們能夠得到安定的生活,為他的,不為我自己。而這個公司,是為整個社會服務的,自己完全沒有得失,你這個營運決定興旺。為什麼?菩薩事業。你這個商人,在佛經裡面,「商主菩薩」,你不是凡人。你沒有私心,你沒有自私自利的欲望,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你怎麼會受外頭境界誘惑?真的做到外不受誘惑,內不起妄念。內不起自私自利的妄念,不起貪瞋痴慢的念頭,那叫「定」。定是內不動心,禪是外不著相,這個要落實在自己生活上,落實在自己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禪定不是在禪堂盤腿面壁,那種禪沒有用處,禪定是活活潑潑運用我們生活當中。

  最後一條,這是「智慧」。智慧是對於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現象、一切因果,都能夠正確的通達明瞭,沒有一絲毫疑惑。把這個智慧落實在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菩薩的生活。所謂菩薩的生活,就是一個覺悟人的生活,佛家稱「菩薩」,實際上,覺悟、覺而不迷的人,我們稱他作菩薩,他的生活。我們要向他學習,所謂「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我們要向他學習。自己認真努力學習,就是「教化安立眾生」,這叫做身教,我們自己給這些大眾做個榜樣。真正肯發心、肯學習,跟諸位說,我們的壽命個個都像許哲一樣,她不是命裡頭長壽,她這個壽命是修得的,她不是報得的。

  報得的,那是你命中注定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報得的。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報得的命只有五十三歲。他聽雲谷禪師的教誨,命運是可以改的,他認真努力的斷惡修善,他活到七十四歲,延長了二十多年。這個壽命是修得的,不是報得的。為什麼了凡先生不能活個一百歲、一百二十歲,七十四歲就走了?他修得不夠,他只修了一個斷惡修善,他沒有能夠轉迷為悟,沒有能夠把自己完全放下,去教化安立眾生,他沒有做到這一點;他要能做到這一點,他的壽命就長遠了。

  住世多久?菩薩住世多久,他不是報得,他是看教化眾生的緣分。如果教化眾生的緣分盡了,他就走了。什麼叫盡了?沒有人願意跟他學,他在這個世間沒事情幹了,那就走了。他走得很自在,走得很瀟灑,他知道到哪裡去,知道自己要幹些什麼事情,純粹是為了教化安立眾生。教化安立有目標,這個目標太偉大了,了凡先生沒有這麼大的目標。他要有這麼大的目標,我相信他住世應當在一百歲以上,不可能在一百歲以下的。這個經上講的,要幫助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非常非常了不起。

  我們用世間比喻來說,世間的教育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有學士學位、有碩士學位、有博士學位。幫助一個人,教育一個人,一定要希望他拿到最高的學位,這個教育才算是圓滿成就了。如果說他只是一個小學畢業,或者幫助他到中學畢業,我們的幫助不圓滿,我們對他還是有欠缺,他沒有受到完整的教育;這是世法。在佛法裡面,比這個就高得太多了。佛門裡面阿羅漢、菩薩、佛陀,跟諸位說,都是佛教學位的名稱。「阿羅漢」就好比是學士,「菩薩」好比是碩士,「佛陀」好比是博士,最高的學位。他們學的是什麼?無上真正之道。這一句話在梵文的名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的翻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這一句「無上真正之道」,無上正等正覺。

  阿羅漢得到正覺,第一個學位他拿到了。所謂「覺」就是明瞭,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了,正確的明白了,決定沒錯誤。佛經裡面說,功夫到了這一個程度,自自然然就超越六道輪迴;不在三界裡面,超越六道輪迴,他住四聖法界,這是佛法教學第一個階段。如果不能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沒有成就。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小成就;算是有成就了,不是大成就,小成就,所以叫小果,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再往上去一層,你得到「正等正覺」,這比正覺高了,「等」是等於佛;等於佛,當然你還沒有到佛的境界,可以說差不多等於他了,不是佛的境界,這個程度在佛法裡面就稱為「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了,這是菩薩。

  菩薩修學圓滿;所以菩薩還要學習,學習決定不能夠終止,永遠要往前精進,要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是到頂,再沒有在他之上的,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個學位的名稱,稱為「佛陀」。諸位要記住,佛、菩薩、羅漢是佛教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我們學習佛法,目的就是要去拿到這個學位。換句話說,我們要證得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叫「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們的心安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境界在佛學裡面名稱很多,一般大乘經裡面稱之為「大般涅槃」。「般涅槃」是梵語,「涅槃」翻譯中國名稱也翻得很多,最普遍的是翻作「滅」,「四諦」裡頭苦、集、滅、道,滅是涅槃。另外有一個也很通用的,翻作「圓寂」,意思都翻得很好。

  「滅」是什麼?滅一切煩惱習氣;在佛法裡面講,見思煩惱滅了,塵沙煩惱滅了,無明煩惱也滅了,「滅」是講這個意思。這些名詞如果不太好懂,我們換一個講法,這個講法還是佛經裡頭所說的:執著滅了,分別滅了,妄想滅了,這個名詞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諸位要知道,經上講的「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所說的「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這個東西沒有了。三種煩惱要是斷盡了,斷盡叫「滅」,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了,那就是如來果地上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都現前,這叫做「無上真正之道」,只有這個事情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這個事情,到阿羅漢才真正明白。雖明白,並不是究竟,並不是透徹,算是明白,他不再造輪迴業;換句話說,不再用輪迴心。「輪迴心」是什麼?「自私自利」這個心是輪迴心,「貪瞋痴慢」是輪迴心,阿羅漢決定不用了,所以他超越輪迴。如果我們還有這個念頭,自己一定要知道,沒有超越輪迴。無論你怎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沒有斷、沒有忘掉,我們講粗一點大家好懂,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斷盡,沒有斷得乾淨,你就出不了輪迴。你造的善,你積的德,你可以得人天福報,來生在人間享福,福報大的在天上享天福,出不了三界。

  什麼人出三界?自私自利的那個念頭斷盡,一絲毫都沒有了,這種人稱「阿羅漢」,他沒有自私自利,他不在三界裡面,他超越了。如果你發個狠心,能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乾淨,起心動念都是為別人、為社會、為眾生,決定沒有一絲毫是為自己,你現在就證阿羅漢果,你這個身在這個世間,佛家講叫「最後身」。為什麼?不再輪迴,這個身命捨掉之後,你就超越三界。你要不肯超越三界,再投胎來作人?乘願再來,你不會迷失,這是慈悲心,你跟這邊眾生有緣。這個肉身畢竟是個物質,用的時間久它總要壞的,壽命再長也不行,它總是要壞的,壞了換個身體,這個換得很自在,自己清清楚楚。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衣服怎麼愛惜,那個衣服也會破的,破了之後換一件新衣服。確確實實沒有生死,這個道理我們總要懂得、總要明瞭,要認真努力去做。

  可是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佛實在是非常慈悲,為我們這些不容易做得到的人,大開方便之門,開「淨土法門」。這個法門修學,要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做一個比較,那實在是方便太多,容易太多了。這是佛慈悲到了極處,為我們開出念佛法門,我們依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諸位要記住,能不能真的成就,就看你自私自利的念頭還有多少。可以不完全斷掉,但是要減到最低限度,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記住。確實是沒有斷掉,但是已經減到最低限度,這種人叫「帶業往生」,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如果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沒有了,他生方便有餘土,這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地位不相同,他提高了。

  所以自私自利害苦我們自己,這個東西對我們沒有好處。真正明白人,真正有智慧的人,起心動念無不是為一切眾生。什麼時候你能夠肯定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是真話,這才叫事實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自己」,這個道理很深、很難懂,這一樁事情一般人很不容易接受,但是它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怎樣能夠明白佛講這一句話的意思?你能夠明白的程度愈深愈好,愈廣愈好,為什麼?對我們放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來得容易了。為什麼不能夠放棄自私自利?對於事實真相茫然無知。看到佛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佛弟子對佛很尊敬,不敢反駁佛說錯了,不敢講佛說錯了,但是自己總是不能接受。這是學佛古今中外普遍的現象。佛很清楚,佛不會怪我們。我們契入的深度不夠,這是真正要用功夫的。

  功夫的運用,實在講,總不外乎看破、放下。所謂看破,是對於這個事理,佛家講性相、事理、因果,漸漸通達明白,這是看破。放下是再也不執著,首先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是什麼?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人不會把衣服當作自己。衣服是什麼?這是「我的衣服」;這是我的身體,身體不是我,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衣服,衣服不是我,「我的衣服」。諸位從這些言語裡去體會,身不是我,要加上個「我的身體」。我的身體很多,就好像我的衣服很多,我高興穿哪一件就穿哪一件,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身體。你們從這一句話裡頭細心去體會,如果能體會得,受用無有窮盡,自自然然從你內心裡頭、本性裡面,那種慈悲心、愛心會流露出來,會把這個愛心擴充到虛空法界,你才真正會愛護眾生,你才會真正尊重眾生,自自然然你會幫助一切眾生。

  全在教學!所以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示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從事於義務教學的工作,我們看到所有的宗教創始人沒有例外的。他們不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不求好的物質生活,他們都捨棄了。為什麼這麼做?無非是做個榜樣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去體悟:那些東西不是真實的。追求五欲六塵的生活,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不健康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本來是個健康的身體,何必要去進補?補,衣服破了補個洞,補!你身體一定有了問題你才補,愈補洞愈多,你身體麻煩就來了。

  由此可知,你們同修到新加坡來看我,我非常感激。現在差不多好像每一個星期都有組團到這邊來的,平均起來現在大概每個月到新加坡來我們共同學習的,總在三百人以上,每一個月平均。就是一年平均下來,每個月不會少過三百人的,多的時候可能到五百多人,我非常感謝你們。希望你們到這邊來,不要帶一些吃的東西給我。你們都知道,我不吃的。你們帶很多補的東西給我,帶了很多人參,還有「天山的雪蓮」,我摸都沒有摸過,我都拿去供眾,供養大眾,還有的做禮物轉送給別人,我自己完全用不著,所以身體才會健康。你們的好心、你們的好意,我非常感激,希望你們少帶。

  還有一樁事情,你們大家到這邊來,我一定會抽出時間跟諸位見面。平常不要寫信給我,我從來不看信的;所以寫信給我都會落空,我不看信的。現在有幾個同學幫助我看信,將來一開學上課了,可能他們也沒有時間。沒有時間,所以最好不要給我寫信,不要給我打電話,打電話我也接不到。尤其是往後,因為香港建了個道場,澳洲建了個道場,幾乎每個月我這幾個地方都要去,都要去看看,實在講,打電話不曉得我在哪裡,很不容易找到。所以大家在家裡認真努力讀經、念佛。

  陸續聽經,聽經現在在國內,好像是錄像帶也比較容易能夠得到。聽經,量不必多,不要聽很多種,要重複,遍數要多。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訂的標準,至少是一千遍。你們如果能夠相信,你拿到一部經的錄像帶,你要能聽一千遍,你就會開悟。為什麼?能聽一千遍,你的心定了,我判斷你能開悟,是從這個理由上來說的;你心定了,定心起用就是智慧。凡夫最難的,心亂,心定不下來。一部經聽一千遍,心定了。所以這種聽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非常好的修行手段。

  如果你要是找不到這些講經的光碟、錄像帶,這一次諸位同修到這裡來,我特別贈送大家《了凡四訓》的連續劇兩片,大概是兩個小時,我沒有計算時間。你們能把這兩片聽上三年,每天聽一遍,一天都不缺,聽上三年,你的心也定下來了,你的命運就轉過來了,這是實話。就這兩片東西三年不間斷,三年也是聽一千遍;一天一遍,一年三百六十遍,三年是一千遍。然後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往生!就在專精,不在多,這就是「住於無上真正之道」。我把這句話落實,一部經聽上一千遍,你就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