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四集)  2000/10/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4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倒數第一行,就是最後一行,「二利行」,這個小科「軌範具足」,經文只有一句: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經文雖然只有八個字,可是這八個字的內容非常的深廣。最近每天早晨我們在學習《十善業道經》,講到以十善道莊嚴菩薩六波羅蜜、莊嚴色界天的四無量心,現在講到的是莊嚴四攝法,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接著下面是莊嚴三十七道品、止觀以及方便。由此可知,此地『莊嚴眾行』這四個字,就是包括全部《十善業道經》,這四個字細講就是一部《十善業道經》,可見得這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

  「眾行」,「眾」是多,「行」是我們的生活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包括日常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全都在裡面,稱之為「眾行」。「莊嚴」這兩個字的意思,佛經裡面的解釋叫「福慧二嚴」,我們從這個解釋能夠體會到,佛菩薩教導我們過究竟圓滿福慧的生活、高度福慧的工作,無論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從事於哪一種工作,都充滿高度的智慧福德,包括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表現著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德,這叫「莊嚴」。福的莊嚴,我們現在學了《十善業道經》,稍稍懂得一點意思,以十善道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點點滴滴,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與十善業相應,這是福莊嚴。通達佛法的道理,你真正肯去這樣做,這是慧。佛給我們說了,我們聽了也能夠懂得一些。

  十善業確實是好,尤其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晝夜」是不間斷。不是把十善業道掛在口上,不是的,晝夜起心動念都與善法相應,這叫「常念」。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決定與十善業相應。「思惟善法」,思惟善法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裡面、待人接物,我們要怎樣幫助別人修善斷惡,這是要思惟。「觀察善法」,日常生活之中只見別人善,不見別人惡,這是菩薩行,我們要學。

  為什麼要學?這個道理很簡單,見別人惡,把別人惡記在自己心裡面,我們的心這個「善」就被破壞了。我們的心裡頭夾雜不善,很冤枉,夾雜的不是自己的不善,是別人的不善,你說冤不冤枉?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裡面,自己的心就不善了,這個善心、善行就被破壞了。所以我們應當在這個地方深深去體會到,一切善惡因果完全自己負責任,與別人不相干。別人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與我不相干,為什麼自己一定要把它攬過來,破壞自己的善心、善行?

  責任要自己負,見到別人惡行、種種不善,不把它放在心上,佛法裡面常常說的「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儒家教人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決定不把它放在自己心上,就什麼事都沒有。凡夫不了解這個道理,不懂事實真相,自己心行不善總是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別人害的,這個想法錯了,別人不能害你。別人要能害你,佛菩薩就能救你;別人害不了你,佛菩薩也救不了你。就是這個道理。

  佛菩薩能不能幫助一個人?不能幫助,佛菩薩真的要能幫助人,因果定律就推翻了,佛菩薩做不到。所以說佛菩薩救不了你,這一切人也害不了你。誰害你?自己害自己。誰救你?自己救自己。這是真話,這是真理,這是真實的事實真相。佛能夠幫助我們的,教導我們,把宇宙人生的道理跟我們說清楚,事實真相說清楚,我們覺悟了,改過自新,這樣才得救。所以你自己修行,自悟,自己覺悟了,自修、自證。佛不度眾生,是你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己證得的。

  佛家講緣,緣有四種,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親因緣,說到親因緣每一個人都平等。「親因緣」是什麼?在有情眾生分上講就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親因緣。你能夠修行成佛,憑什麼?憑我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這佛在經上常說的。我們今天迷失了佛性,所以變成眾生,搞這些六道生死輪迴。怎樣才能覺悟自性?這是靠佛菩薩幫助,這是第二個緣「所緣緣」,要自己發心。

  我們今天,所緣就是攀緣,我們所攀緣的是什麼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心裡面念念所思慮的是什麼,這就是所緣緣。六道眾生所緣緣的都是自私自利,從自私自利發展成名聞利養,念念希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內裡面貪瞋痴慢不斷在增長,貪瞋痴慢沒有消滅、沒有淡幾分,天天在增長,這是六道凡夫的所緣緣。佛給我們說,這些緣慮是六道輪迴的業因。你為什麼會搞六道輪迴?原因就是這個,天天在造輪迴的因,你怎麼能脫離輪迴的果報?所以自私自利的心、名利心、貪瞋痴慢的心,我們把它總合起來講一個名詞,叫「輪迴心」。

  用輪迴心來學佛,還是造輪迴業。不過佛法是善法,輪迴心學佛得的果報是什麼?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我們看現在這個社會裡面,有許多富貴的眾生,在各個行業裡面領導人,這是他的貴;他擁有億萬財富,這是富。富貴的果報是什麼?以輪迴心在佛門裡面修的福報,他得的是這個。我們在佛法裡修學一個過程,現在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如果他是用菩提心來修福慧,果報就不在三界,他去作佛、作菩薩、作阿羅漢去了,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這用心不一樣。輪迴心是迷心、迷的現象,念念為自己這是迷;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是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正法久住,覺悟眾生,這是菩提心。同樣在修福、修慧,用心不一樣,果報就完全不相同,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

  「莊嚴眾行」細講很難,現在我們念《十善業道經》,提起來諸位同修印象就會深刻一些。十善業,佛在經上很慈悲,給我們舉了個例子,十善業用在布施上:不殺生布施得什麼果報?不偷盜布施得什麼樣果報?不邪淫的布施得什麼樣果報?乃至於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落實在持戒之中:不殺生持戒、不偷盜持戒,乃至於不貪、不瞋持戒,一一果報都非常殊勝。由此可知,我們日常生活確實相當複雜,點點滴滴都有前因後果。

  誰能看得清楚?佛菩薩看得清楚,修行人真正用功的人也能看得清楚。功夫愈深,這個「深」是講定慧,定慧功夫愈深,你看得愈廣、看得愈精細,世出世間法透徹理解。於是我們相信了,佛說的話決定不過分,確確實實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我們相信了。世間人所謂的微密觀照,不是這樣的功夫,他怎麼能看得清楚、怎麼能看得明白?由此可知,我們實在是粗心大意。我們對於現實的境界茫然無知,還自以為聰明,壞就壞在這裡;真的是茫然無知,自以為有知。粗通,佛對我們這些教誨,如果我們稍稍能有一些體會,慚愧之心油然而生。不要說跟佛菩薩比,跟個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我們跟他比都天上人間,差太遠了。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到佛法的高深,令人讚歎,令人仰慕。讚歎、仰慕是善行,但是無補於事,必須要發憤,要發願認真努力向佛菩薩學習,我們才會有成就。也能像諸佛菩薩一樣,莊嚴眾行。這個「眾行」簡單的說,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純善無惡,這是「莊嚴」;純善裡面具足了智慧福德。

  你要問: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佛經裡面常說「法爾如是」。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我要想這樣做」,你一想就錯了,就不是的了。你想這麼做,那是「相似位」、「觀行位」,諸佛菩薩表現的法身大士是「分證位」,諸佛如來果地上是「究竟位」。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迷失自性太久了,無量劫來就迷惑顛倒迷到現在。無量劫的迷惑顛倒不怕,算不了一樁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佛在經上舉了一個比喻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我們的迷惑顛倒「譬如千年暗室」;這是佛經裡的話,「暗室」比喻無明,迷失了自性,「千年」比喻時間久遠。你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就驅逐走了,你看看就這麼容易!所以無量劫的迷失自性,只要你今天覺悟了,「覺悟」就是點了一盞燈。關鍵是在我們能不能覺悟。

  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他為的是什麼?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幫助我們覺悟,他就這一樁事情,他什麼都不為,他沒有自己,《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來幹什麼?就是為了幫助眾生覺悟。四相四見破了,才真正能幫助眾生覺悟;如果還有四相四見,他自己本身沒覺悟,他如何能幫助別人覺悟?我也常常在講席當中跟同學們互相勉勵,我們學佛也學了不少年,為什麼還不能入這個境界?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在這八個字,我們自私自利這一個心沒有放下,造成嚴重的障礙,我們入不了門。你果然放下自私自利,用佛法講,你就破了我相、破了我見。破我相、破我見,見思煩惱裡面的根本煩惱你破了,你才能契入境界,入佛的境界,佛說的這些話你都懂了。

  如果我相、我見還堅固在執著,說老實話,佛講的這些話我們不懂。天天念經,經裡頭什麼意思不知道,看古人註解也看不懂。什麼原因?自己本身有障礙。自己一定要曉得障礙是從自己本身,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這個障礙不突破,就沒有辦法入佛門。我是給你講真話,這個障礙不突破,念佛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多,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兩三個人而已。」什麼原因?這兩三個人把自私自利放下,他往生了。那麼多念佛人自私自利沒有放下,起心動念還是為「我」的利益,這一個念頭把自己造成嚴重障礙,這是迷的現象,沒有覺悟,絲毫覺悟都沒有。

  這個地方講經,你常常來聽,聽得好也點頭,好像是懂了,境界現前還是「我」,「我的利益這最重要」。你就曉得這個東西難,無量劫薰成的習氣,你很難覺悟;你要真的放下,你才會覺悟。你放下得愈多,你覺悟得愈深、覺悟得愈大。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叫大覺大悟。凡夫作佛沒有別的,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通常講五十一個位次包括十行位,位次從哪裡來的?放下多少差別而說的。假設妄想、分別、執著有五十一個層次,放下一層,你的地位就升一級,再放下一層,又升一級,統統放下了,你就圓滿成佛,就如此而已。可見得你為什麼不能成就?你不肯放下。

  修行人要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為什麼?自己的過失、自己的煩惱,自己不知道。他為什麼不能放下?因為他不知道。佛教導我們方法極其善巧方便,佛教導我們,第一個教我們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持戒之前教我們修十善,十善不是戒,十善是戒的基礎,持戒的廣義就是守法。可是凡夫之人總以為自己有特權跟與眾不同、高人一等,這是煩惱,這不是智慧。我們看看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跟眾生完全打成一片,這是佛菩薩,我們一般講是平易近人,決定不在團體裡面造成一個特殊的這一種階級、特殊的身分。

  凡是不理解佛陀教誨義趣的,他還隨順煩惱習氣,我們就曉得,他的煩惱比別人重。換句話說,縱然天天在學佛,天天在讀經,天天在研教,也是止於記問之學。你聽得多、你記得多,你不入境界,於你覺性毫不相關,你不覺悟,你沒有辦法入門。修得再好,充其量也不過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而已。福報到哪裡去享?你的五戒十善不具足,你的福報大多數是在畜生道跟餓鬼道去享福,人天兩道都沒有分,你說可憐不可憐?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警覺到,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善,這個「善」就是莊嚴。

  我們現在不善,我們要學善。怎麼學法?一定從威儀上學起。像古時候教小學生,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個人受好教育是從小、從他出生那天起,他眼睛一張開,就要叫他見一切善法、聞一切善法,給他扎根。千萬不要以為他還很小不懂事,沒有關係,你不知道一歷眼根、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所以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這個事情難。古時候人知道,所以儒家教人從胎教,還沒有出世,懷孕的時候就教了。我們今天沒有受到這個教育,這是《無量壽經》上世尊非常感慨的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聽了這個話多難過!聽懂了這個話,我們要回頭。過去沒有學,現在學還行、還來得及。過去我們父母長輩沒教過我們,現在佛菩薩教我們,我們應當更要勤奮努力來學習。

  佛法從哪裡學起?真的先人無知,沒有人教導我們。佛法從《沙彌律儀》學起,世間法從哪裡學起?現在小朋友念的《弟子規》、《禮記》裡面的「曲禮內則」,從這裡面學規矩,學懂得處事待人接物。今天我們看到耕心園的小朋友念《弟子規》,小朋友有沒有學到?教小朋友的老師要先做到,小朋友才會學到東西。為什麼?佛經裡頭不是常常教導我們嗎?「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個「演」就是底下這一句『軌範具足』,「軌範」是表演,做給小朋友看,讓他聽到、看到,永遠記在心上。

  學問的根本、學問的基礎就在孝親尊師,儒跟佛完全相同。老師教學生教孝順父母,父母教兒女要教他尊師重道,兩方面互相配合、合作,才把這個小孩教成,單方面是教不成功的,雙方面來教。父母要不尊重老師,你的兒女怎麼會尊敬老師?不可能。所以現在年輕人難教了,小朋友都不好教了,不好教的原因在哪裡?基礎的教育疏忽了,現在人說老實話,沒有想到,古書裡面還有些記載。我這個年齡,再比我小一歲的,這個機緣就沒有了。我這個年齡是從私塾改成小學,我六、七歲上學的時候,就是那時候改的;所以我還念了三、四個月的私塾,以後就變成小學。私塾裡面教尊師重道,小學裡頭沒有了。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們住在鄉下,鄉下有一位先生在那裡教學,教私塾,總共有十幾個學生,從六、七歲到十五、六歲,一個教室裡頭上課。這個私塾辦在一個祠堂裡面。頭一天上私塾,我的父親帶著禮物、帶著我去拜老師。私塾裡面也有個禮堂,那個禮堂是祠堂裡面祭祖的大廳,在這個大廳上供了一個很大的牌位,孔老夫子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的神位。我們上學,先要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父親帶著我拜,我父親在前面,我跟他的後面。拜完孔老夫子之後,請老師上座,其實老師年齡比我父親都小,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在前面,我們學生跟在後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家長帶著小孩拜老師,我們跟到後頭拜,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禮,這叫尊師重道,我們對老師不敢輕慢。我父親見老師都跪到地下拜,我們作學生怎麼敢不敬老師?

  教!「軌範具足」,做出尊師重道的榜樣給小孩看,不是給他講,講沒有用處,做給你看。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對老師有個崇敬心,就是那個時候教的。現在你們別說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遇,他要不把小孩教好,他怎麼對得起人家家長?責任感!這是古禮,古時候是這樣教導的,一定做出榜樣來給學生看。學生學習成功,學什麼?學覺悟。

  不但佛法著重在開悟,儒家也著重在悟性,絕對不是教你讀死書,不是,要有悟處。古人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各個階段他的優點,知道得很清楚,兒童的優點記憶好,專門利用你的優點,所應該記誦的這些典籍,在這時候統統教你念過、背過,你一生都不會忘記。到十三、四歲漸漸覺悟、明理,這個時候給你講解。所以把讀跟講解分做兩個階段,這是利用人生每一個階段他有他的優點,跟現代的教育不一樣。現代教育,實在講,比不上古時候那一種教育思想。

  往年我到北京去訪問北京師範大學,我看到這一幅對聯,這是北師大所有教授共同擬出來的,我看到這八個字非常歡喜。他們學校副校長陪同我在學校參觀,我告訴副校長跟這些教授們,我說:「這八個字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大方廣佛華嚴經》。」你要問:《華嚴經》講的是什麼?就是這八個字。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內容,給諸位說,就是我們今天念這個經文,四句,到「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十六個字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這十六個字要細說,就是一部《華嚴經》。我們在此地每天講一個半鐘點,要講好幾十年,不過就講這四句話而已。所以我們把這四句做為在全世界每個地方講經說法的總題目。

  真正覺悟了的人,覺悟的人在佛法裡面就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不覺悟這是凡夫,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做社會大眾的榜樣。「軌」是規矩、軌則,「範」是模範、好樣子,真正覺悟人,他一定是這個作法。《華嚴經》裡面講得具足,各個不同身分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論是在私生活、是在工作,或是在交際應酬,念念都是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點點滴滴都是社會大眾的典範。他不是給我們說,他是做出來給我們看。

  尤其到經文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為一個軌範之總結,用五十三位菩薩代表社會各個不同的行業,看他們的身分不一樣,在社會上地位不相同、工作不一樣,他們用的是什麼心?他們做的是什麼事?我們在那裡總結一句,沒有一個人不是為社會、為眾生,決定找不到一個人為自己、為自己家庭、為自己這個小團體,沒有的。個個都是為眾生、為社會,確確實實做的是「學為人師」,師是師表、表率,「行為世範」,所作所為都是社會的典範。

  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生活,具足圓滿智慧福德的生活。我們常常講學佛,要學著成佛、要學著作佛;具足圓滿的福慧生活,那個人就是佛。凡夫跟佛不在形式上,在形式上講就錯了。《華嚴經》上所示現的有貧富貴賤不相同、有男女老幼不相同,這是我們社會的現象,可是統統都是諸佛如來,我們要在這裡面去想。凡夫跟佛,實在講就是迷、悟之差。一念覺悟,凡夫就作佛;一念迷惑,佛就變成凡夫。

  諸位聽了這兩句話,也許會產生疑問,我們費千辛萬苦修行成了佛,成佛之後,什麼時候又會變成凡夫?這個疑問不是現在人有,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有。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提出這個問題了。他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眾生既然是迷失了自性,才搞六道輪迴,我們費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行證果成了佛,成佛之後,幾時又會迷惑、又會變成眾生?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有很詳細的開示,這在《楞嚴經》第四卷。《楞嚴經》總共有十卷,諸位要希望明瞭這個問題,你去讀《楞嚴》。佛在《楞嚴》上告訴我們,覺悟之後再不會迷惑了,這個話是實在話。沒有覺悟,我們在菩提道上進進退退,進是悟,退就是又迷惑、又退轉了,我們的狀況是進進退退。必須到破一品無明之後,才真正不退轉,那個時候只有進沒有退。但是每一個人進的速度不相同,有人很用功,勇猛精進,他進步得快,有人比較懶散,進步比較慢,決定不退轉。

  所以佛家講「三不退」。第一個不退轉是見道位,這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換句話說,你真正把我執破掉,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佛講「無我」,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自私自利的念頭完全斷掉了,你就證「位不退」,小乘的須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你決定不會再退到凡夫位,你已經是聖人,但是你還在六道,你沒有超越六道輪迴,是六道裡面的聖人。佛說了,他決定不墮三惡道,雖然在六道裡頭,決定不墮三惡道。由此可知,墮三惡道是迷惑顛倒才墮落。見道位的這個人雖然功夫不大,是小功夫,但是他決定不會造罪業。凡是造罪業,諸位想一想,都是屬於自私自利。他沒有自私自利,所以他決定不造貪瞋痴,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頭一個不退,「位不退」。

  第二個不退,叫「行不退」,這是講悟入大乘境界,絕對不會再退轉作小乘人,這是大乘菩薩。小乘是偏重在自修,慈悲心少,利益眾生的心不強。為什麼?眾生不好度,你善意幫助他,他惡意對你,所以很多小乘菩薩退了心,還是自己修好,別管他的事情。好心幫人惡意回報,我們看社會這種現象太多太多了。大乘菩薩他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眾生怎麼樣惡意相向他,他絕對不退轉。這是第二個階段,叫「行不退」。

  第三個不退,「念不退」。無明破了一品,絕對不會退到十法界,他的底限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裡面講「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講「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絕對不會退到十法界。三不退裡面,最難得、最可貴的是「念不退」。所以我們要懂得,要修學一般的法門,達到這個境界難,太難太難了!為什麼?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還要破一品無明,這就很不容易。

  念佛往生,古大德都說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實在講也不容易。跟其他法門比,這個法門容易。為什麼?其他法門要斷煩惱,這個法門不要斷;雖不斷,它要伏煩惱,你要能把煩惱克服住。煩惱雖有,不起作用,你才能帶業往生;煩惱有,煩惱常常起作用,你就往生不了。我們同修一定要記住,煩惱習氣現在就要放下,不要認為:「現在還不要緊,到臨終我再放下。」臨終你有把握能放下嗎?如果臨終的時候變成痴呆症怎麼辦?那就完了!為什麼會變成痴呆症?放不下變成的。你果然一切放下,臨命終時決定不會有痴呆症。

  佛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種種病痛都是從心想生。心想什麼?想的不善。心地完全是純善,這怎麼會生病?為什麼純善的人不生病?純善的人沒有「我」,誰生病?有「我」,我才會生病。「我」沒有了,誰生病?病來了,沒地方著落,找不到著落。有「我」才有病,無「我」就沒有病了。不但沒有病,你再想想,死也沒有了。有「我」才有死,誰死了?「我」死了。「我」都沒有了,誰死了?沒有死。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自私自利、把「我」放下、丟掉,那就是佛菩薩了,佛菩薩跟凡夫不同就這麼一點。我們要真正學佛菩薩,就要把「我」、把自私丟掉。

  菩薩行是什麼?一切是為別人,為社會、為眾生,他也生活表演,像唱戲一樣,表演給別人看、表演教別人覺悟,這叫菩薩。菩薩表演的節目太多太多了,方式也不一樣。《華嚴經》最後用四十卷的經文,五十三位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正面的、有反面的,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的,無一不是令眾生覺悟。我們要會學,會學沒有不得利益的。所以真正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在哪裡?我們現實的生活。我們看到好人,這是善知識,我們要向他學習,學他好的這一面;他有不好的那一面、不善的那一面、作惡的那一面,也是我們善知識,提醒我們那個惡的行為、惡的事,我反省反省我有沒有?我要有,趕快改過來。因為人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很容易看出別人過失,看到別人過失,不要把他過失放在自己心上,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有沒有他同樣的過失?如果有,立刻就改,所以那個人也是我們善知識。這就叫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佛在那裡表演,讓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改過自新。

  所以都是善知識,都應當恭敬供養。只是他表演的是善法,我們加上讚歎;表演的不善,不讚歎。這是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他表演的不是善的不讚歎,但是一定是恭敬供養,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對於不善的,就是一定見到之後回過頭來自己反省,如果有他一樣的過失,趕快改。「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想想我沒有這個過失,勉勵自己從此以後不要犯他那樣的過失。所以善法、惡法,善人、惡人,統統是自己的善知識,統統是諸佛菩薩在我面前示現教導我。所以入華嚴境界之後,修行人只有自己一個是凡夫,除自己一個之外全是諸佛如來化現的,自己哪有不成無上道的道理?所以善財童子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報,他怎麼學的?就是這樣學成的。

  你要問華嚴境界在哪裡?華嚴境界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覺悟了,我們的法界就變成一真法界、就變成華藏;迷了,我們原本的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所以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念頭,這正說明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念正覺,真正覺悟了,就入佛法界。入佛法界,佛的言語哪有聽不懂的道理?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佛所現的相我們看到了,哪有不覺悟的道理?

  我們今天入不了境界,諸位一定要記住,「自私自利」,就壞在這個地方。無量劫來,我們修行不是這一生才開始,每一位同修能在此地坐兩個小時,善根深厚,這個善根是無量劫種植的善根。既然這麼長的時間修積善根,你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壞在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放下,所以無量劫的修行,我們都不能證果;不但不能證果,連開悟都沒有法子。這一生當中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又遇到了。所以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接觸佛法之後,聽經、讀經、念佛,常常自己不知不覺的感到很悲痛,眼淚都流出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原因就是這個,久遠劫當中修學過這個法門,只是一念之差沒有去得了,現在再遇到之後,感動、傷心,是這麼個原因。由此可知,自己確確實實有善根,這一生當中不要錯過了。

  這一生當中若要成就,非放下不可。《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當真,包括自己這個身體。「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只有一樁事情是真的,幫助別人。利益別人這一樁事情決定是真實,利益自己決定是錯誤,這個道理很難懂。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句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真正能體會的人不多。「十方三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盡虛空、遍法界」。過去佛,已經成佛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萬佛名經》、《千佛名經》,在中國許多寺院道場,農曆年的時候都喜歡拜萬佛、拜千佛,這裡面給我們講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佛、現在佛容易懂得,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要好好想想,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包括我在內,沒有說除了我在外,沒有說,包括我在內。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古來祖師大德講得很多,法身是「真我」。禪宗話頭裡頭有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法身。法身沒有生滅;法身無相,能現一切相。

  現在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把法身比喻成我們一個身體,因為我們我執很重,一切為我。法身是我們現在身體。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什麼?是這個法身裡一個細胞,現在身體是我們身體裡面一個細胞。細胞的作用是什麼?發揮它本位上的功能,供養整個身體,這身體就健康。如果這個細胞自私自利,只有他吸收營養是他自己的,絕對不給別的細胞,這個細胞就變成腫瘤,對不對?我這個比喻好懂!所以我們今天不為自私自利,就不是腫瘤。我們為社會、為一切眾生,為我們全身。為眾生才是真正為我,不為眾生只為我,就長成毒瘤,就這麼回事情。你們能把我這個比喻想通、搞懂了,這大概意思也就有一點彷彿了。一定要念念為眾生,行行為眾生。眾生固然不好,有時候造作罪業,我們要能夠諒解他。他為什麼造罪業?他迷。我沒有覺悟的時候,還不是一樣迷、還不是一樣造罪業?我今天很幸運我覺悟了,他還沒有覺悟。覺悟了沒有貪瞋痴,迷的時候有貪瞋痴。

  像現在有不少同修想發心做一點好事、做一點慈善救濟事業,尤其是救濟一些災難,很怕「我這個錢拿出去,被當中經手的人,被他們貪污吃掉了」,這一想,「算了,還是不做了」,我們的觀念錯誤了。我們不做了,這些苦難人永遠得不到支援。我們誠心誠意去做,當中這些人他貪污了一些,是他的過失,多少這個苦難的人他也能得到一點。如果你要發個大心,「我普度眾生,貪污的人我也送他一份」,你這個心就廣大了。我們普遍布施,那有什麼不好?修自己的福德,修自己的慈悲心,絕不因為有障礙我們就不做了,這是完全錯誤。錯在什麼地方?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布施供養修善的機會斷掉,這叫真可惜!有些機會很難遇到,遇到這是緣分,我們今天講,抓住機緣,真正有智慧的人抓住機緣,絕不輕易放過,積功累德就在這些地方。當然,布施,《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也教導我們,最好是親手去布施。我們遇到的時候是可以,如果我們聽到,這個地方距離我們很遙遠,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到那邊去,那只有委託別人。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布施,功德是圓滿的。

  在新加坡有一位法師懂得,談禪法師,我也很久沒有跟他見面了。過去他在城隍廟擺一個小攤位,賣香燭、賣紙錢,在城隍廟。他的生活過得非常清苦,他喝水,喝自來水。我去看他,把我當作貴賓,買一杯礦泉水來供養我,這是他招待貴賓的。這個人很了不起,在新加坡也是傳奇人物。他這樣經年累月收的這些錢,在世界各地幫助人建道場。他捐獻的數目都很大,捐出去之後決定沒有後悔,也決定不放在心上,他這個功德就大了。捐出去之後只給人說一句話:「因果你自己負。」他交代得很清楚:「我捐給你,這是我的因果。這個錢捐給你,你去用,因果你自己負。」就一句話,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正確,這是真正通達佛法。

  早年我在美國,舊金山有一個大覺蓮社,我也常常在那邊講經。大覺蓮社成立的時候,買了一棟房子,那時候好像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就捐了四十萬。聽說福州有個西禪寺,他在西禪寺大概捐了好幾百萬美金。所以你看看這一位老法師心地多清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他捐獻出去,只教給人一句話,「因果自己負」。所以他這一生做真實功德,這個人也是佛菩薩示現的,給我們做個榜樣,軌範具足。

  我們今天要修布施,一定要學他老人家。布施出去之後,還常常想到:「我這個錢是不是被人騙去了?人家怎麼用掉了?」你不布施心還清淨,愈布施天天生煩惱,雖然得一點福,那個福報還是很有限,而且將來享福享得很辛苦,業因果報的道理要懂。我們布施,布施得很爽快、很歡喜、很清淨,將來受福,這個福報清淨。現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富貴人家發了大財,他並沒有操心,他很容易就得來。這是什麼原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很痛快、很歡喜,他得來的福報很自然。

  有些人也發財了,非常辛苦,好不容易賺得來的,那是什麼?過去時候布施得很不痛快,布施之後又後悔,所以現在賺錢賺得好辛苦、好難,就這麼回事情。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布施之後像談禪那樣的話,永遠不放在心上,這個人將來他要得福報,完全是自然的,他將來無論經營哪個行業,發大財,從不操一點心。為什麼?他造的因是這樣的,果也如是。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佛都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透徹,我們真的要懂得,要落實在自己生活上,知道自己怎麼去做。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有些人智慧高,無論學什麼東西,很容易就學會;有些人想學一點東西,很辛苦才學會。這個道理,過去法布施的時候,一個布施得歡喜,布施得很痛快,心地清淨無染,得的這個聰明智慧果報就很自然,就很殊勝。學得很辛苦,甚至於還學不會,過去修法布施也修得很艱辛,教別人,心裡面有疑惑:「我把他教會了,他比我更能幹,那我將來不如他怎麼辦?」教的時候總還要留一手,不能完全教他,這個將來得的聰明智慧就打折扣了。甚至於教完之後又後悔,還要想什麼方法來障礙他,得的果報當然就不如意。

  我們看到現在有不少學佛的人,佛門的子弟,在家、出家都有,確實寫了一些好東西,印出來流通,後面「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就完了。今世不錯,聰明,來世得愚痴果報。什麼原因?障礙佛法流通,尤其印《大藏經》更不得了,如果印的《大藏經》後頭有這八個字,生生世世愚痴。投胎投到哪裡?投到畜生道裡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愚痴。《大藏經》是諸佛菩薩留下來的,你怎麼可以據為己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是盜版,盜十方諸佛的版。所以我們曉得他的果報是非常非常淒慘,這是說心量太小,沒有放下自私自利,不肯利益眾生。

  我們看到這種情形,自己想一想,我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們看看古來這些大德,看看古書,古書沒有版權。善書還特別勸導,「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我們曉得,這樣的法布施,生生世世得聰明智慧。由此可知,只要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真正是利益自己。只知道利益自己,障礙社會、障礙眾生,就是我剛才的比喻,這細胞變成毒瘤。我們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

  無畏布施裡面最重要的理念,令一切眾生得健康長壽,令一切眾生生活美好愉快,我們要常存此心。看到眾生幸福,我們歡喜讚歎;看到眾生生活艱苦,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我們的心力達不到,也應幫助他念佛迴向祝福他,我們才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所以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一切眾生希求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是佛菩薩保佑你,你得到了,不是的。佛菩薩教給你求的道理、教給你求的方法,你依照這個道理方法去求,一定得到。所以佛法是教學,佛陀不在世了,一定要從經典當中學到,絕對不迷信。迷信是完全錯誤的,決定不迷信。

  今天這兩句經文著重在修福,接著底下兩句著重在修慧。如果說修福不修慧,你這個福是有漏的;也就是說,你這個福是享得盡的,如果不謹慎,福有時候會變成禍害。為什麼?無量劫來我們跟許許多多眾生結了冤仇,這些冤親債主常常圍繞著我們,設許多陷阱來陷害我們,我們如果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常常把福就變成禍害了,所以慧很重要。下面這兩句是講慧。有福報、有智慧,這才是佛菩薩。所以佛我們尊稱他為「二足尊」,這個「二」就是智慧跟福報,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智慧跟福報都圓滿了,這是佛。由此可知,我們想求福、求慧,那就只好要作佛了。菩薩接近佛,有慧、有福,但是還沒有圓滿,福慧圓滿就叫做佛。所以學佛學什麼?絕對不是學迷信,我們是學福報、學智慧。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