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二集)  2000/10/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2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經文倒數第三行,我們看「利他行」: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上面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惠利群生」這是慈悲的落實,「忍力成就」是忍辱波羅蜜的落實,接著說『於諸有情,常懷慈忍』;也就是說,「惠利群生,忍力成就」我們要恆常保持,念念不忘利益眾生。「惠」是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有布施的意願。菩薩布施,決定是對眾生有利的;世間人布施裡頭,確實有有利益的,也有有害的。至於妖魔鬼怪的布施,決定是有害的;你初接觸,似乎他很和善,到最後吃虧上當,後悔莫及。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能夠辨別,佛菩薩純以利益眾生的心為心。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四個字我們必須要做到、必須要學習。修行有沒有心得、有沒有功夫,在你面貌上就看到,這正是最鮮明的境隨心轉,我們的面貌轉得最快、轉得最明顯。諸佛菩薩這四個字是圓滿落實,「和顏愛語」。古德說「內無妄染」,你的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污染,你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溫和,這就是「和顏」。我們今天容貌表現的令一些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厭,什麼原因?我們裡面的妄想雜念太多,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容顏怎麼能夠溫和?這是事實真相。

  黃老居士在註解裡面引用《勝天王般若經》上一段話,這是佛在經上說的,「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所以佛家的道場,寺院、庵堂,一進山門把彌勒菩薩放在山門的當中,讓你一進門頭一個看到他,他滿面笑容。所以你要問:為什麼把彌勒菩薩放在山門口?放在對著大門正中央?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做的,這是菩薩。

  什麼叫「菩薩」?我們要搞清楚。也許你說:「他是菩薩,我不是菩薩,菩薩對人笑,我不是菩薩。」「菩薩」是古印度話,它的意思是「覺悟的人」,玄奘大師翻譯作「覺有情」。我們是凡夫,凡夫叫「有情眾生」,我們的情識沒有斷。情是什麼?煩惱。煩惱習氣沒有斷,現在開始學佛,皈依三寶,就是覺悟了。皈依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修覺正淨,遠離迷邪染,你就是菩薩。菩薩日常生活行持就叫做「般若波羅蜜」,這個我們一定要懂。所以學佛,既然做了菩薩,諸位同修,在家同修有不少都受過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你一定要學菩薩;你不學菩薩,你受菩薩戒,就對不起佛菩薩。

  菩薩從哪裡學起?見到人,先以笑臉迎人,這是菩薩頭一條;見到人不會笑,就不是菩薩。菩薩見到人一定要先笑,笑臉迎人,就像彌勒菩薩一樣,要能包容。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不是造印度的彌勒菩薩,印度彌勒菩薩像大概跟觀世音、大勢至差不多的像;我們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是造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五代後梁的時代,現在我們造他的像。他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出他的身分他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說出身分還不走,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在佛門有這麼一個例子,你要是說出身分,你一定要走;你要不走,你是妖言惑眾,你別有企圖、別有目的,總是求取別人的恭敬供養。所以身分一暴露,他就離開人世。大家知道他是彌勒菩薩再來,於是造彌勒菩薩的像就造他的像,他的像非常非常好,表法的意思非常明顯。

  如果肚量不大,不能包容,諸位想想,他怎麼能笑得起來?特別是生活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無論是個人的修學、團體的共修,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總是善惡參半,那已經就不錯,已經就值得讚歎了。這個道場、這個人,他有七分都是作惡,還有三分修行,就值得人讚歎。為什麼?世間人他造惡是百分之百,一分修行也沒有,能有三分修行,就太好了、太難得了。你要要求到十分修行,我勸你不要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就對了。要求自己要百分之百的修行,要求別人有十分之三就很好了,如果有這樣的雅量,你一定就是滿面笑容。

  現在在這個社會、這個環境,《楞嚴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聽到同修,有同學告訴我,他說有人反對淨空法師提倡《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應當把這會集本燒掉。因為有很多同修已經都在念了,這位大德看到之後:「你們把它燒掉!」請問:現在淨空法師每天早晨都講一個半鐘點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要不要燒掉?佛法需要智慧,要覺悟,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錯了!實際上他並不是反對經典,是反對我這個人天天在這裡講經,講得他們不耐煩。我今天離開台灣了,台灣有一些法師很高興。為什麼?從前曾經找到我這裡來,告訴我:「淨空法師,你講經講這麼多年,夠了!不要再講了。」我說:「好,我聽你的,不要再講。」為什麼?佛教給我們恆順眾生,你叫我不講我就不講。那邊又有一些人講:「法師,你要天天給我講經。」「好,隨順你,我就再講。」我們恆順眾生,不是恆順某一個人。所以這是決定要有智慧、要有理智。

  如果說會集是不可以的,我們過去讀過,實在講,我讀經也並不是很多,我讀過《楞嚴經通譯》,這部書是明朝末年憨山德清大師所做的,他的著作。憨山大師在玄義的部分,它不叫玄義它叫「玄鏡」,實際上也就是玄義,裡面就說得很清楚,《楞嚴經》是會集的,不是佛有系統在一時所說的,不是的。所以《楞嚴》傳到中國來之後,祖師大德判教就非常困難。五時判教到底判它在哪一時?仔細觀察它的經文,有阿含時,像阿難尊者墮摩登伽女之難,那是屬於阿含時;有方等時,有般若時,又有法華時。到底是哪個時候講的?憨山大師說,前人也有這個說法,不是一時所說的。不是一時所說,就是佛在多時所說的,然後把它會集成這麼一本書。

  既然《楞嚴》是會集的,我們想想在《大藏經》裡必定還有一些經典也有這種情形,會集怎麼能說錯?我們從這個地方推理,去想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又何嘗不是會集的?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說過經,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就講得很明白,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自己沒有說過一句話,他所講的經,古佛所說的,古佛決定不是一尊。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是會集古佛所說的。如中國孔老夫子一樣,夫子一生「述而不作」,祖述古聖先賢的教誨。這哪裡有錯?現在許許多多出家、在家的這些大德,我們聽他在各個地方講開示,他也是將古聖先賢的話,這裡摘一點、那裡摘一點來供養大眾,也是會集;就像我們招待客人一樣,我們擺一盤水果,裡面有好幾種顏色、好幾樣東西,那不是會集的嗎?我們這個供養端出去,人家歡喜。

  會集沒有過失!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批評《無量壽經》過去幾個本子的會集本,他不是批評會集,是批評會集的人改動了經上的原文,他是反對這個。會集不是翻譯,翻譯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文字,會集不行,會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一個字都不可以改動,這才值得人尊敬。改動原文,在這幾個會集的大德是決定沒有問題。為什麼?他改動的比原文確實還好,改得好。改得好為什麼還要反對?反對是這個例子不能開。你改可以,沒有問題;你開了例子,後面來的人沒有你的德行,也沒有你的學問,他看到經典看不懂,他隨便改改,那不把經典改得亂七八糟?這樣大家都來改,經典傳到往後還能看嗎?反對這一點。所以一定要懂得祖師反對的是什麼,我們要把它搞清楚。不是反對會集,也不是反對像龍舒居士、魏默深居士他們改動經文,他們改沒有問題,改得好。這些人都是有修也是有證的,《往生傳》上都有他們的名字。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開了之後後患無窮,是這麼個意思。

  正如同印祖反對廢棄出家的度牒,這個事情是清朝順治皇帝做的。他在《文鈔》裡面提了多少次,對這一樁事情感到太遺憾。順治皇帝當年廢止度牒是一樁好事情,何必障礙一般人發心出家?從前出家不容易,要經過考試,度牒廢除就是廢除考試制度;換句話說,什麼人想出家都可以出家。這麼一來,佛門出家人的素質就下降,老法師是反對這個後遺症。在清朝以前,出家人經過考試,素質水平很高,得到社會大眾尊敬,所以出家人經典上都說得很清楚,「人天師」,在社會上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沒有不尊敬的,確實有道德、有學問,是社會大眾的表率。考試制度廢除,麻煩就來了。所以今天我們的佛門出家人素質一落千丈,社會上對我們輕視其來有自。

  我們佛門的出家眾,確確實實比不上天主教的出家人;天主教的修士、修女,我們比不上他們。我在天主教會教過書,他們要作修士(男眾)、作修女,至少要高中畢業,然後進神學院念三年到四年,畢業出來之後才能夠得到修士、修女的身分。程度高的,大學畢業的、研究所畢業的,最低限度都是高中畢業的水平。看看我們佛門裡面出家人,還有一些連小學都沒畢業的。這是我在台灣看到的,在這一方面文化水平比不上別人。所以神父、修女出來,社會大眾很尊敬他,確實他有知識水平擺在那裡。所以考試制度好,不應該廢除,印祖對於這個事情感到非常的遺憾。所以我們要明瞭祖師贊成、不贊成,一定要知道事實真相,要知道他所講的道理。

  「菩薩行」,菩薩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我這樣說法大家就好懂,要說「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你就不懂了。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菩薩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無論他是工作或者處事待人接物,高度的理智,他不是感情用事,這是我們應當學的。特別重要的是底下一句,那是教我們初學的,「隨順佛清淨教」,隨順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教誨都是清淨教誨。「清淨」有兩個意思,佛教我們要修清淨心,這一部經漢譯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經」,經典裡面教導我們要修清淨平等覺,這是清淨教誨;另外一個意思,佛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從清淨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

  佛教化眾生,我們在經典看到記載的,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家常講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好像辦我們的佛學講座,辦講座大家在一起研究,辦這種活動辦了三百次。每一次時間長短不一定,看佛講的內容。講的東西長,時間就長一點;課程短一點,時間也就短一點。不是佛喜歡辦這些活動,佛實在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活動是怎麼辦的?都是有人啟請的。三百餘會就是三百次的活動,四十九年辦了三百次活動。

  像今天馬來西亞有十幾位同修來看我,跟我談我們到馬來西亞去辦活動,這就是法會,就這樣形成的。他們來跟我商量,想請我們的同學到馬來西亞去弘法。我說:「好!」我說:「你請法師去到那裡住多久?」他說:「住一個月到三個月行不行?」我說:「不行!他們一個人到那裡住一個月到三個月,他在此地不能學了,我們培訓班都受障礙了。」所以我跟他建議,我說:「不可以超過一個星期。」這是我們的法會規模小、時間短。他說:「我們希望那個地方講經也不中斷」。我說:「可以不中斷。」他說:「一個星期怎麼能不中斷?」「這一個法師去一個星期,那一個法師去第二個星期,不就不中斷了嗎?是不是?」他恍然大悟了。我說:「好,你去找我們會長談。」

  接著印尼有幾位同學來看我,他們也想請我們到印尼去弘法,到印尼首都雅加達。我說:「印尼那裡我沒有去過,如果有機會,我們先去看看那邊環境。」而且我提出來,我說:現在真正發心做好事修福報,什麼福報最大?辦學校的福報最大,這是真實的利益。慈善救濟,他有苦難,他沒有得吃的,你送一點食物給他,沒有穿的,你送個衣服給他,你只能救他一時,你不能夠幫助他一生。幫助人一生是教學、是教育。我說:「如果你們有能力,應當辦學校。」如果有這個力量,也有這個機緣,應當著眼在此地。

  像我們上一次在馬來西亞參觀華文的學校,馬來西亞有不少華僑的小學、華僑的獨立中學,都辦得很好,辦得很有成就。新山這一邊我去參觀一個國光華文小學,它有學生四千五百多人,學校辦得相當好,聽說有很多學生想上這個學校,受名額的限制進不去。我們希望印尼也能夠像馬來西亞一樣,多辦一些華文的中小學。這個對於中文文化水平的提升、對於將來學佛,才真正奠定基礎。經典的翻譯是非常艱難,多少年來許多人都在做這個工作,很不容易。最好能學華語,直接的去讀誦、研究華文的經典。古時候譯經的法師都是證果之人,並不是講開悟,真正證果,所以華文經典翻得好,不但是義理沒有差錯,佛的意思純正的保持下來,文字非常之華美。佛經是文學作品,在文學裡面它也有相當的地位,被文化界所尊重,所以華文應當認真努力來學習。這是清淨教誨。

  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教化一切眾生、接受大眾供養,這也是佛的教誨。但是要記住,佛的教導,接受供養僅限於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佛陀在世每天出去托缽,接受一缽飯的供養。我們這個身體活在世間是業報身,每天要吃飯,這是飲食的供養。第二個是「衣服」,衣服穿破舊了,可以接受在家人衣服的供養。第三是「臥具」,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是睡眠,出家人還是要睡眠。佛並沒有規定出家人不倒單,沒有這個規定,不倒單是個人的事情,佛經上沒有規定的。總而言之一個原則,生活過得愈簡單愈好,所以接受臥具的供養。第四個,這個身體會生病,病痛不能避免,病痛時候接受「醫藥」的供養。佛只給我們講這四樁事情,叫「四事供養」,這是如法的,出家人應當接受的,除此之外的供養,就是不應當接受的,這叫「清淨教誨」。我們四事之外的供養就不清淨,我們自己一定要懂得。

  我在許許多多地方,也有不少很好的信徒好心要建道場供養我,佛在經上沒有這一條,沒有說接受別人道場,沒有這一條。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沒有接受別人道場的供養,我們學佛總要以佛做榜樣。世尊當年講經說法,有不少大富長者提供講經的場所,那些場所是借用,所有權、主人都是在家信徒的。《彌陀經》、《金剛經》祇樹給孤獨園,佛在這個地方講過不少經,那個地方的產權是給孤獨長者的,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他們兩個人共有的財產,釋迦牟尼佛只是借用,這個可以。絕對不能夠接收他的產權,接收產權就錯了。佛教我們出家,離開家了,結果沒想到又接收一個家,出了一個小家接收一個大家,這個麻煩不就大了?要知道家是個累贅,叫「家累」。出家是擺脫家累,結果你搞一個大道場,累死人!這是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我們過佛陀的生活,那就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行般若波羅蜜多,這樣才是真正隨順佛陀教誨。我也勸我們年輕的同修自己不要搞道場,自己搞道場最後是害了自己,你一生都不自在。

  既然出家了,認真努力學經教。經教,你說:「我很笨,我沒有天賦,我學不好。」《彌陀經》上十六位尊者有個周利槃陀伽,你難道比他還笨嗎?我想你比他聰明多了。他笨的那個程度,經典上記載,佛教他四句偈,教他上面一句,不知道下一句,教下一句,上一句忘掉了。連那樣根性的人,釋迦牟尼佛很有耐心,都把他教成功了,最後他也大徹大悟,講經說法。中國古人所謂: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人能夠有恆心,奮發努力精進,沒有不成就的。何況還有三寶威神加持,哪有學不好的?

  但是修學的方法一定要懂得,決定是一門深入。一生學一部經,專講一部經,專弘一部經,你就能成功了。一部經不必說太長,假定說講一個月,這一部經一個月講圓滿,講上十年,跟諸位講,沒有人聽,擺上桌椅板凳也跟它講,十年一遍一遍不間斷的去講,你成功了,你成為這部經的專家,世界第一。你能夠依教修行,依什麼教?就是此地講的「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你只要把這四句學好,真正做到了,你的法緣殊勝,到處都有人請你去講經。你一年有十個地方去講,今天這個世界很大,你講一百歲都講不完,你還要地方幹什麼?就不需要地方了。每一個地方去住一個月,講一個月的經,到處作客;作客人好,人家對你都恭恭敬敬的。作主人很困難,主人很苦;客人很輕鬆、很自在。處處作客,全世界各個地方去作客。尤其現在講經,聽眾都來自各個方面,他聽了歡喜,他就請你到他那裡去講了。

  雅加達的那邊同修請我們去講經,還不是在此地聽了幾次,聽了歡喜,才請我們去?所以一部經學會了,你的一生快樂無比,何必要搞個道場?累死了!這個決不是聰明人幹的事情。道場給誰?道場給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護法,我們出家人就做弘法,弘法跟護法密切合作,這樣弘法的人做得很好,護法也做得很好,佛法才能夠興旺。這是講怎麼樣隨順佛的清淨教誨。跟大眾接觸,確實內心清淨、真誠、平等,自自然然表現出來是和顏愛語。

  講到「愛語」,這是四攝法之一。四攝法非常重要,佛菩薩他們的弘願,攝受眾生。這個「攝受」,用現代的話來講,是教化眾生。要教眾生,你用什麼方法讓對方對你生起敬愛之心,他尊敬你,喜歡你,願意聽你的話,這一套的手段就叫攝受。攝受,佛講了四種法,人與人相處要懂得這四種法,你跟一切眾生一定都做了好朋友。四攝法要用在家庭,你家庭和睦;四攝法用在夫妻,夫妻恩愛好合。現在常常聽到離婚,不懂四攝法,所以婚姻出了問題、家庭出了問題。我們常常聽到現在學校學生不聽老師的話,老師不懂四攝法;員工不聽老闆的話,老闆不懂四攝法。所以這個社會各行各業都要好好的來學四攝法,四攝法學會了的時候,什麼都通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世間事最難相處的是人事,人與人相處、人與一切眾生相處,佛這四法說絕了。所以我們不但要學,要好好的體會這裡面的大道理,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怎樣把它落實。

  這四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送禮,諺語所謂「禮多人不怪」,常常送禮、小禮物,譬如說表示關心、表示愛護,禮不在貴重,是代表感情的。尤其是出門,現在常常到外國去旅遊,看到一些小的紀念品,有些紀念品很便宜並不貴,但是回來之後送給你的親戚朋友、送給你的家人,家人會感激你出外旅行還沒有把我忘掉。不要看這一點,關係很大!做老闆的,你們想想老闆出去旅行,出去無論到哪裡去,回來的時候有沒有給員工帶一點小禮物?不需要很大的破費,表示我雖然出門,對你們每一人都沒有忘記。一張卡片都是很珍貴的紀念品,不能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交際,禮物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要懂得送禮。有一些法師他們知道說淨空法師的法緣很好,演培法師還來向我請教過,要向我學習,我說這個很簡單:「送禮!」任何地方邀請我去講經,我都帶了許許多多結緣的佛書、善書、錄影帶、錄像帶,我都帶很多很多,跟每一個同修結緣,這是布施。

  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追隨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對於這個四攝法非常重視,教給我們:「你們學講經,一定要跟聽眾結緣;你不結緣,將來你就沒有法緣。」我們也不知道怎麼結法,「哪有那麼多錢結緣?」「哎呀,簡單!你去買一包花生米,在門口,每一個進來的人給他一粒,就結緣了。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們才學會了,買糖果、買花生,一大包。李老師那個時候講堂講經,聽眾大概是四百人的樣子,所以我們學生都在門口,笑咪咪的歡迎每一個人來,「來,來,給你,結個緣」,那個緣就這麼結的,老師教的。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小事情,法緣就是這麼結的。你學講經,你跟這些聽眾見面就好像沒有見到,理也不理會,你講經的時候誰來聽?所以我看每天你們晚上同學講經聽眾都不多,什麼原因?沒有結緣。你們如果買些糖果在門口結緣,你的聽眾就多了。你們要學會了,這也算是代代相傳。所以要懂得、要重視,要知道這個關係非常之大。這些年來我們跟九大宗教的聯繫,經常往來都有禮物贈送,每一次見面都有一點小禮物交往,禮尚往來。

  第二是「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愛語」是什麼?愛護他、關心他、照顧他、幫助他,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進步,幫助他改善生活的品質,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這裡面的善巧方便多了。到哪裡去學?佛的經典處處都是。經典,這是文字,文字記載的是佛當年的言說,他句句話都是愛語,愛護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個非常苦難的時代,苦從哪裡來的?是從眾生造作不善業所感召來的。我們要想脫離這個困苦,消災免難,這決不是從果上來講,要從因上去想,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災難就能夠化解。

  今天我們看整個世界,社會動亂,人心不安,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天災人禍,這是個大問題,非常嚴峻的問題。如何解決?我們學佛的人常常聽到祖師大德說:「從根本修。」這一句話我們把它引申、把它延長,我們對於今天的社會,也要懂得從根本解救,這才是辦法。佛家講的根本,五戒十善;儒家講的根本,五常八德。我們看看動亂的根源,根本失掉了,根本動搖了。以十善業來說,現在一切眾生,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面貪、瞋、痴,人人都是造十惡業,社會怎麼會安定?天下怎麼會太平?人與人之間彼此不信任,互相猜疑,互相在防範,於是人與人的交情會破裂,不但是道義之交會破裂,親緣之交也會破裂。

  君臣、朋友、夫婦是道義之交,父子、兄弟是親情。現在我們常常聽到報紙上父子脫離關係,這成什麼話!這還得了嗎?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連親情都破裂,道義就不必說了。人活在這個世間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彼此互相不信任,一天到晚預防著別人傷害我,人家也預防我傷害他,過這種日子。這種日子,說老實話,真的連畜生都不如,現在造惡,來生是三惡道了。所以解救的方法還是從根本,幫助大眾覺悟,趕緊回頭,斷惡修善。

  首先要跟一切眾生建立信心。我相信他,他不相信我,怎麼辦?他不相信我,我還是相信他,要以長時間去感化他,這就要修忍辱波羅蜜,我們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感化他回頭,還有來生;來生不成,還有後生;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永遠沒有退轉、永遠沒有休息。我們以真誠心去做,決定沒有虛偽對待一切眾生。不要說是對人,對動物都是以真誠愛心,決定沒有傷害的念頭,連動物都受感動。他來傷害我,我不傷害他。

  上一次我們到古晉,我在古晉那個山上住了五天。李金友居士告訴我,山上種菜,自己種菜,頭一年所種的菜大概十分之六、七都被蟲吃掉。他人心地很慈悲,也很歡喜:「我供養這些畜生。」絕對沒有一念去殺害牠、驅逐牠,沒有!反而愛護牠。小動物牠會受感動,到第二年蟲吃的菜就少了一些,大概可以能夠收成一半,一半被蟲吃掉。他現在種了六年,今年第六年,我們到菜園去看看,還是有蟲,很少,一片菜葉上只看到咬兩三個小洞,不需要用農藥,也不需要把那個蟲趕走,不需要,隨牠去,真誠的愛心。他在菜園裡面放音樂,給菜聽、也給蟲聽,他照顧多周到!我去看之後,我說:「你改放佛號比音樂還好,念佛機拿過去念阿彌陀佛給小蟲聽。」所以我們決定不可以有傷害眾生的念頭,牠對我們有回報。決定要做不殺生,不但不能殺害眾生,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有過失,罪過,我就有過失了。所以佛在經上教菩薩:「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豈不就是「和顏愛語」?如果這個世間人人都和顏愛語,哪裡會有戰爭?不可能發生戰爭;決定是和睦相處,互助合作。所以這四個字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學佛從哪裡學起?就從這裡學起。

  第三個叫「利行」,利是利益,行是我們自己的行為。我的生活行為,我的思想、我的言語,言語是口業的行為,思想是意業的行為。我們自己的行為對於一切眾生決定是有利益的,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決定不可能傷害社會、傷害眾生。佛教導我們,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為都是自利的,自利一定就傷害別人,自利是給自己添煩惱;起心動念、一切行為是利益社會的,是利他的,不是自利的,給諸位同修說清楚、說明白,不是自利,自己才得到真實利益。自己常常想到自利,其結果是自害,害了自己,這個道理很深很深。

  我們就以菜園裡面小蟲來說,你念念替牠著想、念念幫助牠,牠回報你很厚,這是對你真正有利益,不再操心你的農作物有病害蟲來侵害,不用操這個心,它長得很好。自私自利是什麼?把這些病害蟲統統殺死,你得到一點利潤,你跟這些眾生結了多少冤仇!牠也是一條命,你殺了這麼多眾生,將來生生世世去償命,你要償多少次你才能償得完?這是世間人不能理解的,我們講,他也不肯相信。為什麼?他不敢相信,他死不承認,這叫自欺欺人。而佛菩薩給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

  人一生在世間,真正聰明,絕對不跟一個人結冤仇,不但不跟人結冤仇,不跟一切動物結冤仇,你這一生過得很光輝,你來生後福無窮。你能這樣做法,佛家講,富貴、健康、長壽你都能得到。長壽的原因是什麼?無畏布施;不殺生是無畏布施,素食是無畏布施,不食一切眾生肉。你是殺害眾生為自己的享受,這個沒錯,奇奇怪怪的病你就始終不能夠避免。病從哪裡來的?古人講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不擇言、常常造作口業,惹來禍害。所以「愛語」裡面還要謹慎,不說別人過失。說過失在什麼人面前?古時候所講的,在父母面前、在老師面前可以說。為什麼?因為聽的人是智慧之人,他聽了之後他會教誨你,幫助自己改過自新。不可以輕易在別人面前說過失,這一點非常重要。說話,總得想想這個話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我聽他們從天目山回來的這些同學告訴我,說是有一個人發心想到山上去修行,打聽山上的情況。遇到山下一個人,他打聽山上情況,這個山下的人跟齊居士處得很不好,所以就是惡意毀謗,讓這個發心去修行的人退了心,而且到處去宣揚天目山怎麼怎麼不好。聽說是遭了報應,這個報應報得好快!像這些都是真正的事實,你們同學們找一個時間把這些故事詳詳細細說清楚、說明白,我們做錄像帶;我們不對外流通,內部流通,讓大家生警惕之心。說話要負責任的,不能因私人的恩怨破壞道場,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古人常講,殺人身命罪過不大,所謂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來了;斷人慧命這個罪過大極了!「慧命」是什麼?學佛的機會,你把人家學佛的機會給打斷了,這個果報比什麼都重。唯有聞佛法、種善根才能夠永脫輪迴。機緣難得,所謂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好不容易他遇到一次的時候,你忍心把他斷掉,你這個罪多重!言語不慎重,有意無意的破和合僧、破壞佛法,果報都在阿鼻地獄。

  第四條「同事」。從大的範圍來說,我們同住在這個地球,我們對於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都要愛護。為什麼?這是最親近的。都要照顧,哪個地方有苦難,我們能力所及,一定要伸出援手,要去幫助他,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信仰。我們同住在這個地球上,就好比同船渡河,怎麼能不關心?這是廣義的講法。狹義的說法,同事是與眾生同做他歡喜的事情,菩薩這樣子度眾生。所以四攝法裡面,這一條很不容易做到。為什麼?自己必須有真實的智慧、定功,你才能做。你要沒有高度的智慧、沒有相當的定功,好了,他喜歡跳舞,「我跟你同事,我天天陪你去跳舞」,好了,跳不了幾天,你的佛法沒有了,被他度跑掉了。同事是你有能力感化他,你能把他度回頭,所以同事是手段不是目的。

  菩薩行,菩薩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所以他在這個世間示現,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那都是四攝法裡特別修「同事攝」,到最後都回過頭來學佛了、念佛了,這是同事攝。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的,我們就是講廣義的,像我剛才所說的,我們同住在這個地球,同住在新加坡這個地區,我們一定要互相的關懷、互相的照顧,這個就沒有毛病。狹義的說法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考慮自己的定功、自己的智慧。在歷史上,自古至今,這個不說在家同修,許多出家的大德,不謹慎在同事裡面,結果都退失了道心,都被別人度跑了,這個事情比比皆是,我們不能不留意。

  末後這一句「勸諭策進」,勸是勸導,諭是曉諭,策是鼓勵他要求進步,這個人是真正的善知識,是真正的善友。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用「開、示、悟、入佛知見」這四句話來解釋勸諭策進,解釋得好,時時刻刻都能體會到佛度眾生的苦心。要開導他,「開佛知見」,實在講今天我們能做的,把佛法正知正見教導他,特別是學佛的同修。學佛的人有多少?太多了。「什麼是佛?」「不知道。」不知道他就學了佛,認為常常到廟裡面去燒香拜佛、去許願、去供養,這就叫學佛了,這個錯了。

  用「佛之知見」這四個字來講就沒有問題了。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佛是怎麼看法?佛是如何認知?佛是什麼樣的見解?從這個地方下手、著眼,當然就沒有差錯,這是我們首先要幫助他的。所以我介紹的「認識佛教」,我們把佛教介紹給別人,從這兒下手。「三皈傳授」,這是佛法的入門,他認識佛法了,發心學佛,再給他傳授三皈。不能搞錯了!再看他的根性,幫助他選擇法門,勸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專修專弘,這是真實的「勸諭策進」。

  我們學佛,今天不論在家、出家,最大的障礙,實在講無過於名聞利養。這個東西圍繞著我們,你還能有出息嗎?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原因在此地。所以我常常勸勉我們同修,你要想真正契入佛菩薩的境界,頭一條要把自私自利捨掉,你就入門。你們不肯捨,不肯捨你們這一生生活過得很辛苦;如果你真正肯捨,你這一生生活過得非常幸福、非常自在、非常快樂。我說你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你沒有肯放下,你放下你就相信了。這個東西是煩惱罪業的根源,自私自利,這一條不放下,其他的什麼都不要談了,怎麼修都很有限,都是屬於相似法,絕對不是真實法;捨掉自私自利,你修的是真實法,你得到的是真實利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講經常常掛在口上,不厭重複。所以現在有些人提議,說我講經重複地方太多了,要把它精簡。我聽到我也點頭,是好事情。但是精簡錯了!為什麼?哪一個眾生聽一遍就能回頭?所以釋迦牟尼佛很囉嗦,《大藏經》一句話不曉得重複幾千遍、幾萬遍,重要的話。他為什麼這麼囉嗦?你回不了頭。你要真的一遍回頭了,佛就自在了,何必囉嗦?絕對不會囉嗦的。你回不了頭,回不了頭就天天勸、天天重複,這才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所以我們說這個根,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外面的五欲六塵,你能把這四句十六個字,你真的看清楚,搞通了,真的放下,你就得大自在。然後你才知道佛法不深、佛法不難,佛法顯得那麼深、顯得那麼難,就是這十六個字把你障礙住了。再說個真實的話,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凡夫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痴慢、有五欲六塵,凡夫,六道凡夫;佛菩薩完全沒有,生活在這個世間隨緣自在。隨緣,決定不染著。順境、善緣,絕不生貪戀之心;逆境、惡緣,絕不生絲毫煩惱,沒有怨恨不平之心。不管是什麼境界,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這就是佛菩薩。凡夫哪有不能成佛的?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念之間。你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轉不過來,還是做凡夫。所以世尊千言萬語講了四十九年,你哪一天回頭了,佛就不說了,你自己也得大歡喜、得大自在。所以我們常常要存心勉勵別人、幫助別人,幫助人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

  上個星期馬來西亞的朋友送了兩片VCD給我看,我看了「了凡四訓」的電視劇,這裡面雖然不是很圓滿,還有一些小毛病,我看了大致上很好。所以我到香港去,這一次去講經,我就讓他們給我做VCD做了十套,二十片做了十套,我帶到香港。香港那邊同修看了非常歡喜,還問我要,我說好,回來之後我們大量的來做。這是善巧方便,對當前根機最適合。我們如何能把《了凡四訓》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讓社會廣大群眾都有機緣接觸到,認識清楚,深信不疑,這個對於「勸諭策進」頭一樁事情我們就做好了,就做得圓滿;來幫助社會安定,挽救世界和平,有直接不可思議的效果,我們不能不留意。今天講做好事、做功德,還有什麼樣的好事比這個更好?還有什麼樣的好事比這個更重要?這是我們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做的。

  我們在香港有一個小道場,現在在裝修,大概這個月底可以裝修完成,裡面有一個小的攝影棚。我說在香港,我們的工作決不是以聽眾多少為主,我們是以錄像、製作錄像帶,以這個為主。它的設備機器完全裝好之後,我想我們第一部講的,就要講《了凡四訓》。我們把《四十華嚴》暫時要停下來,講《了凡四訓》,救急要緊。《四十華嚴》救不了急,《了凡四訓》能救急。所以我現在天天在想,用什麼方式來講,將來這個錄像帶在電視台播放,畫面比較生動、活潑。因為很多初學的人說,我們這個上課的方式,兩個小時他受不了,他沒有辦法接受;所以還得有動作,還得表演。

  我現在講《了凡四訓》,我就有了一個方法,把他們這一套「了凡四訓」的電視劇,一段一段的放一段,然後我們就可以講一段,這樣子比較生動一點,是不是?他看的時候比較活潑一點。講的方式我們也可以有三、四個人在一起來討論,電視擺在那裡,畫面大家看到了,講一段,停下來,我們討論這一段的內容。用這個辦法來講,試試看。怎樣能夠契合現代人的根性?這是四攝法裡頭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條都具足了,他們喜歡看電視,我們就用電視這個方法跟他一起看;一起看、一起來研究討論,這也是屬於同事。這個方法能夠試驗成功,以後我們在電視台講經的節目也得要改變辦法,希望能夠收到最佳的效果。

  由此可知,佛教給我們幫助眾生,總綱領、總原則是「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我們不能疏忽大眾的根機,如果不契機,這個效果就大打折扣。契理是不能變更的,契機也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了解眾生的根性,要適應現代的學習環境,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環境。所以《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諸位同修大概都看過,我們會把這個電視連續劇,它時間並不很長,大概總共只有兩個多小時,並不很長,我們把它做成VCD在這個地方跟大家結緣,希望諸位同修看了你們提問題。你們提問題給我,我拿你們這些實際上的問題再講一次做為參考資料,這樣就更契機。在這裡面,就解答你們對於這一本書或者是這一個節目,你們的想法、看法、你們的希望。我們會盡心盡力希望做得更圓滿,所以不能不多方面接納意見,來幫助我們這個節目會做得更好,這也是往後對大眾講經弘法一個新的方向。所以往後佛教的弘法,確實已經不是在寺院道場,已經不是了,一定要走向衛星電視,要走向網路。科技的進步非常快速,在我推想當中,五年到十年之後,電視機,小型的電視機會在你手掌心裡頭,這個無線電的傳真,所以我們要把佛法講演送到人手中。

  至於修行,共修決定是在退休之後。像外國的老人公寓、退休村、安養院,這些是修行的道場。他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兒女都成立了,一切都放下了,萬緣放下,這個時候在一塊兒共修,每天聽經。經不能不聽,陳光別老居士的往生,聽四年經、念四年佛,四年沒有間斷,所以人家預知時至,走得那麼樣的自在。經天天要聽,不聽經就念佛,那就是古德教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繼續聽經、繼續念佛。這個樣子三年到五年決定成就,我們要把握這個大好機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