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二集)  1999/3/2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2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八行: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兩句經文在全經裡面,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古今許多大德,在言論註疏之中常常引用,意思無盡的深廣。尤其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我們讀這兩句經文,如同世尊在我們眼前耳提面命,感觸非常的深刻。經文講法很多,古大德把這個「聖」看作地上菩薩,這個意思也很明顯,如果更深一層、更廣一層,這個聖就是佛菩薩,佛菩薩就包含著一切眾生。大乘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華嚴》、《圓覺》說得更透徹,「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由此可知,我們供養一切眾生,又何嘗不是供養恆沙聖?為什麼不如堅勇求正覺?諸位要知道,只修供養你得的是福報,你供養再多諸佛菩薩,你的福報也不過是在天上而已,欲界天、色界天享天福。因此單單供養,這個不究竟,所以不如堅勇求正覺,堅是堅定信願行,尤其是信心。佛法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成無上道。何以不能成就?我們的信心不堅定,信心會動搖,因此修行人多,成就的人少。哪些人成就?信願堅定,始終不移;也就是說始終不變,那個人一生決定有成就。

  信心為什麼會退?為什麼會變?這裡頭總不外兩類的原因。第一類是自己無量劫來,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薄,不厚,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對於教理認識不夠深刻,所以學佛,佛的教義沒有深刻的了解;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教我們「深解義趣」,我們對於佛法的義趣解得不夠深。於是有這兩種原因,就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煩惱習氣隨著增長,道心消失掉了。這是自古以來,多少修行人不能成就,因素在此地。所以我們要想成就,第一要堅定信心,堅定信心實在是難,不是那麼容易一樁事情。自己往昔善根福德因緣薄一點,也還不怕,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的緣殊勝,可以補足善根福德因緣之不足。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頭講得好,他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曉得,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個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講的,遇緣不同。縱然遇到殊勝因緣,如果善根福德沒有也不行,總得要有,有還不足,可以彌補;如果沒有,也不能成就。這個例子很顯然,我本身就是一個活的例子。我在年輕的時候,我聞佛法很晚,二十六歲才聞到佛法;我自己總感覺得太遲了,緣不足,二十六歲才聽到佛法。我親近方東美先生,方先生學生很多;我跟章嘉大師學佛,章嘉大師的弟子也很多。大師圓寂之後,我承蒙朱鏡宙老居士的介紹,認識李炳南老師。我跟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的學生就有二十萬人。這麼多的學生當中,為什麼出不來?善根福德因緣少;他不是沒有,有,他也遇到了,少。少,跟著好老師,還沒有辦法補足,就這麼個原因。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這一會,緣具足,緣殊勝。能不能成就?就在諸位同修的善根福德。如果諸位同修真正具有少許善根福德,在這樣殊勝的法緣當中,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就。現在我們的《華嚴經》,改在淨宗學會報恩堂裡面來講,每天上午十點講到十一點半,天天講。諸位可以在家裡面收看網路,我們每一天每一座都同時上網。現在的電腦非常方便,我們講經美國在聽,我們時間一改,美國那邊打電話來非常歡迎。我們白天早晨十點鐘開講,在美國是晚上八點鐘,他們看正好,八點看到九點半,所以打電話來高興得不得了。澳洲在收看,香港那邊也在收看,這是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想必還很多。諸位在家裡面,可以裝上電腦收看網路,你天天都看到。

  初學佛法,讀誦、聽聞比什麼都重要。為什麼?幫助你堅定信心,幫助你堅定願心,你求正覺才靠得住。你若不能深解義趣,你會懈怠,你會退轉。你要曉得一懈怠、一退轉,你就要覺悟自己善根福德不夠,對於經義了解不夠透徹;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不會退轉,深解義趣的人也不會退轉,這兩種人決定成就。大家都曉得,這個世界有災難,肯定有災難。怎樣救自己?不如堅勇求正覺;怎樣幫助眾生?不如堅勇求正覺,真正是自利利他,真正是本經前面所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的落實,這一句就落實了。由此可知,一定要信心堅定,絕不動搖。要記住善導大師的教誨,無論什麼人來給你講,講的跟本經法門不相應,我們統統拒絕,統統不接受。善導大師說,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再來、十方諸佛再來跟你講,講的跟此經不相應也不聽。為什麼?那不是真佛,是假佛。如果是真佛,佛佛道同,一切諸佛所說決定跟釋迦牟尼佛講的相應,那是真佛,這善導大師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

  最怕我們是道聽塗說,聽聽這個法師、那個大德再說說,對這個法門、對這個經典來批評,你心裡馬上懷疑,馬上動搖。或者是接觸五欲六塵,自己貪瞋煩惱起現行,名利心起現行,退轉了,墮落了。這個事情太多太多,在在處處我們都見到,保持堅勇不退多難!「勇」是勇猛精進,決心求正覺。此地這個正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求得到,決定能成就,只有一門,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一門最可靠、最穩當、最快速。其他法門當然也不錯,怕的是我們根性不具足,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的條件不具足。為什麼?決定要斷煩惱,要斷見思、要斷塵沙、要破無明,這實在太難了,確實不是現代人能做得到的。

  別說這些,就說密教的法門,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諾那活佛的傳人。他非常坦率的跟大家說,「這個時代修學密法成就已經沒有人了」,這是他講的,「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接觸許許多多修密的同學,他勸他加持《無量壽經》,加持《彌陀要解》,加持《普賢菩薩行願品》,他叫他加持這三種;換句話說,密不成就,這個成就。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師徒真是苦口婆心,跟永明延壽大師用的方法幾乎完全相同。永明延壽那個時代,參禪的人很多,他看得很清楚,不會成就的,所以提出禪淨雙修,「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個意思是什麼?禪那邊,看到你不能成就,你加這一分淨土,這個地方能成就。他不是鼓勵我們搞禪淨雙修,不是的,他是對修禪人說的。人先入為主,有面子問題,捨不得放下。所以祖師用這個方法善巧方便,你再加個淨,更好!他就會接受,面子也夠了,也能下得了台。夏老、黃念老也是如此,學密的人也是有面子問題,用這種方法來幫助他,來成就他。如果是老實念佛人,那就決定成就;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在本經的讚歎,我們都讀過,佛哪有妄語的?句句都是真誠的教誨,我們要相信,要把這一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辦。一切時、一切處,念念與佛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

  再跟諸位說,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正供養恆沙聖,這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捨棄一切的享受,捨棄一切的富貴,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讀經上,也是代眾生消災免難。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上面講了很多遍,這是真正自利利他的行為,凡夫不認識,諸佛如來讚歎,龍天善神看到你恭敬護持。所以我們在此地,彌陀村還沒有著手籌備的時候,我們就先開念佛堂,把這樁大事落實。換句話說,化解世間一切眾生劫難的修學,這是眼前最迫切的一樁大事情,急著要快做。我們念念當中,這個念是願,願一切眾生也能和我們一樣,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單有這個願,願不落實是個虛願。願如何落實?落實一定要修行,自行化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我們把這個殊勝法門介紹給別人。介紹給別人也要懂得觀機,機有三類,佛法裡面常講的上根、中根、下根。這個說法很難懂,哪個人上根?哪個人下根?下根還不錯,還有沒根的;沒根,你送給他,他不要,那就是沒根的。所以我們與人結緣,沒有根的給他種善根,也不能放棄。如何給他種善根?他看到三寶的樣子,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那是音聲,三寶的音聲;三寶的形相,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諸位要是了解這個事實,了解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出家這個形象,就修很大的福報。你到馬路上走一下,走一圈,多少人看到了,一看到,這是佛,這佛教徒,和尚、出家人,他阿賴耶識就落這個印象,佛種就種下。這是在家同修做不到的。

  在家同修要怎麼作法?你要上街去,手上掛一串念珠,人家一看,阿彌陀佛!也行。你要有標誌拿出去,這是給一切眾生種佛種,沒根的人給他種種子,我們要真有心去做。你們有不少同修到這邊來聽經,參加法會,自己開車來,我們這兒阿彌陀佛貼紙很多,貼上,前後都貼,你的車開到哪裡,人家一看都給人種佛種了,都是屬於法供養。下根之人聽到歡喜,能合掌恭敬,他不來聽經,他不來念佛,下根。中根的人,他聽了之後,他曉得之後,他會來聽經,也會來念佛。上根人他要聽到之後,他一生就依靠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成佛,那是上根人。中根人未必這一生能往生,上根人是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平常要懂得觀機,要懂得幫助一切大眾,我們堅勇求正覺,也不忘供養恆沙聖。以堅勇求正覺為主,供養恆沙聖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緣殊勝。佛在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由此可知,結緣是多麼重要。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接受信徒的供養,供養拿去幹什麼?一定去結法緣,這是真實功德。這個供養,自己要拿去享受,那就壞了,那就是佛門諺語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一定要懂得廣結法緣,一切為眾生、為佛法。

  我們也看過世間不少的老人院,我們在澳洲參觀很多退休村,每一家的老人公寓,我對於這個很留意,看得很多。大家有時候談起來,有人說安老院是無希望工程,沒希望了,他到那裡是等死。物質生活照顧到了,精神生活空虛,所以我們要辦彌陀村。我們現在接觸外面宗教多了,許許多多的宗教都辦有老人院,都辦有孤兒院,我們要鼓勵他、幫助他,老人院是有希望的工程,有大希望。佛家的養老院,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般宗教的養老院,那些人將來都想升天堂,享天福,怎麼會沒希望?這希望從哪裡來?希望從宗教教育。你養老,養他們,天天要給他們上課。一定要有宗教師,每一天跟他們講經說法,領導他們修行,每個宗教都有它修行的方式,這樣都能達到宗教希求的目標。升天、往生,不墮三惡道,不再到人間受苦,他怎麼沒有希望?充滿了希望。

  如果這個養老院,沒有人講經說法,沒有人領導修行,那的確是有問題。我們看老人,不是在胡思亂想,就是痴痴呆呆;痴痴呆呆是落在無明,胡思亂想佛家講掉舉,這兩種現象都不好,都是三惡道的因。所以我們幫助老人院是充滿希望、充滿光明的工程,決不是一般人講的無希望工程。老年幫助他成就,幫助他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更美滿。孤兒院更要幫助他,成就他的德行、技能、學問,我們要真正付出愛心,好好的去教導他們。這都是屬於供養恆沙聖,把這些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多福德、多善根、多因緣,《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造的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這一個理念,行行都落實這個理念。

  我這一次在香港講經,有同修問我:怎麼樣念佛往生才有把握?我告訴他:預知時至,不生病苦,坐著走,站著走,有把握。他說:那能做得到嗎?我說:能,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修福不要享福,福報留在臨命終時候享,臨命終沒有病苦是大福報。臨命終時清清楚楚,看到佛來接引,給你家親眷屬說「BYE!BYE!我走了」,第一等的福報,一生修積的,這個時候享。你這麼一表演,你度多少人?人家看到你往生,不相信的也相信了。我們講嘴皮講破了,他未必相信,這一表演他都相信。

  他又問我:那要怎麼作法?我剛才說的是原則,你要修布施供養。人到中年都防備將來要老了,要準備一點錢將來養老,又要準備一筆錢做醫藥費,怕自己生病。我就告訴他:你把你養老那個錢捐出去,捐給老人院,把你醫藥費捐出去,捐給那些病苦的人。你就做到了,你一定預知時至,不生病,站著走、坐著走。什麼原因?你沒有錢害病,你沒有錢養老,你就成功了。你要準備一筆錢在那裡養老,你非老不可,準備一筆錢做醫藥費,你非生病不可,你怎麼能夠走得自在?這裡頭有道理,你要懂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從根,觀念就錯誤了。真正去修慈悲喜捨,要捨得清淨,這是決定有把握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非常之廣,我們講不完。這兩句就講到此地,請看下面經文。下面科文「願求淨土」,這裡面有兩小段,兩首偈,第八首: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這一句就是「堅勇求正覺」的果報,下面一首就是「供養恆沙聖」的落實。先成佛,再度眾,這是正理,自己沒有成就,想度化眾生,難!難在哪裡?怕被眾生度跑掉,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古人有個好處,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一生不離開老師。自己沒有成就離開老師,很容易迷於五欲六塵,迷於名聞利養,那個墮落就非常之快。這一墮落下去,回頭難,不容易。所以有高度警覺性的,不離開老師,不離開同參道友,依眾靠眾。

  我們看這一首經文,開頭『願當安住三摩地』。實在說是求成佛攝淨土願,八句當中這是諸願的總歸,也是四十八願的核心。第一句說「願當安住三摩地」,三摩地是什麼?就是念佛三昧。這一段經文說的是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在因地的修行。法藏,實在講,他老人家的示現是給我們做榜樣的。阿彌陀佛是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成佛的?你要是這個看法、這個想法,你就全錯了。法藏亦是古佛再來,西方極樂世界是他的化土,就跟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地球北印度,示現八相成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修行證果的?不是。他老人家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他這一次來表演,來表演成佛是第八千次,這個戲唱得很熟,唱八千次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不知道唱了多少次。所以我們曉得古佛示現,不是真正在那裡成佛,這一生才成佛的。這個事情,古大德也有討論,有人說法藏這個時候的身分是十地菩薩,也有人說地上菩薩。實實在在講真的是古佛再來的,完全是示現做給我們看,做給我們看叫我們學習,以他做個榜樣,向他學習。

  因地上,我們現在在因地,還沒有往生,學法藏比丘;將來往生之後,學阿彌陀佛,這學果地;沒往生之前,學因地。你想一想這個示現的意思多深?我們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你怎麼會覺悟?你怎麼會明白?你從哪個地方去下手、去修學?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三輪化度,大乘經上常講的身語意三輪化度眾生。這就是教給我們,我們要安住三摩地,也要學阿彌陀佛在因地,願當安住三摩地,我們要把心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經上說「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麼?執持名號,這才是真正正常的享受。我們把佛號忘記了,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不正常的受用。諸位要曉得,胡思亂想是造輪迴業,我們自己要有警覺,這一天二十四小時,細細的去思量二十四小時當中,我造的是什麼業?我每天念佛佔多少時間?打妄想佔多少時間?墮無明佔多少時間?什麼時候墮無明?睡覺就墮無明。這個帳好好的算一算,就曉得自己有沒有把握往生?如果正念的時間長,超過妄想、超過無明,你功夫就得力,你才真正安住在念佛三昧當中。

  睡眠,睡眠是魔,是魔障。佛在經上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睡眠也是地獄的一條根。有沒有方法突破?有。你們諸位年輕法師,從中國大陸來,大陸上有些真正修行人,我沒有見過,我聽李木源居士說過。真正有念佛,一年到頭不睡覺的,二十四小時念佛、拜佛;有人不相信,派人輪流去看,果然沒錯,天天如是。你去向他請教,他的睡眠怎麼樣斷掉的?我們為什麼斷不掉?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連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都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財色名食睡是不覺,本來無;本來無的決定可以斷掉,本來有的決定可以證得,問題你有沒有決心去斷它?你要下定決心去斷它,行!斷得了。真正下定決心,要突破這個關口,突破這個瓶頸。再告訴諸位,你還有諸佛護念,還有龍天善神護持,哪有做不到的事情?

  在此地我們念佛堂,諸位也有一個小的試驗,通過小的試驗,我相信可以增長你們的信心。許多同修天天睡眠睡慣了,還睡懶覺,到念佛堂聽說二十四小時念佛,恐怕受不了,結果三十六小時念下來,很輕鬆、很愉快,念完之後也不打瞌睡,也不想再睡,這就是你漸漸突破。你能夠三十六小時精神飽滿,你就想你也可能三百六十天精神飽滿,問題你是不是真正突破?這個突破最重要一個因素,清淨心,心地真正清淨。為什麼?安住三摩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就做到。心裡面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還有種種放不下,那就不行,你要過世間人一般的生活;果然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可以過佛菩薩的生活。不但佛菩薩沒有睡眠,給諸位說,色界天人就沒有睡眠了。欲界天還有,但是時間少,欲界天有六層,愈往上面去睡眠的時間愈少,到初禪睡眠就沒有了。世間人都辦得到,何況佛菩薩?我們要有信心。

  所以真正修行,說到根本還是個「信願行」,決定要相信自己。世間聖人告訴我們「克念作聖」,這一句話的意思,凡夫能夠克服自己的妄念,你就能作聖人。在佛法裡面,斷煩惱就證菩提。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跟煩惱去打一仗,要打贏,不能打輸,輸了就完了。怎樣才能打贏?要拼命,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你決定戰勝。凡是打敗仗的,怕難、怕苦、怕死!你注定失敗。真正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護念,你下定決心,佛菩薩就現前。佛菩薩日夜在你周邊保護你,苦跟難決定是有,但是決定死不了。到你快要死的時候,佛菩薩馬上就現前,來幫助你一下。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虛老和尚發願朝山,三步一拜,幾千里路,要拜好幾年才拜到。走到哪裡,晚上就在地下睡覺,長年累月哪有不生病?有病苦。苦到不能支持,佛菩薩來了,來幫助他,來照顧他,幫他調養病。病好了之後,佛菩薩走了,他繼續再拜。怕苦、怕難、怕死,怎麼能出得了輪迴?怎麼能得生淨土?我們把毛病找出來,只要把毛病消除,佛祖能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

  第二句『恆放光明照一切』。「光」是智光。「照一切」,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明瞭,這叫照一切。十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統統都通達明瞭。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能力就是在「安住三摩地」來的。實在講,三摩地就是我們的真心,三摩地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今天把真心本性失掉,在六道裡頭打滾,生活得這麼苦、這麼可憐。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迷是自己迷的,悟還得要自己覺悟,諸佛菩薩給我們做個增上緣,要靠自己去覺悟。我們為什麼不覺悟?還是這一句老話,「不肯放下」,所以不覺悟。

  「看破、放下」,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傳給我的。以後我明白了,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的功行不外乎這兩句,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輾轉不捨,能成無上道。看破是通達明瞭,不迷惑;放下,心地清淨,不染著,這是放下。我們現前最嚴重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我們眼前的大障礙,眼前的大害,給諸位說,大災大難的根源。我們明白了,這就看破,曉得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那你就要放下;你這一放下,你的智慧就增長,你看的面又廣了,看得又深了;看到之後,再放下。於是你的智慧增長,對於宇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愈看愈廣、愈看愈深;於是乎你也就放得愈廣、放得愈深,一絲毫都不沾著。不但是世間法,佛法也不沾著。不但十法界不染著,一真法界、諸佛報土也不染著,這樣才能夠同佛境界,同佛知見,同佛所證,這是「恆放光明照一切」。大乘經上常講,「寂而常照,光照不捨」,這一句話也就是《壇經》裡面,惠能大師所說的「常生智慧」;時時生智慧,處處生智慧,念念生智慧。智慧怎麼生的?心地清淨。

  我們今天要學,我常常勸導大家,念念決定不為自己想,我們從這兒下手,這是我們現前最初方便。念念為一切眾生想,念念為整個社會去著想,決定不要想自己,這是學佛的最初方便。如果你還會想到自己的利害、自己的利益,你就迷了。不為自己想,為一切眾生想,跟諸位說,你這個事情做錯了也對了;裡面摻著有一分為自己著想的,做對了也錯了。我這個話的意思很深,你們要細心去想想,細心去體會。有一念自己的意思在裡頭就錯了,哪一個佛菩薩,哪一個祖師大德曾經為自己想過一絲毫?沒有!這是我們修行,能不能契入法界基本的條件,我們要不具足,這個道難!這一身的弊病,沒有辦法轉得過來,根本原因就在此地,常常為自己想。我很願意幫助人,但是我一看到人為自己想,我就趕快退轉,我得重新考慮,要不要幫助他?為什麼?幫助他,不但他不得利益,他造罪業。我們不希望給一切眾生造惡的增上緣,但是有時候還不免,我們智慧沒開,見解不圓,所以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總還免不了有過失。但是我們警覺性很高,我們覺悟得很快,回頭得很快;能覺悟、能回頭,就長智慧。

  法藏在因地,這兩句他圓滿做到了,這兩句是能感。下面這一句是所感,所感的『廣大清淨居』,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來的?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諸位要記住,總離不開「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的。阿彌陀佛帶頭,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換句話說,也是所有往生的人共同願力成就的,它不是業力成就的。所以這個世界也感得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在本經讚歎,代表一切諸佛讚歎,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願力成的,不是業力成的。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願力怎麼能去得了?你的心要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你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編了一個新的《朝暮課誦》,我將課誦本念的經文,把早晨念的楞嚴咒、大悲十小咒,改做《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原因在哪裡?希望我們天天念四十八願,天天依照阿彌陀佛的願,我們也發四十八願,你不發不行。我要發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的願就相同,就相應了。蕅益大師說,只要具足信願就決定往生;他老人家說得很好,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持名功夫的淺深;持名功夫深,你生的品位高,持名功夫淺,你生的品位低;只要有信有願就決定得生。他說得好,他老人家這個說法,被印光法師肯定。印光法師讚歎他這個《註解》,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子,也不能超過其上。

  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沒有暴露身分,大勢至菩薩對他如此的讚歎,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準是觀音菩薩再來,我們能夠想像得知。不修淨土的人,對印光法師這個說法不以為然。往年演培法師,就這一樁事情曾經問過我,他說:印光法師說這個話,是不是說得太過分了一點?我給他老人家說:一點不過分,恰到好處,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說明我們要想往生,一定要發願,發了願之後,要行。你發願,願不落實,你的願是空願,空願不能感應。你要做,依行填願,依行實踐大願。有些願,我們凡夫做不到,做不到怎麼樣?要有心,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可以原諒的;心都沒有了,這不可以的,這不能原諒的,所以一定要有願心。四十八願裡,哪些條能做到的,要很認真、很努力去做;做不到的,心嚮往之,要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

  晚課,我們將《彌陀經》、八十八佛、大迴向文,改做《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為什麼要這麼改法?救我們現前的念佛同修。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持戒念佛,今天誰給你講戒?正好這一段經文就是講戒律,戒是行,它的內容是講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五戒十善我們要落實,那是佛行,五戒十善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這叫根本戒,換句話說,所有一切戒善,都是從這個根本開出來的。我們初學的人抓到根本,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要把它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樣子一來,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蕅益大師講得沒錯,具足信解你就決定得生,所以曉得這個事情重要。

  這個法門簡單,經論分量少容易受持,非常適合現代人。現代人一般生活很繁忙,工作量很多,沒有時間去讀誦大經,也沒有時間去聽一部大經。所以現代人需要精簡,需要精華、需要簡單,《無量壽經》正好適合於現代人的需求,分量並不多,內容非常圓滿,沒有欠缺。文字並不很深,一般都能看得懂,淺的人看到淺,深的人看到深,正是可深可淺。夏蓮居老居士說得好,末法往後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眾生能夠得度,都依靠這個會集本。夏老居士也是個再來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會集這個經,從宋朝王龍舒,第一個開始會集。王龍舒算不錯了,站著往生,他是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站著往生的,總算是有功夫。會集《無量壽經》有功德,但是會集不能盡如人意,後人有批評,取捨欠妥當。同時還有一個後人不能原諒的,把原本的文字改了幾個,這是很大的忌諱。

  一直到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他會集的本子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有進步,依舊有毛病,取捨也是欠妥當。他也犯了王龍舒的毛病,也把原譯本的字改了幾個,印光法師對他這個本子有批評。到民國年間,這民國初年,夏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一個字沒有改動。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面講取捨精當,過去譯本裡面的過失,在這個本子裡頭找不到,大家稱之為《無量壽經》的善本。也想到《無量壽經》是最後消滅的,最後消滅的《無量壽經》的經本,必定是這個本子。我們深深相信,他們這個話說得也不過分,也是說得很中肯。

  這是勸勉同修們,念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要具足信願,如果沒有信願,念這一句佛號,只是阿賴耶識裡頭種佛種子,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古人說過「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沒有信願。可見得信願行叫三資糧,往生西方淨土,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三個條件統統具足。那我們不讀經,不研究教,這個經教我們今天圈子縮得很小,《無量壽經》,你怎麼能夠建立堅定的信願?你怎麼能夠得到有把握往生?人要得到有把握往生,前途一片光明,你在現前生活當中法喜充滿,你活得很自在,非常快樂,這是要功夫的。所以在現前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讀經、還是聞法,有疑惑一定要提出來發問,斷疑生信。要知道「疑」是修行人很大的障礙,決定不要說不好意思問,那就錯了,一定要問。問有很大的功德,不但自己可以解除疑惑,也許還有別人跟我有同樣的疑惑,這一問,一說明,大家都把這個疑問解除了,所以發問無不是自利利他。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本願感得的,是一切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所感得的,它不是業力變現的。我們也曾經聽說,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沒錯!就因為他帶業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最容易,不要斷見思煩惱,只要你信願堅定。給諸位說,信願行堅勇,這堅定勇猛決定能伏煩惱;煩惱雖有,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就是功夫成片,這個條件就決定得生。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煩惱起現行,這個事情麻煩。你是表演、是辦事,那另當別論;你一發脾氣,事情就辦好了,那另當別論;那不是真的,手段,手段可以用。如果心裡頭真生煩惱,那就完了。表演那是例外,佛菩薩也表演。心裡頭決定不能真的生煩惱,真正生煩惱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就去不成了。

  世出世法都是感應道交,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感應。信願行是能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所感,「感得廣大清淨居」,那個世界是清淨的法界。廣大,大到什麼程度?我們沒法子想像,實在跟諸位說,大到是盡虛空、遍法界。極樂距離我們不遠,我們在《往生傳》裡看到,有人問他:極樂世界在哪裡?在我堂屋;極樂世界在哪裡?在廚房。那是往生人親眼看見的,就在面前。所以告訴諸位,極樂世界到底怎麼回事情?我們今天講時空,不同的時空。就好比我們現在看電視,不同的頻道,頻道一撥對,形相就現前。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這個螢幕上;娑婆?娑婆也在這個螢幕上,不同的頻道。所以極樂世界是真正廣大,跟華藏沒有兩樣。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大?它是自性變現的。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小?業力變現的。業力有範圍,自性沒有範圍、沒有邊界。自性沒有大小,沒有邊際,沒有來去,沒有生滅;可是業力變現的,有大小、有來去、有生滅,不一樣。

  這個道理大乘經論裡頭都說得很多,他是清淨心,三摩地恆放光,那是清淨;清淨心才放光,清淨心一塵不染。不但世間法不染,佛法也不染,那才叫清淨,真清淨。我們今天做不到,希望世間法能不染,我們染佛法還不怕,淘汰也有層次、也有先後,先淘汰世間法,然後再進一步,把染污的佛法也淘汰掉。西方世界有四土,我們縱然是還染佛法,不染世法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如果連佛法也不染,你就生實報莊嚴土,這是西方淨土的殊勝。所以我們只要擺脫,六道裡面這一種的污染,就能生凡聖同居土。再有功夫,能夠擺脫四聖法界的污染,這十法界裡面,六道上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你能夠把四聖法界污染也排除掉,你就生實報莊嚴土。所以它是清淨居。由此可知,清淨居也是極樂世界的別名,就像本經裡面所說,「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清淨居是極樂世界的別號。

  末後一句,『殊勝莊嚴無等倫』。這一句是形容極樂世界的莊嚴美好,美好到了極處,其他諸佛剎土找不到一個能跟它相比的。「倫」是同類的,「等」是平等的,找不到跟它一樣,沒得比。關於淨土的殊勝莊嚴,世尊在本經裡面有介紹,《彌陀經》裡頭也有介紹,《觀經》裡面也有介紹,我們合起來看能夠了解一個輪廓,明白一個大概。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體會到,它那個國土為什麼這樣殊勝莊嚴?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想生的,一切往生人心想生的,彌陀與所有往生的人心地都是至善,至善的心行變現殊勝莊嚴的報土。人殊勝,土也殊勝;國土無與倫比,人也無與倫比。

  我們要不肯認真努力斷惡修善,那怎麼行?要做彌陀弟子,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但是人中第一等好人,菩薩當中第一等的菩薩,你才行。一切諸佛菩薩弟子當中,你是第一弟子,本經前後都說過。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想想,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能不能做到第一弟子?今天我們標榜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是表率,範是模範。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為,可不可以做這個世間一切人的表率模範?如果不能,決定不可以想,決定不可以做;如果能,我們可以想,我們可以做,標準在此地。這個事情要真幹,不是說說就算了,說說無濟於事。

  悟,在佛法裡面有解悟、有證悟。解悟不管用,你會講,講得沒錯,講得天花亂墜,你將來死,該墮地獄還墮地獄,該變畜生還變畜生,不管用。要證悟,什麼叫證悟?落實。一定要把你所理解的變成自己生活行為,那才管用,縱然不能完全變成生活行為,少分也管用。我過去跟大家講西方極樂世界九品往生,我跟古大德講的不一樣,古大德講的有道理,我想想我講的這個也不無道理。我的說法,把這一部經它裡面所講的理、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境界,百分之百做到,你上上品往生;你百分之百做不到,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百分之九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你上下品往生。這樣子一直降下來,下下品往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要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那靠不住了,你往生就靠不住。

  我想兩成應該可以做得到,最低限度要做到兩成,你不落實、不認真去做,那怎麼行?真正有志氣的人,發憤向上的人,決定認真努力去做。兩成決定不夠,愈多愈好,多多益善,至少也要能做個七成、八成,才能滿我們自己的心願。百分之百當然不容易做到,但是做個七、八成,自己努力一點,我想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克服自己的妄想雜念,克服自己一切的欲望。學佛從做人學起,佛是人中的善人,佛心是善心,佛行是善行。從哪裡下手?我們細心觀察,現在世間人有哪些毛病,我們的修學對症下藥;現在的人不孝父母,我們從孝養父母下手,現在的人不敬師長,我們從尊敬師長下手,對症下藥。我們也在表演,表演給世間人看。我們敬自己的父母,也敬別人父母,我們養自己父母,也懂得養別人父母;我們知道愛護自己的兒女,教養自己的兒女,也要愛護別人的兒女,教養別人的兒女。要真幹!

  世間人哪一個不是自私自利?哪一個不是貪圖名聞利養?我們知道這是病,我們自己必須捨棄自私自利,放棄名聞利養,做出來給他看,然後講了他才相信。你做不到,你光說,說了是不錯很好聽,別人還打了許多問號在裡頭,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甚至於還有懷疑:假的,騙我們的,叫我們要捨財布施,他是多多益善,愈多愈好。一定要自己先做樣子給人看,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就是這個辦法,先做出樣子給你看;佛教你捨棄名聞利養,佛自己已經捨棄了;佛教人放下五欲六塵,他自己先放下了;大家聽了,沒話說。所以古來大德講經說法,先自己做到,先自己契入境界,再說。所以他的言語斬釘截鐵,沒有絲毫憂慮,沒有絲毫懷疑,他統統做到。

  現在人講經說法,在講台上,我們聽過很多法師,吞吞吐吐,叫人聽的是半信半疑。為什麼?他自己也半信半疑。自己要先做到,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個出家人,出家人應當捨得乾乾淨淨,決定不要怕:我統統捨乾淨了,明天沒有人供養,我沒飯吃,怎麼辦?你還要打這個妄想,你沒有放下,你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了,決定沒這個妄想;明天沒有飯吃,老老實實念一天佛,後天沒有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有飯吃,不就正好到極樂世界去了;一點都不後悔,一點都不疑惑。何況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世尊滅度之後,白毫光中有一分福德,供養末後的弟子;四事供養統統具足,佛供養學生。這個學生包括在家的,在家要認真修行也得佛的供養,不完全是出家的,佛慈悲到了極處。

  我們真正要信佛,哪裡有一絲毫疑慮?凡是有疑慮的,不信,不信佛的人才有懷疑,才有好多顧慮。信佛的人決定沒有,他捨得很自在,那個福報愈捨愈多,來得也很自在。可是多了怎麼樣?多了可不能貪,一貪就完了,就立刻墮落。所以佛教我們「捨得」,你得到的還要捨,愈捨你就愈得的多,愈得的多愈要捨。財、法,捨財得財,捨法得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就從我們眼前流過,你自己要有智慧處理,你才會有真正的成就,你才真正得福,那就像此地講的「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