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集)  1999/3/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0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經文第八行: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經文是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發願。經文分為六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願聲同佛」,第二段「慧超彼岸」,第三段「如佛救苦」,第四段「悉令成佛」,這是已經介紹過了;今天這是第五段「堅求正覺」。經文雖然只有兩句,意思很深,是我們現前應當學習的。從經文表面上看,似乎是修供養不重要,求正覺重要,而實際上兩者都同樣的重要。雖然都同樣,這裡面還是有賓主之分,前面一句是說修福,後一句是說修慧。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世尊都是教導我們「福慧雙修」,兩者不能夠偏廢,不能夠執著,應當同時修學,相輔相成,才能夠證得圓滿的果位。我們在三皈偈裡面,讀到「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這兩句「修福」、「修慧」,這兩種都達到究竟圓滿,可見他並沒有輕視供養。佛為什麼在此地要說這兩句話?這兩句是苦口婆心勸導我們,修福千萬不要忘掉修慧,沒有智慧的福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冷靜的觀察,仔細的思惟,沒有智慧的福報,享福沒有不造業,福享盡了多半是墮三途。那個福報很大,不是普通的福報。

  前兩個星期,有同學送了一張影印的新聞來給我看,這是中國大陸報紙上刊登的。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有六個大人物現在變成了豬身,這裡面有袁世凱、有李鴻章,這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怎麼知道他變成豬?這個豬生下來,這身上有他的的名字,奇怪!有他的名字。這是說明修福不修慧。在人世間的時候,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死後還不到一個世紀,已經淪落在畜生道,變成豬身。這是給我們一個很高的警惕,說明修慧比修福更重要。但是決定不可以誤會我們就不要修福,你這麼想法,你就錯了。

  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這個話雖然是對善財童子說的,善財童子是代表我們,對他說就是對我們說。他說:「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是『供養恆沙聖』。恆沙是講數字,恆河沙數,印度有一條大河,恆河。恆河的沙非常細,我沒有去過印度,有不少從印度朝聖回來的同修,帶了恆河沙給我看,確實像麵粉一樣,跟我們這邊的沙不相同,它比我們的沙細很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恆河兩岸講經說法的時間很長,所以凡是講到數目大的,佛都用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沙數不盡。這是說假使你曾經供養,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聖人;這個地方的聖人,通常是指地上菩薩,也就是初地以上。供養這些聖眾,那個福就很大很大,福報很大。佛在此地說,反而『不如堅勇求正覺』。這麼大的福報,決定不會墮三途,你是真正供養聖賢,怎麼會墮三途?墮三途多半修的是人天福報,是有漏的福報。如果供養佛菩薩,決定不至於墮落,但是「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

  我們先說供養。我們今天學佛、修行、弘法利生,實實在在說我們的福報不足,因此做什麼事情都有障礙,都有困難。這些障難就是說明我們的福報很薄,過去生中沒有修福,這一生當中也疏忽了修福。可是我們覺悟明白了,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還是要做,這些事情都是屬於供養修福一邊的。修福一定要學佛菩薩,佛菩薩有高度的智慧,跟我們凡夫決定不一樣。凡夫修福往往是斤斤計較,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布施供養的財物,心裡總是想著,這個錢他是不是真的去做好事?譬如,過去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地區發生災難,水災、旱災,也有不少慈善團體,在此地募捐去救災,往往有一些人:這救災好事情,我捐的錢會不會到災民手上?會不會被他們用掉?這個念頭一動,就不敢布施,不願意供養。為什麼?怕的是這個錢到不了災民的手上。這種情形有沒有?有。如果每個人都有這個觀念,誰還去救災?不是讓那些災民,都在那裡受苦受難。菩薩救災,沒有考慮,沒有顧慮。我們捐助給他,他如果從中取利,那是他的因果,我們清淨心布施是我們的福報;我得福,他背因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無論別人能不能把這個錢送到災民手上,這個事情我們都應該要做,毫無顧慮的去做,你的福報是圓滿的,你的福報是清淨的。只要落到分別執著上,修福的機會往往你就當面錯過。

  新加坡有一位談禪法師,我對他非常尊敬,跟李會長也非常要好,我去看過他很多次。這個人自己修行是修苦行,住的是小房子,穿的衣服很平常的粗布,吃飯一個菜,非常簡單,飲水是自來水。我們去看他、拜訪他,他去買一杯礦泉水,那是他最高接待客人的敬意,買一杯礦泉水給我,他自己喝自來水。對於中國大陸許多佛法裡頭的幫助,他美金是一百萬、一百萬的捐助。捐出去之後,問都不問;我這個錢捐給你了,你是不是做的好事,你的因果,與我不相干。你真正為佛法做事,你有福;你要拿去自己去享受,你將來墮阿鼻地獄,我沒有事情。這是我在海外見到這樣一個法師,真正是難得,我們比不上他。他錢從哪裡來?他在城隍廟,他講他是廟主,看廟的。在廟裡擺一些香、紙、蠟燭,人家到城隍廟去燒香,買香、蠟燭的錢,一塊、兩塊這樣攢積起來的。他一分錢沒有享受,全部布施做功德,是我們這個時代模範的出家人,他的行誼是菩薩示現。我們的生活比他優裕太多,人家做的是什麼?我們做的是什麼?擺個香攤在那賣東西,零零碎碎一塊、兩塊,自己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心不離口,口不離心。你看到他極普通的一個出家人,你不知道聖賢示現。所以說這是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學習的。

  居士在家學佛,李木源是菩薩。你看他的生活多麼簡單,一分一釐他都節儉,佛教給我們惜福,教給我們積功累德,他真的做到。他不是說的,他真做到,口說有什麼用處?必須要把它落實。眼前眾人看到他的生活非常清苦,他自己感受無比的快樂,前途一片光明,將來決定生極樂世界,真有把握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現在雖然沒去,我看到他已經在作佛了,他所做的都是佛做的事情。

  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一切供養當中,財供養不如法供養。但是世間人重視財,他有貪心。所以財供養是手段,法供養是目的。佛菩薩教化眾生、利益眾生,眾生不認識佛菩薩,眾生不知道佛菩薩真實利益,那佛菩薩也得隨順眾生,「恆順眾生」,先用財布施給你;佛家所謂「先以利欲牽」,來接引、牽引你,「後令入佛智」,後令入佛智是法布施。所以財布施是手段,最後法布施是目的,給你真實的利益,給你無盡的利益,然後你才知道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你才真正知道佛菩薩恩德之大,永遠報答不盡。

  財布施,諸位都知道,佛告訴我們一切世間眾生,不僅僅是我們地球這個世間,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世界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想財富?哪一個人不想自己有智慧?哪一個人不想健康長壽?這是一切眾生都在希求的;學佛的同修希求,其他宗教徒也希求。你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裡面有理論、有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求不到,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作佛都能求到,何況世間這些名聞利養,在佛家看這雞毛蒜皮,輕而易舉,哪有求不到?你必須曉得理論與方法。理論是因果的道理,你得財富、得聰明、得健康長壽,那是果報,果必有因,你要修因,你才能得到果報。財富的因是什麼?是財布施,這個世間人不懂。你有財布施給別人,愈布施你得的財富愈多。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有很多發大財的人,決不是他幸運,決不是他聰明,決不是他用手段,不是的;前生種的因殊勝,他這一生不管經營什麼事業,他都會發財,他命裡頭有財。命裡有財,前生種的因,要懂這個道理。

  那我們前生沒種因,怎麼辦?現在種來得及,現種,現種也能現收;不種要想收,沒這道理。我今天在報紙上看看新聞的標題,裡頭有一條,現在經濟不景氣,竊盜、綁架案件多了。你去偷盜也是你命裡頭有的,命裡沒有偷都偷不到;我們命裡沒有去偷,還沒有偷到,就被警察抓去坐牢了。你偷到的東西,依舊是命裡有的,那你何必去偷?佛家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真理,這個話不是假話。我們要想自己得財富,你要修財布施;你要想得聰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長壽,你一定要修無畏布施。

  我二十六歲學佛,這個道理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對於老師非常尊敬,依教奉行。我前世沒有修財布施,所以這一生生活非常艱苦。前一世這三種布施,大概只修了法布施,所以我還有聰明智慧,我沒有福報,我也沒有壽命。過去多少人給我看相算命,連韓館長都替我去算過命,她拿到我的八字給人算命,算了之後人家就很奇怪,問館長,他說:這個人還在嗎?那個時候大概,我差不多是將近五十歲的時候,可見這個算命不錯,算得還相當準。他問她這個人還在?她說:這個人在。算命搖搖頭,奇怪!這個人為什麼還在?結果這個算命問:他做什麼事情的?她說:他出家的。出家,另當別論。換句話說,要不出家,四十五歲準死無疑。

  出家人實在講也保不住。跟我同時出家、同時受戒,我們師兄弟有三個人,明演法師、法融法師,可能諸位都不熟悉,我們三個人同年,而且三個人都短命,看相算命說,我們三個人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所以四十五歲那一年,大概二、三月法融過世走了,五月間明演走了,七月間我生病,我一想我也跑不掉了。自己知道,我們都不錯。明演法師走的時候,他是自己走到榮民總醫院去掛急診,進急診室半個小時他就走了;所以他沒有病苦,自己乘公共汽車,到急診室去掛號,進入急診室半個小時就走了。這都是修行,還算是有一點功夫。我那一年,正是在夏安居的時候,在基隆大覺寺,大覺寺的老和尚請我去講《楞嚴經》。《楞嚴經》很長,十卷我講完第三卷,得了一個重感冒,病了一個月。我一生都不生病,那個時候一想,得病的時候一想時間到了,前面兩個走了,這大概是我了。我想到既然要死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我懂這個道理,所以我就念佛求往生。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每一天煮點稀飯鹹菜,那時韓館長照顧我,等著往生。這樣子搞了一個月,慢慢身體恢復過來,好了。好了以後,一直都沒有生病。

  這一次生這個病,想想什麼原因?我佔據了你們同學的時間,所以《華嚴經》不講了,這個時間讓出來,給你們同學在此地練習講經,我的《華嚴經》搬到淨宗學會,八樓小教室裡去講。因為我們講經,主要的目的是要製作錄像帶,將來供給廣播電台使用。我這個念頭一發,我的病就好了,沒事了,什麼都沒有了;想一想很有道理,我佔據你們的時間。凡事都有個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三種布施都修,這三種果報都現前。我本身給諸位是現身說法,我沒有求壽命,我也沒有求福報。出家之後,我剃了頭就教佛學院,就從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四十年沒有間斷過。什麼都不求,可是福報自自然然現前。

  有一年台北舉行仁王護國法會,我講《仁王經》講二十天。法會當中遇到甘珠活佛,這是藏傳密教的一位大德,跟我也是很好的老朋友。見了面之後,他告訴我;他的年齡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幾歲的樣子;法師,你過來。我說:有什麼事情?佛爺!他說:你這些年講經說法的功德很大,你本來沒有福報,你以後福報很大,不但福報很大,壽命很長;本來你短命,他說:我們在背後都說你。我說:這些事情,你不說我也曉得,我也明白,我也知道。福報很大,壽命很長,我沒有求福,也沒有求壽命。中國諺語所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活在世間一天,為佛法工作一天。我這個態度跟李木源居士完全相同,活一天為佛法、為眾生服務一天,決定沒有自己,所以自己清淨自在。為自己很累,為別人不累;事情做成功了大家有福,做不成功大家沒福,那有什麼法子?自己決定沒有得失這個念頭,你就會生活得很自在。

  這是在佛法當中,接受老師教誨,所得到的真實利益。我入佛門是聽老師一句話,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習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一句話打動的,我很想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既然有,那我應當要學習,我不會錯過這個因緣。四十七年的修學,我真的得到了,所以我對於老師始終感恩之心。我們的教室、講堂,我們都供老師的遺像;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哪個道場,我老師的照片一定供在講堂裡面、佛堂裡面,時時刻刻與老師共在。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報恩、幸福之中,無比的自在快樂;沒有得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李居士知道我,他認識我相當深刻,總是想方法把我留在新加坡,他知道留我不容易,稍稍有一點不如法,我馬上就走了。如果這個地方一切如法,我有責任要幫助他,我全心全力協助他;他要是做得不如法,我就離開了,沒有什麼人情。絕對不是說,他這個地方物質條件優厚,我會在這裡多住幾天,沒這個事;再優厚的物質條件,也留不住我。這個地方真正在辦道,真正在修行,真正在用功學習,我一定住這個地方;我有使命感,我有責任感,要協助大眾。如果大家是來玩票的,不是認真修行,我住在這個地方毫無意義。我講經四十年,今年七十三歲,也應該退休了,我也很想找一個很幽靜的環境,自己去進修。這一次到澳洲,在澳洲原始森林裡面住了三天,我很喜歡,如果在那個地方建個小茅篷進修,你說那多自在!與世完全隔絕。這是我一生嚮往居住的一個環境,我念念不忘,如果沒有弘法的緣分,我就會退休,我到那個地方去享受大自然。那麼這兒有同學們認真要修學,認真要修行,我只有捨棄自己,自己的受用,怎麼樣辛苦我也要幫助大家。我的理念、我的作風,李居士知道得很清楚。

  在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法供養裡面,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幾條,這幾條都是綱領。第一個所謂「如說修行供養」,我們有沒有做到?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統統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會違犯,這叫「如說修行供養」。我常常勸導大家,也告訴大家,佛所說的經典,實際上就是佛所講的話,我們後人尊稱它為經典。為什麼?他所講的是真理,永恆不變。古大德尊稱佛所說的叫它做妙法,它到底妙在哪裡?古德給我們說明,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佛所講的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圓滿的,這就妙了。所謂圓滿,這裡頭具有四個意思,佛法講四分,四個意思,教、理、行、果。

  我這一次在澳洲,給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裡面,這一些各個宗教的領導人,也做一個概略的介紹,說明佛法的內容,這妙法。我們如果講教理行果,他聽不懂,所以我就改變一個方式來介紹。佛經字字句句包含四個意思:第一個意思真誠的教誨,第二真實的道理,第三是至善的行為,第四最高的享受。我把「教理行果」用這四句話來說明,他們聽得懂,聽了都點頭。字字句句都具足這四個意思,所以稱之為寶,稱之為妙法。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接受?第一個對於佛陀真誠的教誨,我們要信仰,深信不疑;第二對於佛所講的道理,要透徹的理解;第三佛所說的至善的行為,我們要真正做到;第四最高的享受,我們才真正得到。你能夠得到最高的享受,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證果,你修行證果了,證果就是在生活上的受用。

  這個介紹,他能聽得懂,他們也能接受,聽到也非常歡喜。可是我們要記住,我們說到他歡喜,還要叫他更歡喜,更歡喜是怎麼說法?佛經如是,你們的經典又何嘗不如是?他們就很開心了。佛經句句是妙法,你們那個經典句句也是妙法。我稱他們都是菩薩,我出大門的時候,遇到一個基督教徒,是一個基督教的代表,對我非常禮敬,給我拉手,他說:法師,你稱我作菩薩,我們稱你是神;立刻就有回敬。所以我們必須要尊重別人,我們好,別人也好。在佛法裡面,實實在在講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法法皆第一,人人皆第一,事事皆第一,找不到第二,這才叫平等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才真正能夠落實多元文化,共存共榮,和睦相處。它的效果,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每個人都能夠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我期望全世界,所有宗教師、所有傳教師,應當要盡的責任,應當有這樣的使命感。你成為一個宗教師、傳教師,你的使命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這種人,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菩薩,所以我稱他作菩薩,名實相副。

  所以一定要記住,「如說修行」。這個「說」,佛說的,佛所講的我們完全做到,這就是供養。不僅僅是供養諸佛如來,是供養我們的自性,供養一切眾生,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換句話說,自性得到好的養分,智慧就開了,自性裡面所含藏無盡的福德,自然就現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深信這個道理,所以沒有錢,敢辦事。李居士日夜在籌畫,趕緊把彌陀村建好,建彌陀村的目的何在?要救這個社會,要救這個劫難,為這個而建立的。念佛、修行能夠挽救世界的劫難,這裡面有一篇很深的道理,他懂得。彌陀村的構想,大家都知道,這裡面的要求兩樁事情:天天聽經,天天念佛,如說修行。我們只要求這麼一個條件,住在這裡面的人衣食住行統統供養,你不要帶一分錢進來,供養你一輩子,一直送你往生,幫助你作佛。李居士還在找人設計服裝,將來進來之後,我們穿同樣的服裝,平等;吃的平等,穿的也平等,你自己的衣服都不要帶了。

  可是諸位想一想,彌陀村我們的設計,是有四百多個房間,一個房間住三個人,住一千兩百人。一千兩百人生活費用打哪裡來?你說:李居士有這麼多錢;李居士一文都沒有,有這麼大的膽子,李居士說:我沒有錢,我的老闆有錢。老闆是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大福報,我們今天是替阿彌陀佛做小工,替他辦事。你看看信心成就事業,不是說有錢才做,沒有錢就不做,不是的。看這個事情要不要做?需不需要做?是不是迫切需要做?今天大災難臨頭,是迫切需要做。這就是菩薩發心,世間人不敢做的,他敢做。他能不能做得成?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所以第一要緊,大家要記住,依教奉行,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業。你自己不是真正的菩薩,你就不能利益眾生,你也不能成就佛法的事業,所以第一句重要。

  我們又為了便利同修,經文太長了,怕你記不住,所以把經文裡頭最重要的教誨,我把它節錄出來,一共節了六十條,這大家就好記了。這六十條,在《淨宗修行守則》裡面,《淨宗修行守則》是我們的「行」經,經有「教、理、行、果」四種,這是修行的,也就是我講的至善的行為。這個小冊子,印成了小冊子,給諸位隨身攜帶,時時看,看到要做到,條條都要做到。這個小冊子裡面,一共有三部分:前面一部分,是節錄淨宗五經裡面的教訓;第二部分有六十條,就是《無量壽經》的教訓;第三部分,大概也有六十幾條,節錄《彌勒菩薩所問經》裡面所講的教訓。這些經都在此地講過,我們能把這幾條做到,你就是真正的菩薩,你是真正的修行人,你一定會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發願為佛法、為眾生,做任何事業都會圓滿,有願必成。我們自己要具備這個條件才行,自己不具備這個條件,求感應求不到的。你能求,有求必應,是你本身具備好的條件,這個大家一定要懂得;自己不認真修行,決定不能成就。

  第二句「利益眾生供養」,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的。我們心心念念利益一切眾生,心量要大,決不能說利益我喜歡的眾生,我不喜歡的眾生,討厭的眾生,我就不給他利益,你這個想法就錯了。利益眾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類別,一律平等的利益。利益裡面,最大的利益是什麼?佛在經上所說,幫助眾生覺悟,這是最大的利益,所謂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眾生為什麼會有苦?苦是他迷而不覺,他就苦了。他有災、有難、有苦,我們在物質上幫助他一些,只能救一時,不能救一輩子。縱然你有能力,幫助他一輩子,來世怎麼辦?你還能照顧得到嗎?來世還有後世。佛菩薩利益眾生,生生世世給他永恆的利益,真實的利益,你想想這個事情,我們怎麼落實?這個落實,就是教育。諸位要常常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這大家都知道。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一生都做社會教育工作。這個教育工作沒有報酬的,義務的,佛沒有收人家一分錢學費;接受供養,不過是一天吃一餐飯,接受一缽飯而已。三衣一缽,一無所求,一生教學不倦,這是利益眾生供養,我們要學習。

  在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人民生活範圍很狹窄,確確實實有人老死不相往來,住在這個鄉村裡面,隔壁那個鄉村可以看得到,也不過幾里路,一生從來沒有到過那個村莊,有;老死不相往來,生活圈子很小,交通不便。這個樣子才要建道場,所以各個地方都有道場,都有法師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現在時代變了,科學技術發達、資訊發達,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出了一點小小的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交通便捷了,你說在古時候,要從中國到此地來,到南洋來,談何容易!有機會給你來,你也害怕,坐船要坐幾個月,那還得了;現在交通便捷,幾個小時就到。我在澳洲,在雪梨,雪梨一些同修們跟我見面,我就跟他說,台北到雪梨在我們三十年前,大概三、四十年前,台北到高雄的距離。從台北到高雄坐火車,快車八個小時,慢車十二個小時,快車八個小時。現在從雪梨到台北八個小時,地球小了,所以地球村了。

  觀光旅遊好像變成一個人生活裡面必須要的,並不是奢侈,是變成生活一部分,去度假。於是我們跟外面的世界接觸就頻繁,你會接觸不同種族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你要跟他們在一起生活,這就叫多元文化。所以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觀念,種種界限統統要突破。現在這個地球變成一家,這個家大不大?不大,很小的家庭,比起佛小得太多。佛的家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佛是「以法界為家,以眾生為己」。我們如果想作佛,你要不能把這兩句話落實,你就作不了佛。大家念佛都想成佛,都想到極樂世界去成佛,你要先有這個理念,要把這個理念落實,「一切眾生是自己,虛空法界是我的家」,你才有作佛的指望,所以你起心動念,能夠利益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是個願望,願望能不能變成事實,那又是一層功夫。怎樣把願望變成事實,給它落實?你要有行動。

  我這一次有機會,參加雪梨召開的世界宗教和平組織的會議。我也感覺得很奇怪,他們怎麼會找我?我跟他們完全沒有往來,他們來找我,而且對我很尊重。這個會議一年舉行兩次,半年一次。參加這個會議的有三十多個宗教,都是這一些教派的領導人。每一個教派都發言,他們的理念,他們的作法,都有一個簡短的報告。會議兩個小時,他們給我三十分鐘講話,對我非常尊重;他們每一個人講話,大概只有五、六分鐘,給我三十分鐘,對我非常禮遇。我聽了之後,本來我也有個準備,你們同學都知道,準備那個東西到那裡不管用,發給他們作參考了。因為我聽他們每個人講話,聽完之後我給他們建議。這個會議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這一些宗教家們的理念,我非常敬佩,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求整個世界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這個理念好,這是我們尊敬的地方。

  但是這個理念怎麼樣落實?問題嚴重了。會開了這麼多年,一年開兩次,起不了作用,社會還是動亂,世界還是不和平,還是有爭執,大家都想不出一個方法來。所以我提供他的意見,我給他說明,佛家《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那是毘盧遮那佛的世界,那是一個多元文化,比我們這個世界大得太多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參加大會的這些群眾,就有兩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那個族群非常之大,每一個族群裡面的人數無量無數,我們這個世界算什麼?範圍太小了;極樂世界亦復如是。為什麼華藏世界的人,極樂世界的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都能夠和睦相處,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這一提醒,大家是聚精會神,專心的來聽我講解。我說他們能做得到,只有一個因素:天天講經說法。《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講經說法,從來沒有中斷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也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講經說法,這就是教學,唯有教學能把這一個理想落實。他們聽了我這個,也同意我的看法,一定要通過教學。

  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那是講那些念書的人,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不像人。人都有煩惱,都有惡習氣,三天不讀聖賢書,你的煩惱習氣原形畢露,那哪裡是個人?什麼樣才叫人?遵守五戒十善,而沒有過失,那個叫做人。五戒沒有了,十善沒有了,你是畜生、是魔鬼,不是人。現在這個世間,你到外面去看看,妖魔鬼怪;無論到哪個地方,你就看到這些圖騰,甚至於身體穿的T恤,那裡面都是些妖魔鬼怪,人不人,鬼不鬼。我們在外面看BUS,BUS上面看的都是鬼怪,到處都是。讀聖賢書重要,講經說法重要;我們這個道場,我們天天在講。

  我生病這個期間,中斷了兩、三個星期,回來之後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同學們已經退心,已經散慢了。我聽了害怕,如果是這種情形,我們的佛學院決定不能辦,培訓班也得解散,這很可怕的現象。同學們還不能自立,還不能夠獨當一面,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還需要我們來輔導。為什麼會散慢?我了解原因,你們這麼多人,此地一個星期講經的時間太少,輪流時間太長;兩、三個星期才輪流到一次,甚至於一個月才輪流到一次,怎麼會不懈怠?所以這個事情難免。我一生沒有管過人,我不希望約束人,我不希望管人。實在講,我這一生也沒有人管過我,這很自在!我一生沒有人管我,我就不應該去管人。我一生活得很幸福,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大家都曉得,我是「三不管」的法師;這就是我享的福,不容易享得到。

  所以回來之後,我決定把時間讓出來給你們同學,我一個星期講一次。希望每一天講經兩個小時,兩個同學出來講,一個人講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你們寫講稿要寫一萬字,每一個星期寫一萬字的講稿。講台上講演,還跟過去老辦法一樣,每一個同學都要對他提出評語,每一個同學都要交,幫助他改進,幫助他進步。我們這樣學習才踏實,時間才不會空過;我們也對得起這一邊的常住,給我們的關懷,給我們的照顧,給我們的供養。一個學期下來,你們寫了,我看總有二十萬到三十萬字,就寫成一本書了,這是你們在此地學習的成績,你要拿出成績來才行。如果將來發展成為佛學院,我們的教學方法始終不變。諸位在此地學習過程當中,你們也感受到這個教學法有效果;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佛學院成立之後,我們可以多開幾門課,但是同學們選擇,一定是選擇一門專攻。其他同學所修學的我們可以聽,只是聽,給他做評語,幫助他改正,自己專攻自己的課程。每一個同學,在每一個學期,要完成一部著作。所以我們這裡不需要考試,你把你的著作拿出來,這就是考試,等於論文一樣。

  有利益眾生之願要落實,第一個「攝受眾生」。什麼叫做攝受眾生?要懂得。用現代的話來說,攝受眾生就是與一切眾生有緣,不但是有緣,有很深的緣分,有很密切的緣分,能令一切眾生,對你生尊敬的心,愛護的心,向你學習的心,你的教化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攝受眾生要靠什麼?不是靠學問,學問好,不見得贏得人家對你從內心的佩服。所以攝受眾生是德行,你有高尚的品德,你有愛護眾生、利益眾生的行誼,你才能贏得一切眾生的擁護,一切眾生對你的熱愛。你們在此地應該可以見到,我們對其他的宗教訪問,我們去拜訪,雖然這才是一個開端。我們去年除夕的溫馨晚會,我們邀請新加坡所有的宗教團體都來參加,我們大團圓,我們在一起過中國的農曆年,這是攝受眾生。有人來問我,他說:法師,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只答覆他一句話:佛教我這樣作法。佛教我「攝受眾生供養」,這就是攝受眾生供養的落實,多元文化的落實。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我們要做到。九號,我們去拜訪印度教,底下跟基督教、天主教已經在聯繫了,我們每一個宗教都要去拜訪,平等。其他宗教節日,我們也歡喜參加;我們的節日,我們大請客,我們也請他來參加,落實,都是屬於攝受眾生。

  底下菩薩又告訴我們,「代眾生苦供養」,這一條重要。實在講,從理上來講,眾生苦沒有人能代。我們很苦,佛很慈悲,佛能不能代我們受苦?不能。為什麼?你受苦、享福,是你的業報,你種的有這個因,你一定要感受這個果報,誰都不能代替。所以「代眾生苦」,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我們願意代眾生受苦。實際上,如果真的能代,因果定律豈不是被推翻了嗎?佛也不能違背因果定律。佛菩薩如何代替眾生受苦?只有一個方法,減低自己的享受,多幫助眾生。在自己物質生活上處處節儉,我們一天能夠省一塊錢、省兩塊錢,節省下來,我這一、兩塊錢就能幫助別人。真有這個心,真正有這個行為,要做到。

  所以有一些同修,常常想請我吃飯,在外面請吃飯很浪費時間,吃一餐飯好幾個小時,浪費時間,但是人家盛情好意。我現在想通了,開悟了,什麼人請客我都答應、我都歡迎,到哪裡請客?居士林二樓,你們把請客的錢捐給彌陀村,我來陪你們吃飯,這個好!不浪費時間,也不浪費金錢。居士林菜餚,比現在一般素菜館做得好,所以居士林這一改進,素菜館好多都關門了。大家請客都到居士林來,不但請我,我提倡,我希望所有請客的人,統統到居士林來請客,把你那個錢捐給彌陀村,做無量功德。又做了功德,又請了客,又吃了這麼好的飯菜,你說多自在!這是一舉數得,所以鼓勵大家到居士林來請客,這就是屬於代眾生苦供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節儉,不可以浪費,要惜福!

  我在這一生當中,過去見到兩位老師,一位是我在抗戰期間一個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一個是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每一個月生活費用六十塊錢,台灣錢六十塊錢,合美金二塊錢,一個月生活費用。他每一天吃一餐,而且吃得很少,我看到他老人家這個樣子,我跟他學,我也每天吃一餐。但是我這一餐比他吃得多,跟他一樣不行,受不了;他一餐兩個饅頭,小饅頭夠了,我要吃三個。所以他一天,兩塊錢生活費用夠了,我那個時候在台中,一天三塊錢生活費用。我跟他學,我學了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他問我:那你感覺到體力精神有沒有什麼兩樣?我說:不覺得,一樣。他把桌子一拍,好!你一直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我們諺語講「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生活費用很少,一點點就夠了,就不要求人。求人是最痛苦的事情,看人的臉色,好難看!所以我一生餓死,我也不求人,我有這個骨氣。

  所以生活一定要節儉,一定要知道惜福,決定不可以浪費。你們今天看我,好像是有一點福報,很多人來供養。我沒有求人供養,自動送來的,你也不好推卸。我生活還是很少,你們看我吃東西吃得很少,所以送來東西大家享受。今天還有人從台北,煮好的東西帶來,真不容易!煮了這兩鍋帶來,我看了我很喜歡,我就告訴悟忍師送到二樓餐廳,你們今天晚上念佛的人,晚上肚子餓了可以去吃。人家供養我,我供養大家,供養大家就有福報,佛家常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人家供養我的,我都供養你們了,我不了道由你們大家代我還,所以立刻就轉送給別人。你們供養我的錢,我看都不看,全部拿去給彌陀村。彌陀村現在給我的收據,可以訂成一本書,一大堆。所以要曉得,福報轉送給一切眾生,這個福報是無有窮盡,愈累積愈多,愈多愈布施,這個福就是享不盡的福。但是自己一定要刻苦,決定不可以浪費,多餘的決定供養缺乏的人,這就是「代眾生苦供養」。

  在上一次有個宴會,有一位居士問我:法師,你住在哪裡?你自己的道場在哪裡?我自己沒有道場,我自己一生沒有自己的住處,我住在別人的道場。出家了,自己就沒有家了,如果還有一個家,那不又回去了?你出了家,現在又回家了。這一次在澳洲,澳洲有個羅居士非常發心,他跟澳洲政府聯邦關係都非常好。來問我,我們這個道場淨宗學會,需要哪些法師常住在澳洲,他可以給我們辦永久居留,甚至於辦公民。我跟他講:你可不要害人,你不要造罪業。他聽了也就呆了,他說:怎麼?如果把法師辦成澳洲永久居留,這個法師道心就沒有了,他貪瞋痴慢私心就起來,道心就沒有了。所以我說:你要做好事,給我辦什麼?居留一年,只准他住一年;他一年在這裡修行得很好,明年我再給你辦一年,一直辦得好,我年年都替你辦;你要是不如法,我就不替你辦,你一年住滿了,走路,趕快走;所以他有道心。此地我跟李木源居士也是這樣講,你們的工作准證一年,為什麼不給你辦多?使你有道心,多了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地方可以長住,你就胡思亂想,你就會到處攀緣,你就會搞小圈圈,將來你會墮地獄,豈不是把你害死了?所以護法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既然出家了,戰戰兢兢,真的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心心在道。你只要有道,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供養你的人太多了,你還愁什麼?你沒有道,你造業,你敗壞佛門,你將來必定墮落。所以護法有很多不明道理,把好好的法師都護到三途地獄去了,自己還認為有功德;我出了多少錢,替法師買了道場,那個法師有所有權。法師好好出了家,現在我又給他一個家,又把他裝進去了,你還認為你有功德,你的功德在哪裡?你造的是罪業,不是功德。我說的話不好聽,但是對大家真有好處。所以出家同修,你不要以為我在障礙你,我是在成就你,我決不是障礙你。你們真正修行辦道,如果沒有地方住,我會供養你。你不真正辦道的時候,敗壞佛門,那是罪有應得。所以自己必須刻苦耐勞,對於人力、物力、財力要知道愛惜,絕不浪費公共的物品。你能夠惜福就是培福,你能夠惜福就是積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都是屬於代眾生受苦。

  接著菩薩又告訴我們,「勤修善根供養」,勤修!什麼是善根?這大家都曉得,聽多了。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佛給我們說的,世間的三善根。對人、對事、對物不起貪心,順著自己意思不起貪心,違背自己意思不起瞋心,你的心永遠是清淨,永遠是平靜,這個自在!不痴、不迷,永遠是清醒的,永遠是覺悟的。世間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從這三個條件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菩薩的善根,是這三善根又提升了一層,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菩薩會退轉什麼原因?懈怠放逸,菩薩就退轉了。我們在經上看到,到什麼時候才不退?八地才不退,七地以前都是進進退退,只要懈怠放逸馬上就退轉,永遠保持精進。菩薩修行六個原則裡面,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可見得精進兩個字,就說明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叫做精進。要勤修,決定不能夠懈怠,認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習氣。「克念作聖」,這是我們中國聖人講的,你能夠克服你的妄念,你就是聖人。聖字怎麼講?什麼叫聖人?要用現在的話說,聖人就是明白人,對於世間一切事理、一切因果,都通達明瞭,這個人就叫聖人。你要不克服你自己的妄念,那怎麼行?

  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克服我們的妄念?佛家講方法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什麼方法?克服妄念的方法,克服妄想的方法;佛家具體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克服妄想分別執著的方法很多。我們今天採取兩個:一個是研教,深入研究經教,心心念念想著經典裡面的道理,你就不會打妄想了;另外一個方法念佛,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念佛人念久了,為什麼會懈怠?不懂得念佛的道理,念久了就會懈怠,所以念不下去了。念佛是行門,行一定要依解。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華嚴經》,他把經分做四分:信、解,然後才有行、證。行要依解,要依信、解,沒有信、解做基礎,那個行靠不住,不能持久。信、解透徹了,行才能夠持久,才能夠不變。淨宗雖然不需要信解,行就行了;這個話說得有毛病。信淨宗,不是不要信解,是信解跟行可以同時。在其他法門,一定是先有信解,而後有行證;淨宗是信解行證完全同時。因此念佛不能不聽經,不聽經你念佛,不是在一面念佛是一面胡思亂想,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打瞌睡。有些人功夫不錯,走路也會打瞌睡,你看他繞佛,繞佛在打瞌睡;止靜時,一坐下來就打呼。這個我們在念佛堂常常看到,什麼原因?缺乏信解。所以我們今天為了補足這個不足,每天講經,每一天兩個小時的講經,重要!

  講到勤修善根,你們想不想修善根?都想。那我再告訴你,聽我講經不重要,聽他們年輕法師講經重要,這個道理你們懂嗎?年輕法師像一個樹苖一樣,需要灌溉,需要培植。我這是個老樹,不澆水也沒關係,也死不了。這個樹苖要好好的照顧,如何照顧?你們天天來聽經,他坐在這裡看人很多,他講經就很有味道,他的精神就提起來了;一看底下沒幾個人,垂頭喪氣大概是我講得不好,人都跑掉了,信心就沒有了。所以他講得不好,不好就更要來聽,給他打氣、給他捧場;他一看,還不錯,還有這麼多人,大概我還行;信心才能生得起來,才能幫助他。所以你們來聽經,聽他們講經,就是灌溉,就是栽培,非常重要!

  我們當年學講經,李老師把他的那些聽眾,找個一、兩百人來,交代他們一定要聽初學人講經。老師自己常常到後面來巡查,看看哪些人沒來;我叫你來聽他們,你怎麼沒來?所以我們講經,總有個幾十人,差不多一百多人,講堂不大差不多也就坐滿了,我們上講台信心就很足。所以初學人需要鼓勵、需要幫助,這比什麼都重要。你們來聽他們講經就等於種樹一樣,你們在種樹,將來才有果實,才有收成;你不種樹,想吃果實,哪有這個道理?沒這個道理。你要想聽法師講經講得好,有受用,你不栽培法師,你怎麼會聽到法師跟你講經?這有因必有果。

  所以聽我講經沒功德,聽他們年輕人講經大功德,大家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們想積功累德,想勤修善根,你就好好的來聽經,認真來聽經。不但聽經,而且要批評;聽到哪些地方不懂的問他,這個地方我沒有懂,他就會改進;聽到哪個地方有疑惑的也問他,我這裡聽的時候,我有疑惑;或者他講錯了,或者他講得不夠詳細,幫助他改進。所以學生在講台上,下面聽眾是老師,是監學,是真正的護法,這個樣子我們護法跟弘法能夠配合,解行相資道場才能成就,道場才能夠興旺,道風才能夠建立。學的人有信心,護持的人有收穫。我護持一個法師,總算幫助他成就了,這個護持的心血辛勞沒有白費,真的有收成。他將來弘法利生,就是你自己弘法利生,他的成就就是你的成就,為什麼不做這個功德?為什麼不做這個好事?今天跟諸位講了兩個小時,這一句還沒講完。我本來是打算這兩個小時把兩句講完,這一句都沒講完,這是講「供養恆沙聖」,這一句還沒講完。所以曉得,這個經上字字句句的意思講不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