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二集)  2000/7/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2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五面,經文第五行看起,科題是「聞名俱生」: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從這一首偈看起。淨宗法門的殊勝,勝過其他一切法門。佛門同修當中,有不少人對這個問題提出質疑,佛在大乘經論上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偏偏讚歎淨宗?理由在哪裡?我們今天講到這一首偈,不能不略說幾句。這個法門的殊勝,實在說就是它簡單、容易、穩當,成就又無比之殊勝,這是其他法門不能相比的。在理上講,法門確實是平等。在事上講,這個法門太方便了,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成就;尤其殊勝的,是平等的成就,正如同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

  這個法門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能夠受持,都能夠學習,人無分貴賤、智愚。不像有一些法門對上根有利,中下根就感覺到困難;有一些法門對下根方便,上根反而不能得利益。所以古德常講,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特別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真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能在這個社會裡頭,不受邪知邪見的迷惑,這就相當不容易了,這就是佛法裡常說的具足真實智慧,真實的善根福德。

  如果對這個法門能夠有堅定的信心,毫不疑惑;當然這個事情很難,我們常說要能夠建立堅定的信心,必須要具足兩個條件當中的一個。第一個條件,深入經藏,你對於佛陀在一切經論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通達明瞭,你不會懷疑,不會被邪知見所動搖,這是一類人,我們常講上根利智。第二類人,他雖然沒有這個智慧,不能夠通達佛法的經論,他善根深厚;這個人好善好德,接觸佛法之後他就能堅定信心,成就信願,也不會被社會誤導,不會墮在邪知見裡頭,善根福德深厚。這兩種人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也就像古人所謂法門的當機者。不屬於這兩類的人,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那要看緣分。過去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絕了。如果他能遇到好的緣分,遇到好的善知識,遇到好的道場、如理如法的道場,遇到好的同參道友,他就成就了;若是遇不到,他也會隨波逐流,也必定是空過了這一生。

  黃念祖居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他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這四句是大願的核心,全部《無量壽經》的眼目,十方如來度眾生的妙手,一切眾生超越六道輪迴的寶舟。這四句話他認知不容易,若非過來人,擺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出。我們認識一個人,這個人有沒有見地?是不是真正善知識?就在看他對經論的認識。這四句就是四十八願的總結,四十八願就是從這一首偈演繹出來的,展開來的。全部《無量壽經》,我們知道是從四十八願演繹出的;再往上面擴展,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演繹;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大藏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演繹。從演繹回過頭來再一歸納,歸納到最後,就這四句。這四句重要!

  『我若成正覺』。「我」是阿彌陀佛自稱,他說假使他成了正等正覺無上菩提,也就是中國人俗稱:得道了、成佛了。其實我們講得道、講成佛,這個名詞很籠統、很含糊。你說得道,證得小乘須陀洹也叫得道,證得阿羅漢也叫得道,由此可知,這裡頭有淺深,差別很大。成佛,佛有權教的佛,有實教裡面的佛。熟悉大乘佛法的同修都知道,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真佛裡面還有四十二位,也就是說四十二個階級。此地所說的是最高的一個階級,我們常講究竟圓滿的佛果,阿彌陀佛證得了。

  證得究竟佛果,這個佛稱什麼名號?『立名無量壽』,「無量壽」是華語翻譯的,梵文稱「阿彌陀」,立名阿彌陀,我們今天稱的阿彌陀佛。阿彌陀的意思無量無邊,虛空法界無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釋迦牟尼佛在講《阿彌陀經》的時候,將「阿彌陀佛」這個意思為我們說出來,他說的是「無量壽」、「無量光」。佛說出這兩個名號,我們要能體會。無量光,光是光明遍照,是講空間;壽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是講時間。換句話說,無量壽跟無量光,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時間與空間。諸位想想,哪一法是在時空之外?沒有一法能超越時空,時空包盡了一切法。由此可知,無量壽,或者是稱無量光,或者是稱阿彌陀,就是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一切法的總名稱,一切萬法的總題目。

  中國乾隆年間,把中國自古以來所有的書籍,將它整理重新分類編輯,成了一部大叢書,定了一個名字叫《四庫全書》,這是這一大部書的總名稱。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在佛法裡面就像《四庫全書》那個名號一樣,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不能出它的範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經裡面所講的塵說、剎說,無量劫來,往後還有無量劫,所說一切法的總題目就叫做阿彌陀佛。我們這樣才明瞭,才真正體會到為什麼古大德常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才稍稍有一點認識,名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

  下面說,『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眾生」,我們今天是眾生;「聞此號」,我們真的也聞了這個名號。能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未必。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關鍵在這個「聞」字。諸位必須要曉得,這個「聞」不是我們今天講「聽到」,但是也算;這一生不能往生,也許來生、也許後世,這個名號在阿賴耶識裡頭是個種子,這個種子是金剛不壞的種子,決定不會消失。總有一天你遇到緣,這個種子成熟,還是會往生,所以能講得通。而實際上,這個聞是菩薩的聞慧。我們曉得,小乘人所修的是「三學」,戒定慧三學;這是大乘經,大乘當中的大乘,大乘菩薩修的叫「三慧」,聞思修三慧。

  諸位在道場聽經聽了這麼多年,應當由三學提升契入三慧,我們修學才有進步。聞思修三慧是什麼意思?聞是做「接觸」這個代表詞。我們眼接觸外面的色法,眼見色,它不用「見」,它用「聞」,用這一個字做代表,眼見一切色;耳聞一切聲,聞做代表,接觸;鼻嗅一切氣味,舌嘗一切味道,統統用這一個字做代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叫「聞」,聞代表接觸。「思」是什麼意思?思是代表明瞭。我們一般人要是遇到一個難題,告訴你:「你好好的想想,想一想就明白了。」但是大乘三慧裡頭不容許你去想,你一想就是落到意識裡面去了,那就是分別執著了,那錯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接觸就明瞭、就通達,這叫思慧。修慧從哪裡說?修慧從決定不迷惑,對於一切諸法不迷、不邪、不染,這叫修慧。確確實實決沒有迷邪染,一接觸就是覺正淨。從覺正淨來說,叫思慧;從離迷邪染來說,就叫做修慧。

  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樁事情,決定沒有次第。絕對不是說聞是聽,聽了以後我再去研究研究,研究好了之後,我再來實行,那個不是菩薩,那是凡夫。所以聞、思、修三個字,千萬不能把意思搞錯了。而戒定慧是有次第的,確實是我們的一個看法,先持戒然後修定,由定再開慧,它有次第。聞思修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我們必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剛才我說了,我們學了這麼多年,對於佛法也略知一二,應當把自己境界提升,見色聞聲就通達明瞭。特別是佛像,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見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是聽聞到名號,立刻就要通達明瞭名號裡面的含義,它具足究竟圓滿的義理,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智慧、無量莊嚴,一切皆是無量之無量。

  為什麼在此地經文上,它不舉別的,單單舉個「無量壽」?因為無量壽通常又代表常住法身。學佛的同修在經典上常常念到,「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佛有三身,《華嚴經》上講十身,通常講三身。三身、十身也好,都是以法身為根本,法身是能現,報身、應化身是能變,它有個根本,根本是法身,根本是我們自己的真身。佛家修學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教我們肯定、認識自己的真身,禪宗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哪一天要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你真的成佛不是假的,在大乘法門裡面說,你證得法身,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法身在哪裡?法身無處而不在,無時而不在。這個話不好懂,不好體會,這是很深很深的道理。可是,再深之理,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舉個例子。你從講堂的門口走到講台,你用什麼身體走進來的?如果這一邊有一架電影的攝像機,你從那邊走上台來,旁邊錄像機來給你錄,用電影錄像容易體會。為什麼?它一張一張底片,一秒鐘照二十四張片子。你這個身有沒有動?沒有動,在那個門口沒有動,到這個地方來也沒有動。如果不用這個科技,你很不容易體會到。從這個地方才明瞭佛經裡面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是如來的見解,這是真話。《中觀論》裡面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飛機飛的速度很快,現在七四七大型的噴射飛機,時速一千多公里。我們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門去照相,照的那個飛機沒動,也就是說,我們的速度跟它飛行的速度相等,你看它就是不動的,這是個物理現象。這些現象在佛家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然後告訴你,十法界依正莊嚴,「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認為這是真的,你就看走了眼。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法身,永遠不變,法身是真身。

  我們從門口到這個地方,你這個身在移動,移動是不是身在移動?我們認為這是我身在動,其實不是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剎那生滅,正如同我們照相一樣,前一個底片那個相滅了,後一個照片生起來了。我們現在照相這個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如果有個照相機它的速度很高,一秒鐘能夠照十萬八千張,那你就更清楚,更容易體會,確實沒有動,只是這個相在生滅,剎那生滅。生滅的速度,絕對不只一秒鐘十萬八千張。《仁王經》上佛告訴我們的,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今天彈指,我們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的生滅,這才叫諸法實相。正報這個身如是,依報的環境也如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例外,這叫做「唯識所變」。你從這個地方體會到、覺悟到,你才真正認識諸法實相。認識之後要把它證明,你才得受用。你要是不能夠證得,那是你的知識,知識不能落實在生活當中,你享受不到;換句話說,你還是不能過諸佛菩薩的生活。你必須把它證實,你才能同諸佛菩薩一樣的得大自在,永遠離苦得樂。這都是實話。

  我們出家人,佛給我們制定這個服裝,我們現在中國人習慣叫披衣,佛法叫袈裟。諸位看到這個衣服上一格一格的,這衣服就是代表法身。我們天天披到,有沒有體會到清淨法身?代代相傳,這個衣叫福田衣,也有道理,披上這個衣服有福了。可是你要明瞭道理,才會真正得福;不明瞭這個道理,披了跟披普通衣服沒什麼兩樣。什麼道理?你看每一格每一格的,一樣大,一樣大代表什麼?代表平等。格子這麼多代表什麼?今天我們所說的,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國土,能夠真正明瞭,平等,一樣大,沒有大小、沒有高下,你就有福了;你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人就有福報,所以叫福田衣。

  這個衣服披在身上,還有我比你大,你比我小,你沒有福,你顛倒了,所以這個衣就是把整個虛空法界合成一體。這個意思愈來愈明顯,什麼叫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都是自己真心所現的,八識所變的,這是真話,這個道理很深很深。唯識法相宗專門說明這個理論與事實的現象,他們主要的經典六經十一論,《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六經之一,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自己密切相關。

  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待人如己,對待別人跟對待自己一樣,所以真正愛自己,才愛護一切眾生,不愛護一切眾生的人,不知道愛自己。這裡頭有大道理在。所以法藏菩薩成佛,立名阿彌陀,就是「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眾生有智慧,一聽他就通達明瞭。名號裡面所含的義趣他通達明瞭,他就能夠把思想觀念轉變,契入這個境界。這個條件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俱來我剎中」。

  如來名號必須要普聞十方,這個事情誰去做?諸佛如來承擔接引教導眾生的使命,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不是專指釋迦牟尼佛,他是廣泛的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佛示現在世間幹什麼?教學。佛沒有別的工作,講經教學。教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唯獨來到這個世間就一樁事情,把《無量壽經》介紹給大家,《無量壽經》就是彌陀本願海。所以,一切諸佛出興於世,他講的經論並不完全一樣,但是《無量壽經》決定要講,這就是他必須要說的一門課程;其他的經論是附帶的,這是主要的,決定要講的。我們今天講彌陀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這三經是決定要講的,不管是顯教、是密教,宗門教下,只要是如來示現,決定會講這三部經典,這叫如來本願海。

  佛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就這一個法門。為什麼又說眾多法門?度根性沒有成熟的。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一句話可不能錯會意思,什麼叫無緣?無緣是根性沒有成熟,你勸導他,跟他講解,他不能完全接受,這叫無緣。雖不能接受也講,跟你有緣,沒有緣跟你結上緣。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來生還不能成就,後生。佛度化眾生很有耐心,生生世世絕不捨棄你,「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道理就在此地。不像我們,我們沒有耐心,他很有耐心,他那個耐心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沒有緣的,跟你結緣;緣沒有熟的,幫助你成熟;已經成熟,就幫助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這是佛幫助一切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要知道。不但要知道,我們要學習,我們才知道如何幫助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

  我們今天用的方法,第一步,為一切眾生介紹佛法,認識佛教,這是頭一步。現代社會對於佛教誤會的人非常非常多,怎麼誤會?佛教是宗教,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你說佛教不是宗教,人家反過來責備我們,說我們無知:「佛教怎麼不是宗教?全世界都承認它是宗教,你怎麼可以說它不是宗教?」所以他們說宗教,我們也只好承認這是宗教。可是自己要曉得,佛教確實不是宗教,這是他們不知道的。佛教是什麼?佛教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用現代的話來講,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我們特別要給他講解,介紹清楚,讓大家有正確的認識。

  不但要他認識佛教,而且還要認識宗教。世間有許許多多的宗教,在新加坡這個地區,國家承認的有九大宗教。明天晚上拜火教到此地來講經。拜火教中國古時候叫祆教,也是在唐朝時候傳到中國,很可惜中國現在已經沒有了。他們的人數很少,在全世界總共信徒只有十五萬人,在新加坡大概一百五十幾個人。人雖然少,在我看起來,所有宗教裡面他們最團結。他們一百五十多個人就像一個家庭一樣,大家庭一樣,非常和睦。去年過年他邀請我參加他們的聚會,我看到他們那種團結、互相尊敬、相親相愛,我看得很受感動,這是其他宗教裡面我們很少能看到的。

  馬來西亞國家承認的有七個宗教。他們那個國家沒有拜火教,沒有猶太教,其他的宗教,新加坡的宗教他們都有,所以他們有七個宗教。到底什麼是宗教?過去許哲在這裡講得好,宗教就是愛,愛就是宗教。她的話解釋得很有道理,但是必須要更清楚的說明。佛家常講,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教是什麼?慈悲。我們新加坡附近的鄰居,馬來西亞、印尼,都是回教國家,信仰回教的人很多。回教的《古蘭經》我也常讀,每一段經文的第一句,阿拉確實是仁慈的,他們的根本,仁慈;佛教的根本,慈悲。再看看其他的宗教,像《新舊約全書》,「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我們綜合所有宗教,提出了四個字,「仁慈博愛」,仁慈博愛就是宗教。所以宗教不迷信,宗教是仁慈博愛,宗教是好東西,應當要提倡。

  所以我與許多宗教接觸,我勸導他們一定要發揚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什麼?愛的教育,仁慈博愛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裡?用我們現前社會大家所期望的,它的目的,第一個、世界和平,第二個、社會安定,第三個、人民幸福。在佛法裡只有一句,「離苦得樂」。由此可知,所有宗教的根本相同,仁慈博愛;所有宗教的目的相同,都是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離苦得樂。於是宗教有團結的理論,當然就有團結的方法。新加坡九個宗教這樣的合作,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好事情。我們一定要把這一樁好事向全世界推展,向每一個國家地區介紹,給大家做個好樣子、好榜樣。佛家講極樂世界,穆斯林講天園,天主教、基督教講天堂,其他宗教也都講天國、天堂,無一不是勸人為善,為善最樂,佛家尤其如是。

  十善業道是佛家教學的根本,我們現在正在學習這部經典。淨宗法門決不能離開十善,何以故?佛在經上介紹,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那一個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果我們的心不善,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佛號要念得好,十善決定具足;十善不具足,那個念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念。那個念佛句句是巴結阿彌陀佛,討好阿彌陀佛,居心不良,這個不能往生的。所以一定要真幹,真幹那就決定相應,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多善根、多福德,必生淨土,必證菩提,殊勝圓滿,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作佛所以用這個名號,這個名號用意非常非常之深。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一句: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我們要問,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這個話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現在人叫移民,我們移民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為什麼要去?這兩句話就是答案。到那邊去之後,我們所得到的好處,『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端莊美好的相貌,這是一切眾生都希求的。能求得到嗎?佛家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肯定求得到,你必須要如理如法,你就能求到。阿彌陀佛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美好、生活修學的環境,這個很難得。

  我們修學,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所以在古時候,那些祖師大德們,無論是哪個宗、哪一派,他們選擇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都是在名山大川,風景絕佳的處所,在那個地方建立道場。為什麼要這樣選擇?環境對我們身心修養關係很大。但是現代由於交通的發達,資訊發達,中國許許多多著名的道場也都被污染了。最嚴重污染的是什麼?你們能知道嗎?電視。天天看電視可不得了!高山上也要裝個電視,那麼清淨的環境被污染了,多可惜!無線電廣播是污染,現在的網際網路是最嚴重的污染,不得了!我們要選擇一個道場,要避免這些污染,真正有一個清淨修學的環境。

  我也很留意,這麼多年來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去參觀,仔細去觀察,能不能找到一個好地方!過去我發現的,澳洲是個好地方,比美國好,比加拿大好。上一個星期我們到古晉去參加一個法會,我住在古晉邊界丹斯里.李金友的山莊,我在那裡住了六天。那個地方環境清淨,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活、學習、修道的一個場地。法會完了之後,他特別讓我多留兩天,仔細去看看它的環境。我深深希望,他將來在山上建彌陀村,我們到那邊去念佛去。

  他這一座山面積很大,有五千英畝,五千個acre,環境裡面的公路有十六公里長,青山綠水,海拔一千公尺,四季長春。所以他說他提供三個第一,世界第一。第一個是空氣世界第一,那裡面看到藍天白雲,天色特別的藍,看了真舒服,原始森林;第二、提供第一清淨的水,山溝裡面流的水、池塘的水,都可以拿來喝,沒有污染;第三、提供最清潔的飲食,山上的人,他現在員工三百多人全部都吃素。員工從哪裡來的?都從附近十幾個村莊。因為那些人住在山上,山上都是打獵的,靠打獵謀生,他把他們召集到山莊裡面來,給他們工作,給他們好的待遇,勸他們不要打獵,統統吃素。最初很不習慣,吃了半年之後大家都歡喜。怎麼樣?皮膚好了,臉上皺紋沒有了,所以個個都願意吃素了。三個第一,我去住了幾天,我說:「你還要加一個第一。」他說:「什麼?」「最清淨的心。要在上面講經,要在上面傳道。」

  我們沒有私心,決不是說我們只講佛法,不傳其他的宗教。我們在那裡建一個多元文化中心,建一個大的活動中心,就做講堂一樣。它裡面有小型的電影院,我說:「電影院一個不夠,至少有三個到四個小型的電影院。」「放什麼東西?」「每一個宗教。」「東西都從哪裡來?」「不要緊,」我說:「每一個星期天各個宗教到這裡講經,我們把錄像帶提供給你。將來你在山上,他信什麼宗教的,我們有哪一個宗教的錄像帶拿去,讓他們去聽,給他們去看,要有一個最清淨的心。」我說:「你這個道場,將來就變成世界第一淨土,淨土道場。」山上有很多路,開了路,路開了十六公里,很多橋都還沒有命名,要我替它取名字。我一想,我們去年千禧年祈禱,和平祈禱的時候,我們蒐集了二十六種不同文字的「和平」,統統給他,「這二十六個你去做橋的名字、路的名字,全部是「和平」,你這個山上和平,不會有鬥爭。」山大概還沒有名字,我也送個名稱給它,「清涼山」。清涼山,和平路,和平橋,很有意義。

  所以我想我明天,今天沒有遇到李會長,明天我跟他談談,我們此地不要建彌陀村了,彌陀村搬到那裡去,此地飛機一個小時就到那邊。我們這裡專門辦學,培訓弘法人才,彌陀村搬那邊去。你們大家贊成的時候,大概就沒有問題了。所以環境對於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在那個山上去住,確確實實人會長壽、會長生。因為你沒有煩惱、沒有憂慮,你所接觸的青山、白雲,看不到一絲毫的污染。所以一定要選擇生活、學習的好環境,這是附帶的話。

  佛身,佛的相,佛在經上常說,從百千億福德所生。所以要曉得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相貌,是屬於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第一個善果就是身體。諸佛菩薩他們的體質、相好,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的善業福德之果報。我們要想改善我們的體質、改善我們的相貌,絕對不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的,把人類的基因,已經發現了,就可以改變,沒有這個道理,這個不是真的。不相信試試看,將來科學家是不是把每一個人相貌都變成一個樣子?這個不可能的事情。

  壽命的長短,一生的際遇,富貴、貧賤,無一不是業報。佛教導我們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是首先教我們改心,斷惡修善。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頭最重要的開示,是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就善了。晝夜不能間斷,你晚上睡覺還做惡夢,你的心不善;你的心要善良,怎麼會有惡夢?從晚上睡覺作夢,我們自己要覺悟,如果惡夢多,要斷惡修善。你從這裡下手,認真努力去做,我想一兩年當中,這個效果就現前,惡夢逐漸少了;少到最後,雖然會作夢,絕對不會有惡夢。心善!如果不能夠斷惡修善,你的惡夢決定斷不了,非常明顯。

  第二個佛教給我們,「思惟善法」。這是說你起心動念,你要想善不要想惡,這個是我們修學的根本。看一切人的善,不要看一切人的惡;看一切人的惡,把我們的善心毀掉了,你說你這個損害多大!人心本來是善良的,孔老夫子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佛家講真如本性,純善無惡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心純善無惡。惡從哪裡來的?惡都是看到別人的不善,把別人不善統統蒐集裝在自己心裡,自己心就變成不善,這麼來的。你為什麼不反過來,專門蒐集別人善的,別人不善的我決定不要,我的心不就變成純善了?所以要懂得日常生活當中與大眾相處,如何做一個轉變。

  佛家善惡的標準尤其說得好,為自己的是惡,為別人的是善,這是諸佛菩薩,我們要學。為別人,諸位要曉得,法身善;為自己,業報身善,法身沒有了,報身也沒有了,這個損失太大太大了。誰懂這個道理?只有佛懂。佛給我們說,我們聽多了,慢慢也覺悟到。所以念念為一切眾生,不要為自己,不要怕辛苦,不要怕勞累。為別人做事很辛苦,你要以為很辛苦,真的你就很辛苦,真的你就會累壞了;你念頭一轉,「為別人做事最快樂」,愈做得多愈快樂,這就是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看你怎麼想法。

  李木源居士一天到晚為大眾,每天睡兩個小時,在別人怎麼受得了?他何以能受得了?為別人做愈多的事情愈快樂,所以他就不感覺得累,不感覺得疲乏。這個道理真正懂得的人少,不多。他不懂,也難怪他,沒有人教他,他沒有認真學習過,他怎麼會懂?我們今天懂得一點,是佛經看多了、聽多了,這才稍稍明白,我們生活環境改變了。世間許多好的緣、殊勝的緣,我們都遇到了。不但自己能享受,而且許許多多有緣的同修,我們都介紹給他,幫助他。

  古晉這個山莊,將來要建彌陀村,我們大家都有福。因為它的條件,我想很容易做到。退休養老、去念佛、去學教,年齡五十歲以上,需要的錢不多,只要馬幣十五萬,就可以拿到永久居留權。馬幣十五萬,新加坡的錢七萬五,所以這個條件很低,很多人都很容易拿到。外國移民到新加坡,難!不容易。這裡建了彌陀村,你們想到這裡來,新加坡移民局不給你居留,你來只有一個月、只有半個月,你不能在這裡常住。澳洲也非常困難,澳洲政府定的,大概要在澳洲銀行存款七十萬,數字太大了,一般人沒有這個能力。這個地方只要七萬五,十分之一;跟澳洲比的時候,十分之一。所以我們很希望,我們想了多少,想了幾十年,彌陀村希望能夠在馬來西亞能夠落實。只要一個道場建立了,有了這個樣子,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到這兒來學習。真正做一個好樣子,讓年老的人度過一生當中最幸福的歲月,晚年是最幸福的歲月。在這個裡面,我們也成就『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所以要靠環境幫助我們。佛的三十二相,每一個相好都有業因,我們要很認真努力的來學習。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這一首偈是「悲益正念」。上面這兩句是講身德,「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是講身,這兩句是講心。這麼好的身相從哪裡來的?心好。所以,我們一定要修學,我們要如佛一樣的慈悲。慈悲心的表現,一定是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能做到捨己為人。經文『亦以』這兩個字要注意,這是阿彌陀佛對移民到極樂世界人的期望,也像他一樣,具足圓滿的大悲心,都能像佛一樣,看一切眾生就看同自己一樣,所謂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用今天的話來說,無條件的。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是無條件的,對待別人就跟對待自己一樣。

  佛在《華嚴經》上也是這麼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這個悲心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叫同情心、憐憫心;佛家常講慈憫,慈悲憐憫。特別是看到苦難的眾生。眾生最大的苦難是什麼?不是沒有財富,沒有財富不算苦難;沒有智慧是真正苦難。今天世界上,具足富貴的人很多,具足智慧的人不多。富貴而沒有智慧,往往造業,他的富貴享完了之後怎麼辦?福報報盡,罪報現前。那個福不是真正福,世間的榮華富貴,那是一場夢,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瞭,不是真正富貴。真正的富貴,生生世世都不會失去,那是真的。這一世享完了,來生就沒有了,這不是真富貴這是假的,曇花一現,我們要了解這一些事實真相。

  於是佛眼睛裡面看六道的這些眾生,遭受物質上苦難的,還要在物資上去幫助他,使他能夠得溫飽,能夠活得下去。至於前生修了一點福報而沒有智慧,享福而沒有智慧,這一些人更應當要度他。所以佛的教學對於貧窮苦難的眾生,教導他斷惡修善,培福;斷惡修善是改善物質生活不二法門,真有效果。對於生活富裕而沒有智慧的,佛教導他破迷開悟,使他的福報能夠持續,不至於享盡了,罪報現前;幫助他破迷開悟。所以佛確實是普度一切眾生。這裡面福報大的,包括天王,印度教裡面所講的大梵天王,佛經裡面所說的摩醯首羅天王,這是六道裡面富貴到極處。他沒有開悟,他沒有智慧,佛要幫助他,佛要給他真實的利益,幫助他開智慧,所以說是因眾生而起大悲心,這個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起作用,因菩提心這才能夠成正等正覺。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發大悲心,沒有一個不肯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個個人都是捨己為人,這樣才能夠如佛一樣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下面兩句,『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欲」是貪欲。諸位必須要記住,人所以過得這麼苦;現在的苦不算苦,來生的苦是真苦。來生到哪裡去?畜生、餓鬼、地獄,這是真苦;我們這一生受的這個不算,生活再困苦都不算苦。《楞嚴經》上說,「末法時期」,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是什麼?邪師所說的法跟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譬如,今天社會上有一些人流行的一個觀念,貪欲,貪欲才是社會進步的主動的力量,所以鼓勵人貪欲,幫助人貪欲,社會才會有進步。這個觀念,這一種說法,就是佛在經上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是錯誤的。佛在經上講,貪欲墮餓鬼道。

  所以中國人常講,人死了都作鬼了。這個話說的是不對的。六道輪迴,你怎麼曉得人死了就作鬼?他為什麼不作天?但是細細想一想,話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為什麼?貪心多,貪心多墮鬼道。這世間幾個人沒有貪心?貪名、貪財、貪色,貪圖五欲六塵。甚至於學佛了,貪佛,糟糕不糟糕!貪圖佛法,諸位要曉得,不是教你換貪的對象,貪佛也是貪,也要去當餓鬼去。佛不可以貪,佛在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話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不可以貪。

  你們年輕法師在這裡學講經,「我學得愈多愈好」。貪!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經典雖然多,我學個一樣、兩樣,就可以了,不要貪多。就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們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人家多麼謙虛。無量法門,他說,「我只懂得這一個法門,我修學這個法門,其他的我不知道,你去向那些人請教,他比我知道得多。」各個都是這樣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是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今天迷惑顛倒,希望什麼?樣樣都通,「你們不管學什麼法,到我這裡來就行了,不要去問別人」。貢高我慢,這樣主持佛法,做得再熱鬧,死了還是墮三途,出不了三界,生不了天。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同學,今天我聽李文發居士告訴我,我們培訓班,就是中國跟我們合辦的,大概十月要開學。他們現在在找這個場地,談得大概差不多了。我告訴他:我辦這個學,四個同學是一班。四個人在佛法叫一眾,就是一個僧團。我們開十個班,十個班三十個學生,十個老師。你們現在將來都作老師。一個人帶三個學生,跟三個學生生活在一起,你們四個人同住一個房間,同使用一個教室,學一部經。要讓這三個學生,每一個人都把這一部經講好,要教他出來講,個個要講好。所以我跟他說,我要十個教室。你們學生的寢室也要十個,我們這樣才能搞得成功。另外有個大講堂,大講堂是共同科目,在一起上課的時候,我們四十個人聚會在一處。平常上課的時候,各人有各人的教室,人數多了教室就要多。這是我們教學的方法跟一般佛學院不一樣的地方,「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一定要離欲,「離欲」才能「深正念」。「淨慧修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心善、念頭善,就是思想善、行為善,決定不夾雜絲毫不善,這才叫梵行。你的心善、思想善、行為善,其中還夾雜著不善,這個可以說善行,不是梵行。世間善行跟梵行差別就在此地,梵行裡頭不可以夾雜不善,所以梵是清淨,我們一定要懂得。

  正念是什麼?正是對邪說的;離一切邪念,這個念叫正念。我們在古人典籍裡面也看過「正念無念」,他們講的話沒有講錯,我們看的時候看錯了。我們看錯了什麼?正念是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就叫正念,錯了。那你是錯得太離譜了,你把無念當作正念,結果是你的果報在四禪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學佛學成外道,錯到哪裡去了!一定要曉得,無念是無邪念,無想也是邪念。宗門裡面常講無念,無念是什麼?無「有念」,你「有念」無了,「無念」也無,「有念」、「無念」都無,那叫正念,那才真正是無念,那個解釋就沒有錯了。有念、無念統統都沒有,這才叫正念現前。所以確實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有無兩邊不著」,這個話難!「有念就不是無念,無念那就有念,到底我是有念還是無念?」你又搞迷糊了,又搞不清楚了。其實我跟你講一講你就明瞭。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這個念無;決定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念頭。有念,有什麼念?有利益一切眾生之念;無念,無自私自利之念;這就是正念,這個說法你就好懂了。如果有利益一切眾生的念頭,裡頭還夾雜著自私自利的念頭,這個念就不正,這不是正念;正念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一味只念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大家沒有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是真樂,為一切眾生服務是大樂。這個話《古蘭經》裡頭都有,回教的經典,經典裡面說了很多次,它說的是:「施者比接受施者更有福」,這個意思是相同。意思就是我們為別人,比接受別人為我更有福報,更有福。所以確實是樂在其中。

  「淨慧」,清淨智慧,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多,絕對不是人天小乘的智慧。為什麼?人天小乘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乾淨,人天夾雜著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夾雜這些東西不清淨。二乘權教菩薩見思煩惱斷盡,也就是他不夾雜煩惱障,他夾雜所知障,所以他還不是清淨。但是比起我們來講,他比我們清淨多了;他比上面那就不如。法身大士,所知障也斷盡了,煩惱、所知兩種都不夾雜,這才叫淨慧。你們老同修聽到我這個說法你能夠理解。我們今天要學,兩種同時都要淡,不要以為,「我們還是先斷煩惱障,再破所知障」,那你就笨了,你費的時間很長,你學得很辛苦。兩者同時斷,不能夠完全斷,斷個一分兩分也好。一年能斷一分兩分,年年有進步,這就是很好的境界,不能夠有退步。要保持精進不退,唯一的辦法是讀經,親近善友,遠離誘惑,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凡是修行不能成就,最後退轉、墮落,都是禁不起社會誘惑。社會是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所以佛家講護法,誰護法?自己要護自己的法。善護,就是你自己懂得,「我禁不起誘惑,我要迴避」,你才能保全。禁不起誘惑,又不肯迴避,那你就注定墮落了。

  正因為這個道理、這一個事實,所以唐朝時候百丈跟馬祖這兩位大德才建叢林,建叢林就是為這個事情,你禁不起誘惑。建叢林提供你清淨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遠離一切染污,也就是遠離一切誘惑,把這一個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你走進去都很困難,不是真正學道、慕道的人,他不肯吃這個辛苦。「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兩個人,大家聽了這兩句話就明瞭。建叢林是辦事,護法,護持道場,道場一切行政雜物事情他做;百丈大師教學。就像一個學校,一個主管行政,一個主管教學。管行政的護法,教學的弘法,弘護是一體,缺一個都不能成立。我們今天在此地李木源居士護法,我們在這兒弘法。我們沒有這個得力的護持,你在佛法修學得再高明,你也沒有發揮的餘地。所以弘、護一定要結合成一體,弘、護的功德一樣大。佛在《大涅槃經》裡面告訴我們,護法比弘法的功德還要大,這是世尊說的。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護持佛法的是當時十六大國王,以及當時各個地區大富長者,他們來護持;禮請世尊,禮請僧團,到他們那個地方弘法利生,都給我們做出非常好的榜樣。菩薩一定要學習六度、四攝法,遠離貪瞋痴慢,這叫修梵行。由此可知,修梵行的基礎是清淨的智慧,四攝六度才能夠遠離一切染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