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五集)  1998/4/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05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經文第五行,最後兩個字看起。「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從這個地方看起。

  前面一尊寶幢菩薩他所表的意義,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上一次已經講得很詳細了,但是意思還沒有能夠完全表達出來。前面講的寶幢跟光英,光英是講的形象;寶幢是說我們要把這個法門宣揚。也就是經裡面,世尊常常教導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兩位菩薩確確實實代表這個意思。因此我們四眾弟子,無論我們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從事於哪一個行業的工作,都應當作社會大眾的表率;作社會大眾的模範,那就是這兩位菩薩所表的義趣了。

  『智上菩薩』他所代表的,要用現在的話來說,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無上的妙智。於是,佛法裡面講的真實利益,就落實了。眾生所過的生活,煩惱。我們觀察這個社會,不論貴富貧賤,各有各人的煩惱。貴人有貴人的煩惱,富人有富人的煩惱,貧窮人有貧窮人的煩惱,都在煩惱裡面過日子,過的非常辛苦。這樁事不是說的這一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無不如是。正是世人所謂的,「不如意事常八九」。由此可知,如意之事,只佔十分之一,還未必。往後,未來無終,這樣的苦日子,要過到什麼時候,才能出頭?那就要看緣分了。什麼緣分?遇到佛法的緣分。真正有緣,有緣還要兩個條件,你才能得到圓滿,這就是《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有了,你遇到了,遇到佛法,遇到大乘,尤其是遇到淨宗、《無量壽經》,這是無比的希有,緣具足了。緣足了之後,你這一生能不能改變你的生活,那要看你的善根、福德。你要是有善根、福德,你的生活立刻就轉變了。佛法裡面講的「離苦得樂」,不是假的,非常現實,現在就離苦、現在就得樂,而且是離究竟苦、得圓滿樂。你說這個多自在!我們要問了,善根、福德是關鍵。什麼叫善根?善根是真信、真明白,理解。信、解是屬於善根;願、行是屬於福德。你有沒有這個願,肯不肯照做;有這個願,又肯照做,你是大福德之人。你從今而後,不再過煩惱的日子了,過高度智慧的生活,這就是佛法裡頭所謂的「轉煩惱成菩提」,那就是「智上菩薩」,轉煩惱成菩提。轉我們煩惱的生活,成為高度智慧的生活。那麼你的生活與諸佛菩薩、與法身大士,真的叫無二無別。

  說到這個地方,也許有同修就說:「那是不是能把我們貧窮轉成富貴?」不是的,貧窮還是貧窮。但是貧窮他不苦了、他不煩惱了。變成什麼?貧而樂。貧窮快樂,這個自在。你要是不相信,你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我們的圖書館有。虛雲老和尚去朝五台山,那個發的是真誠心,三步一拜。幾千里的路程,拜了三年才拜到,路上經歷許許多多的艱苦。在他大難的時候、得重病的時候、沒有人幫助的時候,有一個要飯的叫化子來幫助他。幫助他好幾次,所以老和尚對他很感激,問他叫什麼名字?那個要飯的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問他在哪裡?他說他住在五台山下,你到五台山可以能夠遇到他。老和尚以後拜到五台山,在五台山向人家打聽:「有一個要飯的叫文吉,你們知道不知道?」大家說那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討飯、作乞丐,樂得不得了,快樂得不得了!

  諸位要曉得,佛決定不會幫我們增長貪瞋痴。我們拜佛,就有很多錢、就可以做大官,那你完全錯了,佛菩薩不會幫助你這些。佛菩薩幫助你覺悟,幫助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覺悟了,樂!覺悟之人,隨遇而安,那叫高等智慧的生活。高等智慧的生活不是在富。世間富貴貧賤,佛不能幫助。為什麼不能幫助你?這是因果的關係。你前世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得不到財富的享受,佛要是能給你的話,豈不是把因果定律破壞了,哪有這種道理。這些甚深的理與複雜的事相,唯有佛清楚,唯有佛明瞭,所以佛稱為聖人。

  「聖」是什麼意思?深明事理,稱之為聖。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徹底的通達明瞭,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佛教給我們,你要是想富貴,你要是想壽考,壽考是長壽,佛教你修因。你自己修因,果報就會現前。如果修因很認真、很勇猛,果報不在來生,這一生當中就現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勇猛精進,這才行,轉變自己的因果。佛是指導我們、教導我們,事一定要我們自己去做。我們聽了佛的教誨,不肯依教奉行,那沒法子,我們的業力轉不過來。雖轉不過來,如果真正通達佛法,你就自在快樂,你過佛菩薩的生活,不再過凡夫的生活。為什麼?你有智慧了。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光英、寶幢上得來的,就是聞法、修持上得來的。

  為什麼有智慧、也有福報的人,很聰明,也有福報的人,他還做糊塗事情?這個理很深。理是什麼?業力使然,很可怕。世出世法裡面,我們仔細一觀察,都存在。我們見到了,甚至於自己遭遇到了,心地要平和,決定要遵守佛的教誨,不可以違背。

  你看在唐朝時候,唐太宗在中國歷代帝王當中,英明之主。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他作了皇帝,把他哥哥殺了、把他弟弟殺了。這是在歷史上,他的污點。對他的政績,沒有人不佩服;但是對於這一點,沒有人贊同,手足之情沒有了。我們再看看清朝一個例子,雍正皇帝,康熙的兒子,雍正作了皇帝,把他所有的兄弟都殺光,一個不留。你能夠說他沒有智慧、他沒有福報嗎?他不懂佛法嗎?懂。清朝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都有多少國師輔導他。業力不可思議!

  我們在今天,世法裡頭、佛法裡頭,今天比過去差遠了,不重視道義的教育。西方這個風氣滲透到我們中國,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破壞掉。中國過去人,從小所受的教育,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受這種教育。過去社會講道義、講義氣,今天西方的社會講什麼?講利害,講利害就不得了,一有利,馬上就變心,道義就沒有了。我們現在幾乎在每個地方都能看到,最明顯的,你看在美國許多公司,這個公司裡頭有不少專業的人才,別的公司知道了來挖掘,他給你這麼多待遇,我再給你待遇多一些,這裡辭職,到那裡上班去,見利就忘義。這在中國過去沒有的,你給我再高的待遇,他也不會變節。人有感情、人有道義,不會這麼做的。西方的教育,他認為這很正常的,我們今天看得太多了,也看得很正常,很容易變節、很容易變心,你想想這個社會怎麼能不亂,大家都看到利,道跟義沒有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我對日本人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雖然過去他欺負中國,日本人今天的社會還有道義。他在公司非常衰的時候,員工不捨得離開、不忍心離開,還要維護這個公司,他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這個根是中國文化,他們還能保守。員工有對老闆、對公司不滿意的,抗議。抗議,他們不罷工,他們在頭上紮一個白布,老闆一看就曉得,他有意見了,趕快召開會議來解決,和平解決,他不罷工。不像外國,外國一不滿意,馬上罷工,一罷工,彼此雙方都損失。今天我們在社會上,還能看到一點義氣,除日本之外,其他地方看不到了。這種道義,才真正曉得知恩報恩。但是西方教育恩、義沒有了,他不知道什麼是恩。不知道什麼是恩,如何能談得上報恩?那完全談不上。

  佛法的教育雖然這麼好,如果他善根、福德不夠,他聽了也相信,但是別人說幾句話,他馬上就不相信了。現在這個世間,《楞嚴經》上說的很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沒有高度的智慧。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你要是能不動心,我常常給我們內部同學們說,你是菩薩再來,你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動心的道理,哪有不受誘惑的道理?所以你動心、你受誘惑,我們看起來是正常的現象。世出世間法都一樣,你接觸到這些境界不動心,那你這個人不平常,你不是凡人;你是凡人,哪有不動心的。你受到現前的教育,看到現在社會的風氣,自自然然你就受它的影響,自自然然你就受它擺佈。所以唯一方法,我們在這個經上講的賢護,你要懂得自己如何保護你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一定要過高度智慧的生活,決定不是感情用事。

  底下一位,『寂根菩薩』。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入甚深的禪定,這一位菩薩代表的是寂滅境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大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的「華嚴三昧」、「師子奮迅三昧」,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根是講的六根,寂是清淨寂滅。寂滅的定比無生法忍的定還要深。我們在《仁王經》上看到,無生定,那已經是很深了,七地、八地、九地菩薩所證得的。七地菩薩所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寂滅定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證的是下品,等覺菩薩是中品,如來果地上是上品。當然此地這些菩薩們,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哪裡是凡夫。所以他們這個寂滅定,至少按《仁王經》上說,也是中品,成佛是上品,他是中品,已經菩薩達到頂頭。

  定從哪裡來的?定從慧來的。你沒有無上的妙智,你怎麼能證寂滅境智?而定跟慧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定能幫助慧,慧能幫助定。慧是看破,什麼叫看破?了解事實真相,這看破了。定是你在事實現象裡面,你能夠如如不動。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禪定。你禪定功夫深,幫助你看破。也就是事實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愈來愈看得透徹,愈看得透徹,你這個定功就愈來愈深。

  凡夫成佛從原理上講,就是定跟慧。我們平常說定慧,大家難懂。想到這個定慧,大概不是凡夫能夠學的,把他看得太深了、太神祕了。所以,我們換句話來說,「看破、放下」,大家好懂。看破是慧,放下就是定。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所有一切煩惱業習的根本。禪宗常講,從根本修,教下也不例外,我們要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成菩薩、就成佛。妄想、分別、執著天天在增長,不得了!增長這個東西,沒有不造業,造業不可能不受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在經典苦口婆心的教訓,我們不能把它當作兒戲。多想想,要去做,要認真努力的去做。

  佛教誡初學,戒律非常精嚴。為什麼?我們還不懂事,就如同小孩一樣,三、四歲的小孩不懂事。上幼稚園,老師必須要教給他許多規矩,要在旁邊看著他,使他養成習慣,不犯過失,培養他的根機。佛法也不例外,初學的人,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誡。到以後你有定、有智慧了,那你自然就能做得了主宰,佛不必要再那麼樣照顧你。

  這些菩薩名號裡面,含的義理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十六位菩薩,都是給我們世間人作榜樣的。我們學佛到哪裡學?要學他們,向他們學習。那他們的名號意思看不懂,怎麼辦?看不懂,經文上所講都是的,往下經文所講就是這些意思。名號是全經的總綱領,以後經讀熟了,一看這個菩薩名號,自己就能掌握到綱領,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過日子、怎麼去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遠離一切過失,成就無量無邊殊勝功德,那是真正莊嚴自身,莊嚴自己的生活環境。像《華嚴經》的毘盧遮那如來,像《彌陀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那都是自己的果報。懂得怎麼修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要對社會負責任。我起這個念頭,整個社會都要學我這個樣子,這個社會會不會安定?它是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我們不能不懂得。古聖先賢的教誨,至理名言。佛法的教誨,跟世間教誨不一樣。譬如說世間法,「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是世間法,這一定要報仇,你不報仇,社會上人說你不孝。世間聖人教導,你報仇沒錯,這事在世間法是應當的;如果這個人作官,他在任上,你就不能報仇。為什麼不能報仇?因為他現在是公職,是替社會大眾服務,你要報仇,社會上沒有人服務,所以你這個仇不能報。等什麼時候報?等他哪一天下台了,那個時候你再報他。為什麼?他已經不為社會大眾服務了,這咱們來談私事。可見得念念為社會、念念為大眾的利益,這是世間聖人教人家的。

  佛法怎麼教?佛法教決定不可報仇。為什麼?報仇,你這一生報復他,來生他報復你,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沒完沒了。而且這個冤仇愈結愈深,所以佛教給我們不報復。佛也表演給我們看。你們在《金剛經》上讀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金剛經》上只稍微提一提。這一段故事詳細記載,《大涅槃經》裡面詳細記載,這裡頭的一些因果。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作菩薩的時候,他修忍辱波羅蜜。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暴君。歌利王翻成中國是暴君,無道的昏君,不講理的。遇到山上這麼一個修行人,他把他凌遲處死。凌遲是用小刀,身上一片一片把肉割下來,這樣處死。忍辱仙人有沒有報復的念頭?沒有,一絲毫怨恨都沒有,這佛教給我們的。沒有絲毫怨恨,沒有一念報復之心。

  有一念報復之心,我們是凡夫,我們必定墮落。你沒有聽佛的話,你不明教理。沒有報復,冤家宜解不宜結。他對我報復,我明白,一切作還債想,我這個結到此地了了,來生再見面,歡歡喜喜,結解掉了。不跟一切人作冤仇,一切都作還債想。你看,我們這個心多清淨、多自在,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是修寂根的原則,成就寂根的不二法門。

  別人毀謗我,聽到歡喜。別人侮辱我們,歡喜接受;別人陷害我們,也歡喜接受。印光大師講:「害得你家破人亡,害得你五馬分屍,都不怨天不尤人,絕不怨恨害我的那個人。」不怨恨,要看作什麼?我自己命裡頭應該要受這個,心就定了。這樣的心念佛,沒有不往生的。陷害而死,還是要往生的。為什麼?諸佛菩薩尊敬你,天地鬼神敬重你;佛說的。我們學佛,出世間的聖人跟世間的聖人,不一樣。世間聖人沒有離開情,出世間聖人情沒有了,完全把情轉變成無上的智慧,所以他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定功。寂根顯示出高度的定功。實在講大乘佛法講到這個地方,已經就相當圓滿,下面就不必說了,已經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如果我們講福、慧,智上是代表慧,寂根是代表福。諸位要曉得,定才是真正的福,清淨心是大福報。為什麼後面還有這幾位菩薩?實在說,是有必要。一個普通的菩薩,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情。縱然達到這個境界,很難圓滿。我們在《華嚴經》上明顯的看到,智上跟寂根,法身大士他都證得了,圓教初住就證得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智慧、福德在我們眼光裡面看,十法界裡面來看,他都得到圓滿。圓滿而非究竟圓滿,不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在華藏世界、在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要慢慢修,修到圓滿,修到究竟圓滿,多少時間?佛在經上說,「三個阿僧祇劫」,很長,不簡單。法身大士修行,還要三大阿僧祇劫。佛在此地顯示出大慈大悲,教這些法身大士立刻成佛。何必要浪費這麼多時間?立刻成佛怎麼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華嚴》會上,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後面幾位菩薩代表的,導歸極樂。法身大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往生,到那個地方就成就。真的把三大阿僧祇劫濃縮成一念,你說這個多殊勝、多不可思議。

  下面『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這三位菩薩,代表淨宗修行的三個條件,信、願、行,你要真相信。相信什麼?相信阿彌陀佛,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介紹。怎麼個相信法?如何具體落實?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報告。這裡面有性、有相、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我們統統要相信,字字句句都深信不疑,這才叫信。

  若不是這樣的信,念佛的人雖多、修行的人雖多,往生的人可不多。為什麼原因?他有信,他不是這個信。他那個信,說個老實不客氣的話,是迷信。迷信可不可以往生?迷信如果是真迷了能往生,假迷不能往生。真迷是怎樣?真迷他沒有二念,你叫他念阿彌陀佛,他心裡只有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就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妄念都沒有,那行,他能往生,他往生品位還滿高的。

  怎麼叫不是真信?不是真迷信。雖然相信,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還有許許多多的分別、執著,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夾雜在其中,那個迷信不能往生。諸位要曉得,百分之百的往生,一定要相信這一部經裡頭字字句句,我們要把這一部經字字句句,落實到我們生活上。所以這一次,我這一次在此地宣講,不限時間。這一部經講個兩年、三年沒關係,你們大家來聽,不一定要聽完,你聽一次,有一次的受用,一次懂了,一次記住了,一次能奉行了,你一生受用不盡。何況你是次次都來聽,每一次都來聽,利益無邊。這些也都是時節因緣所使。

  我們這一方同修們,緣特別殊勝。我也沒有想到,我會跑到新加坡這個地方來,跟大家細講這一遍,沒想到,緣太殊勝了。我也不曉得我能夠講得這麼細,三寶加持,這不是人力。你們在此地聽得歡喜,也是得三寶加持。沒有三寶加持,你也聽不懂。你真正聽懂、聽進去,佛菩薩加持。可見得我們跟西方世界,跟阿彌陀佛,這個緣有多深!只要把自己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挖掘出來,我們這一生,就能夠永脫輪迴,就能夠成佛作祖,參加阿彌陀佛的俱樂部,我們去當會員,你說多自在、多幸福。

  所以信,不是簡簡單單的。我當年學佛出家,我是學佛七年才出家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兩年之後才受戒。受了戒到台中去拜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去拜見他,他一給我見面,就指著我:「你要信佛。」我也就呆住了,他怎麼會說這麼兩個字,你要信佛。然後叫我坐下來,跟我解釋。有很多出家人,他說。年輕出家到七、八十歲,都不信佛。他也會講經,講得也天花亂墜。怎麼不信佛?佛在經上講的,他一個字都沒做到,這就是不信佛。不信佛,信沒有了,願、行就沒有了。怎麼能往生?所以他說:這個重要、重要。老師特別提醒、警策,一定要相信。信是真的能理解、能明白、能夠依教奉行,這才叫信。

  換句話說,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說信,你沒有願、沒有行,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說你有願,願沒有信、沒有行,你的願是假的;行,天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信,沒有願,你念阿彌陀佛也是假的。信裡頭一定有願、行;願裡面一定有信、行;行裡面一定有信、願。一而三、三而一,鼎之三足,缺一個就倒掉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一定要認真去幹,對於這個經上字字句句深信不疑,決定不敢違背。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要去做;佛說哪些不能做的,決定不可以做,我們這才叫真信、真願、真行。這才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就能得阿彌陀佛護念。

  阿彌陀佛護念你,你要知道,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共同尊敬的、共同景仰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換句話說,你是阿彌陀佛的真學生、真弟子,你自然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那還操什麼心?還有什麼放不下?我們的金錢、我們的財富、我們的房地,被別人侵佔去了、被別人奪去了。你憂不憂慮?真正信願行的人不憂慮。佛正叫我們放下,這正好是放下的時候。沒有人來奪取的時候,我還真的放不下,人家一奪取,太好了!一心念佛,什麼事也沒有了,豈不是好的增上緣嗎?他幫助我一把,把我往上推上去,提升了。我想上去還上不去,他這一把把我推上去了。不但不恨這些奪取我財物的人,反而感激、感恩。不是他,我很難捨,他這一逼,我非捨不可。我這一捨,跟阿彌陀佛又靠近一步,你說多自在,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再想想,「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到臨命終時,哪一樣東西能帶去?一樣都帶不去。與其在臨命終那個時候捨,現在捨不是更好嗎?捨得一乾二淨。

  在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我們東西被別人奪去了,奪去了就是他的,我能不能再把它拿回來?不可以。你要再去拿回來,你就犯了盜戒。他奪取你的,是他偷盜,他犯了盜戒;你再把它拿回來,你又犯了盜戒,你盜他的。所以捨掉之後不再想。他如果再送給你,那他布施;他奪取了,就是他的財物。他盜,他有他的因果,我們如果再要把它拿回來、奪回來,我們也犯盜戒,我們也要墮落。這裡頭理跟事相當微細,不能不知道。他把我東西奪去,我為什麼不把它搶回來?世間人都認為這是合理的,但是佛講這不合理。還是佛說的有道理,你細細的揣想,佛講的有道理,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誨。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實在講非常短暫。我這一次從澳洲回來,那天晚上,芽籠那個地方停電,停了兩、三個小時。我們門口有三株仙人掌,開了二十幾朵花,我們以前沒見過,仙人掌開花很希有。開的花是白色的,像蓮花一樣,我叫悟行師去照相,他照了二十多張。照片洗出來之後,花也沒有了,花就沒有了。我叫大家看看,你們看了有沒有悟處?大家看了之後,好像都沒有覺悟,那你就不如我了。我看到這個花,有高度的警覺,我有悟處。悟什麼?萬法無常,剎那生滅。你看到這個照片,以後永遠就沒有了,就這麼一次,就是按照相機那一剎那,你才曉得生命是多麼短暫。為什麼要造業?我們眾生的生命,就是那一剎那。剎那、剎那,我們叫相續相。《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如電是講真相,如露是講相續相。所以哪一樣東西不在說法?仙人掌開花,給我們說法,給我們說「萬法無常,如露亦如電」,不就給我們說《金剛經》嗎?我們在那裡看的是《金剛經》,金剛般若;你們在那裡看的,心是想入非非。這就是學佛跟不學佛不一樣處。

  你能這樣的深入,你才曉得,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一個境界不是「大方廣」?哪一個境界不是「佛華嚴」?哪一個境界不是「無量壽」?哪一個境界不是「清淨、平等、覺」?都在現前,只是你不認識。你要認識,你才懂得《華嚴經》上所說,「諸佛如來講經說法,塵說、剎說,從來沒有間斷,盡虛空遍法界,無時無處而不說法。」一切法在哪裡?一切法就在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可惜我們看不出來。給你提示出來了,好像閃電一樣,閃了一下、亮了一下,閃完了就沒有了,又漆黑了、又迷了。你怎樣保持你那個一念的光明,那就叫功夫。保持這一念智慧、保持這一念警覺,這個就是高度智慧。

  所以信願行,願是決定要生西方淨土。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不生西方淨土,縱然出離十法界,證得法身大士,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夠圓成佛道。何況我們不要說是脫離十法界不容易,脫離六道都不容易。再說個不好聽的話,諸位一定要曉得,脫離三惡道都不容易。我們今天看芸芸眾生,造的什麼業?三惡道的罪業。

  三惡道是什麼罪業?佛在經上,大、小乘經都這樣說,常說。幾乎部部經上都說,佛是天天說、,提醒我們「五戒十善」。你身還造殺生、偷盜、邪淫,口妄語,五戒裡頭飲酒。十善裡面,口業,妄語、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妄語是欺騙眾生、不誠實,不是實話;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惡口是說話粗魯、罵人。意裡頭貪、瞋、痴。你造這個十惡業,果報就在三途。現在雖然還沒有墮三途,三途裡頭已經註冊、掛號,不久等著他去報到。誰不墮三途?誰不造十惡業。不造十惡業,反過來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來生的福報,來生還是得人身,享人間的福報。我們今天看現在這個世間享福的人,都是過去五戒十善有功,修行有功,現在他這個富貴是他的果報。因緣果報,真實不虛,絲毫不爽。佛在一切經中如是說,我們要不能認真如是去做,那你就是自甘墮落,你這個信願行統統沒有,這怎麼行?

  行,就是老實念佛。沒事的時候,我們心裡一句佛號,決定不中斷,這一點很重要。念佛的人不要怕死。怕死,你的信願行全是假的。我們念佛的人,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到極樂世界,就是要親近阿彌陀佛,愈早去愈好,你怎麼怕?又想去又害怕,那這成什麼話?這哪裡是真的?不可以害怕。愈早去愈好,這個世間不值得留戀,五濁惡世,在這個世間受一天罪,為什麼不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享福?親近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好,「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是像這樣污穢的這個身體,一天不沖涼,毛細孔裡頭都放臭氣出來,有什麼值得可愛的?知道這個身不淨、不乾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都跟佛的身相一樣,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為什麼不去換這個身體,還留戀這個臭皮囊?對這個臭皮囊還留戀,你的「信願行」三個字,統統沒有,都是假的。

  所以真正念佛人,常常想死,不想在這個世間多活,常常想死。印光老法師他的念佛堂,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印光大師修行那個關房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鋪蓋、換洗衣服,什麼都沒有。他的小佛堂裡面,一尊佛像、一本《彌陀經》,就是一本經書,佛像後面寫一個「死」字,好大的一個死字,寫在後面。他老人家教給我們,如何修信願行?如何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一定要學他的辦法。我們不怕死,我們天天想死。世間人以為死了很可怕,我們這個死了是往生,我們這個死,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移民。我們脫離娑婆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去,歡歡喜喜的去。我們捨棄這個污穢之身,得金剛不壞之身;捨棄我們這個惡臭的生活環境,到西方去過清淨的環境。這個才是發願,這樣才叫真修行。

  每一天晚上躺到床上,就想佛來接我,眼看著牆壁,看看佛有沒有來。天天想佛來,時時想佛來,中午休息睡午覺也想佛來,看看佛來了沒有。盼望、巴望著他,希望他早一天來,我天天盼望,總會把佛盼望來的。佛現在沒有來,我們還有點事沒完,什麼事?要把這個經講好,多幫助眾生一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多帶幾個人去。我們今天幹的是這個工作,這個工作有意義,其他的工作沒意義,這個工作有意義,多帶一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此地信,它後頭有慧,願後頭也有慧。沒有智慧的信,不是正信,所以信裡頭有邪信,他的思想、見解有偏差。願也要有慧,沒有慧的這個願不是真願,真信切願。我們今天講這個慧,慧落實,就落實在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讀誦、我們理解,依教奉行,你的慧就具足了。

  『香象』是代表行。「香象」,古德註解裡面,它是力氣很大。古時候科技沒有發達,運輸都要靠牲口。牲口裡面能夠負重,力量最大的是大象。象的力量比牛、馬要大得多,牛、馬拉不動的,象能夠拉。所以象代表大力,用它來比喻,我們的願行無邊、願行有力、願行大力,表這個意思。這是淨宗修行的三個條件,三個必須的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行,一個裡頭出了問題也不行,一定要圓滿具足。具足信願行,你就決定往生。

  下面,『寶英菩薩』,英是精華,寶英就是寶中的精華。代表什麼?代表彌陀願海。一切諸佛菩薩所發的大願,是以阿彌陀佛的願,為最精采、為最精英,這個菩薩表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你具足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你一定入彌陀願海。寶英在此地就代表入彌陀願海。你成就大圓滿,菩薩在此地,豈不就是給我們大家授記了嗎?授記往生作佛,這種授記,無論是顯教、密教,所有一切授記,沒有這個殊勝。到後面經文,還要明顯的告訴我們。

  底下一位,『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這三位菩薩,這又回過頭來。你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參加阿彌陀佛的大法會,彌陀願海是阿彌陀佛的法會,阿彌陀佛的俱樂部。我們也明白這些道理,掌握綱領,怎麼修行?這個沒錯,可是我們現在人還沒去,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我們要怎樣生活?要怎樣工作?要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與經的理論境界相應而不違背,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也要過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相似的生活,它才相應。

  所以佛在此地,用「中住菩薩」來表法。我們的心要住在中道,中道是不能有偏心,一切都要掌握到中。我們簡單說,這個中,不偏在空也不偏在有,不偏在正也不偏在邪,走中道。這個真假、邪正、善惡、是非,都是講兩邊的。佛教給我們要走中道,這就是高等智慧生活的表現。正法我們要接近,邪法我們也不能夠排斥。我們也希望把邪能夠導向正,那就是你的功德、你的智慧。不能把邪導向正,你已經發了心,心有餘而力不足,那你的功德也就完成了。正如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發意圓成」,就圓滿功德。你真的是發心,想把這些步入邪途的人,希望導歸正道;但是你做不到,你不是沒有心,這就可以了。所以一切要懂得用「中」。

  我們再把修行跟生活結成一片,就是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淨念相繼」,這就是「中住」表的意思。淨念,念是念佛。不一定念出聲來,念出聲是念佛,不念出聲,口動沒有聲音,我們一般叫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不累。還有一種完全默念,口也不動,心裡頭確確實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間斷。心裡頭有佛,決定不容許夾雜,我們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不但世間一切法不夾雜,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念佛就有感應,這真功夫。

  出世間一切法也不夾雜。學講經的法師,你在念佛的時候,不要想到你學講經的事情,經文也不要去想,怎麼講法也不要去想,什麼都不想,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你的佛就念好了。佛號念好了,有感應,你就得佛力加持,你就會開智慧。萬萬不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想到這個經怎麼個講法?怎麼個去研究?這就壞了。佛也沒念好,經也沒研究的好,兩方面都拖掉了,這叫不善用心。善用心的人,用一心。我們念佛的時候,一心念佛;研教的時候,一心研教。我展開經本,看看註解,在這裡研究,這個時候絕不念佛。心要專一,做一樁事情。佛在經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依照佛這個教法決定有好處,要制心一處。

  我比你們強一點。你們也感覺到,有一些地方不如我。我強在哪裡?我就是懂得制心一處。我無論做什麼,決定是一心去做,決定不是二心,搞這個又想那個,我不會幹這個事情。所以你看我做得很愉快,我做得很自在。佛在經上這麼多理論、這麼多文字,我做出來給你們看,你們要會看。在從前是李老師做給我看、章嘉大師做給我看,我看他們的樣子,我向他們學習。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親近李老師十年。我天天看他們,老師也常常照顧我,哪個地方有錯誤,他幫助我糾正。

  我們自己心正、言正、行正,外面人怎麼說,沒有關係,人家看錯了、誤會了,總在所不免。世間哪一個人,能滿一切人的意?不可能的,佛也做不到。這個世間人,多少人罵釋迦牟尼佛?多少人罵阿彌陀佛?我們聽得太多。佛都有人罵,我們被人家罵,有什麼關係?佛接受人家罵,我們也要接受人家罵。要接受,不要有一句辯駁。我們對於人真誠、恭敬、稱讚。人家毀謗我們,我們稱讚他;他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感恩他、我們感謝他,這是真的。消自己的業障,增自己的福慧,哪個不是恩人?「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常存此心。

  中住菩薩,所以要學淨念相繼,這個念裡頭淨,淨就是決定不夾雜,相繼是功夫不間斷。就功夫上來說,能夠達到即念離念,你的功夫就得力了,你的功夫就成熟了。即念離念,就是一般人講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跟念是一不是二,這個叫什麼?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能入不二法門,就脫離十法界,別說六道,十法界超越了。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不二法,這個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真話。

  我在這裡透一點消息,後頭還要詳細講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凡夫不知道,凡夫總認為自己跟別人是對立的,不是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真相。你能夠見到,你能夠肯定了,這在佛經上講,你就證得清淨法身。證得清淨法身就成佛了,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成的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判教裡面講「分證即佛」,雖不是圓滿,分證即佛,他真的,不是假的。那麼我們講證得什麼?他承認、肯定,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所以大慈悲心生起來。大慈悲是對一切眾生沒有條件,無緣大慈;那個緣叫條件,沒有條件。慈是什麼?關懷、愛護、尊重,全心全力去照顧,沒有條件,對待一切眾生。同體大悲,悲是看到眾生有苦難,幫助他脫離苦難、脫離困難。為什麼?也沒有條件,同體,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一心一法界,所以法界叫一真。中住菩薩在此地表這個深義。這是理,這是講看破。

  『制行菩薩』,這是講行、是講事。行,是我們的生活行為,生活行為要有了錯誤,你自己要知道節制。這個制就是改過自新,知道自己錯了,錯了馬上就改,這就真修行。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不是聖人、不是賢人,你怎麼會沒有過失?人人都有過失,「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能改過的就是菩薩,不肯改過的是凡夫。知過就是覺悟,改過是功夫。在此地,中住表學問,制行表功夫。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守住這個原則過日子,不違背這個原則工作,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的工作,守住這個原則、抓緊這個原則,我們就是過菩薩的生活。

  末後『解脫』,解脫是你現在得自在,得解脫了。解是什麼?煩惱解除了、憂慮解除了、牽掛解除了,脫離一切苦惱。憂、悲、苦惱,你都沒有了、都脫離了,現在。所以佛法的教學,諸位非常明顯能夠體會到、能夠覺察到,它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現前得到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事業的順利成功、社會祥和,大家互相尊敬、互相禮讓,互助合作、共存共榮,社會安和、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它真落實在這裡。這個目標是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政治家、科學家、工商業的領袖們,乃至於學術界、宗教界的領袖們,都希望達到,沒有辦法達到。哪一個不想?哪裡知道這種道理、方法,都在大乘經上。

  在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給世界一切大眾點出一條門路。他說:「要挽救二十一世紀,達到和平共存,唯有儒家的學說跟大乘佛法。」出自一個外國人之口,這個人了不起,有學問、有見識,他看見了。二十一世紀是非常複雜的一個社會,在過去每一個國家地區是封閉的,彼此互相不相往來,個人過個人的太平日子,個人有個人的小圈圈、小天地。二十一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的發達,接觸頻繁。你看現在電腦,你們每一個人家裡有電腦,在美國小學生都用電腦上課,電腦裡面一按鍵,全世界的資訊都在你面前,你接觸的面太廣大了。交通遍及,隨時到世界各國去旅遊,正式面對面的接觸。那麼這一接觸,從前不同的文化,這一接觸當然有衝突。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突然一接觸,總是不適應。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儒家學說跟大乘佛法,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真的是迎刃而解,

  所以英國在前年,已經把佛學納入學校課程,這是國家正式命令辦的,小學、中學、大學課本裡面都有佛經。英國是基督教國家,他先做,領先了,我們今天再做,也落後在人家後面了。

  澳洲現在辦論壇,也是領世界之先。他們集合學術界、宗教界的領袖人物,學者、專家,來討論研究適應二十一世紀這門學問。我在澳洲參加過論壇,訪問過他們的大學,大學對這個也非常注重。因為澳洲現在的政策是開放移民,從世界各個不同地方移民過去的。文化背景、思想信仰都不一樣,要跟澳洲人共同在一個社會裡生活,如何把這裡面的隔閡消除、誤會消除,達到互助合作、共存共榮,他們有這個目標。他們學校裡頭學院院長來問我,我也告訴他《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聽了非常歡喜,很希望我去開課。

  我在此地被李木源拖住了,他在這裡建這麼大的道場,花這麼多錢,四樓跟五樓整修要花一百六十多萬,我要是跑掉了,我講道義,我不講利害,我講道義,我對不起他。所以外面環境再好,我也沒有辦法,我要跟著他走。能夠兩全其美當然更好,不能兩全其美,澳洲的大學我還是要捨棄,還是到此地來。我們總有十年的關係了,總有這一份恩德、情分存在。決定不能見異思遷,我們不可以做這個事情。做這個事情,我們給社會大眾,就留下一個負面的榜樣,那是造成社會的動亂不安。我們守住道義,再好的利益,我們也不動心,這是給社會立下一個正面的榜樣。人人都不貪圖名聞利養,都不貪圖榮華富貴,我們講道、講義,這個社會會安定和平,這個地區大家都會過得很幸福,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佛在經教裡就是教我們這些,我們怎麼可以違背?

  解脫就是得到現前的果報。往遠處講,未來的果報,那就是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但脫離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但是一真,一真裡面的一真,無比的殊勝,所以十方諸佛讚歎。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要下定決心,一定要取得。如果要取得,一定要依教奉行。那麼,教不能不透徹,天天讀這個經,透徹得理解。要把自己無量劫來的習氣、煩惱淘汰掉,依教奉行。

  往年我講這個經,講到三輩九品的時候,我有一個說法跟古人的說法不一樣,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我說我們以百分比來說。如果把這部經百分之百做到了,字字句句我都做到了,一點折扣都沒有,你決定是上上品往生。為什麼?你的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都記錄在這個經上,那當然上上品往生。如果這部經裡面,我不能完全做到,我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一分做不到,那你往生就是上品中生。百分之九十我還做不到,我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八十再降一等,上品下生;如果百分之八十做不到,我還能做到百分之七十,中品上生。這樣一直往下降,降到下品下生,要做多少?要做兩成。也就是說經上講的這些,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只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去不了。那就是古人講的,「你天天念佛,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一生去不了,等來生。哪一生能往生?看看你哪一生當中,你能夠做到百分之二十,你可以下下品往生。

  我這個說法比《觀經》裡面的講法好懂。諸位想想也有道理,我也不是沒有道理,我用這個辦法來判九品往生。我們為什麼不努力,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真的百分之百做到,困難,難在哪裡?沒有困難,真正困難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你不曉得妄想、分別、執著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為什麼不放下?真正放下,上上品往生,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要爭取的,其餘的全是假的。你在這世間作帝王、作天王,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富貴榮華終不可保,保不住的。天王壽命長一點,還是要死的,死了還是要搞輪迴,那就是沒有智慧。

  底下『而為上首』,這是舉出十六位菩薩。十六位菩薩,我在此地做相當詳細的介紹。每一位菩薩你明白了,你就可以向他學習。把十六位菩薩他們的優點、他們的特長,我們統統都學到了,我們就是圓滿的菩薩。每一位菩薩的德行,我統統都有,統統都具足,我不是學一位、兩位,十六位統統都學,十六位菩薩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很認真、很努力的向他學習。這十六位菩薩所表的,就是全經的經文,所以菩薩名號在此地,是全經的總綱領,

  由此可知,夏蓮居老居士從這個地方把它分品,你看看就有道理。前面比丘菩薩表法,是一般大乘的表法,總表,是代表整個佛法,表法,偏重在淨宗法門。這十六位在家菩薩所表的,是本經,太貼切。本經的內容,就是這十六個綱領。請看底下經文: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在經文表面上來看,是說前面比丘眾、菩薩眾、在家菩薩眾,大家都共同遵守,學習普賢菩薩之德。「普賢菩薩之德」是什麼?普賢菩薩之德,廣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菩薩排名第一。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在《華嚴經》上,排行榜上,普賢菩薩排第一,文殊菩薩排第二,所以他代表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由此可知,我們這個經不是《華嚴》是什麼?真的是《華嚴》。《華嚴》所說的都在本經,本經是《華嚴》的濃縮,是《華嚴》的精華。

  我們這個學期開了《華嚴》班,幾位同學跟著我們一起來研究。我不敢稱為老師,同學,我們跟幾位同學,共同來研究《華嚴》、來深入《華嚴》。《華嚴》是《無量壽經》的細說,《華嚴》是《無量壽經》的廣說,你能夠契入深廣,然後你講《彌陀經》,那就講絕了。為什麼?深入淺出,厚積薄發,你說的才有力量,有功力了。那我們介紹這一句,整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幾年也講不完,就是這一句,這一句就把《華嚴經》搬出來,講五年也講不完,所以必須要抓綱領。

  普賢菩薩普賢行裡頭,最重要的綱領,末後「十大願王」,是整個《華嚴》修學的十個大綱,我們稱它為十大願王。普賢菩薩所修的,無量無邊的德行,歸納起來都不超過這十個總綱領。十個總綱領裡面,大家都念得很熟,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能夠背得出來。雖然你會念,意思你不懂。你說你懂,囫圇吞棗的懂。實在講,你不清楚、不明白。

  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因為時間的限制,也不能細說,只能介紹一個大概。你看看,佛家的教學禮敬在先,儒家的教學也是禮敬在先。教你什麼?教你禮敬。禮敬是什麼?禮敬是性德,就是你自性裡面的德能自然的流露,不是外來的。普賢行是每一個行門都與自性相應,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所以他能夠圓成佛道。佛在經上常講,「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道理就在此地。

  儒家,我們看《禮記》。你打開《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跟此地禮敬諸佛意思完全相同。儒家這些聖賢,跟佛法的佛菩薩,沒有見過面,沒有往來過,現在說沒有溝通過,他們教學的理念、方法,幾乎完全相同。正是我們中國人所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英雄所見。教人什麼為先?禮敬為先。儒家的禮敬,實在講包括身、語、意三業;身敬、口讚歎、意存真誠。佛法講得更透徹。禮,表現在外面,恭恭敬敬;敬,存在心,心有真誠、有敬意。

  諸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諸佛是誰?佛經上講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都是諸佛。過去佛,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過去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介紹了不少,大家最熟悉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現在佛。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個禮敬範圍就廣了。我們對阿彌陀佛怎樣的恭敬,對所有一切眾生同一個恭敬心。如果說,我對於阿彌陀佛、對於一切眾生,這個恭敬心有差等,你不是修普賢行。你要對所有一切眾生那個恭敬心,跟對阿彌陀佛完全平等,你這才叫修普賢行。普賢行跟普通菩薩修的這個禮敬不一樣,就在這個地方,他是平等心。換句話說,就是經題上講的,你用清淨心、平等心,修禮敬諸佛,這叫做普賢行;心不清淨、心不平等,你所修的不是普賢行。

  所有一切眾生,對我有恩的、對我有怨的、幫助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都是佛,不能有差別。有很多同修說:這個好難做到。好難做到也要做到,你不做到,你不是修普賢行,一定要認真去做到。一定要曉得,所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那他就是佛。我們對他的禮敬,不是看他的人、不是看他現在做的事,尊重他的佛性。他的佛性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尊重他的佛性。那麼這是講對有情眾生。

  除有情眾生之外,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萬物、器世間。無情眾生,佛給我們講,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佛為了區別有情跟無情,說這個性叫佛性跟法性,其實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佛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換句話說,無情眾生也是佛。無情眾生也要恭敬,跟對阿彌陀佛同樣一個恭敬心,如果有差等,你不是修普賢行。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桌子擺在你面前,桌子上有骯髒的東西,你立刻把它擦乾淨。不管這個桌子是不是我的,我要不要用它,我修普賢行。桌子擺得不端正,立刻扶正,椅子也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我們離開椅子碰歪了,不恭敬,這叫修「禮敬諸佛」。

  哪些人修?給諸位說,《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都修,沒有一個是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從上上品到下下品,每一個人都修。我們現在沒去,沒去現在就修,養成習慣,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很方便了。現在這個習慣沒養成,習氣還很重,到西方極樂世界被人家開除掉,那個多難為情。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不會開除人,你去不了。阿彌陀佛跟那些諸上善人,經上講的,他們「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我們見不到他們,他們見到我們。我們在此地的修行功夫,我們不知道,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們在挑選,哪一個人可以來,哪一個人不可以來。你被他選中,到時候他就來接引你。為什麼被他選中?我符合他的條件。他們所做的,我們現在就認真做,做不徹底沒有關係,我總是在做了。他們看到就歡喜,一定把你選中。臨終的時候,佛跟諸佛菩薩來接引你,開歡迎大會,要緊,要緊!現在時間到了,這個意思還沒講圓,下一次還從禮敬諸佛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