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八集)  1999/5/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五面第一行: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前面我們曾經讀到,法藏菩薩向老師請教。實際上,我們仔細觀察思惟,他所請教的就是怎樣把幫助一切眾生的工作,做得很圓滿,做得很妥善。他的弘願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們在經文裡面讀到,他要作佛,而且要超過諸佛。在佛家的經典裡面,諸佛如來、聲聞、緣覺、諸大菩薩,總而言之,都是發真誠、圓滿的慈悲心,願意為一切眾生工作,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三界六道很苦,六道裡面尤其是三惡道。可是六道要比起四聖法界,六道統苦,人天也沒有樂可言,大乘經上常說「三界統苦」。欲界的眾生,苦苦、壞苦、行苦,無不具足。色界天人,雖然放下了五欲六塵,放下了貪瞋痴慢,這個貪瞋痴慢裡面,放下粗重的現行,微細的煩惱還是有,還沒有斷盡。但是諸位要記住,色界以上貪瞋痴三種煩惱,瞋恚斷掉了,沒有瞋恚,沒有傲慢。由此可知,你修行修得再好,定功再深,智慧再大,你還有瞋恚心,你還有嫉妒心,肯定你在欲界,你到不了初禪天。我們讀誦經論,對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決定不可以含糊籠統念過去。那一種念法,我們不得利益,一定要細心,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對治我們自己的毛病習氣。

  千萬不要以為平常小小的不高興,看到別人有好事,心裡也有點不太舒服,不是嫉妒嗎?以為這是很小的事情,都沒有留意。但是你不知道,積小過就變成大過失,積小罪業就變成重罪,怎麼能夠不留意?怎麼能夠不檢點?修行就是要在這微細地方,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世間人,實在講,多數人都有個通病,以為小善無所謂,不肯認真去做,小惡也無所謂,也就疏忽了,這是我們修行不能夠成就的重大障礙。法藏在此地給我們顯示的不然,他確確實實是修行人的好榜樣,心量大,要平等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所以他的成就無比的殊勝。我們今天想往生極樂世界,展開經卷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我們的心量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至少也要有相似位,才能往生。如果連相似的心量都沒有,這一生念佛,往生就靠不住。真正希求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見佛的人,不能不留意。

  我們看他的請法,心地的真誠,言詞表態的懇切。他對於老師的希求,老師高明,老師能夠省察,看到有這麼一個真誠心的學生,大心、大願、大行,所以才給他說圓滿的佛法。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性相、理事、因果,一一為法藏菩薩介紹。不但介紹,而且還應他的心願,世間自在王佛將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統統看到。這個地方,今天的經文『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他都看到了。於是『起發無上殊勝之願』,這一句非常非常難得,真正沒有辜負老師的教誨,建立了佛法的大事業。古大德將「無上殊勝」,略說了幾樁事情:依正莊嚴,眾生的受樂,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往生的因緣不可思議;只需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能夠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利益殊勝無比。這一句就是後面四十八願的總綱領,四十八願無非是滿足「無上殊勝之願」。所以這一句六個字,是四十八願的題目,是四十八願的總綱,真正是無上殊勝,超越諸佛如來。我們今天再接著看底下的經文: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

  『彼』就是指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前面經上講二百一十億。二百一十億是表法的,不是數字,是代表大圓滿。法藏在此地提出的這幾句話,我們要特別留意,我們學佛學什麼?我們修行修什麼?你看看他,對於正報,善惡、因緣,依報,國土麤妙;善惡是因,麤妙是果。因通依正,果也是講依正。如果我們在此地,真正有所領悟,我們學的是什麼?學的就是善惡因果,麤妙果報。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法藏菩薩末後一句,『思惟究竟』,他想的是這些。我們學佛的人,每天所想的也不離這個。此地的李會長,他天天也在想。他常告訴我,晚上睡眠很少,半夜醒過來,就在想。想什麼?怎麼樣把彌陀村建好,接引大眾到裡面念佛。大眾是正報,彌陀村是依報,也在「思惟究竟」。

  我們學些什麼?佛法教給我們隨緣,有這個機會,當然做得愈大愈好。阿彌陀佛的機緣殊勝,他能夠建造極樂世界;李居士的緣比較劣,只能建一個講堂,建一個念佛堂,建個彌陀村;如果我們福報更差,連這一點也辦不到。如何把你的家庭建造成淨土?你的一家人是正報,一個家庭是依報。如何能令你自己一家人,明瞭善惡業因,然後才享受到麤妙的果報。如果因善,依正都妙,妙好!如果因不善,依正的果報就麤,麤就不好。這是給我們提出一個修學的綱領,非常重要的綱領,我們讀經往往在這裡疏忽了,「這是法藏比丘的事情,好像與我們不相干」,我們學佛幾時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往往像這些地方,當面錯過。

  這一句裡面,關鍵就是在『善惡』。古德對於這一句註解得很多,我們僅僅就天台大師為我們所說的六種善惡,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天台大師說六種善惡,第一種是「人天之善」。五戒十善是人天之善,我們對於這些道理要清楚、要明白,對於戒行、戒相要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五戒十善的念頭、教誨要提得起來,決定不能夠違背,如果造作十不善業(十惡業),果報決定在三途。但是你還要記住,即使你五戒十善修得很圓滿,你來生生天享天福,天福享盡了怎麼辦?諸位必須要知道,在天上修善很困難。天人身語意都善,在那個環境修善不容易,都是享福,他也不會造惡業。換句話說,福享盡了,我們在阿賴耶識裡頭,無量劫來這些惡習種子太多了。所以天人壽命盡了的時候,阿賴耶識的惡業種子起現行,這個種子起現行就牽引他墮三途。這個事情,佛在經典裡面講了很多。由此可知,這個善,人天之善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時間並不很長,它不是真善。

  佛的教學三個目標,第一個教我們斷惡修善,希望我們能保住人身,不墮三惡道。這不是真正的目的,這是教學的權巧方便。得到人身之後,最重要的是破迷開悟。什麼是迷?我們講淺顯的話,自私自利是迷,貪瞋痴慢是迷,我們有沒有?起心動念想自己的利益。縱然你在世間做許許多多善事善行,幫助社會、幫助眾生,你行善的目的何在?希望自己得福報。我修財布施,希望得更大的財富;修法布施,希望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希望得健康長壽,全是為自己。這不是真善,這個心量很小,不能出三界,你還是在迷,你沒有開悟。悟了之後,斷惡修善是為眾生,不為自己。

  也許有人說,修善可能是為眾生,那斷惡與眾生有什麼關係?怎麼說斷惡也為眾生?斷惡給作惡眾生做個榜樣。我們大家都作惡,我回頭了,我覺悟、我回頭了,你們也應該回頭。諺語裡面所謂的「現身說法」,給社會大眾做個榜樣,不再為自己了。對於這個世間一切諸法體性、現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接受佛陀的教誨,心地開明了,知道一切諸法緣起性空,了不可得,這人才覺悟。覺悟之後,他就希求脫離六道輪迴,離開三界,這是「二乘之善」,比六道凡夫聰明多了。但是二乘人,雖然也樂意的幫助別人,但是是被動,不是主動。所以跟菩薩相比,他的善比菩薩就矮了一大截;菩薩善,二乘不善。

  第三種善是講「小乘菩薩之善」。小乘有菩薩,不但有菩薩,小乘也有佛。天台家講的「藏通別圓」,藏教就是小乘,所以藏教有佛,藏教有菩薩。藏教裡面的菩薩,確實有慈悲濟世的行為,這是善。但是藏教我們知道,他煩惱沒有斷盡,從他慈悲濟世,廣度眾生,這是善;煩惱沒有斷盡,那就是惡,他不能夠超越十法界,這是惡。往上比他就是惡,往下看他是善。所以善惡有等級,你是在哪個等級、哪一個層次,我們不能不清楚。

  第四種「通教三乘人之善」。通教的菩薩,通教是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也是沒見性,但是見思煩惱斷了,能夠自行化他,這是善。可是對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理,他不明瞭;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是說妄想、分別、執著,他們執著捨掉了,分別猶在。因為有分別,就不能夠見中道之理,依舊見解還是墮在兩邊。無明一品都沒有斷,在經論裡面,佛叫他們做「外凡」。凡夫,我們是凡夫。內外從哪裡分?從六道輪迴分。六道輪迴以內的眾生是內凡,六道以外,不能夠超越十法界,叫外凡,外凡就是四聖法界。超越了十法界,這才成為聖人。《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聖人,他們超越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心量就不一樣。通教的佛、通教的菩薩,跟上面比他還是惡,跟下面比他是善,跟上面比他就是惡。

  第五種叫「別教菩薩之善」。別教是純粹大乘,跟通教不一樣。這一類的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楚明白了,這是善。別教裡面的地上菩薩見了性,也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別教的初地,在斷煩惱層次來講,跟圓教初住菩薩相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的十地菩薩,就是圓教的十住菩薩,別教的等覺菩薩,就是圓教的初行位菩薩,別教的佛就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破了十二品,別教佛。可是別教的佛,跟圓教的善來相比,那又差得很多。即使是別教地上菩薩到佛,這十二個位次,跟圓教的十住、二行相同。這是講斷證功夫相同,智慧不相同,心量不相同。圓教人的心量,就是我們佛家常常念疏文,前面兩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圓教人的心量。別教沒有這個心量,別教佛菩薩比我們的心量是大多了,他們那個心量,可能是一個大千世界。思考,今天人講思考,思考的範圍,思考的心量,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為我們所考量的,別教的佛菩薩。圓教佛菩薩不如是,他所考量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那怎麼會一樣?

  昨天晚上,海峽時報有幾位記者來訪問。問我們訪問其他的宗教,我們也贈送一些錢給他們做為慈善基金,他問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說沒有別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為什麼應該做的?社會福利事業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做的,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也是我們自己應當做的,現在他們代替我們做,我們求之不得,哪有不盡心盡力幫助他的道理?他說:你們心量很大,都能夠想到社會大眾。對!想到社會大眾,心量還不算大,至少要想到整個地球,全世界這一切苦難眾生。這是個什麼心量?給諸位說,人天的善,比小乘比不上。天台大師講的六種善,愈是往上提升,考量的境界愈大,所以到圓教菩薩,他們考量的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慈悲,沒有界限。

  我們要超越族群,不同的族群,超越宗教,超越國家的界限,以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做考量,我們自己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為一切眾生做。你的心量愈大,在佛法裡面講功德愈大;功德大小,不在你做事的大小,不在出錢出力的多寡,在你的心量。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人,他日常生活當中行小善,他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稱性。究竟圓滿的心量,就是自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自性。你以這樣的心行,無論行什麼事,你布施一文錢,甚至於身上沒有錢,看到人家的好事,合掌歡喜讚歎,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由此可知,圓頓大教的佛菩薩們,念念都修無量無邊功德,我們凡夫能不能?只要拓開心量就能。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這些假相從我們眼前過一下而已。有智慧的人、聰明人,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抓住機會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愚昧之人,往往機會在眼前當面錯過,不但不知道抓住機會去積功累德,而且造作無量的罪業。

  人在世間,一切眾生在世間,哪一個不貪圖享受?人為什麼活著?為享受活著,這是實話。什麼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樂受?諸位只以為,自己得到五欲六塵的享受,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以為這是真的。這不是真的享受,「財色名食睡」,佛講是「地獄五條根」。你貪圖這個享受,你就被「地獄五條根」牢牢的捆住了。試問問,你能享受幾天?後面的苦果不堪設想,你有沒有看到?聖人,有大智慧的人,徹底覺悟的人,告訴我們,真正的樂受是幫助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諸佛菩薩做給我們看,並不是故意裝樣子做給我們看,他是真的。自己生活過得很清苦,幫助別人得樂,那是大樂、大自在。我們凡夫不能夠覺察,看不出佛菩薩、聖賢的受用,只看到世間享福的人,生活在所謂榮華富貴之中,不知道真正有學問、有智慧,他們那些人生活的樂趣,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我們在佛經上讀到,世間人沒有能力讚佛。為什麼?佛太高了,你望都望不到,你怎麼讚歎他?所以佛也只好自己讚歎自己,「皈依佛,二足尊」,這是佛自己讚歎自己。你懂得「二足」是什麼?智慧、福報兩樣都圓滿。福報是大樂,無比殊勝的大樂,究竟圓滿的大樂,那是福報。我們沒看出來,沒能體會到,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他的生活很清苦,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那是福報、快樂達到究竟圓滿之相。我們看了,這日子太苦了,我們不要過。真正的大樂,你不能理解,你不能接受,當然你也不會去學習。這就是凡聖、智愚的差別,不同的地方在此地。

  我們學佛,要真正想開智慧,要細心去觀察佛菩薩的行誼,深深去領會,你發現到那是真樂。我在講席裡面也講過很多次,身心自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什麼最快樂?心裡頭沒事,快樂。所以古德常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凡夫是多事,二乘是少事,佛菩薩是無事。你怎麼會體會得到?無事,天天為一切眾生表演,為一切眾生說法,還是無事。身語意三業常住三昧,常住空寂,從來沒有動搖過;換句話說,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圓教菩薩的善。別教菩薩跟圓教相比,縱然斷證功夫差不多、相等,智慧完全不相同。圓教才真正對於佛在一切大乘經、了義經裡頭,所說的圓滿微妙之理,這是真正的善,這才是真善;如果我們講善惡,講絕對的標準,圓頓的佛菩薩,他們才契入絕對標準。

  圓頓的根性,非常希有,非常可貴。但是諸位要曉得,圓頓根性不是天生的,怎麼來的?也是從薰習成就的。這個說法,說明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所以,萬萬不能夠有個錯誤的念頭,「他們是圓頓根性、上根利智,我的根性不行」,自暴自棄,這就錯了。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可以引申,五乘的根性也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講得好,確實能夠振奮人心。我們劣根的人,可以向上,可以依止善知識,依止善友。我們的緣殊勝,把我們這個劣根,也能夠提升到上根。但是遇緣不同,我們又會產生一個疑惑,那就是所謂「善友可遇不可求」。我想親近善友,我到哪裡去找?誰是善友?如果我們向外面去找,難了。

  難在哪裡?佛常講心外求法,無有是處。這句話很深,我們往往聽到這句話依文解義,「心外求法,無有是處」,算了,沒地方求了,乾脆也就不求。殊不知佛教裡頭,還有一句話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要把這兩句話連起來看,你就有悟處。從心內求,你自己真正發心,這是從內求,不從外,自然得佛菩薩感應。你從內求是感,佛菩薩就有應,佛菩薩是善友。我們要想求善知識、求善友,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嗎?問題是你不肯向內求,那就沒法子了。向內求,怎麼個求法?我給諸位講得簡單,講得明白一點,「好學」這兩個字,這就是向內求。你真正有好學的心,就會感動佛菩薩來幫助你,感動一切善友。你不好學,再好的善知識,諸佛菩薩也幫不上忙。

  佛法是師道,世出世間師道,都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只要你自己真正好學,緣就具足。你親近一個好老師,這個好老師,他的一些朋友也都是好老師。這些人常常在一起聚會,常常在一塊兒聊天,也會談到他們所接觸的一些學生;這些學生修學的態度,他們也常常做話題。你好學,這個老師就會讚歎你,許許多多的好老師,都聽到有這麼個人,你親近善友,這個善友就愈來愈多。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老師一個給你介紹一個,你就會認識很多。你本身不好學,那就沒有法子,關鍵在好學。好學就是感,能感,一切善友來幫助你,那就是能應。我們學習,要從這個地方下手。

  學習裡面有真正樂趣,這是沒有好學的心,沒有好學的行,他體會不到。《論語》,諸位展開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讚歎好學。換句話說,《論語》開端這一小段,跟佛法裡面講的親近善友,意思完全能夠相應。感應道交是自然的,成就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弘願,也是他們的本願。四弘誓願諸位都很熟悉,本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怎麼能捨一個人?我們今天說「遇不到善知識」,這個話講錯了。為什麼遇不到善知識?不肯學。真正好學,你就會常常遇到善知識,天天跟善知識在一起,從來沒有離開善知識。

  我跟大家講的話,都是實話。我自己今天有這一點點小成就,沒有別的,實在講好學。我對於世間五欲六塵,這種娛樂的生活,一生沒享受過,一生都在學習之中。我年輕的時候,歡喜親近善知識,對於有道德的人、有學問的人,我非常仰慕。我只要有一點點的時間,我去親近他們,聽他們的教誨。所以,我年輕時代的生活非常單純。我所去的地方,幾乎是固定的三個地方。那個地區的名教授,我只要有時間,我去拜訪他們;第二個圖書館,第三個書店,其他地方都不去的。我在台北,台北的書店老闆都認識我,我看到好書可以帶回去,可以賒帳的,不必付現金。他們都知道我,我有錢,我一定去還他。他們對我都非常愛護,肯協助。娛樂場所裡面,找不到我。我也有一些朋友,想請我看個電影,我的條件很苛刻,因為看電影是娛樂,如果坐在那個地方位子不好,那受罪。我的條件一定是前三排位子在當中,你買不到這個位子不要請我,我不會去的。而且還交通工具舒舒服服的去,我才肯去,要不然我不會去受罪。我接受人家的邀請都相當不容易,我自己不會請人家到那些地方去。好學是非常非常重要,「學而時習之」真有樂趣,樂在其中,這個樂別人想像不到的。這是感應道交的大道理,你們要是說遇不到善知識,錯在自己,決定不能怪別人。

  圓教菩薩對於圓妙之理,透徹了、圓融了。這種圓,圓融微妙之理,都在《華嚴經》上。《華嚴》、《法華》、《無量壽經》,圓妙到了極處。所以這是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天台大師說這裡頭也有兩個講法,第一個,順實相的圓理這是善,違背是惡。這個話,我們聽起來還是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講,隨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善。這句話你雖然是聽懂了,比天台家這個文字好懂,可是這裡頭的義趣境界,你還是沒有法子體會。怎麼叫做宇宙人生真相?你怎樣去隨順它?我這一問,也許就提起你的注意,提起你的思惟、你的思考。你想想看,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不能夠了解,你怎麼隨順?天台大師講,「隨順是善,違逆是惡」。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相有體無,性體,相有體無,事有理無,這是從總綱領、總原則上說。然後才曉得,佛菩薩他們的行持就是隨順,隨順這裡頭有大樂、大自在。

  再看看我們,我們與這個完全相違背。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雖然佛法學了這麼幾年,名詞術語可以記住,也常常能掛在口頭上,可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完全相違背,一絲毫都不能相應。所以我們的修學,雖然耗盡年月,依舊得不到結果。念佛往生有沒有把握?有沒有消息?為什麼修學功夫不得力?總有個道理,總有個原因,你能把這個東西找出來,把不能成就的因素消除,功夫就得力。實在講,一般我們在講席裡面,勸導大家的話說得太多了。那就是真正要看破、要放下,要把心理做一個大的改變。從前迷惑顛倒的時候,一切都不順實相,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只要是為自己,就造作無量無邊的業;造善業,三善道受報,造惡業,三惡道受報。總而言之一句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所以統統都是惡,不是善。這個念頭果然轉過來了,念念為眾生,不再為自己了。為哪些眾生?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這就順實相之理。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也是虛空法界無量眾生之一,並沒有把自己忘掉,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在裡頭。可是如果你念頭錯了,只為這個眾生,把其他都忘掉,那就完全錯了,實在講,自己這個眾生也保不住。這是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的理念思想。念念為法界,念念為一切眾生,法界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自己,真我。這是天台大師,對於「圓教菩薩之善」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這個話說得好,這一句話才真正說到圓妙之極。達是什麼?通達、明瞭。通達明瞭好。如果通達明瞭,你還有分別執著,那錯了。你還分別你的通達,還執著你的明瞭,那就是惡,何況其餘?這個說法,真正是說到了極處。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通達,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何況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哪是世間法?哪是出世間法?我們從最根本的地方來說,五戒是出世間法,十善是世間法。出世法,諸佛菩薩從哪裡學起?從五戒學起。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不離開十善業道,所以五戒十善合起來講,就是世出世間的根本善法。著相修學就不善,修學而不著相是大善。無論是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自自然然與五戒十善相應。

  五戒跟十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底從哪裡分別?給諸位講,這裡面有一個根本的差別,那就是五戒是從老師那裡得到的,是從佛陀那個地方傳下來的,遵從佛陀的教誨,這是戒。善,不一定是佛陀,人天善人都能夠教導我們。這是世跟出世差別在此地,這是我們從承傳事相上來講,這兩個不一樣。如果再從深一處來說,從它的流源上來講,五戒與性德相應,十善與識心相應,這個不一樣。十善從意識裡頭流出來的,五戒是稱性的性德,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這是它的流源不相同。佛菩薩的行持,五戒十善是自然的,沒有一絲毫造作,絕對沒有說有心要去持戒,有心要去行善。如果有心,那個心是意識心,那個心是妄心,所以就不善。無心之心是真心,這個很不容易辨別。從真誠心裡面,真誠心因為是清淨的,清淨就是沒有污染,也就是講決定沒有執著;它是平等的,平等就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自自然然的流露。我們今天講,一切眾生是自己,我應該要這麼做,已經落到意識裡面去,那就不是純善。應該這麼做,說個實在話,充其量別教菩薩的善。這已經把你抬得很高了。再往下貶一貶,實在講是小乘菩薩的善,你還有心在作善。完全出於自然,這才是真善。

  一切為眾生,不著為眾生的相,《般若經》上常講「三輪體空」。真正做到三輪體空,斷惡也是三輪體空,行善也是三輪體空,就與圓妙之理相應。什麼叫三輪體空?不執著我相,《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相破了,就是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別說是圓乘菩薩離了四相,小乘須陀洹也不執著四相,所以才能夠證得須陀洹的果位。這個話,我們初學的人往往疏忽了,總以為破四相是大乘菩薩的境界。我過去初學也是這個看法,總以為那是大乘菩薩才有的,沒有想到小乘須陀洹也有,這只是功夫淺深不同而已。由此可知,如果不離四相,就不可能超凡入聖。小乘初果叫入流,入聖人之流,說老實話,那就不是凡夫了。所以標準自然有這麼高,這是我們要懂得的,要明瞭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做功夫,什麼是功夫?離相是功夫。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從早到晚學離相。樣樣清楚是智慧,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是智慧,樣樣都不執著是真實般若智慧,定慧都在其中。不但定慧,「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戒,防非止過,你沒有過失,戒具足;定,你從來沒動過心,沒起心動念過,定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慧具足,這叫真正會用功。轉「貪瞋痴」三毒,成「戒定慧」三學。以這個功行,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但往生,你的品位高,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不會在同居土,也不會在方便有餘土。這些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的緣可以說是非常殊勝,關鍵,諸位不要忘記,「好學」兩個字,關鍵在好學。這是天台家講的天人善惡,他把善惡講了六種,這是因。

  『國土麤妙』,這講果。實在講,正報也是果,這個地方省略掉了。雖然省略,意思具足,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要不妙,依報怎麼會妙?正報不妙,依報就麤。此地所講的「麤妙」,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正報妙,正報是講身相。什麼樣才妙?佛經上有標準,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妙。為什麼一定要用這個做標準?三十二種好相,每一種相都由善因變現出來的,它不是福報、不是福德,是功德成就的,麤妙意思從這個地方定。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定,從福報,現在世間人相貌好的很多。那是什麼相?福德變的,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別。他的相雖然好,正報好,依報環境也不錯,你仔細再去觀察,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依舊在造種種不善業,那就不是真的妙。諸位要曉得,造作大惡,沒有大福報還造不成功。有大福報的人,殺幾千人、殺幾萬人,他沒有罪。沒有福報的人,殺一個人就要去坐監牢,就要處死刑,沒有福報。這個地方我們講正報的善惡、麤妙,這裡頭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所以佛菩薩的相,跟世間人的相不一樣。但是現在有一些人造佛菩薩的形像,沒有依照佛經裡面所說的標準。佛經裡頭有一部經,叫《造像量度經》,古時候造像,都依照這個標準來造,現在不依照。現在造的佛菩薩像,叫藝術人像,佛菩薩也變成凡夫,藝術人像。這是我們要明瞭的,要知道的。

  從依報環境上來說,縱然你的小環境還不錯,大環境不好。你的大環境也不錯,像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這是我們生活較大的環境不錯,整個地球不好。我們自己小環境再好,不能脫離這一個大環境,不能不受大環境的影響。我們只知道在小圈圈裡面享樂,把外面大環境疏忽了、忘掉了,早晚要受災難。《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三界火宅」,你這個地方不錯,很安全,外面都起火、都燒來了,不多久就燒到你家,你跑不掉,就是這麼個道理。因此,我們要想自己過得幸福、過得好,一定要想到我們周邊的環境,要想到一切眾生。唯有一切眾生都過得幸福、都過得好,我們過好日子才是真的,才是真正的幸福。諸佛菩薩就是這麼個想法,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跟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也就在此地。

  極樂世界是在大宇宙當中集美好之大成,我們從這段經文裡面也能夠體會到,法藏比丘不是憑空想像造極樂世界,不是的,不是閉門造車,他是到處去參學。「彼」,就是前面講的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它真正的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世界。他一個不漏,都去參觀,都去考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這樣來造極樂世界。從什麼地方造起,我們懂不懂?從心地造起。大家也常常聽到「心想事成」;換句話說,法藏去參學,是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善心,消除一切剎土裡面那個惡心、惡念,這樣才成就正報的莊嚴,成就依報的莊嚴。我們今天修學,頂多是學人家的外表,沒有真正學人家的善心、善願、善行。這些地方,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夠疏忽掉。

  諸佛剎土都是微妙不可思議。諸佛剎土跟諸佛剎土比較,也有麤妙不同。你要問什麼原因?如果不是盡虛空、遍法界參學,那就難了;這一切諸佛成佛,未必盡虛空、遍法界參學。因此在理上講,佛與佛平等,佛佛道同,決定是平等的。因為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盡,哪有不同?可是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參學,斷證功夫諸佛雖然相同,願心不相同。因此果報上還有小差異,我們總可以這麼說,大同小異,還有小差異。唯有阿彌陀佛依正是究竟圓滿,無上殊勝。他就是認真去參學,我們講好學,究竟圓滿的好學是法藏菩薩,好學人當中都比不上他,他是個究竟圓滿的好學。

  西方極樂世界,是集諸佛剎土善因、善果之大成,這是他思惟究竟,理事、因果他都明白了。古德說這個究竟是,「一心乃報土之真因」,這個話講得好。也就是我們的修學,一定要做心地功夫,學人家的善心善願,從善心善願做真實功夫,善行自自然然就成就。我們今天達不到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出去參學,學人家的善行,善心、善願沒有學到,所以也能夠做到個彷彿。跟人家比賽,不輸給人家,表面上不輸給人家,心行上輸給人家。如果從心行上真正去學習、去下功夫,縱然表面上有一點遜色,也不輸給人家。這其中的道理,諸位要細細去思惟。這是小科裡面講的「觀察」,也就是學習。下面這一段「選擇」:

  【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

  一心,『便一其心』,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他不是為一個國家,不是為一個地區,不是為一個大千世界,他是為盡虛空、遍法界這裡面的一切眾生。眾生包括的範圍很廣,不是指一切人、一切動物,那個範圍小,這是我們佛法講有情眾生。除有情眾生之外,還有無情眾生。「眾生」兩個字的本意,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乃至於自然現象,哪一種現象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法藏菩薩為這一切眾生,沒有說是只為有情眾生,圓圓滿滿包括了。為一切眾生來學習,為一切眾生來修行,為一切眾生來服務。所以這個眾生的意思,包得圓滿,包括的究竟。

  『選擇所欲』。「所欲」,就是前面我們讀到的開化顯示真實之相。這個真實之相,就是法藏菩薩所成就的淨土法門,極樂世界。他所成就的正報、依報,用「極樂」兩個字來形容,實在講,找不到再好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用極樂兩個字來形容。這個地方是他的理念,是他一個心願。怎樣讓這個心願落實?這個願望能落實?底下講『結得大願』,在這個地方講是他的願心成就了。阿彌陀佛建造極樂世界的大願,是這麼來的;幫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個個平等圓滿成佛,也從這個地方來的。這真正是稱得上「無上殊勝之願」,因為一切諸佛,實在講可能都沒有想到,沒有想到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沒想到。成佛總是次第,總是慢慢來的,總有過程的,沒有人能想到是一切眾生可以平等成佛。但是這平等成佛確實是可以做得到的,決定不是妄想,有理論的依據;只要有理論,事上就可能辦得到。難得法藏菩薩他想到了,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做了一樁真正的好事,做出真實偉大、不思議的貢獻。他這個貢獻,就在這一部經上,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希望我們好好的認真努力來學習。今天我們把講經時間提前了一天,明天我到澳洲,參加那邊「多元文化活動中心」的破土典禮。我星期五回來,下個星期六我們講經照常,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