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五集)  2000/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5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面,倒數第一行,從第二十六願看起: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上面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這是往生的正因,古德所說是四十八願裡面的中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第十九願跟二十願,實在是第十八願的補充。我們在「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裡面,世尊告訴我們求願往生最重要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二十願就是「發菩提心」,可見得關係非常的密切。換句話說,十九願跟二十願它的重要性是跟十八願完全相同。

  近來在外地有許多地方提倡「本願念佛」,說是可以不要讀經、可以不要念佛,只依十八願就行,這在理上講沒有問題,是能講得通的。可是這些人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我們每天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些人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了如來真實義,這個對念佛人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把這一生永脫輪迴、往生淨土的機會錯過了,這一種損失沒有法子想像的。諸位同學如果要是遇到這些事情,一定要以慈悲心開導他們。我們在講席裡面常講,特別是《華嚴經》上的教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事實真相。換句話說,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滿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如果少一願,四十八願就不圓滿,就有欠缺了。任何一願都包括其餘的四十七願,這才叫本願。這種本願的說法,實在講還是皮毛,意思不夠圓滿,什麼叫圓滿?任何一願包括《無量壽經》全部的教義,不僅是一願,經上任何一句、任何一個字,都圓圓滿滿含攝全經經義,這才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有這個認知,才可以談「本願念佛」,沒有這個認知,談「本願念佛」都說錯了。這是特別在此地補充幾句,希望我們同修不要被這些流言迷惑,自己破壞自己的功德利益,這就錯了!

  今天這一願,實在說包括上面第二十五願,這是不求往生的,修學淨宗法門,持名念佛,往生的願望不強,覺得人天福報還不錯,捨不得離開世間的,你們想一想這是什麼人?就是我們自己,不是別人。我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學過這個法門,《彌陀經》上說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這樣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換句話說,只要真誠心發願求生,沒有不生淨土的。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一絲毫的留戀,那你就去不成了。雖然去不成,我們這一生也沒有白修,人天福報是肯定的,得人天大福報,這是阿彌陀佛自己跟我們說的。這一品經是世尊為我們轉述阿彌陀佛的報告,等於阿彌陀佛親自跟我們所說沒有兩樣。所以這一願明顯的告訴我們,『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這句話裡面包含著圓滿的福德。「尊貴家」:財富不缺乏,聰明智慧不缺乏。後面這一句「諸根無缺」,這就是健康長壽。你看我們世間人所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得到了。怎麼得到的?聞名。

  聞名的意思很深,不是我們普通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我們每天念這一句名號,就能得這麼大的福報,你這種想法錯誤。要知道這個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大乘經裡面講的「聞」是菩薩三慧裡面的聞慧,不是我們普通道聽途說,這種見聞覺知不管用的。所以它是三慧裡面的聞慧,才有如此殊勝的果報。三慧諸位都曉得: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都稱之為慧,什麼樣的慧?戒定慧之慧。由此可知,如果你沒有修戒、沒有修定,你就沒有三慧。這個我們就懂得,此地講的聞名是以戒、定為基礎。

  什麼是戒?此地是廣義的,你要把它想到五戒、十戒,那你又想錯了。這個地方的戒是佛陀的教誡,換句話說,就是指的《無量壽經》。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這叫持戒;換句話說,世尊在本經上的教誨,我們要記在心上,要依教奉行,你戒就具足了。定是什麼?定是專一,專依這一部經,你心是定的。千經萬論,我依這一部行嗎?如果你要記得《華嚴經》上的教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一部經就是一切經,一切經就是這一部經,我們心就定了。

  一部經決不是專指這一部《無量壽經》,世尊一生所說一切經,任何一部經都具足一切經。這是什麼道理?老同修不難理解。世尊說經講道,字字句句都是從真如自性裡面流露出來,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自性流露的,不是識心。自性裡面沒有一多,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所以世尊說大部經,《華嚴》、《法華》、《般若》,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說分量少的《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也是自性流露出來的。既是自性,無有不圓滿的,無有不圓融的、不包含的,所以給你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我們今天明白了,一是任一,任何一部經,這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部經你只要專心受持,這個專心就是定,專心才能開慧,定能開慧。

  我們今天許許多多年輕的同修,他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認真,不是不用功,他搞雜了,他學的經論太多。換句話說,縱然他很如法,他沒有定力,定得不到。定得不到,慧就不能現前,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古德跟我們講了經驗的話,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經驗之談、是實話。什麼叫通?開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一開就通了。智慧不開,我這一部經也沒通,智慧開了,這部經通了,這一部經通了,是部部經都通了。不但出世間法通了,世間一切諸法也都通了,沒有一樣不通的,只要一接觸,什麼障礙都沒有。我們對於宗門徹悟的人,教下大開圓解的人,我們非常羨慕,我們對他們也很敬仰。可是要曉得,這個能力一切眾生統統具足,而且佛告訴我們,跟如來果地上智慧德相並無差別,不能證得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戒定慧。實在說戒定慧是性德,也是自性本具的,我們今天把戒定慧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煩惱。佛在經上講的,戒定慧的反面是什麼?貪瞋痴,我們是把自性本具的戒定慧,變成了貪瞋痴。

  佛教導我們,如果你想作佛、作菩薩,你要再把它轉回來,轉貪瞋痴為戒定慧,佛陀是教我們一個轉變的方法。這個轉變的方法我們要記住,要細心的去思惟,建立信心,從這一部經下手。這一部經分量不算多,也不算少,對末法時期來說,非常契合我們的根性。所以我勸同修要從讀誦下手,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話裡頭也暗含戒定慧微妙的道理在其中。你這一本書從頭到尾念上一千遍,你想想看,你就有定功了。你沒有定功,你沒有這個耐心,你念不到這麼多遍數。一千遍念下之後,為什麼說意思自見?你心定了,定了就開悟,不懂的地方也懂了。懂得淺的地方,現在也看得深了,一直到深廣無際,你看這一部經的經義。功夫再進一步,每一品義理都是無有窮盡的,乃至於每一句、每一個字,皆是無量義,那你就真的通了。你再看世尊所說的一切經,一絲毫的障難都沒有了,無有障礙!

  所以佛法的修學跟世間法的修學不一樣,世間法的教學,只能夠增加我們的常識,沒有辦法使我們得到定慧。定慧不能現前,決定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從最近這兩百年來,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沒有定慧的世智辯聰,這個世間許多科學家,在近代發現了許許多多的高科技,這一些高科技用到軍事上、用到戰爭上,使整個世界一切眾生身心不安。大家想想,這不是解決問題,是製造麻煩。所以從眼前這個趨勢來看,許多人都擔憂,科技愈往前發展,這個世界愈是岌岌可危,不曉得哪一天這個世界被人類科技所毀滅。世界怎麼毀滅的?自作自受!兩個人不合,他打一架就算了。古時候兩個人打架,這很好!我們大家在旁邊看,我們不礙事。現在可麻煩了,兩個人不合,兩個人都用原子彈的時候,我們大家遭殃。他兩個人沒事情,我們遭殃了。這個原因是什麼?科學家沒有戒定慧,他們那個能力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

  我們要清楚、要明瞭,真正的學問,真正的智慧,一定是聖賢的教學。在中國過去,儒家也講戒定慧,道家也講戒定慧,他講的跟佛家的戒定慧有什麼差別?有差別!他們戒定慧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沒斷掉;佛家講的戒定慧,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捨乾淨;妄想執著不能夠捨棄,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那一種戒定慧是人天福報。我們知道生到色界天要禪定,無色界天更高的禪定,這是佛家常講的四禪八定,世間的聖人所教誨的,你得天福,不能出離三界。佛法戒定慧,決定是要破貪瞋痴,要破我執、破法執,所以他的成就超越六道。執著沒有了,超越六道;分別沒有了,超越十法界,果報在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也是一真法界,這才是真正的果報。我們明白了、覺悟了,就知道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應該在哪一個方向去努力。

  今天早晨我到機場送客,遇到一位居士,他看到我坐在那邊,他向我問訊,告訴我人生太苦了,他看到他的家親眷屬,死了以後火化非常傷感,知道這個事情自己決定逃不過,來問我怎麼辦?我問他有沒有到居士林念佛堂來念佛?他說來過一次,我說你要常來,常常來聽經,常常來念佛,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你有這個警覺,好!這個在佛法裡面講,這是真正覺悟了,對於世緣看得很淡、看得很薄,一向專念沒有不成就的。這個居士的話,也值得我們警策,現在這個世界是亂世,災難很多很多,什麼時候我們遇到,誰也不敢斷定。聰明人、警覺性高的人,時時刻刻會想到,提醒自己,縱然遇到災難不驚不怖,定心念佛。如果自己命中不該遭這個難,你會很平安度過,命中有這個劫難,正好往生淨土,彌陀一定來接引。所以決定不可以貪生怕死,這是真正覺悟的人。縱然還迷戀這個世間,還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遇到災難也是不驚不怖,稱念佛號,那就是這個經上所講的,「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你來生能得圓滿的人天福報。

  不能忘記念佛!念佛的功德無比的殊勝,但是念佛要會念,什麼叫會念?心口相應,古大德常講的,說得沒錯,可是意思還不夠明顯。我聽這句話沒有問題,初學的同修聽這句話,決定有問題。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口念,心怎麼相應?心同樣具足彌陀四十八願,你就心口相應。四十八願記不得,那你怎麼相應法?所以我們定的早晚課,每天早晨念四十八願,念這一段經文,希望你心跟口相應,聲聲佛號都圓滿具足四十八願,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還怕同學們不能夠具足體會這個意思,心行要相應,心裡面有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之中;換句話說,心是彌陀之心,念是彌陀之念,彌陀之念就是彌陀之願,行是彌陀之行,這樣才圓滿相應。這個「一念相應」,相應得圓滿。一念相應,你這一念之中就是彌陀的化身;念念相應,你念念都是彌陀化身,他怎麼不成就?不但成就往生,我相信諸位都能夠體會得到,肯定上上品往生,這還用得著懷疑嗎?

  學佛,世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學阿彌陀佛,他在本經裡面為我們介紹說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說這兩句話什麼意思?無非是希望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能夠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就是道道地地學阿彌陀佛。只要把這個學成功就行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要再學了,學那個東西都是障礙。諸位要知道,全是障礙!你把這樁事情學好了,所有一切障礙消除了,自自然然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有聰明、要有智慧。如果覺得世間還有別的東西好,要想學,這是世間的煩惱情執還沒有消融,還沒有能放下,還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跟自己做障礙。同修們要細細想想我這幾句話,我絕不害你,我絕不障礙你,我說這些話都是根據如來教導而說的,沒有我自己的意思在裡頭。我們再看下面一願,第二十七願:

  【常修殊勝梵行。】

  二十七願只有這一句。後面: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總結以上的三願。二十七願,重要!如果沒有這一願,單單得人天福報,諸位想想人天福報享盡了,麻煩不就來了?還是要墮落!有這一願那就算不錯了,來生雖然得人天福報,還繼續修行。繼續修行裡面,有兩種殊勝:第一種殊勝,你真的徹底覺悟、徹底放下,你就往生作佛了;第二種沒有徹底覺悟,你人天福報可以生生世世保全,你不會墮落三惡道。為什麼?你能夠繼續不斷在修梵行。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到悟達國師,十世高僧,就是屬於這一類,傳記裡面記載,從漢到唐這數百年之間,他生死輪迴不墮惡道,這是次一等的利益。

  『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清淨一定要離欲,「財、色、名、食、睡」五欲,五種欲都要淡薄,你才能稱之為梵行。《金剛經》上教導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清淨了,你所修的善就叫梵行。佛給我們講的一切善是指什麼?我們修淨宗的同學要很清楚,這些地方模糊不得,世尊在大小乘一切經論當中,給我們說得太多太多了。太多我們沒有辦法記,記不住,從哪裡下手?如何落實佛陀的教誨?這就不得不抓綱領。淨宗學會成立,我們選了五個科目,這是綱領。《觀經》上的「淨業三福」,我們有沒有記住?有沒有認真的去奉行?大小乘經教裡面,佛教給我們處眾要修「六和敬」,這兩個科目是根本的根本。這兩個科目我們修不好,其他的全部都落空了,縱然天天念佛,人身保不住,這個要知道。

  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說明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頭一條就是墮阿鼻地獄。我在當年學習這部經的時候,迷惑、不解其意,怎麼想也想不通。我請教李老師,念佛人果報一開頭就是墮地獄、墮餓鬼、墮畜生,我提出這個問題,李老師說:「這是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講,在講經的時候跟大眾來解說。」什麼原因?雖然念佛,心不清淨;換句話說,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沒有辦法放下。你怎麼墮到三惡道去了?貪瞋痴墮的,不是念佛墮的。念佛為什麼也會墮?你念佛的力量薄弱,貪瞋痴的力量太強,這是佛在經上常說臨命終時業力牽引你,「強者先牽」,貪瞋痴比你念佛的那個力量大,它先牽著你走,是這麼個道理!

  由此可知,梵行是多麼重要。如果你修梵行念佛,縱然不能往生,可以保人天兩道。也就是說,你「三福」很認真的學習,「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你都很認真、很努力的修學,能夠做到幾成了,這個叫梵行。但是你並不究竟,並不徹底,你貪瞋痴慢沒斷,只是淡了幾分而已,並沒有斷掉,並沒有忘我。《金剛經》上講「離一切相」,是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你沒離。沒有離相,你修三福、修六和、修六度、修十願,全是人天福報。你所修的福,福的力量勝過貪瞋痴,你臨終才能夠「生尊貴家,諸根不缺」。如果你貪瞋痴增上,你所修的「三福、六和、六度、十願」,抵不過貪瞋痴,諸位要想一想,那就很危險,還是先墮惡道。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真的要搞清楚了,我們就會小心謹慎,不敢違背佛陀教誨,違背佛陀的教誨是自甘墮落,你必定就重視梵行了。

  梵行,用今天的話來說,清淨心、平等心,這就是梵行。黃念祖居士在《註解》裡面,引經據典告訴我們,煩惱習氣的禍害。他引用嘉祥大師《法華經》的註解,嘉祥是唐朝時候人,他說「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持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斷淫有狹義、有廣義兩個意思,狹義是男女的淫欲,廣義是凡是任何事物過分都叫淫。陰天下雨,雨下太多了叫淫雨,這個淫就是過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離不開「財色名食睡」,這是我們生活必需品,但是你要是享受過分都叫做淫,都產生了障礙。《大品般若經》裡面講,連生梵天都成了障礙,何況菩提!在這個地方我們曉得,生梵天就是初禪天,初禪是梵天,二禪是光天,三禪是淨天。由此可知,這個地位並不是很高,你要想生梵天,你要修成禪定。世間的禪定,四禪裡面的初禪,初禪天人他得禪定,所以清淨平等心現前,離欲了。心地得清淨平等,初得。所以念念當中還有過分的貪圖享受,你的心決定不會清淨,決定不會平等;換句話說,你不能得禪定。

  有同修告訴我,他們曾經也遇到一些修行的大德,知名度很高,聽說功夫好像也不錯,有能力給人治病,似乎都有神通,可是架子很大,目中無人,非常驕傲。你們想想,這是什麼樣的大德?我們在聖賢典籍裡面看到,世出世間的聖賢,愈是有學問,愈是有德行,愈有謙虛,愈是忍讓,處事待人接物,心平氣和,決定沒有貢高我慢的這種現象。由此可知,他絕對不是世出世間聖賢人。他是哪一類人?我們讀《楞嚴經》,《楞嚴經》後面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魔的智慧神通道力,從外表上看跟諸佛菩薩似乎沒有什麼兩樣,魔就是有脾氣、使性子、目中無人,這我們曉得他與五十種陰魔相應,與諸佛菩薩不相應。難怪《楞嚴經》上佛說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一些邪師,他也很有勢力,他也很有福報,福報比我們大多了,我們比不上他,他也有很多徒眾,正是所謂「法弱魔強」,我們在任何一方面都比不上人家。可是我們這個道,決定能生淨土,決定能見彌陀,他們那個道這就不能了。邪與正的辨別,實在講是很簡單的,正法裡面決定是斷煩惱,決定不會說增長煩惱,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梵行還有深義,深義是什麼?《法華嘉祥疏》又說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這個意思深,這是世尊在大乘經上所講的,確實是這個意思。淺義梵行沒有能超越六道,深義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根本法裡面的大涅槃。「行」,的指六度萬行,修六度萬行就能夠到大涅槃。《大日經疏》裡面也有這個說法,「梵謂涅槃。梵行謂修梵行者名。具大涅槃名為梵。」由此可知,梵的意思並不侷限在持戒與斷淫而已。何況彌陀本願,這個願文裡面「殊勝梵行」,殊勝梵行意思就圓滿了,淺深廣狹圓圓滿滿含攝在其中。我們要怎樣學習?第一個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無量壽經》上的教誨。特別是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日常生活的規範,在本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裡面,古人說得很好,就是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

  我這些年來在各個地方,有同修們要求受三皈五戒,三皈我有詳細的解說,而五戒我就取《無量壽經》這一段經文,這是世尊在無量壽會上,給我們詳細說明三皈五戒。我們現在把這一段經文編在晚課讀誦的經文之中,每天晚課念一遍,認真的反省檢點。佛教我們做的,我們有沒有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有沒有違犯?這個叫做真正做早晚課,不至於有早晚課的形式,而沒有早晚課的內容。只重形式不重實質,我們的業轉不過來;換句話說,將來死了之後,還是要搞輪迴。不是開玩笑!不是兒戲!我們想不想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這個世間太苦了!

  上一次時隔不久,長春明續法師到此地來,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去年四月間。這個故事許多同修都聽到了,北韓那邊的山神,一百多位山神現在在念佛修淨土,告訴他們天上不安穩;天上都不安穩,地上不能住,最好的地方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山神說的。所以山神請他們廟裡的法師,這個老比丘尼,六十多歲常慧法師,還寫了一個賀年卡給我,託他帶來的。常慧法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十二歲出家,老修行,德行非常好,山神尊敬她,想請她到北韓去領導他們大家念佛。這個山神聽說還拜託天神幫忙,想把她帶走,帶到快要出邊境了,我們中國的護法神太厲害了,現大身,結果天神一看到,天神走了,他們山神沒有辦法,才把法師放下來,放在那個地方,長白山如來寺,距離她自己住的那個道場一千多公里,很短的時間,山神就把一個活人帶走,帶了一千多公里。這個事情發生在去年四月間,真的不是假的,這不是作夢。這個法師就問山神,她說:「你們作山神有多久的時間?」他說:「三千多年。」法師又說:「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還在世,你為什麼不跟釋迦牟尼佛學?」「那個時候不相信」,不相信有什麼法子?現在才相信了。也非常值得我們啟示,現在是連鬼神都把天上人間看清楚了,所以有很多人生天,山神現在看清楚,天他也不要去了,他要到極樂世界去。現在這八個山神,因為法師請不動,他也沒有臉回去見人,所以現在統統留在長春老法師這個道場,叫百國興隆寺,在這個道場作護法神,皈依三寶,跟著老法師一起修淨土。

  這個道場也是念《無量壽經》,也是佛號晝夜不間斷。我們聽到這個訊息,心裡面非常振奮,堅定我們的信心。我請明續法師把這個事情做一個詳細的報告,錄了一個錄相帶,下一次星期六我們講經的時候,沒有講經之前,這個錄相帶可以在這裡播放,讓大家看看,讓大家聽聽,真的,不是虛假的,絕對不是神話故事。這個老和尚現在還在,你們如果要到北方去參訪的話,她很歡迎接見你們。不過現在不能去,為什麼?天太冷了,零下幾十度,我們受不了。現在北京晚上都是零下十幾度,氣溫最高的時候,聽說零下九度。我們南方住慣了,到那個地方真是吃不消,所以最好四、五月間去,這個時候氣候最好。所以諸位同修如果要想到中國大陸去參訪,我感覺這個地方一定要去看看,親近親近這個老比丘尼,你聽她講講開示。可以組個團去參訪,我們參訪主要的目的,堅定我們的信願,然後你才能放下萬緣。

  今天這個外緣為什麼放不下?你的信願不堅定,所以自己雖然學佛,沒有能夠得真實的利益,只是在佛門裡面修一點小福報而已。小福報來生到哪裡享,還都靠不住,來生若得不到人天果報,你的福報就不能在人天享,這個事情都是事實,能不多想想嗎?不要把這一生所修的,來生到畜生道裡面享福,到鬼道裡面去享福,錯了!所以應當牢牢記住,世尊叮嚀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話世尊一生當中說了幾萬遍都不止,每一部經都說很多遍。一部《金剛經》從頭到尾只有五千多字,裡面就說了十幾遍,真正是苦口婆心的叮嚀。所以我們學習,首先要把欲望降低,我們的心才能夠得清淨,清淨心念佛才管用;然後遵從教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什麼是菩提心?又要搞清楚,我們是總結綱領上講,「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菩提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這樣用心,這叫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嘴皮上發了沒有用,心上發了也不管用,一定要落實。菩提心的落實,就是三福、六和、六度、十願,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的菩提心就落實,以這個功德求生淨土,這叫發願迴向。我們天天迴向,唱迴向偈,拿什麼迴向?人家是拿自己每天真正修學的功德來迴向,那我們自己認真反省一下,我們每天拿什麼迴向?拿自私自利迴向,拿貪瞋痴慢迴向,拿一些損人利己來迴向。這個不迴向還好,愈迴向愈糟糕,迴向向到哪裡去?向三途去了,這就是灌頂法師講的,念佛人念到三惡道去了。我們現在是懂得祖師大德說話的意思,才曉得這個事實之可怕,然後才懂得「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重要。所以菩薩行落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的是菩提心,真正覺悟之心,離相修善、布施,為一切眾生服務。

  今天下午,諸位看到九大宗教的領袖,在二樓會議室裡面開檢討會,我也參加了。檢討這一次三十一號晚上的祈禱,跟一號的晚會,有哪些缺點需要改進的。九個宗教現在密切合作,現在真的變成一家人了,沒有一個不歡喜,明年我們還要搞。所以有很多缺點的部分,今天檢討的時候一樣一樣,明年要改進,會比今年做得更圓滿。我們希望把新加坡宗教的團結、種族的融洽,影響到全世界。今天世界上還有許多地方,我們知道有因種族而戰爭的,有因宗教而戰爭的,非常不幸!我們希望將這個影響面擴大,那就是要辦一個刊物,要把這個活動做成錄相帶,做成VCD,流通全世界。特別是這一些戰爭動亂的國家,多送一點給他們看看,為什麼新加坡的基督教跟回教,天天在那裡拉手,那麼和睦,那一邊要打架,為什麼?所以今天有同修建議,明年再辦,應當邀請世界這些大的傳播媒體,邀請他們來參加,這是對的,我們今年沒有想到。我們今年送請帖,沒有邀請其他國家傳播媒體、大的報社、傳播公司,我們沒有發邀請函。讓他們參與,他們會主動去報導,把這個和平的訊息傳播到全世界。這個建議好,我們採納,明年一定改進。

  但是今年要做的,我們自己要把這些成果總結下來,所以要編一個特刊,做錄相帶跟VCD,贈送給全世界宗教團體、學校,不同族群的團體,送給他們。來年如果要真的大做,我們就可以邀請全世界的,不單是傳播媒體,宗教團體、族群團體,我們統統邀請,明年的客人恐怕就會到一、兩萬。今年的客人八千多人,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原先我們估計大概只有六千多人的樣子,比我們的估計超過兩千人。晚上祈禱那一天,今天同修們提出報告,他們估計大概有六千人。那天晚上在一起祈禱的人有六千人,大部分都是佛教徒,所以明年我們希望其他宗教信徒也要來參加祈禱。我們的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團結,也是與日俱進,天天在進步,不但有助於世界和平,而且有益於消災免難。縱然我們不能把眼前的劫難化除,眼前劫難推遲,劫難的範圍能縮小,這是可以肯定的,我能夠相信。所以我們不能不感激這些宗教的領導人,他們真的覺悟了,真的回頭了,知道社會災難的嚴重性,所以放棄自己的成見,我們團結一起來祈禱,來推動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的神聖使命,我非常佩服。

  今天檢討會當中有提到,每一個宗教祈禱的時候,因為祈禱的文,我們沒有見到過,聽也聽不懂,所以有很多人當中有退席的,明年改進。如何改進?祈禱文印出來,李居士講印四種文字,我們都能看得懂,而且講解,祈禱之前有五分鐘的說明,這個我們興趣就來了。所以我們不斷在求進步,這是精進波羅蜜。大乘經教上常說「境隨心轉」,在祈禱的時候,必定心行相應,這個祈禱就產生不思議的效果,這確實有改進的必要。

  所以發菩提心不是一句空話,一定要心行落實,這個樣子一向專念,就能夠趨向大涅槃,真實梵行。菩薩一聞佛名,就具足如是功德,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我們凡夫雖然不能像菩薩一樣,一聞名思慧、修慧統統都具足在其中,但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功德同樣不可思議。不過在一生當中不能成就,這個佛種子種下去了,來生後世遇到緣,這個種子會起現行。我們在座的同學就是屬於這一類的種性,過去生中曾經聞阿彌陀佛的名號,雖聞不解其義,所以往生淨土的願沒有生起來,這一生得人身,又能夠繼續修殊勝梵行,所以這個願文,豈不是寫的我們大家現前的狀況?這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安慰,對我們的慰問。我們聽了之後,既歡喜又慚愧,更要警策認真努力,希望這一生當中不空過,決定成辦。

  黃念祖老居士在這一段經文,他引用《尊聖陀羅尼經》上面有幾句話:「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聞此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陀羅尼是梵語,一般翻作咒,也翻作總持,都是世尊所說的。咒語裡面,一般翻經的法師都不翻,這在過去所謂是五不翻之一。為什麼不翻?佛所說的這些話,裡面非常複雜,不是一種語言,也不是印度當時的語言,印度人也不懂。所以有一些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個裡面多半是六道的語言,世尊講經說法,六道鬼神來聽的很多很多。通常我們講經道場也是這種情形,我們看到道場上坐的這麼多人,這你肉眼能看到的;你看不到的比我們看到的人數,不知道要多多少倍。現在我們相信,為什麼?居士林的一些鬼神要求聽經,我們二樓、一樓那個電視裡面,二十四小時播放給他們聽的,他們的數量比我們多。這一些鬼神都有神通,我們講經說法他都能聽得懂,他有這個通。但是世尊講經說法完了之後,用他的語言也說幾句,這對他特別親切,特別的一種安慰。所以咒語裡面就有很多不同鬼神語言夾雜在其中,這個翻就不好翻,意思是非常簡單,非常扼要,確實是總持法門。

  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講,咒是經之密說,經是咒之顯說,咒的意思,就是佛在這個經文上所講的一個意思,這個解釋,解釋得很圓滿,解釋得很好。所以佛經裡面常常夾雜咒語在其中,這是世間一般文章裡面所沒有的,我們了解這個意思就好。《尊聖陀羅尼經》裡面所講的,這是說的畜生,畜生道,聽到這個咒語牠能超生,這一生得的畜生身,這個畜生身盡了、死了,牠就不再墮畜生身,牠就超脫了。超脫很顯然的,這畜生到人道來了,說明經咒功德不可思議,畜生聽到佛名,聽到咒語,都能超生。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放生,我們放生之前,一定要給所放的這些生物,念咒給牠聽,念經給牠聽,念佛號給牠聽,有好處。可是古人給我們說的一句話,我們要記住,「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愈是精簡愈有受用。經麻煩,那麼長;咒是總經的意思,很少的言語統統都包括了,我們不懂,鬼神能懂。

  但是現在念咒有個困難,困難在哪裡?咒的語音不準確,所以這個咒念得不靈。我們在唐朝時代,《高僧傳》裡面,當時這些高僧大德念咒他真靈,真的是呼風喚雨,役使鬼神,真有這麼靈。現在我們怎麼念,鬼神也不來,為什麼?經咒上很多是鬼神的名號,我們念的音不準,他聽不懂,道理在此地。所以從前那一些法師、密宗的大德,他們的音很準,所以他聽得懂,一聽就懂了,他就來了。我們現在也照那個字去念,念的發的音不準確,所以現在問題在這個地方。既然如此,那念咒真的不如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不管我們怎麼念法,大概他都能聽得懂,太普遍了。所以有人念,到底是南無阿(ㄚ)彌陀佛,還是念阿(ㄛ)彌陀佛,我說都行!都可以,為什麼?鬼神統統聽得懂,這對他們有大利益。

  上一次在馬來西亞法會當中放生,在吉隆坡放生,我們同學不少人參加,有一些居士告訴我們,他看到阿彌陀佛,放生的時候兩次見到阿彌陀佛,感應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深深相信被放的這些畜生,牠們聽到經咒、佛號,也跟經上所講的一樣,「盡此一身,更不復受」,決定有這個效果。《涅槃經》裡面也有這個意思,「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趣」,我們讀了這個經文,免不了懷疑。聽一句佛號,聽人家念一句咒,有這麼大的好處嗎?七劫不墮惡道。我們天天在念佛號,天天在念咒,那將來決定不會墮落了。這個地方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梵行,果然常修殊勝梵行,才能有這樣的效果。如果我們的行為依舊是污染的,那就是古大德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心不清淨,行不清淨,念這一句佛號也不管用。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相應,古德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決定要懂得,要記住。我們念阿彌陀佛,心決定是阿彌陀佛之心,阿彌陀佛什麼心?我們在這經上看到,佛心願一切眾生早成佛道,各個眾生都圓滿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幫助眾生圓成佛道。我們要發這個願,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幫助一切眾生求生淨土。怎麼幫助?講經說法是把淨土殊勝介紹給他,我們自己身體力行是做出樣子給他看,為他做證明,堅定他的信願,這就是彌陀之行。「信、願、解、行」皆同彌陀,殊勝梵行就具足了,這個功德當然殊勝。

  黃老居士在這一段文裡頭,最後這個總結結得好,真正的意思都說出來了,「一般經中聞字,不是但聞」,這一句話要記住,不能把它意思錯解了,不是只有聞,聞裡頭有信有受。我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不但有信有受,有解有行。所以這樣聞名之人,這一生縱然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不能放下,可是他來生一定得人天福報,而且會繼續不斷在修行;也就是說,必定會修殊勝的梵行,這是可以肯定的。彌陀這一願慈悲到極處,特別是對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可以說是照顧得無微不至。這一願當然他也圓滿了,他不圓滿他就誓不成佛,我們知道彌陀成佛已經有十劫,所以這一願當然是圓滿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