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15/10/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15-007-0014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第二十二頁,倒數第三行。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大段經文,我們今天還是將這一大段的經文念一遍。請看經文:

  【白佛言。云何菩薩本業清淨化眾生。佛言。從一地乃至後一地。自所行處及佛行處。一切知見故。本業者。若菩薩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四天王。修百法門。二諦平等心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千佛國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門。十善道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十萬佛國中。作炎天王。修十萬法門。四禪定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百億佛國中。作兜率天王。修百億法門。行道品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千億佛國中。作化樂天王。修千億法門。二諦四諦八諦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十萬億佛國中。作他化天王。修十萬億法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作初禪王。修百萬億法門。方便智。願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中。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門。雙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國中。作三禪大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以四無礙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作第四禪大靜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得理盡三昧。同佛行處。盡三界原。教化一切眾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薩本業化行清淨。若十方諸如來亦修是業。登薩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無量眾生。】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比較長。這一大段經文所講的就是利他行相,菩薩教化眾生、利益眾生修行的這些事相,每一個層次的菩薩利他自利。「菩薩以十地具修十度」,這個十度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六度再加上四度,《華嚴經》講的。「於生死涅槃二無所著,本業清淨教化眾生。」菩薩地,『從一地乃至後一地』,後一地就是第十一地等覺,到成佛,都是以本業清淨來教化眾生。什麼是本業清淨?就是般若智慧,因為本經講的重點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二無所著,二邊他都不執著了。我們凡夫執著生死,二乘執著涅槃,聲聞、緣覺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他不發心度眾生,他們住在涅槃,偏真涅槃。雖然自己修行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但是沒有發願要度眾生,他住在這個涅槃上,所以佛叫做偏真涅槃。我們凡夫是住在生死,我們住在生死,六道生死輪迴。我們住生死不清淨,住在涅槃是比我們凡夫清淨,但是跟諸大菩薩、諸佛如來比還是沒有他們清淨,有所著。菩薩自利利他,他是生死、涅槃兩方面他都沒有住了,這個也是《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我們無住就不能生心,生心就不能無住;菩薩無住,同時也生心,生什麼心?生教化眾生之心。這是佛菩薩的境界。

  當然我們現前是凡夫,是體會不到這個境界。但是我們如果以現前我們凡夫的位次上,根據菩薩這個道理,我們以比較淺顯的形容比喻,我們也可以體會個彷彿。比如說有人喜歡住山他清淨,他修行不願意接觸人群,他在深山裡面修行的確環境也比較清淨、人事也比較單純,他住在山上。住在山上,他要講經弘法當然就不方便了,他也不想出來弘法利生。他不住城市這個花花世界,他不住在這裡。我們一般世俗人住在這個五欲六塵花花世界裡面,住在這裡也不知道要修行,整天隨著這個環境來轉。這比喻我們凡夫,住在深山比喻說二乘,我們用個淺顯的比喻,大家比較容易有一點體會。

  我們要修菩薩道,要學菩薩,要怎麼學?菩薩住在安靜的地方,他也住;住在熱鬧的地方,他也住。如果眾生有需要、有因緣,他就必定會去幫助眾生,像我們淨老和尚,他也做一個示範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他老人家一生講經弘法,年輕的時候是比較沒有福報,但是講經弘法幾十年,到晚年福報的確也相當大,有很多人供養他一些好的地方、清淨的地方,像在澳洲圖文巴他自己有一個精舍,也是很清淨的。如果他住在那邊,的確是可以享受一些清福,在那邊讀自己愛讀的書,做自己愛做的事,的確可以享受清福。但是外面有一些地區,弘法的因緣成熟了,他也能夠把安逸的生活、清淨的生活放下,去幫助有緣的眾生。所以到香港去了,香港就比圖文巴熱鬧多了。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也知道,菩薩到佛果地,都是於生死涅槃二無所著,本業清淨來教化眾生。

  這一大段經文就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菩薩教化的範圍、教化眾生的內容,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講了這麼多法門,度這麼多的眾生,結歸到本業清淨,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以自性的般若智慧來自利利他、教化眾生,《金剛經》講「無住生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住生心,反過來講,生心無住。生心無住,無住生心,它是同時的,這是菩薩道所修的本業清淨。這個我們也是要學習的。如果這個不學習,往往我們遇到眾生,特別是遇到一些難度的眾生,我們就容易退心,算了,不要度了。像小乘度眾生,度眾生,眾生剛強難化不好度,像舍利弗在小乘果位要提升到菩薩果位,發願修六度萬行,修菩薩行,遇到有人跟他要眼睛,他退心了。這個例子在經典上都有舉出來,為什麼退心?就是沒有達到《金剛經》這個無住生心。終日度生,終日無生可度,度眾生不執著度眾生之相,他就超越了。

  「一至十地是因地,佛行處是果地,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從初地到十地、到等覺、到如來果地,真知無知,真見無見,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這個就是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它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一起作用無所不知。現前我們好像知道得很多,我們有知,但是有所不知,這個一般講所知障。所知障就是你所知道的是一個障礙,障礙你所應該知道的。我們現在有所知,我們現在有所知這個有所知就是心意識,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都有所知,有所知的範圍大小不一樣,但是所知的,他沒有辦法遍知,不能達到無所不知。他不能達到無所不知,有一個範圍,有一個侷限。這個也是我們常常讀到大乘經典講不可思議,真如自性的境界,也就是宇宙人生本來面目,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不可以用我們現在這個思惟想像去想、去思惟,你想不到;議就是你言語議論,你怎麼講也講不出來。所以稱為不可思議。這個就是般若無知,但是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我們現在有所知,但是有所不知。我們現在好像知識很淵博,知道的不少,但是我們不知道的就更多了。實在講我們知道的很少、很有限,我們不知道的太多了,無量無邊。為什麼?我們沒有般若智慧。

  所以修本業清淨的原理原則,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給我們提起,我們要修什麼?修自性的本業清淨。現在提倡用讀經的方法。讀經的時候你不可以一面讀一面去想經裡面的意思,你刻意去想,叫做打妄想,我想出很多意思,經是沒有意思的,你怎麼會有那麼多意思?我們讀了,明明有意思,意思很多,那都錯了。所以這種方法跟禪宗參禪是一樣。密宗持咒,我們念佛也是一樣,念佛我們也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打妄想。那要怎麼念?你就是每一個字、每一句,你只要念得清楚就好了。念得清楚,聽得清楚,有妄念起來,你就不要去理會它,不要去理會那個妄念,你只要照顧這句佛號,念佛這一念,這樣就好了。就這樣一直念下去,這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是最方便、最簡單的,就一句佛號。經還很長,不要說大經,就一部《彌陀經》,我們也要念十五分鐘。十五分鐘,我們佛號可以念很多了,可以念很多句。不管是念經,或者念咒,或者是參話頭,或者是念佛,或者是修其他法門,它原理原則是一樣的,就是你念念得清楚,不要念錯,念的過程當中不可以刻意去想。你刻意去想,那就打妄想,縱然你讀一部經下來,意思想得很多,那個統統是妄想。如果你沒有刻意去想,讀了自然的體會叫悟,那是有悟處了。你沒有刻意思去想,那個意思突然出現了,那個叫悟。悟你也不要執著,你就是繼續念,剛開始有一點小悟,慢慢累積這個小悟,你讀多了,讀一千遍,小悟就很多;讀二千遍就有中悟,中悟就很多;讀三千遍就會大悟。有的心比較清淨的,他可能大徹大悟,都有可能;但是沒有大徹大悟,大悟也可以達到。

  所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就是勸同修讀《無量壽經》,讀三千遍,或者你喜歡哪一部經,都可以。反正什麼經,你只要懂得這個原理原則,讀經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一次完成的,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那個意思,這是修定,用這種方法讀經會開悟。如果一面讀一面去想、一面去研究,這個心定不下來,也開不了智慧。為什麼?你讀了,你有所知,但是你有所知,你就有很多你有所不知的。這個方法我們大家記住,用這樣的方法來修我們的清淨心,就是此地講的本業清淨,修清淨心。所以「真知無知無所不知,真見無見無所不見」,必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看了經典術語名詞,在這個術語名詞團團轉,轉了半天還是在打妄想。

  下面,從『本業者,若菩薩住百佛國中』,一直到『若十方諸如來亦修是業,登薩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無量眾生。』這個就是「廣明本業」,廣就是比較廣泛給我們說明什麼是本業。「初名歡喜地,住百佛國中,作閻浮天王,修百法明門,二諦平等,教化眾生。」初就是開始,歡喜地就是初地,第一地。第一地住百佛國中,一百尊佛的世界,也就是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百佛就是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範圍已經很廣了。『作閻浮四天王』,四天王,它是用天道層次來給我們說明這個本業,菩薩本業教化眾生。欲界天第一層就是四王天,距離我們人間比較近一點,再上去就是忉利天。修百法明門,二諦。百法明門,有一部論,叫《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我們淨老和尚早年辦大專佛學講座也講過這個課,這個論屬於法相宗《唯識論》,法相宗的一部論。法相宗《成唯識論》,《解深密經》也是屬於法相宗的,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也包括在裡面。修百法明門,現在講唯識的,在我們台灣台中蓮社就是徐醒民老居士,聽說他是唯識學專家,也有他的著作,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他的東西。他也是跟李老師學的,在台中,他跟我們淨老和尚,還有一位周家麟老居士,他們學經教學得都非常好。

  「二諦」是真俗二諦,平等教化眾生。真諦是講空,俗諦講有。佛菩薩教化眾生必須真俗二諦,這樣才能平等教化眾生,在俗諦當中有真諦,真諦當中有俗諦。俗諦,我們世俗的這些事相、事情,講了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從俗諦引導我們入真諦,這是佛菩薩平等教化眾生一個方法、方式。我們舉一個比較淺顯的例子,像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第一時到靈前都會念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一者禮敬諸佛」。講禮敬諸佛,禮是在外面的,外面這些事相,外面事相我們都看得到、聽得到、接觸得到的,所以禮它是講外面這些事相。外面這些事相是什麼現象?因為這些事相不平等,你看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小的,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有人道、畜生道,我們現前在地球上,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差別事相就很多。所以禮它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所以禮從事相來看就不平等。現在很多人講要男女平等,怎麼平等?在事相上就明明不平等,你要怎麼平等?實在講這個也違背俗諦,因為明明就不平等,你硬要他平等,他也沒辦法平等。所以男女有別,各有天職,各人有各人的責任義務不同。所以在我們傳統的倫理當中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各司其職。

  現在要求男女平等,然後統統出來,大家出來,女眾出來跟男眾爭工作,她自己的天職,她的義務,相夫教子,她不做了,孩子沒有母親來照顧、來教導。現在社會問題一大堆,家庭問題一大堆,問題統統出現了,一個家庭真的都很不幸福、很不太平。所以禮,事相上,你要根據事相隨各人的身分地位做自己應該做的本分事情,那才是真正平等。這個從世俗來講。另外,以前我們聽說大陸實行人民公社,大家都平等,大家領的錢都一樣,吃的也一樣,大家統統一樣,平等。很認真工作的人,他領的錢也是一樣;混水摸魚、偷懶,領的錢他也一樣。你說這樣平等嗎?這樣還是不平等。他一天做十個小時領一百塊,一天做一個小時,他也領一百塊,他領的錢平等,他做的工作不平等,這樣也是不平等。如果真正平等,應該你做多的人他得到的多一些,做少的人你得到少一點,這才公平,才叫平等。所以它這個當中是有差別的。每個人他的能力,他的智慧,他的專長,又不一樣,你怎麼平等?所以儒家講這個禮就是根據事相,順著事相來定這個禮,順其自然定出來的,這樣整個社會、家庭才會有秩序,大家才會平安。所以「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所以禮它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男女有別,這些事相上不平等。

  敬,恭敬心,恭敬心它是平等的。我們用真俗二諦來講,外面的禮叫俗諦,禮是俗諦;敬是真諦,恭敬是一切恭敬,不分別的。在事相上它有差別的,但是那個心,恭敬心它是沒有分別。事相上有差別,恭敬心沒有差別。恭敬心是講真的,真的是一切恭敬,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對人就像對佛一樣,對畜生也是像對佛一樣,不但對有情眾生像對佛,對無情眾生的桌椅板凳也是跟對佛一樣。所以禮敬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敬它沒有分別。但是在禮的事相上,它有差別,有分別。比如說我們見到父母,在過去的時代,也要跪拜的,現在是沒有了,現在鞠個躬就不錯了,現在連鞠躬也沒有了。現在我們學佛的弟子,我們見到佛像、見到法師頂禮,這個是禮敬一個表現。你對一隻狗,你就不能像對法師一樣,看到一條狗,禮敬諸佛,你也跟牠頂禮三拜,可能人家會覺得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怎麼對那條狗拜三拜?

  以前我在家的時候,那個時候學佛了,大概二十幾歲。有一次,因為我母親那個時候都到汐止彌勒內院(慈航法師那個道場)去做義工,我有放假都上去,也去幫幫忙,吃個齋飯。有一次上去,我們就在吃中餐,中餐也是用圓桌,坐著吃中餐。有個年輕法師,他就上來了,上來,在我那個位子,一直給我頂禮,我一面吃飯,一直給我拜,給他拜得我飯都吃不下了。我說趕快起來,我是居士,你是法師,怎麼一直給我拜?我說這個使不得,應該我跟你拜才對,怎麼可以給你拜?他說不行不行,你一定要給我拜,因為我修《法華經》常不輕菩薩。我怎麼講他還是一直給我拜,我實在是混身不對勁。後來我就把這個事情去請問我們師父,師父就跟我講,如果大家像那個法師那樣,大家都被嚇跑了,沒有人敢學佛了。所以恭敬心的確是平等的,你要修十大願王,你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不但對你有恩的人,你對他恭敬如佛,跟你有怨的人,你也對他像佛一樣,他的心態是沒有分別,但是在外面禮節上,他就不同。所以真俗二諦,我們舉出這個例子來說明,我們大家可以體會到一點它的道理。所以真諦的確是平等的。比如說講到真如自性,大家都有佛性,你兒子有佛性,爸爸媽媽都有佛性。你總不能在父母親面前說我有佛性,你有佛性,我也不比你差,我為什麼要向你問訊?這個就亂了,亂了秩序。

  所以我們看到佛法,你看這裡「修百法明門,二諦平等,教化眾生」,就知道菩薩教化眾生真的就像舞台上演戲一樣。我們懂得佛法,的確就像舞台你表演你現在上台了,你扮演什麼角色,你就把你那個角色演好;但是下了台,到了後台,大家真的是一樣,大家都是演員,都一樣,平等。但是上台你扮演的身分不一樣,就不平等了,你不可以演兒子變爸爸,演爸爸的變兒子,那個戲怎麼演?不就亂套了嗎?所以我們知道佛法六道輪迴的事實真相,你這個事實真相知道得愈深入,就知道佛講的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錯,他本來就是平等。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你看六道輪迴,爺爺往生了,他可能又投胎到他這個家當孫子去了。本來當爺爺,現在投胎當他兒子的兒子,然後他不就變成孫子了嗎?這個就好像我們在演戲,現在你上這個舞台,你是演的爺爺,你要做個爺爺的樣子;你上舞台演的是孫子,你要表演像孫子一樣的。所以看穿了,我們人生的確就像一齣戲。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我們把我們應該盡的義務責任做好,這樣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所以菩薩初地給我們示現以二諦平等教化眾生。從二地到十地菩薩,每一個位次度化眾生倍倍增廣,一倍一倍的增加,增廣。教化有情眾生,本業都是清淨無染,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凡夫要教化眾生,不知道這個原理原則,教化有情我們往往被污染了。所謂弘法利生,所謂度眾生,在我們凡夫來講,真的常常被眾生度跑了,這個都是事實。為什麼被眾生度跑?因為我們受到污染,自己不能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在現前我們做我們能做得到的範圍就好,像我們去接引大眾,還有有一些法師大德講經,我們自己還沒有開悟之前不要聽得太多,聽得太多,恐怕你頭腦很複雜,你就受污染了。受什麼污染?佛法也會污染人,不但世間法會污染,佛法也會污染,你不會用你就污染了,會用幫助我們心清淨。我聽老和尚講經聽了四十幾年,我還沒有開悟,所以不敢亂聽。聽這個大德,聽那個大德,自己也沒有能力去辨別,到底人家講的對不對,我們也不知道,所以還是守住一家之言。如果你心清淨,不受污染了,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真妄邪正(起碼要有這個能力),你再去聽聽其他的法師大德講是可以,對你沒有影響。如果自己會受影響,建議還是要守住一家之言,一定要守到我們開悟為止。但是現在有很多人,他就急著要知道得很多,所以聽了很多法師,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法門,就學亂了,心受污染,學亂了。這是講廣明本業,這一大段經文都是講廣明本業。

  下面講,「一切如來亦修清淨本業,得一切智,為三界導師,教化無量眾生。」不但菩薩,初地到十地、等覺都是這樣修,一切如來也是這樣修。因為般若智慧,實在講不但是菩薩,從我們凡夫地到如來地都是修般若智慧,就是修本業清淨的。這個本業就是本性的般若智慧。你看這個經題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這部經講的重點就是般若波羅蜜。所以清淨本業就是般若波羅蜜。「得一切智,為三界導師」。如來也是一樣,如來清淨本業他達到究竟圓滿,所以他能夠教化無量眾生。離不開清淨本業般若智慧這個原理原則。所以我們學習這部經,一定要掌握住這個綱領,提綱挈領。掌握住這個綱領,我們修學才有一個下手處,功夫才會得力。

  下面是偈頌,我們把這個經文念下去:

  【爾時。百萬億恆河沙大眾。各從座起。散無量不可思議華。燒無量不可思議香。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大菩薩。合掌聽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蜜。今於佛前以偈歎曰。】

  下面是偈頌,這個偈頌有五十九行,是屬於重頌。在印度,四句合起來叫一首偈。這是一句當中有七個字的,偈頌有五個字的、有七個字的,這個是七個字的偈頌。這一段講,『爾時,百萬億恆河沙大眾』。「百萬億恆河沙大眾」,這個大眾太多了,一百萬億個恆河沙的大眾,你說這個數量你怎麼去算?一個恆河沙,一粒沙就是一個眾生,那條恆河有多少沙?一條你就算不清了,還一百萬億個恆河沙的大眾。只能用經典常講的無量無邊來講,不可思議,為什麼?用我們的思惟、想像、議論都達不到。這個是給我們說明聽眾那麼多。所以講經,不但我們肉眼看到的這些人,實際上我們肉眼見不到其他維次時空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只是我們現在沒有得禪定,沒有神通,看不到。雖看不到,但是實際上這些眾生都是存在的,都有這麼多的大眾來聽經聞法,佛跟大菩薩都看得很清楚。

  『各從座起,散無量不可思議華』。這個「華」,我們佛門散花,散花是古印度的一個禮節。現在泰國、斯里蘭卡小乘佛教國家,在佛像周圍,他會把花散在佛的身上、散在周圍,他是用散的。在我們中國地區就不是用散花,像我們佛堂都會有插花,花插在花盆裡面來供養佛。我們插花放在供桌上供養佛,但是在古印度,現在的斯里蘭卡、泰國,他們是散在佛周圍的。「散無量不可思議華」,這個花也是無量的。『燒無量不可思議香』。這個經文我們要會看,如果我們去想,為什麼老和尚教我們讀經你不能去想?為什麼叫不能想?這個經不是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嗎?叫你不可思議,你偏偏要去思議,你怎麼思、怎麼議,你都達不到。跟你講得很清楚,不可思議。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經文,又想為什麼要說不可思議,那你又在思議了。所以這個經會看的人、會讀的人,真的他很快開悟。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叫我們不可思議,我們偏偏要思議,那就在無量劫之後還是開不了悟。會讀經的人,讀個一句半句,真的他就悟入了。

  像六祖大師,他還不是自己讀經,他是聽人家在誦《金剛經》。誦《金剛經》誦出聲,他聽到了,他也不認識字,他就聽到人家誦經,他就開悟了。他在賣柴,古時候有賣柴,到深山砍柴,賣柴賺一些錢來生活。那是聽到客人在誦《金剛經》,聽了之後他就問,聽了他就悟了,就問那個人,你在誦什麼經?他說《金剛經》。六袓就把那個經講給他聽。那個人(讀的人)他沒開悟,聽的人他開悟了。這個人就說:你不簡單,我讀了這麼久都沒有悟處,你聽我這麼念了一段,你就大悟了。就捐了他十兩銀子,就說你趕快把這十兩銀子拿回家,安頓你的母親,給他安家費。他說你一定要去黃梅,去拜見五祖,求五袓給你印證。所以六祖得到這個客人的幫助,幫助他十兩銀子,拿回家給他母親做安家費,他就到黃梅五祖那裡去參學了,求五祖給他印證。五祖傳他衣缽,給他講《金剛經》,也是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一段經文不長,沒有說一部經從頭給他講到尾,就講到那一段,他言下就大徹大悟。在他家鄉聽那個客人誦《金剛經》,他是大悟,還沒有徹悟。到五祖那邊住了八個月,在碓房舂米做苦工,做了八個月。五祖看到,因緣成熟了,去暗示他,晚上三更到他房間去,要傳他衣缽了。他也知道。所以到了三更半夜,大家都休息了,五祖就傳他衣缽。就是給他講《金剛經》,給他印證,印證他悟的跟經上講的是不是一樣,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言下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五祖後面就不用講了,他已經全懂了,後面不需要再講,就把衣缽傳給他了。

  我們如果像六祖那樣,實在講讀到這一段也就開悟了。為什麼六祖會開悟,我們開不了悟?因為六祖他知道要用不可思議,我們這邊佛給我們講這麼清楚了,叫我們不可思議,我們偏偏要去思議,你愈思愈議距離就愈遙遠。所以《般若經》任何一句、任何一段,你從哪一句、哪一段都可以悟入不思議境界,因為每個人根器不一樣,都可以悟入。這兩句經文,我們現在就可以修了,我們現在在佛堂都有看到花,你看到花,就是散無量不可思議花。看到燒香,「燒無量不可思議香」。無量不可思議,如果你再去想無量不可思議香,那有幾炷香?怎麼燒?那你又在思議了。那要怎麼入這個境界?你看到香就提起這句經文,「燒無量不可思議香」,那一炷香它就是遍法界的,都不離自性的。這是我們平常在佛堂供花燒香。供花燒香,你會供花,你會燒香,真的會開悟,不會就經過無量劫還是開不了悟。所以六祖在《壇經》講,「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為什麼迷?我們去思、去議、去打妄想就迷了。如果你不思議,你真的懂得不可思議這四個字,你就開悟了。

  我們打佛七,天天念《彌陀經》,《彌陀經》不是也這麼講嗎?不可思議。凡是大乘經都會講這四個字,其實這四個字就是教你開悟的,也跟你講得很清楚了,教你不可思、不可議。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教人家讀經,你不可以一面讀經一面去思惟它的意思,也不能去議論它的意思,就是讀。讀得清楚,讀得明白,不能讀錯,不能讀漏掉,妄念起來不要理會,不要刻意去想經的意思,你就這樣一直讀下去,就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不可思議的方法。如果一面讀一面想,那就是落在思議裡面,這樣讀經讀無量劫也開不了悟。所以這個非常重要。你懂得這個不可思議,是真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用什麼來供養?散自性的無量不可思議花,燒自性無量不可思議香,這樣來『供養釋迦牟尼佛及無量大菩薩』,大家『合掌聽波斯匿王說般若波羅蜜』。這個偈頌叫重誦,重誦就是它是用偈頌的體裁方式來重複,用偈頌的方式重複把前面長行的經文再敘說一遍。我們把這個偈頌把它念下去:

  【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八辯洪音為眾說。時眾得道百億萬。時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眾菩薩行。五忍功德妙法門。十四正士能諦了。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原。佛眾法海三寶藏。無量功德攝在中。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堅心。三世諸佛於中行。無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薩行本原。是故發心信心難。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教化眾生覺中行。是名菩薩初發心。善覺菩薩四天王。雙照二諦平等道。權化眾生遊百國。始登一乘無相道。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德行名為地。初住一心足德行。於第一義而不動。離達開士忉利王。現形六道千國土。無緣無相第三諦。無死無生無二照。明慧空照炎天王。應形萬國導群生。忍心無二三諦中。出有入無變化生。善覺離明三道人。能滅三界色煩惱。還觀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無遺照。炎慧妙光大精進。兜率天王遊億國。實智緣寂方便道。達無生照空有了。勝慧三諦自達明。化樂天王百億國。空空諦觀無二相。變化六道入無間。法現開士自在王。無二無照達理空。三諦現前大智光。照千億土教一切。焰勝法現無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遠達無生初禪王。常萬億土教眾生。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始入無緣金剛忍。三界報形永不受。觀第三義無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三界愛習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諦了。等觀菩薩二禪王。變生法身無量光。入百恆土化一切。圓照三世恆劫事。返照樂虛無盡原。於第三諦常寂然。慧光開士三禪王。能於千恆一時現。常在無為空寂行。恆沙佛藏一念了。灌頂菩薩四禪王。於億恆土化群生。始入金剛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滅忍中下忍觀。一轉妙覺常湛然。等慧灌頂三品士。除前餘習無明緣。無明習相故煩惱。二諦理窮一切盡。圓智無相三界王。三十生盡等大覺。大寂無為金剛藏。一切報盡無極悲。第一義諦常安隱。窮原盡性妙智存。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一切眾生暫住報。登金剛原居淨土。如來三業德無極。我今月光禮三寶。法王無上人中樹。覆蓋大眾無量光。口常說法非無義。心智寂滅無緣照。人中師子為眾說。大眾歡喜散金花。百億萬土六大動。含生之類受妙報。天尊快說十四王。是故我今略歎佛。】

  我們再把這個長行把它念完:

  【時諸大眾聞月光王歎十四王無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於坐中。有十恆河沙天王。十恆河沙梵王。十恆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無生法忍。八部阿須輪王現轉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證聖人性。得一切無量報。】

  偈頌跟長行,到這裡是一個大段。重頌五十九行,「此下明大眾慶蒙法利供養偈歎」,用偈頌的方式來讚歎。「後說生法境凡聖智空廣釋不可思議述益勸學」,後面給我們廣釋,深廣的解釋不可思議,敘述這個利益,勸我們來學習。我們學習就是學不可思議這四個字。現在我們讀到這部經,淨老和尚也很慈悲的把這個修學的原理原則給我們講清楚、說明白,而且不是講一次,可以說天天講,時時刻刻講,也就是時時提醒。為什麼重複一直講?因為我們很容易會忘記。為什麼容易忘記?因為我們打妄想,是無量劫、無始劫以來就打成習慣了,不知不覺我們就要去想,這個已經很自然、很習慣了;現在叫我們不可思議,很不習慣。如果不可思議四個字你真懂了,你一切經都全部貫通,你的般若智慧就現前。現在關鍵就是我們常常都還是要落在思議當中,所以都體會不到什麼叫做般若智慧。因此,佛他才大慈大悲從阿含、方等循循善誘,層層勸導,引我們入般若。所以佛法的中心就是在般若,般若智慧。

  我們淨老和尚現在勸人家讀經用這個方法,如果不懂得這個原理原則的人,他也沒耐心,有的甚至他也不願意接受。他就要學很多,要聽很多,都是打妄想,統統打妄想,學佛,佛法就變成世間法。現在佛學院,日本、韓國,這些佛教大學,現在大學裡面也有哲學系,哲學系當中有佛學系,還有一些大學它本身就有佛學系的,統統都是修的世間法,跟世間學術是一樣的,學一些知識,會學到知識,學不到智慧。佛法講的重點,是要我們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如果沒有善知識給我們指導,真的我們不懂,我們學了知識,還以為是學到智慧,其實那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要怎麼學?你不可以思、不可以議的。禪宗,他是用參禪的。參禪他那個手段是很厲害的,不允許你想的,也不允許你說的;你就乾脆不想也不說,那也不行,你又想那個不想,你又想那個不說。他就是逼你開悟,用這種手段,這是禪宗的方法。教下就教你讀經,讀經的方法就是你不可以一面讀一面去想這一句、想那一句。讀經是修戒定慧的,比如說這部經我們不懂,深難字查一查,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你就這樣讀,讀個三千遍你就悟了,你再去看就通了。

  我們沒有開悟,講這個都是屬於知識,不是智慧。但是這個知識也有善知識,也有一般的知識,也有惡知識。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就是這個知識善於引導你入不思議境界,那個知識就善。像老和尚教我們這個方法,就是善知識。我們還沒有開悟之前所聽的、所學的,統統是知識,但是這個知識有善、有不善。善的就是你透過這個知識然後引導你入般若智慧,這個知識就善的。一般的知識,它不能引導你開智慧的,因為它的理論方法不對。惡知識不但不能幫助你開智慧,還幫助你造惡業,那惡知識。所以講善知識、善知識,善知識引導我們開智慧的就叫善知識。我們還沒有開悟,所聽所學是知識,開悟了就是智慧。我們讀經,自然體會的是悟處,你刻意去想的叫做知識。知識從妄想心意識裡面產生,智慧從不可思議心中所生的。這個我們必須要明瞭。所以廣釋不可思議,述就是敘述它的功德利益,勸我們來學習。我們會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我們悟入自性的一個因緣。每一個人因緣不一樣,如果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這個方法,這樣修,讓這個心先定下來,定到一定的程度,說不定哪一天哪個時候,六根接觸六塵觸動你的悟門,你就豁然悟入了。

  所以禪宗有很多例子,禪宗《五燈會元》、《傳燈錄》這些都有很多例子。有禪師聽歌女在唱歌,歌女唱歌那是唱世間的那些歌曲。在古時候叫歌妓,唱歌的歌妓,我們現在的話叫歌星。那個禪師參禪、參禪,參到心也相當定了,有一天經過歌樓聽到歌妓唱歌,他豁然大悟了。有一個禪師,他是經過市場聽人家在賣豬肉一斤多少錢,他聽那個賣豬肉的在喊一斤多少錢,他聽到觸動他的悟門,他悟入了。所以我們依照淨老和尚指導這個方法,你只要用這個方法去讀經,去念咒、念佛,或者修其他法門,理論都一樣的,原理原則一樣。上個月在上海辦兩岸四地傳統文化的青年學習營,請南京智然老師來講課。智然老師他聽老和尚講經,聽了也很有心得,他就是把老和尚教人家讀經的方法用在讀《了凡四訓》,也會開悟。乃至於你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你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你讀你們那個教的經典,也不要一面讀一面去想,這樣讀他也會開悟。這個是真的,不假。為什麼?我們看到禪宗參禪參話頭,那個話頭根本就沒意思的,沒有理路的,他參那個都會開悟。只要你把這個原理原則,修學的綱領掌握住,你修什麼法門、讀什麼經都會大徹大悟,都會通到自性。關鍵在這個地方。

  好,我們今天先學習到這一段,因為這一品「菩薩教化品」,後面還有相當長的經文,我們先學習到「證聖人性,得一切無量報」,這就是大徹大悟。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