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16/1/1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15-007-0019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再與大家一起來學習《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上一次有幾天的時間,我們接著在華藏淨宗學會細講。上一次我們把「菩薩教化品第三」,已經學習到一個段落。我們今天接著學習「二諦品第四」,第四品就是「二諦品」。請大家翻開經本,如果網路的同修沒有經本就請大家注意聽,如果需要經本,在華藏弘化網法寶流通組這裡申請,我們的法寶組會把經本寄給各位。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八頁第四行,從大字「二諦品第四」這裡看起:

  【二諦品第四】

  『二諦』。首先我們簡單的向大家講解「諦」這個字的意義,在佛經裡面我們常看到這個字,比如說四聖諦,四聖諦大家都聽說過,苦寂滅道,也就是苦諦、寂諦、滅諦、道諦。這個字我們常在經典上看到,諦就是真理的意思,我們現在的話講真理,比較淺顯的話來講就是事實真相,真理、事實真相就叫諦。「二諦」就是有二方面的真理,下面經文裡面,這個意思都很明顯。二諦我們平常講真諦、俗諦,第一義諦就是真諦,佛以真俗二諦來說法。真諦是說不出來的,我們套禪宗的話來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在大乘經也常常看到「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也就是說不可以用我們的思想去思惟想像,思惟想像你想不到、達不到。我們知道第六意識心的功能非常大,對外可以緣整個宇宙,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但是就是緣不到真性。我們的真如自性,意識心緣不到,也就是想像不到,它只能緣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虛妄的,只能緣到虛妄的,真的它緣不到。所以用意識心要去思惟想像我們的真心本性,那是想不到的。所以說不可思,你不可以用現在這種思惟想像去思、去想;也不可議,議就是言語議論,你用言語文字,你怎麼講、怎麼表達,也表達不出來,這個叫真諦。也就是禪宗常講的「言語道斷」,言語道斷就是不可議,「心行處滅」就是不可思,所以這兩句話,實際上就是我們在大乘經常看到的不可思議。我們念《彌陀經》常常念到,「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凡是大乘經講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不可思議的境界,佛怎麼能講得出來?實在講能講得出來都是世諦,也叫做俗諦。俗諦就是用我們的思惟想像,用我們的語言文字,可以緣得到的,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一般常識可以理解。佛就是用世諦(隨順世間眾生的語言文字、思惟想像)來給我們說法,說法主要的目的,佛是以善巧方便來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要懂得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你不能執著在語言文字上面。所以《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也跟我們講,你聽經(包括讀經也是一樣的道理)要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那就是不可思議,也就是禪宗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向上一著,我們想像不到。凡是我們用意識心能思惟想像、語言能講得出來都屬於世諦,也叫做俗諦。我們沒有透過這些方便,叫我們悟入真諦,實在講我們也很難去悟入那個真實的境界,所以還是要借用俗諦的善巧方便。佛講經說法,種種的示現,也就是誘導我們去悟入真實的境界,也就是悟入不可思議的境界。悟入之後,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悟入了。所以聽經,會聽的人,真的他會開悟。講的人沒開悟,聽的人開悟了,為什麼?他會聽,他就開悟了,他聽的是弦外之音。我們聽佛講經也是一樣的道理,聽祖師大德講的這些開示也是一樣的道理,要懂得弦外之音。

  此地講二諦,世諦、真諦。世諦又叫俗諦,世諦是講因緣,講種種的因緣果報這些緣起,講這些現象,講這個我們就比較容易明白,我們眼前可以看到的、可以理解的。因緣,一切法從因緣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們看世出世間一切法,在十法界都是因緣生法,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緣,結什麼樣的果(什麼樣的報),因緣果報。因緣,我們看到現象,從我們的思惟想像可以理解的,比如說我們蓋一間房子,房子有很多因素條件(因緣就是條件)把它組合起來,你要一塊土地,還要有鋼筋、水泥、石子,還有建築師的設計、工人的施工,然後你才能完成一間房子。這些都是因緣生法,舉出一個例子,我們世間萬事萬物,任何一樁事情都有它的因緣,這個因緣就非常多,無量無邊,再多也都是從因緣而生的。

  因緣從哪裡來?為什麼有因緣?自古以來,我們這個世間的科學、哲學都在探討這個問題,乃至一切宗教,但是各有各的看法,也都沒有結論。世尊跟我們講,因緣從哪裡來?從空而有,從空來的。這個一般世間人他不太容易理解,以前我們世界上的科學家,四百年來,科學是二分法,精神跟物質把它分成兩部分,也就是說精神就是精神,物質就是物質,精神跟物質它是兩方面的事情。但是科學不斷的發展進步,現在的量子力學家一直去追求,追求物質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物質。現在得到答案了,因為物質一直分析,分析到最後就空了,這個空《楞嚴經》講「鄰虛塵」,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接近虛空了。最基本的、最微小的物質,鄰虛塵怎麼來的?結果發現,從眾生的念頭波動產生的。科學的發現報告說物質是從我們的念頭生出來的,物質既然是從念頭生出來,精神跟物質是一體,是同樣一個根源出來的。

  這個早在三千年前,佛陀在世的時候,唯識宗的祖師就是彌勒菩薩,唯識的經論早就講過。真性迷失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現出這些現象,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再發展出來一個精神、一個物質。唯識學講精神的部分叫見分,看見的見,一分、二分的分;物質叫相分,照相那個相,相分。見分就是精神,相分就是物質,見相同源,就是見分跟相分是同一個根源出來,都是從阿賴耶出來的。所以見相同源,同一個根源,這個早在三千年前,佛教就講出來了。量子力學家現在才發現,原來物質是從念頭波動產生的。所以這個因緣,現在的科學報告,對我們學佛的人也有幫助,特別對一般還沒有真正信佛的人,他對佛教也比較會產生興趣,佛三千年前沒有這些科技,他怎麼知道?他們研究好幾百年才研究出來,不得不讓這些科學家佩服。

  所以因緣是從空而有,有是從空來的。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也就是《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一樣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它是貫穿下去的,即就是說它是一不是二。就像我們看電視機,電視機的屏幕是空的,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現很多現相,無量無邊,什麼相它都能現,相是有;但是它這個有從哪裡出來?從什麼都沒有那個地方出來的,從空出來的。所以說因緣從空而有。所以佛經上講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空,如果我們懂這個道理,我們看電視常常提起這樣的觀照也會開悟。電視這些節目,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好的不好的,都是從空來的,它不是真的,常常這樣觀照,我們就漸漸悟入佛的境界。

  所以真諦是講什麼?講「因緣雖有即空」,因緣雖然有,有這個現象,但是它當體就是空的。你得不到,你也沒有辦法去佔有,《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有人事物、有山河大地,有惡夢,有善夢,種種現相,什麼都有,但是你一醒過來一場空。我們現實的世界就跟作夢一樣,《金剛經》佛也很直截了當跟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因緣雖有即空,它當體是空的。《心經》我們常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諸法本來不二,因緣說二」。是一體的,當體即空,一切諸法它本來是不二的。我們常常到寺院裡面,佛教寺院常常會寫三個字「不二門」,或者加一個字「入不二門」,有些寺院的圓拱門會寫「入不二門」,就是你進入那邊就入了不二門。那就是告訴我們,諸法它本來就是不二的,不二就是一。因緣說二,從因緣這方面來說,就有二、有三、有四,再說下去就無量無邊。說得再多,它還是不二,因為都是從空出來的,回歸到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二。

  「前明實智方便,二品所依」。前面說明實智,實智就是真實的智慧,般若智慧就是真實的智慧。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實智。但是般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這個就是方便,方便起作用。這個是前面有兩品所依據的。「智不二,境有二,辨明故說」。般若智慧不二,有二就不是般若智慧,我們凡夫在迷,沒有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我們都是有二。有二是我們現在迷在虛妄的境界當中,不知道事實真相。雖然迷,但是事實它還是不二,不是覺悟了就不二,迷了就是二。其實我們在迷惑當中,它還是不二,只是我們不知道;覺悟了,開悟了,明白了,才知道原來是不二的。過去都錯了,事實上是不二,把它看作二,這個當中才起分別執著,這些種種的煩惱,就從這裡發展出來的。所以智它是不二,但是境界有二,這是怎麼一回事?「辨明」,給我們辨別說明,所以才跟我們講這一品,「二諦品」。「二諦品」,這個品題,我們就簡單的報告到此地。下面就是經文,經文有三番的問答,我們看經文:

  【爾時波斯匿王言。第一義諦中有世諦不。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事云何。】

  三番的問答,『爾時波斯匿王』,代表十六大國王來請問釋迦牟尼佛。這十六大國王常常聽佛講經,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留意的,就是過去這些大國王他常常聽佛講經,明白佛法的道理,明白之後他們才懂得怎麼去護國。護國的根本在般若智慧,沒有智慧的領導人他就護不了國,會把國家治得很亂,人民就沒有好日子過。所以世出世法,各行各業,都需要智慧。十六大國王常常聽經明理,他就知道怎麼治國、怎麼護國。

  現在的領導人都沒有聽經,沒有聽聖賢佛菩薩的教誨,所以不知道怎麼治國。我們淨老和尚,上個月,去年十二月,回到台南極樂寺。十二月四號,到台北來見幾位在大學教授漢學的老教授,在內湖駿宇飯店開會,我也去參加了。十二月七號晚上,國民黨的朱主席也去拜訪老和尚,請老和尚開示治國之道。我們淨老和尚在開示當中說,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領導人,被選上做領導了,問他用什麼方法來治國,他說不出來,頂多說一說怎麼樣拼經濟,真的對治國方法都沒有概念,這樣怎麼能治國?

  我們看過去的歷史,特別是在中國歷史,各朝各代大多數的皇帝都信佛,如果哪一個朝代的皇帝對佛法真正有深入,那個時代一定是非常好的。最具代表的,唐太宗當時是最興盛的一個王朝,那個時候也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很多經典都是那時候翻譯過來。像我們這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唐朝時代不空三藏也有翻譯這部經,我們現在讀的是姚秦時代翻譯的,更早。一直到清朝,清朝的皇帝都信佛,到慈禧手上,她就不太信了,把這個三教的教義都疏忽掉,不重視了,造成亡國。民國成立以來,更是把佛教看作迷信,連接觸都不想去接觸,這實在是非常嚴重偏差錯誤的政策。因此要護國如果不回歸依儒釋道三教的教義,不管中國外國治不了國,世界也不可能會有和平。我們現在看到世界這麼亂,是會愈來愈亂,這一點我們同修自己本身也要認識清楚。

  波斯匿王就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一義諦當中有世諦嗎?『不』,就是有沒有?第一義諦就是真諦,真諦當中有沒有世諦?『若言無者,智不應二』,如果說沒有,這個智就不能說二,因為沒有,你只能說一,不能說二。『若言有者,智不應一』,如果說有,你就不能說一,有就是二,有真諦也有俗諦,那是二。『一二之義,其事云何』,一二的意思到底怎麼講、怎麼說?如果說有真諦、有俗諦,那就是二;如果只有真諦,沒有俗諦,只有一,不能說有二。到底有沒有?是一還是二?他問了這個問題,「其事云何」?實際上,「二諦不二」,說一說二,都是言說相、文字相,都落在我們一般意識心的思惟當中、虛妄分別當中。波斯匿王提出這個疑問,他聽說中道第一義諦,他懷疑,說有說沒有好像都不對,你說一說二好像都不對,佛講有真諦、有俗諦,真諦當中有沒有世諦?如果有,那就是二;如果沒有,那就是一,只有真諦。所以問「一二之義,其事云何?有世諦(智何稱第一義)」,既然有世諦,般若智慧怎麼可以稱第一義?因為還有一個世諦,不是唯一的第一義。「無世諦(智何真俗二種)」,如果沒有世諦,這個智慧怎麼還有真諦、俗諦二種?這個是波斯匿王他提出來的疑問。

  下面佛的解答,我們先看經文,這個經文在三十八頁倒數第二行。「佛答」:

  【佛告大王。汝於過去七佛。已問一義二義。汝今無聽。我今無說。無聽無說。即為一義二義故。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這個是「正答」,正式答覆波斯匿王。這個答下面還有七佛偈,這個七佛就是『過去七佛』。「過去七佛」,在《千佛名經》、《佛學辭典》,我們都可以查得到,這裡我們就沒有詳細來跟大家解說。『汝於過去七佛』,七尊佛,『已問一義二義』,你於過去七佛,已經問過一義二義。可見得波斯匿王以及這些大國王,在過去佛當中都已經學佛聽經聞法,這一世遇到釋迦牟尼佛再繼續聽經聞法。這些大國王根據他們的本跡因緣,有很多都是古佛示現的,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出現,千尊佛來護持,來示現佛的弟子,甚至有的示現逆行,好像演戲有正派跟反派的。這些國王他們的本跡因緣,我們不了解,根據這個經文,如果從跡象來講,過去世他就學過佛了。就像我們諸位過去世也都有學過,如果過去世沒有學過,這一世我們不可能坐在這裡聽經。如果這一生才開始接觸,他不太可能坐得住,頂多來接觸一下;我們長期在修學,就是過去世已經修了很長時間。所以這個跟過去世也都有因緣在,有這個因緣。

  正答,佛跟波斯匿王以及十六大國王講,汝於過去七佛,過去七尊佛,已經問了一義二義。『汝今無聽,我今無說』,就是「說聽皆空即不二是一」。就舉出佛給波斯匿王及十六大國王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這部經,佛是說經的人,「汝今無聽,我今無說」,我沒有說,你沒有聽。這個道理我們要去體悟(要去悟),明明有說有聽,怎麼說無說無聽?有佛在說法,有這些大國王在聽法,有說經的,有聽經的。說跟聽我們看是二,說有說的人,聽有聽的人,明明看起來是二,是二方面。一個在說,其他人在聽,這是二,為什麼說說聽都是無,無聽也無說?大家去參這個道理,不能用想的,要用參的,參才會開悟。說聽我們看這個現相是有,有二,為什麼說說聽皆無?皆無的意思,就是「說聽皆空」,說跟聽它當體是空的。如果引用《心經》,我們比較熟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跟聽皆空,空就不二。說跟聽都是空的,聽的也空,說的也空,就是不二,就是一的意思,說聽都是空。這樣說一就好,為什麼還要說二?二是從因緣上講的。「說聽宛然,即不一為二」。現相的確有說的人、有聽的人,這個叫不一。不是一,是有二方面,有說的人,有聽的人,這是二不是一。所以說空說一是從當體自性本空來講的,說跟聽當體都是空的,空就一。但是從因緣現相上來看,有說的,有聽的,不是只有一個,有二,當然二再發展下去,就無量無邊。說聽宛然,宛然就是說跟聽都有,這個現相都有,它不是一,所以有二,但是有二當中又皆是空。所以皆空,說它是一,從現相上看說它是二,二跟一其實都是空。

  『善思念之,如法修行』,這兩句非常關鍵的。所以讀佛經,往往我們一些關鍵性的字眼,我們可能都疏忽了,沒有注意去看。「善思念之」,思念加上一個善,這個意義跟我們平常叫你去思念思念,想一想什麼道理,那個不一樣。這個當中就是有禪宗參的意境在,也就是你要懂得它的言外之意,不要落在語言文字上,你就會體會到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就會悟入真實義,解就是解悟,你真正理解、悟入如來講的真實義。什麼是真實義?這裡講的就是真實義,就是善思念之。你能夠善思念之,才能如法修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懂得善思念之,我們修行怎麼修都不如法。為什麼不如法?不會開悟,修了無量劫還是迷惑顛倒,還是不開悟,這就是不如法。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開悟一剎那你就悟入,悟入真實;如果迷了,迷惑顛倒不如法,不懂得善思念之、如法修行,那修了無量劫,還是跟現在一樣。所以這兩句非常關鍵。這兩句如果我們常常念,不能去想,你就當作念佛這樣去念,或念咒這樣念,念念念,你不能想,念久了,你心定了,有一天忽然開悟了,悟入那個境界了。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教人家讀經,其實就是這兩句話,你不可以一面讀一面去想它的意思,讀的當中你自然明白了,那個叫悟。你沒有透過意識心刻意去想的,你突然明白了,那個叫悟;你用意識心刻意去想像、去思惟,那個叫妄想。妄想你永遠想不到真實義,你想來想去,想了無量劫還是虛妄的,不能悟入真實義。所以讀經的用意,我們淨老和尚教我們,讀經是什麼?修定。經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有意思是我們的意思,那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有意思。般若無知,那怎麼會有意思?所以讀經你不能刻意去想,你就直接讀。讀的過程當中常常有一些小悟處,你不要理會,也不要停留在那個地方,這樣才會進步、才會悟入。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大徹大悟。所以讀經,你就恭恭敬敬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楚,讀得明白。我們凡夫難免在讀的過程打妄想,妄念起來;妄念起來,最重要是不要理會妄念。

  這次到上海,傅蓉居士她說:師父我跟你講,我讀經滿厲害的,常常平常忘記的事情,讀經的時候想起來,拿個筆記本趕快記下來。昨天剛好哪個事情忘記了,平常沒有讀經想不起來,讀經才想起來,趕快記下來。我說:妳這樣讀經不能開悟的。讀經跟念佛念咒一樣,就是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是一樣。就是你要放下萬緣,你在讀的時候,你什麼都要放下,不能怕現在沒有趕快記起來,等一下又忘記了,這樣就把我們讀經修定的功德破壞掉。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教大家讀經,就是你不可以刻意去想,不能去想,沒有意思,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妄念起來,你不要去理會妄念,你就專注恭恭敬敬的讀,用這個方法來修定。你功夫用深了,心慢慢定了,妄念慢慢就降伏、就漸漸減少,到最後妄念就不起現行,是用這個方法。

  對知識分子,我們淨老勸大家讀經,有人用念咒的,念咒也是修定、修三昧的,念佛也是修三昧,止觀、參禪,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都是修戒定慧。教下大部分是用讀經的方法,教下。特別知識分子要用教下,才能夠排解這些妄念,因為知識分子就是妄念會比較多,書讀得愈多妄念就愈多。所以沒有經教恐怕就很難得定,叫他老實念佛,他就沒辦法,就是做不到。但是用經教入門,這是佔大多數,可以說絕大多數。真正老實的人,他可以不用經教,但是那是少數。讀久了,我們淨老和尚他的標準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喜歡讀哪一部經都可以,看你喜歡讀哪一部經,但是他的條件、他的要求,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這部經讀個十年,必定會開悟,沒有大徹大悟,起碼也有個大悟。

  東北哈爾濱劉素雲居士,她是一個例子,她十年就是讀一部《無量壽經》、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無量壽經》。根據我們淨老和尚給她印證,她起碼有大悟,現在請她講其他的經,沒有學過的,她都能講,這是一個例子。聽經聽《無量壽經》,她聽的《無量壽經》,還不是現在講得這麼精華的,是二十幾年前我們老和尚在新加坡對初學講的,她都有耐心一天聽十個小時,把紅斑狼瘡那麼難治的病,用聽經、念經、念佛治好了。在北京協和醫院治都治不了,醫生說妳隨時會死,竟然讀《無量壽經》、聽《無量壽經》、念佛把醫生認為不能治的病(叫她回家隨時準備等死)念好了。這個完全得力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得定。從這個方面來看,菩薩修六度萬行,得定你才能開啟般若智慧。但是你得定之前,前面還有四個方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我們現在淨老和尚教我們這個方法,我們用六度來配合也會比較明顯。比如說布施,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勸我們一門深入,你其他要放下,你要一門深入,你就不能同時學二門、三門、四門、五門,你放不下不行,布施就是要放下。你選了一部經,其他的經你暫時先放下,你這部經還沒念到開悟,你就不准去看其他的經。如果你真放下,那就是布施,布施做到了。持戒,戒就是規矩方法,他教我們這個規矩方法,你要遵守,你不能不遵守。叫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原理原則你要遵守;而且規定的時間,你一定要遵守,這叫持戒。第三忍辱,忍辱就是要耐心,你在念到心還沒有得定、還沒有開智慧之前,這個當中常常會有起起伏伏的,或者種種干擾,你要有耐心去突破。堅持布施、持戒,堅持放下其他的,遵守這個規矩方法,這個要有耐心,要忍辱,沒有忍耐的心,他做不到。精進,純而不雜叫精,有進無退,天天這樣幹,天天讀,苦樂忙閒,都是堅持下去,這叫精進。有了精進,你心自然會得禪定;有了禪定,他就開智慧。所以淨老和尚教我們讀經這個方法,配上六度,我們也就很明顯了。

  有一些人,為什麼讀經沒有效果?他就是沒有六度,沒有放下,沒有守規矩,又沒有耐心,又夾雜,當然得不到定,當然開不了智慧。所以這個原理原則都一樣。原理原則掌握住,你讀任何一部經都可以,都沒有關係,只要你掌握住這個原則。你掌握住這個原則,你念《聖經》會不會開悟?也會開悟;你念《古蘭經》會不會開悟?也會開悟;你念《四書》會不會開悟?會開悟;你念道家的《道德經》會不會開悟?也會開悟,修戒定慧這個原理原則你掌握住了,你讀什麼都會開悟。

  我們淨老這個開示也不是隨便講的。我們看看禪宗《景德傳燈錄》、《指月錄》,一千七百則公案,參禪的這些禪師開悟,他參一句話頭,那句話頭根本就沒有意味的。他參他的心就是專注在上面,好像貓要抓老鼠非常專注,他就是一句沒頭沒尾、沒有什麼意思的話頭,就這樣參,把妄念伏住,得定,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豁然大悟。所以一句沒有意味的話頭都能開悟,一部經怎麼不行?關鍵就是我們原理原則有沒有掌握住。掌握住了,你讀任何書都會大徹大悟、都會明心見性;如果掌握不住,你讀佛經也不會開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淨老和尚勸我們讀經,「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方法就是此地講的善思念之,如法修行。如果你一面讀一面打妄想,那就不如法了,這樣念了無量劫也不會開悟。

  這個是正答,正式的回答。正答如果懂了,實在講,後面就不用再講。法會當中總是參差不齊,有的聽眾聽到這裡,他就開悟,他明白了;有的聽了還不明白,不明白要繼續說明,要多說一點。這部經是般若經,所以一切佛法、一切佛經離不開般若,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這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個共同科目,它是佛法的中心。這一點我們也要認識清楚,我們學佛學個什麼。下面是引用偈頌,過去七佛講過的偈頌。

  【七佛偈如是。】

  「前十二句正申二諦」,前面十二句,正式跟我們申明二諦的道理。我們來念一念。偈頌就是四句合起來叫一首偈,所以我們一般又叫做四句偈,一首偈當中有四句,四句經文。四句經文,梵文翻成中文,我們讀佛經,有五個字一句的,有七個字一句的。此地是五個字一句,一首偈一共是二十個字,一首。前面十二句:

  【無相第一義。無自無他作。因緣本自有。無自無他作。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無無諦實無。寂滅第一空。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

  這十二句是正申二諦。正申二諦是講「實相絕相為真,因緣本有為俗」,就講的這個意思。講實相絕相,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絕相為真,因緣本有為俗,從因緣來講是有,這個叫俗諦;實相是講空,叫真諦。真俗是不二的,真俗我們不能把它分二邊,這樣就錯了,真在俗中,俗在真中。好像我們看電視屏幕,看到現相是俗諦,節目好多,那是有;但是屏幕它是空,有從空出來的。所以空有不二,從因緣來講有,從本體來講空。但是有是從本體那個空出現的,離開本體就沒有這些假有,所以它是一。「實性無性空如,諸有本有三假」。空假中,這個有叫做假有,假有我們用唯識論來講就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有為法有九十四種,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一共九十四大類,這是假。我們現在看到的萬事萬物就是一個假相,一個虛妄相。所以《金剛經》一個特色,講得簡要詳明,直接給我們切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是假的,你講空、講有、講中,你怎麼講,講來講去都是假的,這個叫俗諦。佛說法也是一樣,佛講了這麼多經,落在語言文字裡面,這是假,真的就要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

  以前年輕的時候,我曾經去看電影,演佛門的一個禪師講了一句話,「無字真經」。年輕的時候看,什麼叫無字真經?經文都有字的,沒有字怎麼稱為經?無字真經,並不是說它都沒有文字。比如說我們這個經本,這個經本是無字真經。聽到這個我們會很奇怪,明明字這麼多,怎麼說無字?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不要去執著那個語言、文字,你才能去體會經裡面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無字真經是那個意思,不是說一本經拿起來都是白紙空空的,那個叫無字真經。字很多,分量最大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最多了,再多的經文,都是無字真經,當體即空。所以這十二句,也就是再說明前面這段佛的開示,佛的開示沒有聽明白,再繼續補充說明。

  我們再看下面,「次十二句二諦不二」。前面是正申二諦,給我們說什麼叫做二諦,為什麼叫真諦、叫俗諦,次十二句是二諦不二。我們先看經文:

  【有無本自二。譬若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解心見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非二何可得。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這十二句是跟我們講,「情見有無為二,解見二諦本空。通達無二旨真入第一義」。情見就是我們眾生凡夫的情執見解,我們的見解。我們一般的概念,有跟無它是二方面的,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是二,有是一方面,無是一方面,是二。所以我們凡夫的情見,有無是二,體會不到不二這個真諦,這個真實義體會不到。如果你解悟,這個解就是理解,你悟入這個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真正解如來真實義了,解見二諦本空,你就見到二諦本空。你說真說俗都是空的,都歸到空就不二,是一。但是說的時候又是二,說二、說三、說四,說多少,也都是本空的。你體會到這個是本空,就悟入這個真實義,如果體會不到那就很難。所以通達無二旨真入第一義。如果你真正通達無二的宗旨,你真正入了第一義諦。如果你沒有真正通達,嘴巴講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實在講我們沒有真正入第一義諦,還是在門外轉,沒有入門,沒有入第一義諦。

  這裡佛用了比喻,『有無本自二,譬若牛二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一隻牛二隻角,二隻角是二,牛頭上二隻角,你看是有二隻角,但是都是從牛頭上生出來的,你歸到牛身上,它就是一,如果你看二隻角是二。看角是二隻,那二隻角從哪裡來?從牛頭長出來,牛是一隻,不是二隻牛,一隻牛,牠長了二隻角。佛用這個比較簡單的譬喻,讓我們去悟入那個真實。我們讀了能夠明白就明白,不明白也不要一直去想,你就是念,念念念,念久了,你突然就明白了。我們再接著看後面八句:

  【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華。如影三手無。因緣故誑有。幻化見幻化。眾生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實則皆無。】

  這個八句是給我們比喻說明,「世諦如空花因緣故誑有」。世俗諦,就是我們世間人能夠理解的、能講得出來的,能夠想像、能夠思惟的,這個一切一切,如同空中花,好像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怎麼有花,實際上空中並沒有花。這個花怎麼來的?我們身體有毛病產生這個幻相。我們現在看到的萬事萬物,怎麼會有這些現象?因為有因緣假合『誑有』,「誑有」就不是真的,它是暫時的一個聚集組合起來產生這個現象,實際上它沒有,是個幻相。現在科學家都知道。「幻化見幻化諦實則皆無」。我們是在幻化裡面見幻化,說真的是什麼都沒有。

  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引用《菩薩處胎經》,一彈指有幾念、有幾相、有幾個識,我們老和尚換算現在的秒,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這個我們怎麼去想?這個我們感受不到的,只有八地菩薩才能見到。現在用我們一般常識比較可以理解的,過去電影的幻燈片,一秒鐘轉二十四張,每一張都是獨立的,如果轉動停下來,它就不動了,就沒有了;一轉動,轉得很快,裡面還有人在打架,都出現了。現在的電視,聽說一秒鐘是一百次的生滅。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了會比較明顯有晃動。以前我們看黑白電影打在銀幕上,都會看到晃動,後來電視機到了五十分之一秒,就動得比較少;現在一百分之一秒,就看不出到在動。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那我們怎麼能感覺得到?感覺不到。所以現在科學家也見到,這個是幻化的,沒有物質的存在。最後兩句:

  【名為諸佛觀。菩薩觀亦然。】

  「結勸」,這句是總結勸勉。如果這樣觀就是『諸佛觀』,『菩薩觀』也是這樣。所以,「能觀二諦不二即是諸佛知見」,如果你能夠去觀照二諦它是不二的,那就入佛知見。偈頌的部分,我們簡單學習到此地。下面「釋疑」,釋疑的經文,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先學習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