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15/12/10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7-0017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五頁,從第三行看起;網路前的同修如果沒有經本,請注意聽就好,需要經本的跟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法寶組來啟請。我們看經文,我將這一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時諸眾中有十億。同名虛空藏海菩薩。歡喜法樂。各各散華於虛空中。變成無量華台。上有無量大眾。說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虛空台上。說十四正行。受持讀誦。解其義理。無量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波羅蜜。】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也是節義裡面的,就是說明當時在仁王護國般若法會裡面的聽眾,『時諸眾中』,就是當時諸大眾,這個諸就是大眾很多。佛講經不但我們人道的人在聽,其他可以說十法界的眾生都在聽經聞法,所以這個種類就很多,大眾的種類很多。大眾當中菩薩眾有十億,有十億個菩薩,這個十億並不是說只有十億個菩薩來參加這個法會,其實不止,就是在這麼多的菩薩當中,有十億個菩薩他的名號都叫『虛空藏海菩薩』,同樣這個名號,有十億個菩薩是同一個名號的,都稱為「虛空藏海菩薩」。為什麼經典特別舉出這個名稱?我們知道一定還有很多其他的菩薩,其他菩薩的名號也一定非常多的,舉出虛空藏海這是一個表法,表這部經它主要講的內容。

  般若就是講空,般若真空,講空性的,用虛空藏海來形容比喻我們的般若自性像虛空藏海一樣。用語言文字講出來的,如果我們去思惟想像,它總是一個很局限性的,我們想也想不到。講經說法,我們老和尚最近講經常常講,我也常常聽到,他老人家講,經沒有意思,沒得解釋的。沒得解釋,他老人家又講那麼多道理出來,難免有一些初學的人聽了,他覺得為什麼沒有意思又講出那麼多意思?如果有意思變成有限度的,有一個意思、二個意思,其他就沒有了,意思就只有這樣。如果沒意思它代表的是無量義,每一個字都無量義,你說不完的,這個就我們一定要去聽清楚了。所以聽經、讀經,都要知道它的弦外之音,語言文字它是一個方便。所以古大德常常用比喻來給我們形容,比喻用指路牌,禪宗有一部典籍叫《指月錄》(那部大概有這麼厚,精裝本這麼厚的一本),指就是手指的指,月是月亮的月,那是禪門修禪的一些公案。為什麼這個書的名稱叫《指月錄》?我們說「月亮在哪裡?」我們用個手指指「在那裡」,這樣指,指到天上去,你要順著這個往上看,不是看到這個,這個就是月亮,這個不是月亮,這是手指。這個經文,這個語言文字就像手指,你不能執著在這個名詞術語裡面,以為這就是佛講的道理,我們這樣就不會開悟,執著在那些語言文字名相上面。他是用透過這個語言文字,誘導你去悟入那個真性、真實,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要悟,悟了你每一個字都是活的,你不悟每一個字都是死的,縱然解釋一、二個意思,其他沒得解釋了;如果悟了,那每一個字都是活的。所以經文是一樣的,你有悟處了,你遇到什麼對象、什麼地點、什麼時候,他講法不一樣的,講法不一樣都不違背經義,沒有違背經義,那就活了。如果只有一種講法,千篇一律,遇到什麼人都是一樣的講法,那個就不能契理契機,你這樣的講法對某些人他可以理解,對另外一些人就對他沒幫助,他也聽不懂。所以要契理契機,這個叫悟。所以經沒有意思的,所以我們要求,我們懂就懂,不懂就不要刻意去想,刻意去想就叫打妄想,你就念,念久了,你突然就明白了,它的要領就在這裡,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此地我們也知道這是一個表法,所以你透過表法要知道它的真實義,不然你要怎麼去想像,那個虛空藏菩薩?我們看到虛空那麼大,虛空藏菩薩看不到他的形像,大概就像虛空一樣。所以要知道用這個菩薩來表法。佛菩薩的名號也沒有一定的,他在哪一個地區、哪一個時代、哪一些對象,我們再講得具體一點,他辦什麼法會,講經也是法會,他用什麼樣的名號、名義。佛菩薩是同樣一個,或者是不同的佛菩薩,都有不同的名號,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他的名號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他也叫無量壽佛,為什麼?適應那個環境,因應那個環境。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界叫釋迦牟尼?釋迦是能仁的意思,能夠行仁慈的人。為什麼用這個能仁?因為看到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缺乏慈悲心,不仁慈。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娑婆世界的眾生殺生吃肉很嚴重。所以佛五戒、十善、沙彌戒、八關齋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菩薩戒也是一樣,不殺生第一個。不殺生是提倡什麼?慈悲心,能仁,能夠行仁慈的人。為什麼用這個名號?這個地方的眾生不慈悲。所以要教化這個世界的眾生要生起慈悲心,要有慈悲心,我們現在一般的話講,你要有愛心,要有仁愛之心。如果這個地方的眾生大家都很慈悲,那不需要用這個名號。

  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就是定。我們這個娑婆的眾生心不定,心猿意馬,像猴子一樣一時一刻都停不下來,教我們要修定,心要淨,心要定。定了你才能開智慧,戒定慧三學,你才能開智慧,你心定不下來智慧不開,智慧被妄念障礙住了。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戒定慧,我們念佛法門也是修戒定慧,一心不亂就是定。佛是覺悟的意思,這個世界的眾生迷惑顛倒,引導我們走上無上的覺路,無上菩提就是無上的覺路。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很慈悲,大家心都很定,去那邊就不需要用釋迦牟尼,那邊的人個個都無量壽,所以釋迦牟尼佛到那邊他也是無量壽佛。所以無量壽佛不是只有阿彌陀佛一個,阿彌陀佛也不是只有一個,也是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他也要用釋迦牟尼,來教導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所以每一尊佛的名號,不是佛菩薩自己我喜歡哪一個名號,我來弄一個名號,那就跟我們凡夫一樣。佛菩薩沒有心,無心的,完全是因應眾生的需要,當前的需要,來建立的一個名號。所以這個名號,佛菩薩都會有很多種名號。我們人也是一樣,一個人也可以有很多外號,像演電影的、唱歌的都還有藝名。以前我也不懂,把那個藝名當作他的本名,後來我才懂,原來他的本名不是叫那個名字,那個叫藝名,他也有很多名號。

  像弘一大師他就有很多外號,他有一百多個,一百多個都是,我們搞不懂,以為是哪一個人,其實是同樣一個人。佛菩薩當然就更多了,因為要度眾生。弘一大師他用那麼多名號,那個也是教化眾生的。他一個印章,它都是一個讓你潛移默化的一種教化。像我們老和尚叫淨空,他老人家也很有趣,他刻一個印章四四方方的當中空空的,一個字都沒有。台灣塑膠公司的林董事長,那天來社團,他也去請了老和尚的一個墨寶。他問我,那個印章裡面空空的,那個是什麼意思?我說就是老和尚的名號,他叫淨空,那個裡面空的。他說原來是這樣。所以這個都是一種表法。淨空就是表空,他印章也用個空,刻得四四方方裡面空空的。那個也是一種教學,如果根性利的人他就悟入空性,他就悟入般若真空,我們根性很差,我們怎麼看也是不開悟。

  『歡喜法樂』,這個就是法喜充滿。為什麼法喜充滿?般若智慧開了,那種法喜不是我們世間這種歡喜能夠去相提並論的,無法相提並論,那個法喜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法樂,法喜、快樂。這個「樂」是好樂,非常歡喜修學這個般若法門。我們開了智慧,聽佛講經悟入了,不管悟得深、悟得淺,總是都有法喜,只是個人法喜不一樣,你悟得深,法喜就比較深,悟得淺,法喜就淺一點,總是都有法喜。法喜,他就有一些行動,『各各散華於虛空中』,菩薩都來散花,這個散花也是一種表法,我們看到佛經講有花、果,花代表修因,果代表證果,修因證果。你修什麼因,你就證什麼果,要認識修因,正確的修因,你是修什麼因。你要成佛,那就要修成佛之因;你想來生再做人,那就要修得人身之因,修五戒十善。

  「散華」,菩薩都有神通,在虛空中散花,就『變成無量花台』,當然那個是非常美好的,這個我們想像不到的。現在也得利於一些科技的發展,我們也透過我們的常識去想一個彷彿,大概一個概念,因為跟事實上畢竟還是差距很大,我們想不到那種情況。我們現在可以想這個花台,放煙火大家都看過,煙火大家看過?以前我記得好像雙十國慶才有,現在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去買來放,誰都可以放。我們在澳洲也常常看到有人在放煙火,政府有節日的時候放煙火,煙火一放,形形色色的花台,有很多,我們看,很漂亮。如果你要想像,只能透過這個去想像,但是也想像不到那個真實的情況,你要悟入這個境界,你才會見到這個事實真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你看變成無量花,那個花還有台,這個台上又有無量大眾,無量大眾在花台上面,這個就是不可思議境界。在《維摩詰經》講,芥子納須彌。《華嚴經》講的,更不可思議,一毛端,我們毛細孔那個尖端,我們肉眼都看不到的,那個毛端可以容納整個宇宙,所有諸佛世界都在裡面,這個你怎麼去想也想像不出來。但是我們透過現在的科技也可以想一個彷彿,現在一個小晶片可以容納一部大藏經,很多東西都在裡面,它就一點點,但是裡面很多資料。所以科學愈發展,我們就知道佛經講的不是神話,真的是這樣,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增長信心有一定的幫助。

  這些無量大眾在這個花台上幹什麼?就是說法,『說十四正行』,十四正行就是前面講的十四忍,說這個法。這個法主要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修學的一個層次,方方面面各個層次的。我們抓住這個宗旨,我們修學就方便了,就是修般若智慧。這些名相它是一個方便,幫助我們去悟入自性般若,它是一個方便,我們可不能在這個名相上面鑽,明明叫我們不可思議,我們又要思、又要議,而且叫我們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我們偏偏不離,真的搞無量劫也悟不了。

  所以過去,我記得早年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景美華藏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有一次,那個課是《百法明門論》,屬於唯識學的。百法就是把整個宇宙精神、物質,歸納為一百法,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當中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九十四種,六種無為中,五種是相似無為,最後一種是真如無為,把所有的萬事萬物歸納為一百條。那個時候都是大專生去上課,我就聽老和尚講,說你們來學《百法明門》,那個論的題目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要你明門,你不要學了《百法》之後,變成百法黑門。他說為什麼會黑門?就在那個名相、語言文字,好像進入一個羅網一樣,鑽都鑽不出來,那個明門就變成黑門。要會學,要善學,這樣我們才能開悟。所以說這個十四正行就是說般若智慧,這個正行就是正確的修行的一個門路,離開般若那就不是佛法,就修偏了,沒有般若智慧那就偏了,那不是佛法,變成世間法。

  下面講,『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寶華,各坐虛空台上,說十四正行,受持讀誦,解其義理』。上面是講菩薩眾,菩薩眾聽了十四忍之後,歡喜信樂,非常歡喜,法喜充滿,聽佛說了之後,菩薩又去輾轉的說法,輾轉再去說法。這個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法輪常轉,這個法輪要不斷的去轉,像那個車輪你要不停的去轉動,不能停在那裡不動,要去轉動,它才有作用。這個是比喻形容講經說法,就像那個輪子一樣要常常動,不能不動,那就不起作用。像我們到西藏去,還有藏傳佛教的寺廟,密宗的,它都有一個輪,那個輪大家都要去轉,去轉那個輪,它也是有它表法的意義在,那個就是轉法輪,裡面都刻了一些經文。那個經文為什麼要去轉?就是要去轉法輪,怎麼轉?你要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他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講經說法。

  講經說法的方式很多,上講台是其中一種主要的方式,但是平常佛在路上托缽,遇到一個人有問題,有時候講個幾句話,那也有經典,二、三行而已,那個阿含部裡面都有。我們生活當中的問題太多了,什麼問題都會去請教佛,為什麼請教佛?一定是世間這些各行各業他們沒有辦法解答的,聽說佛能解答,大家就去找佛,一定是這樣的。像現在有很多人來佛門,沒有學過佛的人來佛門,我們就知道,一定是有事情才會來,沒事他不會來。所以俗話講「無事不登三寶殿」,沒事他不會來的,他一定遇到困難,這個世間沒有人有辦法給他解答,想一想只好去找佛,看看那邊有沒有辦法幫我們解答這個問題。所以這個是表示說法,說十四正行,主要講般若。我們這部經,六百卷《大般若經》不管怎麼講,你要抓住是要學般若的,那就不會錯。你不要把這個主要的宗旨忘記,在文字名相鑽來鑽去,那就錯了。

  這是講天眾,天人他也聽經,這些天人為什麼聽經?還是過去生學佛的,過去生沒有學佛的天人,他也不會來聽經,就像我們人一樣,我們看人這麼多,你看有幾個人來聽經,沒幾個。我們樓下麻辣火鍋恐怕客人多的時候人都比我們多,他在那邊吃麻辣火鍋他不會上來,對不對?我們招牌弄得很大,他也看到,一定看到的。有的從海外來吃的,還有一些明星來吃的。我在七樓有時候被吵得不得安寧,以前睡在二樓,那更吵,常常聽到一些女學生在尖叫,我以為發生什麼事情,趕快跑出來看,結果是追一個明星,大家好像瘋子一樣在追,原來那個明星跑來這裡吃麻辣火鍋,被她發現,在那邊尖叫,吵得連七樓的窗戶關起來都還聽得到。所以,他沒有善根,他不會來的。我們看到這個天眾,我們就我們人間這個人你去推理,你就可以體會到,那個天人他過去生也是有善根的,不然佛去天上講經說法,他也不會來聽。

  天人有神通,「十八梵」是色界天人,色界有十八層天,那叫梵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是色界天人。「六欲天王」,欲界天有六層天。色界天、欲界天的天王也散寶花,也跟菩薩一樣散寶花,也是「各坐虛空台上,說十四正行,受持讀誦,解其義理」。色界天人、欲界天人也跟菩薩一樣,聽完佛講這部經也非常歡喜,也散花,散的也是寶花,花上有台,個個坐在虛空台上,坐在那裡也是說十四正行,說前面講的十四忍,聽佛講完之後,他們輾轉再說。在人間波斯匿王是十六大國王的領導人,色界、欲界天也有天王,他們也有行政組織,也有天王,天王一定講給他們管轄的天人聽,就像這個國王他聽佛講完,他明白了,他開悟了,他回去也會講給他們那個國家的人民聽,跟這個道理是一樣。

  聽就是「受持讀誦,解其義理」。受持就是你要懂得觀照,懂得觀照叫做受持,讀誦,解其義理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受持就是起觀照才叫受持,如果你沒有起觀照,就不叫受持,只有讀誦,沒有受持。你懂得起觀照才叫受持,我們現在如果不懂觀照,只有讀誦,沒有受持。你必定要受持讀誦,你才能解其義理,才會開悟。現在要問,要怎麼樣受持,要怎麼觀照?老和尚給我們教得很清楚,他天天講、常常講,我聽了大概不止一萬次以上,好像幾萬遍了,沒有用計算機累計起來,幾萬遍有了,怎麼都是講這個?因為我們沒有受持,只有讀誦,受持才能修行。

  受持也是有層次的,這個根性,上上根人,像六祖那樣,聽人家念《金剛經》,念了一段,他開悟了。他那個開悟,而且不是小悟,他是大悟,但是還沒有達到徹悟。所以那個客人勸他,趕快去參五祖,請五祖給你印證,幫助你徹悟。所以去黃梅住了八個月,去碓房舂米舂了八個月,五祖看看因緣成熟了,觀察因緣成熟了,有一天到碓房去,在地上用拐杖敲了三下,六祖就知道,叫他晚上三更到他寮房去。去了之後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因為六祖是聽人家念《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當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徹底的悟了。那個時候在廣東曹溪聽客人念《金剛經》,那個是大悟,還沒有徹悟,到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時候是徹悟。徹悟,他就心得報告,就講了五句心得報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講了五句,就是他開悟後的心得報告。這個報告講出來,五祖知道他徹悟了,沒錯,衣缽就交給他,下面不用講了,他全懂了。

  像上上根的人他讀誦經典,他甚至自己不用讀誦,聽人家讀誦他就開悟了,他不認識字,就聽人家念他聽到開悟的,如果我們自己讀誦,當然根器好的會開悟,這個是比較高的。再來,受持讀誦,就是我們老和尚講,我們沒有辦法像六祖那樣聽個幾句就開悟,我們讀了幾百遍也開不了悟。所以我們老和尚現在給我們講,什麼叫受持讀誦?就是你讀經不可以去想它的意思,規定的,你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讀誦的時候跟你在研究經典去查資料那個不一樣的,你要分開的),讀誦的時候,其實讀誦經典的時候,跟密宗那個念咒,跟淨土的念佛,跟教下的修止觀,是同樣的道理,它只是用讀經這種方法、這個方式,原理原則是一樣的。你要讀哪一部經都可以,甚至你讀其他宗教的經典也可以,你只要掌握住這個原理原則,你讀什麼都會開悟。原理原則是什麼?修戒定慧。

  這個也有實際的例子,這個不是隨便講的,你看禪宗那些公案,《景德傳燈錄》、《指月錄》,這些都是禪門參禪大徹大悟的。參禪大家都常常聽說參話頭,那個話頭是沒有意思、沒有理路的,你說念其他宗教經典,它還有一個理路、一個意思,那個話頭是一點理路意思都沒有的,他去參那個參到開悟,誦經怎麼會不開悟?那個話頭什麼意思都沒有,而且那個我們都摸不到邊的,那個沒有理路、沒有意思的,我們也想不通的,一句話叫你去參,莫名其妙的,感覺怎麼這個話,就不准你想的,他用這個方法。禪宗它的手段跟教下是不一樣的,教下給你講道理,給你說明,有條有理,給你分析這樣;禪宗是先把你的妄念切斷,弄一個無頭無尾的話頭給你去參,沒有義理的,你要想也沒得想,這樣你在這個當中想也不是,不想也不是,這個當中提起那個疑情,這是他頓悟的一個關鍵。教下是用讀誦,讀誦一面讀一面去想,肯定不會開悟。那要怎麼讀?你每一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楚,讀得明白,不要讀錯,不要讀漏掉,恭恭敬敬的這樣一字一字一直讀下去,妄念起來不理會,你就一直讀一直讀,讀久了妄念慢慢就少了,少了之後心慢慢就定下來,心定下來有一天就豁然大悟。但是你還沒有大悟之前會有很多小悟,我們沒辦法像六祖那樣,我們只能用漸悟的,你現在讀一讀,總是這當中有哪一段哪一句,忽然有一個體悟,那個就是小悟。小悟你也不要理會,不要再去想那個悟的,你又夾雜妄想進去,你也不理會,明白了,明白就好,然後再繼續念,後面還會有更多的悟處。

  所以老和尚現在勸大家,你念一千遍有小悟;不是說你念到一千遍才會有小悟出現,你在念這個一千遍的過程,可能念第一遍、第二遍多多少少會有一點悟處,你念到一千遍,這個小悟累積的也多。根性比較好的念一千遍,的確也可以大徹大悟,人家六祖都不要一遍,幾句就大徹大悟,當然一遍大徹大悟不是說不可能,主要是個人根器不一樣。我們根器比較差的,老和尚說念一千遍,小悟;一千遍沒有大悟,再念一千遍就中悟,小悟再累積就變成中悟;還沒有大悟,再念一千遍(第三個一千遍),你累積這個中悟就變成大悟;還沒有徹悟,再念二千遍(再念第四個一千遍、第五個一千遍),要念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樣為止。所以現在規定五千遍,你自己選看你喜歡哪一部,但是你不能選《心經》,《心經》要加倍。你選《心經》就比較快,你選《心經》恐怕要念十萬遍,因為它很短,我們念《彌陀經》可能也要念一萬遍以上。

  我們這樣念經,字不要念錯,不要念漏掉,你這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就叫受持讀誦,受持讀誦是這個方法。過去我在三重佛學會也有同修問我問題,他念《無量壽經》,老和尚說《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就大悟了,他說他都沒悟,他不念了。我說不悟還要繼續念。他說老和尚不是講念三千遍會開悟,我念三千遍了,沒悟,他不念了。我說你還要繼續念,沒悟還要繼續念。沒有悟,為什麼別人讀會開悟,我們讀不開悟?總是有個原因,是不是我們沒有依照老和尚指導的方法,這個也是古大德教讀誦的方法,印光大師在《文鈔》都講得很清楚,讀經你就至誠恭敬的讀就好,不要一面讀一面去想它的意思。什麼叫至誠?就是你不能去打妄想叫至誠。你一面讀一面去想,打妄想,心不至誠。誠則一念不生,心才定,智慧才開。你胡思亂想,愈想就愈離譜。所以老和尚講,經有意思是你的意思,佛沒有意思的。沒有意思那才是真實義,因為它一起作用,一講它有無量義,它是活的,不是死的,你有意思你是死的。我們就用讀誦,像《仁王經》,你喜歡讀《仁王經》,也可以,或者有人說他喜歡讀《金剛經》,都可以,甚至你讀基督教的《聖經》也可以,讀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也可以,讀道家的《道德經》也可以,讀儒家的四書五經也可以,你只要抓住這個戒定慧的原則,讀什麼都會開悟的。這個原理原則不會用,你讀佛經也不會開悟,不要說讀其他的經典,讀佛經都不會開悟。

  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受持讀誦,受持讀誦是幫助我們在生活當中去修行的。我在三重佛學會遇到這個居士給我問這個問題,也有一些居士聽老和尚講,《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就會開悟,不只他一個人有這個問題,有很多人都念三千遍了。真的比我用功,我都還沒有念到三千遍,因為雜務太多,念經也是要有時間,干擾很多。但是有很多同修真的很發心,他真的念三千遍,甚至有人念一萬遍的都有,現在念三千遍的大有人在。有的念的他開悟了,像東北劉素雲居士,她念《無量壽經》念十年,念開悟了,依照老和尚講,起碼她有大悟。開悟之後,她沒有念過的經,人家請她講,她都會講。因為悟入經的教理,它是一樣的,相通的,教義是局部性的,教理是同樣,因為真理只有一個,都是依這個理來講的,理是一個。教義就是說它有對象、有時間,講哪樁事情,它有個局部性的,譬如說我們講淨土,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教義這一部分,或者講哪一部經,它都有個教義,教義它有局部性,教理它沒有局限性的,它都是相通的。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

  有一些同修他念了三千遍,有的念了五千遍,有的念了一萬遍,念到最後不但沒開悟,還增長煩惱,為什麼增長煩惱?增長我慢。怎麼增長我慢?有的人說他讀三千遍;另外一個同修說我念四千遍,你差我一千遍,我比你強;另外一個就站出來,我念五千遍,你們都不夠看;另外一個說,你五千遍算什麼,我念一萬遍。這個經愈念,老和尚看他們愈念怎麼愈不對勁,怎麼都沒開悟,沒開悟開什麼?開煩惱。煩惱不斷的開發出來,不斷的增長,就不對了,怎麼得到反效果?後來我們老和尚,這就叫做講經說法,他是什麼時候、什麼對象、什麼情況,他那個經是活的,因為看到這些人出現這個毛病,你要針對他的毛病跟他講,什麼叫開悟?大家以為我比你強,我是開悟,你沒悟,其實那是煩惱。所以老和尚講,念三千遍沒開悟,什麼叫開悟?那個高層次的不跟他講,因為他不是那個根器,不跟他講那麼高的,講了他也不會理解。你就要跟他講一個他能體會的,什麼叫開悟?你讀這個經,發現自己的毛病就叫開悟。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毛病?沒有,那沒開悟。事實是這樣的,如果他有發現毛病,他就不會貢高我慢,你念三千遍不夠看,我念四千遍,在比賽。我說老和尚沒有發一個獎牌,好像足球比賽發一個獎牌給你,沒有,你們比賽什麼?那就錯了,搞錯了。

  所以我們讀經就是你要受持,發現自己的毛病就是開悟,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叫修行,你這樣才會悟。六祖也是這麼說的,你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講,「改過必生智慧」。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看《壇經》的人,六袓講這兩句大家都沒注意,大家都注意他寫的那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家都重視那一首偈,那是他開悟的一個心得、境界。他怎麼開悟的?他有個過程。所以六祖也是看到跟他參禪的人,很多人參了半天沒悟,所以他後面才會講「改過必生智慧」,講了兩句話,很簡單,但是大家沒有去注意,沒有注意那兩句,夏老居士給我們挑出來,畢竟善知識是真的不一樣的,把重點給我們挑出來。老和尚講的,發現毛病就是開悟,改正過來就是修行,你才會開悟,沒錯,祖師大德、佛菩薩都是這樣教人的。我們讀《無量壽經》,講到自己哪些毛病,我們知道我有哪些毛病,那你就開悟了。如果讀了三千遍,甚至三萬遍,沒有,我一個毛病也沒有,那肯定他沒悟,那是真的。我們讀《般若經》是要修行,《般若經》的層次比較高,《般若經》是教我們斷妄想根的,把那個根斷掉。我們一般看方等,大乘經,像我們讀《無量壽經》,方等部的,《地藏經》,這些我們比較有一個明確具體的修行,講五戒十善,這些我們一般凡夫比較容易知道怎麼修。般若你要講解、要說明,你也知道怎麼去修。

  我們現在這個受持,其實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師講六即佛,第一個「理即佛」,理就是理論上,所有一切眾生他本來就是佛,但是眾生不知道他是佛,所以你跟他講你會成佛,他說我不敢當,我是凡夫,他不承認,因為他不知道他有佛性,這叫理即佛,理論上講大家都是佛。第二個「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比理即佛要高一層,名字即佛就是有學佛,聽經聞法,知道我們有佛性,我們本來是佛,但是還不是真佛,是有名無實,理論上是佛沒錯,但是還沒有達到佛的層次。怎麼樣達到?你從聽經聞法,這個道理明白、理解了,這個叫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是有解但是還沒有行。如果分的比較細,名字初心是行的部分還沒有,名字後心他就有開始在行,在修了。真正功夫得力,是再提升「觀行即佛」,觀行即佛就有功夫,這個功夫層次也很多。觀行即佛再提升就是「相似即佛」,斷惑了,從小乘初果須陀洹到阿羅漢,圓教初信位到十信位,都叫相似即佛。再提升就是「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就是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分證即佛。第六個「究竟即佛」,就是妙覺位,圓滿成佛,入妙覺位。

  我們現在聽經聞法,經有的同修也聽很久,對這些道理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還沒有去落實,還沒有去修行,停留在名字即佛,有解無行。觀行這個層次也很多,我們根據經典有三等,最高的叫觀照。觀照就像《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照一下手,就像禪宗參禪一樣,你要離心意識參,你觀照就是要離心意識,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是一樣的,離心意識,那個才叫觀照。觀照你功夫用得深了,心得定了,那個叫照住,照住了,這個心不動,定了。定到一定的深度,他就照見,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教下、禪門、顯宗、密宗也是這個原理,一樣的。我們如果不會離心意識,因為我們一起心動念就落在心意識裡面,還有觀想,我們淨土宗有觀想念佛,密宗也有觀想,密宗他觀想一個種子字,或者觀想其他的。我們淨土也是有觀,《觀無量壽佛經》,觀落日,觀水觀,觀蓮花座,觀佛的白毫,觀佛身,觀菩薩身,十六觀。十六觀,持名念佛是十六觀的最後一觀,還有觀像,看佛像,觀想,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觀想,第十三觀是觀像,十四、十五、十六是九品,九品那個修因就很多了,最後下下品往生,大開持名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十六觀壓軸好戲最後一觀,這個是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觀想,密宗、淨土還有教下都有觀想。觀想心要細、心要定,要放下萬緣,這個觀想才能成就,光觀一個日觀,難度就相當之高。

  我們如果心還很粗,經典上也有跟我們講,觀察,我們用觀察。觀察從外面去觀,觀察,我們可以從觀察開始。觀察,像《八大人覺經》講,「如是觀察,漸離生死」。觀察什麼?「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你這樣觀察,對外來觀察這些,然後再回歸內心,你就放下了,可以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都屬於觀行即佛。我們現在念佛,其實這句佛號你會念,你直接就可以用觀照,但是我們還沒有辦法達到,那我們先用持名念佛,這是第十六觀。我們現在用觀察的,我們比較有辦法下手,觀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就是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你能用得上這個功夫就算很不錯了。因為我們在生活當中紛紛擾擾,常常有些人事物來,特別是煩心的事情,佛號都忘記了。所以你能夠時時刻刻提起這句佛號就是觀察。觀察就要用心,用心你才能觀察,如果沒有用心那常常忘記,要用心常常提醒。像《彌陀經》講「執持名號」,執持,就像這個杯子我們要拿起來,這個叫執持,持是提手旁,你要抓住,要持,你一鬆就掉了,你念佛就要像拿這個杯子一樣,你不能放鬆,你一放鬆它就掉了。我們現在常常放鬆,杯子常常打破。所以念一個禮拜能一心不亂,這是真的,甚至不用一個禮拜,一天就一心不亂;換句話說,我們沒有執持的在念,常常放掉。所以打了好幾百個佛七,還是心亂糟糟的,是這個原因。執持,那個心態就不一樣了。

  一些古大德修行有成就的人,為什麼他念佛能得力,我們怎麼念都不得力?這個還是要有觀察的功夫,像印光大師觀察、觀想,去想,觀想。印光大師他是觀想什麼?觀想死那個字。講到死,大家都知道人都會死,也常常看到人家死,我們認識的人死了不少,今年就死了不少,我們悟字輩的出家眾就死了七、八個。看到別人死,我也會死,有一天我也是跟他們一樣會死,但是我們常常把這個忘記。常常忘記,提不起來,為什麼提不起來?因為我們這個功夫用得不夠。印光祖師他功夫用夠了,他怎麼夠的?他去觀想,他時時刻刻提起觀想。所以他老人家講,這個死字要貼在額頭上。如果貼在額頭上,你不去時時刻刻做那個觀想,也不起作用。殯儀館在燒死人,一天到晚看人家在死在燒,他都觀不起來;不是觀不起來,他沒在觀,他只有在看,他沒有觀,他常常看。印光祖師他提起觀照、觀察、觀想,觀想那個死字。

  人如果想通了,真的他都放下了,你說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計較什麼,自然他就放下。所以這個字,經典上講觀無常,祖師講得比較具體,因為講無常,無常無常,大家還是體會不夠深,祖師大德乾脆就寫一個死字,看得清楚一點,其實那個就是經典上教我們的觀無常,觀。八萬四千法門都在一個觀,你懂得觀,功夫才會得力,你不懂得觀,修了無量劫也不得力。你要觀這個死,觀死,好恐怖,觀其他的行不行?可以,你來觀蓮花,或者觀極樂世界的寶樹,你要真正作觀才行。觀那個幹什麼?觀死、觀苦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你的願才生得起來,不然你是口頭發願。嘴巴我也會念,我念得比大家大聲,但是你心裡有沒有真正願意去,聽到死就嚇得腿軟,那就是假的。真正願生西方的人他真的就不怕死,而且希望早一天死,早一天去,那才是叫真發願。還怕死,那個都沒發願,騙我們自己可以,騙不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我來了,就把你嚇壞了。你是真的,跟佛就感應了,你真發願就真感應。假的,嘴巴講的,有口無心,那沒有感應。關鍵你要有心,真心才行。

  為什麼我們願發不起來?不知道極樂世界的好處,也不知道這個世界的苦。所以有一個同修問我們老和尚說,他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那個願就是發不起來,怎麼辦?老和尚說你《無量壽經》讀一千遍,願就生起來了。為什麼生起來?因為《無量壽經》它講得詳細,把我們娑婆世界的情況講得淋漓盡致,「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你只要這一句觀得起來,你肯定放下。我們人在愛欲之中,不是生你自己來,死你自己走嗎?有人陪伴你嗎?沒有。「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受苦、受樂都自己要去承當,誰都代替不了,是不是這樣?是這樣,但是我們常常忘記,總覺得這個世界還滿好的。所以放不下,放不下那個願就生不起來。

  所以你真要去西方,這個觀就很重要,或者你觀極樂世界的寶地,讀《無量壽經》你會心嚮往之,這個世界你自然就放下了。我們有受到病苦的時候,我們就要觀想,極樂世界無量壽,身無病苦,金剛不壞身,我們就這樣想。像我牙齒痛,都掉光了,就想極樂世界不會掉牙齒,趕快去,這個世界會掉牙齒很痛苦,吃飯是受罪,就要觀,觀苦,苦、空、無常、無我,這個願才生得起來。所以病苦來也是給我們觀想的,有病苦來我們要發願不求病好,求趕快往生,往生就沒有病苦了,信願生起來,念佛就相應。

  觀想要有作意,我們要先作意,作意就是說剛開始你這個觀還不習慣、不自然,你開始要勉強。勉強,就是忘記了,趕快提起來,好像我們念佛,忘記了,趕快提起來念佛,剛開始就很勉強,因為常常忘記。「始則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勉強,勉強到一段時間,習慣就成自然,自自然然不念而念,佛號就起來了,要從這個過程來下手。觀想,如果你一個觀成就,就可以往生,不用觀多,十六觀你任何一觀觀成就都能往生。所以觀佛身,在《觀經》佛也給我們講,整個佛身,我們凡夫的心太粗了,觀不起來,佛勸我們,你就觀那個白毫,那一相你觀成了,整個佛身也會現前。

  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有個公案,古時候有一個人他很嚮往崑崙仙人,他想修仙,一天到晚就站著看著崑崙山,就是他想見崑崙仙人,就在那邊觀想崑崙仙人現身給他看,觀了一段時間,他很用心作意去觀,果然有一天崑崙仙人就現前,帶他去修仙,成仙去了,在古時候有這個公案。蓮池大師後面他有個評語,蓮池大師講完這個公案,想見崑崙,崑崙仙人帶他去修仙,他要修仙的,他說這個人他沒有聽到淨土法門,如果聽到淨土法門,他這個心去觀想極樂世界,肯定成就的,極樂世界就現前,他不是只有成仙,仙還在六道裡面,他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蓮池大師給我們舉出來,就是說你觀想就是像那種心態去觀。

  所以任何法門,你一個法門成就就全部成就,你觀察、觀想、觀照選一個,不行我們用讀誦,再不行我們用念佛,門門都能通無上道,關鍵這個原理原則、這個要領我們要懂得,不懂得你就修偏了。你懂得這個受持,其實受持就是觀行,講簡單一點,你沒有觀行就是沒有受持,你只有讀誦。我們再講簡單一點,現在不是大家在修《弟子規》嗎?《弟子規》有很多人會讀會背。過去王財貴先生在大陸提倡讀經,去請問我們老和尚一個問題,他說這些學生讀經,讀到最後都瞧不起父母,回去就是拿著這個指責父母,貢高我慢都起來了。那個就是只有讀誦,他沒有修行,他沒有依照裡面的義理去修,佛法叫觀行,你去觀察去修行,沒有,沒有就是這樣,得到的是反效果。所以我們讀了經之後,要在生活當中去觀察、修行,那你就有受用,在生活當中去落實,這個叫受持。不然你讀《弟子規》,只有讀誦,只有講解,你沒有受持,沒有受持它還是不起受用。所以受持讀誦,世出世間法都是一樣的,要受持讀誦。讀誦為了方便受持,解其義理,你才能解其義理,解其義理也是要我們生活當中去落實、去受持的,所謂信解行證。

  下面講,『無量諸鬼神,現身修行般若波羅蜜』。鬼神道是屬於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餓鬼是講鬼道最苦的一個代表,其實鬼道不是統統都是餓鬼,光是餓鬼也有很多種類不一樣,有焰口鬼、有真正的餓鬼,餓鬼的種類也很多,還有無財鬼、少財鬼、有財鬼。鬼神跟人間一樣,在鬼道裡面也有大福報的,大福報是什麼?鬼王、閻羅王,就像我們人間做大官的,做省長、做總統的、做縣市長的,他有大福報。所以鬼神眾當中也有過去生學佛的善根,臨終一念差錯,墮到鬼神道去。鬼神道也有佛菩薩在教化,有地藏菩薩、觀音菩薩、諸佛菩薩都有,十法界都有佛菩薩在教化,六道法界佛菩薩就更多了,在教化眾生。佛菩薩教化眾生,有善根的諸鬼神,他現身修行般若波羅蜜,現身就是說他現在的身分,現在的身分是什麼?鬼神眾的身分,他這個身分也可以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但人可以修,鬼神也可以修。所以講這部經鬼神也歡喜,後面「護國品」會講到,人間沒亂,「先鬼神亂,鬼神亂故萬民亂」,萬民亂就百官王子共生是非,就是做官的,我們現在講政治人物互相罵。現在選舉到了,大家打開報紙,是互相讚歎還是互相罵?還有人跟我講台灣很好。我說很好為什麼要罵來罵去,根本就是粉飾太平,很好應該互相讚歎,為什麼一天到晚在罵,可見得很不好,是不是?這些人頭腦都有問題。所以百官就互相是非,當官的、從政的互相講是非,罵來罵去的,這些亂故,天災人禍就來了,災難就來了,是這樣的。大家講,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理解的。我們需要的是智慧,現在全球人類缺乏的就是智慧,沒智慧他所作所為就是會造成很多災難,負面的作用。

  所以二OO五年,美國、加拿大同修請我去巡迴演講,我當時就給同修講,因為到美國去念書的同修大部分都是博士、碩士,不是博士也是碩士,都是科學家,我就跟他們講,我說科學家很聰明,但是沒智慧。為什麼說很聰明?因為他能發明很多科技出來。為什麼沒智慧?發明出來,有一些負面作用出來他沒辦法處理,這個叫世智辯聰,聰明沒智慧,八難之一。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什麼叫智慧。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還有很長的一段經文,我們明天晚上同一時間再繼續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