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20/2/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15-007-003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四十五頁,我們從倒數第一行看起。昨天我們學習到「兵奴法」。

  【大王。未來世中。一切國王。太子。王子。四部弟子。橫與佛弟子書記制戒。如白衣法。如兵奴法。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立籍為官所使。都非我弟子。是兵奴法。立統官攝僧典。主僧籍。大小僧統。共相攝縛。如獄囚法。兵奴之法。當爾之時。佛法不久。】

  國王設「兵奴法」,把僧人編在名冊裡面來使喚,這個就是兵奴法。佛交代給這些大王,不能把比丘、比丘尼立籍、編制,好像軍隊一樣編制來為官員所指使,這個就不是佛的弟子了。佛弟子一定是要依佛教導來定這個政策,尊重佛的這個戒律,尊重佛教的僧團,不能以這個兵奴法來編制這些比丘、比丘尼。我們看一百四十五頁最後一行:

  【大王。未來世中。諸小國王四部弟子。自作此罪破國因緣。身自受之。非佛法僧。】

  這是佛又叫著這十六大國王,『未來世中,諸小國王四部弟子』。大國,還有小國,小國就更多了。「四部弟子」,就是四眾弟子。『自作此罪破國因緣,身自受之,非佛法僧。』做這個罪就是上面講的,做這個罪就是破壞國土的因緣,也就是等於破壞國家這樣的一個因緣,自己本身要去承受這個「破國因緣」的果報。「非佛法僧」,這不敬三寶。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大王。未來世中流通此經。七佛法器。十方諸佛常所行道。】

  『未來世中』,那也是指我們現在,流通這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七佛法器』,七尊佛的法器。『十方諸佛常所行道』,這個經也是「十方諸佛常所行道」,都依這個經來教化世界上各國的國王。所以本經經題就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這是十方諸佛常所行道,常常所行的佛道。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諸惡比丘。多求名利。於國王太子王子前。自說破佛法因緣。破國因緣。其王不別。信聽此語。橫作法制。不依佛戒。是為破佛破國因緣。當爾之時。正法不久。】

  這是講末法。末法『諸惡比丘』,就是指出家人,出家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這裡講「諸惡比丘」,諸就是很多。那怎麼是惡比丘?『多求名利』,就是為了求名求利,我們一般講求名聞利養。在我們現前末法這個現象就很多、很普遍,我們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點、提醒,我們自己不知不覺也會墮在名利當中。因為這個環境的影響,看到其他的比丘都在求名利了,我們不知不覺也會受影響,所以親近善知識就非常非常重要了。真正的善知識不求名利,不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世間人主要求名利,這個是古今中外也都不例外的。所以以前清朝時代,乾隆皇帝問他的大臣紀曉嵐(就是編《四庫全書》的這個主持的官員),問他街上來來往往的人那麼多,你能不能知道有多少人?那紀曉嵐給他回答:兩個人。那麼多,怎麼才兩個?他就回答乾隆皇帝,他說這麼多人來這個市區,來這個首都,在京城大家忙忙碌碌的,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就這兩種人。乾隆皇帝聽了就明白了,講得的確也不錯。這個是講我們世間。

  現在佛在這裡講就是出家人,出家人也是一樣,跟世間人一樣,也求名利,求出名、得到利益,能夠多得一些供養。所謂名聞利養,貪求供養,都是求名求利。以求名求利的心,那心就不在道了,心跟道也就不相應。有的人利不求了,但是還求名,這個名關也很難破。所以蕅益祖師講「名關利鎖」,名這一關是一個關卡,利好像那個鎖一樣把我們鎖住了,被這個利所鎖住,被這個名關關住了。所以蕅益祖師講,如果名關未破,利鎖未開,那談不上修道了,再怎麼精進用功修行,都是為了求名求利,跟道就不相應了。但是這也不是很容易就能擺脫這個名利,名利來了我們會迷失;名利沒有來,好像覺得我都不貪名利,這個還不算。真正名利現前的時候,高官厚祿現前了,看動不動心?如果還動心,那這個名利關並沒有破。在沒有名利現前的時候,也就是說雖然名利沒有現前,但是這個名利的心都存在,自己不知道。

  所以過去有一個老和尚,我記得好像看《竹窗隨筆》,他說他都不為名,也不為利了,他不要這個名了。後來,蓮池大師就對他很讚歎說,這個世間出家人,要找你這樣的人真的很難找,很稀有、很少。這個老和尚聽了,心裡就很歡喜,你看我都不貪名,其他人貪名我不貪,心裡就很歡喜。人家給他讚歎、給他恭維,心裡就生歡喜心了。蓮池大師講,墮在這個名當中自己也不知道,其實那個名心就起來了。要人家讚歎、人家恭敬,就生歡喜心了,覺得自己真的不貪名了,那這樣名心就起來。所以這個沒有善知識的提醒,往往我們自己也不容易發現,以為自己不貪名、不貪利,但是當名利現前,能夠透過這個考驗,才是真的不求名、不求利。

  「多求名利,於國王太子王子前,自說破佛法因緣,破國因緣」。這個就是會去攀緣了,跟這個國王攀緣,跟這個太子、王子、當大官的,跟這些權貴攀緣。那攀緣為了什麼?也是為了求名求利。名利很誘惑人,心迷惑顛倒了,迷在名利當中了。自己說破壞佛法的因緣,破壞國家的因緣,自己說的、做的都是破佛法、破國法,破壞國家這樣的因緣,自己也不知道。去攀緣,巴結這些權貴(國王、大臣),所說的都是破佛法因緣,破國因緣。國王他也不能辨別,『信聽此語』,聽信這個惡比丘建議的。『橫作法制』,定了一些法律制度。『不依佛戒』,不依照佛的教誡。不依佛的教誡,接受、聽信惡比丘,求名利的比丘給他建議來制定,「橫」就是不合理的,制定這個法律制度,不依照佛的戒律,『是為破佛破國因緣』。『當爾之時,正法不久』,這個正法就不久了。我們現在是末法,不是正法。因此在末法時期,實在講修一切法門要成就很難,唯一可以成就的只有淨土法門。但是淨土法門雖然不用斷煩惱,但是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是要能放得下,這樣才能往生西方。如果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往生西方就產生障礙,這個我們也不能不知道。

  這段經文是講諸惡比丘,多求名利,去給這些國王太子王子建議,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那變成破壞佛法。那個口號喊的是要弘揚佛法,實際上做的是破壞佛法、破壞國家,這就是「正法不久」。我們現在是末法了,所以這些事情也就很多了。最重要,我們讀到這個經文,也不要看別人,就是回頭來反省自己,我有沒有多求名利?不但貪求還多求,就是多多益善,這個就不對了。最重要,反省自己。好,這一段我們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佛七誡所說未來世事。悲啼涕出。聲動三千。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現。時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語。不制四部弟子出家。當如佛教。】

  佛講經講到這裡,『爾時』就是那個時候,講到這一段經文,這個時候,『十六大國王,聞佛七誡所說未來世事』,七種教誡。『悲啼涕出』,這就是很受感動,深受感動,感動到「啼」,哭啼,哭到鼻涕都出來了。可見得佛說法真的這十六大國王聽得很震撼,也很感動。所以『聲動三千』,那個聲音震動三千大千世界。『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失光不現』,連「日月、五星、二十八宿」,這些星星的光、日月光也都不見了,都不現了,可見得那種震撼、那種感動,真的是感動天地。『時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語』,當時這十六大國王,每一個都至心。「至心」就是真心,至則真,真心,那不是口頭上的,是真心受持佛的話,聽佛的話。「受持佛語」,聽了之後去信受、去保持,依教奉行,這是信受佛語。『不制四部弟子出家,當如佛教』,那就不再去制定這些不如法的法律制度,來限制四眾弟子出家。

  這裡稍微說明一下,「四部弟子」就是有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出家二眾說限制出家,那在家眾他沒有出家,是在家、是居家,這裡講四部弟子是包括在家。出家,過去蓮池大師也作了「四料簡」。第一類是身出、心不出,就是這個身是現出家形相了,但是心還是貪求名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世間的這些名利沒有放下,這是身出家,心沒有出家。第二種是心出家,身不出家,身是在家。有一些在家的大德,他的修持真的是出家了,雖然是在家的身分,但是他跟真正修行的出家人沒有兩樣。像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那真的是心出身不出,是在家居士的身分,但是他生活實在講比出家人還清苦。他有上班,也有收入,每一天吃一餐。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李老師在六十年前,他一天生活費兩塊錢,他一天吃一個饅頭。我們師父去跟他學經教,學了十年,他一天一個不夠,要吃三個。他要三塊錢,李老師兩塊錢,那就不能跟他比了。所以一天吃一餐,而且他自己煮,買一個小鍋有帶把的,大概一點青菜、一些麵線,很簡單的就過一餐了。

  李老師他強調不吃味精。我出家十幾天,跟著日常法師、果清律師,還有簡豐文居士,我們到台中去看李老師,三十六年前了,就是他往生前兩年,我們去看他。跟他談話,他就一直勸我們不要吃味精,不要到外面館子吃。說常常上館子吃飯,身體肯定不好,這個話都是真話。但是有個焦國寶居士在旁邊聽到了,就跟李老師講,老師,我們蓮社還都有用味精。所以李老師他勸人不要吃味精。這個味精,古時候的味精是天然的,後來的味精是化學的,化學吃了對人身體真的就不好,傷肝傷腎。因為現在人吃習慣了,不吃感覺沒味道,沒胃口,實際上吃了是對身體有害。我們縱然做不到完全不吃,也盡量少加,不要那個一湯匙這樣下去。他這個生活實在講比出家人還清苦,衣服穿的都是補的,他住的地方小小的,一個佛堂很小。大家如果到台中蓮社去看,慈光圖書館他那個房間還保留著。所以第二類的是心出身不出,真的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統統放下了。

  第三類的是身心俱出,身出家心也出家,那就是我們佛門的高僧大德。像祖師大德一樣,那身心都出了,印光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些祖師大德都是身心俱出。第四類的是身心俱不出,就是我們一般社會的,身也沒出家,心也沒出家,身心都不出。所以蓮池大師作了這個「出家四料簡」,讓我們揀別出家,我們是屬於哪一種。那標準的出家就是身心俱出。心出身不出,那也非常難得,實在講更難能可貴。出家人還有一個出家人的生活環境,跟社會還是有一個距離在;在家人就是天天要跟這個社會很密切的接觸。像李老師還要上班,還要應酬,還要到大學去教書,那在這個當中能夠出污泥而不染,那更不容易。

  這裡是「不制」,不限制四部弟子出家,四眾弟子出家修行,不能去限制,不能制定法律限制他出家。「當如佛教」,應當如佛的教誡,依照佛的教誡來依教奉行。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大眾十八梵天王。六欲諸天子歎言。當爾之時。世間空虛。是無佛世。爾時。無量大眾中。百億菩薩彌勒。師子月等。百億舍利弗。須菩提等。五百億十八梵。六欲諸天。三界六道。阿須輪王。聞佛說護佛因緣。護國因緣。歡喜無量。為佛作禮。受持般若波羅蜜。】

  經文到這裡就圓滿了,這一段就圓滿了。經文到這裡都屬於流通分。『爾時,大眾十八梵天王,六欲諸天子』,「十八梵天王」,就是色界天(四禪天),色界有十八層天,都稱為梵天。欲界有六層天,叫六欲天,六欲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大梵天王,「六欲諸天子歎言」,歎就是讚歎,『當爾之時,世間空虛,是無佛世』,這個歎也是一個感嘆的話。如果到了末法,這個世間就很空虛,就是沒有佛出世,沒有佛出現在世間。佛出現在世間,不是佛不想來,那也不是佛很想來,佛他沒有心,完全是我們眾生的機感,我們眾生有感,佛菩薩他就有應,我們一般講感應,感應道交。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地球上這個時代的眾生,大家迫切的需要佛法這個是感,諸佛他就應,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這個世間大家都不要佛法,那佛就走了,沒有感應了。所以「無佛世」,沒有佛的世界,就是那個世界的眾生他們還沒有想到要學佛法、要學佛,還沒有這個念頭。

  「當爾之時」,這個就是講末法,這個法滅以後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過了一萬二千年,我們這個地球上就沒有佛法。一直要等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生,降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那時候才再有佛法。這個當中,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運過了之後,一直到彌勒菩薩下生成佛,這段時間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當中沒有佛法,所以是無佛世。沒有佛的時間很長,有佛法的時間很短暫。我們想一想,一萬二千年跟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那相差太大了,不能相比。所以無佛的時候,無佛的世界比較多,時間比較長,有佛出現的時間短暫,不多。所以《無量壽經》用曇花來比喻,如曇花一現,「如優曇花,稀有出現」。

  所以在六道輪迴,在這個宇宙當中要遇到佛法真的不容易,所以佛門有一句話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六道裡面輪迴,要輪迴到人道來作人,得到人這個身體很難。佛在經上用各種比喻,比喻人身難得,爪上土這個比喻我們常聽,還有須彌穿針、盲龜浮木,這三個比喻,都是比喻人身難得。在須彌山放一條線,須彌山下一根針,那個針孔很細,那根線放下來,剛好穿進去那個針孔。我們不要說須彌山,須彌山我們沒看到,也不要說很高的山,就是說我們在這棟大樓五樓,你樓下放一根針,你放一萬條線看能不能穿進去一條,那個機會很渺茫,幾乎少之又少。佛在地上抓一把泥土,再把泥土撒到地上,那個指甲縫殘留還有一些泥土。佛問弟子,是他指甲縫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這個當然不用講,指甲縫很少很少,那個土很少,大地的土那太多了。佛就用這個比喻,比喻說我們得不到人身的機會就像大地土,失去人身的機會就像大地土;得到人身的機會就像爪上土,機會那麼少。所以才說人身難得。

  得到人身很可貴,到人道來作人很難得;但是到人道來作人,如果沒有聞到佛法,那也空過了。在人道沒有聞到佛法,你再大的富貴也是空過;所以最可貴的是得人身又聞佛法,這是最難得的。所以要聞佛法很難。我們看佛的法運時間都很短,我們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以來一直輪迴,這一次到人道來,剛好這個人道有佛法,我們又碰到了,這個很難很難!很難聞,佛法難聞。所以無佛的時間長,沒有佛的世界多。我們現在又得人身,又聞佛法,所以我們就要把握這一生有個成就。特別聞到這個最殊勝的淨土法門,聞到其他的法門還不算最殊勝,是比沒有聞到佛法當然要好了。但是我們末法時期如果沒有聞到淨土法門,我們一生很難得到解脫,修其他法門很難在一生有成就。唯有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這個當中全部包括了,一個最高的,一個最低的,都能度。所以遇到淨土法門,那是最難能可貴的。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爾時,無量大眾中,百億菩薩彌勒、師子月等,百億舍利弗、須菩提等』。這是講彌勒菩薩,菩薩眾,「師子月等」,這一百億的菩薩,以彌勒、師子月,等就是代表,兩位菩薩代表。彌勒菩薩我們很熟悉,這裡舉出彌勒菩薩,也就是當來下生彌勒佛,現在在兜率天。彌勒菩薩他出現在我們人間。我們現在是減劫,減劫就是過一百年,人的壽命平均減少一歲。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人間,那時候平均壽命是一百歲,三千年前。那過了三千年,就減掉三十歲了,現在是剩七十歲。一直減,減到十歲,就是人造惡業減到十歲,草木皆兵,造惡業造到底谷了。到底了,不會再下降了,人開始反省,又慢慢修十善了。一點一點的修,慢慢又提升起來,經過一百年又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也是到了頂尖,又開始走下坡了,好像爬山爬到最高峰,再不能爬上去,只有往下走,走下坡,經過一百年又減一歲。所以一增一減這個時間叫一劫,一個劫,一個增、一個減,這樣是一個劫。

  彌勒菩薩他出現在我們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那個時候是增劫。這個增劫就是人一直修善,壽命一直增長,增長到八萬四千歲。那人身體也高大,體質好,壽命長,資源豐富。彌勒菩薩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人的壽命平均八萬四千歲。我們現在喊萬歲萬歲,我們現在是沒有萬歲,一百歲都很難。到彌勒菩薩那個時候,那真的是萬萬歲,人壽八萬四千歲,增劫。他講經只有三會,龍華三會。第一會度九十六億,這九十六億是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受五戒的,沒有得度,在這個六道輪迴,輪迴到彌勒菩薩出世,遇到彌勒菩薩就證阿羅漢果。第一會度九十六億,他一會都度很多人。第二會度九十四億,就是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受三皈依的,皈依三寶,沒有往生極樂世界,自己修行也沒有了生死,輪迴到彌勒菩薩出世,會碰到彌勒菩薩,那時候證阿羅漢果,得度了。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就是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念一句南無佛的,念一句佛號。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念佛沒有往生西方,他沒有發願往生西方,念佛還是在六道輪迴,輪迴到彌勒菩薩出世,那就遇到彌勒菩薩,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就證果了。這個起碼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當然有根性比較利的,證得菩薩果位、成佛的都有。

  每一尊佛菩薩他們發的願不一樣。釋迦牟尼佛他發願要在五濁惡世減劫的時候來示現成佛,眾生最苦的時候,最不聽話的時候、最不接受的時候,這個時候來示現,他發了願是這樣。所以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減劫,減劫就是眾生不斷造惡業,壽命不斷的減少,釋迦牟尼佛發這個願。那彌勒菩薩他發願,要在眾生大家都修善的時候來示現成佛,所以他在增劫的時候來示現成佛。佛菩薩各人發的願也不一樣,像地藏菩薩他是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每一尊佛菩薩發的願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四弘誓願,總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在六道裡面,甚至在十法界,還沒有入一真法界,甚至到等覺菩薩,都要度。這個全部度的只有淨土,淨土是上度等覺菩薩,下化地獄眾生,這是最圓滿的,也最殊勝的。我們這生遇到淨土,我們當然要發願,在這一生就求生西方。到西方,看到彌勒菩薩下生的時候,我們再來幫助彌勒菩薩,來給彌勒菩薩莊嚴道場,這是最殊勝的。

  所以在這裡這個菩薩眾,「百億菩薩」,提出彌勒第一個,做一個代表,因為他是後補佛,後補釋迦牟尼佛的。師子月等,等就是說包括其他的這些大菩薩。「百億舍利弗、須菩提等」,這個是代表聲聞眾,彌勒、師子月代表菩薩眾。就像我們讀《彌陀經》,有十六大弟子,那是聲聞眾;後面文殊師利、阿逸多,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那是菩薩眾。舍利弗、須菩提等,等就是包括其他的這些聲聞眾。『五百億十八梵』,那就五百億個梵天,梵天有十八層,一共有五百億的天人。『六欲諸天,三界六道,阿須輪王』,這個有的地方翻譯阿修羅王,就是菩薩、聲聞、天人,「三界六道」,阿修羅,這些大眾都來聽佛講這個經。

  『聞佛說護佛因緣、護國因緣,歡喜無量,為佛作禮,受持般若波羅蜜』,聽聞「佛說護佛因緣」,怎麼樣來護持佛法這個因緣。護佛,佛主要是交給國王、大臣,交給國王、大臣來護持佛法。佛法必須有國王、大臣來護持,那才會興旺,才能真正弘法利生。所以在佛教傳入中國,從漢朝傳入中國,你看歷朝歷代,有破壞佛教的三武滅佛,那個時間很短暫;其他的歷朝歷代,當皇帝的幾乎都學佛,不但學佛,實在講儒釋道三教都學。所以他們懂得怎麼來護持佛法,怎麼來當護法。如果沒有這些皇帝來護持,那佛法在中國沒有辦法傳到今天。到我們最近的清朝還是如此,你看康熙、雍正、乾隆,都是虔誠的佛弟子。特別雍正皇帝對儒釋道有深入的研究、學習,印光祖師特別讚歎。其他國外,像泰國、斯里蘭卡,那都是國王學佛,他們來做護法。古代,日本、韓國、越南這些國王都學佛,大家到越南去看,也是佛教國家,到日本也是佛教國家,韓國也是。但是到了近代,那就跟以前不一樣了。現在是總統,民主了,很多總統他不學佛的,不學佛、不認識佛法、不認識佛教,當然他就不會來護持,也不知道怎麼護持。因為他不懂,對佛法是外行,所以管理也管不好,也不曉得怎麼護持。清朝順治皇帝,他自己都出家了。所以國王學佛,也就是代表這個時代佛法興盛,因為國王他有影響力。我們現在就不行了,這個時候沒有國王來護持了。護佛因緣、護國因緣,實在講護佛就是護國,佛法護持好了,儒釋道三教的教育辦好了,那國家哪有不興旺的?肯定興旺。

  這些菩薩、聲聞、天人、阿修羅,聽聞佛說這一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都「歡喜無量,為佛作禮,受持般若波羅蜜」。這個很關鍵的,就是聽完了很歡喜,歡喜不是回家去就沒事了,不是這樣的;歡喜,回去之後要受持,受持般若波羅蜜,最後一句經文是最重要的。這整部經中心、核心就是講般若波羅蜜,講這麼多,就是需要般若波羅蜜。我們學佛為什麼學了枯燥無味?為什麼會退轉?為什麼會墮在名聞利養?這個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他也講了很多,我們看了之後,真的他講的是有道理。我們再看這部經,從頭到尾佛都勸我們要學般若波羅蜜,因為要保護國家、保護佛法,需要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智慧,你有了智慧,你才知道怎麼護持佛法,你才知道要護持佛法;知道佛法的重要,也才知道保護國家,護國息災,那沒有般若就不行。

  所以般若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金剛。所以《金剛經》用金剛來比喻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能夠摧毀一切,不會被一切所摧毀,《金剛經》。也就是說,有般若波羅蜜,有般若智慧,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都能解決。生死的大事都能解決,成無上菩提都能達到,那世間這些事情哪有不能解決的。所以《心經》講得很清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有的苦、所有的災厄,都度了,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前面看到,為什麼名利關突不破,關鍵還是我們沒智慧,沒有般若的觀照,所以伏不住我們的煩惱習氣。般若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我們怎麼學還是看不破、還是放不下,就因為沒有般若波羅蜜,這是顯示受持般若波羅蜜它的一個重要性。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我們這個《仁王經》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明天晚上我們在台北學習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也是講了二、三年沒講完,因為停的時間太長,也希望這次能圓滿,所以明天晚上我們就來學習《千手千眼》。我是預計應該還有兩次可以圓滿,明天晚上講一次,下個星期五在台北再講一次應該可以圓滿。圓滿之後,我在台灣的時間,星期五晚上七點半到九點,我就跟大家一起來學習我們淨老和尚節錄的《金剛經講義節要》,就是學般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宣講《無量壽經》之後,又添講這個《金剛經講義節要》,他老人家把它節錄出來,一條一條的,我們讀起來都讀到精華。學般若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無量壽經》是勸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無量壽經》、《彌陀經》都是勸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真信發願,必須對這個娑婆世界要看破、要放下。如果對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看破,肯定放不下,那放不下,願生西方的心生不起來,還是會留戀這個世界、貪戀這個世界。所以這個金剛般若也幫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幫助我們深信發願;深信發願必須看破放下,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這是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的。他也是念佛的,他標榜的是「教宗般若」,這個教他是宗般若,他是宗《金剛經》;「行在彌陀」,他修行,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的。《般若經》。

  另外有一個大德,也是民國初年的,周止菴居士,他一生也是四十年,跟江味農老居士一樣,四十年專攻《心經》,江味農老居士專攻《金剛經》。所以他有《心經詮注》,是它的權威,《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經》。這兩位民國初年的在家大德,也都深入般若經典,一個深入《金剛經》,一個深入《心經》。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介紹這個註解,他說我們這個時代,《金剛經講義》是當代這個註解的權威;如果《心經》,是周止菴居士的《詮注》,這都是有真正下功夫的,都值得我們來學習的。

  好,今天我們這個經就講到這裡圓滿。明天晚上我們大家來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經》。我們來念佛迴向。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