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11/7/2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13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治要》三百六十句,從為君者、為領導者懂得「戒貪」,懂得「懲忿」,懂得能夠「遷善」、「改過」這些立身的修養。上次我們有講到了「敦親」的部分,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他對家裡人都不能愛護,對下一代都不能好好的教導,而能夠去愛人、教導人民,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古聖先賢在闡述人生的道理特別重視務本,要從根本下功夫,本立而道生。所以修身齊家是治國,是治理企業、治理團隊很重要的修養基礎。上一次《孝經》裡面講到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一個人修養大根大本就在愛、敬二字,從愛自己的父母,到愛家人、鄰里鄉黨,以至於愛社會大眾。我們步出社會與人相處,假如有對立、有磨擦,就是我們這個愛敬的心,沒有真正從心底裡面發出來。真的發出來,真的東西不會變才叫真,會變的叫假的,真則不變,真則不假。

  所以我們看古代孝子,他為官都是仁民愛物,因為孝是仁愛的原點,他的孝是真孝、是至孝,愛心就發出來了。所以我們對人愛敬心不足,還是源頭的活水這個孝道有虧。我們常常知道反省很重要,而我們每天跟同事、跟朋友有不恭敬,有不為人設想,有發生磨擦,有心裡不愉快,愛敬有問題,而且是從對父母的愛敬心缺乏。就像大夫治病,你得找病根出來,所以我們很多德行上的缺失,很可能都是孝道上的不足,反省從孝反省能找到根本問題。孝心開,百善皆開,我們對父母有沒有時時愛敬存心,絲毫沒有忘懷這兩個態度。而且與人相處不愛敬,跟人家相處有衝突,讓父母操心,還怕我們出門在外惹什麼事情,跟人鬧不愉快。「德有傷,貽親羞」,只要父母還擔心我們的修養、我們處世的不足,就是讓父母還在為我們操勞,就談不上盡孝。所以真正有孝心的,決定不是只有說,拿多少外在的物質去供養父母而已,還要養父母之心,讓父母不擔心我們,時時放心。還得從修養提升下手,還得除去自己這些不好的習氣,所謂貪瞋痴慢疑這些習氣。

  其實冷靜想想,我們假如會讓父母操心,坦白講,走到哪也讓領導操心,為學也讓老師操心,這是一定的。人能念念想著父母,不敢有辱父母,不敢讓父母操心,他有這樣的心境,他到單位去自然就是忠臣,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報恩的心起來了,他不願給領導擔憂。大家有沒有想到,上個禮拜我們聽郝鐵龍董事長,大家記得這個鐵字的來源沒有?「謙受益」,謙虛符合天道,不能太張揚。您看郝董他讀書的動力在哪裡?工作的動力在哪裡?事業的動力在哪?全部在孝道,我趕緊讓我父母過上好日子。而您看他到單位去,他說我一定做到,讓我的領導豎大姆指,「親所好,力為具」。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規》,所有處世最重要的心態,都是《弟子規》這些經句建立起來了,就在家庭每天發生的細節當中。所以在修學的路上,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

  所以發現問題不是壞事,發現自己的習氣、病根不是壞事,假如覺得發現病根很難受,那根還沒找到,什麼是根?好面子是根。發現問題了,人家指出來還難受,那是我們的面子障住了我們自己,那不是真愛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有明德、本善的人,念念想著趕緊對治這些習氣、染污。有人告訴我們了感激都來不及,他幫助我恢復我的明德、本善,怎麼還會聽了不高興?看他不順眼,那是糊塗,那是放縱自己。所以修學的路上學貴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別人提出來你有這個毛病,當場還給自己台階下,還講得冠冕堂皇,不肯當下改過,這個對道業都有損。「天下聰明俊秀不少」,真的資質很好的人不少,「所以德不加修」,德行不能提升,道業不能精進,「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有沒有遇過別人指出我們的習氣,我們說好、好,我改不就是了嗎?我們有沒有這麼樣回答?

  聽思聰,人家一聽這能改嗎?不只不能改,當下習氣在現前,講這句話的時候第一瞋恨心起來,第二傲慢的態度起來。所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得從這個心地當中下功夫。所以觀心為要,修身最重要的,時時要善觀這一顆心,起心動念錯了要趕緊改過、趕緊修正,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這一句《孝經》的話,提醒我們時時愛敬存心,「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愛敬能夠堅持一個月,保證大家煩惱輕智慧長,這格物的功夫就大大提升了。人有愛敬存心的時候,就沒有瞋恨,就沒有傲慢,就沒有自私自利。愛是念念為人想,敬是對人尊重不輕慢,所以修身齊家,也都是從這個愛敬的功夫。唯有愛敬才能家庭和睦,進而能夠經營好自己的事業;家庭常常吵吵鬧鬧這個心神都不寧,事業也很難長久。

  而接下來下一句,第十九句是出自《孔子家語.大婚》這一篇,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我開始念,你們就跟上,預備起: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是故君子無不敬也。敬也者。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其本。則支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則大化愾於天下。】

  我們讀到這一段,可以釐清一個對我們中華文化,非常嚴重的錯誤認知,很多人都說我們中華文化不尊重女人。您看看這是聖人,至聖先師講的一段話。其實近代都覺得比較尊重女人,形式上看,好像比較尊重女人,女權運動愈來愈多。諸位女同胞,你們覺得被尊重了嗎?立了很多法律,女人有從政的權利,有什麼的權利立了很多,大家覺得有沒有被尊重了?大家冷靜去看,法律是很多保障女權,可是女子受傷害的事件有增無減。而雖然在法律當中好像提了很多保障,大家心裡想一想,男人是愈來愈尊重女人了嗎?這個I don't know,這個得要妳們冷靜去想一想。我們又說回來了,我們老祖宗教誨到的,《大學》裡面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凡事要從根本下功夫。別人的尊重是要來的嗎?怎麼來的?自己做出來感召來的,這個才是真實的。

  您看這個時代,人們一直在強調這是我的權利、這是我的權利。愈來愈自私,有一個個案,我們看了搖頭,父母親死了、去世了,只要父母親有留錢,子女都在搶。可是另外一點父母親欠人家錢,沒有一個人要代父母還。大家看到什麼現象沒有?有錢你可以繼承,欠錢你應該還,這個道理才合法。您看現在法律都是增長人的什麼?這個法律要想得很周詳,不然您看看都保護人的自私自利,只享權利,不盡義務。這個人性,有時候法律假如制定得不妥當,都在增長人的貪婪。所以其實人應該是道義,而不是去要求,要求來的,事實上都跟真理不相應,因為真理是什麼?是招感、感得的,不是強迫別人要來的。所以尊重,也來自於自重,而後人重!您看在百貨公司牆上都掛著女人穿得很少,諸位女同胞,妳們有沒有去抗議過?妳們覺得那個穿得這麼少是尊重女人嗎?妳們怎麼都不說話了?您看,社會這些表現有沒有尊重女人?女人怎麼都沒有反應?男人每天看這個,你說他會尊重女人嗎?男人本來就是比較容易衝動的,大家沒有意見吧?這個男女特質不同。我是講實話,你們不要對我有什麼看法,這個時代有時候老實容易得罪人,不過我們都是老朋友,你們比較能夠寬恕我。

  所以古人對人性很了解,現在的人都拿著他的思想亂講,不明白人性,還在那裡強調自己的看法是對的,近代很多思潮把人的思想觀念都帶偏頗掉了。所以應該我們回到自己的人生就好了,我們為什麼尊重父親?因為父親對這個家庭有責任。我們對父親的尊重,是父親要求我們的嗎?請問大家,你們的父親有沒有曾經跟你說,你要尊重我。講不出口!可是為什麼我們打從內心尊重父親?相反的,為什麼父母得不到子女的尊重?因為他沒有盡本分。所以贏得別人的尊重,是自己盡本分;感不得別人的尊重,是自己自暴自棄、甚至不盡本分感召來的。從歷史當中,孔子這一段話就知道對女人尊重,從周朝三太聖母。所以從那個時代開始,對妻子的稱呼叫太太,明白告訴世間人,有賢德的母親、賢德的女子後世才有人才。有賢女子而後有賢妻,有賢妻而後有賢母,有賢母而後有賢子孫。家庭也好,整個國家民族也好,要能承傳興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才,人才來自於母教,所以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頭。

  所以我們老祖先看得很清楚,而一個家庭裡面,最重大的事情,無後為大,要有好的後代,這麼重大的事情女子負責。男主外,女主內,這是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給太太,重責大任。大家您看經文當中講的,『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夏商周三代聖明的君王,必定尊重、愛護他自己的妻子跟兒女,這裡的「妻子」是指妻跟兒女,都是非常尊重的。『蓋有道焉』,這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什麼?『妻也者,親之主也』。太太是什麼的主?我們常說家庭主婦,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人。大家有聽過家庭主夫嗎?沒有吧?為什麼是親族當中最重要的角色?「親之主」主在哪?從文化當中祭祀祖先,是太太、媳婦去做的。「參差荇菜,左右采之」,採集這些植物來祭祀祖先,祖先一看樂呵呵,為什麼?一個好的媳婦旺三代。你看劉蘇老師她娶的媳婦很好,她高不高興?很欣慰。所以這個妻子很重要的角色,她祭祀祖先,照顧父母就是照顧公公、婆婆,照顧、料理好這整個家庭,安定大家的生活飲食。大家看中國字這個安定的安怎麼寫?一個寶蓋,一個家的蓋,裡面要有什麼?女人在家就安。女人不在家就不安了,大家注意誰不安?最明顯的小孩的心安嗎?不安。

  人一不安心會很慌、很空虛去哪?去找刺激,掩飾他內心的不安。很多小孩回家空蕩蕩的,母親不在,家裡沒人,去打電動玩具找刺激。那個每天泡在電動玩具店裡的孩子,你有機會跟他談話,我們曾經有去跟這樣的孩子談過話,他也不想這樣,家裡沒有人,媽媽不在,我也不知道幹什麼?他也很痛苦。所以找刺激是要讓這個痛苦暫時想不起來,其實解決不了問題。我是從小就覺得媽媽都在我們身邊,內心非常的安定,而且覺得充滿著愛。到了學校、出了社會都覺得沒有什麼匱乏,想到的我們能幫人家做些什麼。一個家充滿了愛,他的人格裡面就沒有匱乏,他不會去貪求,不會去計較,不會去嫉妒。所以一個母親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對他的人格影響太大了。這是我後來回想,因為我兩個姐姐,我們三個人都覺得給我父母當孩子,人生太幸運的事情。而且從我記憶當中,我們三個姐弟沒有跟同學計較東西的,出社會也是這樣。所以一個母親的教育、母親的愛,成就了一個孩子的人格,而人格是伴隨他一輩子的,這幸福的大根大本,在他的人格特質。所以料理好家庭、相夫教子,都靠這個主婦,家庭主婦。

  我們這一個時代好像經濟富裕了,事實上都是表相的東西。很多人可能不以為然,明明你看吃得愈來愈好,怎麼會沒有進步?請問大家,現在欠錢的人多,還是以前欠錢的人多?您看大家冷靜,現在欠錢的人多。你說有比較有錢嗎?再來,你說吃得比較好,告訴大家,人都不冷靜,請問大家,二十年前的蘋果比較香還是現在?二十年前那個蘋果放在二樓,你還沒進門就聞到了。現在?擺在面前還得要嗅、嗅才聞得到。整個吃的東西愈來愈不營養,都是看起來不錯,現在所有的功夫,都用在表面功夫上,看起來不錯。愈吃愈多病有沒有發現?人都追求表相上的好,看起來不錯。大家注意看,你看現在培養出來的年輕人,比方說男士要找對象,看起來白白淨淨的,你不要光看,跟她聊幾句話你就昏倒,她有沒有內涵一交談你就知道了,不能只有看,又不是當花瓶。妳們女孩子,也不要看他那個頭髮梳得很像郭富城,妳就很喜歡,不可以看這麼表面。但話說回來,現在人看不看表面?是!整個風氣使然,你不夠冷靜,都會受這個社會風氣影響。

  所以這裡提到的,「親之主」,太太是主婦,娶妻要娶德,要有賢德才行。這句也讓我們認知到,聖賢先王對於一個妻子在家庭當中的重要性,是體會非常深的。接著講到,『子也者,親之後也』,孩子是祖先的後代,是整個祖先血脈的延續。『敢不敬與』,怎麼可以不恭敬、不盡心盡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人父母者把教育孩子,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至要莫如教子」,這要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先。所以走入婚姻,您看,我們古禮一出門,祭拜祖先,而且是父親代表祖先敬兒子。您看從婚禮的這些儀式,都流露出來婚姻很重要的,「上以祀宗廟,下以繼後世」,啟後有好的下一代。所以「子也者,親之後也」,這個事情要慎重,要非常重視。包含新娘娶回家了,一進門婆婆把家裡的鑰匙交給媳婦,接下來是她當家,她是主婦了!所以婚禮裡面這些儀式,都有很深表法的,表家庭倫常的意義在其中。

  所以接著講,『是故君子無不敬也』,「君子」對於妻子、孩子,以至於對於人事物,都是常保一個恭敬的心。古聖先賢的學問重要在主敬存誠,時時真誠恭敬的心保持住,這就是真實的學問。所以大家看誠敬對學問,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人誠敬至誠感通,就人跟人真心相交,這誠敬是真實的學問。接著又講到,『敬也者,敬身為大』,談到恭敬,尊重自身,尊重父母給我們的身體,是最重大的事情,為什麼?「身有傷,貽親憂」。以這個身體又做了不道德的事羞辱父母一生,「德有傷,貽親羞」。所以尊重自己,那是在恭敬當中最重大的事情。接著強調到,『身也者』,我們的身體『親之支也』,是父母的分支,父母是樹根,我們是枝幹。父母是我們的根本,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了。而我們是枝幹,我們受傷了父母比我們心痛,所以『敢不敬與』,怎麼可以不恭敬自己的身體!

  假如不敬自己的身體、行為,『不敬其身,是傷其親』,讓父母擔心、傷痛。『傷其親,是傷其本也』,傷了父母的心就是傷了一個人做人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孝是德之本,不孝就傷害自己德行的根本。『傷其本,則支從而亡』,樹根壞了,樹幹也活不了。我們孝道嚴重缺乏的時候,看起來我們的身命還在,事實上已經是行屍走肉了,做的可能是禽獸的行為,其實比死還嚴重,在糟蹋自己在造孽,所以叫「支從而亡」,已經是行屍走肉了。『三者,百姓之象也』,這三個事情尊重太太、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身體行為,「三者,百姓之象也」,象是榜樣,就是這些古聖先王他們把這三件事做得很好,成為百姓效法的榜樣,因為上行下效。古代對父母、對老師、對君王都是非常尊重的,所以對父母、老師、君王的行為,也是非常的推崇、效法。

  這裡接著講到了,『身以及身』,這些先王愛護自己的身體,能夠推己及人到愛一切人、尊重一切人的身體,所以這個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的態度,這就是仁愛的表現。『子以及子』,愛護、尊重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尊重、愛護一切人的孩子。看到每個孩子都是他的父母、他的祖先的寶貝,你不能虐待他,不能欺負他。『妃以及妃』,「妃」就是指妻子,尊重自己的妻子,也尊重一切人的妻子。我們的學問很重要的,就不斷擴大自己的心量,能從對自己的家人擴大到對一切的人,這個人修為就很好,愛心就很寬廣,先王也是這個態度推己及人。『君修此三者』,國君能修養好這三件事情,進而給天下做榜樣,『則大化愾於天下』,他深遠的教化才能普及於天下,當然這個有他的身教、也有他的言教,也是用這些道理在教化老百姓。

  「愾」字,讀細是遍及的意思;它還有另一個讀音,有一個成語叫「同仇敵愾」,這個字念慨是憤怒。古字裡面不同讀音,有不同的意思,另外一個念細是遍及的意思。大家知不知道我為什麼看你們?我要看有沒有注錯,你們假如有看見的,就給我閃兩下我就知道了,這個叫做人跟人的默契。夫婦之間要有默契,同事之間要有默契,五倫當中要有默契,那無聲勝有聲。大家看「明王」的教化都落在倫常當中,倫常關係處好和諧了,家庭和睦,每個家又是社會的細胞,家裡安定,社會就平安。所以古人確確實實都是務本,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修身,家之本在有好的母教,「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大家了解到這點,教女兒比教兒子更偉大、更重大,所以生女兒的人,天下安危就在你們的手上。有沒有人一聽以後,說當時候不生就好了。你有這個心態不敢承當,諸位學長們,人生要勇於承擔。

  人這一生坦白講像作夢一樣,我們前面這幾十年,你覺不覺得像作夢一樣?而且我感覺這個夢愈做愈快。小時候都覺得:怎麼日子這麼慢,我要快快長大,尤其愈大紅包愈多。那時候不懂事,都是這幼稚的想法。可是反而成年以後,尤其上了三十歲,好像過一年好快,就像剛不久而已。我最近常常遇到一些朋友,我說又見面了,那個朋友看看我:八個月了!好快。古人提醒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要珍惜。所以這個承擔重要,因為人生,你冷靜思考,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你有沒有看過有一本書結論,這個人的意義,是因為他留下來一百億,大家有沒有看過這樣的報導?有沒有?有沒有報導說這個人的意義,就是他坐的馬桶是金子做的?他住的那幢房子價值一億美金有沒有?一個都沒有。反而是什麼?被人家笑這樣的人,把錢這麼花又帶不走。

  《三字經》告訴我們家道的承傳原則,「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唯一經」。把聖賢教誨傳給子孫,把榜樣留給子孫,真正腦筋清楚的人,他很清楚留可以長久留下來的德行跟榜樣,家道。范仲淹先生當時候就有信心,他的行為、風範可以讓千年以後的子孫效法。「知恥近乎勇」,諸位學長,我們的行為可以讓誰效法?眼前的兒子就不效法我們,行有不得,要反省自己,這德風不夠,連孩子都不感動。留留得下來的是明白人,帶帶得走的,請問大家,人最後一刻是什麼樣子?雙手雙腳一攤走了,手都是這樣放下來的,你還拿什麼走是不是?人有時候想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我現在還在搶什麼,還在執著什麼,還在貪求什麼,常常這麼想,慢慢那個貪求的心就淡了。人幾十年寒暑,就為了那些帶不走的東西,拼得死去活來,你說這人生值不值?

  而人生只有一件事是真實的,就是靈性的提升,靈性靠什麼提升?靠學習聖賢教誨提升,所以我們人生就是學習。諸位學長們,我們在學校讀書學得很好升級,學得不怎麼樣?留級。大家想不想留級?目前我們這一生讀書讀的狀態如何,自己要評估一下,學得太差了降級。所以人生就是不斷的學習,但是要提升,不然會降級,靈性一降級,就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去;升級了,你下輩子有好地方去。所以真正有遠見的人,決定看到他生生世世的未來,他不會著眼在眼前的享樂、縱欲。那就被欲望給障礙住他的智慧!既然要學,學習最重要的要改過、要突破、要提升,諸位學長,我們清不清楚自己的毛病在哪裡?你找到毛病你才可以突破,才可以提升。我發現我們有一個嚴重的毛病,就是逃避,大家知道我繞這麼一大圈要講什麼,我們都有嚴重的逃避、退縮,不相信自己,不肯承擔。逃,逃去哪?逃得過嗎?

  《論語》裡面告訴我們,「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人要記住這一生曾經發過的願,不可以開空頭支票。告訴大家,怕都怕在哪?都是在那不敢承擔,然後一直拖拖拖,怕得死去活來,反而你扛起來那個恐懼就退了。因為我們的整個精神,用在寧為成功找方法,就不會耗一大堆在那裡擔心、害怕、恐懼、退縮,這一定要突破;只要隨順習氣退縮,這一輩子的靈性,又要後退了。凡事都有極困難的時候,對治習氣真的也不容易,像扒皮一樣,大家有沒有撕過皮?痛!都有極困難的時候,打得過的才是好漢。而且人不能只想到眼前的苦樂,要看得遠,今天這個習氣不突破,生生世世墮落;今天這個習氣要突破是有點苦,問題是它只苦一陣子。把習氣突破了,隨順性德處世待人,你每天都學而時習之,你們配合一下,你們不配合,我都覺得剛剛講那段話,你們吞不下去,還是你們陷入非常深沉的思考,假如不能吃這一陣子苦,不突破這些習氣,生生世世都變成這個習氣的奴隸。人真的把這些道理想通了,他的力量就來了,他明理了,他看破了,他願意放下習氣,他不願再這麼自暴自棄,自甘墮落。

  所以,諸位學長,你假如生女兒就要承擔起來,把她教成賢女,就是對國家民族最大的貢獻,這個貢獻決定大過你出去弘揚文化。為什麼?我們出去弘揚文化,自己女兒沒有教好,本身就不是弘揚文化的樣子。「人能弘道」,這是上個禮拜的功課,你們怎麼沒反應?「非道弘人」。你看人能弘道,你人要照著倫常、照著本分做,那個行為就是弘道。假如不符合盡本分,口上講弘揚文化、講經典,會有流弊問題。古人講行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他是考慮很深遠的。「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

  有時候現在人講,我要好好照顧我的孩子,我要教育好他們。有人會說,你心量太小,要胸懷天下對不對?有沒有道理?你們怎麼都笑著看著我?有沒有道理?沒道理。所以道理都要從經典當中去對照,不然每個人都有一套,聽到最後無所適從。大家有沒有經驗,有一件事情在那裡猶疑不決,去問五個朋友,五個人講的都不一樣,請問大家聽誰的?都不能聽,聽經典的。連孔子都聽經典的,我們還聽自己的、還聽別人的?孔子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沒有絲毫懷疑。以至於幫助別人、教化大眾都依經典講,不能依自己的意思講。《孝經》裡有一個處世很重要的態度,大家要銘記在心,「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一個人一定是先依照經典、依照聖賢一言一行處世待人,循規蹈矩久了就內化,不逾越。一開始,不老實跟隨經典、跟聖賢的行持,這根基絕對不牢。講著、講著自己的很多想法、意見就進來,很危險,誤導別人,也有可能誤導自己。

  接著我們再看第二十句「敦親」,這是《後漢書》的一段話,在第四冊五百七十六頁,在「史弼」這段經文裡面。我們來把它一起讀一遍:

  【帝王之於親戚。愛雖隆。必示之以威。體雖貴。必禁之以度。】

  我們看一個君王、帝王,他是國家最尊貴的人,也是最富貴的人,富貴到了頂點,他的孩子在這樣的富貴當中,假如沒有很好的教育,是太容易墮落。大家冷靜去看,現在企業家的第二代很多出現嚴重問題。假如這個企業家沒有教育的正確觀念,他的第二代非常傲慢、奢侈,叫驕奢淫逸,這淫就是很放縱自己,遊手好閒,就是拿錢亂花。所以帝王也好,社會當中有地位的人也好,決定要教育好他的下一代,不然他中晚年一個頭兩個大,他不知道他的後代會怎麼敗他的家產,會怎麼毀掉他的家族。我們之前讀過「才德論」,大家記不記得?國家、家族之所以會毀掉,都是因為培養出了才勝德的人,太聰明了,最後就把家都給毀掉,沒有德行的基礎。

  我們看,『帝王之於親戚,愛雖隆,必示之以威』,這非常愛護他的親人,但愛還要加上智慧,要悲智雙運,恩威並施。你有恩慈還要有威嚴,威嚴來自於你的德行,來自於你的家規、家道,不可以偏在一邊,慈悲、憐憫還要加上智慧。所以《資治通鑑》有一句話提醒我們,對待子女,甚至於愛護我們生命中有緣的人、親朋好友,都要抓到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心態去愛他,不然「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從家庭來看,出一個敗家子,其實他的父母,甚至他的爺爺奶奶,以至於他的哥哥姐姐,都要反思有溺愛他的可能性,才會造成這個結果。同樣的在團體當中,下屬很囂張、很傲慢,可能也是他的上司給他撐腰,看起來是在疼愛他,事實上是在毀了他。所以這個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這一段裡面,這帝王是非常冷靜的,非常愛護,但一定有威嚴不讓孩子造次,有規矩。我們從小成長過程,父親很有威嚴,我們頑皮、放肆,爸爸馬上看我們一下,就收斂了;或者咳嗽一下,我們就乖多了,這就「示之以威」,要守規矩。

  『體雖貴』,「體雖貴」就是他們都是王公貴族,身分是非常尊貴的。但『必禁之以度』,一定規定必要的法度制約這些親屬,否則親屬容易橫行霸道。大家去看,歷朝歷代都有皇帝的兒子,非常囂張的,就是沒有管好,王公貴族最後還欺壓百性,造成很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帝王教孩子是非常關鍵。我們看五百七十六頁,還有引到歷史當中,我們看倒數第五行,「如是」,就是能夠「示之以威」、「禁之以度」的話,這樣才能夠讓這個家庭的和睦是延續下去的,「如是和睦之道興」,因為他懂得恭敬,不會以下犯上。「骨肉之恩遂」,他懂得恭敬,懂得知恩報恩,不會視理所當然放縱欲望。這個遂就是這骨肉之情,才能夠不斷保持、延續下去。

  馬上舉到,「昔周襄王恣甘昭公,孝景皇帝驕梁孝王」。這都是歷史上的故事,寵愛了他的弟弟,還不是兒子,弟弟,那個弟弟就非常跋扈,犯下大禍,最後哥哥不得不處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大家看孝景皇帝那也是一代明君,但人要做到時時都是很理智,還是不容易,因為人這個習氣一不謹慎,它就冒出來。所以我們看很多大儒的母親,對於孩子的心性發展,特別敏銳,她知道長善救失。比方這個孩子跌倒了,在那耍賴不爬起來,旁邊的僕人要去牽他,這個母親說,不用牽他,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來,自己負責任。他就不養成依賴的態度。吃飯,今天剛好喜歡吃的拼命吃、拼命夾,又要去盛,媽媽馬上咳、咳,提醒他不要增長貪心,這是很冷靜的媽媽。大家做得到嗎?這明理還要再加上肯做,才受益得了。

  我講到這裡,忽然又想到一件事,就是我跟我媽媽要東西,我想買一個東西,我媽不肯,我在地上打滾吵。你們對我都很清楚了,我就不說那個,你看我這麼耍賴、這麼鬧,我母親如如不動,連看都不看我,真高招。為什麼?看有時候會心軟,不看,就看她的書,我吵到最後就覺得挺累的,休息一下,自己就走了。這個方法沒用了,我又不是吃飽撐著,下次就不用了,下次就守規矩了!所以父母的規矩要堅持,你的孩子就會循著規矩來做事情。

  唐太宗命魏徵大人以及很多大臣,編了這套書,所以他《貞觀之治》,是他手不釋卷記住這些教誨,然後落實在他的家庭跟他從政當中。貞觀十年,李泰是魏王,唐太宗的兒子,而且還是長孫皇后生的,是太子的弟弟,非常聰明絕倫,唐太宗很喜歡這個兒子。大家注意,很喜歡就要冷靜,不然就會溺愛!《大學》裡面告訴我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很少人辦得到。人的煩惱從哪裡來?喜歡、不喜歡很強烈,不平等叫愛憎的心太強。喜歡就喜歡得不得了,眼晴看不清楚,他什麼都好,看不到他的問題就幫不上他的忙,甚至幫他掩過飾非。這是很多父母做錯的事,孩子錯了還幫他掩蓋,適足以害之也。惡而知其美者,討厭他就看他什麼都不好,還批評得一文不值,這個心都不正,心不正,身就都不能修,修養上不去。修養要上去,首先要把愛憎的心放下,要用理智不能隨順這些好惡。您看後來他的孩子有出問題,都從他寵愛當中衍生出問題來。

  其實不要說一個國家,三、四個孩子,很少父母不犯這個問題的,就有哪個孩子是特別喜歡,哪個孩子就看他不順眼,這不妥當,那孩子的人格都不健康。你愛得要死的,他有你撐腰,特別囂張;那被你忽視的,要不就很自卑,要不就對父母有不滿、埋怨,最後對社會埋怨。那不健康的孩子,都是這樣教出來的,所以父母要平等的愛。我是我們家的獨生子,我有兩個姐姐,假如我父母重男輕女,你看我的尾巴會翹到哪裡去?我不只是獨生子,我還是長孫。後來我去曾祖母的墓前掃墓,跪在那個墓碑前面嚇我一跳,因為我的名字刻在第一個位置,才知道我是長曾孫,曾孫裡面我的輩分是排在第一。大家要了解,在這樣的一個輩分,得不得到爺爺輩的寵愛?得不得到叔叔、姑姑輩的寵愛?很得。這個時候我父母是關鍵,他不把我壓下來,我就很囂張了,你看這愛是很理智的。我很佩服我爸爸這一點,他很平等。

  甚至有一次我爺爺很歡喜:我有一點錢要給你們,分成六份。我爺爺有五個孩子,為什麼分成六份?按我們閩南人的習慣,長孫如幼子我也有一份。可是我父親對我爺爺,還有對我叔叔、姑姑,因為我父親也是長子,一句話:禮旭,不用了。一句話就解決了,我就什麼都沒拿到。但是我告訴大家,我當時候聽到這個事情,我對我爸爸肅然起敬,「財物輕,怨何生」,而且他也提醒我,你還跟你的叔叔、姑姑要什麼?你是晚輩,都是給我的教育。一個家庭不計較錢特別團結,我也從我父親跟兄弟相處,我覺得領悟很多道理,爺爺奶奶家族需要錢,我父親從來不會去說,弟弟、妹妹你們也表示一下心意!我沒看過我爸爸做過這種事情,都是自己承擔下來。都是我叔叔、姑姑發現:不行、不行,這怎麼可以都是大哥你做,我們也要做,都爭著做。所以長兄你帶頭,弟弟妹妹就效法你,整個家族不重視錢財。不重視錢財該是你的福還是你的福,哪有說你不重錢財,你就沒錢的道理是不?

  這裡提到,唐太宗特別寵愛這個孩子,有臣子就抓到這個機會放出流言:三品以上的官員(都是朝廷的大官三品以上),很多都瞧不起魏王。唐太宗最寵愛這個兒子,聽到這話受不受得了?很不高興。而其實傳這個話的人,是針對魏徵來的,想激怒唐太宗去指責魏徵。唐太宗聽了很生氣,把這些三品以上的大臣統統召集到齊政殿。當然大家也不知道今天是什麼事被召來,都站好了,唐太宗一走進來嗅到那個味道了,好像有點火藥味,非常生氣臉色很難看。說了,我有一句話跟大家要個公道,以前的天子就是天子,現在的天子難道就不是天子了嗎?以前天子的兒子是天子的兒子,現在天子的兒子就不是天子的兒子了嗎?我看到隋朝時候,大官統統被皇帝的這些兒子打擾,甚至羞辱。當然我的兒子,我絕對不允許他們這麼放縱,雖然我不允許他們放縱,可是你們這些大臣,難道就可以輕視他們嗎?假如我放縱他們,他們不去羞辱你們嗎?唐太宗講完,臉色很難看。大家回到唐朝沒有?房玄齡的那些大臣發抖,全部趴跪下來謝罪:臣等錯了。全部趴下來,只有一個人沒趴下來,魏徵。有時候看到魏徵那個正氣,不是一般人達得到的,那是真正心裡面沒有絲毫的欲望,無欲則剛,威武不能屈。

  馬上魏徵非常嚴肅的說到,皇上,當今群臣,我保證沒有一個人是輕視魏王的。而在禮方面,國家都是制禮作樂,臣子跟你的兒子都是列在這禮儀當中的。而且《公羊傳》裡面有講到,天子的臣子雖然卑微,都是跟諸侯列在一起,那是天子的公卿,所以跟諸侯的地位是相同的,不能貶低他們。而且這些大臣都是功在國家,你的兒子應該尊重這些人,這個才能長養他的恭敬心。尊重大臣,這些大臣才會為這國家、以至於為你的兒子效命。剛剛那一段是我補充的。《公羊傳》裡面就講,是跟諸侯並列的,諸侯都是王公貴族,這個都是史冊裡面、經典裡面寫的。你看魏徵講話引經據典,他也沒說我說的。諸侯這些王公貴族,用他們當公他就是公,當卿大夫他就是卿大夫。而且現在這些三品以上的,都是天子的大臣,陛下你應該對他們更加的敬重。而且縱使這些大臣有小的不是,那魏王也不能對他們有所羞辱。假如國家的綱紀已經壞掉了,那這些情況繼續發生我也沒辦法。可是當今聖明之時,你看魏徵很厲害,講真話引經據典,該肯定還是要肯定,皇帝現在是聖明之時,您是聖王,這樣魏王更不能這樣。

  而且您剛剛說,隋文帝寵愛他底下的孩子,是隋文帝不知禮義,不懂道理。所以他的後代都是無禮,接著這些兒子都出事被罷免、罷黜。所以皇帝,你不能舉這種例子,這個例子不足為法,不只把道理講清楚,皇帝講錯的話還要糾正他。您剛剛舉的歷史故事不妥當,亦何足道?這不能講。旁邊的臣子在發抖,只有魏徵義正辭嚴把道理講清楚。唐太宗聽完以後,他也不簡單,這麼生氣進來,聽完魏徵的話笑出來了,喜形於色。然後對著所有的大臣講,一個人假如講得頭頭是道,都在跟經典相應,人聽了以後也不得不佩服他。他說我所說的話出於私愛,魏徵所談論的是國家的大法、大綱,綱紀所在。所以剛剛我是有憤怒、有發脾氣了,是不符合道理的,而且我所思考的是錯誤的,現在聽完魏徵講的明白了,道理應該是這樣才對。所以為人君要常常能接受這些正確的勸告。封給魏徵絹,絹是做衣服很高級的布料,絹一千疋,不只歡喜還賞一千疋布料。然後把當時候發抖的那幾個大臣,房玄齡那些人全部叫過來罵一頓:我那麼凶了你們就怕,我假如最後做錯決策,這個國家怎麼辦?我縱使脾氣再大,不對的,你們也要直接指出來。所以這歷史公案很精彩,整個君臣之間演出了一場好戲。您看跟這一句裡面教得非常相應,還是要有威儀、要有法度,才能教好皇帝的孩子。

  我們接著看下一句,這是在第九冊一千一百九十七頁。大家聽完剛剛那個事例,一個朝代整個人心的向背,往往在皇帝的一念之間。假如當下生氣羞辱了大臣,以至於慢慢的,他的皇子氣焰愈來愈高,這敗相就出來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而難得的是忠言逆耳,唐太宗能接受,所以俗話講的,「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我們道德要提升,首先「聞譽恐,聞過欣」,很重要,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當中有一段話很寶貴,「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聽完忠言還得改。「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人家把這麼好的道理告訴我們,不是只有好、好,很好、很好,接著要改,人家進一步才肯再勸我們;我們表面上好,陽奉陰違,以後人家不說了。所以「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好,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