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十八集)  2012/11/1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88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剛好這個月二號到九號,師長應斯里蘭卡總統邀請。因為斯里蘭卡總統他了解到,師長老人家在國際間致力於和平工作、危機衝突的化解,包含宗教的團結,種種成就,非常佩服,所以邀請師長到斯里蘭卡訪問。我們這些學生,因為師長的福報、威信,得以能參觀斯里蘭卡這個國度。一個禮拜的時間走下來,感觸很多。我怕這個感觸一談,今天下午就談完了。真的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確實這些經典的教誨,只要能落實的人,必可以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而且因為參觀整個過程都是身歷其境,從斯里蘭卡的最高元首總統到平民百姓,無一不是讓我們感佩。我記得剛下飛機,一走出機場,每個服務人員都很親切,他那個眼神很和善,讓你一下飛機都沒有一種生疏感,好像賓至如歸。所以一下飛機就開始上課了,老百姓、服務人員就給我們上課,馬上很恭敬的跟你說了一句Ayubowan,就是祝你「無量壽」的意思。大家跟我念一遍,因為你們以後都會去這個國度參訪一下,叫Ayubowan。

  因為這次師長是受總統邀請,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總統的貴賓。所以一下飛機,行李都是人家幫忙處理的,我們就到貴賓室休息了。沿路走了七、八天,全部都是警車開道。還有開到另外一個車道去,因為這邊塞車,警車開道開到另外一邊去。當然,這些做法都在體現他的總統就在做《群書治要》的教誨。什麼?尊賢。他尊重一個國際間的大智慧者。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朝代要興盛,決定都要從尊賢做起。我們前面經句我們可以藉這個國度所做的來體會一下。在十六頁,三十八句,「無常安之國,無恆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這是真理,這是定理,必然是尊賢、得賢,這個國家就昌盛。而這次總統邀請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國師強帝瑪法師,他們的國家是小乘佛教,而這位國師面對大乘的師長卻非常的恭敬、佩服。他跟他的總統講,「這位淨空老法師是當今不平凡的人、最偉大的人,所以總統你一定要邀請他來。」他的國師也尊賢,他的總統對國師這樣賢者的話言聽計從,那他的國家就有大福報了。

  所以我們下車受到很高的禮遇,下飛機就開始了。他們以他傳統的舞蹈,從師長下飛機,就一路開始表演,那種熱情我們可以感受得到。而我們在等師長來之前,我們在休息室裡面,他們當地的法師就來接待我們。結果服務人員一看到法師,馬上拿出非常潔白的白布,鋪在椅子上面,然後請這個法師坐。他們國家對法師、對講聖教的人非常的尊重,把這個椅子鋪白布鋪好,請他坐,然後他們就跪下來給這個法師行禮。所以尊師重道,從這個小動作當中就可以體現出來。後來到了飯店,剛好坐電梯,我下到一樓,要走出去,我就讓對方先走。我比個手勢讓他先走,他不肯,他說你先走。當然,他不是用華文講的,我看他是當地人。所以大家感受到沒有,他看到你是外國人,他一定要讓你先走,他禮敬你。這都是一個平民,我們跟他素昧平生,他對我們都這麼恭敬。

  包含我們從機場到飯店,沿路坐在車上的時候,看到下課的小朋友,小學生,都主動跟我們揮手,非常友善,包含中學生。所以我在遊覽車上也在受教育。他們的孩子都非常尊重長者,甚至於是離你已經兩、三百公尺,在樹林裡面的人家,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她看到你,她還在那裡跟你揮手,非常友善。我想想在我們華人社會,現在的初中生、高中生,有沒有這樣的熱情?我的感覺好像都拿著手機在那裡玩。他們這個國度受的污染少,受的教育多。

  讓我們震撼的,三號我們是在總統府,參加了一個由當地總統府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澳洲淨宗學院一起主辦的一個論壇。論壇的題目是「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化解危機」,這樣的主題。這是三號在總統府。其實我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們很感佩這個國家已經做到了。因為我有個職業病,到一個地方要講課,首先要蒐集情報,包含上台打招呼要怎麼打。見面能以一句當地的問候,人與人這種陌生感就沒有了。結果了解到,他的總統非常以身作則。

  因為我們剛剛念到這個論壇的主題,「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團結宗教、回歸教育是因,化解危機是結果。假如在團結宗教跟回歸教育當中再找根本,應該是回歸教育是因,團結宗教是果。大家互相學習彼此的經典,就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感佩,佩服對方宗教的好,那這樣子宗教就容易團結了。你不互相學習,而互相猜疑、互相誤會,那衝突就難免。包含所有學習聖教的人,他假如不深入經典,他會被誤導。現在很多恐怖活動都是打著宗教的名義,但是行為都跟宗教經典的教育背道而馳。可是他們看起來都很虔誠,但是問題是他沒有深入經典,他會被人家給誤導、利用。所以這個回歸教育,根本之根本。

  我們現在知道教育是根本,那什麼是教?什麼是育?什麼是教育?我們每個思考都從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現在好像做什麼事都很難,可是經句是告訴我們,你只要務本了,你的學業、你的家業、事業、你的國運應該都會昌盛才對。唐太宗成就「貞觀之治」才幾年的時間,而之前整個神州大地已經亂了一百多年。他可以用幾年的時間達到唐朝最高的盛世,關鍵在哪?在領導者以身作則。我剛剛講的這個,我們「務本」都有講到。「其人存」,這是上個禮拜要背的句子,是吧?「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斯里蘭卡內戰了三十年,什麼時候才停止內戰?三年前,二OO九年的時候停止內戰。可是他現在的國家發展得非常好。從停止戰爭到現在才三年,可見得一個國家最高元首的身教,那個教化的力量不得了。

  我們剛剛講你要回歸教育,首先是父母、老師、為人領導、為人君者以身作則。這個「教」字就是上行下效。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總統生日那一天,大家想一想,總統生日,一般國家的總統、最高元首會怎麼安排這一天?到渡假村happy、happy,是吧?都是做這個玩樂的安排。斯里蘭卡總統,早上六點就到了佛寺供僧;供僧,上百、上千的出家人、教佛法的老師,總統六點,早上六點,去供僧。他念念不忘佛陀、不忘這些出家人給他的教誨,他是尊師,在他生日這一天體現出來。而且佛誕日,兩個禮拜,全國不能殺生,慶祝佛誕。佛是慈悲為懷,藉這個節慶教化全國的百姓。而且我聽說這兩個禮拜,你到大街上吃東西全部不用錢。所以你們打聽好時間,下次去的時候,佛誕日前後是最佳時機。而且,他拿給你吃,你就要吃;他拿給你吃,你不吃,他不高興,他覺得你拒絕了他的熱情。這個是從尊師當中,最高領導做出來。

  而且他們的規矩,任何聚會坐在最前排的一定是出家的法師。任何國際貴賓,入境隨俗、入境問俗,前面還是要讓出家法師坐。這個我們孔老夫子都有教我們,你入到一個國度,你要了解他的風土民情,不然你會失禮,是吧?可能我們是讓貴賓坐在第一排,但他們那裡的傳統,你尊重他的傳統,他一定也尊重你。

  再來,他們平定內亂當中,有個非常令人震撼的故事,就是他們有個叛軍的將軍曾經屠殺幾百個軍警人員。後來戰爭結束了,總統對這個將領說,他是叛軍將領,他說,「你是被人利用的,所以我赦免你的罪,希望你能為國家奉獻。」這種故事好像古代聽過,居然在現代這個國度裡面聽到。這位將領現在是他國家的一個部長。而且更讓我們驚訝的是,這個部長底下的下屬,有不少他們的家屬就是被這個將領殺的,但是這些家屬現在卻在他底下工作。結果這些工作人員他們對這位將領都能包容。我們心裡想一想,我們的至親被他給害死,氣得牙癢癢的。我們同事就去訪問了這個部的工作人員,他們就說,「假如我們不能有這種包容的胸懷,怎麼停止三十年的內戰?」聽了很感佩。他們一般的人民都能為整個國家、民族安定發展著想,大家既往不咎,全部包容。我們剛好在「貴德」當中有講到「度量」這個主題,大家記不記得?好,記得。考試,度量有兩句。不可以翻,不可以翻。「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而且這不是小怨,這很大的怨他都能包容。另外一句,「老子曰:報怨以德」。

  所以這個國家讓我想到《大學》裡面的一句話,「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老百姓都能為國家的安定著想,這麼有道義,他領導者仁慈。「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領導者仁義待人民,他國家很多事情都可以推展順利。所以《群書治要》裡面這些經句,我們看到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民都在奉行。

  而且他們注重教育。一般的佛教,現在很多經懺佛事比較多;他們的佛寺沒有經懺佛事,都是講經,他們還保留原始的佛教。我記得是四號早上,我們到了佛陀曾經講過經的那個寺院。那個地方還種了一棵菩提樹,我撿了幾片葉子回來,緬懷佛陀的行持。佛陀去過斯里蘭卡三次,所以我們到這個寺院,都有畫出來佛陀三次到的情境。佛陀滅度三千多年,您看他們對佛陀那種仰慕、緬懷,都還這麼深刻。當場有很多很虔誠的人在那裡禮佛,還在那裡誦經。其中我看到一個女士在讀經,她那個經本都破得有點稀爛了,她還在那翻,很恭敬。我請我們一個同仁趕快把她拍下來。那個經本都爛成這樣了,人家念得那麼恭敬。我們經本都這麼新,要拿就有。所以從這一幕我們感觸得到,有福報要懂得珍惜,不然會在福報當中墮落。太容易拿到的東西反而不珍惜,不容易拿到的東西,真的是「如貧得寶」,愛不釋手。

  在那個佛寺,我們當天去的時候,聚集了三千學生,讓我們很震動。一個佛寺,禮拜天,聚了三千個學生來學習佛陀教育。一個佛寺三千學生,那我請問大家,這個禮拜天斯里蘭卡有多少孩子在接受聖教?教學為先。難怪他的孩子都跟我們招手,他從小每個禮拜都要去接受教育的。而且禮拜一到禮拜五,到學校去,每天都給他們做三皈五戒。還有這樣的國度,師長老人家去了很歡喜,我們要好好到這個國家來學習。

  所以我們這個「務本」,最根本的還是我們老祖先在《禮記.學記》當中講到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我們也覺得,斯里蘭卡繼續弘揚佛教、弘揚宗教團結,這個國家可以領導全世界走向和平。他們的伊斯蘭教的長老講了一段話讓我們也記憶深刻,伊斯蘭教的長老說到,他們感謝佛弟子把這個國家治理得安定,讓他們伊斯蘭教可以在這片國土當中很安定的去發展。所以佛教做得讓伊斯蘭教歡喜、佩服,那這個還要宗教團結嗎?它本身,佛教那種胸懷就已經讓其他的宗教,都是跟他們處得非常好了。

  師長強調,這個時代最大的危機,危機的核心在信心。只要有一個國家弘揚倫理道德、因果,弘揚宗教團結,他能做出成績來,那這個國家就給全世界信心了。師長又說,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集中人力、物力協助這個國家。下次讓你去做翻譯好不好?你們怎麼沒有反應?我們這次好多同仁去招待聯合國大使,很有收獲,「施比受更有福」。有一位是荷蘭的大使,荷蘭應該是天主教,他參與了這幾天的活動,他說他回去要推展佛陀教育。他說原來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所以跟他們的宗教沒有衝突。一個大使他影響力也很大。所以我們也感謝這個國度所做出來的這個教化力量,讓這些大使建立正確的觀念,佛陀教育,它不是宗教。能夠了解它是教育,各個宗教都能學習佛陀的教誨,這個對全世界的幫助就大了。

  另外一個蘇丹的大使,他就講到說,這幾天是他人生最快樂的時光。這次招待大使主要是我們馬來西亞的同胞,你們招待非常熱情,這些大使都很高興。像我就沒辦法招待,因為我的英文不行,你們的英文很好。這幾年來我們都勸勉大家,又會講英文、又對中華文化有認識的,是哪個地方的華人?這個時候可以大聲一點沒關係。接待大使大部分是馬來西亞的同事,這個真的,弘揚中華文化、接待大使。

  另外一個大使,是馬其頓的大使,我跟大家介紹過他,他上一次去拜訪師父四天,他說,「我聽說接觸一個有智慧的人,等於一天讀了一千本書。」結果他這次在開會的時候,他的說法變了,他說,「接觸一個有智慧的人,等於一天讀了一萬本書。」所以我現在要講最新版本,一萬本書了。他有講到,他說這幾天是他這一生覺得他的心靈最安定的時候。所以人最可貴的是什麼?明白人生的真相,叫理得心安。我們會有這麼多的煩惱、不安,都是對道理的不明白造成的。真正明白道理了,煩惱就肯放下,不會自找麻煩了。

  結果馬其頓的大使又說,他這次有一件事情非常難過,為什麼?他說,斯里蘭卡的規矩是人不能用背後去對著佛陀,要恭敬到這個程度。他們進去禮佛,禮完退著出來,不能以背後對著佛陀,就不恭敬。《弟子規》也是這樣教的,「進必趨,退必遲」,那個退不是馬上就轉背後去對著長輩,要慢慢慢慢正對長輩走出來。恭敬都體現在這麼細微的地方。他覺得他不知道這個規矩,所以有一次可能是照相的時候,背對著佛像,他覺得很過意不去、很難過。這位大使很善良,他還競選過總統,做過交通部長,又競選過總統。我想他只要弘揚宗教團結,他以後應該會選上總統,是吧?對,吉人自有天相。

  我講這個話是有根據的。我們這幾年接觸不少官員,像在海南監獄系統,張廳長他帶領的團隊,最開始到廬江去是九個幹部,沒有一個不升官的,都升得可快了。師長二OO九年在台灣待了一年,見了很多立法委員、縣市長,見了一些官員。很奇怪,見過以後,好多都升官。當然,我們還是要從道理上去分析,不然到時候很多人都跑到香港要去見師父,他們覺得見了就會升官,這個不對。我們把道理分析清楚。會去見的,都是希望在倫理道德、在教育方面、在治國方面去請教。那他有這分存心,他有老祖先保佑他。老祖先有大福報,他要把這個福報去庇蔭誰?當然庇蔭為整個國家民族著想的人。所以諸位學長,你們弘揚聖教,都是堯舜禹湯的獨生子、文武周公的獨生子,獨生子女,都會有保佑的。

  好,先講到這邊。這麼多天,太多體會,不過我們還是先講經句。沒有關係,講經句的時候,還是都可以結合這幾天的見聞跟大家來做分享。我們來看一百七十句:

  【夫仁義禮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罰者。治之末也。無本者不立。無末者不成。夫禮教之治。先之以仁義。示之以敬讓。使民遷善日用而不知也。】

  我們看到經句一開始就強調道德的教化是治國的根本。國家要安定,人心要善良。所以子不教,人心壞了,那這個家庭就有危難、這個社會就有動盪。因為每個人他是家庭、社會的一分子,他的心壞了,他的行為一定會傷害父母、家人,傷害到社會。所以只要把人教好了,社會一定安定。用什麼教?用倫理道德、用因果教育。這是所有聖賢,包含所有宗教,教化的核心。『仁義禮制』,我們常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的教化。五常,老祖宗用這個「常」字很有道理,你只要不遵守做人的常道,問題就要出現了。《左傳》講的,「棄常則妖興」。所以現在種種怪的現象、行為層出不窮,都是因為忽略了教育、忽略了德行造成的。

  而我們剛剛講到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斯里蘭卡的總統他仁義禮做得很好,他包容、他戒殺、他尊重老師,這都是仁義禮的體現。我們還聽到車上的導遊,不簡單,連導遊都可以講經說法。

  我們曾經在聽師長講經的時候講到,我們這個民族是以什麼起家?以倫理道德起家。不同民族,他起家不一樣,有些是航海起家,我們是倫理道德起家。在哪裡體現?天子是聖人、政治人物是聖人、從商的人是聖人、從醫的人是聖人,各行各業都出聖人。這是我們這個民族重視倫理道德的特色。做教育的是聖人,至聖先師孔子是典範。包含往後代代承傳聖教的這些老師,他們都是列入聖賢的行列。醫生,我們知道孫思邈,包含華佗這些留名青史的好醫生,還有扁鵲,我們都有讀過的,他有醫道。從事教育的有師道,從事商業的有商道。中國的財神,陶朱公范蠡,德行都是契入聖賢的境界了。

  還有沒有?哪個行業都是聖人?也包含從事農業的人。我們之前讀的《群書治要》,「一夫不耕,或受之飢」,我今天不耕作了,可能天下就有人會挨餓了。一個農夫做他的農耕,他的胸懷是什麼?為天下人著想。一個女子在紡織,我假如不紡織,很可能有一個人會凍死,「或受之寒」。所以每個行業他都以服務為人生的目的,各行各業互相尊重、互相感恩。現在這個社會被錢給污染了,都不尊重別人的勞動付出,有錢就財大氣粗,瞧不起人,很不好。包含當媽媽也是聖人,有沒有?我們稱另一半,男子稱另一半叫太太,這都是周朝的典故。太姜、太任、太姒,三代的媳婦都是聖人。教出了全中國聖人最多的朝代,就是周朝,都不是偶然的,有聖母才能教出聖子來。所以我們這個民族確實是倫理道德起家。

  而只要是這個國家民族他完全用聖教教化百姓,他的百姓在每個行業也真的都是聖賢的表率。我這次就見識到了,連導遊一路上都給我們講倫理道德,非常受益。我講兩、三個故事就好了,因為坐了好幾天車,太多了。這個導遊很有意思,他的口頭禪就是「很有意思」,他很能去體會人生個中的道理,我覺得他是很有智慧。他說:「奇怪了,很多人做善事,為什麼一定要把名字刻在柱子上面?」你看人家不著相。「做好事就做好事,幹嘛要讓別人知道呢?」他去掉這個名聞利養,他有智慧,他知道人的心地要清淨,不要去貪著這些東西,他默默的捐了很多錢蓋學校。

  他學寫字,寫的第一個字,他是斯里蘭卡人,寫的第一個字叫「人」,「三才者,天地人」的「人」。他家裡的人都莫名其妙,他怎麼寫這個東西?結果去問出家法師,法師說他寫的是中國字,他前輩子是中國人。結果你看他這次接待五百多個人都是中國人,跟中國人緣分很深。他說,「對啊,我都感覺好像,你們假如幾天回去以後,我會很難過。」你看從他的身上,他很仁慈,他不是什麼很有錢的人,但是他會盡力的去幫助貧窮的小孩。

  接著他很有道義。他說他從小到大,從小學一直到初中、高中,每個教過他的老師他每年一定去看他們、一定去感謝他們。他說斯里蘭卡的小學,學校老師非常好。為什麼?退休以後國家照顧。因為教了很多學生,各行各業都有,比方說去吃東西,就會遇到學生,就不用付錢;或者去機場,剛好那工作人員就是他的學生,馬上特別通道給他走。學生都會很照顧老師,需要什麼東西,學生都會買給老師。這個是義。他們這個國度不忘曾經教過他們的老師,這個是有情義的表現。而且不是一個人,他講的時候,就是他們的風氣就是這樣。

  他還講到一個例子很有意思。我怎麼受他影響,我也講「很有意思」?所以人要多親近善知識,親近幾天講話都被他影響,真的很有意思。他說他們夫妻相處,這個先生打太太,這個太太出去從來不講先生不好,都說先生對她很好。只講先生的好,從來不講先生的不好,他們做到了。所以你看佛陀教化,教化得非常仔細,倫理、道德、因果,包含這一生怎麼轉凡成聖,都教了,夫妻相處也教了。在佛教化的國度,他們夫妻相處都懂得這些道理。

  再來,「禮」,他們很重視對老師、對長者的恭敬。比方一個家庭有四個孩子,誰起得最早?老么起得最早。為什麼?因為他每次出門,要從爺爺奶奶,所有的長輩,到最後一個哥哥還是姐姐,因為他最小,他每天的禮節,要出門以前要全部問安。他們給父母都是行跪拜禮的。你說這個孩子從小在家庭裡面,怎麼可能會不恭敬長輩?所以「仁義禮制者,治之本也」,他在家庭裡面都是薰陶這些倫理教育、道德教育,社會安定,從小就懂事了。你們不要當故事聽,聽完了,right now,從現在開始,你要出門的時候,給你哥哥姐姐,「姐,我先出門去了。」你姐會怎樣?「你今天有點不正常」,是吧?那你要告訴她,「我今天很正常,我以前不正常。」你從你自己做起,一點一滴就開始感染,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有沒有哪個姐姐說,她的弟弟妹妹要出去,跟她「姐,我先出去了」,很恭敬跟她問好,她不歡喜的道理?不可能。

  接著經文講,『法令刑罰者,治之末也』,一個國家的法令刑罰是治理國家的枝末。雖然是枝末,它還是有它的必要性。我們從現在的社會來看,你一下子沒有法律、沒有刑罰,很多他還沒有受過教化的人,他就肆無忌憚的作惡了,那社會會失控。但是不能覺得只要用刑罰,愈嚴苛,社會就安定了,那絕對是錯誤的思考。大家冷靜去看看,全世界現在法律最完整的國家,犯罪率高不高?假如它法律能夠讓社會安定下來,為什麼反而法律愈仔細的犯罪率愈高?因為它捨本逐末。它去建設法律,沒有建設人心,沒有建設道德。孔子在《論語》當中把這個講得非常透,「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個免是免被你罰,不是不作惡。是什麼?他要作惡的時候,愈來愈聰明,不被你發現,因為他沒有羞恥心。所以現在犯罪手段愈來愈厲害,民免,他沒有羞恥心。所以不能以刑罰為治理國家的根本,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它只能夠讓老百姓不敢犯法,能有一種威懾的作用。

  甚至於你要先教他,他錯了你罰,他才服氣。你都沒教他,你就罰他,那這是暴政,這也不是正確的政治做法。你真的有教了他,他犯錯你罰他,他服氣。他覺得你都教了,我還犯錯,那是我不對。大家冷靜看看,現在多少被關到監獄裡的人,他是覺得自己錯了?所以「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我們沒有用倫理道德教化老百姓,他犯錯你就把他關起來,這也是不仁慈的。這一句話就體現出來這些聖人辦政治都很清楚,根本是道德教育,以刑法做輔助。

  『無本者不立,無末者不成』,沒有根本,這個國家就不能立國,不能長久;沒有這些枝葉的輔助,那這個國家也不能夠有所建樹。我們看漢朝、唐朝,他們取得政權,必然要先樹立法律。就像漢高祖劉邦,他取得一個地方,因為秦朝滅了,取得一個地方,約法三章。其中很重視的一點,「殺人者死」,你不能殺害人的生命,你故意殺害人的生命,你就是死罪。對人有威懾力,你不能犯這樣的錯。慢慢有這個刑罰,人們不敢肆無忌憚的作惡,社會不會失序。但是更重要的要開始教化。教化到最後,法律不怎麼用得上,老百姓有德行了,他不犯錯。所以周朝四十年,監獄裡面沒有一個犯人。周成王,「成康之治」的時候做到了。唐朝貞觀時候,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一年判死刑的好像是二十多人,那都算治理得很好。

  所以『夫禮教之治,先之以仁義,示之以敬讓』。所以以禮義來教化治國,首先要實踐仁義。這個「先」其實就體現教育身教擺在第一位。誰做仁義?領導者帶頭做。在周朝,我們看周文王,他的仁慈,「哀及枯骨」,連看到路上的枯骨他都很憐憫,把它們收起來、把它們安葬好。旁邊的人說,「那個又不知道是誰的骨頭,不是你的祖先、不是你的親人啊!」周文王講,「我是一國之君,所有的人都是我的親人。」很仁慈,安葬了枯骨。老百姓就說了,「連死人的骨頭都會愛護,更何況是活著的人!」所以大家看,他一個國君做這個動作,整個國家歸心,團結在一起。還有很多國家聽這個故事,就來歸附在文王的麾下了。

  包含周朝泰伯、仲雍,他們是王季的兩位哥哥。王季是周文王的父親,等於泰伯、仲雍是周文王的大伯、二伯。本來這個王位是要傳給他大伯的,可是泰伯看自己的父親看這個孫子文王特別中意,泰伯馬上很敏銳,成全父親的心意,把國家讓出來,交給他的弟弟王季。泰伯這種德行,孔子都說,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泰伯的聖德,「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他把國家讓給自己的弟弟。這麼一讓,孝道成就了、悌道成就了。兄弟之間連國都可以讓,還有什麼好爭的?大家想一想,他底下的老百姓說,我們的國家領導人,連國家都可以讓,我們還有什麼好爭的?上行下效。包含把國家讓給了弟弟,之後文王繼承。他讓出了國家給一個聖君來治理,這是對老百姓的忠,仁愛都體現在這裡。

  而泰伯本來是要做國君,讓出去了,有沒有「沒有了」?人不肯讓,有一個心結,「我假如捨了、我假如讓了,我就沒有了。」所以老祖宗留了一個名詞給我們叫「捨得、捨得」,捨了就會得,得了還要再捨。人為什麼會擔憂未來?還是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很有道理。人的福報不是你抱著你的金銀財寶你就有福報,這錯誤的。你抱得愈緊,愈沒福報。首先,叫「守財奴」,都變奴隸了,還有福報?老祖宗的這些名詞、成語,很教化人,有沒有,守財奴?你們學英文,有這個名詞嗎,守財奴?只是說很愛錢吧?有沒有用「奴」這個字來形容那個狀態?

  所以五千年的文化要珍惜,一個成語裡面個中的道理就很深廣,人家翻譯要翻老半天。我上次去印尼,我講了「知足常樂」四個字,他翻了一分多鐘。幸好我沒有說「負荊請罪」,不然他可能十分鐘翻不完。大家要了解,這個成語背後,這些主人翁都是學處。藺相如退讓,為國家安危著想;廉頗這麼大年紀,又是一國之統帥,軍隊的統帥,他知錯馬上脫下衣服,背著荊棘,誰有這麼大的勇氣?我們現在聽故事很輕鬆,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有什麼了不起,「對不起」,很簡單啦。你當了中央級幹部的時候,你可以向全天下人承認你的錯誤,那是多大的勇氣!所以每個歷史上的故事都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示。

  我們要明白,福報是修來的,福田靠心耕。你的心量愈大,福就愈大。你都布施去幫助貧窮困苦的人,你愈捨,你的福報當然愈多。愈捨愈多,不會少。可是你都不捨,你守著那個錢,積財喪道。旁邊有人餓死了,你還抱著那個錢,你的德行在下降,你損陰德,反而更沒有福報。然後,沒福報會怎麼樣?會生一個敗家子,吝嗇的人會生敗家子。「鄙嗇之極,必生奢男」,一定生一個很奢侈的人來把你的錢財花光光。大家去調查看看,有哪個吝嗇的人富能過三代的?歷史當中沒有。我只聽過范仲淹建義田,家族九百年不衰,是吧?愈捨愈有福報。

  泰伯把國家捨出去了,他沒有了嗎?他到了江蘇浙江一帶,當時候文化都還不發達,算比較沒有開化的地方。他去了之後言語不通,居然以德行感動到這個地區封他為國君。該當國君,跑到哪不還是當國君?該是他的福報,跑都跑不掉;不是他的福報,搶都搶不來。所以這些道理想清楚了,「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這裡我們看到「先之以仁義」,這個「先」都是領導者先做。「示之以敬讓」,「示」是做出來、是表演。這個示也有引導老百姓,把這些道理給老百姓講清楚。像我們《德育故事》裡面,八德這個「悌」,在家裡對兄姐、對長輩,「長者先,幼者後」,這個都是在教敬讓。包含那個鄉酒禮,整個家族聚會,都是依照年齡排下來,這都是在教育整個家族的人恭敬、禮讓。

  在周文王時代,有兩個國君吵架,虞、芮這兩個國家。這個示之以敬讓,居然感動到兩個國家的國君不吵架了。因為這兩個國君吵架,在爭土地。很可愛,他們吵吵吵,最後說,「我們找個人來評評理」,居然找周文王。這兩個人也很有善根,有沒有?他找人評理要找很公平、有德行的人。結果他們就到了文王的國家。首先,先到了郊區,就看到很多農田,看到農田之間,那個路特別寬,就是農民、老百姓都不爭,都把路讓得很寬。你們現在去田裡,那個路寬還是窄?都有點不好走,快要有點走鋼絲了,是吧?都一直一直把那個路愈弄愈小了。他一看,路那麼寬,連農民都禮讓。要到文王的朝廷以前,他先進入他的市集裡面,結果看到都市裡面的人,走路的時候都互相禮讓,然後排得很整齊。等於是一幕一幕都讓他看到敬讓。最後到了朝廷,看到文武百官互相恭敬、互相禮讓。結果他們兩個互相看一看,「回家吧,不要問了」,還沒見到文王,兩個人就回去了。然後就把爭的地馬上退,讓出很大的路出來,就不爭了。

  結果就這件事情傳到整個天下,四十幾個國家都來歸附周文王,德行讓人家感佩。「示之以敬讓」,都做出來了,不只百姓感動,其他的國度都佩服。就好像這次這麼多大使到斯里蘭卡去參觀,這麼感動,那也是他國家做得好。所以我們老祖宗的理論是真理,真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真的把國家治理好,對天下是最大的貢獻。

  『使民遷善日用而不知也』,老百姓在領導者的帶動、在父母老師的身教之下、在整個社會風氣的薰陶之下,他懂得這些做人的道理,他不知不覺就效法學習、就遷善改過了。其實我們比方到一個地方去,這個地方很安靜,人不會很嘈雜,你去到這個環境你自自然然話就少。這就是一個環境馬上可以給人的一種教化力量。包含我們這幾天在斯里蘭卡,不知不覺看到出家人都很恭敬。要坐下來以前,都要先看出家人坐了沒有、那個白布鋪好了沒有。我們也是「遷善日用而不知」,就受到這個環境的教化力量。包含一般在都市裡面,人跟人就比較沒有人情味,人情味沒有那麼強,但你到這樣的國度去幾天,會變得比較有人情味,笑容會比較多。大家覺不覺得我比較有人情味?一點點、一點點。

  我們接著看一百七十一句,「孔子曰」,我們一起念一下: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孔子在這段教誨首先就點出來,我們立身行道有六個很重要的做人根本,能做到這個六本,然後才可以稱得上是君子。我們學聖教最低目標是君子,還要繼續提升成為賢者,最後能成為聖人。當然首先要有君子的風範,有這個基礎,不然要成聖賢是不可能。所以我們在經文當中一看到君子,這個都是最低標準,一定不可須臾離也。

  經文講到,『立身有義矣』,一個人處世重要的標準就是要有道義。我們看到老祖宗四千五百年前,教化我們後代有個很重要的綱領,在白鹿洞書院都有刻出來。其中是五倫,接著學問的次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篤行當中又分成三個重點,立身、處事、接物。而處事,應對任何事情,它的核心就在這個「義」字。我們處理任何事情,包含發展事業,老祖宗留了這句,「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你隨時就是一種道義的態度,不能有功利的思想。這句話已經點出來,是君子還是小人,這句話就是分野了。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教育是教什麼?從小父母教他什麼?不可以吃虧。他拿東西請同學,「我同學今天沒有帶便當,媽,我拿一半給他吃。」他媽媽說,「你怎麼這麼傻?」這樣的媽媽有,罵他兒子,「我賺錢這麼辛苦,你還拿給別人吃。」他孩子下次就不給人家吃了,他就只想自己了。這是自私自利,不是義。

  所以老祖宗他沒有功利的思想,沒有跟人家爭的思想。《論語》有句話講,「君子無所爭」,是吧?人有想要跟別人爭的念頭,那就不是君子。不懂得讓、不懂得仁義,才有爭。在《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有一段孔子的教誨,「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在這裡念「遜」,就是謙遜的意思,「信以成之,君子哉」,夫子在最後讚歎,代表能做到這段話的這些做人標準可以稱得上君子了。一個人可稱得上君子,他的操守裡面、他的本質裡面就是這個義。

  我們想一想,人這種情義、恩義的態度,從哪個根本出來的?從孝,「夫孝,德之本也」。他從念父母的恩,他才會形成道義的人生態度。所以『而孝為本』。假如我們沒抓到這個根本,很多義理我們會誤解,甚至會產生很多流弊問題。比方說,一提到這個義字,很多青少年,你說他有沒有義氣?有,他們很講義氣,一起去偷東西,偷完都不講出來,有沒有義氣?但是他沒有根本,他那個是偏頗的、是扭曲掉的。他以孝為本,他怎麼可能做出讓他父母傷心的事情?所以世間那些義氣,「你看他對朋友很好,可是對他父母不好」,那個義氣都是假的。那個是什麼?他喜歡的人,就盡心盡力為他;他不喜歡的人,對他恩德再大,他不會為他好。這個都不是真正的義,他沒有根的東西,那是假的。所以我們從這裡去看事情就看得很清楚了,你要交好朋友,一定要看他孝不孝順;你要找對象,都要從這裡去看。

  『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我們這個民族很重視「慎終追遠」。慎終,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父母或者親人離去的時候,對辦他的喪禮非常的隆重、慎重去辦理。而且辦喪禮的時候,也等於是對於離開的親人他一生的貢獻去感激他、緬懷他。追遠是往後每一年祭祀他。人能夠這樣感恩,念念不忘亡者,念念不忘父母、祖先,這個心就很厚道,就不忘本,就時時懷著感恩的心,所以民德就歸厚了。而喪禮,等於是面對親人最後的一個禮節,非常莊嚴、肅穆的來辦理。喪禮辦得再隆重,它最根本的精神是什麼?「哀為本」,就是感念亡者的恩德,就是亡者離開了,自己不能報恩,內心非常的悲痛,他悲從中來,這是真正念恩。不是排場辦得很大,然後是要讓朋友說,「你辦父母喪禮辦得這麼好,你真孝順」,就為了別人恭維讚歎他。

  現在有社會風氣,包含以前沒有教化好的時代,也是這樣,攀比。連喪禮都在攀比,怕人家瞧不起,喪禮借很多錢來辦,辦得很奢華。那個都已經是根本偏離了辦喪禮的精神,搞得社會愈來愈奢侈,這社會風氣不可長。哀痛,人之常情,不能報恩,當然是最大的遺憾,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而我們聞儒釋道三教聖人的教誨,思考事情可以更深遠。孔子在《易經》當中講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句話點出來,人身體有生死,為什麼?身體是工具,用了八十年,壞了,不能用了,就好像今天您騎一台腳踏車,腳踏車陪了你十五年,壞了,不能用了,怎麼辦?你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走路,把他十五年的腳踏車扛在肩上?「我捨不得,不能丟」,每天抬著這個腳踏車,不可能吧?不能用了,你當然得要換一台,是吧?那身體不能用了,怎麼辦?換個身體。你要有智慧,要換個好的,不能換成豬的身體,就麻煩了。

  可是大家冷靜,你能換得好嗎?大家看看,現在十個人,結束生命的前一刻是什麼狀態?彌留狀況,都不知道人了,糊裡糊塗,他就很難非常清楚的去選擇他下一個人生旅程。都糊裡糊塗,就墮落下去了。所以人臨終最後一口氣,神識清楚,這個人一定去好地方,不可能去不好的地方。「遊魂為變」,那是他選擇的。所以大家現在練定力,不要被任何誘惑境界所轉。這個定力什麼時候用?你臨終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掌握,那就是你的本事了。既然身體有生死,靈魂沒有生死,那我們應該幫助這個親人讓他的靈魂能去到更好的地方。那這個時候就可以多積功累德,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就可以不要哭了,是吧?你的理解不一樣,你的做法會有不一樣。可能以前的人他還不懂得這個道理,他當然是感傷,他不能報恩。假如你明白靈魂沒有生死,你的意念完全在思考,我怎麼樣利益我的這個親人、利益他往後的人生?那你就很積極的做功德了。

  接著,『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抵禦侵略,你派出軍隊,國防海陸空三軍,它一定有它的整個軍隊的陣列,都要排好。包含都要聽領軍者的命令,他的軍隊才能發揮力量。而有這些陣列是很重要的,但是更根本的是有勇氣,勇猛不懼生死,為國奉獻,捍衛自己的國家,勇是根本。我們在歷史當中看到很多以寡敵眾的戰役,一定都是勇為本。大家有沒有看過《三國演義》?你看那個張飛,一個人站在長阪坡,曹操的大軍就在另外一頭。張飛站在那裡,只有他一個人,可是所有的軍隊不敢下來。張飛喊幾聲,有幾個將軍從馬上掉下來,被他嚇死了。曹操又問他是誰,他一報張飛,曹操也嚇壞了。因為他曾經用過關公,他說他弟弟比他還猛。整個軍隊都被嚇得都要撤退了。一夫當關,萬夫莫敵,這個勇為本。你看趙子龍,上萬軍隊,他一個人衝進去把阿斗救出來,勇為本。

  諸葛孔明有一段教誨很好,他提到,「有難者」,就是他領兵,帶領人民遇到大難的時候,「以身先之」,他自己先赴難,身先士卒,有難者,以身先之;「有功者,以身後之」,功勞讓給別人,自己往後退;「死者,哀而葬之」,軍士去世了,他哀憫他,幫他安葬;「傷者,泣而撫之」,看到受傷的人民很傷心,趕緊照顧好他,把他的病治好;「飢者,捨食而食之」,看到飢餓的人,馬上把自己的食物給他吃;「寒者,解衣而衣之」,看到軍民受寒,他馬上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智者,禮而祿之」,見到有智慧的人恭敬他,趕緊請他為國效力;「勇者,賞而勸之」,見到勇猛的人,不畏生死保衛疆土的人,獎賞他、勸勉他、鼓勵他。這個是諸葛孔明的一段話,剛好我們下一句就是談孔明怎麼治國的。

  好,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