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四六集)  2013/11/1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146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午安。上節課我們談「賞罰」,在一百五十八頁二百六十四句,我們剛剛跟大家交流。我們一起把它讀一遍,應該讀起來對這個義理就比較熟悉。

  【古之明君。褒罰必以功過。末代闇主。誅賞各緣其私。】

  諸位學長有沒有轉煩惱為菩提?有沒有化悲憤為力量?有,這個開悟是小悟。而且很難得,是「聞教便行」,看到經教,看到人家講解的義理,他馬上入心,馬上去力行。「奚待更勸」,有這種學習態度他每天都很有提升跟突破,不用人家還在後面推,還要在那一直勸、一直拉。在《孟子》當中,舜王之所以為聖人,孟子講到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學習的態度。舜王還沒有遇到老祖先的教誨,他也是住在山林裡面,跟一般農夫過的日子沒有太大的差別。重點在於「聞一善言」,當他緣到了,見到好的經典教誨,「見一善行」,他看到別人優點長處,他馬上依照經典、依照人家的長處去落實、去效法。「若決江河」,就像黃河堤壩被沖掉,大水很勇猛,水勢非常大。舜王他那個力行的氣勢,就像黃河水一樣,誰都阻攔不了他斷惡修善。「沛然莫之能禦」,所有的人都反對他學經教,他如如不動,他突破困難去依教奉行。

  我們跟舜王的差距關鍵在這裡,我們要去落實一句經教,別人幾句話就把我們動搖了。甚至於還自己找了好多藉口:這句話其實沒有那麼容易落實,你看看張三怎麼樣,李四又怎麼樣。我是凡夫,我又不是聖人。這些念頭跟舜王的念頭,就不一樣,舜王是想著怎麼樣契入,我們是找一大堆藉口,告訴自己不可能。所以「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其實人的成就不管是學業、還是事業,他人生的造化都跟他的思想有關。思想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轉化成性格,性格就決定命運,根源在思想。企業界稻盛和夫現在的影響力,可能是數一數二的,尤其他很可貴的關心下一代,關心整個地球的安危,他有良知。他說現在這個時候,企業界縱使完全停止成長,都應該這麼做,都應該愛我們的地球,他特別重視環保。他還給年輕人寫書,鼓勵他們夢想一定可以實現,推薦的第一本書《了凡四訓》,改造命運。他以他的人生經驗,包含他是虔誠的佛弟子,對於中華傳統儒釋道的這些教誨,他根基很厚。

  他整理出來一個成功方程式,思惟模式乘以熱情、36乘以努力,一個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而努力是零到一百,熱情是零到一百,思惟模式是正負零到一百。一個人假如自私很嚴重,他為了謀自己的私利,他可以不睡覺,他很拼命,他也很努力,但是他的思想自私自利。比方說他設計殺人遊戲出來,他有沒有熱情?日夜在做他也很努力,但是他思惟模式錯了,那這個殺傷力就很大,他是負的。所以要正向思考,就像我們剛剛說的,要把煩惱轉成菩提,這就是思惟模式。很多人一個小事就可以沮喪好幾天,那他思惟模式不對。沮喪了甚至於都會往壞處去想,這樣人就會沒信心,疑心都會重,這就不好。很多人時時都能自我鼓勵,對人都是相信,他就常常都是面向陽光就很好。

  我們一位老同仁就有跟我提到,剛剛上課我有幾點要調整、修正一下。第一,在讀這句子在第幾頁第幾句要講兩遍,不然我們一些學長年紀大了,沒有聽清楚。不只是現場的人,假如我們有網路上的,他也沒有聽清楚,他就翻不到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要講每句以前,大家先念個二、三遍。因為可能我們沒有事先複習,講每句好像從來沒夢過它,對它很陌生,邊看邊慌張,好像每個字都看懂了,可是意思不知道,不大認識它。讀幾遍可能就比較定在這個經句上,甚至多少有些領會。然後講解完,再讀一遍,就好像這一句學得很紮實,這些建議都很好。第三,我在講解的時候會講到第二冊,有些人沒拿第二冊,然後他就會有點慌。再來,第二冊哪一句,沒書的人,你在念那一句的文言文,他就腦中一片空白,斷訊。一讀文言文就好像讀不懂,不如乾脆就念白話解釋,大家那個理解是比較連貫的,這是第三點提醒。第四點,是麥克風不要拿太遠,拿近一點大家聽得比較仔細。

  我一聽冷汗直流,因為出道比較早,出道早了站在講台上久了,其實不夠謙卑。應該每一場下來要主動問這些同仁:哪裡還有不好的?你看才講一堂課,人家可以指出四個問題來。其實我在跟大家講解的時候,這其中幾個點都有感覺到,但是沒有當下去做調整,所以是定力不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做事的過程當中,感覺有些不妥。但沒有及時調整,事後又覺得:假如那時候調整應該可以更好。或者是就是沒調整,壞了,就有點懊悔。所以定力很重要,為什麼不夠定?心虛。講《群書治要》它都有很多典故,像這節課講「賞罰」,那到底整個國家的賞罰,我們從二十五史當中體會多少?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帶團體這個賞罰用了多少?假如這些經典、歷史的吸收,跟人生的閱歷不足,講起來還是會有點底氣不足。所以還得趕緊去翻多一些故事,故事當中就有它具體的這些態度跟做法。當然人有充分的準備,定力還是會比較夠,信心比較夠,在臨場當中的一種觀照也會比較高。

  這位同仁在跟我講的時候,我就想到《群書治要》講要納諫,要接受別人勸諫,《群書治要》也沒離開生活。後來他又講到,他說因為這些年派給他的工作比較多,因為工作很多,無形當中有些能力在增長。比方聽我講一堂課,可以找出四個不足,這就是他承擔責任之後,提升上來的能力。我聽了之後挺高興的,我說你的意思,以後就不再抱怨我派工作給你了嗎?你這個念頭叫轉煩惱為菩提。因為剛剛要下課以前我們有約定:下了課要轉念是!聖狂之分在一念,這個學長不只是護念我,他還轉那個念頭,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有時候在承擔責任的時候,不知不覺提升自己不知道。然後去羨慕別人:我工作那麼多,他們每天還可以聽《太上感應篇》,都還可以聽經。不知道那個鍛鍊本身,其實對自己的修學會大有助益。學了之後還要有很多的歷鍊,體悟才會更深。我們接下來先看二百六十七句一百五十九頁,我們來看賞罰的原則,它應該依循的原理原則是什麼?不可以亂賞,不可以亂罰。我們一起把這個經句念一遍,我看我們念兩遍好了:

  【爵祿者。國柄之本。而貴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則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二教既立。則良士不敢以賤德受貴爵。勞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祿。況無德無功。而敢虛干爵祿之制乎。】

  我們延續剛剛的經句,就是一定對於國家、社會有功勞,才能夠授予爵祿,獎賞他。經文一開始就講,『爵祿者』,官爵和俸祿,這個爵位在大馬比較容易感受,我們常常遇到華人界,有拿督、有丹斯里這些爵位。我在台灣長大這些爵位就很少聽到。爵,我們看到這裡講,「爵祿」是『國柄之本』,國家權力的根本,權柄。爵祿其實對國家的安定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爵祿才能達到富貴的途徑,不能不重視。因為富貴,是一般的人民大家都希求、努力的方向,而得到都是依循正確的途徑,大家會很用心努力的去邁進,人都守本分,人都知道要下功夫。但是假如這個爵祿不符合規矩,都可以用特殊關係得到,人民的信心就沒有了。誰肯努力?努力有什麼用?靠關係不就上去了嗎?人民對國家的信心就沒有了,這國家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不公平了,人心不安。常常都是談論這些不平的事情,最後國家一有什麼重大的情況,可能會兵敗如山倒。因為對國家的不公,已經有很多不滿之處。

  大家有沒有看到現在整個國際間,有些什麼災禍出來了,反而國家的人落井下石,還製造動亂。雖然派軍隊去鎮壓,也要想一想,老百姓為什麼人心變成這樣?一來是沒教育好,二來是不是有國家種種的做法,已經造成人心的憤怒。國家有很多政策,都是影響民心,比方說房地產炒得很嚴重的國家,人心一定不平。由國家來控管整個房地產,不要造成買個房子,根本平常一對夫妻,努力一輩子都不可能得到。請問這些年輕人他還努力什麼?誰造成的?不就是不法的那些炒作。炒到最後這些一般的平民百姓,他怎麼去面對未來的生活?人心不平都在這些地方。記得我第一次聽我們執行長講課,在河南許昌,他到一個地方去,他就了解那個地方的房價。他覺得這個地方房價太高就太錯誤,房價愈高這裡的百姓買不起房子,不就很不安。所以一個社會的公平很重要,很多不法的手段,包含這些炒房地產都可以一夕致富,這個對人心都有很不好的影響。應該是把這些情況都要改善,都應該是憑著努力一步一腳印去達到成功。

  其實這種都是不怎麼努力就賺大錢,會誤導下一代,都想要用這些取巧的方法,來快速致富,這對下一代的思想態度,都有不好的影響是!有個什麼電視節目一紅,然後這個人就大富大貴了。然後一大堆人都要去走他那個路,每天做明星夢,心態都不踏實。那假如從這個角度,整個從傳播媒體出來的這些節目、書籍,就要倡導實幹、勤奮、努力,最後得很好結果的這些例子,要舉出來。其實人假如很快獲得富貴的,往往很快就把它揮霍掉,他不會珍惜。這些例子也要給大家看,你不要去羨慕一夕致富的人,他的結果你有沒有看到?你有沒有看過一夕致富的人,最後傳了十代?開始我要重視家教,沒看過一個!老子說「禍福相倚」,他的德行基礎不夠,你一下子富貴給他就完蛋了。

  所以富貴都要是紮紮實實來的,但是,富貴能不能紮紮實實來,掌控在國家的手上,整個朝廷的風氣。所以為君者,這些掌握國家重要權利的重臣是關鍵,比方宰相,宰相公平,像王旦每個人都服他,他的公正。後來遇到呂夷簡,范仲淹給他畫個「百官圖」,現在朝廷裡面,大部分都是你的裙帶關係上去當官的,那整個朝廷就失去公平了。那老百姓怎麼看?老百姓會有信心嗎?甚至於風氣就變成都在那裡諂媚、討好這些當紅的官員,所以國柄之本,『而貴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怎麼重視?不能絲毫的偏心、絲毫的馬虎。就像范仲淹他當副宰相,這些重要的官有一天他們在考核官員,把一些考績不好的劃掉。旁邊的同事講,你那一筆下去他們家都要哭了,他被削掉他的祿位,不能當官。范公講我削掉他是一家裡哭,我不給他削掉,說不定這一縣的人都哭,這一方百姓都得哭,不能以私廢公。

  事實上講把那個人劃掉了是慈悲,為什麼?不要讓他造大罪業。一世為官九世牛,他不愛護老百姓,他怎麼對得起這個俸祿?俸祿是全國人民的納稅錢,他怎麼還得起?所以能捨非無情,有時候把他劃掉是對他的慈悲,讓他反省,痛改前非,反而是好事情。范公自己以身作則,今天假如感覺很多事情沒有辦得好,對不起國家這一天的俸祿,整夜不睡覺,隔天起大早趕快去辦公,覺得今天有彌補過來,才安安心心睡覺。所以他們這些心境、行持令人佩服。掌握國家這些爵祿的大權,不能不謹慎重視。你一個批對了振奮全國人心:這個人好,對!用這樣的人我們有信心。你用錯一個人:完了。你比方說一個國家的教育部長,那個位置重不重要?你看多少家長的心、百姓的心繫在這位置上,你用對了全國有信心,你用錯了:怎麼又是諂媚、巴結的人坐那位置?就完了。這些我們都遇過,確實是這樣。像宋朝時期,范仲淹被貶了那麼多次,皇帝一把范仲淹立起來全國振奮,老百姓每天到菜市場去討論,今天范公發生什麼事,司馬光先生發生什麼事,真是這樣的。一接到他們去世的消息,當場整個菜市場老百姓放聲大哭,甚至幾天都不做生意。所以您看一個有爵位、有祿位的人,對百姓的影響有多大。而且你用對一個部長,請問他還可以提拔多少個幹部?對!人心都有信心,所以不能不重視。這不止國家如此,每個團隊也是這樣。你重用一個付出的人,不是鼓舞大家的士氣嗎?

  接下來具體講,『然則爵非德不授』,這個爵位不是真正有高尚道德的人,絕對不可以授予他。『祿非功不與』,沒有真正為國家付出的功勞,就不能給予俸祿。這個封爵位,像古代國老、三公地位非常高,太師、太傅、太保身分達到極高。那他愈高他就成為全國人民的榜樣,大家都效法他、都尊崇他,上行下效。爵位是肯定這個人,以後影響全國人民的價值觀。今天你常常推舉的是賺大錢的人,還是推舉的是最有道德的人,人民的方向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爵位不簡單。他是國策顧問,國家元首常常都去向他請教,把他當作老師,國家元首都這麼做了,那老百姓崇尚道德。假如獎賞的都是賺大錢的人,年輕人全部都在想錢,那不一樣了。

  我們有曾經體驗到什麼?我們在安徽廬江,當時候鄉下的風氣,就是比誰的房子建得高。到外面去打工拿錢回來蓋房子,人家蓋二樓,我蓋三樓,就在那裡攀比,比蓋房子,人比人氣死人。為了面子我看也挺累人的,所以有句俗話提醒我們,叫打腫臉充胖子,橫批:累死算了。我光想都有點不舒服,這個攀比很累的,這樣的方向就錯了。當時候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之下,我們辦「好婆婆、好媳婦」這些表揚,這沒有獎金,也沒有祿位,就是一張紙,獎狀裱得很漂亮,這就是爵位肯定她。大陸有一個地方,他們是專門選好媳婦,哪一家的女兒被評為好媳婦,那一家開始放鞭炮,他們家出來的女兒有正字標記,品質保證,這一家養出來的女兒,決定是一級棒的、非常好的。這是榮耀不花錢,但是大家就拼命要爭取這種道德的榮耀。這個影響很大,嫁出去的女兒不敢亂來,不能給自己家裡丟臉,「德有傷,貽親羞」。

  所以,當時候我們頒這個「好媳婦」,慢慢人與人之間討論的,是誰家好爸爸、誰家好媳婦,不是比建房子了。我記得我們評選完了,那一年的過年,我們去拜訪老百姓,結果那個好媳婦、好婆婆,她那個獎狀都放在她們正廳最明顯的位置,我們一進去就看到了,她們以這個為榮。實在講聖人的話用一句,家庭跟社會馬上就有非常大的轉變,是我們信不信、用不用?聖人每句話都是巨力萬鈞,聽老人言,幸福就在眼前。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家庭要教出好聖賢,要教他道義。「小人喻於利」,從小幼兒園就教他競爭,不是培養小人嗎?這句話能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一句就解決了,哪有那麼複雜,可是我們不學。孔子講「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整個社會風氣就變了,舉善而教不能。從二OO七年「道德模範」評選到今年,都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那影響幾億人向他們學習,就一個活動,就是孔子的教誨你真去做了,社會影響非常非常大。

  所以孔子講世間有五不祥,你把它轉過來都變吉祥。最重要的一個,天下的不祥在哪?「聖人伏匿」,聖人的教誨沒人認同;「愚者擅權」,競爭、鬥爭的思想充斥在全世界,天下之不祥。現在聖人的教誨出現,神州大地就開始放光,舉善而教不能。國家有規定,把聖人的教誨,進入國家的政策法令,那受益的面就更具體。每個公司對於殘障的人士,要一定的保障他們的工作權益,教不能。我們新疆郝鐵龍董事長,我當時候聽他分享他公司的情況,非常感動。我說一家公司可以把〈禮運大同篇〉演出來、落實出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我們的企業要變成國家、社會的榜樣,就像我們吳執行長他們的企業,他要把這個幸福企業、家文化的理念,傳播到全世界。吳執行長前幾天就在韓國開國際會議,好幾個聯合國代表參與,你就看那個會議的成績到哪裡,他又藉這個機會,又傳播整個中國的家文化、幸福企業的理念。

  所以老祖宗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個人真的下了決心,發了這樣的願,每個人的人生都做得到。「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你們要以相信的眼光看著我,你們不要一聽,我有點講不下去。但是我講的都是《弟子規》上的,聖賢人不會騙人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郝總他們「天下為公」,他們要做出表率,他們幫當地的黨校上傳統文化的課。黨校都是國家幹部,有沒有在幫助國家選賢與能?當地那麼多各行各業到他們公司來學習,都是在幫各個行業有緣的人培養人。培養人最重要是什麼?德,「德者本也」。所以他們的企業生意愈做愈好,做到半夜十二點都做不完,有些推都推不掉,都介紹到其他的公司。人家說沒關係,晚一點,就要讓你做。因為他們這樣的行為,就讓人家很信任他們,給你們做我放心。

  曾經有家長,他們也很會想事情,他說我的兒子現在學倫理道德,講信用,社會上的人都不講信用,那我的孩子一出社會,他不就吃虧了嗎?人的腦子很會想事情,我就問他,我說今天你跟人家做生意,你給誰做?你會交給不守信用的人做,還是交給任何情況都會守信用的人做?當然是守信用的。你為什麼說你兒子會吃虧?對!一千個人裡面只有他守信用他會吃虧嗎?我又不是愚痴的人,我去拿給那些不守信用的人,我被他們騙一次、騙二次,我也乖了。我最後一定是交給絕對不會不守信用的人幹,日久見人心。大家有沒有發現,人現在發問問題,「一切法從心想生」,光是聽人們在談話,就可以了解到,人現在想事情都想得很短。我假如明天沒飯吃?我的孩子假如考不上中考?就是考慮這些很眼前的點,他看不了深遠。為什麼?人隨時考慮都是欲望,看得很短淺。一個很愛吃的人能看得很遠嗎?反正我吃死了,不如死了沒得吃。這用閩南話念,就是「食到死,贏過死沒食」。我跟你保證這樣的人,他的慢性病三十歲就到,鐵口直斷,這種吃法三十歲他的身體就抗議了。所以現在整個文明病都是吃出來的,年齡都一直往前拉。人寧可短暫的這種欲望的滿足,可是他將來要面對三、四十年的病痛,很短見。

  郝董他「講信修睦」,人家相信他,為一方的大眾各行各業服務,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對員工的父母很關心,對員工的小孩很重視。他們還頒「孝心獎」,獎勵自己員工的下一代有孝行的,還編刊物鼓勵這些孩子。「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他公司裡面超過三成的員工是殘障人士,教不能。結果他講到,這三成的員工,比正常人更負責、更努力。這些話聖人都有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而且他不只是安一個員工,這員工的父母、家人,面對一個先天有缺陷的兒女,操不操心?他要擔心。遇到國家好的政策,遇到這麼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安了一家人的心。這個都積陰德,陰德就要在這些地方算。

  你看國內這些重視傳統文化的企業家,他用傳統文化教育員工,員工三十年不懂事的,從來沒給父母拿錢的,開始拿錢了。那老人很激動,雖然那公司離他們家幾千公里,這個飛機票錢我都得花,我一定要去給董事長感謝。所以一個董事長、一個企業主、一個團體的領導人,做到下屬的父母一定要當面來感謝你,這個都是積陰德,無形當中安了天下多少人。〈禮運大同篇〉可以落實,每個團體、每個企業都可以做到。教不能這句話孔子講的,「則勸」,整個勸善的風俗就形成,風俗,每個人每天都在受整個風俗習慣的影響。大家有沒有到一個佛寺的經驗?幾百個人吃飯安安靜靜的,打菜,請問你坐在那裡,本來你很喜歡講話的,你會講話嗎?他有沒有叫你別講話?沒有。它整體的那個環境潛移默化,影響人心。

  有些人去接觸傳統文化的課程,第一天去的時候,看到人家鞠躬很不習慣。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自己也不知不覺鞠躬起來,第五天,流眼淚走,這個場對他的影響才四、五天。我記得那時候在湯池,泰國的副大使他去參觀,還下到田裡面去,下到二里半村去,跟當地的村民處得很好。結果他在分享的時候,就先給我們鞠了一個躬,那個躬有點靦腆不是很習慣,但是也就不自主的鞠了一下,那都是幾天的時間,所以善良風俗非常重要。陳弘謀先生知道這個重要,他編的「五種遺規》,其中一種叫《訓俗遺規》,怎麼改善社會風俗。還有《養正遺規》,人才的根本,「人材之成,自兒童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女遺規》孩子是女人教出來的,「天下的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怎麼教女?西方人都說Lady first,你們覺得好嗎?你們自己想!人要有感悟的能力,我這個話就點到為止。其實Lady first的意思也是很有深意,就在於女人在先天上的力氣,比男人弱是!所以身體強者應該愛護弱者,這是對的。

  但是假如把這個解錯了,什麼都得女人先,麻煩了。For example(舉個例子),有個奶奶對小孫女講:你不可以這樣,有些事你要讓你弟弟。那個小女孩馬上說Lady first,這就偏掉了,連弟弟她都不讓,都要讓我們女生。女人都不讓人,她怎麼修忍辱?女人是大地,「厚德載物」。什麼事情都要爭先,那她的厚德怎麼培養?所以古人生女兒,是拿個瓦放在床下,很有意思,床底下最底下了,所以女人能屈得下來,屈到什麼程度?任何事情不會讓她發脾氣,她就定住了全家族的人心。為什麼?有什麼摩擦、衝突到她這裡來就化掉。我回想我母親那一輩,好像很少發現她們生氣,我沒有看過我母親發脾氣,人家凶她,最多不講話。我姐姐更誇張,人家凶她,她就當場流眼淚,人家看她流眼淚也罵不下去。這一招滿好用的,她不是刻意用,就沒有學到發脾氣跟人家吵,沒有。

  母親對女兒的影響非常大,所以閩南話講「選田要選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親」。你去買一個田地,要看它的土質好不好,你要娶一個媳婦(娶一個太太),要看她的母親德行怎麼樣,那個都有影響。媽媽穿著樸素,女兒絕對不會濃妝艷抹,《教女遺規》都談到這些怎麼教育女子。《太上感應篇》說「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能屈下來,是不可能柔順的。大家也別有不平,男人就不用練柔順嗎?男人當臣子的時候他當然要柔順。為人臣、為人妻、為人子,這些理都是相通,所以大家我一講到女人,你們不要不平衡,每個人都得修鍊這些修養跟功夫的。陳弘謀先生用心良苦,他編的書都是從根本要解決家庭跟社會的問題。

  我們再拉回來,爵祿也是國柄之本,你封給誰尊貴,老百姓就效法他的德行。你假如封的那個人都是追名逐利,甚至於還貪污了國家一大堆錢,那你一封反而副作用,所以「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沒有功勞不能給他很高的俸祿。『二教既立』,就是授予爵位,和俸祿的政教制度設立,形成風氣,形成風氣以後,老百姓的眼睛很亮。因為國家元首、上位的人他們也重視這件事,「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結果假如這個授予的人,老百姓清楚他的情況,然後馬上形成輿論力量,封給那個人爵位,封錯了。請問,掌權的人、授予爵位的人,會不會省思?會!得爵位的人會不會生慚愧?他會不敢接受。因為接受以後,還要被人家異樣的眼光看,名不符實,老百姓的眼睛很厲害。就像學過《群書治要》的選民,就不一樣,他會看怎麼樣的領導者才是做對,有沒有修身?有沒有戒貪?有沒有反身?有沒有納諫?就有標準可以看,他可以投神聖的一票。沒有判斷力也神聖不起來,所以民主國家要學《群書治要》。風氣看不見,力量非常非常大。假如已經有權的人,統統都是授予這些有裙帶關係的人,那些被授予的人還耀武揚威,他還怎麼羞恥心?老百姓就哀莫大於心死,沒辦法了。那就權貴之人亂政,就完蛋了。

  所以二教既立,『則良士不敢以賤德受貴爵』,賢良的士人、讀書人,他就衡量我的德行太淺薄,這麼高貴的爵他不敢受。『勞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祿』,有功勞的大臣,就不敢以小功去接受優厚的俸祿。『況無德無功,而敢虛干爵祿之制乎』!那何況是沒有德行、毫無功勞的人,怎麼敢白白的去接受爵位和俸祿?這是社會的風氣,包含因果教育,德不配位,名不符實,都是折很大的福報。他領了這些俸祿,不好好為國家努力,他都要背負因果。所以人懂得因果,每個名的背後都是責任,我們有沒有盡到那個責任?有這因果的道理,他爵位就不敢亂受,受了以後就戰戰兢兢去盡自己的責任跟本分,這是賞罰的原理做法。在第二冊當中,還有提到一些做法的原則,就是在《漢書》裡面就講到,有書的學長,在二百一十頁二百八十四句。

  【凡爵列官職。賞慶刑罰。皆以類相從者也。一物失稱。】

  凡是有爵位、有官職,有賞賜和刑罰,都是按功過的等級來相應的施與,都是有標準的。一件事做得不恰當,這個賞罰不當了:

  【亂之端也。】

  禍亂,人心的不平就從這裡開端。

  【德不稱位。】

  德行與爵位不相符。

  【能不稱官。】

  能力與官爵不相符。

  【賞不當功。】

  賞賜與功勞不相當。

  【刑不當罪。】

  刑罰與罪過不相當。

  【不祥莫大焉。】

  沒有比這樣更不吉祥的。我們冷靜看,每個做法的不當,對他自身、對他的家人、對整個社會人心的向背都有關。古人的心很敏銳,他都會體恤人心的變化,一個人德不配位會怎麼樣?那他的功夫沒有下在德行上,下在怎麼去攀龍附鳳,對他的心有損。再來,他一被封了這個位置,老百姓人心不平,無德的人怎麼站那麼高的位?所以不吉祥,他不吉祥。社會人心也不平,不平就是不祥的預兆,那對國家的信心會大為減損。『能不稱官』,能力跟他的官位不相稱,麻煩了,他的事情都是影響一方百姓又做不好,那百姓不要遭殃嗎?他自己也遭殃,他要負因果責任,不好的官員他的後代都很慘,這在《從政遺規》太多正面跟反面的例子,可以查。這對我們也是個提醒,每一句離不開修身,我們假如德不配位,趕緊退位,我們不貪這個虛名。人要名符其實,名聞利養要放得下。

  「能不稱官」,能力確實不能辦好事情,那我對不起國家、對不起領導對我的信任,怎麼辦?讓位於賢。不止自己主動退,找到更適合的人推舉他,這才是真正對得起國家領導的信任。當然又有一種情況,你要退位,領導說讓你繼續幹,怎麼辦?到底是要讓位,還是要「父母呼,應勿緩」?有時候這些經句之間好像有點矛盾,有沒有?比方說像佛門的高僧印光大師講,「只管自家」跟「代人之勞」,跟「成人之美」,跟「難行能行」,有沒有衝突?只管自家,每一句假如解錯了就麻煩了。每一句都通心性去理解就不會解偏,從相上去解就解偏。從行為上只管自己不要管別人,叫冷漠,修成冷漠。要「愛敬存心」,怎麼修成冷漠?只管自家是什麼?反求諸己。什麼事情,遇一切的人,都是提醒我們心性上有什麼不足,管好自己的念頭。

  再來,提醒我們,我們全神貫注在自己的問題上,下功夫,盡自己的本分,時間都不夠用了,還花一大半的時間去批評人、去看別人,怎麼可能道業能成就、能提升?時間跟體力是有限的,所以有一個修學的過來人說:學道之人連剪指甲的時間都不夠,哪還有時間說閒話?這個有味道。下功夫很深的人有時候什麼?連吃飯都忘記,甚至用功到忘了睡覺。師長曾經講到,有時候讀書真的讀到忘了時間,結果突然什麼時候才發覺?天亮了,那個意境挺美的。像我們的師公李炳南老師,有一次下大雷雨,那個聲音之大,結果老人家在看書,幾個小時之後雨停了,老人家走出房門:下雨了?學生都很驚訝,這麼大的雷雨,李老專注到根本就沒有聽到雷聲,不知道下雨。這個功夫要效法,定力很足。

  所以這經句當中都不離心性、真心,什麼是真心?真誠、清淨。只管自家,都看別人怎麼清淨?可是清淨又是慈悲,那你只管自家,怎麼變成冷漠?不對,解錯了,清淨跟慈悲是一不是二。所以師長這個五心很好用,我們理解得對不對,用這五心去看,你解出來的意境有沒有跟這五心相違背,就知道解得對不對。所有的經教在體性上,不離心性二字;在事情上,不離因果二字,用這樣去理解會很有體悟。「父母呼,應勿緩」,跟讓位不衝突,要守「臣之禮」,既然已經表達這個態度,要以大局為重,領導叫我們幹就繼續幹,但是要調整:領導,你叫我幹可以,可是我不能誤事,我要度德量力。那領導當然你講得對,一定會做調整。所以只要隨順經典的教誨,沒有哪件事不能有相應的好方法出來,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賞不當功』,賞賜與功勞不相當,自己不就生貪念了嗎?生僥倖心嗎?對當事人沒有幫助。團體就不認同:他做那麼少,還混水摸魚,我這麼認真都沒有。你看不好。『刑不當罪』,罰錯了,這個人或這個家,恨國家一輩子。所以在清明的時代,都非常重視吏治,尤其是整個監獄的管理。可能都三年幾年就要派出人,深入了解整個監獄的狀況,然後大赦天下,是不是有哪些判得不公平。不然那種怨恨太深,因為獄判錯了,有時候回不了頭,人都死了不能復生。所以「刑不當罪,不祥莫大焉」,這是賞罰的原則。在二百一十三頁二百八十八句,講到:

  【善為國者。】

  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他的賞罰的原則在哪?

  【賞不僭而刑不濫。賞僭。則懼及淫人。刑濫。則及善人。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

  賞賜不能過分,要得當,刑罰不濫用。賞賜過分就怕賞到了惡人,刑太過分就怕傷到了好人,如果不幸賞罰過當,那麼寧可賞賜過分,也不可濫用刑罰。這就是在賞罰、法律當中很強調的一點。因為罰錯了之後,就像剛剛講,殺了一個忠臣,沒有辦法回頭,唐太宗光這一點我看也是抱憾終身。所以才有「三審定讞」出來,這都是賞罰很重要的原則。下一句二百八十九句講到:

  【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勢貴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意思就是說,獎賞的時候不遺漏關係疏遠的人,這個才公平。懲罰的時候不袒護親近的人,懲罰的時候不止不能袒護親近的人,還要先懲罰親近的人,這叫人情事理。所以犯錯的時候,假如你的主管本來很疼愛你,把你第一個拉出來處罰好不好?這就是人情事理第一個處罰你,人心就平了。所以被第一個處罰,你要覺得很幸福,看大家的表情,有點幸福不起來,我不強迫大家。跟大家舉一個公案,戚繼光是抗日英雄,當時候倭寇作亂,一聽到戚繼光都很害怕。他是虔誠的佛教徒,結果有一次,就是戚繼光的舅舅是他的下屬,他在軍隊裡面就很囂張不守規矩,戚繼光下令打他幾十大板。打完回去,這個舅舅鐵定火冒三丈,氣得不得了,他一回去擺了一桌豐盛的酒菜,請他舅舅吃,給他賠不是。這個情理法,他舅舅給他這麼一打,整個軍隊就不敢亂來了。連舅舅都不能倖免,統統要依軍法處置,就很公平。但是情理還是要兼顧,平常他舅舅吃不到的東西要趕快買給他吃,給他賠不是,也是很真心給他賠不是。

  所以沒有功勞的人,不可以取得爵位,權勢顯貴的人,也不會免掉應受的刑罰。剛剛講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樣就變成了不論賢愚,不論是富貴人,或者是平常百姓都能,『僉』是都、皆的意思,都能忘我為國效勞的原因,因為很公平,大家都願意努力去爭取這些富貴賞賜。這些是談到的原則、做法。還有一個原則,我們回到第一冊二百六十六句,一百五十九頁「賞罰」當中,很重要的是能為國家舉賢德,這個最可貴。我們把經句念兩遍:

  【先王之教。進賢者為上賞。蔽賢者為上戮。】

  古代聖王的教誨,推薦賢人的人受重賞,埋沒賢人的人受很重的懲罰。從漢朝評選官員的標準,就是他的考績排在第一位,是舉孝廉的數目。因為孝則有德行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廉潔就不貪污,就有做事的操守。古人很厲害,兩個字就抓出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那這樣的人,確定有這樣的德行,未來必是國家棟梁,這個絕對的。這個官員推薦那麼多,國家重賞。古代官帽,大家看過「包青天」,那個帽子很有味道,前面低後面高,那個帽子叫進賢帽,推薦賢德的人,後面的人比我們高、比我們好,進賢。所以古代連服裝都在產生教化的力量,古人很有教育的藝術。當然我們要了解到,「人存政舉」,一個有德行的人推薦起來,他利益一方的百姓。所以為國家舉才這是大忠,人民受益很大。《了凡四訓》當中講,「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像齊國的鮑叔牙推薦管仲做宰相,他把朋友推薦到他的上司去,他的後代十幾世為名大夫。因為推薦了管仲這個人才,齊國強盛,甚至於整個華夏團結起來,抵禦侵略,不然漢族就滅了。孔子對這點,特別讚歎管仲的功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歷史也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進賢者』不只當時候受上賞,他子子孫孫都受到福報的庇廕。『蔽賢者為上戮』,埋沒賢才,甚至於陷害忠良、陷害賢才的人,會得到重懲,甚至會是立即的報應。李斯是秦國的宰相,他的福報也夠大的,但是他嫉妒賢才,結果把他的師弟韓非子害死,他的果報很快。假如秦國用了韓非子,秦國的命運、整個國家人民的命運變了,韓非子道德學問都很不簡單。所以李斯很快果報來了,跟他的兒子一起被腰斬,斷子絕孫的惡報。所以人不能蔽賢,人為什麼蔽賢?嫉妒心太強。所以這句經句還要回到修身,要調伏嫉妒心,從《弟子規》上學,「見人善,即思齊」。不能見人善即吃醋、即嫉妒,嫉妒心你不伏住很厲害。現在有一句話叫羨慕、嫉妒、恨,嫉妒不能伏,就變怨恨別人,恨就變傷害別人。所以羨慕、嫉妒、恨下地獄,這要講出來,不然他嫉妒就嫉妒很正常,恨也很正常,不正常,下地獄不行。

  宋朝有個大夫叫蔣瑗,他有十個兒子,一個駝背,一個跛子,一個四肢萎縮,一個雙足殘廢,一個瘋瘋癲癲,一個痴痴呆呆,一個聾子,一個瞎子,一個啞巴,一個死在獄中,他也夠會生的。結果公明子皋看到這個情況,就問他,大夫,你平常行為怎麼樣,怎麼會有這樣的奇禍?每件事沒有偶然的,必有如是因才有如是果。蔣瑗說我平時也沒有做什麼惡事,讀書人都知道惡有惡報,他也不覺得有做惡事。我只是喜歡嫉妒別人,勝過我的人我就記恨他,讚歎我的人我就很喜歡他。聽說別人有善行,我就懷疑真的嗎?聽到別人有什麼過失,我就說一定是這樣。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好像我有損失;看到別人損失,我好像很高興,幸災樂禍。我就是這樣而已,我又沒有打人,我又沒有什麼具體去害人的行為。他就是這個心態。結果子皋就嘆息說,大夫,你有如此心態,馬上會得滅門之災,你竟然還說無所謂。所以人學習很重要,人不學怎麼死的自己都不知道,沒有察覺。你的惡報哪只有現在這個樣子?他一聽大驚失色,很緊張。子皋告訴他,上天雖然很高遠,明察秋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如果你能夠痛改前非,就一定能夠轉禍為福,現在改正還不算晚。蔣瑗從那天開始,以後提高警覺,盡改舊習,不到幾年的功夫,兒子的病一個一個都好了,不簡單!瞎子好了,啞巴好了,殘廢也好了,所以要相信真理。這段話最重要的,改掉習性是改變命運的大根大本,也是改變整個家庭命運的根本。

  那今天「賞罰」這個經句,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