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0二集)  2013/1/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102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剛剛見到我們錫米山華小幾位老師,他們看到我說,怎麼我都沒有胖。接近春節過年,我今年的成績單寫得不好,沒有增胖。結果我看他們氣色很好,臉都愈來愈圓滿。《大學》講「心廣體胖」,他們心量大,他們確實心量不只包容現在的人,還為後世子孫著想,他們學校對於整個倫理道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特別重視,幾個老師同心。我剛剛看到他們說:你們是鐵三角來了兩個,要代我問候另外一位老師。《易經》當中有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二個人、三個人能同心,所發揮的力量可以利益千秋萬世。所以《易經》才說,「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幾個人同心,他們講出來的言語,會讓人家很感動,不分彼此,無怨無悔,愈付出愈歡喜。所以他們看起來很圓滿,是他們心態很好,沒有為自己。雖然累了一點,但是躺在床上,三分鐘以內就睡著了;而且都是為人想,是歡喜的。我沒有辦法增胖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還是在心地功夫不好。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因為最近有到我們祖國大陸遇到一些老朋友,他們看到我還是挺瘦的,他們就說:「太辛苦了。」我當時聽的時候挺安慰的,回來想想,不是太辛苦了。我假如一聽說:「對,我就是太辛苦」,我就找不到根本原因了。所以,這些朋友很體諒我,都給我台階下。但是我自己得清楚原因在哪裡,不然我就不能從原因改變我的身體狀況。原因要對照經典。你們有沒有看過經典裡面講,一個人太辛苦了,所以變瘦。沒有。假如是念念為人,愈做愈歡喜,不知道疲累才對。所以這個時候要對照經典,還要對照師父的教誨,這樣才會找到原因,這樣才能打破自欺一關。不把原因找到,都自我安慰,解決不了問題。要打破自欺,自己才能真正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解決問題。師長說:「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耗在妄想上面。」所以自己妄念太多,才是根本原因,正念不能分明。

  這個修學的路上,改個性很重要。我的個性就是太囉嗦了,情執太重,很多事情,其實不用操心,就乾操心,放下的功夫不夠,所以要從改性格開始。你們的眼神好像不大相信我剛剛說的這個,這是真的,我必須鄭重面對。雖然學習傳統文化也有十多年的時間,但是到底有沒有根本改掉個性,這個只有自己很清楚。因為小的時候,我母親常常會說到,我們家有三個孩子,我有兩個姐姐,我媽媽常常對著我們講:「我把你跟你二姐生錯了,你二姐應該是男生,你應該是女生。」大家從我媽媽的話就知道,個中我們兩個性格不一樣。我姐姐大學畢業以後,到美國讀碩士、讀博士,這麼多年都是獨立,自己去打工,都不用我父母操心。我父母從沒去過美國,她很獨立拿個博士就回來了,所以她比較適合當男生。我就是多愁善感,感情豐富。所以聖教的修學,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自己學習的時間長就學得好,是改掉的習性有多少,放下的執著、分別有多少,這個才是真實的功夫。不然自己假如覺得學得久就學得好,自己就被這個表相,自己把自己騙了。

  今天我們《群書360》第四單元「為政」,進入第四個綱領「至公」。「至公」就是將公正、公平能夠做到極點,盡力做到極點叫至公。而這個「公」字也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我們修身的功夫是進步還是退步,這一個「公」字是非常好的檢驗標準。我們時時都想自己就私,就變成自己欲望的奴隸,怎麼可能成聖成賢?我記得在唐山論壇的時候,很幸運見到一位仁慈的長者,是我們大陸一位退休的部長李寶庫先生。他用一段話,分別出了聖人、賢人、善人、常人、小人、罪人,就是用「公」跟「私」這個標準。他說到,「大公無私是聖人,公而忘私是賢人,先公後私是善人,公私兼顧是常人,私字當頭是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這個標準區隔得非常清晰。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價值,首先在自身的人生價值,就是我們的靈性提升多少。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們這個明德本善,恢復到什麼程度?恢復到聖人、賢人的境界,這是我們自身的受用。看到這一段話,我相信我們首先第一關,要打破私字當頭。私字當頭是小人。說:我都學傳統文化了,怎麼會是小人?這個要打破自欺一關,我們很清醒的時候是君子,身體不舒服會容易動火的時候,那時候是小人;還不是很平穩,還不能長久保持。我們冷靜看看,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清醒的時候,十六個小時好了,想別人多還是想自己多?假如想自己多,還是有點私字當頭,不是很嚴重,但還是超過為別人想,那還沒有跨越小人的狀況。

  再進一步,「公私兼顧是常人,先公後私是善人」,這個很重要。我們的孩子看著父母、看著成人,假如我們沒有先公後私,他們就學到都是為自己。孩子假如都為自己,他的人生堪憂,他沒有福報的。這不是我講的,孔子講的。孔子說:「人有五不祥。」我們《群書360》也有收錄。五不祥當中第一個,「損人自益,身之不祥」。你都先想自己要給自己好處,沒有去想別人,甚至會損害到別人的權益,是自己不吉祥。因為福田靠心耕,自己的心自私,怎麼可能會有福報?所以我們手上都有行事曆,所謂schedule。我們現在有英文組的同仁在聽課,我念英文的時候,得先看看他們,看念得標不標準。所以損人自益,身就不吉祥,你schedule的簿子上,你就要示範給孩子看。schedule上面有一天從早上到下午什麼時間要做,還有空檔的地方要記錄今天還有哪些事要處理。您在這個本子上面,上面就寫一個公,下面再寫一個私,那個公盡量寫大一點,那個私寫小一點,就是公處理完了,再處理下面的私,叫先公後私是善人。你就要表演給你的孩子看。

  而我們看,古人造字都是流露人生的智慧,文字裡面就有做人的道理,全世界除此一家,別無分號。我們看整個文字的源流,從甲骨文在龜甲上面留下來的文字到金文,金文是一些金屬上面刻的字,小篆、隸書、楷書這樣傳下來。而金文的公字是這麼寫的,這是金文。小篆,小篆的公是這麼寫。所以這個字念公。在金文當中這個是分的意思,分東西,這個字跟公相通的,所以是取這個公的音,就是要分東西。分東西就要公平,叫平,不能有私,不然一失公平,人心就會不平。這個金文就是有公平去分東西的意思。再來,小篆,這上面的意思是背,是背的意思。它的解釋是相反,跟什麼相反?跟這個私相反。底下這個意思是私的意思,古字的私。所以完全跟私反過來,都是想自己轉成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公。其實我們修身,我們學聖教,首先轉自私為公正,為大局著想,這個就很重要。

  所以從個人的修身說起,《大學》裡面給我們很重要修學傳統文化的次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為政當中一開始就強調務本,要找到根本。要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利益世界,要從哪裡下手才是根本?從格物,格除物欲。其實所有的欲望都從哪裡來?都從「我」來的。我貪就有一大堆的欲望出現了,所以去掉我、去掉私,格物的功夫就做得好。很多的煩惱,就是貪愛、瞋恨造成。自己情緒不好,就不理智。貪求人事物,就被那個欲望給障住,看什麼事都不清楚。所以不去私,不能格物,就不能致知,人就沒有智慧,就不能用理智處理事情,都被物欲給控制住。所以去掉自私自利,當務之急,不然不可能有智慧,心地不會清淨。

  我曾經聽一位女士講,他還沒學傳統文化以前,特別喜歡買衣服。看到新款的衣服出來了,她一看那個模特兒。這個字沒有把握,趕緊轉成華文就好,人不能自取其辱,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那也代表我以前都念錯了。所以人每一天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叫開悟,不然可能會錯一輩子。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這個觀念非常重要。觀念對了,直接指導我們修學的心態。發現過失叫開悟,那我發現過失這麼難過,不正常。發現過失、開悟是歡喜的事,我為什麼這麼難過?人家今天勸我一句話,我嘴巴翹半天。拗不過,原來就是自己好面子。不然我應該很高興,活了幾十年,終於看到自己的問題,我要感謝那個人,怎麼可以翹著嘴巴給他看?這個心態就調對了,觀念就正確。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習性,叫真修行。

  剛好這兩天聽到有朋友講,我有一個朋友修行非常好,但是最近遇到一些事情,很痛苦,很難受。我說:你這句話邏輯不大對,修行很好,怎麼會遇到事情很痛苦、很難受?我說:你說一說,什麼是修行很好?他說:很精進。什麼叫很精進?他讀經讀很多,聽經讀經的時間很多。我說:那是形式不是實質,實質是他調伏習氣有多少,放下了多少貪瞋痴,這個才是他的精進,真實的功夫。所以有時候我們對這些道理不清楚,看事情很表面。我們看得很表面,就看不到對方的問題,也幫助不了他,替他乾著急。諸位學長,一個人被人家說,修行很好,好事還是壞事?一被人家讚歎,會不會染著?人家說我修行很好,都得要裝個很精進的樣子給人家看,真正心裡有狀況,很難受,都不敢跟人家講,怕人家說我沒功夫。怕人家說,不又是名聞利養嗎?那愈學壓力愈大,那會很痛苦的。所以要實質而不要形式。實質是什麼?心地上的功夫,心地有沒有每天見到自己的過失,進而把它改過來,這個很重要。真正每天都有改正,這一天才沒有空過。

  我記得有一次,我去新加坡,有一個女士開車載我們,上車她就很感嘆,她說有一個孩子,今年十八、九歲,小時候是我的鄰居,最近突然自殺了;很優秀的一個孩子,成績也很好,突然自殺了。我問這個女士:我說突然自殺了,這個意思是說她昨天還很高興、很快樂,隔天突然自殺了嗎?這才叫突然!我說:請問一下,突然自殺了,這句話是誰告訴妳的?她說是她父母告訴她的。這個問題很嚴肅,父母跟這個孩子朝夕相處,結論是突然自殺了。一個人從正常到自殺,請問這個過程要多久?很久。可能到笑一百八十次,慢慢慢慢減到笑不出來,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為什麼最親的父母發現不了,還下這個結論?其實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現在人省思,為什麼我們連最親的人都感覺不到對方的感受?顯然我們這個時代被欲望控制得太厲害,每天忙、想,追求的都是名利,連最親的人的感受都不清楚,連花個時間跟最親的人推心置腹、溝通的時間都沒有了,不知道在忙什麼!

  所以人時時要冷靜下來,我的人生目標到底在哪裡?是「明明德」,是「親民」,是「止於至善」?我們有時候想想自己的人生,繼續這樣下去,我們願意嗎?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跟我們現在一樣嗎?假如我是從事教育的,我希望我的學生以後跟我生活的日子一樣嗎?假如想一想,忙忙碌碌,好像人生也不知道什麼是價值,該調整了。因為我們身為長輩,後面跟了不少人,我們對他們都有責任,我們得把方向走對才行。所以這些社會現象,再想想老祖宗留下來的一些成語,確實值得人生思考。「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利益薰心的時候,會麻木到連最親的人痛苦到要自殺,都沒有一點感受,最後結論是突然自殺。

  其實,不要說自己的至親,連我們跟自己二十四小時相處,請問大家,我們了不了解自己?這是個嚴肅的問題。我們不了解自己,怎麼愛護自己,自愛才能夠愛人。大家有沒有經驗,突然這一、二天心情很難過,什麼事都不想做,看到人就想發脾氣,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你們都沒有這個經驗,請受我一拜,你們的修養太好了。我常常會出現這個狀況,出現的時候,怎麼突然有點伏不住煩惱?其實不是突然,我們平常忙忙忙,忙到連看看自己心念的功夫都沒有了。其實它是一直在增長,它貪瞋痴一直在增長,突然有一天達到臨界點,你壓不住它,它就起作用,它就讓你有點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假如我們愛護自己,自愛到對細微的念頭都能觀照到,那不可能痛苦到這樣。一個小小的,不好的念頭,邪念一起來,你馬上就把它轉掉了。

  比方,諸位學長,好面子舒服還是痛苦?你們不要擔心講出來的答案,待會跟人家講的不一樣很丟臉!好面子。這個一不小心,念頭都偏掉了。其實我們現在所有的這些心念,都是很正常的,修學必經的過程。但是透過道理的明白,我們肯去觀照自己的心念,要善觀己心。去觀察,好面子的時候必須撐著,就那句「對不起」講不出來。撐著、撐著,累不累?真的是身心的束縛,好像被綁住了。試試看,真正把「對不起」三個字吐出來。要吐的時候很掙扎,所以修學的過程是痛苦的,要扭轉那個慣性。但是一扭轉,一講出來,身心輕安不少,沒有被它控制了。這個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很高興的。所以這個都是必經過程,大家要去感受自己的內心,一次、二次、三次,最後道歉就很自然,最後放下面子就很自然。

  所以修學的過程,每個人都一樣,「生處令熟,熟處令生」,這個急不來,不要跟自己亂發脾氣,亂發脾氣也是急於求成所產生的情緒,這也不自愛。要信任自己,要時時給自己打氣、鼓勵,「聖與賢」。你們不常打氣,這句話沒有很自然的念出來,再來一遍,要常常給自己打氣,要常常提起,「聖與賢,可馴致」。這個話講得非常真誠,人要首先對自己真誠,才有可能對別人真誠。所以,「生處令熟」是必經過程;「熟處令生」,本來我們面子比較習慣,好面子的念頭很強,慢慢怎麼樣?陌生了,熟處令生。「生處令熟」,有勇氣承認錯誤,很陌生,要講有點吐不出來,很陌生,慢慢講到很自然,就可以說出口,這個境界就上去了。

  同樣的,我們今天講的至公,想自己比較習慣,慢慢的陌生了;想別人比較陌生,慢慢的,念念都能夠為人設想。這個都是在每一刻、每一時,面對一切人事物當中,就要轉自己的心。我們講務本,就從轉這個心,格除物欲開始下手,這樣就能誠意正心。人一有私心,心就偏,不真誠,講什麼話都不是真誠,都帶目的。自己要達到什麼目的,得到什麼好處,雖然話講得很好聽,但是核心還是私心。真正明白人聽,都可以聽得出來的。反而,人與人相交往,最難得的是推心置腹,很正直,很真誠,而不是帶有目的的。所以人是要道義之交,不是利害之交。心正、意誠、身修,再來家齊。

  至公,對齊家太重要。我們看,在大馬的家庭,生三個孩子、四個孩子,有的夫妻比較希望精忠報國的,生個七個、八個也不錯。聽說現在馬來人生得多,你們又有學傳統文化,假如實力又不錯,多給中華民族留一些聖賢後代也不錯。這麼多個孩子,只要有私心,這個家道就要衰。為什麼?第一個,家長本身、長者本身心就不正,偏私,心就不正,自己怎麼身修?再來,一偏心,不平則鳴,孩子心也不平,疼老大,底下的孩子不就要抗議了嗎?有一個說法,叫「爸爸疼老大,媽媽疼老么,中間的自立自強」。這個在我們家還有點道理,你們家我就不是很清楚。你們的父母都學過經典,大公無私就不一樣。我們家就是老二最獨立,都是靠自己,我是老么媽媽疼,我大姐爸爸也挺疼的。

  當然,曾經也跟大家分享過,一個父親他有兩個孩子,他還是一個單位的主管。結果兒子,還有另外一個是小女兒,他偏心,因為兒子成績好,常常誇,他要什麼就給他。結果小女兒成績不好,他覺得很給他沒面子,所以小女兒就沒信心。老大就出國留學,拿個博士回來,小女兒專科畢業而已。但是教育的核心沒有抓到。所以人的一生對很多重要的觀念沒有建立清楚,他後面的人生一定會狀況百出。比方什麼是教育,一個為人父母的都不清楚,他怎麼教育出聖賢?所以現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個家裡面排行榜第一名的問題,就是教育下一代的問題。教育,假如沒有學過《禮記.學記》,那要懂教育,大難大難。沒有經典,在世俗的這些角度,大部分是反教育,不是真的懂教育。因為世俗,他是受到功利主義影響,他又不是每天薰習聖教。我們以前還沒遇到師長,還沒遇到經典,我們也是隨波逐流,都是追求世間這些享受。所以《了凡四訓》講得好,「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真理、正法就像人的眼睛,沒有眼睛看不清楚人生的價值、方向,完全跟聖教背道而馳,然後靈性愈來愈墮落。這是大部分的人目前的現象。所以我們能打開經典,能跟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相遇,這要感恩父母、感恩祖先保佑,感恩聖賢、感恩父母給我們造的善緣。

  《禮記.學記》,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人領導者,一定要常常讀這篇文章。其中有講到什麼是教,「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長他的善心,才是教育的核心;救他的習性,救他錯誤的心態,這是教育。這個孩子讀到博士,二十多年的歲月,他的心是在沉淪還是在昇華都不知道,只看到學歷,這叫物欲,叫欲令智迷,完全不知道孩子操守如何。最後孩子讀完博士回來,跟他講的第一段話,把他震撼了,他說:「父親,你有這麼多的房子、財產,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還是快一點把這些財產過到我的名下來。」諸位學長,他講的話,有沒有錯?「爸爸,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對!人生無常,他講這個話也沒犯法。可是人的心偏掉了,厲害到什麼程度?會把父母氣到吐血,然後他也沒有犯法。所以古人厲害,古人有一條法律,叫做父母假如要懲罰這個孩子,官府不用審判,直接拿來懲罰,叫「親權處分」。不然你面對那個會把父母氣死的人,你拿他沒轍,法律沒有辦法治他,他愈來愈囂張。古人有一些考慮,通達人性,我們現在的人,怎麼想都是很片面,想不全面。為什麼?連自己都不了解,還能了解一切人嗎?所以聖人能制禮作樂,他是通達人性的人才辦得到。

  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人制法律,一條法律出來,緊接著流弊就跟著出來,他考慮不完全的。你說,那法律很新。新的東西,你再觀察一陣子,問題就出來了。請問大家,農藥新不新?兩百年前你有聽過農藥嗎?請問大家,化肥新不新?新,很fashion(時尚),要不要用?轉基因食品,很新,要不要吃?你看,這個創造本身沒有符合天道,就完了。沒有符合天道,這個叫「棄常則妖興」。天道、人道是常,你偏離了常道,種種怪現象就出來了,群魔亂舞。這些可以讓人類絕種的做法,大張旗鼓賺他的錢,你拿他沒辦法。大陸現在已經發現不孕症的人上千萬,積極在研究,跟轉基因食品有關。因為轉基因食品是絕育的東西,你每天吃絕育的東西,都是絕育的磁場,怎麼會不影響自己的身心?那沒有辦法再孕育下一代了!所以要道法自然,不能偏離常道,偏離常道問題很多。

  我們整個教育也偏離常道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聖人說的,教育的根本是孝道,我們現在教育的根本是分數、是學歷,偏了。所以,你看,讀到博士,花了二十多年讀書,讀回來是要他父親的財產,完全感覺不了父親的感受。一個博士的兒子回來,父親興高采烈,想要帶孩子去親戚、朋友家走一走,覺得自己很光榮。結果這個刺激太大了,精神出狀況。孩子不只不能感覺到父親的痛苦,看父親一段時間沒有反應,發出通知,跟父親斷絕父子關係。這個是真實的故事,而且這個父親還是一個單位的第一把手,最高主管。所以人有學歷、人有地位,不代表他有智慧。為什麼?學歷跟地位是福報,不是智慧,大家不要用地位去衡量人,而且那個福報有可能是祖先留給他的,還不見得是他自己積福出來的。所以,「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地位很高的人有時候沒智慧,你那個路邊賣豆花的,有可能是高智慧的人,你不要看不上他。我曾經就遇過一個賣豆花的人,講出來每一句話都跟經典相應,他可能跟姜太公釣魚差不多,在那裡等待時機,他可以看到很多人,看哪個人是真正識貨的人。人說穿了,毋不敬,對一切人、對一切事物都要恭敬,不然他沒有受到損害,我們自己心性墮落了。為什麼?不尊重人,就是傲慢,就不自愛,就跟明德愈離愈遠。

  所以他的孩子回來,講了這番話,父親受不了,他還進一步落井下石,說斷絕父子關係。最後真的,父親受不了,進精神病院。這個時候,誰出現了?女兒。你們連續劇看了不少,都可以推斷劇情。但是這是真實的,不是編出來的。所以從這個故事,有些人可能要省思,這個時代生女兒可能比兒子划算。兒子假如隨波逐流,娶了媳婦就忘了娘;女子她還是比較重感情,雖然嫁出去,還是時時念著自己父母的生活。後來這個女兒就跟父親講,自己跟丈夫這一輩子都感恩父親的養育之恩,絕對不再拿父親的半分錢,每個月還給一筆錢讓父親生活,夫妻倆照顧父親,最後把父親接出來,恢復正常了。其實一個人只要感覺到有人對他是無求的愛,他的精神狀況就會慢慢恢復正常,因為他有動力,不斷的可以提起正念。一個人絕望自殺了,就是他感覺不到身邊任何一個人,有無私的愛對他,他才會走絕路的。所以,適時的給人微笑、給人支持、給人關懷,在這個時代很重要。很可能你一個自然的微笑,剛好幫助一個人,從懸崖邊走回來去遇到《弟子規》、遇到聖教。所以學傳統文化,第一件事是什麼事?見人要微笑,要跟彌勒菩薩一樣,「面上無瞋供養具」。

  這個兒子後來也結婚了。我感覺,天地之間有一個道理叫「因果」。任何一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離開因果。而這個因果,卻是教化每一個人最好的老師,這也是天地的教化。因為它是自然的循環,因果。我們年輕的時候,放縱欲望,四、五十歲當然身體不好,這必然的。我們對學問沒有真誠恭敬,當然學不好,這是因果。我們昨天沒有好好睡覺,現在打瞌睡,也是因果。所以你們想打瞌睡,就好好打瞌睡,因為又是下一個因果會出現。你們好好睡,恢復得快。好好睡,十分鐘以後,你的精神就回來,接著你就可以好好聽了,這才叫因果。假如你沒有好好睡,就在半夢半醒之間,又過了三個小時,那就不划算,不符合經濟學的投資報酬率。所以大家真的想睡,要盡情的睡。不過有一個條件,就是只能前後點頭,不要左右晃,因為左右晃會撞到別人、會影響別人,這樣太自私,就沒有至公。我們今天的題目叫「至公」,連打瞌睡都要符合至公,不能用私心打瞌睡,要不影響別人打瞌睡。要前後點頭,我在前面講會更有靈感,因為你們都嗯(點頭),這樣我會更有靈感。

  所以這個天地的因果,看起來好像有點狠,事實上是慈悲,因為它能喚醒人覺悟。這個兒子這麼不孝,結果他生的孩子,不到一歲,動了幾次大手術。他這個兒子在醫院裡穿梭,可能給他上了人生最關鍵的一課,因為要啟發他的孝心不容易,他的孩子這麼嚴重的病,他照顧、照顧,可能突然會有一個念頭,「手抱孩子的時候,才知道小時候父母是怎麼養育我們的」。這個時候他這麼一想,他的良心就翻過來了。可是沒有這種機緣,想讓他回頭是岸,談何容易。所以大家看,不要小看偏心,殺傷力很大。所以,齊家要不要公?要。

  明朝鄭溓,他們家一千人。你看,一千人要和睦相處,沒有公,每天不知道打架都要多少了。當時明太祖也很佩服他,一千人能和睦,他們家治家的訣竅在哪裡?所以這明太祖給他出一個考題,送給他兩顆水梨。兩顆水梨,我看你怎麼分給一千人。他如果有私心怎麼分?他那時代又沒有顯微鏡,可以切成兩千片,他又沒有機器輔助。你看他回到家,不疾不徐,交代下去,扛兩缸水出來。當時的水缸很大,然後兩個水梨,一邊一個,把它擠碎,讓梨汁完全灌到兩缸水裡面,然後說「來,每個人喝一碗」,公平!沒有說走進來的時候很隱祕,好在沒有別人看到,「兒子,來來來,趕快進來,趕快進來,不要被別人看到了。」其實,坦白講,當父母在那裡噓、噓、噓,多難過,是不是?你的孩子會學到心胸寬廣嗎?學不到。結果,不管離你多遠的下一代晚輩,統統一樣,喝一碗皇上賜的梨水。你看,他多佩服這一個長者,這麼公平!我們離他這麼遠,血緣關係這麼遠,他還是公平愛護我們,很感動。

  所以平安,平就能和、就能安、就能樂,都從這個公來的。公才能平,平才能安樂。所以團體、家庭之所以有風浪、波濤,都跟不公平有關。齊家、治國,整個天下能不能安定,跟公有關,我們接下來這些句子都可以彰顯。因為《群書治要》這個「治」,跟《國學治要》的「治」不一樣,《國學治要》是治學問,《群書治要》是治國,經營整個國家,在經、史、子裡面找尋這些好的教誨。我們看第一句,二百0一句,我們一起念一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謂大同。】

  看到這一段話,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啟發。在求學的路途上,我真的迷惘過,當時候念初中很拼命,為了多二分、三分,有時候讀到一、二點都還沒睡覺,現在想想很不划算。所以大家看我這麼苗條,跟這些原因都有關。你說,為什麼讀書讀到一、二點?第一、資質不好,不聰明,智商只有一百一十八,我初一的時候測驗的,智商不好。第二、得失心太重,就為了那幾分放不開。其實很有意思,愈放不開,愈考不好。所以什麼人考試考得好?考試前一、二天出去放鬆放鬆的人,那是心態最平和的,他平常心應對,在平常心裡就有道。然而考試前一天,一直撐到最後才去睡覺的,鐵定凶多吉少。這個都是我人生刻苦銘心的經驗。所以在讀書,讀著讀著很拼命,順利考上高雄中學,當時高雄最好的學校。當我考上以後,再望著目標,又要三年,又要這麼拼,我有點沒氣力了。再拼三年,請問下一個目標是什麼?那到底人生的快樂何處尋?人生的幸福在哪裡?這是我「少年維特的煩惱」,高中的時候就很煩惱。

  我曾經聽一個研究生說,他在那裡寫論文,寫到真的都快精神錯亂,實在喘不過氣來了,終於走出圖書館喘喘氣。他們的大學很大,他走在校園裡面,突然看到有人牽著小狗出來遛狗,那隻狗安詳自在,還會晃。他看著那隻狗,我的日子怎麼比不上這隻狗自在?人怎麼過日子過得連狗都不如了?這個確實值得思考。結果他很有求學精神,他說讀書怎麼這麼苦?他就跑去問他的導師,他說,「老師,《論語》一開始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應該不會講錯,可是我讀書為什麼這麼苦?」他的導師跟他說,「我跟你一樣!」老師這句話很恐怖,我跟你一樣,老師已經四、五十歲,他才二十多歲,那看到老師還要苦二十年,氣都喘不過來。他還是不放心,去問他們系上,算是學術地位很成功的老師,再去問他同樣的問題。他系上算很有成就的老師,瞪著眼睛告訴他:「我告訴你,人生本來就是苦,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我覺得他不簡單,假如我大學的時候聽到這句話,可能回來三個月,我就要得憂鬱症。人生本來就要苦,我活著幹嘛!那不叫活受罪嗎?我後來遇到經典,才解了我這個問題。

  人生是追求幸福快樂的,但是你方向不能錯。假如追求欲望,鐵定苦。為什麼?欲似深淵,人就落入了一個永遠沒有底的求不得苦。可是人的價值不在那,為善最樂,助人為樂,叫親民,叫自得其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內心靈性的提升,那個快樂是從內在湧出來,不花一毛錢,而且可以快樂很久。我們一行孝、一行善,一輩子想到就快樂,而且不花錢。所以現在很多價值觀錯了,沒有錢萬萬不能。坦白講,現在人很難解決的問題,都不是錢能解決的,都是精神面的問題,就不見得是錢能夠解決的。所以大學老師雖然學歷很高、學術地位很高,沒有經典,他的人生還是迷茫的,他也沒有辦法給孩子人生的指引,那我們就愧對了教師這個身分。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也是學生的眼睛,你要開他的慧眼,所以「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你要開他的慧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沒有做這件事,就完全沒有盡到老師的責任,還領國家的俸祿,這樣是有愧的。所以當初我在學校教書,看到學生一年不如一年,真的這個薪水我領不下去,良心不安,那是納稅人的錢,我們是對整個國家、政府、老百姓負責,小學老師。最後細細觀察,根本是缺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知識技能不缺,缺做人的教育。結果這麼一觀察到,很高興,找到問題了。再細細想想,自己也缺德,教兒教女先教己,得自己先好好學習,才到澳洲淨宗學院去跟師長學習。那時候很幸運,有一些機會,可以親近老人。怎麼親近?師長在攝影棚講完經,我們排隊送師長回寮,回他住的地方,這樣我們就很滿足了,這樣看一看就充電,就有電力可以好好學習。

  說實在的,老人家已經把一輩子,五十多年學習的智慧,都在他的講學當中和盤托出,只要我們肯用誠敬的心去領納,決定可以完全吸收,不一定一定要在身邊才能學習到。真的,我們親身都有印證到。因為曾經有朋友跑過來,私底下很神祕問我說:「師長私底下有沒有教你什麼東西?」我說:「沒有,都跟講課的內容是一樣的。」所以這些有德之人,他是公心,他也沒有偏私,對任何一個人,包含不認識的人。像有貴賓來了,去見師長老人家,老人家都會非常細心的詢問:「剛剛載你們來的司機,他有沒有吃飯?現在天氣很冷,在外面不好,找他進來喝茶。」就平等的博愛,對一切的人都很尊重。包含對生命也很尊重。老人家在澳洲,剛好家裡面一窩螞蟻,在路面上爬,老人家也很尊重牠們,跟牠們溝通,最後牠們自己搬家了。至誠感通,所有的靈性都能因為我們的誠心感通。

  所以當時認知到這一點,首先教育者要先教育自己,教育得好自己,才有可能去教別人。我們看儒釋道三教的聖人,為什麼他們的教育,不只當時候成功,三千年之後、幾千年之後,影響還這麼大,甚至影響到全世界,都是因為他們的身教,他們做到了,才產生這麼長遠的影響。而我在念高中的時候,有一個科目對我的人生啟發最大,叫《三民主義》。大家聽過嗎?是我們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倡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當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能夠成功,要感謝我們東南亞華人的支持。這個都要念恩的,沒有華人跟祖國同心,這個事情不可能成功。所以,其實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要念東南亞這麼多同胞的恩德,包含整個國家發展的過程,遇到很多重大的情況出現,東南亞的華人都竭盡全力支持。

  我舉最近的例子,汶川大地震,我們印尼有一個謝家悌先生,他們家生了十三個男孩,沒有女孩,所以人稱「十三太保」,他是老二,所以叫家悌。他們家怎麼取名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個都不漏。當時候一發生,他以最快的速度募款,親身帶著錢,飛到四川去。我們聽了都非常動容,他們都不忘這個根,不忘這個本。而當時孫中山先生,他能夠帶領這麼多志士仁人,還是他的公信,他才能感召這麼多人,跟他從事這個大業。而他在民國二年,秋天的時候,寫了四個字,「天下為公」。現在這個字在台灣陽明山中山堂,大家一進門,就看到這四個字「天下為公」。我當時候高中,讀書已經快沒力氣了,又要讓我讀書考試、讀書考試,沒力氣了,突然看到第一頁,《三民主義》第一頁。你看我印象多深,「思想、信仰、力量」,一個人要先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人生信念,他就有目標、方向,他就產生源源不絕的力量。

  其實我們幾千年來,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很有力量。為什麼?他很有思想,他的人生很有信念。首先第一個信念,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光耀門楣,我不能給祖宗丟臉。請問大家,有沒有思想,有沒有信仰,有沒有力量!假如一個人的目標就是考試,就是拿到高學歷,請問這個想法是什麼思想、信仰?他的目標在哪裡?目標是功利。那功利最後求不到,他不就得憂鬱症嗎?求不到,他不就不擇手段嗎?求不到,他不就怨天尤人、怨這個社會嗎?有沒有?有。你看,現在不願意去找工作的大學生有多少?他沒有思想,他沒有責任感,他沒有信仰,他沒有人生的根本動力。所以根本動力在孝、在仁愛,在對社會、對國家民族有使命感。我當時看《三民主義》裡面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這些教誨跟周恩來總理講的那句話是相應的,「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

  諸位學長,你們現在就在做,你們學《群書治要》,就是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我們這個同仁,剛剛那段話,已經形成他的思想、他的信仰、他的力量。你看這些話,祖先都教過,誰把他聽進去了,誰的人生就得到力量。所以很多人在台灣讀《三民主義》,很討厭,我讀得很高興,終於有精神糧食可以吃了。所以我讀了《三民主義》,沒有認David、沒有認Mary做父親、母親,我沒有認洋人做父母。因為《三民主義》裡面有講,西方比我們厲害的就是科技、機器,其他的部分,包含政治、哲學要跟我們中國學。幸好我有讀這些話,不然我就麻煩了,我就去唱英文歌曲了,我就去看好萊塢電影看得很厲害。當時這個對我的影響就很大。

  所以人生總在遇到的緣分不同。跟大家講這段,剛好我看到這一句『天下為公』,把我一些陳年往事翻出來,跟大家談談心事。當時我考大學,考得不怎麼好,算是一列火車車尾的部分,考得不好,因為我提不起勁。可是我的導師,在考完試全班聚會的時候,拿著他手上的飲料過來敬我。我說我考這麼差,怎麼老師來敬我?他說,「你的《三民主義》全班最高。」所以告訴大家,人只要喜歡的時候,他就會讀得很好。所以要讓孩子先喜歡這個學科,你不要逼他,逼到最後他厭學了就不好。所以老師敬我的那一杯飲料,我喝下去這個味道不知道怎麼分辨,不知道是要高興還是要難過?高興是全班第一,難過是考上不怎麼好的大學。後來我覺得考不好真好。為什麼?因為考不好,才沒有到花花世界的Taipei(台北)。台北太繁華,依我的定力very dangerous(很危險),所以我在中部、南部讀書就好,才不會有險象環生的現象。所以台北的那種燈紅酒綠,我沒有認識到,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人只要存善心,人生每個際遇都是上天的安排,自己不要操心。所以人只要發善願,都跟一切聖賢、祖宗是相應的,他們冥冥當中會保佑你,不要在遇到的境界生好醜、生好惡、生怨恨煩惱,不用。你真的平等心看待,順境不貪戀,逆境不要生瞋恚,走過以後,真的冥冥中都有保佑。

  除了想起孫中山先生,又想起我們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因為「禮運大同」是他老人家一生的理想。我們學聖教的人,以師志為己志,夫子的人生目標就是我們的人生目標,不要讓聖人二千五百年的感嘆,在現在依然感嘆。我們有志氣,力行這段教誨,讓二千五百多年之後,夫子在天之靈感到欣慰。而力行這段話,對於聖教的復興是關鍵。為什麼說聖教復興跟這段教誨有關?聖教要復興,必須有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叫「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個人的學業,一個人的家庭、事業,再來,以至大到國家,以至於民族文化的復興,它的大根大本是信心。沒有信心,一個人的道業不可能成;沒有信心,夫妻都猜疑,這個家怎麼可能會興旺?沒有信心,誰願意相信聖教,深入學習?都覺得這個東西過時了,是理想,做不到。所以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最重要的基礎是做出榜樣,讓大家有堅定的信心。

  所以這個經句念下來,我們就想到,已經做出榜樣的人,對於整個世界,還有中華文化的復興,貢獻頗大。比方海南省監獄系統張發廳長,他所面對的服刑人員都是誤入歧途的,他以家人的心來愛護他們,這個就是公心。所以都親自指導這個工作,包含整個服刑人員開始學習,整個開學儀式他都親自抓。他首先就給所有的服刑人員敬一個軍人的禮,非常慎重。當場那服刑人員都震動,一個廳長怎麼給我們敬禮?廳長說:我這個敬禮,是對你們每個人都有本善、明德,我尊重你們,希望你們要尊重自己,好好學,改頭換面,重新做人。他是真心流露,我相信他這個敬禮,印在每個服刑人員的心中。最後海南省監獄系統的成果,已經編出教科書,在全中國成為監獄系統的教科範本,這貢獻很大,這「天下為公」!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現在那個監獄,包含勞教所,好多都是一、二十歲的孩子,那個都是父母、爺爺奶奶的孩子,誰能夠把他們拉起來,就是讓一個家庭重見光明,因為那是獨生子女。孩子誤入歧途,家裡的父母、老人日子怎麼過?那還能老有所終嗎?所以人能夠設身處地,他那種心量、那種人飢己飢的心就顯發出來。所以不要小看一個人的願心,那力量太大了。張廳長就是看到這些服刑人員出去沒多久又回來,他很心痛,所以一直在摸索。您看,一個願心就有感應,感得二00六年的四月份,他到北京去見師長老人家,他把他的想法告訴師長,師長非常感動,然後跟他談到,一定要從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下手。他真的很認真的去做,所以他們編的教材,在監獄系統裡面有《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所以他們很多服刑人員也寫心得:進入監獄是不幸,但卻也是他人生的大幸,因為他們重新接觸到了自己老祖宗的教誨,尤其這幾部經,都是改造他人生命運的教誨。這是廳長。

  包含新疆郝鐵龍董事長,他們一心希望能文化復興,盡心盡力幫助願意學傳統文化的人員,甚至於當地的黨校都到他們工廠去上課。誰做義工?他們公司的主管們當義工。那很感動人!放棄休息,來做傳統文化課程的義工。你看,那些黨校的統統都是公務員,以後都派出去照顧老百姓,那是不是選賢與能?把這些聖教介紹給這些官員,讓他們的德行、能力提升。所以這些教誨做不做得到?你們要回答,不然會信心不足。每一次肯定都會增長信心,做不做得到?做得到。「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再來一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所以不管在哪一個領域,都能真正做到《禮運大同篇》的教誨。不管任何一個領域,郝總他們是做安全門的,他同樣做到『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他們的公司有百分之三十是先天殘障的員工,像聽不到的,有這些問題的。所以這些年輕人,他們的家庭也很擔心,結果到了郝總的公司,他這麼照顧這些員工,安了多少家庭的心。甚至於給整個國家、社會做出一個好的樣板,大家一看他們的做法,很感動,緊接著學習效法。這個都功在民族,這個都值得我們讚歎。

  我們得好好體會這段話,然後每一個人把它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我們家。你這個家庭好了、做到了,全天下的家庭都來你們家取經,你是功在民族,功在天下。台北耕心蓮苑,她們那個社區像一個大家庭,沒有血緣關係,但仁義、道義結合。真的是「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他們的餐廳所有家族的人都來吃,貧窮的人、沒錢的也可以。有一個爸爸失業了,幾個月沒有薪水,他們家算是遇到很大的瓶頸,每天帶著孩子去吃,吃了幾個月,這個大家庭給他的支持。後來找到工作了,把第一個月的薪水,恭恭敬敬拿給陳瑞珠老師。你看,每一個社區都有這樣互相關懷的力量,天下安定。這些精神都來自於「天下為公」的胸懷。

  好,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