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11/9/1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2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君道」談到最後一個重點,是「審斷」,最後這一段是景公問晏子。古代離散百姓,喪失其國的君主,他常犯的、常見的行為是什麼?等於是說這一段是提醒君王,能不能審查、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帶領國家走向興盛、還是衰敗。對國家要審斷,治家庭也要審斷,其實這些標準在家庭當中,家庭也有國君,「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是帶領著整個家庭,他也要行為孩子的示範榜樣,建立起好的家道。所以「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己要先在德行當中下功夫。而「審斷」是勘驗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跟經典、跟道德相不相應?這個要看得清楚。

  所以我們走在修行的路上,要常常要能勘驗清楚自己真實的功夫在哪裡。老子說到「知人者智」,知道別人、了解別人是智慧;「自知者明」,我們要先有自知之明,才有可能知人,看得清楚人。因為我們二十四小時跟自己在一起,我們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要看別人就不容易。比方我們的內心有好惡、有愛憎的話,心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我們沒有發現我們的心念偏了,那心偏了看什麼人事物難免都有偏頗,那怎麼知人、怎麼知事?所以修身、正心,是治家、治國重要的大根大本在這裡。我們看這段也是審斷我們自己立身處世,有沒有同樣犯這些習氣,進而趕緊去修正。所以我們學習古人這些教誨,重要的態度,就是每一段我們自己是當機者,對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們假如在學「君道」的時候,心裡都想那是當國王的事情、當天子的事情,那可能受益就有限了。

  我們來看當下晏子:

  【對曰。國貧而好大。】

  國家貧窮,但好大喜功、好虛榮、好面子,已經很貧窮了還常常揮霍,那鐵定這國家的經濟就會垮掉了。所以同樣的,一個家庭決定也不能家貧而虛榮、好大喜功。我們仔細觀察,一個人很好虛榮、很會花錢,都跟他小時候成長的習慣有關係,很多孩子家裡面小時候挺有錢。比方從商十年、二十年過去了,家道衰落下來,沒有那麼有錢。可是這些年輕人二十幾歲他花習慣了,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所以當父母的人、長輩的人,經濟寬裕的時候,還是不能讓孩子奢侈亂花錢,不然會誤了他的一生。誰能保證他一生都是有錢花、富裕?而且只要小時候奢侈,福報鐵定在他成年的時候花光了!所以小富從勤儉,勤勞、節儉他這一生的福才能保持下去,從這一句我們看到不能虛榮。父母要很敏銳,孩子的心形成了什麼人生態度,所謂「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孩子都七歲、八歲了,長了他什麼善?救了他什麼失?

  而且人只要勤儉,他就懂得惜福,他就不張揚,所以這儉就很多美德。節儉的人他省下來錢,他可以去幫助別人,增長他的仁德之心。台灣陳樹菊小姐她是賣菜的,那一把菜才賺一點點錢,可是她一生捐了一千多萬。節儉的人有沒有仁慈心?當然他父母要引導得對,他就有仁慈心。他省下一些錢,父母適時的讓他去了解民間疾苦,他就可以去幫助他們。節儉假如變吝嗇就不好、就不仁了。節儉的人他不貪心,所以他有道義,不義的事不能去貪。節儉的人禮很恭敬,恭敬金錢,節儉再去侍奉他的父母,這就是有禮、懂事了。節儉又傳給後代,他有智慧,「勤儉為持家之本」。但是我們現在冷靜看,現在把勤儉教給孩子的比例高不高?不高,「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所以愛假如沒有智,沒有悲智雙運,想利益孩子、利益他人,都不容易。我們看這第一點,就很提醒我們不可貪名、不可虛榮。再來:

  【智薄而好專。】

  您看所有的句子,最後都回到修身跟修心上,智慧有限,還非常自專自大,這就是傲慢起作用了。其實我們想想,孔老夫子是至聖先師,沒有一絲一毫的傲慢,我們有什麼好傲慢的?包含《三字經》講的,「昔仲尼,師項橐」,才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他會的,夫子不會,向他請教。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講這句話是他做到了,所以他是聖人,做到再說是聖人。我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除非我們把傲慢放下,不然這一句話還是知識而已。所以這些教誨,最重要的能入心,變成我們的心境,變成我們的態度,這句經文就利益。所以俗話講的「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傲慢真的轉成謙卑,氣質一不一樣?你們怎麼陷入沉思?氣質鐵定不一樣,為什麼?相由心生。

  而且這一句話,再從我們自己的人生來省思,傳統文化的教育,這二、三代人比較缺乏。坦白講我們現在學都叫補習有沒有?就是不足在補習了,那我們怎麼可以學一些,感覺態度好像比人家懂很多,甚至於問人家,你學傳統文化多久了?半年。半年!我都學八年、九年。告訴大家,不能只看相上的東西,八年、九年要有一句入心才受益。可是人家才學半年,可能他是孔子的後代,人家家教很好,你不能看相。而且真實的學問是自卑而尊人,時時能尊重他人這才是學問。為什麼會尊重人?因為他真正認知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一切人、一切靈性都有明德、都有本善,他都有聖賢人的明德,怎麼不值得尊重!你說可是他有壞的習慣。那是習氣,又不是真正他的明德。我們都學了,要用真實的去看人,不要用他的虛假,不要看著他的習氣,對他有成見,那變成我們迷了,著相了,著在他的習氣,看不到他的真心了,那叫認假為真。

  韓愈先生又講了一句話,「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術業各行各業都有專門的功夫,廚師他廚藝很厲害,他是工匠他雕刻,水電工那些能力,我們假如沒有涉略,沒有深入,我們也不會。所以每個人體悟不同,每個人的生活能力不同,他謀生活的專業能力也不同。包含比方說我們現在在學習的君臣關係,有沒有說學傳統文化的人,就一定很清楚君臣關係?諸位學長,我們這一段時間都是談「君道」,從方方面面來了解,一個為上位者、一個為領導者應該遵循的道德,看了以後覺得滿身過失,我自己都沒做到。所以才說不學不知道,學了嚇一跳,原來比起經典,俗話講差得一萬八千里。可是自己沒有學這些經典,還自我感覺良好,對,我對人都挺笑臉的,可是那些倫常自己不懂。所以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問其深無底,其廣無邊!

  我們學傳統文化,甚至在跟人家分享授課,大眾看到我們很尊重,很恭維我們。這個尊重、讚歎、恭維,對我們有沒有影響?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讚歎不醉人自己也會感覺很舒服。我們幾次跟大家有提到,夫子講的「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你們都不配合一下,我算了一下,這句話已經應該是第五次出現,它還沒達到二十一次,我要到二十一次的時候才會傷心難過。您看那些肯定、讚歎的話,聽了很高興,想一想我真的有這麼好嗎?不然慢慢的自己都錯估自己,就審斷不清楚自己的真實功夫在哪裡。大家都恭敬,恭敬到最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什麼都行,管理也行,做什麼事都沒問題,只要有《弟子規》、有傳統文化萬事OK。不是的,術業有專攻,還有人生經驗、歷練那是很寶貴的東西。理有頓悟,事要漸修,坦白講我們學經典的時候,頓悟了沒有?知道而已!有沒有悟道?往往發生一些事情自己做錯了:原來經典就要用在這個地方,那叫悟道。好,原來就是要這麼用,下次用出來沒有?也不一定,悟道跟做到,它還有一段起起伏伏、進進退退的時候。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句話,叫「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浮躁是第一門功夫要把它降伏,要從急躁變成從容、穩重。結果我這個禮拜,好幾次都因為匆忙出狀況,比方便當盒沒有鎖緊,拿起來往外走,只拿了個蓋子,然後飯盒鏗鏘、鏗鏘滾下去了,裡面還裝了點吃的東西,什麼叫狼藉,我就知道了。你看匆忙之外,錯上加錯,暴殄天物,東西掉地上去很浪費。比方剪指甲,把指甲刀一拿出來,拿得太匆忙,指甲刀掉到地上,指甲刀尖尖的,喀木頭的地板缺了一塊,每天發生的事情,提醒自己習氣在哪裡。突然感覺到滿身過失、習氣,不知道在一天當中出現過多少次。當然也不能氣餒,不然今天可能就在棉被裡哭,就不能跟大家見面。還是要信任自己,但是更要把功夫,自己要在每個念頭,跟每個當下當中要定下心、要沉穩。當然這個功夫,都是在我們行住坐臥當中不可散亂,不可妄想太多,一不專注了事情就出來。

  人要有定力首先要培養隨時隨地很專注,大家現在專不專注?我們有沒有聽著聽著,靈魂又到九霄雲外去了?您看隨時隨地都是道場,都是練功夫的地方。所以《弟子規》句句當中,也都是在練人的定力,「步從容,立端正」;「緩揭簾,勿有聲」;「事勿忙,忙多錯」。您看這些都是在生活的細節當中,培養出專注定力,比方我們讀經,讀著讀著很容易就出去了,專不專注?所以小朋友從小就學一字一字指清楚,眼要到、心要到就不容易分神。所以人家恭維我們,我們也要很清楚自己的問題,自己有幾兩重,自己的長、自己的短、自己經驗的不足在哪裡。趕緊好學的去請教,為什麼?畢竟我們責任在身,趕緊有經驗、有能力才能把事情做圓滿。假如我們有責任,又不好學,鐵定會給這一分事業、這一件事情,添加很多的錯誤、很多的耽擱在裡面。所以要好學、好問,不可傲慢,不可說去問人很沒面子,修行一定要把虛榮放下,把面子放下。我們再看下一句講:

  【尚讒諛而賤賢人。】

  崇尚這些下屬諂媚巴結,或者進讒言的風氣,輕賤了賢德之人。賢德的人正直,代表君王不肯聽老實話,就疏遠這些人。「出師表」當中有一句很精闢的話,我們複習一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我們複習一下「諫太宗十思疏」,最精闢的一句話,這頭大了,每個人覺得精闢的不同,看我們默契怎麼樣?「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你看一個國家的興跟衰同一個君王,為什麼發生在他的身上?一開始真誠,後來我是皇帝,我無所不能,就傲慢了,傲慢到最後,連親生骨肉都跟他可能變成形同陌路。

  大家看這前面幾句,我們複習看看整個「君道」,不可貪名,就這治貪心;然後還有「杜讒邪」,要杜掉這些讒言;然後要「尊賢」,您看不可『賤賢人』。你看這整段話,差不多把我們所有「君道」裡面的重點,都含在裡面。我們都很佩服古人的腦子是到底裝了哪些東西,怎麼一講起話來什麼重點全部都講出來。我們相信,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厚積這些道德學問,自己又在家族、又在人生當中去歷練、去鍛鍊,所以這些理他都領納在心中,都可以娓娓道來。諸位學長,請你明天去勸你的領導,你準備好了沒有?講的時候,可不可以第一、第二、第三,講得非常層次分明,讓領導者聽了很清晰。這要練,有時候跟領導勸的時候會發抖,有時候講不出話來。我就常發現我們的同仁,跟我講話都會發抖,後來我才知道因為我太凶,所以每個現象都可以發覺自己的問題。

  這裡提到的就要有非常的智慧去判斷,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讒諛之人、什麼是聖賢之人。在《論語》當中有一個感嘆,有個大臣他三次被起用,三次被罷官,他講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他提到因為身邊的人勸他,你可以到其他的國家去當官。他說到,我用正直、忠正的為臣之道來事奉國君,只要這國君不能聽正直之言,他好大喜功,他縱欲,那這被三次罷黜是正常現象。而且以這樣的直道去其他的國家,也照樣會被罷黜的,只要沒有真正的賢君在位,這結果是必然的。大家看孔子一生希望找到一個明君,能施展整個《周禮》的政治思想,後來夫子也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機緣。當然夫子一生為天下蒼生,縱使沒有找到機會,上天也安排他老人家把道統傳下來,成為至聖先師。所以莫以成敗論英雄,只要是無私無我,那個精神在天地之間會長存。接著說到,假如用歪曲的道理,甚至是讒曲的為臣態度來事奉領導者,那我何必又要離開我的父母之邦?在自己的國家就可以用枉道了,可是我不願這麼做,不願對不起良知,不願對不起國家。這是忠臣的告白,這也是讓我們為君者、為領導者,不能再讓這麼好的忠臣傷心流淚,這是很大的罪過。接著:

  【樂簡慢而輕百姓。】

  就是喜歡傲慢,以傲慢為樂然後輕視老百姓,看不起老百姓。我們冷靜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因為傲慢而高興?比方我記得念書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挺嚴重的。學了一點東西,在同學面前展現展現,然後對方很羨慕:你會!我就說:你不會?您看那個態度就是『樂簡慢』。孔子提醒我們,這個人生的心態不能偏頗掉,什麼是真正有益的樂?什麼是有害的樂?所謂「益者三樂,損者三樂」。什麼是有益於人生的喜好?「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這樣的喜悅對人生的幫助非常大,一個人時時叮嚀自己一言一行符合禮樂的教化,禮樂的這些經典的教誨,那是時時都在道德當中。他覺得我今天沒有放縱自己的習氣,今天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聖賢人的教誨,他很充實、很快樂。大家有沒有曾經有一天,反省下來都沒有什麼大過失,都沒有什麼錯誤的有沒有?那時候感覺怎麼樣?今天很下功夫,明天再接再厲。道人之善,沒有嫉妒心,時時能見賢思齊,進而又希望更多人受益,把他的善行趕緊講給別人聽,讓大家都來效法,「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諸位學長,您早上半天有沒有道過人之善?你遇到人有沒有隨喜讚歎誰的好,把它變成你的生活、你的習慣。再來是有賢德的朋友就非常歡喜,以文會友。

  損者三樂,我們剛剛講的多賢友,這對我們現在修學非常重要,要有善友為依靠,互相提醒。我們是很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問題,但是畢竟我們的基礎沒有那麼好,有時候真的看不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時候就善友為依了。損者三樂,「樂驕樂」,把人家比下去了就很高興,口氣當中都有傲慢的氣息,樂驕樂。「樂佚遊」,佚遊就是以遊手好閒,到處走來走去、逛來逛去他覺得很好玩,這就是很沒有責任心,好吃懶作。「樂宴樂」,樂佚遊,樂宴樂,宴樂就是喜歡大吃大喝,吃到三更半夜都不肯回去,有時還喝得爛醉躺在馬路旁邊。假如是北方的天氣很多就凍死了,這些對德行都有很大的損傷。所以這裡講到的,我們的樂,歡喜、嗜好一定要跟性德相應,不能這些嗜好都是跟習性相應,這個人生就很可能墮落得不知道成什麼樣子。接著講到:

  【國無常法。】

  國家沒有固定的法律。

  【民無經紀。】

  人民都沒有行為的規範,這個都要靠國君下功夫,跟群臣好好的來做出國家的這些道德規範、這些法律。憲法是國家的大法都沒有做,甚至做了以後沒有好好的教育百姓,那人民就不知所措了。我們看到這裡『民無經紀』,「經紀」就是做人的綱紀。歷代中華民族統統都有制禮作樂,老百姓很清楚怎麼做人,怎麼應對進退。這一百年從民國之後,就忘了做這一件大事,不制禮作樂天下會亂。所以再過一百年以後,人寫歷史,寫我們這個時代叫什麼世?亂世,怎麼守禮都不知道。您看我們上一次教師的課程,好多老師都反映小朋友五、六年級,初中一、二年級都交男女朋友。您看這個現象都是沒有禮教,很多欲望就像洪水氾濫,甚至他覺得很正常。我們從現在的社會現象,再看回來,老祖宗的智慧,再看回來,周公的制禮作樂,那真的不得不佩服。

  現在這種局面,誰說能夠扭轉乾坤?古人幾千年前就講了,禮就好像堤防,你沒有制定禮樂,人的欲望像洪水沖出去,想要再扭轉難度真的太高。智慧表現在防微杜漸、高瞻遠矚,當然還有一句成語等著我們,叫「亡羊補牢」。反正任何時候老祖宗都有好的教誨,讓我們安住當下,盡心盡力去做就對了,「猶未晚矣」。而且真的是亂到谷底,亂到谷底的時候人心思治,不希望社會繼續亂下去,人的那種善心、良知慢慢再提起來,因為苦到一定程度了,現在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以沒有別的,教學為先,得先明理才行。這個用在我們自己的家庭跟團體當中,都要制定好的制度、好的規範、好的家規。我們不能學了傳統文化:人之初,性本善,不用什麼規定了,大家都是很發心的!有沒有道理?聽起來有道理,事實上沒有道理。古人學問都比我們好,都要守禮了,我們的根基沒他們好,講話都太高了不行。這裡接著又講:

  【好辯以為智。】

  喜歡爭辯,覺得是智慧。

  【刻民以為忠。】

  苛虐百姓,他還當作是在考驗百姓是不是忠誠。其實君仁臣忠,君不仁怎麼要求臣忠?君仁了,臣忠他是自然的感應。這裡也很冷靜一點,就是領導者要體恤他人,體恤下屬,而不是要求下屬,要求便苛刻了。我們之前在講「反身」,大家很熟悉的,「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下屬有問題,我還沒有教好他。比方在團體當中遇到下屬出狀況,我們自己是直屬上司,我們應該怎麼回應?跟著一起批評:對、對,給我丟臉。那這個人心就很寒!比方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做錯事,爸爸媽媽過來:不好意思,我自己沒教好,抱歉、抱歉。還給人家賠禮道歉,我們是慚愧至極。可是我看到現在的媽媽,孩子做不對了,人家在指正他、罵他,媽媽過去跟著那個人一起罵兒子。感覺舒不舒服?磁場對不對?你們怎麼沒有反應?所以您看禮都是相通的,父子、君臣、師生這些關係都是相通的。

  您看王琦老師講了一個例子,當時候他的學生跟別班衝突,他請這學生跟人家道歉,他學生不肯,最後王老師自己給人家道歉。當下學生不肯,他自己覺得學生這麼固執,自己也沒教好,就給對方道歉,後來自己的學生回來就很慚愧。所以下屬不對的發生了,領導者也要有承擔,這是我自己沒有把他帶好,沒有教好,這是我的過失。有擔當的主管,底下的人有安全感。哪有孩子不犯錯的?哪有員工什麼都會,都做得對的?鐵定都會出現錯誤的時候。所以古人為君者的胸懷,真的是我們現在要做領導的話,要效法,「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都要求自己多,對人寬恕。

  可能又會遇到,可是我跟他講過了,他還錯!但是還錯了,還是先帶回來再說。不要在當下,要爭個我有教過他,真的,你叫他講,我教過他了,教過三次了他還不對。那有什麼意思?講這些話有什麼意義?你要再告訴他一句,你還沒講二十一次!「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人與人能夠交心了。坦白講,剛剛跟大家講的,「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這一句就不要說我看過幾次,我光講給別人聽都超過二十一次,所以我的水平是低於平均值。人家平均值是二十一次就要學會,我已經超過二十一次了還沒學好。所以愈發覺自己的功夫,愈覺得不能去要求他人,自己都沒好到哪裡,還常常要求人。突然又接著另外想到一句,常常講給別人聽的話,叫「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很擅長於看別人問題,看自己都疏忽掉,為什麼?精神都在看別人,當然就看不清楚自己了。

  所以這裡『刻民以為忠』,這心態都偏頗得比較嚴重。人與人的相處,五倫的相處,應該是我們要求自己做,而不是要求對方做。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自己要先做對,做對了才有要求別人的資格;自己做不對、做不好,要求人家怎麼服得了。「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每一句話它有另外一面,叫不正己而求於人,則多怨。夫子,曾經有一次季康子請教他,「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讓百姓恭敬、忠誠,而且互相之間會規勸向善,能使老百姓達到這樣的修養,該怎麼做?我們在讀《論語》,感覺有時候夫子在回答好像有他心通,這句話一問,好像就了解對方的心態偏在哪裡。我們看季康子為什麼要問這個?老百姓應該對我恭敬,應該對我盡忠,他們應該要很懂事,怎麼做?你看他問這個方法如何做,但是假如他的心態不對,那個方法也沒用。

  我曾經有一次,到一個企業,去跟他們交流傳統文化裡面的管理思想。我還一開始就請教他們,今天我們上的是管理的課程,請問大家,你一看到管理兩個字,首先你想到了管誰?他們看我不像狡猾的樣子,直接回答,管員工。您看心態偏了,那些方法會對嗎?徒法,你有好的方法,你沒有善心是用不出來的,甚至愈用愈偏都有可能。孔子在《論語》裡講的,「其身正,不令而行」,都想到這些方法、規定,假如沒想到自己先以身作則,那這些方法也沒有用的。大家冷靜看,很多人花管理的錢花得多不多?多得不得了!人是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問題的,你看花那麼多錢沒有受益。

  最近我們課程當中也跟大家有提到,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他今年應該是七十九歲,用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讓日本航空從破產變成同業營業額最高,盈餘多少?一千五百億日元左右,這真是化腐朽為神奇。他的一言一行,都跟夫子講的這些是相應的,他是無私的,他去接管日航為了什麼?為了他們日本的民族。這是代表日本的一個企業,不能讓它倒下來,愛國、愛民族。他跟鳩山首相講到,我可以答應你去做這件事,但是我不拿一分錢,無私無我,盡心盡力。而且老人家常常提到,人生有六項要精進的地方,其中第一點就強調以身作則,「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接著提到了,「要謙卑,不要傲慢」,我們剛剛念那一句「諫太宗十思疏」,您看這都是相應的,都是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接著「天天反省」,像我們「君道」講的反身,每天發現問題,修正問題,則「德日進,過日少」。

  老人家還提到「活著就應該感恩」,這個話很有道理,我們每天一日之所需,一天生活的需要,多少人的照顧跟成就,活著就應該感謝。第五點也是老人家常常,他寫了一本書,《你的夢想一定會實現》,寫給年輕人看的。都介紹他們一定要讀一本書,叫《了凡四訓》,改造命運的方法,就是要「積善行、思利他」,念念想著利益他人,利益國家社會,思利他。利他,自私自利就慢慢放下,靈性就提升,人生最有價值的,就是自己的靈性不斷提升。然後盡心盡力幫助了身邊的人,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的人生。再來就「放下感性的煩惱」,消極、悲觀、情緒化,時時要能調整自己心境積極、樂觀、進取。我們看人生很多時間,都耗在自我的折磨上,不信任自己、退縮、懊惱了。或者是情緒化,脾氣上來好幾天都緩不過來,這是放下這些感性的煩惱。這是日本四個經營之聖,唯一還在世間的智者。目前我了解到,光是中國大陸的大企業,有七千個企業家跟他學習,七千,而且我相信這個數字會愈來愈倍增。所以看到這裡覺得世界有沒有希望?這真的是商業界的聖賢,商業界的佛菩薩在給我們表演,各行各業都有聖賢。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夫子在面對季康子的問題,了解到他的心態,可以提醒他對症下藥,他是要求別人,轉到要求自己上面,才能解決問題。夫子接著講到,「臨之以莊則敬」,君王,你面對老百姓的時候非常莊重,非常有為君者的威儀,他自然恭敬你,因為你有品德、你有禮節。為人父母者在家裡很隨便,慢慢的孩子對你恭敬就起不來。現在八十幾歲的老人家老奶奶,您注意去觀察,他們在家裡,您看那個穿得多端莊,讓人一看到她,就那肅然起敬,那就展現女子之德,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到。你看八十幾歲這麼端莊,二十幾歲邋邋遢遢,您看那個墮得很快,沒有教不行。所以「女人為天下太平之源」,假如這女子最後在家都是這麼隨便,她下一代怎麼教?所以教女兒比教兒子還重要。你們不要光笑,有笑的可能就是有女兒的,得要為國家民族好好培養女兒。比方說你今天很尊重一個人,突然有一天你在路上、在公共場合,看到他穿著短褲,穿著拖鞋,看到嚇一跳,對他的感覺有沒有產生化學變化?有沒有?那很自然的。對,你穿著不恭敬,人家一看,那對你的恭敬當然會有變化,所有人都一樣。

  「孝慈則忠」,你要教老百姓孝順,而且你自己要仁慈對他們,自然他們就能忠誠,這都是從根本上去提醒他。您看夫子這些話都是講到根本,那是非常正直的話,真正有心想改過的人,就能聽進去。「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善良的風俗還得要領導者帶頭,把好的榜樣立起來,舉善。在整個大陸年年現在都有道德模範,對整個社會的風氣影響非常大。我們之前看到好幾個例子,有一個男士為了愛護雲南的滇池,幾十年如一日,他覺得那就像我的母親一樣養育我,不能讓人家破壞。所以他好幾次都被那些破壞整個大自然的人,打得鼻青臉腫,但他還是依然堅守滇池母親,最後也是被選為道德模範。保護滇池保護到他的錢財都用光了!

  還有一個男子,跟一個女子談對象,兩個人感情算不錯,但是還沒談婚論嫁,結果那女子出車禍,從此就半身不遂躺在床上。諸位學長,你會怎麼做?這個男子就一直照顧這個女子,照顧到後來他年齡二、三十歲太大了,家裡一直催他結婚,最後他開出來的條件是,我娶的人要跟我一起照顧我這個女朋友。後來真的有人嫁給他,這個女的挺有智慧,為什麼?這男的有情義,這女的都半身不遂,他還對她這麼有情義,這個人的人格很好。結果後來照顧了二十多年,現在是什麼?是這個男的的女兒,認她作乾媽,已經第二代繼續照顧這個女子。所以看到這些事例都令人動容、佩服,這些榜樣都樹立起來。

  包含我們看「天下父母」,有一個女士好像是在山西太原,有一天(她可能是做小生意的)看到幾個十幾歲的孩子沒有地方去,肚子很餓,看他們很可憐,煮個東西給他們吃。結果吃完他們不走了,叫她媽,才了解這些孩子犯罪,從監獄出來,社會不接納他,後來她就把這幾個人收了當兒子。最後一收,我不知道她現在多少了,兩年前我看的時候好像是收了一百六十幾個。其中有一個比她大一歲,還是叫她媽,她說那個人來的時候就低著頭,一進來,媽就叫了。她說你先起來、起來,一起來嚇一跳,你比我大,叫姐就好,不要叫媽。你看那個上了年紀的人說不行,一定叫媽,叫媽感覺心才安。這些犯罪的人,都是可憐的人,坦白講都是缺乏愛的人。他真的遇到一個這麼無私的人,這麼有愛心的人能把他的善良喚醒。我們在看「天下父母」,看到那些犯罪的人,一談到這位女士對他們的好,你看講得眼淚都流出來。沒有血緣關係,居然這麼親,那還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感化了數以百計的人。

  看到這個例子,我們在學校教書的,在做老師的,沒有什麼話好說了。人家又沒有經過師範學院培養,教的全部都是社會當中犯過罪的人,面對的那種境界比我們不知道難多少倍,人家做得這麼歡歡喜喜,這麼無怨無悔。我們還每天苦水一大堆,所以有時候真的「德比於上則知恥」,您看看到這些道德模範,羞恥心就起來,不抱怨了,向他們看齊,這舉善。「而教不能」,面對弱勢的,面對沒有能力的盡力幫他們,這樣人就有愛心,勸善規過的風氣就起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的德政當中,一定都有先照顧誰?社會當中最苦的人,「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你看「禮運大同篇」,不是理論,那是記載我們古聖先王真正做到的政治理想,他做到了把它記載下來。所以這裡也是反思,領導者是體恤、是照顧、是教導,而不是要求,更不是苛刻。接著:

  【流湎而忘國。】

  『流湎』就是沉溺在酒色玩樂當中,而沒有治國,那這國家鐵定就亂掉了。

  【好兵而忘民。】

  喜好動武,老百姓死傷慘重都沒有去體恤,古代用兵都是慎之又慎的事才對,窮兵黷武沒有愛心。

  【肅於罪誅。】

  『肅』就是非常嚴格的,用一些刑罰判罪來殺害老百姓。

  【而慢於慶賞。】

  很怠慢於給臣子、給百姓獎勵肯定,很會罰,都不去鼓勵,不去獎賞。

  【樂人之哀。利人之害。】

  把別人的哀傷,反而自己還自得其樂,虐待人、傷害人,他還覺得很好玩。『利人之害』,就是靠損害別人謀取自己的利益,民脂民膏就這樣去貪婪、去揮霍去。其實我們冷靜這些從心地上,很可能假如孩子不教導,會是這個樣子,我們從小沒有教導孩子愛護動物,大家有沒有看過,小孩子在折磨動物的時候,然後非常高興?他折磨動物會很高興,那是一個生命,有沒有可能長大以後,折磨人很高興?就有可能!所以長他的仁慈心太重要了。長他的廉潔心,您看《弟子規》講,句句都是從小長重要的善心,「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就不貪、不佔為己有,這是養他的廉潔。接著講:

  【德不足以懷人。】

  他的德行不好,沒有辦法讓人民佩服,沒有辦法安撫百姓的心。

  【政不足以匡民。】

  他的政令太苛刻沒有辦法教導百姓,因為百姓就不認同他的苛刻。講到這裡我們就想到,夫子在《孔子家語》裡面有一個故事,叫「苛政猛於虎」,就他政治太苛刻,老百姓不願意待在自己的國家,跑到深山野嶺,丈夫、兒子都被老虎給吃了,都不願意再回到暴政之下,苛政猛於虎。所以在治理國家,要感受到百姓能不能安居樂業,在一個團體當中員工他的身心狀況,也要體恤。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工作,這都是人生寶貴的緣分,應該惜緣,應該去成就、愛護彼此。

  【賞不足以勸善。】

  賞賜沒有辦法鼓舞人民行善,因為他都很怠慢,好的行為,他也沒有馬上去表揚。您看傳播媒體假如今天一個人的善行,馬上給他宣揚出來,整個社會風氣改善很快。我們提到台灣的陳樹菊女士,她的經歷被報導出來,台灣小額捐款快速增加,都跟她效法。我們的經濟都比她好,人家盡心盡力行善,我們都沒有想到要行善,他就生慚愧心了。

  【刑不足以防非。】

  刑罰不足以防範違法的行為,老百姓也不願意遵守法律了,因為你上位者上梁不正,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心悅誠服的來遵守。

  【此亡國之行也。】

  這就是種種讓國家滅亡的行為。接著點出來:

  【今民聞公令如寇讎。此古之離其民隕其國常行也。】

  現在老百姓聽到,這個『公』是公家的規定法令,這個「公」也可以指景公。只要君上你現在講出來的法令,老百姓一聽就當敵人一樣,仇人一樣對待。那等於也是提醒齊景公,國家很危險,隨時都有滅亡的可能,所以『此古之離其民隕其國常行也』。很多時代當要滅國的時候,國君渾然不知,宮殿裡面還歌舞昇平。所以這個人能不能自我審斷,甚至於判斷當中還用到賢臣。不然到時候這些佞臣都一手遮天,他完全沒有知覺,那國家就危亡了。

  我們來看一段故事,在第九冊一千一百一十二頁。故事也是提到一個領導者,他國家都即將滅亡,他不知道自己的問題,還要責怪別人。「中行寅將亡」,中行氏這個卿大夫的家族在晉國,後來是被韓、趙、魏、智給滅掉了,韓趙魏三家分晉。我們之前講「才德論」有提到,這個家族即將要滅亡,「乃召其大祝」,大祝就是每次管祭祀的官員。「而欲加罪焉」,你看我的國家就要滅掉了,每一年都叫你好好的祭祀,怎麼會招來滅亡?那你的罪過很大,要加罪於他。「曰」,接著跟他講,「子為我祝」,我派你來做這些祭祀,「犧牲不肥澤耶,且齋戒不敬耶,使國亡何也」。您看把自己的國家都搞得快垮了,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覺得,還很強勢。對祭祀的人說,我請教你,我每次祭祀的時候,用的那些祭品,難道不肥澤嗎?不豐富嗎?而且每一次要祭祀的時候,我都是齋戒,不喝酒、不吃肉,跟妻子都分房睡,這麼恭敬來祭祀,怎麼你幫我祭到最後,國家還要走向滅亡?

  講到這裡我們想到,林則徐先生說的「父母不孝,奉神無益」,所做跟神明的教誨都違背了,怎麼可能會得到保佑?「祝簡對曰」,做祭祀的官員名叫簡,祝簡對他說,「昔者吾先君中行穆子」,中行穆子就是中行寅的父親,就是這個國家的先君,已經去逝。「皮車十乘,不憂其薄也,憂德義之不足也」,皮車就是戰車,國家的兵車才十台而已,可是先君並沒有擔憂兵車不多,反而是擔憂自己積的德義不夠。可是「今主君有革車」,革車也是兵車,「革車百乘」,現在的車是本來先君時候,不知道超過多少倍,而您「不憂德義之薄」,不怕自己德義不夠,「惟患車之不足也」,就怕兵車不夠逞強鬥勝。「夫船車飾,則賦斂厚」,他這些兵車、船,就是他自己個人用的一些物品,都要裝飾得很華麗,所以老百姓的賦稅就非常的沉重。「賦斂厚,則民怨謗詛矣」,壓得老百姓沒法活了,當然老百姓的怨恨、毀謗、詛咒就會產生。

  「且君苟以為祝有益於國乎,則詛亦將為損世亡矣」。假如國君您覺得這個祈禱、祝福,是有幫助於國家的,那同樣的道理,一國人的詛咒也會影響國家的磁場很不好。大家有沒有去過殺豬的地方?磁場好不好?人心,還有整個靈性,它的思想都會形成磁場。所以把老百姓搞得沒法活了,每個人那種抱怨,就形成整個國家的磁場。接著這句話很經典,「一人祝之,一國詛之」,我才一個人在那裡祈禱,抵不過一國人的詛咒。「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那這國家亡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也不是意外的。「祝其何罪」,我有什麼罪?結果聽完,「中行子乃慚」,慚愧的慚,聽了之後人家講的很有道理,生慚愧心。

  當然我看到這裡,也會想去跟大祝講一下,這段話早點講好,快滅了才講,有點勸得稍微晚一點。當然這領導者也有關係,因為這麼嚴重的情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也沒有主動去請教這些大臣。以前的臣子都是飽讀詩書,都很有判斷能力的,主要是他肯不肯請教。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讓老百姓埋怨,這也是「隕其國之常行也」。假如我們帶一個企業、帶一個團體,底下的人假如都很有怨氣,那這個企業團體可能也維持不久了。看不到的磁場、人心,往往是成敗的關鍵,得要靜下心來去體恤、去理解才能看得清楚。這一節課我們就先談到這裡,我們下一節課努力一點,看今天能不能把「君道」,我們跟大家分享完。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