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十集)  2012/4/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60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中午好。我們這幾週談「貴德」的「正己」,談到第一百一十五句:

  【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這句話含義很深遠。一個人一生榮辱、吉凶、禍福,責任在自己,不在他人,這一生能不能很有意義、很有價值,操之在自己。在《詩經》當中、《書經》當中也都告訴我們,人生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是《詩經》上面說的;《書經》上說的「作善降之百祥」,你人生的吉祥、福報都是自己肯去積德行善感召來的。孟子有段話講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這段話讓我們了解到,這個天爵,上天賜予你的福報、你的爵位,所以人一生的福分、成就不是掌握在別人的手上。比方說你現在覺得你的領導不好,他做很多不對,那有沒有影響自己的發展?有沒有影響自己的福報?沒有。你遇到好的領導,你君仁臣忠,這不算稀奇;你遇到不好的領導,你還能至死盡忠,那才是你真正的德行。「親憎我,孝方賢」,這句話不只是父子關係,是吧?這句話再延伸開來,是五倫關係當中。

  而我們現在很多煩惱在哪裡?在這五倫關係當中,都覺得對方不好,對方不好了,自己就覺得抱怨、委屈。事實上當我們自己不能夠正己去化人,我們這個單元就是正己,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不能夠敦倫盡分,先做好自己,我們還去看別人不好,坦白講,我們有沒有資格看人家不好?這叫「一般見識」、「半斤八兩」。所以「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六祖惠能大師說的,我們的智慧、福報是掌握在自己的心地,不是別人決定的。待會兒會舉一些例子,歷史當中,遇到不好的宰相,還誣告他,他還是坦坦蕩蕩,最後,他該當到部長、該當到尚書,還是當到尚書,該是他的福跑都跑不掉的。可是我們在五倫關係中都是說對方不對的時候,事實上我們這顆心已經墮落了,已經是瞋恚心了,已經是指責別人的心了,已經很難先把自己做好了。這個發展起來,在五倫關係當中,叫惡性循環,叫「各相責,天翻地覆」。

  告訴大家,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我們去指責對方,我們的罪過比一般人重,有沒有道理?你們沒什麼反應,有沒有道理?有。為什麼?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我們現在是明理之後,還是依然隨著自己的習氣、脾氣在做事情,那不是糟蹋了聖教嗎?所以我們有罪加一等的嫌疑。所以告訴大家,學聖教有個好處,就是沒有後路可以走了。沒後路好不好?就是有後路德行才成就不了,你要往前走。其實人一明理,你那些怨天尤人都沒有了。孟子這段話講得非常好。

  我們最近看了一個節目非常感動,叫「德耀中華」,道德的光輝照耀神州大地。這片子是二0一一年道德模範評選,每兩年在中國大陸政府辦的道德評選。在這次參與的人就超過一億,而且已經辦到第三屆了。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舉善而教不能」,這在《論語》當中,夫子強調的,一個領導者、一個政府能夠把好的榜樣樹立起來,老百姓效法學習;而對於能力比較差的、比較弱勢的人,能夠去幫助、關心,教導他們,幫助他們,教不能,「則勸」,這個勸就是社會風氣,大家互相勸善,有好榜樣了,大家效法。「我們的領導者都是去幫助這些鰥寡孤獨的可憐人,好有愛心!」以身作則,就把大家的愛心給喚醒了。一個國家如是,一個團體,甚至帶一個班級,也是一樣。老師假如對一些能力比較差、家庭環境比較差的孩子特別有愛心,他這分慈愛自然就帶動他班上的孩子。「老師很有愛心,老師好辛苦,老師,這個同學我來,這題剛好我會,我來教就好了。」

  我很多同學他們當小學老師,就是因為他小學老師很有愛心,不只影響孩子當時候的心,還影響他一生的志業。因為禮拜天,有些成績比較差的孩子到老師家,老師還給他們溫習功課,教不能。勸了沒有?有,「老師很好,很有愛心,我們不要惹他生氣」,有沒有勸?「現在我們政府這麼重視倫理道德,我們要帶頭做好,上下一心把國家、社會帶到更好的未來」,是不是勸?對。所以這「德耀中華」裡面還有一群青少年,都是十三、十四歲,他們的孝行也很感人,在片子最後還宣誓要向這些道德模範學習。我們看了很感動,為什麼?這是下一代,這是以後社會的主人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看到孩子們好、青少年好,我們就欣慰。

  我們看這些「德耀中華」的榜樣,「仁義之心」,「仁」。有一個女士叫許月華,她從小就是孤兒,而且十二歲的時候,剛好生活貧困,在火車旁工作,結果被急駛而來的火車壓斷雙腳,兩隻腳都是整個截斷的,十二歲的女孩。送到了福利院,她本來就是孤兒,她到福利院沒多久,她就給福利院的這些長者、爸爸媽媽講,說她要來照顧孩子。負責人看著她,「妳這樣子還能照顧別人?妳照顧自己都有問題,都還得我們照顧,還妳照顧別人?」可是她真的照顧人。你看她沒有想到她身體這些殘缺,她只想到我要怎麼樣才有能力去照顧人,結果她成為什麼?一百三十八個孤兒的媽媽。三十七年來,照顧了一百三十八個孤兒。而且其中還有一個她帶大的女兒,笑容滿面,人家問她:「妳怎麼都一直笑,這麼樂觀?」她說:「跟我媽學的。」您看,她一個雙腳十二歲就截斷的女子,能夠利益一百三十八個孩子的人生,這些人也都是孤兒。而且她沒有領一分錢,她說:「這就是我的家,我有爸爸,我有媽媽,我很滿足了,這些都是我的孩子,我怎麼可以拿錢?」好幾次都要給她發工資,她都不接受。

  這個榜樣,我看只要看過的人,印象都很深,甚至都會流下淚來。您看,她是整個中國崇敬的一位仁慈的人,『榮辱之責,在乎己』。大家想一想,她的人生假如從此放棄,有沒有可能?我相信絕大部分像她這樣的人會選擇放棄。她一選擇放棄,接著而來的人生,就是一大堆的屈辱跟怨恨都有可能。所以有句話講得好,「自救而後天救,自助而後天助,自棄而後天棄」,都是在自己手上。諸位學長,你們最近有沒有覺得很無助?有沒有?有的話要小心,一念之間,「榮辱之責」在你的一念之間,學問的功夫就要用在這個轉念上面。所以上天給她天爵,她受到全國人民的尊重、愛戴,甚至於多少人的人生會因為她而受到啟發、而受到鼓舞,甚至效法她,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如果有來生,我看她的福報不得了不得了,是吧?這是仁。

  「義」,見義勇為。在杭州有個女士叫吳菊萍,當她要出門的時候,她的社區圍了一群人,而且他們談話跟發出的聲音很異常,應該是有什麼大事情。當她的目光移過去的時候,發現一個小孩,差不多一、二歲的小孩,吊在十樓的窗戶,瞬間就要掉下來了。結果她在那個當下,以最快的速度衝到那個小孩可能掉下來的地方。她就一發現的時候,沒有第二個念頭,就以最快的速度衝過去,剛好那個孩子就掉下來,她有絲毫猶豫,這孩子就沒命了。而且她衝過去的時候,馬上把自己的高跟鞋脫掉。從十樓掉下來,那個衝撞力很大,脫掉了,剛好她一站在那裡,就聽到人家「啊!」叫得很大聲,代表孩子掉下來了,她馬上一看,用她的手把她抱住,那個衝力太大,當場兩個人都昏過去了,她的手斷成三截,那個孩子活過來了。這個事情震動了整個中國,當時媒體一直在報導這個故事,然後封她「最美的媽媽」。美在哪裡?這顆愛心,這見義勇為的道義。

  諸位學長,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了這段時間,我們道義提起來沒有?您看到這個現象,會不會過去救這個孩子?不只救她的身體,請問大家,現在這個社會有多少人的心靈每天在墮落?多少?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沒遇到聖教都在墮落,我們要不要盡力去救這些人?這個是「義」。你有這分心,老祖宗時時都保佑你。而且在杭州的一個廣場上,豎立了一個兩隻手抱著一個孩子的雕塑,吳菊萍的精神從此樹立在杭州的這個廣場上。而且她的德行感化了那個社區,現在那個社區稍有口角,人家就會說了:「吳菊萍連孩子的命都這樣不顧生死去救了,你們還好意思吵架?」大家一聽,對,差太遠了,不好意思了。仁、義。

  「忠」,那一天,有一天禮拜三晚上我們看這個片子,是吧?忠,你還記得是哪個例子沒有?你們不可以看完都還回去,不能用眼睛看而已,還要用哪裡看?用「心」,用心會不會忘?用真心不會忘。鄧前堆,那個醫生,只有三百多塊錢的工資,代表只有一百多塊的馬幣,而且工作這麼辛勞,有時候半夜二、三點,剛好有人急診,摸著黑,拉著那個索道,沒有電燈,底下就是怒江。那種精神,還是那麼純樸的臉,覺得我假如離開了,這些鄉親的健康、生命怎麼辦?出診五千多次,走過的山路幾十萬公里。後來感動到政府幫他們建一座橋。所以這是忠,盡忠於他的崗位當中。

  「信」,孫東林,他們兄弟都很講信用。結果哥哥孫水林,要把發給農民工的工資拿回來的時候,車禍了,他弟弟忍住悲傷,「人家要過年,不能讓人家難過年。哥哥幾十年的信譽不能就這樣毀掉了。」所以忍著悲傷,又把所有該給農民工的錢發給他們了,這是信義。結果很多人都跑來要到他公司去工作。是不是天爵?是,「仁義忠信,樂善不倦」。而且因為他們守信義,還有很多人匯了幾百萬人民幣要幫助他們,他們沒有用,成立一個基金,專門幫助困難的農民工。您看這些精神都一直傳承下去。聖人講這些話,其實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在我們的周圍都可以發現,都可以印證的。

  大家看過「醫道」沒有?有看過「醫道」嗎?很好看的片子,對於師道的詮釋非常的透徹。許浚有一次要進京趕考,他要考醫官,結果在路上遇到病苦的老百姓,他不忍心棄他們而去,就去幫他們治病。結果治到最後,他考試考不成了。有一個人,媽媽病得很嚴重,又把許浚拉去看他媽媽,最後他實在趕不上考場了,那個人幫他去偷了一匹馬,讓他騎馬去。結果偷的那匹馬被官方發現,許浚就被關到牢裡去了。「榮辱之責」,這個時候,你們聽故事,就要當作你是當事人聽,會比較有感悟。你們現在在哪裡?我那時候看到許浚講那句話非常感動,他在那裡:「絕對不能後悔,絕對不能後悔去幫這些老百姓。」您看他那個修養的功夫很強,他幫人還落得這個下場,他還提醒自己絕對不能後悔。做人不是你要怎麼做得到好了你才這麼做,應該這麼做人就要堅持下去,不管你遇到任何的挫折、挑戰。

  最後,這個官老爺不簡單,聽了老百姓的話,原來是個仗義之人,就趕緊放他出來,然後真的給他一匹馬趕路去了。故事講到這裡,你們是不是已經想到,哇,騎呀騎呀,然後就考上了?騎到一半,連續幾夜沒有睡過覺,騎到一半睡著了,累得沒辦法,後來還是沒有趕上。沒有趕上,好事還是壞事?好事!為什麼?因為沒有趕上,他才能再去做他師父的弟子。他就是被他師父趕出來,因為他已經動了名利心,他的師父喝斥他,把他逐出師門。為什麼又讓他回來?因為感動他是真正的「心醫」,為病人著想,才讓他回來,他的醫學造詣才能這麼高。

  所以一心為這個社會,你這一生沒有遇到是壞事,真的不是假的。那是世間人的看法。「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吧?這樣才能鍛鍊出他的德行、毅力跟能力。最近有我們同仁說,最近很多不順遂的事情,可能是自己願發得太大了,所以考驗多了。我感覺上他好像有點後悔發願。發願那叫義,義是什麼?該做的。該做的事不做,我們的人生只能往哪裡走?麻木不仁。為什麼?你的良心慢慢慢慢就泯滅掉了,因為你該做的,你見義不為,其實那都是麻木的人生,那人生只在追求什麼?每天吃飽睡、睡飽吃而已,不愁吃、不愁穿,然後買名牌而已,那有什麼意義?所以沒有壞事情,看起來沒考上,事實上,上天護念著他,他以後成為皇上的老師、成為神醫,對整個韓國的醫術貢獻非常非常大。所以老祖宗留一句話給我們,是太好的人生智慧,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結果那年許浚沒有考上,柳義泰的兒子考上了,柳道知考上了,是榮還是辱?考上了,坐著花轎回來,敲鑼打鼓。結果他爸爸接到了許浚幫助的那個地方的縣官寄來的信:「這是你的學生,你教出這麼好的學生。」柳大夫一看,問他兒子:「當時候這麼多病人需要醫治,你在哪裡?」他說:「我就在那裡。」「你有沒有去醫治他們?」「沒有,我要去考試。」他父親氣得要死:「考那個醫官,那個爵位就這麼重要嗎?」桌上的墨汁氣得都翻起來了,「你是侮辱醫生!」所以這是辱,不只侮辱自己,還侮辱什麼?侮辱醫生這個神聖的行業。所以《弟子規》說,「德有傷,貽親羞」,我們的表現會侮辱還是讓我們的父母光榮?是讓中華文化光榮還是侮辱?是讓我們的國家光榮還是侮辱?都看我們自己的這一念心、這個言行,行為。好,這是談到光榮這部分。

  我曾經還聽一個故事,有個老太太,剛好在一個百貨公司外面,因為雨下得太大了,她就走進百貨公司閒逛、看看。服務人員都有職業的本事,看到這老太太走路的速度跟眼睛就知道這個不會買,就根本沒有人搭理她。就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一個長者,就很熱情,「老太太,需要我什麼服務嗎?」老太太也很直率:「我是進來躲雨,待會雨小一點我就走了,我不買。」這年輕人說:「老太太,妳不買我們也很歡迎妳的光臨。任何時候需要我服務,妳一定要告訴我。」還搬個椅子說:「您走累了,坐一下。」後來他看老太太要離開了,他還送她到門口,然後幫她把傘打開,把老人送走。結果他把傘打開了,這老太太看了他一會兒。老人看人挺準的。

  我給大家講個笑話,我有個女同學很善良,很受同學的愛戴,她是台中人。我們很多男同學都會到她們家去玩。有一次我也去她們家玩,跟我幾個,我們都是小學同學,就到她們家去玩。後來我們走了。當天晚上,她爺爺是將軍,當將軍的人應該提拔過不少幹部,她們家在吃飯的時候,我們是小學同學,那時候我們已經要讀大學了,去她們家玩,要吃飯的時候,她爺爺當著全家人的面,就給我這個同學講:「妳那些來家裡的男同學,這個可以!」結果這個事情我都不知道,我什麼時候知道的?她爺爺去世,沒人通知,因為我們不常聯絡,我剛好想到給她們家打個電話,很巧,打去的時候,他爺爺去世了。剛好我那時候人在台中工作,就趕緊去他的告別式。去的時候,她媽媽告訴我這件事的。真巧,那天爺爺就是這麼說,她的男同學基本上也不知道她爺爺去世,人家也不好意思麻煩那麼多人來,就剛好我去給她爺爺告別。人生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

  而為什麼她爺爺那天我們走的時候說「這個可以」?實實在在講,我就是跑過去跟老人家聊了一會天而已。你說一般年輕人,好像跟老人聊天,他不一定很自在,我們跟老人聊天聊得很自在,為什麼?因為我們讀大學,一回家,包包一放,就一定是上爺爺奶奶的房間,很久沒看到了,趕緊讓老人看到安心。所以我感覺老人他在看人是很有他的道理的,他從什麼?從這些處世的態度當中看。

  現在都流行自由戀愛,我的感覺very dangerous,非常危險。因為我們閱人的能力還不夠,除非你是學過《弟子規》的,你學過傳統文化這些看人的智慧,不然人那個激動、動情,不是用理智在判斷的時候,都容易判斷錯誤。我還曾經聽過女孩子講:「反正他只要對我好就好了。」聽到這個話,我說她可能凶多吉少。這樣判斷怎麼會準?《孝經》上說的,「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你不去看他對他父母孝不孝順,只在乎「只要他對我好就好」,那完全是「欲令智迷,利令智昏」,都沒有判斷力了。

  這老太太要離開以前,看了這個年輕人,看了以後說:「你可不可以給我一張名片?」這年輕人趕緊把名片遞給老太太。過了段時間,這個年輕人的主管把他叫去了,說:「卡內基(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媽媽,她們買了一個像城堡一樣要裝潢,指定一定要你來負責這個事情。」原來那天進來躲雨的那個人就是卡內基的媽媽。這個年輕人,他後面這麼大的一個機遇、機緣怎麼來的?那是結果,原因是什麼?敬老、恭敬他人、樂於服務他人。所以人這一生的福報、光榮都是這顆心感召來的。假如是利益的心,「她不會買,不要招待她。」甚至於這樣的態度,實實在在講,你那分熱情的接待,人家也感覺出來,帶有點銅臭味,是吧?反而你這顆心本身就跟福報是相違背的。

  所以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才能招感來這分光榮。而且在服務人的時候要平等、真誠,不要大小眼,那是自取其辱。而且當我們不是以真誠、平等去對待他人,我們這個工作一定做不好,日久見人心,人家就不認同我們了,那我們怎麼對得起我們領導的信任?因為我們把事情給搞壞了。人不真誠、平等的去服務他人,去盡他的本分,早晚會把自己的福報給折損完,「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假如我們是在傳統文化的單位,人家接觸我們,會直接影響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他覺得你不真誠,他說學傳統文化的人都是這樣。那我們是把他跟傳統文化的緣給截斷了。我們有福報在這樣的因緣服務,卻不用真心去做,那是會嚴重折損自己的福報。所以「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我們看到這個「辱」,我們就想到一個成語,叫「自取其辱」。有沒有道理?當你覺得很羞辱的時候,你會馬上想到是自己的問題嗎?好多人點頭,請受小弟一拜,修養太好了。一般受到屈辱的時候,「太委屈了!」這樣的反應比較多。有個企業家,他遇到了一件一般人覺得非常非常倒楣的事情,就是有個女的跑來糾纏他,然後說她的兒子是跟他生的,她的兒子十一歲,這個企業家說:「我才認識她三年,怎麼生得出十一歲的孩子?」就是很荒唐。然後不只這樣侮辱他,常常到他公司搗亂,搗亂到最後還帶凶器來。叫警察處理,已經要判她的罪了,後來他覺得,算了,原諒她好了。一原諒她,她又更囂張,就這樣反反覆覆三年。我聽到這裡,我說:「三年?我假如像他這樣,我不知道要不要吃鎮定劑?」他跟我講這段話的時候非常平和,他說:「這樣的無理對待,我怎麼反求諸己?」他接下來這段話讓我非常感動。他說:「有沒有可能我認識她的過程當中,我所講的一句話,或者看她的一個眼神,造成了她的誤會,最後才會演變成她這麼樣的執著?那這我也有責任。」好,人能這樣克己,這一生道德學問一定有成就。

  接著他又說:「雖然我沒有非禮的行為,可是我們當企業家的人,有沒有曾經帶著客戶到這些風月場所去?我們是不是也有造成這個社會這些男女關係的混亂、家庭的破裂?我有沒有曾經造這個孽?」有沒有?有。做生意的,很大的比例,帶著客戶去哪裡?你們都不知道,你們是社會的一股清流。都帶去那裡了,他的這些客戶有沒有哪個人陷進去,家庭破裂了?那帶去的人有沒有因果責任?有。所以讓他碰到這個事,消他的罪業。他常常把這個例子告訴學傳統文化的企業家,讓更多人迷途知返,不要再幹破壞人家家庭,造這些罪孽。想到一句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真的知道自己的過失,進而去勸人家不要再重蹈他的覆轍,功德無量。真的是在這樣不如意的事情當中還能這樣反省,這可以轉辱為榮、轉危機為轉機、轉煩惱成菩提、轉罪業為功德,就在這一念之間。

  那天聽陳真老師在印尼講了一個故事,印象非常深刻,這也給我們為人父母、老師的人很大的啟示。有一個孩子,他的父親在學校教書,這個孩子一、二年級很熱心,常常是班上最後走的,都幫忙看看、收拾收拾、關門窗,做得非常高興,常常做完工作,跳著到辦公室,等父親帶他回家。孩子很天真,助人為樂,天性。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二、三歲都很熱情,你有沒有看過二、三歲的孩子很酷的?有沒有?沒有吧,有的話要去看醫生。大家注意,二、三歲的孩子沒有一個酷的,現在青少年十個有五個是酷的,可能更多。我講話是比較含蓄,大家看得出來。含蓄有好處,不含蓄,有時候人家一聽,「有這麼嚴重嗎?」他就不聽你的話了,你稍微含蓄一下,他還反思反思。結果突然有一天,他爸爸,當老師的人,又在學校當幹部,對他兒子講:「你怎麼那麼傻,都是你做?」那孩子愣住了。他爸爸跟他講:「你這樣真傻,幫人家做,幹嘛幹這個傻事?」從那句話以後,他的整個人生態度就變了。所以您看父母教錯了、老師教錯了,罪業很重,「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結果這孩子就變啊變啊,到了五、六年級變得很刻薄,為什麼?他不肯吃虧了,計較到最後就苛刻了。苛刻到什麼程度?這個同學沒有父親,他羞辱人家是沒爸的孩子、沒教養的孩子。被他罵的那個孩子哭得死去活來,然後跑到陳老師那裡去哭,很傷心。老師告訴他:「但你媽給你教得很好,不要傷心。」結果這個罵人的孩子幾年以後,他們家遭小偷,他父親進家裡看到這個小偷,很生氣,就追,追到死巷子,這小偷逃不了了,老祖宗提醒我們「窮寇莫追」,他走投無路,他會做出很極端的行為,拿出凶器就刺了這老師,刺得不是很深,但是是要害,就去世了。這個孩子笑人家沒爹,幾年之後,他變成沒爹的孩子。「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你傷人家心這麼深,最後你自己會變成沒有爹的孩子去感受一下人家的苦。所以從這些事例當中,我們可以理解到,人對於自己的一個心念、一個言行都要慎重,是榮、是辱,都是自己招感來的。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是一個大國,結果晏子走到門口,這個迎賓的人大門不開,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因為他們都聽說晏子身高很矮,所以就故意開個小門。而且楚國國君還在那裡跟大臣商量:「晏子口才非常好、外交經驗特別豐富,我們想什麼方法可以侮辱侮辱他。」就動了這個侮辱別人的念頭,最後誰受侮辱?「榮辱之責,在乎己」,所以有時候每一句經句,您再從自己的人生去觀察,再從整個歷史去觀察,真的是金玉良言,開了我們的理智,別再幹糊塗事了。結果晏子站在門口不進去,他說到:「大國走大門,狗國走狗門。」意思就是說,你們假如讓我走那個門就是我要進狗國,才走那個門。那個接待的人聽了嚇死了,趕緊開大門讓他進來。

  進了大門,到了楚王那裡,楚王看著他:「你們齊國都沒人可以派了嗎?」意思就是說,怎麼派你一個這麼矮的人來?他說:「稟楚王,我們齊國有幾百條街,我們的老百姓袖子舉起來,太陽都看不到;擦汗的時候,每個人都擦汗的時候,就像下雨一樣;走路肩膀碰肩膀、腳跟腳都碰在一起,你說我們齊國沒人?多的是。」這段話很精彩,叫「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抄給大家背一下,講故事的時候,有時候來兩句,複習複習一下古文。「袂」是衣袖。我們對這些古文的意思多去積累,以後看文章就愈看愈輕鬆。這個「袂」是衣袖,張袂就變陰天了,人多得不得了,揮汗成雨;比肩,肩跟肩都靠在一起,繼踵,繼是相續,踵是後腳跟,那個腳都碰在一起了。我覺得這句話有點像到了香港,人真的都是排在一起。楚王接著說:「既然你們這麼多人,幹嘛派你這個人來?」晏子就說了:「我們國家派人都有講究的,賢德的國家就派賢德的人去,不肖的國家,就是很差的國家,就派差的人去。我很差,所以來楚國。」楚王看看旁邊的人。跟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不要亂開玩笑。

  後來楚王可能還是不怎麼罷休,剛好在招待晏子的時候,安排官吏帶了一個小偷,而且是齊國的小偷,齊國人在楚國偷東西,就故意把他帶過來,從他們談話的地方走過去。然後楚王:「過來,過來,這個人犯什麼罪?」「偷盜。」「哪裡人?」「齊國人。」楚王看看晏子:「你們齊國人怎麼都會偷東西?」結果晏子就對楚王講:「橘子長在淮河以南叫橘子,長在淮河以北叫枳,它們長的外觀完全一樣,那葉子你都分不出來,可是橘子跟枳吃起來的味道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因為它們的水土不同,淮河南北的水土不同,所以長出來的東西就不同。這個老百姓在齊國的水土不會偷東西,到了楚國以後就開始偷東西了。所以水土不好,染上這個惡習。」從這個事例來講,楚王多次是自取其辱,「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我們從這些事例也是提醒我們的人生,要恭敬一切人,不要對人有絲毫傲慢,甚至還講一些挖苦、調侃別人的話,最終侮辱會到自己身上。那個不好的磁場,坦白講,我們在講話的時候,當下這個身心已經受到嚴重污染。大家都看過戲劇,一個人在調侃別人的時候,你看他那個模樣長啥樣子?連五官都不怎麼正常了,有沒有?都有點歪歪的。所以人真的不明理,都在幹一些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事情。

  我們接著看一百一十六句。這句講到《易經》其中六十四卦的一卦叫「家人卦」,從這個卦我們知道老祖宗在啟示我們,一個家庭對社會、國家的重要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安定,家家出孝子賢孫,國家就強盛了。所以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都是以很大的格局,為天下、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以前的人都懂。

  【象曰。】

  我們之前有講到《易經》,孔子著「十傳」彰顯整個《易經》的義理,有文言傳、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還有繫辭上、下傳,還有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上次有給大家寫過。這「十傳」也稱「十翼」。《易經》通過孔子的註解,整個義理就完全可以彰顯起來,我們後人才得以學習這些智慧。而這個「象傳」專門在解釋整個卦象所彰顯出來的人生智慧。「家人卦」,它的卦象是風火卦,上巽下離,「風自火出」。巽表風,離表火,所以叫「風火卦」。火在下,上面出風,叫「風自火出」。下面是火,火燒然後風出來。火表智慧、表德行,風,君子之德,風。等於是說在一個家庭裡面,父母有德行、有智慧,然後可以為孩子的榜樣、風範。所以這裡講到的: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這個『君子』,這段話上面有提到「家人有嚴君焉」,一個家中有領導者,誰是領導者?「父母之謂也」,父母是一個家庭的領袖,要以身作則。接著這個「象卦」裡面講到的,具體怎麼做榜樣?『言有物』,所講的話都是能夠跟真理相應,真實不虛。有個調查顯示,小孩子說最不能認同父母的就是父母說話不算話,這都是警訊。還有一個片子叫「手機」,好像說大人每天在講電話的時候,一天平均講謊話好像是二十幾次,是不是?你們都不食人間煙火了,你們現在去讀一下「愛蓮說」會很有感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你們都沒有被社會不好的風氣所污染,一講到「講謊話」,你們那種眼神就是不知道什麼叫講謊話。隨時隨地在影響小孩,所以要『言有物,行有恆』,一切言行都要給孩子做榜樣。

  上次跟大家講的一個事例,一個小孩進書房翻書,結果他媽媽一看到,火氣上來,氣急敗壞:「翻什麼翻,你又看不懂!」就把他給轟出去了,然後自己在那裡邊生氣邊把書放回去。結果這姑姑隔天進來要看書,拿了幾本準備看,小朋友一走進來:「翻什麼翻,又看不懂。」一聽就不是小孩講的話。姑姑會教孩子,趕緊說到(因為一聽就知道是媽媽講的話):「這個書是可以翻的,慢慢學就會懂了,但是你一定要有規矩,不然會被罵,看完了都要擺回原位。」順便教他一句《弟子規》,「置冠服,有定位」,還有沒有?「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這個都是,為什麼說因戒得定?戒是規矩,你沒有規矩,到時候要找又找不到,找不到還對家裡的人發脾氣,所有功德全部燒光光。所以因戒才能得定,沒有這些規矩很難得定,就談不上因定而有智慧了。所以媽媽不會教,把孩子都帶壞了;姑姑會教,才能扭轉乾坤。會教跟不會教差很多。

  諸位學長,我們會不會教?假如我們現在還不大會教,趕緊下功夫,小孩的成長是不等我們的。所以真正有責任的父母、老師,自己的自我成長決定不需要人家提醒,因為他有真愛,慈悲為本,愛心、慈悲是他的動力。我們學傳統文化,自己還不用功,還要人家催,責任心、慈悲心都還沒有發出來,只是拿傳統文化消遣消遣,讓親戚朋友覺得我挺有水平的、挺有風雅的,這樣不好。學傳統文化是實學,學一句要實實在在去理解、去力行,解行相應。剛剛跟大家舉的那個例子,孩子助人為樂,幫班上服務,他這麼快樂,父親居然說:「你怎麼這麼傻?」這言語沒有智慧,完全誤導了孩子的人生,這家庭就因為一個誤導可能就毀掉了。

  有個父親,他的太太跟女兒回家,他那時候在上班,回家發現家裡小偷來過了,太太因為很緊張,趕緊打電話給先生,讓他先回來處理一下。結果先生一回來看著自己的女兒,第一句話就跟女兒講,他說:「女兒,妳要好好學中華傳統文化,你看現在社會風氣不好,都是因為沒有學經典,不懂道理,幹這個錯事,妳更有責任好好學,以後才能夠教人。」請問大家,偷東西是好事還是壞事?遭小偷了,偷東西當然是壞事。遭小偷了,好事還是壞事?大家注意,人生每件事情到我們的生命當中來,它是成為我們向上的動力還是成為我們墮落的一個因素,都看我們的心態。一個人家裡遭小偷了,他可以罵這個社會罵二十年,有沒有可能?有。他那個罵,不是他自己難過,他的下一代憤世嫉俗的可能性非常高。大家不要小看人的一個心態,那對自己、對家庭都有直接的影響。可是這個父親他在面對社會的不足,他並沒有去指責社會,他反而把這個社會的不足提醒他的女兒:「妳以後要承擔起改善這個社會的責任。」所以這句言有物看了讓人很感動。

  我們的社會為什麼現在這麼功利?這麼見利忘義?當父母的誤導了孩子了,我曾經聽一個媽媽講,她帶著她的小女兒去超市買東西,遇到一個朋友,孩子看到了:「阿姨好!」阿姨馬上跟她講:「妳怎麼沒有去讀書?」那孩子還沒到四歲,還沒到讀書年齡。結果孩子一聽,阿姨說怎麼沒去讀書,就問媽媽:「媽媽,為什麼要讀書?」那個阿姨馬上就說了:「讀書以後可以賺大錢。」有沒有道理?五千年的歷史、經典裡面有哪句話說,讀書是要賺大錢?告訴大家,人要造孽很容易,講的話跟經典不相應就造孽,是不是?你們沒什麼反應,我有點講不下去了。以前讀書人他很懂,「口為禍福之門」。

  我們講到這裡,先看下一句。我們看下一句怎麼講:

  【衣冠中。故朝無奇僻之服。所言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行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之義。三者。君子常行也。】

  大家念到這裡,這是治國的,怎麼從剛剛教小孩一下子頻道接到這裡來?治國跟治家一樣的。大家注意看第二句,我們所言的都跟真理、都跟道義相應,在團體當中,你那分正氣,感召底下的人跟你幹有意義的事情。你幹的是有意義的事情又不是謀私利,他幹嘛騙你?幹嘛跟你撒謊?他覺得有意義,就跟你赴湯蹈火在所不辭。而今天為什麼很多小孩會說謊?其中有個重點,他想要謀到他想要的欲望、利益,他就會開始講謊。所以假如我們父母給予孩子的感覺,人生的價值觀就是去追求欲望、追求利、追求自私自利,孩子很容易就會編謊話來達到他的目的、利益了。

  《孝經》當中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穿衣服要講究。一個趕流行,已經讓多少家庭都染上了奢侈的風氣,這個我們的社會非常危險。整個美國社會,有多大比例的人一生都是負債,這樣的文化我們幹嘛要學?我們不是不理智了嗎?可是我們整個華人,沒有了傳統文化的根基,又去染上西方這個奢侈的風氣,我們墮落的速度可能會超過他們。所以現在很多地區經濟一發展起來,這些年輕人不把錢當錢看,那種揮霍的程度讓人沒有辦法領教。所以《孝經》這些話,「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講的話一定要古聖先賢承傳下來的這些教誨。

  可能我們講到這裡,說:「這麼多!我要講話的時候,也不知道先考慮《孝經》還是《論語》?」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困擾?我給大家一個方法,先用八個字考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要符合這八德的才能講。八德有兩個說法,再加四德,兩個說法合在一起十二個,「仁、愛、和、平」。一個人講話不跟這個相應,叫自暴自棄,有沒有道理?你不講這些話,每天那個流裡流氣就出來了,「奸巧語,穢污詞」就出來了。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同學會講髒話,當然我也講,一下子就染了。父親會講髒話的,小孩一定講髒話,而且那個學一次就會了,就是「學壞一日有餘,學好終年不足」。所以古人為什麼這麼慎重?他明白學壞很快,污染了,你都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夠把這個污染去除掉。

  孟子告訴我們,這些話都好慈悲,我們要好好領受。「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我們都知道「自暴自棄」的成語,不知道自暴自棄的標準,標準在這裡。所講的話跟禮義的精神不相應就是自暴,人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跟仁義相違背就叫自棄了。所以孟夫子講,仁是人的安宅,你時時能仁愛存心,你的良心很安,安宅。我們看到這些聖哲人很會譬喻,都透過譬喻苦口婆心希望我們對這些道理更好的去領會。「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這個「由」就是行走、力行,在道義當中經營人生。

  大家看這段話,我們想一想,現在這個時代,人有沒有安全感?活得快不快樂?看這一段,以仁愛存心,你的心才安,不然你時時都在那裡擔心,因為你自私,就很容易跟人家計較。我們現在沒有仁,活在自私當中;沒有義,沒走在正路上,走在哪裡?自利。所以自私自利取代了仁義的大道了,難怪會有這麼多家庭跟社會的亂象出現。仁愛對人,除了安心以外,對得起良心,「愛人者人恆愛之」。而我們看正路,你的人生路怎麼走?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那個價值觀就是道義,他做哪個行業他都會很快樂。現在不是,現在的目標就是享樂,就是要賺到錢,然後去享受,所以他服務人不會快樂。去享樂快不快樂?真的去享樂了,身體也搞壞了。所以孟子這段話也讓我們思考到我們自身到底走在什麼道路當中。

  剛剛跟大家講到《孝經》講的,「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都是依循這些榜樣。因為我們有依循這些榜樣,慢慢的我們才能循規蹈矩。我們一開始學,都不隨順經典,還是隨順習氣,那學三年、學五年、學十年還是學不起來。所以儒家講「禮」,佛家講「戒」,就是學規矩,慢慢的一言一行就跟這些經典相應了。所以言有物。

  包含底下講的「行有恆」,所有行為能夠貫徹有恆,說了能夠做到,言行能夠一致。而且只要該做的事,是有恆的去做,一定會感動家人、感動小孩。我們看「天下父母」翟俊杰導演,他這麼有成就的人,六十多歲了,他放假回到家,一定親自給他母親剪腳趾甲,都是他在剪,有恆。他的孩子常常這樣看,就被他父親感動,孩子主動給他父親講:「以後這個工作我來做就好了。」這是行有恆。講到這裡,腳趾甲剪不剪?「我爸媽沒跟我住在一起,怎麼辦?」剪還是要剪,你就跟你爸爸媽媽約好時間,叫他腳趾甲都留著,你包了。算好時間,你該回去就回去,「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再來,你可不要只記得剪腳趾甲這件事而已,哪件事都行。教育是什麼?Anytime。你們念這麼快是怕我下一句念不標準,是吧?你們都伸出援手來。包含我們今天在看經典,你每次拿起經典來,很恭敬的在額頭這裡,再把書打開來,你這個動作都可以感動孩子。包含你決定公家的東西一定不拿回來,這個廉潔都在影響小孩。有一個老師,他七十多歲了,他回想小的時候,就是看到他父親每天一大早就是拿著他奶奶的尿桶去洗,然後一定要洗得很乾淨,因為奶奶喜歡乾淨,他父親一個大男人都要聞一聞,沒味道了才拿回來。他七十幾歲了,都記得父親這件事記了一輩子,可見得父親這個孝心感動他有多深。所以行有恆,只要有德行,絕不可能教不好孩子。

  好,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