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十九集)  2012/11/1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89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接著看一百七十一句,剛剛從一開始:

  【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

  我們剛剛講到《論語.衛靈公第十五》裡面,「君子義以為質」,他的本質、他的操守以義為本,行道義之事,還要處處禮敬他人,所以「禮以行之」。我們現在看我們做的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可是處處碰壁,奇怪了,對人好的事,怎麼會有這麼多障礙?往往我們做好事,反而有點強勢,沒有處處入境問俗,沒有處處恭敬、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時候無禮的行為可能就出來了。比方你到一個地方去教化,這是好事,道義。但是你到這一方教化,這一方的長者、這一方宗教領袖有沒有去拜訪?「反正我做的是好事,他們應該支持。」您看,這裡面好像講起來都有道理,事實上恭敬不足。人家不支持,因為你不懂得恭敬。不懂得恭敬,怎麼是學傳統文化的人?人家就否定了,當然就不支持。「你們都口頭上講一講,對一方的長老、尊者、長者都不懂得先禮敬。」很可能無形當中我們形成很多障礙,自己還覺得是別人錯。所以「禮以行之」非常重要。

  其實我們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有個習氣很難觀照到,就是「愛憎」。喜歡的人就愛得不得了,看不順眼的人理都不理他,這都沒有禮敬。甚至包含,比方今天我們跟師長出去,太陽很大,請問我們會準備幾把傘?請問我們會看到誰?比方旁邊有三位長老跟師長,四個人,假如我們當學生的只拿一把傘,只撐著師長,請問大家,其他三位長老做何感受?您說我們對師長的禮敬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禮敬應該一切皆禮敬,怎麼會禮敬只看到師長,不看到其他人?那這個禮敬可能已經修到有點變成情執。

  請問大家,師長最歡喜的事情是大家都想到他,還是都想到每個人?對啊。師長老人家對任何一個人都非常為他著想、非常恭敬,我們應該學到這個,而不是變成眼中只有看到師長而已,那都變成情執了。一有情執,好惡就產生了,禮敬何在?就不可能禮敬每個人。所以我們到底是在搞情執還是在真修行?真依教奉行,都要在這些處世生活細節當中觀照到自己的心態。大家想一想,當我們不會禮敬他人的時候,請問這個罪過最後人家會歸到誰的頭上?他說,「你看那個老教授教出來的學生,眼中只有他,沒有其他的人」,師長還幫我們背黑鍋。我們對每位長老都禮敬,人家說,「這位老教授教出來的學生就是不一樣!」那是給師長臉上貼金。我們搞情執,那是讓師長受不白之冤。

  大家有沒有看過「達摩祖師傳」的電影?看過!沒看過一定要看,不然會後悔,拍得特別精闢的一部電影。達摩祖師面壁修行,入禪定,結果少林寺的住持看到他幾天沒有用餐,不是上去關心達摩祖師嗎?方丈帶著幾個學生,方丈向達摩祖師問候,問了幾聲沒有反應,他入禪定了嘛。結果他旁邊那個學生馬上說,「我師父叫你呢!」然後手就要過去碰達摩祖師。方丈馬上說,「不得無禮!」有沒有?假如這個方丈不是有德行的人,很多時候會被旁邊的人阿諛奉承,這個領導頭就昏了。怎麼講?這領導者假如有好惡,「我叫你好幾聲了,你怎麼都沒應?」突然旁邊的人說,「我師父叫你呢!你怎麼可以無禮?」聽了很高興,「這個人替我出氣了。」不知不覺身邊的人對你恭維就把你給出賣了,你就不知不覺被他們這些話,愈來愈只重視自己,不重視旁邊的人。

  但你看這位方丈有修養,他這個徒弟看起來是在為他,事實上已經沒有依教奉行了。佛門的教誨,「禮敬諸佛」、「一切皆恭敬」,怎麼可以好像是恭敬自己的師父,然後不恭敬對方?你看他的話裡面好像很恭敬他師父,「我師父叫你呢!」聽起來好像是為師父,事實上已經起了傲慢、起了愛憎,喜歡師父,就討厭那個人,討厭他眼前的人,他不認識他。但是他師父有修養,馬上提醒他,「不得無禮」,你現在的心念錯了。接著他師父講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或許這位人士他修行的方法是我們不了解的。」人有時候有點什麼,就用自己了解的東西去衡量別人,傲慢就出來了。他是個方丈,他還是這麼謙虛,他不懂人家用什麼方法修行,他絕對不武斷去判斷。可是隨著我們的年齡跟人生的經驗,我們無形當中很容易對別人下判斷,「我看很多了,他一定會怎麼樣的啦!」「你別聽他講,他假的啦!」就開始做很多判斷。可是無形當中,我們在判斷的時候,這個傲慢自己看不到。人要厚道,人要善解人意,不要處處好像自己很聰明、看得都很準,這樣不好,要善護己心。

  所以孔子說,「不逆詐,不億不信」,一個人不要去揣測別人會來騙我,不要去推斷別人不守信。有時候真的是猜對了、看準了,可是有沒有可能猜錯?那不就誤解別人了嗎?而且這樣去揣測,人的疑心會愈來愈重。這樣的態度看起來很厲害,但是孔子說,這樣的心態不是有德行的人的心態,很可能會誤會別人、懷疑別人,不好。這不是儒家追求的一個能力。儒家應該契入的是什麼?「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用真誠的心一定會有所感應、感通,不要用這種揣測、懷疑別人的心。而且真誠感通,縱使能感受到別人犯錯,都是想著怎麼幫他改過。很多有德行的人都很清楚對方在騙他,繼續讓他騙。總有一天他知道,原來這位長者早知道我在騙他了,還讓我騙!總有一天他了解了,慚愧心就生起來了。所以有德行的人不只了解別人騙他,還真誠對待他,這種厚道也是我們的學處。

  剛剛講到的「禮以行之」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有時候在做好事,會覺得好像很多障礙,還是要反求諸己。我們現在這些禮節其實都不敏銳,從小沒有學起,這都是重要的功課,要從《常禮舉要》開始學起。所以我們謹記一句話,「做好事,不可以強勢」,要恭敬,要懂得禮讓的這些態度。我們看這些句子,「禮以行之,孫以出之」,這個「孫」就是要謙卑、謙退來跟人相處。然後「信以成之」,我們言出必行,你不要輕易答應別人,答應了,撞得頭破血流都不可以失約,這是古人處世的態度,「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一言九鼎」。由於有這樣的態度,必能感得大眾的信任,你才能團結人心去成就事情。一件大事都要靠眾人之力才能做到。為什麼眾人可以團結?一定是非常誠信,從來不失自己的承諾。接著講:

  【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

  假如不抓根本,整個社會風氣就偏掉,在喪禮當中攀比、奢侈,這個社會就危險。

  【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

  我們強調這些隊伍、訓練,而事實上能保衛國家、能戰勝敵軍,還是那最重要的看不到的勇氣、勇猛,不畏生死的精神。所以「忠勇為愛國之本」。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勇」字,對我們自身來講,雖然沒有戰爭,但是卻有文化斷層的危機。文化假如斷在我們這一代,對不起祖先、對不起後代子孫,所以這時候也要把這分勇氣提起來,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勇為本』。

  【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

  治理政事、治理國家,它一定有遵循的這些道理。而治國要以農為本。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只要不注重農業這方面,首先,一有災禍、大的天災產生,這個國家就非常脆弱,因為沒有糧食,你再有一些房子、你再有一些寶石、你再有現代這些產品,你花再多錢買的,沒用,你的生命沒有辦法延續下去。所以我們上次有講到,一個國家沒有九年的存糧,叫「不足」;沒有六年的存糧,叫「急」,國家危急;沒有三年的存糧,這個國家隨時有可能在災難來的時候,就亡國了。所以『農為本』。

  而且我們再反思一下,現在好像糧食很充裕,生產糧食很多。看事情都不能看表面上而已。首先,存糧多不多?大家冷靜去看,現在大飯店裡面,叫三十道菜,吃了百分之多少?我看三成都不到,是不是?有的甚至吃一成都不到,全部倒掉,嚇死人!到底還存多少糧食?再來,請問生產出來的糧食,用什麼方法生產?都不注重農業。應該用什麼樣的農耕方法才能讓社會是安定的?現在用農藥、化肥,後代不知道有沒有田種啊!想到這裡,事情很嚴重,這不是開玩笑的。人就為了眼前的欲望,不為後代著想,這還算人嗎?這還算祖先嗎?想起來,現在的人被物欲障礙得太嚴重太嚴重了!把土地給毀掉,你是傷害了世世代代的子孫。

  再來,農藥噴下去,誰吃了?誰吃了農藥?不是別人,我們每個人都吃。我上次看一個數字,每個人每年吃掉2.7公斤的農藥。我看一次來比較痛快,咕嚕咕嚕咕嚕,2.7公斤,就沒命了!我們現在是慢性中毒。所以人算不如天算,你要用農藥去對蟲,最後還是傷了自己。曾子講,「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怎麼對萬物,最後一定全部回到自己身上。所以農藥噴那麼多、化肥用那麼多,人類的身體空前的危難,疾病一大堆,癌症,十幾歲的人都可以得癌症,整個人的生理完全錯亂,七、八歲女孩子生理期就來了,那對人的身體摧殘有多大。

  我再告訴大家,請問醫藥費多花多少?現在多少國家的財政都被醫療開支真的是拉得都快垮掉,可是那跟什麼有關?那跟你農業沒有回到傳統、沒有回到不傷害萬物的這個根本,你搞出來的,最後付出的代價,不知道要多花多少錢。錢都不知道多花多少,更何況身心的摧殘,都沒有算在裡面。你說一個人得癌症,全家人都痛苦,那個在錢裡面看不到。現在很多沒錢的農夫,他家裡有一個人得癌症,幾乎全家的儲蓄都出去了,甚至於還要借錢。有些老人知道得癌症了,自殺,怕家裡承受不起治療。

  再想想老祖宗說的「人算不如天算」,我們看起來好像農業生產技術非常高明,但事實上流弊太大太大,大到都有點不知道怎麼挽回。最近跟農業方面的官員談,他們非常震動,他說本來他們致力於農業想改善土壤,他說一進去努力才知道,不只是土壤的事情,還有水源,水污染太嚴重;還有空氣,整個大自然,我們短視近利,都嚴重污染,都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夠扭轉。

  所以人這一生,不只對人要仁愛,對天地萬物、所有生命都要仁愛,要以慈悲為本,不然災禍會很嚴重。所以現在恢復傳統農耕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分。你說,「我又不種田,連鋤頭應該怎麼拿可能都拿得不標準。」可是你可以支持傳統農耕,哪個農夫不噴農藥、不用化肥,你一定要支持他,不然他會生存不下去。我聽說好像離我們吉隆坡不遠,有一個農夫就是用傳統農耕,而且他立志,只要有農夫願意這麼做,他願意把經驗全部教給他,他希望有一萬個農夫跟他一樣。這個人,農業界的聖賢人!我們下次請廖學長公布一下那個農莊在哪裡,大家有空帶著小朋友去看一看,這樣的人真的是老祖宗講的,「行行都有聖賢」,這就是表率,為後代子孫著想。接著經句講:

  【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

  安定治理國家是有很重要的方法,而這些治國方略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慎選繼承人,這是根本。我們看堯舜時代,把天子位讓出來,堯帝找舜帝找了多久?多久不容易判斷,找到以後考核他多久?二十八年!您就知道堯帝的仁慈,他知道傳給這個人百分之百沒問題,他才放心,『嗣為本』。每一個皇朝他登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立太子,然後好好教太子,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太子有德,天下就安定了,太子正則天下正。所以「嗣為本」。

  這句我們一看說,「我又不當皇帝,跟我有什麼關係?」老祖宗的教誨,小大圓融,大到天下國家,小到一個團體、一個企業、一個家庭。請問大家,我們治理自己的家族,什麼最重要?把你的下一代教好,把祖宗的家道傳下去,才對得起祖先。兒子裡面,最重要要先把誰教好?把長子教好,那後面的兄弟姐妹跟著他學。以前的人教長子很嚴,教長孫也很嚴。所以我爺爺常常要打我,每次犯錯了,我媽媽不打,他在旁邊喊:「妳不打,我打喔!」現在想想是愛護,不然這麼多長輩疼愛是很容易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性。我爺爺假如寵我,我就完蛋了,所以我現在很感謝我爺爺。

  包含你在團體裡面,你再怎麼努力,你終究還是要離開世間,你這分忠心怎麼表現?怎麼延續?幫自己的國家、幫自己的團體培養出比自己更優秀的人,那你是真正的忠。你要想,當我離開了,當我不在這個位置上,還有更多的人可以為國家、團體效力。這個人的忠令人佩服。曾經有個國家領導人退下來的時候他說,「有十個人可以坐我的位置」,這些人都是高瞻遠矚的。有句話講到,「辦事以找替手為第一義」,一個人在一個位置上服務,以什麼最重要?找繼承人、培養繼承人最重要。所以師長講到,在弘揚正法,假如沒有找到傳人,這一生的努力等於零。沒有辦法延續下去了,所有的努力最後很難繼續產生價值。一個家族傳了幾十代,最後沒有傳人,斷了、滅了,那前面的努力不是很可惜?

  孔子在前面的《群書治要》教誨當中,我們再複習一下,在「臣術」當中,孔子回答子貢的問話,在三十三頁,六十九句。子貢問孔子,「誰是賢人?」孔子回答,「鮑叔牙跟子皮。」子貢很納悶,「齊國管仲是治國之才,鄭國是子產,怎麼夫子您卻說是鮑叔牙跟子皮?」聖人看事情看得深遠,所以就問,「你覺得是努力做事的人很賢明,還是能不斷舉薦賢才、培養賢才的人賢明?」這麼一問,子貢就開悟了,應該是進賢的人更賢德。因為鮑叔牙推薦管仲,但管仲沒有再推薦賢人,結果管仲一走,齊國的政治很快就垮掉了,最後齊桓公死無葬身之地,死了六十七天,屍蟲流出來了才被發現。鄭國子產走了以後,沒有繼承人,政治也很快就不好了。所以從這些歷史當中再來思考,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團體、一個國家,重要的是培養接班人。

  【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

  創造財富有一定的時機,人說,「賺錢靠機會,花錢靠智慧」,你錢不會花,造業,還給後代奢侈的習慣;你錢會花,你的後代就知道要用錢來積功累德,那完全不一樣。有創造財富的機會,時機出現,『而力為本』,辛勤經營才是根本。事實上,很多人的一生都有很多成功的機會、創造事業的機會,但是因為不夠勤奮、不夠有恆心,往往錯失很多機會。所以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勤儉很重要,對家庭、對事業都是重要的根本基礎。你只要讓孩子勤勞又節儉,他這一生你不用再為他操心,他不會生存不下去。但是沒有勤儉的德行,哪怕他收入很高,都可能生活困難。

  我們發現現在很多年輕人很會賺錢,可是都負債。有一個貴族叫「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可是她也賺得不少,還回去向父母拿錢。還有「啃老族」,錢不夠花,還啃父母的薪水,你說他學歷再高有什麼用?人現在看事情都看不深遠、看不根本,所以到頭來孩子大了,在那裡,「花了十幾年,花了這麼多錢栽培他,還讓我操碎了心。」怨不得人,沒有智慧。經營家庭、教育孩子都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置本不固。無務豐末。】

  沒有用心鞏固這個根本,「務」就是致力於,就不要致力追求這些枝末、枝葉小事的完美,『豐末』就好像是枝末要很好看,這沒有意義。所以還是勸導人要抓根本。比方說找對象,長得漂亮是枝末,大家同意嗎?你們沒有反應。所以人要看到根本是不容易的。女方有錢重要嗎?這都是枝末,「娶妻娶德」,這是根本,但是現在大家都對枝末很在乎,這是在「務豐末」。你說考試分數是根本還是枝末?大家在意得不得了,好看!「我兒子幾科A你知道嗎?」但是那孩子的得失心愈來愈嚴重,沒人注意。教育是「長善救失」,心是根本,沒人在意它。所以一大堆學生跳樓,父母不知道他為什麼跳樓,老師也不知道,茫然!一個人要走向跳樓,他的心裡已經病了多久,居然沒人發現,請問大家在在乎什麼?在乎枝末,根本看不到。所以很多的悲劇都來自於只顧枝末,不顧根本,才有這些不好的、不幸的事情發生。假如抓到教育的根本是長善、是孝道,世間很多的悲劇完全不存在,有孝的心,怎麼可能會有那些悲劇?所以古人這些教誨真的是苦口婆心,希望我們的人生不要白忙一場,不要徒勞無功。

  【親戚不悅。無務外交。】

  親戚都不能夠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就不要致力於廣交很多的朋友,好像自己很吃得開,人際關係很好,自欺欺人。你假如很有愛心、恭敬心,怎麼可能身邊的人不能團結?怎麼可能身邊的人對我們有怨呢?所以真正人際關係非常好,這個「好」也是一個表相,另一半不認同,身邊的親人不認同,那個人際關係也是好虛名,也都是虛榮心作祟,才有可能是這樣。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你家不齊,你說你在社會當中能夠做更大的貢獻,不可能。家裡的人你都不能去愛他,怎麼可能可以去愛更遠的人。所以從根本「身修」、「家齊」做起。

  我們冷靜再看看,這些本沒有抓到,你很會辦事情,但是沒有找繼承人。很多皇帝去世以後,沒有栽培好繼承人,整個國家馬上就動亂了,甚至沒有立繼承人,開始為了爭皇帝的位置,天下大亂。包含我們今天親戚都不能團結,比方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親戚都不能團結,到處做義工,別人一直讚歎,「不簡單!功利社會還這麼無私出來奉獻。」聽了高不高興?稱讚也會醉人,是吧?比酒還厲害,「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包含稱讚也會醉人。您看蘇東坡先生不是人家稱讚他,他自我欣賞,也會醉,「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他自己稱讚自己,也會醉。所以時時要對照經典,我們才能不染著,才能不產生流弊。不然人家說,「那個夫妻常常吵架,還出去做一大堆公益事業,他的太太最不能接受的,家裡都不顧好,就出去做好事。」那以後人家看到我們都不敢來跟我們學傳統文化了。我當時還聽到一個在都講課的老師他媽媽講,「都給人家講孝道,對我都不孝順!」這個殺傷力很大,流弊很大,會讓很多人看了、聽了沒信心。所以『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你真正團結家庭、家族,你的家就是一切人的榜樣,這叫真正的法供養,依教奉行,這是大供養。

  【事不終始。無務多業。】

  做事情有始無終,就不要從事多種事業。這個話,首先,「人貴自知」,人在一個時間裡面,最多能專注一、二件事情,多了以後精神分散,到頭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人生有時候要懂得取捨、懂得定位,不能什麼都要做,到頭來什麼都做不好,最後人家更不認同我們做的事情、做事的態度。而且事實上,做一件事情一直深入,不要常常換工作,到頭來你就變這行的專家。德國人做事就有這種精神,他做鐘錶就做世界第一,他做螺絲就做世界第一,他不常常換,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把這個行業做通了、做透了,他就領導世界。現在我們做這個事業,看看別人好,又換那個行業,隔行如隔山,不是輕易的就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個現象,比方這時期流行蛋塔,突然間蛋塔的商店一大堆。看到別人做,馬上就去做,自己都沒有定性,沒有定位好自己應該深入哪個專業,自己的特質、特長做什麼比較適合。

  在事業的經營當中,往往會有一個危機出現,就是他覺得自己這個行業可以做得好,其他行業也能做得好,太大意,就跨行業投資,最後就垮下來了。確實是隔行如隔山,你不深入了解另外一個行業,就輕易去做,往往會做不好。所以大家看,真正在世界當中,他的事業是舉世認同的長青樹,他絕對不是幹好多行。大家看稻盛和夫,經營之神,他創了兩家五百強,而且他創一家都是花幾十年把它經營起來的,他絕對沒有說幾十種行業都幹。接著經文講:

  【反本修迹。】

  『反本』就是回歸到根本。『修迹』的「迹」,在這裡是從近處做起,跟這個「邇」意思一樣,「邇」就是「近」,從近處做起,從小處做起,「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這是老子給我們的教誨,這樣循序漸進。

  【君子之道也。】

  這是君子所採取的原則、方法,都是從根本做起。

  我們接著來看一百七十二句,我們先一起念一下。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義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這段記載諸葛亮治理蜀國,他是宰相,等於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總理、首相這種身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帶領所有臣民百姓。諸葛亮一生他的德行非常好,我們一想到諸葛亮,他的一生有很多風範值得我們學習效法。首先,他教育他的孩子,諸葛亮「誡子書」裡面提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淡泊代表人的欲望要淡,這就是《大學》講的「格物」的功夫,你沒有格物就不可能有智慧,就變成欲望的奴隸了,所以淡泊明志,等待機緣來輔佐明主。諸葛亮其實他的能力很早就成就了,但是他看很多因緣,他不去攀求功名富貴,他等待明主。他心很定、很靜,才能看得遠,寧靜以致遠。

  再來,他廉潔有守。他是宰相,他廉潔就帶動整個朝廷勤政愛民,不貪污。而且他對皇帝講到,他去世的那天,家裡絕對沒有多餘的布帛,在外絕對沒有剩下來的餘錢。果然他走的那天,真的做到了。他是一個相國,他的收入應該是很多,但是他都布施出去了,而且很廉潔。所以有句話講到,「人君恭儉,率下移風;人臣恭儉,明其廉忠」。這個君是國君,也是領導者,他恭敬節儉,他所帶的團隊、朝廷就能效法他的德行,移風易俗。所以諸葛亮所帶領的朝廷一定是廉潔有守。我們在「出師表」裡面看到,他推薦非常多的文臣、武將,跟他的帶領都是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論語》裡面才講,「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你選對了一個宰相,整個朝廷的風氣就不一樣。我們是在下位的人臣,我們非常恭敬節儉,彰顯的就是我們的廉潔跟忠誠。尤其這個臣,是為國家工作,他是公務員,他恭敬,就是讓老百姓認同國家,他是老百姓跟國家重要的橋梁。公務員假如對老百姓不恭敬,那老百姓很難對國家認同、效忠,這國家根本就人心離散了。所以公務員是代表國家,你要對你服務的老百姓要恭敬,你自己要節儉、廉潔,不能貪污,不能浪費了老百姓的血汗錢。

  第三個特質,是諸葛孔明「虛心納諫」,他很謙虛。孔明先生二十七歲就輔佐劉備,他有這樣的學問、這樣的能力,能力高到什麼程度?高到他的對手都說他是奇才。司馬懿跟他打仗,最後,「真是天下的奇才!」服了他了。可是在歷史當中,他自稱自己的秉賦「賦性拙直」,他自己覺得自己很鈍、很差。從這裡也知道他為什麼有這麼好的學問跟能力,因為他太謙虛,他時時在學習、時時在檢討自己。所以在很多歷史記載,他是「集眾思,廣忠益」,他廣納好的意見,而且要求幹部們要「勤攻吾之闕」,要非常用心的、努力的找出他的問題,點出他的問題點。這納諫的那種胸懷,不希望給國家添一絲一毫的錯誤。然後,人家點出他的問題,他還「布所失於天下」,就把他的錯誤公告天下,然後自己處罰自己,降自己的職。這種反省的態度不簡單,這是虛心納諫的特質。諸葛孔明這種「智聖」,就是他智慧很厲害,但是他卻是這麼謙虛,我們就可以理解到,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一卦六爻皆吉,「謙卦」,六爻皆吉,很有道理。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為「智聖孔明」最重要的人格特質。

  再來,他「舉賢任人」,他很會發掘人才、用人才,甚至包容投降的人、投降的將領,他都推心置腹重用。所以「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度量要大,才能感動他人,甚至是投降的人都能感動。第五個特質,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我們接下來看這個經句,也可以理解到他很多做人、做事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首先是愛民,『撫百姓』,安撫百姓。尤其在三國時代戰爭很多,比較動盪,他設身處地安撫百姓的心,再來安撫百姓的生活,然後先把政治辦好,國家這些規矩、法令、政策都理順了,老百姓就知道怎麼在各行各業去努力,安居樂業。『示義軌』,就是明示禮義法規,禮義就是制禮作樂這些規範,還有國家的法令。『約官職』,精簡官職。這個工作兩個人可以做好,就不要編列五個人的預算,這也是對納稅人的血汗錢負責,精簡官職。『從權制』,「從」是採取,採取應時而變的制度,就是時時關注整個社會狀況,然後調整這些政策,不能政策其實都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了還在用,這樣老百姓就不能受益了,而且懂得運用很多權變。『開誠心』,開誠布公,『布公道』,用真誠對待他人、對待臣民,「布公道」就是辦事都是大公無私,不徇私。

  明朝郭允禮,他寫了一本書,叫《官箴》,當官的箴言。當官,其實就是當領導的,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他寫的這本書,書名叫《官箴》,為官的這些重要教誨、真理,把它匯集起來。其中提到,「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一段裡面講,他底下的官吏部屬不是害怕他嚴苛,而是敬畏他廉潔;老百姓、人民不是佩服他才華很高,琴棋書畫都會,而是佩服他什麼?公正無私。公正無私的人,老百姓尊重他,不會輕慢他;廉潔的人,底下的幹部敬畏他,不會欺騙他。所以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我們看到,當官的人公正、廉潔是重要的德行。公正、廉明,在這個句子當中展現出來。公生明,公正的人沒有被私欲障礙,他看什麼就清楚,他判什麼就公道。廉生威,人的威嚴、威信從哪裡來?從廉潔有守來的,不是對人很凶來的。同樣,當父母的人也是,不是發脾氣才有威嚴,是德行才能讓孩子佩服、尊重。

  『盡忠益時者』,對於竭盡忠心有益於國家的,『雖讎必賞』,即使是仇人,跟他過去有冤仇的,也必定獎賞,公平!而且坦白講,這麼做了,仇慢慢就化解了,人家覺得你沒有私仇,你是公正的人,慢慢就佩服你。『犯法怠慢者』,觸犯法令、怠忽職守的人,『雖親必罰』,即使是親信也必定懲罰,不偏私。曾經諸葛孔明先生他一個關係很好的下屬叫馬謖,他帶兵沒有帶好,仗敗得很嚴重,他也得行刑,也得揮淚斬馬謖,馬謖就得要服刑,因為犯得太嚴重了,不得不罰。但是情、理、法,他還是安頓好馬謖的母親,照顧好他的家庭,但是這個法還是得要執行。

  『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服罪」就是認罪悔改的、承認錯誤的,雖然罪刑嚴重,也會從寬來量刑、來開釋他。『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他不承認錯誤,巧言掩飾罪過,即使罪刑比較輕微,也必定從嚴來判刑。這都是從一個人的態度來衡量刑罰。『善無微而不賞』,善行哪怕再微小,也要表彰、也要賞賜,其實這就是讓人更積極的要去行善。『惡無纖而不貶』,惡行哪怕再微小,也要懲罰。一來讓當事人不要苟且、不要放肆,同時也是提醒大家不要犯這些過,哪怕是小過,都應該要懂得「勿以惡小而為之」。所以這賞罰當中都是教化,都在教化人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對於各種政事怎麼來運作,都非常的精通、熟悉、熟練,這就是對事情的認真負責。而且「物理其本」,對事物都是從根本來治理、來處理。『循名責實』,依照名位來要求實效,他在那個位置應該負多大的責任來給予他要求。所以愈高位者,他所承擔的責任也是愈重。而且要「名符其實」,要盡本分盡好。『虛偽不齒』,不允許弄虛作假的態度。不然一形成風氣,可能國家就要亡掉。一個團體、一個國家怕什麼?粉飾太平。不好的都不講、都掩飾,好的講得太過膨脹。在歷史當中確實都是這樣,很多問題都不能被發現,最後就到病入膏肓了,就不好處理。所以一個團體要興旺,就是這個團體敢講真話,人都正直,這就是興盛之氣象。假如大家真話都不講,都是掩飾問題,都是盡講一些好聽的、諂媚的,那就麻煩了。所以大家看這每一句,其實都是一個朝廷的風氣,孔明先生都能帶頭來做好。

  『終於邦域之內』,最終在蜀國的境內,『咸畏而愛之』,人人敬畏他,他都以身作則,而且愛戴他。『刑政雖峻,而無怨者』,刑罰政令雖然很嚴格,但人民卻毫無怨言,因為他公平,而且他情、理、法也都有兼顧。孔子在《論語》當中有講到管仲曾經判定有一個家族叫「伯氏」,把他本來受封的「駢」這個地方,「駢邑三百」,三百是他這個封地他有三百戶的收入,算是這個地方的諸侯,受封三百戶。可是管仲把他這個權力剝奪回來,處罰他。但伯氏這個人,他之後都是吃青菜豆腐,「飯疏食」,可是終生對管仲沒有一句不是,他很服管仲這個判決。那等於管仲很公平,他這個判斷讓對方心服口服。所以這裡講到諸葛孔明「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以其』,為什麼?他『用心平』,他處事很公平。『而勸戒明也』,他勸勉、禁止老百姓做不好的事情,都用了很多心血,這是「勸戒明」。長善、罰惡都很明確,不斷的提醒百姓,所以百姓知道他的苦心,犯錯了被罰,他們也都能接受。『可謂識治之良才』,他真的可以說是懂得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管蕭之亞匹矣』,就是他治理國家的能力可以跟管仲還有蕭何相媲美,就是差不多那樣的能力、功夫。蕭何是漢朝開國的三傑之一,韓信、蕭何、張良。蕭何是整個國家財政、內政他都很會治理,韓信是帶兵,張良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是很有智慧的謀臣,「決勝於千里之外」。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治理國家的能力非常高。這是在三國的歷史當中,史學家對他的一種評斷,他的治才能力跟管仲、蕭何差不多。

  我們接著看一百七十三句,這句我們很熟悉的,《孝經》的教誨。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德行的大根大本,一切的德行都從孝延伸出來。這個我們從「入則孝」就可以體會得到。我們看「親所好,力為具」,這是盡忠、盡力,忠也從孝出來。「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他的廉潔不也是從孝心當中出來嗎?「德有傷,貽親羞」,他的羞恥心不也是從孝裡面出來嗎?所以『德之本』!真正要教出有德行的人,一定要從孝開始。我們中華文化用一個字表示,就是「孝」。再從對父母的孝、對父母的愛延伸開來,愛兄弟姊妹、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一切的人,包含愛一切的生命,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教育的第二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就是讓對父母親的親愛終生保持;第二個目的,就是把這個愛延伸到「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所以教育要從「孝」開始,『教之所由生也』。不從孝開始,那個都談不上教化,那個都是本末倒置,最後問題會非常多。

  從我們自身人生的幸福,人都追求幸福美滿,諸位學長,您有看過真正幸福快樂的人嗎?大家注意看,現在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現在笑不出來的人愈來愈多。甚至科學家的實驗報告,一個人一、二歲的時候,每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後,每天笑七次。我們不要說他擁有多少財富、擁有多少物質,這個都不要講了,光是愈來愈笑不出來,人真的在追求幸福快樂嗎?科學家這個統計是普遍的。你們有沒有見過年紀愈大笑得愈燦爛的人?這個人才是在追求幸福吧?可是往往人現在年紀愈大,眉頭深鎖,還可以夾死蒼蠅,是吧?愈來愈多憂慮、牽掛,那個路子就不對了,那樣的路不是幸福快樂的路。真正的快樂不是外在物質的滿足跟刺激,物質是不可能滿足的,欲似深淵,那個路子是絕對追求不到快樂的。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物質享受愈來愈多,然後人愈來愈不快樂,那個路子是錯的。所以誰是真正快樂的人?就是孝心終生保持的人,他才是快樂的人,這是必要條件,這是恢復本性。人對父母那分愛,跟你一、二歲的時候一樣,你就恢復正常了,就是快樂的。

  在《孟子》當中,孟子特別會譬喻,特別會透過一些故事、譬喻,彰顯人生的道理。孟子就講,大舜,天下的讀書人都來歸附他,不能讓他的憂慮解除掉;得了堯帝的兩個女兒來做他的妻子,也不能讓他解除憂傷;做了天子,擁有天下,這是最富的人,當了天子是最尊貴的人,他的富貴達到極點,不能解他的憂愁。只有他的父母真正接納他了,一家和和樂樂在一起,他才解了他的憂慮。大家想一想,世間的人一想,所有的人都願意當我的部屬,我當領導,高不高興?堯帝最有德行、最美麗的兩個女兒嫁給他了,高不高興?光是我們男人一想到這裡,哇!都覺得好像是最美好的事情降臨了,富貴到了極點,最高興了。這都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孟子很懂大舜的心,唯有人恢復性德了,保持這個孝,他才是真正打從內心快樂的人。後來這分至孝感動了父母,這麼惡劣的父母都被他感動,這麼傲慢的弟弟也被他感動。所以孟子說,一個人活到五十歲,還像嬰孩一樣愛慕他的父母,我在大舜的身上看到了。五十歲的人還跟孩童一樣愛慕他的父母,所以孟子講了一句話,「大孝終身慕父母」,真正大孝之人終生心裡面都是念念不忘父母的恩德,絕對沒有放父母一絲一毫的不是。曾經跟大家交流,聽到翟俊傑翟導演,六十多歲,他說他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推開家門還能喊一聲娘。告訴我們,孟子講這段話,能讓我們人生開悟,能讓我們人生真正幸福,就是終生這個孝要保持,再以這個孝去愛一切的人,你人這一生就能恢復明德,就能止於至善。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