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二十九集)  2001/6/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2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經本,《吉凶經科會》第八頁,最後一句。

  【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恒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

  這是說一些學佛的,沒有善知識教導,對於經教也不懂,在佛門裡面縱然是受了戒,也是有名無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他不懂得什麼叫修行,依舊隨順自己的習氣常常在造業。沒學佛造業還情有可原,學佛之後造業,罪就加重了。譬如不學佛的人,他對於佛的經像沒有恭敬心,這是情有可原的;學佛皈依三寶,又受了戒,對於三寶不恭敬,罪過就很重。今天我們念的這幾句經文,『經』是經典,經典是法寶,『像』是佛菩薩形像,佛菩薩不住世,形像是代表佛寶。佛弟子至少對於三寶要存恭敬心,誠敬做不到,表面上要有恭敬;這個心沒有,沒有恭敬心。

  『既不燒香然燈禮拜』,「燒香然燈」是供佛,佛雖然不需要我們供養,但是我們常存報恩之心,時時刻刻表達我們報恩的願望,所以佛前這一炷香是不能夠避免的。現在在家同修居住的房子,有不少是住在公寓裡面,公寓裡面房子都不太大,而且都不太高,所以燃香、燃燈很容易造成污染。如果你全家都學佛,你每天燒香燃燈,你的家人都歡喜不見怪。如果家庭當中只有你一個人學佛,別人都不學佛,甚至於還信仰其他宗教,燃燈燒香容易染污環境。尤其是白色的、很鮮明的天花板,如果一個月,你燒香燃燈的地方,一定就有一塊痕跡。所以我們表達誠敬,我們可以燃一炷香,不要燃得太多,盡量避免點蠟燭,蠟燭的油煙很大。如果你要是燃燈,你點一盞油燈可以,一盞油燈油煙比較少一點,盡量避免油煙染污空氣,染污你居住的環境,這不能不考慮。現在住在都市裡,實在講可以用電燈來代替,佛前面用兩盞電燈,現在也相當的普遍,也好,因為它都是屬於表法的。如果環境不許可,也可以不燒香、不燃燈,佛前面供養鮮花、供養水,水是一定要供養的,它不會造成污染。

  供具的表法我們一定要懂得,燒香的意義是代表信、信香,代表戒定真香,代表五分法身香。像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就跟我們講得很明白,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聞到香,我們看到香,就要想到佛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如果只是燒香,天天燒香,不懂得燒香表法的意思,香也等於白燒了。燈代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現在話來說,捨己為人,為眾生服務,是這個意思。佛弟子決定不可以做損人利己的事情,要曉得損人利己的罪業很重,得不償失。自己貪圖一點小利,叫別人蒙不白之冤,你罪過多重!如果這種行為對父母、對師長、對佛菩薩、對僧團,你這罪業是阿鼻地獄。世間人不曉得利害,只看到眼前小利,沒有看到死後的大害。你坑一個人,你將來還要報償,業因果報決定不能避免。你要想害一個僧團,害父母、欺騙父母、欺騙師長,罪在不赦。現在世間人沒有善知識教誨,有意無意造作這樣的重罪,比比皆是。

  造作罪業的人有有意的、也有無意的,有意的是罪,無意的是過,過太大了還是墮地獄。地獄差別很多,我們在佛經上看到的有七十多種,苦報久暫不同,輕重不同,都是地獄罪業。所以這事情決定幹不得!我們眼前圖的小利太小太小了,人怎麼會糊塗到這種地步?所以寧肯捨己為人,犧牲生命都在所不惜,我絕不墮地獄,來生得善報、得善果。尤其是一個正法的僧團,你要障礙它,你要傷害它,果報不可思議。

  「禮拜」這一句,代表你如法修行,佛經上常講「如教修行」、「信受奉行」,行門裡面的一種,舉一種就統統都包括了。也許有初學的同修問,學佛為什麼天天要拜佛?拜佛的用意很深,世出世間第一樁大事都是講養生之道,佛陀教育是養生的大學問。禮拜是許多修行方法裡面的一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是無量法門裡頭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門,主要是修恭敬心,是落實孝親尊師,淨業三福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經文的落實。

  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我們早晚禮拜,早晨禮拜提醒我們,我們要把對佛這一份誠敬的心,在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上;晚上禮拜,就好好的反省,我今天這一天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盡到誠敬,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講養身,身一定要動。禮拜是非常好的運動,佛弟子不學其他運動,也不要練氣功,也不要學什麼拳術,佛弟子的運動就是經行跟禮拜。這是養生之道裡非常殊勝的,它不限於年齡,不限於性別,不限於貧富貴賤。禮拜跟經行,心都是定的,身緩慢的運動,不是激烈的。養身要動,養心要靜,禮拜裡面動靜兩方面都照顧到,所以舉這個來做修學的代表。

  他對於日常的功課,他沒有做,完全疏忽了。『恆懷狐疑』,對於佛菩薩到底有沒有、靈不靈、有沒有感應,常常懷疑,就是前面講的「乍信乍不信」。日常生活行為當中,還常常有惡心惡念,表現在外面是『瞋恚』,小小不如意就發脾氣、發怒了。新加坡許哲居士說,發一分鐘的脾氣,你的心情要三天才能恢復。發脾氣能不能解決事情?如果能解決事情,脾氣可以發;如果不能解決反而害事,那你就鑄成大錯了。佛在經上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無量無邊的障礙都起來了,瞋恚是墮地獄的業因,不是開玩笑的。所以佛教導我們處逆境、遇惡人,要冷靜,要心平氣和,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化解對方的瞋心。自己尤其不可以動瞋恚的念頭,諸位要知道,動這一個念頭就造一個地獄的業因,你這一生當中造多少次地獄的業因,累積起來就非常可怕。

  下面『罵詈、惡口、嫉賢』都是「瞋恚」的表現。當面是「罵」,背後罵人叫「詈」,對別人傷害不大,對自己的傷害太大太大了。「惡口」是說話非常粗魯,「嫉賢」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嫉妒心非常重。我們自己要常想,我們有沒有犯?我們有沒有嫉妒心?這都是瞋恚表現在外面。你有嫉妒,你一定想方法去障礙,阻止好人好事,果報是你將來想做一點好事,就有很多人障礙你。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因跟果決定相應。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教導我們成人之美,看到好人我們要幫助他,看到人做好事,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我們能夠幫助別人,到我們想做一樁好事,幫助的人就很多,果報本來就如是。

  言語一定要學柔和愛語。尤其在現代的社會,一般眾生疑心都很重,你的好言、好意對他,他懷疑你,他對你惡意相向。我們要接受,我們要明白,這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不能怪他。為什麼?他愚痴,他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誨,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先人不善(無知)」,他的長輩沒教好他;「不識道德」,所以他對於道德仁義禮他不懂;「殊無怪也」,沒有人告訴他,對於這些眾生,我們要原諒他,不要跟他計較,不能跟他一般見識,你要是責怪他,我們自己就錯了。

  佛在經上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我們到閻浮提來,示現教化眾生,要知道閻浮提眾生的根性,我們能受侮辱、能受迫害,我們還是誠心好意去幫助他。時間久了,有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自然會感動。甚至於到臨死,他回想一生,某人是個好人,臨終懺悔。這些人有,不是沒有。所以一切事,孟夫子說得好,一切不如意的事要「反求諸己」,回過頭來想想,我自己做得怎麼樣?別人對我誤會,是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自己做得不夠圓滿,決不怪對方,決不怪別人,要常常反省,常常懺悔,常常改過自新,我們的前途是一片金色光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