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十七集)  2001/5/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5-013-001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六面,從序分看起。

  在這個地方先簡單做一個說明,這部經是早期到中國來的,早期翻譯的,翻譯的體例還沒有制定。像經前面序分裡頭六種證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部經上都沒有,他是把這一部分省略掉了,所以經文一開端就是正宗分。以後譯經的規矩制定之後,翻得就比較如法,經文裡面原來的體例都能夠保存。這是早期的經典,總是要適合中國人的這種習性,所謂是「入境隨俗」,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看到,那些高僧大德他們的智慧、權智,善巧方便。初到一個地區,必須跟這個地區能適應,才能得到這個地區大眾的歡迎,我們從這裡能看得出來。

  佛法確確實實它講求的是隨緣,講求的是用現代話來說,本土化跟現代化,它非常重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契機。所以佛經稱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你理講得沒錯,但是你要是不契機,不會受聽眾的歡迎,你這個教學是失敗的。這一點,我們近代人就比不上古時候這些法師大德。近代中國有不少法師,在其他國家弘揚佛法,不懂得這個道理,建的道場建中國宮殿式的道場,供養佛像一定是從中國運過去的,不能跟當地文化交融,所以雖然在別的國家幾十年,甚至於一、兩百年,外國的信徒不進門,所接引的是華僑。如果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在當年也像現在中國人這種作法,只度印度在中國的僑民,中國人一個都不會進去,他的教學就全盤失敗了。

  早期我還沒有出國之前,有一些法師出國,我都特別向他建議,到外國建道場,不要建中國宮殿式的,要建當地的建築形式。中國宮殿是從前國家辦事公務機關的一種建築形式,我們中國講衙門,外國他們國家辦事的機構是用什麼方式,我們要這樣的模仿。所以那個時候到美國,我就勸他「你做白宮那種方式」,不要那麼大,縮小一點,外面形狀看起來像白宮,如果富麗堂皇的,建得像他們的國會,或者建學校的形式,採取這三種方式,不能把中國宮殿拿到美國去,行不通。佛像一定要造美國人的面孔,要知道佛沒有一定的相。

  我上次在馬來西亞,好像是在麻六甲還是在哪個地方,看到一個緬甸廟,緬甸廟裡面塑造的,那是大理石雕塑的,有三十多尊釋迦牟尼佛像,面孔都不一樣。它上面給我們介紹,日本人的、印度人的、尼泊爾人的、泰國人的、中國人的、越南人的、西藏人的,面孔都像當地人的樣子,這個對了。佛在哪裡出現,決定是那個地方人的面孔,人家看了親切感。我早年有這種看法,在緬甸廟裡面得到證實。它東南亞這三十多個地區的像不一樣,統統是釋迦牟尼佛的像。所以你到美國,把佛法傳到美國,佛菩薩的像一定是美國人的像,他們一看就會很親切,就自自然然會到這個道場來。你造的是中國人的像,人家一進去,「這是外國文化」,他不會進來。所以佛教在美國傳教也將近有一百多年歷史,但是當地美國人信仰佛教的人很少,都是亞裔、僑民,這是佛教在西方世界傳播最大的一個敗筆,我們應當知道。

  既然前面經文序分省略了,我們在此地只列出這個格式,也就不再講解了。我們看經文正宗分,《科會》本第七面。這個科判是我們學習的時候自己做的。學講經頭一樁事情就是要學做科判,科判是將這一部經它的段落、層次、章法、結構把它看清楚。這些東西看清楚之後,經典的內容,它的義理、趣向,你自自然然就明白了。科判完全是分析文字,特別重視它的形式,你們在《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學習過。一般經文大分是三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每一段又可以分為這三段,序分裡頭有序分的序、序分的正宗、序分的流通;正宗分裡頭有正宗的序、正宗的正宗、正宗的流通。從這個概念,你就能推知這個層次是沒有限制的。

  像六百卷《大般若》,我看到古人給它做的科判,科判的本子就像小型的報紙一樣,是四開的本子。我們現在看的報紙叫對開,四開的本子就是現在的報紙一半大那麼大張,我看到那個本子有二十多冊《大般若經》的科判。我看了嚇一跳,從來沒想過六百卷《大般若經》古人有這樣的耐心把它做成科判。我們一般看到科判最大的是看到《華嚴經》,《華嚴經》的科文表解,你們同學們好像都有。經無論大小,你要想研究,頭一個你就研究科判,你研究它的段落、層次、結構,這非常重要。你會做科判,你就會講經;你不會做科判,你肯定不會講經。所以這是首先要學習的。

  在前面有一個表解,這個表解叫「全科」。從表解上諸位能看到,全經正宗分裡頭有六個大段,第一個大段是「事佛得報第一」,就是問我們學佛所得到的果報,這個果報是吉還是凶。第二大段,這都是阿難尊者問的,「殺業責任」。第三大段是問「師弟之分」,老師跟學生這當中的關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師生的關係。第四大段是「疑法抵觸」,這在現代人是很普遍的現象,學佛跟我們的生活發生衝突,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第五大段,這是阿難慶幸自己能夠有緣分聞到佛法,同時憐憫世間許許多多人沒有聞法的機緣。第六大段是阿難的諫頌,這個諫頌是屬於重頌,將前面長行文以偈頌的體裁重複再說一遍。

  我們現在看第一段,第一段裡面又分四段,就是丙一、丙二…。丙一、「問事佛得報云何不等」,這些問題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許許多多同修提出來,我們同樣都學佛,為什麼果報不一樣?請看經文: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這是阿難向世尊請教,用『白』,「白」是敬詞。佛對阿難是佛「告」阿難,告訴你,「告訴」是上對下。現在人不講究了,現在對他爸爸媽媽「我告訴你」,對他老師也是「我告訴你」,對他的長輩、長官都說「我告訴你」。「告」字是對下的,不是對上的,但是現在習慣了,大家都錯了就對了,只要意思能表達出來就好了,所以詞貴達意。

  剛才我也看到你們同學們爭論中國文字破音字的讀音。也不必講究,為什麼?大家錯了就對了,你要念個正確的音,別人不懂。像現在我們講「矛盾」,「矛盾」大家都懂;如果真正把音念正確,你不懂,真正正確的音那個不念「盾」念「楯」。我念「矛楯」你保險不懂,你不知道幹什麼,是不是?所以說大家錯就對了。念「矛楯」古人懂,今人不懂;念「矛盾」今人懂,古人不懂,我們現在是對今人不是對古人,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講解的時候,可以講出來讓大家知道,但是日常生活當中,你念還是得念「矛盾」。你說「我念正確的」,沒人懂有什麼用處?這個就是通情達變,善巧方便就在這些地方用。不能計較說「古音怎麼讀法」,我們面對著不是古人,你面對是今人。但是我們學習,古音知道好,這是一種常識。可是面對現實,你一定要遷就大眾。你不遷就大眾,人家說「你說話我不懂」,你辦什麼事情都不通,人家不懂,所以要懂這個道理。

  阿難提出問題向世尊請教,他的問題是『有人事佛』,「事佛」就是我們今天講「學佛」。可是「學」,怎樣學?學是效法的意思,佛怎麼做,我也學著怎麼做,這才叫學佛。不是學他的語言、經本,不是的。所以學裡面一定包括這四個層次:信、解、行、證,這叫學佛。我說「我信了」,信了不解,沒信。「信、解、行、證」四個字就是一個字,信裡面決定包含解、行、證,這個信才充實;如果沒有解、行、證,這個信是虛幻的。我們講那個信是假的信,不是真信,現在人講迷信,不是正信。正信,你一定解、一定行,你把你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實在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全都做到了。做到之後證,證什麼?證你所信的,證你所解的,證你所行的,就證這個。我信得沒錯,解得沒錯,行得沒錯,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自己以往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證。解裡面,解一定具足信、具足行、具足證;證裡面一定具足信、具足解、具足行。任何一個字裡面都含著這四個字,少一個你就有欠缺,不圓滿。

  所以「事」一定要把它講清楚,「事奉」,我們用信、解、行、證四個字,學佛的同修概念都比較清晰,這樣學佛,學佛得落實。現在我們講學佛的,那就是李老師從前所說的,他說的話是真話:「現在在家、出家,哪裡是學佛?玩弄佛法、消遣佛法。」他不是真學,佛教你的一樣都沒做到。教你「孝養父母」,你做到了沒有?教你「奉事師長」,你做到了沒有?教你「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無量壽經》一開端,在前面佛就教我們修最基本的行法,「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做到沒有?善護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要做到才叫學佛。做不到,天天在念、天天在講,這就是消遣佛法、玩弄佛法,有罪過!

  因此,我們學佛的果報不一樣。有人學佛『得富貴』,『諧偶』用現在的話來講,事事稱心如意。「諧」是和諧,「偶」就是今天講的如意。「諧偶」是漢朝時候人的普通話,現在你講「諧偶」大家不懂,你講「你還如意嗎?」大家都懂,「你樣樣能稱心如意嗎?」大家好懂。我們講「樣樣稱心如意」,古人不懂,漢朝人講「諧偶」他懂,經是在那個時候翻譯的。有人學佛得的果報恰恰相反,『衰耗不諧偶者』。「衰耗」是富貴的反面,樣樣都不如意,樣樣都不稱心。

  有人告訴我:「我在不學佛的時候還不錯、還很好,學佛之後反而糟了,比沒有學佛的時候差得很遠。」這是什麼緣故?這兩種對比的現象,「富貴諧偶」裡頭也有層次不相同,「衰耗不諧偶」的也有差別很大,為什麼不一樣?『不等同』就是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願天中天普為說之』,「天中天」是阿難對佛的尊稱,佛是天人導師,不但是人間的老師,諸天都事奉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常常在天宮講經說法教化他們,我們在經典裡面時時讀到,《地藏經》就是在忉利天宮講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