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二集)  2013/7/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36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三十五頁第二行,最後一個名號:

  『不思議光』,「見唐宋兩譯」,這兩種譯本。「《魏譯》開為難思光與無稱光」,康僧鎧的本子沒有「不思議光」,有難思、無稱。蓋難思就是不可思,無稱就是不可議,叫不可思議,分作兩個來講。「淨影曰:過世心想,故曰難思」,過是超過,世是世間人,我們世間人沒有法子想像,所以叫難思。下面說「過世言相」,超過世間的言說、言語,我們沒有辦法能把它說清楚、說明白,這叫「無稱光」。兩句合起來就是不可思議,不可以想像,也無法議論,沒有辦法用言語說它。下面念老給我們解釋,「過者」,過世,兩個過世,過是超過的意思。

  「憬興曰:光非諸二乘等所測度,故難思。又非餘乘所堪說,故無稱」。憬興師註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佛光不是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也不是三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或者是說別教的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人我們也稱他作聖人,但是他們沒有轉識成智,依舊用的是妄心,阿賴耶,跟我們用的心是一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如果用真心就是法身菩薩,這個地方就是除法身菩薩之外,二乘、三乘都不能測度,這難思。不但是我們凡夫,人跟諸天無法想像,也說不出來;就是連聲聞、緣覺、菩薩,別教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皆不可思議,他們也無法想像,也無法說明。這是又非餘乘所堪說,故無稱,那就是除法身之外都是不可思議。

  「又曇師讚曰」,曇鸞法師在《往生論註》裡面有兩句偈讚歎,說「其光除佛莫能測」,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見性的人知道,沒有見性的人沒有辦法去測度,無法去想像。「故佛又號難思光」,不可思議。「神光離相不可名」,前面是說難思,後面是講無稱,無稱是沒有辦法稱說。「故佛又號無稱光」,神光離相,不可言說。「光離光相」,這個光,佛光,我們肉眼看不見,佛光確實普照,我們時時刻刻沒有離開佛光,但是自己茫然不覺。這個道理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的光很多,光的波長不相同,我們的肉眼只能看到很狹小的一個光波,比這個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可見得我們眼睛的能見度非常窄小。譬如X光、紫外線,它是光波,比我們見到的要短,我們見不到這些光。這些光照不照我們?照,普照。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對所有光波都能看到,這個宇宙不一樣了,不是我們現在肉眼看的樣子。

  所以宇宙的真相叫諸法實相,凡夫不知道,聲聞緣覺有神通、有天眼,他們能看的東西比我們多,比我們看得清楚,但是佛的不思議光他們看不到,權教菩薩也看不到,一定要明心見性就看到了。見性之後,六種神通的能量跟佛果地上差不多,很相似,只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習氣沒有法子斷,你說有法,有法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退轉,就不是法身菩薩了。明心見性叫法身菩薩,他在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有什麼方法來斷?沒有方法,任何方法都得起心動念,所以他們真正入不思議境界,法身菩薩。無始無明習氣可以說沒有什麼障礙,只障礙一樁事情,常寂光,他沒有辦法契入常寂光。必須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現前,他才能融入常寂光。這就是回歸自性,這就是究竟圓滿,《華嚴經》上稱之為妙覺如來。所以確確實實不可思議,光離光相,除佛莫測。

  曇師之解比前面兩種講得更好,更容易體會。這個括弧裡面是黃念老的註解,念老說,「至於無稱光既前合於解脫光」,這個地方「又合於不思議光,實亦無礙」,實在說也沒有妨礙。「蓋諸譯開合有別,錯綜不一」,《無量壽經》原譯本有五種,五種裡面翻譯的人不一樣,對這個光開合不相同。開是把一個光說作兩個,像在此地不可思議光,《魏譯》它就把它開成兩個,一個是難思光,一個無稱光。難思是不可思,難稱是不可議,就是不可思議光,它把它說成兩個,這種情形在佛經裡面常常看到的。「故顯差異。但其實質亦無二致。解脫乃涅槃三德之一,正是不可思議也」。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脫,這三種都不可思議,所以前面合解脫光講得通,從涅槃三德上就很清楚的顯示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意思。

  底下一段,「又不思議即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無法想像。「本經小本之原名」,《無量壽經》它還有個簡單的本子,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之後他定的經名,佛在經上說的它本來的名字,佛說的,佛說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是小本《阿彌陀經》的原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經題含義非常深、非常廣,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小本是一切諸佛所護念,大本當然也是一切諸佛所護念,小本不可思議功德,大本亦如是。

  我們在灌頂法師《觀經直指》裡面看到,慈雲灌頂法師是前清乾隆時候的人,這個法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著作很多,有四、五十種,《卍續藏》裡面收了有二十多種。《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灌頂有註解,他的註解叫《觀經直指》,經題只有四個字《觀經直指》,「觀經」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直指」是它的註解。裡面有一段話說,我們遇到困難、遇到災難了,所有一切經那個功德都幫不上我們,所有一切懺悔法跟咒也都不起作用了,最後還有一法有效,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我們能相信嗎?能。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不可思議功德,所有經教的功德都不如這一句佛號的功德。講絕了。所以念佛不可思議,念佛的人有不可思議功德,聲聲佛號不可思議,至心稱念一句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從阿彌陀佛自性裡面圓滿流出,阿彌陀佛的自性跟我們自己的自性是一不是二,全是自性流出來的。

  有很多人緊急關頭念佛的時候,沒有顯著的效果,那是什麼原因?那是念佛不如法。怎麼不如法?疑沒有斷盡,還懷疑它,真難相信。確實是難信之法,超越所有法門,超越所有的經咒,我們怎麼會有這麼好的運氣碰上了?碰上了還是有疑問,或者是念佛裡面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這是念佛效果不彰的原因。如果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懷疑,這效果不可思議,關鍵都在信得過,決定不懷疑。修行的捷徑,成佛的大道,就這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生淨土就等於成佛,保證你一生成佛。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沒有,無量法門裡頭也沒有,我們不能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會把這個緣當面錯過。真正知道了,你把這一句佛號就抓得很緊,決定不肯放鬆,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分秒必爭。

  淨宗得度跟普通得度不一樣,淨宗得度是究竟圓滿,是無上菩提,這我們一定要珍重,一定在這一生當中剋期取證。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的例子,乃至於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親眼看到一些念佛的同修,三年功夫,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往生沒有生病,說走真走了,真表演給我們看。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表演給我們看,哈爾濱極樂寺修無法師也為我們做了表演,往生之前他就有信息,往生前一天跟倓虛法師、定西法師告假,我明天往生,到第二天真走了。這兩個算是出家人。

  在家居士,我也看到好幾位,都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台南將軍鄉一個老太太站著走的,我在美國舊金山,見到一個老居士坐著走的。老太太她留的有遺囑,而且把兒子、媳婦、孫子孝服都做好了。雖然她沒有告訴任何人,她做這麼多衣服,至少得有二、三個月的時間。七十多歲那麼大的年歲,至少二、三個月之前知道,她有那麼長的時間,她慢慢做。往生這一天,她坐在床上,把這些衣服放在床邊上,遺囑也放在床邊上。第二天早晨,兒子媳婦推開房門來看,走了。她沒說,說了一定要留她,兒子媳婦不肯,又哭又鬧,她就有障礙了。所以她們很厲害,不說,走了之後你看到了。

  這些人現身說法,為哪些人?為念佛人現身說法,告訴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接受淨宗經教示轉、勸轉,這些往生的同學給我們作證轉。我們還有懷疑,還不能夠完全接受,這是業障太重!業障太重怎麼辦?要消,不消臨終的時候有障礙。用什麼方法消?就是這一句佛號,不要再用別的方法,任何方法都比不上這一句佛號,要真正相信。

  我們接著看,「又《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經上講,「爾時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讚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十方恆河沙數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安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有佛法都不可思議。為什麼?它六塵說法,除阿彌陀佛說法之外,極樂世界光會說法,流水音聲會說法,樹木花草都會說法,無論在什麼地方,你看到的、接觸到的、聽到的,全部都在說法。極樂世界的環境好,讓我們在那邊修行不會中斷,你想中斷都斷不了。你在講堂聽阿彌陀佛說法,你出講堂的時候,樹木花草統統都說法,完全沐浴在佛法當中,所以他進步快。我們帶業往生,無始劫的業障,到極樂世界很快,因為聞法,聞法慢慢就覺悟了。覺悟的方法固然多,但是聞法是最方便的一種辦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地,在我們娑婆世界,正如《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娑婆世界,指我們地球上的人,六根耳根最利,看不清楚,他聽得清楚,所以佛用音聲作教體,教學。

  在中國,你看看儒,孔子、孟子也是用音聲教學,那個時候的教學沒有教科書,這個我們要知道。孔子那個時代,文字已經發明了,書是刻在竹簡上,在孔子時算相當進步了,逐漸用竹簡了,那個很費事,很不方便。所以中國文字要簡練,很少的字含很廣的意思、很深的意思。祖宗發明的文字,文字符合這個要求,每個字意思深廣,用佛法來說,沒有止境。經典如是,中國世法亦如是。梵文經典,梵文是拼音文字,翻成中國文字之後,古大德就把原文經典捨棄了,這是什麼意思?我在年輕時候對這樁事情想不通,為什麼不把它保存下來?傳到中國來的梵文經典一部都找不到了,這什麼原因?我在早年的時候請教方東美先生,為什麼沒有把梵文保存下來?老師告訴我,他說古時候的中國人,你不知道,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現在中國人把自信心完全喪失掉了,東西都是外國好。古時候的中國人自信心特別強,翻成中文之後,覺得意思完全翻出來了,文字比梵文更美、更好,用中國文字的經典就可以了,梵文可以不必要了。你看看這樣的自信心,哪像現在中國人!

  翻出來之後,超過了原來的梵文經典,梵文經典可以不用了。那是不是真是這個樣子?現在我們想想是真的,不是假的。梵文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靠音,是用音表法的;中國文字不是用音,用形,用這個字的形狀,你看到它會生意思,這個是拼音文字不能比的,就是它有它的優點。這個優點在文字上說,那是古今中外中國漢字的確是第一,其他的文字不能相比的。中國文字你看它,有的時候會開悟;外國文字你看它不會開悟,你聽聲音可以開悟,看不會開悟,中國的看能開悟。聽能開悟,看能開悟,這是中國文字的特質。而且排列有一定的方法,不能錯亂。中國文字是直寫的,沒有橫寫的,直的,這個一定要知道。寫招牌橫的,還是直的,一行一個字,第二行也是一個字,第三行也是一個字,你看它橫的,不是,它直的。沒有橫的,這個裡頭道理確實很妙。漢字、文言文決定不能丟掉,一定好好學習,把它傳下去,對於人類是最大的貢獻,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

  接著往下看,所有佛法不可思議。下面,「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有能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所以這個經叫不思議經,《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念這一句佛號是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都護念,哪有比這功德大的?什麼法門能得一切諸佛護念?只有這個法門。確實淨宗同修很多不知道,天天念,念了不曉得裡頭的意思,還要去找這個、找那個,怕的這一部經、一個佛號的力量還不夠,還要找一些東西來幫助,其實找那些東西幫倒忙,把不思議功德障礙住了。修其他的法門,用這個法門來幫助行,修這個法門不可以用其他東西來夾雜。

  又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彌陀經疏鈔》解釋不可思議曰,此分四,第一個,「是施法廣大功德。謂無量壽、無量光、三寶道品種種等」,這裡給我們講了三寶的道品。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一段,三寶,參考資料第九頁,《佛學大辭典》「六種三寶」。皈依三寶,六種三寶,皈依哪一種三寶?平常沒講清楚。六種三寶第一種叫「同體三寶」,同體就是一體,括弧裡頭說「一體三寶」,三寶一一之體都有三寶的意思。三寶是覺正淨,佛有覺正淨,法也有覺正淨,僧也有覺正淨,這叫同體,或者叫一體。

  佛體上有覺照的意思,覺,佛就是覺的意思,這就是佛寶。有軌則的意思,軌是軌道,則是原則,有軌道、有原則,不能夠有差錯,就是一定要守住這個規矩,這個就是正知正見,它不是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正行,這是法寶,在此地用軌則來說是法寶。「無違諍之過」,這是僧寶,僧是清淨,身心清淨,沒有相違,沒有相諍。相違是過失,相諍是嚴重的過失,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大眾在一起生活,真正做到六和敬,這兩個字才算做到。違是什麼?我想的、說的、做的不違背你的意思,你想的、你說的、你做的也不違背我的意思,這和睦相處。這要講什麼?講到六和,見和、戒和、身和、口和、意和,還要加個利和。利就是生活上的受用,無論是精神上的受用、物質上的受用,都能夠和睦,沒有違背,沒有爭論;再說粗俗一點,沒有看不順眼的,沒有聽不入耳的,大家生活在一起和睦相處,絕對沒有爭論的,心平氣和,這叫僧寶。

  這是舉一個例子,舉佛,佛這一個字裡頭有三寶,這三寶一體。「乃至僧」,僧有觀智,有智慧,這就是佛寶。觀是什麼?觀是止觀,該止的要止。觀是見到諸法實相,也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破,止就是放下。他能看得破,他能放得下,這是佛寶,要真修。看破什麼?看破世間一切法是假的、是空的,自自然然你就不分別、不執著了。不分別、不執著,放下,每一個人都看破、都放下,他怎麼會有爭論?大眾生活在一起,能夠守六和敬,能夠持戒,持戒是自利,六和敬是共同的利益。這些規矩是法寶,和合是僧寶,六和是僧寶,六和這個團體叫僧團。法裡頭也具足,這叫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法是經典,經典裡面有智慧,是佛寶;有方法,是法寶;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這個是僧寶。佛法僧三個字,每一個字三寶具足,這叫同體,叫一體三寶。

  第二是「別相三寶」,別相是「化相三寶」,化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不一樣,有佛法僧。括弧裡說,譬如小乘的三寶,「佛為丈六之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應化身,應化身是僧寶。法寶是「四諦十二因緣」,《阿含經》佛講了十二年,小乘經,這是法寶。「僧為羅漢及緣覺」,這個就是成就的,他們修學證得的果位。「現以此三寶教化眾生」,叫「化相三寶」,這個「先」是個錯字,是現在的現,「現以此三寶」,現是出現,現以此三寶,示現的。這個是別相三寶,指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印度,有佛、有法、有僧,這個是小教。

  我們要知道,這個小教是佛法的基礎教育。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前面十二年小乘,等於說辦小學,小學十二年;十二年之後講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八年,都比我們現在長。你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總共十二年,釋迦牟尼佛小學跟中學加起來二十年,從這個地方來看,優劣自然就明白了。而且佛教的修學,一定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要按順序來,不按順序叫躐等。佛在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佛說「佛子」,佛子是什麼?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為什麼?你做不到,你沒有根柢,你怎麼能學大乘?大乘裡有個特別法門,那是淨土宗,這個例外。除淨土宗之外,都要按照規矩來做,你才會有成就。

  現在中國佛教衰了,怎麼衰的?小乘沒有了。小乘在中國早就沒有了,早在唐朝的時候,唐朝中葉,祖師大德都不學小乘了,但是他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所以從唐中葉到現在,大概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當中,大乘八個宗派,每一個宗派都出祖師大德,由這個地方來看,用儒跟道代替小乘是可以的,不是不可以,用成績給你看。晚近,特別是最近這一百年,佛門裡面,出家在家不學儒、不學道,也不學小乘,大乘落空了,這是大乘佛教的衰,真正的原因。不學小乘可以,要有儒跟道的底子,沒有儒、道的底子,那就得學《阿含經》。所以我們對佛教的前途原來是非常擔心,怕佛教會滅掉。非常可能,佛法變質了,變成學術,就是變成佛學,把它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與我們的生活不相干,研究古代的這些歷史文化,現在用不上了。從古到今怎麼會變成現在研究這些東西,這樣佛教就沒有了。

  沒有想到,我們這次在歐洲,在法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活動,結束之後,我們有個緣分訪問法蘭西漢學院。我們用了半天的時間,詳細參觀訪問,跟裡面的這些教授們交流,才知道歐洲的漢學還是以法國漢學院為中心,它成立最早,滿清時代就成立了,現在一百多年了。倫敦那邊的漢學院大概比他們晚三、四十年,這它比它早三、四十年。我們參觀它的圖書館,裡面還珍藏不少的線裝書,很難得。他們有《四庫全書》,沒有《四庫薈要》。我送它一套《薈要》,送它十套《群書治要》、十套《國學治要》,希望往後我們合作,我們互相交流。

  他們也是把它當作學術研究,我們交流當中,我們告訴他,中國這些古老東西現在還有用,能夠幫助我們改善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帶來幸福,能夠幫助家庭、幫助社會、幫助國家、幫助世界。他聽了很驚訝,現在還有這些用處?是。那一天吳念博居士跟我一道去訪問,吳念博是個企業家,把這個東西完全落實在企業上,現身說法給他們報告,他的企業就是用儒釋道來管理企業,非常有效,做了詳細報告。這是他們沒想到的。我說,如果要是沒有用處了,我們學它有什麼用?沒有多大的意思。管用,現在還管用,永遠管用,古人這些東西,儒釋道都超越空間、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管在哪個民族、哪個地區,管用;超越時間,三千年前管用,三千年後,現在還是管用,這不得了!我們跟他合作,他研究的成果告訴我們,我們如何把這些成果活學活用,用在我們的生活上,用在事業上,用在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諧,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學了要是沒有用的話,學它幹什麼,這用不著學了。

  所以別相三寶裡頭,我們一定要認清楚,它是根,真正學佛一定要從根做起。所以最近這十幾年來,我們提倡儒的《弟子規》、道的《感應篇》、佛的《十善業》,這是根之根。沒有這個根,學哪個法門都有障礙,學淨土也不能往生;真正能在這三個根上下功夫,學淨土決定得生。善導大師教給我們,往生淨土有兩個必須要的條件,至少要有一個,兩個都沒有是不能往生的。第一個是修定,就是修清淨平等心,心淨則佛土淨;第二個是修福,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有智慧的人、有福報的人。有智慧沒有福報能往生,有福報沒有智慧也能往生,智慧福報都沒有就不能往生。當然福慧具足是更好,那你自己有把握往生,福慧具足。修福是什麼?念佛就是修福,發菩提心就是修慧修福。菩提心裡頭智慧,捨己為人,念念別想自己,念念想苦難眾生,如何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最簡單,也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我們認真念佛,把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真有效,不是沒有效果,要用真心。念佛有妄想、有夾雜,那個功德力量不大;沒有妄想,沒有雜念,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那個念佛功德非常大,這個要懂。

  實際上大勢至菩薩,這是世尊為我們介紹,無量劫之前用這個法門修成功的,就是大勢至。他給我們說念佛功德,「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怎麼個念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六根從外頭六境裡收回來。一張開眼睛,我們見往外頭跑,見到這個喜歡,見到那個討厭,這不行,心散亂了;耳聽音聲,也生分別執著;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意,心胡思亂想,統統散在外頭,現在把它收回來,這叫都攝六根。都攝是不是不看?不是的,還是照樣看、照樣聽,看到的、聽到的不要放在心上,看到的不要去執著它,不分別、不執著、不放在心上,這叫收心,聽到的也不分別、不執著、不放在心上,記住這三句話,鼻對香,舌對味,統統都是不分別、不執著、不放在心上,這叫收心。

  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對了,這就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念是淨念,因為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叫淨念;相繼,不斷,佛號一句接著一句不中斷,這叫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叫真念佛。聲聲佛號跟阿彌陀佛相應,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要這樣念法才行。這個念佛的方法裡頭戒定慧三學具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戒律、是方法;念久了,妄念沒有了,雜念沒有了,就得定,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現前是事一心不亂,平等心現前是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生方便土,理一心不亂生實報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得懂這個方法。我們功夫不得力,不是不得力,方法錯了,是用雜心、是用妄念在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有好處,得福報,不能往生,能得福報,來生不墮三惡道,你說佛號功德多大。

  所以淨宗對於理不能不明瞭,經教要透徹。我們依據的經教《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第一。中國中文的《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版本,九種版本裡這個本子是第一,說得最圓滿、最究竟、最詳細,更難得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有人說,夏蓮居老居士是普賢菩薩再來的,黃念祖老居士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這是傳說,是真的還是假的,不必放在心上。從救苦救難來說,有可能,現在眾生迷失自性,造作不善,痛苦到極處,菩薩化身到這個世間來續佛慧命,有此可能。但是沒有證據,就是說這兩位老居士往生的時候,他沒有暴露身分,沒有說我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說完就走了,那是真的,他自己沒說。他自己為什麼不說?沒有這個必要,說了對這個經的流通可能不利,不說能夠利益這個經註的流通,統統有道理。暴露身分有暴露身分的條件,不暴露身分有不暴露身分的條件,這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第三,「一乘三寶,究竟之法身為佛寶」,究竟圓滿的法身,《華嚴經》上講的妙覺,這是佛寶。「一乘之法為法寶」,一乘是什麼?講成佛的理論與方法,這個經典叫一乘經。一乘經在中國三部,第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部《妙法蓮華經》,還有一部沒翻到中國來,現在失傳了,沒有了,《梵網經》。《梵網經》在中國只有一品,「菩薩戒品」,這一品在中國傳下來了,全經沒傳到中國來。所以一乘經是兩個,這兩部經是講一生成佛,也要有一乘菩薩才是僧寶,他真正能成得了佛。此地舉的「勝鬘經,法華經等之意」,講一乘三寶的,《勝鬘經》裡頭講過,《法華經》是一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的本意是說一乘經的,但是眾生根基不夠,一乘等於佛教的博士班,博士班的學生要有大學的基礎,大學要有中學的基礎,中學要有小學的基礎,底下沒有這個,一乘經念了也沒用處,你入不了它的境界。淨土,淨土可以說是相似的一乘經,為什麼?它不是直接教你成佛,它要通過極樂世界,先把你送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幫助你成佛,這是淨土。這個方法是保證班,非常快捷,是特別法門,不是一般的法門。這個法門稀有難逢,確確實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碰到了。彭際清居士念佛往生,《往生傳》裡頭有他,他對於念佛法門,在《華嚴經》他有一部論,《華嚴念佛論》。

  第四,「三乘三寶」。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為三乘者所現之佛」,這是三身,這為佛寶,三乘之法這是法寶,三乘之眾,修學三乘經典的這個是僧寶。《勝鬘經》、《攝論》有這個說法。第五,「真實三寶」。三身是佛寶,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三身是佛寶,「一切無漏之教理行果為法寶」。佛經跟世間的典籍,跟儒、跟道不一樣,原因在哪裡?大乘經典一切無漏,跟無漏相應,教理行果把所有一切經都包括了,佛的經典都有這四個意思。文字、語言是教,它裡頭有道理,這個道理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修行的方法,這就是理。行,一定有修行的方法,你依照這個方法去行,行之後一定得到果報。

  譬如我們《彌陀經》、《無量壽經》,這個裡頭有教、有理、有行、有果。「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是行,本經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是行,那是持戒,裡面這經文很長,細說五戒十善,是行經。也就是念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什麼樣的心態,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五戒十善,叫根本戒。淨宗非常重視,這個東西做不好,對往生會產生障礙。最怕的就是貪瞋痴,五戒十善幫助我們放下貪瞋痴,平常要放下,不要到臨終的時候還起現行。貪是什麼?捨不得,兒女捨不得,財產捨不得,還有些心愛的東西,只要有一樣捨不得就走不了,這貪。瞋恚,發脾氣,不高興的,心裡一不高興,極樂世界去不了。愚痴是什麼?糊塗,像一般講老人痴呆症,這個很麻煩,他臨終的時候神志不清楚,往往給他念佛都沒用,這很可怕。

  所以念佛的人不能不修福,修福就沒有這些障礙。一定要學把一切貪心,對於七情五欲這種貪戀放下,貢高我慢放下,待人要誠懇、要謙虛。幫助別人是修福,是好事,別人有困難的幫助他。外財是以財物幫助別人,內財是用我們的身心為別人服務,那個功德更大,這都叫財施,財布施有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在一個道場我們發心做義工,內財布施,內財布施功德很大,為什麼沒有看出來?如果他在內財服務的時候,做義工服務的時候,他做得不如法,那這個功德就打折扣,就不圓滿了。大家在一起都是凡夫,凡夫都有煩惱,別人惹我生煩惱,我也讓別人生煩惱,這個都是把功德破壞了,都打折扣了。所以要學,學忍辱、學禪定,不起貪心、不起瞋恚、不起愚痴,這個樣子做義工,這個內財布施圓滿功德,比外財要高出很多倍。所以經有教理行果,淨土的果是往生極樂世界。「見諦已上之三乘聖眾為僧寶」,這個條件很高。諦是什麼?就是諸法實相,必須見到諸法實相,這個才是真實三寶。那就是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教下的大開圓解,這是真實僧寶,所以這個條件高。

  末後第六,第六講「住持三寶,同於四種三寶之中。見義林章六本」。住持是形式、是外表,「久住於世保持佛法」,這個佛法的形象存在。「木佛畫像」,木雕的佛像、金屬鑄造的佛像,乃至於彩畫的畫像,都算是佛寶。住持,佛不在世了,我們如何來供養佛、來紀念佛?供佛像。見到佛像如同真佛一樣的恭敬,表我們對佛的恭敬心,這是住持的佛寶。「三藏經典」是住持的法寶,佛教導我們的都在這些書本上,要認真去學習。「剃髮染衣之比丘僧,住持之僧寶」,這是從形象上說的,沒有這個形象,三寶就斷了,就滅絕了。

  住持三寶,我們要懂得它是表法的。我們懂得表法就真正得利益,見到佛像,提醒我們覺而不迷,這佛像對我就有好處。看到佛像,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換句話說,我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我要發憤,我要努力,我要回頭是岸,我要作佛,這個想法是正確的。經典是法寶,就是佛的教誨,我們跟佛學,佛不在世了,經典就是佛的教訓,我們多讀。意思,古人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裡面最重要的,是要用真誠心去讀,用恭敬心去讀。你看印祖告訴我們,一分誠敬,誠是真誠,真誠、恭敬,你得一分利益,你能夠看出一分道理;十分誠敬,你能夠得十分利益,你能看出十分道理;百分誠敬,你就能得百分利益,完全看你的誠敬心,你自然會了解經裡頭的意思。

  不能透徹了解,看古人的註解,古人提供我們做參考。記住,只是參考,一定要自己覺悟。古人能夠幫助我們覺悟。真正覺悟,憑什麼能覺悟?全在真誠恭敬,沒有真誠恭敬心,不可能。真誠恭敬心的人很少,我們對佛菩薩真誠恭敬,對人不真誠、不恭敬,那個真誠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要一味,真誠恭敬心真正生起來了,生活是真誠恭敬,工作是真誠恭敬,待人接物全是真誠恭敬,看經當然真誠恭敬,容易開悟。古人修學就是這種心態,我們現在就是沒有這個心態,所以學幾十年,還是不得其門而入。決定不能放棄,決定不能改變。

  我這一生,老師教我,我明白、接受了。老師勸我出家,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我看了佛陀的傳記,《大藏經》裡面《釋迦譜》、《釋迦方志》,老師教我看的。看了之後才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經過,十九歲捨棄王位的繼承權,捨棄了宮廷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家做一個苦行僧,到處參學。他是知識分子,印度所有宗教、所有的學派,他都親近過,都去學過,到三十歲,這搞了十二年。三十歲放棄參學,在菩提樹下入定,大徹大悟。古印度宗教跟學派都重視禪定,所以四禪八定不是佛說的,是婆羅門教的。世尊將四禪八定做為佛教修學的基礎,在阿含的時候,就是前面十二年特別提倡。這個定修成了,對於六道輪迴的事情,你是一清二楚,你親眼看見,你親自接觸到。

  世間禪定,再提升就是出世間,提升到究竟就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四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不動搖,本不動搖是自性本定,說明真心是不動的。有念頭動,前念滅後念生,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真心不動,所以定功就非常重要。佛提出的方法,總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定是樞紐,定不是目的,定,它開智慧,就是大徹大悟。怎麼樣才能得定?一定持戒,持戒主要的是放下,你能把一切虛妄的統統放下,心就定了。所以持戒是手段,是幫助你得定的手段。定也不是目標,定的目的是讓你開悟,定到一定的時候就大徹大悟,這叫三無漏學。無漏是斷煩惱,所有一切煩惱習氣一掃而光,就是用戒定慧的方法。這個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到最後成佛都用這個方法,沒有一個是例外的。

  念佛法門也是這個方法,放下萬緣,這個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戒。一向專念念到一心,這就得定,一心不亂就是定。事一心不亂,定功等於阿羅漢,九次第定,超越六道了;理一心不亂,更深的,那是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是法身菩薩的功夫。不用這個方法不行,淨土也沒有離開這個原則。沒有得到定功的也能往生,這就是淨土無比殊勝之處,其他的法門,沒有得定他什麼都得不到,淨宗沒有得定也能往生,那叫功夫成片。什麼是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全放下了,這叫功夫成片,這個境界就決定往生,這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一心不亂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淨土的殊勝,不是殊勝在實報土、方便土,不是的,殊勝在凡聖同居土。這個條件,一切眾生,六道裡眾生可以做得到,不難。難在哪裡?難在你不肯放下,你不肯相信,這個就難了。真正肯放下、肯相信的,很容易成就。我們看到念佛人那麼多人的成就,這些人現身說法做樣子給我們看,讓我們從這裡生起信心,經論上所說的一點都不錯,只要相信,只要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

  對於住持三寶,必須要知道的態度,他修不修行與我不相干,我看到他要尊敬他,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本來也是佛,不可以輕視他。他破戒、幹什麼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看到他就要想到,身心清淨,一塵不染,看到他就要想到戒定慧,這就對了,他提醒我。不看到他把念佛忘掉了,一看到他趕快念佛,這個住持三寶的功德在此地。看到佛像,提醒我們念佛;看到經書,提醒我們念佛;看到出家人,提醒念佛,沒有這些人提醒常常會忘掉,功夫不能相續,那就錯了。

  下面說「道品」,三寶道品。道品是什麼意思?參考資料裡頭有,這術語,「道法之品類」,有三十七道品,「為至涅槃之道法」,所以叫道,「品類差別」叫品。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無量義經曰:三明六通道品發」,天台宗立四種道品,這四種道品是「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天台宗他們講的。一乘經教完全是無作四諦,生滅四諦是小乘,無生、無量都是屬於大乘。無生,大乘性宗;無量,大乘相宗;無作,這是一乘,一乘教。所以三十七道品通藏通別圓,藏教生滅,通教無生,別教無量,圓教無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