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十五集)  2012/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九十一頁,第五行,從當中看起: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發勝志樂經》裡面講的彌勒菩薩念佛十種心,前面六條我們學過了,無損害心、無逼惱心、樂守護心、無執著心、起淨意心、無忘失心這個六種,每一條我們都應該學習。第七是「無下劣心」。什麼叫下劣?下劣是不平等,應當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這一條非常重要,為什麼?修行,不但是修行,世出世間法最忌諱的是傲慢。孔子在《論語》上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孔子一生當中最佩服的三個人,堯、舜、周公,真的佩服到五體投地,心裡頭真有。所謂是見堯在羹,吃的這碗湯,看到這湯,堯王在湯裡面現相;見舜於牆,在牆壁上看到舜王的影子;在夢中見到周公。真誠到極處,他現相。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真誠心不夠,佛菩薩不現身;真誠到極處,佛菩薩現身。佛菩薩現身是給你做印證,等於說是回答你。不是常常現身,常常現身這是魔事,不是佛事。

  遠公,我們淨宗第一代祖師,創建東林念佛堂,淨土宗第一個道場。邀集志同道合,就是一心求生淨土,這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結界念佛。東林有個小溪,以虎溪為界,不越過虎溪,在這個範圍之內,心是定的。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都往生,往生時間前後不一樣。遠公自己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從來沒有給人說過。往生之前告訴大家,極樂世界境界現前見到了,見到佛,還見到劉遺民,他就是蓮社的蓮友,先往生的,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一起來接引他。他知道時間到了,告訴大家我走了,並且告訴大家,極樂世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同修問他是什麼樣子?他回答說,跟經上所說的一模一樣。我們知道,遠公那個時代,淨宗只有一部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遠公大師三經只看到一本,三經一論,你看他就依一種,那麼殊勝。我們看彌勒菩薩這十種心,慧遠大師統統有,我相信蓮社這一百二十三個人,人人都達到這個境界。

  七、「無下劣心」,就是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為什麼?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一尊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對眾生的禮敬跟對佛完全相同。特別是普賢行願,十大願王頭一條「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怎麼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他肯定成佛。為什麼?他有佛性,他怎麼會不成佛?怎樣才能成佛?大乘經上講得非常之好,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就是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不是講得很清楚嗎?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眼見色,起心動念;耳聞聲,起心動念;鼻嗅香,起心動念;舌嘗味,起心動念;身觸、意知,沒有一樣不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是什麼?起心動念叫無明。怎麼叫無明?你就不知道了。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諸位要知道,真心人人都有,妄心是從真心起來的。真心好比一盆水,靜態,這水乾淨沒有染污、沒有波浪,像一面鏡子一樣,它能照見。你看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什麼境界?大乘經上講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心就那麼清淨,叫清淨平等,覺就是照。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人人都有。可是一起心動念就產生波動現象,心就不平,照就失掉了。要平它才能照,稍微起一點波浪就不能照。分別是大浪,執著是染污。這就是什麼?我們的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心是有染污、有大波浪,所以照的作用就失掉,見不到真相。

  真相,真相是空相,那個空不等於無。真相是自性,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無處不在,一切時、一切處它都在,它永遠不動,真心是不動的。惠能大師見性,第四句他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就是真心,真心不動搖,會動的就不是真心。所以,起心動念這心動了,動了就起波浪,這個波浪叫無明。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是波動裡面產生的。這樁事情被近代量子力學家發現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佛經講得比他還清楚。由此可知,大乘佛學是高等科學。相從哪裡來?相由心生,從念頭上來的。孔子天天想著堯舜、想著周公,所以作夢夢見周公,在牆壁上看見舜王,在湯碗裡面看見堯王。堯舜禹湯,這是中國古時候的聖王,聖人。

  但是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如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使驕且吝」,可是你仔細觀察,他有一點傲慢,還有一點吝嗇,孔子說「其餘則不足觀也」,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裡頭摻著,所謂是醍醐裡頭摻著有毒藥。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佛頭一個就教我們斷貪瞋痴。十善裡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口四善,要加不兩舌;意,不貪、不瞋、不痴,十善裡頭修的。我常常說,勸勉同學也勸勉我自己,情執是貪毒的核心,我們要能把貪斷掉,先從情執上下手,那是貪的心;傲慢是瞋的心,很不好斷;懷疑是痴的中心。這講到核心,情執、傲慢、懷疑。斷貪瞋痴,要從這三個斷起。放下情執、放下傲慢、放下懷疑,貪瞋痴就容易斷;這三樣東西要是不能放下,貪瞋痴斷不了。

  要知道,貪瞋痴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它是末那識裡頭的一分子。末那識就是第七,意根,就是我執。轉末那識,平等心就現前,有末那識就決定不會平等。所以凡夫做不到,二乘也做不到。什麼時候能做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轉八識成四智,他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了。我們沒有到這個境界,自己以為得到,這叫增上慢。也不能怪你,是你誤會,你不是騙人,沒有欺騙人的心,是誤會,沒有到這個境界自己以為到了,這是修行人也常常有的事情。世間法有傲慢、有吝嗇,孔子都說「其餘則不足觀也」,其他不必看了,這人不是聖人,不是真的,他是假的。夫子這些話記載在《論語》裡頭,教給我們看人。這個人是真修行人是假修行人,你細心去觀察,他有沒有傲慢,他有沒有懷疑,你從這上看,有沒有情執。如果這三個都有,他是凡夫,貪瞋痴慢他統統具足,煩惱沒斷。

  煩惱沒有斷,真正在這一生能成功只有一門,淨土,淨土可以幫助你帶業往生。什麼條件能往生?你念佛能把煩惱伏住,不是斷,沒斷,念佛能把它控制住,這叫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斷煩惱我們做不到,伏煩惱可以。佛怎麼個念法?煩惱習氣才動,這個念頭才生,第一個念頭,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它轉過來,轉到阿彌陀佛了。然後念念是阿彌陀佛,不能讓煩惱一念、二念、三念繼續下去,那就壞了。煩惱只能一個念頭,第二念頭就轉了,這叫會念佛,把煩惱念掉了,把業障念掉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如果對於《無量壽經》不能透徹了解,你不知道。透徹了解,黃念老的集註好,幫了我們大忙。真正了解之後,才曉得名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對它決定沒有懷疑。這個名號產生巨大的能量,煩惱不斷自然斷掉,業障不消自然消掉,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淨宗這個方法暗合道妙。這個道,禪的道,密的道,《華嚴》的道,《法華》的道,沒有兩樣。方法真的簡單容易,你真的能信,你真的能願,真能念佛。真信、真願、真念佛的人,心裡頭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個很重要。如果有雜念、妄想,把功夫全破壞了。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到最後,十方諸佛現身來勸你,勸你放棄淨土法門,我還有更好的方法叫你立刻成佛。這個人什麼態度?跟佛頂禮,謝謝諸佛如來,我已經修這個法門,我不再改了,信心如是的堅定。說得真好!堅定的信心決定得佛加持,決定得佛接引。所以過去李老師告訴我,他講到念佛,說到這些阿公阿婆,鄉下老太婆,不認識字,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彌陀佛,她什麼也不懂,你跟她講什麼話,她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句話,滿面笑容,非常慈悲。李老師說,這種人是真正念佛人。他說我想學,想了多少年,學不到。這種人往生,你別看不起他,決定是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實報莊嚴土。這種人是真佛弟子。

  我們再看近代,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他就是這一類人。為什麼?他不認識字,人又笨,什麼都不會,出家是被逼著沒辦法,走投無路了。學鍋漏匠這個手藝,這種手藝我們在抗戰時候看到,抗戰之後再也沒有看到,沒有這種人了。這個手藝是鍋碗打破了,他再把它補起來,還可以用。從前鄉下資源缺乏,現在打破都丟掉,都不要了,那個時候還能把它補起來用。這個行業比討飯稍微好一點,幾乎是同一類,你說多可憐,四十多歲了。諦閑法師跟他同鄉,小時候在一起的玩伴,這麼個關係。看到出家不錯,有吃、有穿的,還有房子住,很羨慕,一定要出家。出家至少五堂功課要會做,決定學不會,這人奇笨無比。所以最後諦閑法師搞得沒辦法,跟他談條件。他說:行,什麼條件我都接受。這樣給他剃頭。剃頭之後就叫他,我在鄉下找一個小廟,廢棄的小廟沒人住了,寧波那個時候鄉下這種小廟很多,找一個這樣的廟讓他住。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一天到晚你就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他一點壓力都沒有,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起來就接著念。三年,預知時至,肯定見到阿彌陀佛,他沒有告訴任何人,連往生都不告訴人。

  往生前一天,到城裡去看看親戚朋友,那我想他是去辭行的,看看大家問問好。回來之後,有一個照顧他的老太太,每天替他燒兩餐飯,中午、晚上,給他洗衣服,早晨一餐自己料理。連這個老太太也沒有告訴她,只給老太太像開玩笑一樣的,說了一句話,說老居士,明天妳不要替我燒飯,就說這麼一句話。老太太心裡想,大概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因為他今天到城裡去了一趟。一點風聲沒透。到第二天,快到中午,老太太看師父有沒有在家,來叫,沒有人答應。最後看到師父站在佛像面前,站著,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不答應,仔細一看,他死了,往生了。趕快通知人去觀宗寺報信。觀宗寺距離很遠,往返三天的時間,諦閑老和尚聽到這個消息趕緊來替他辦後事,來這站了三天。站著往生的人我們聽說過,站到三天的大概就他一個,沒有第二個,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三天。諦老對他的讚歎:了不得!他說:「你呀,你成就了,天下弘宗演教的善知識比不上你」,弘宗是禪宗,弘揚禪宗的大德,演教是講經的法師,不如你,「叢林寶剎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弘宗演教是智慧,叢林方丈是福報,也就是說,無論是福是慧,沒有人能比得上你,就一句佛號。他是什麼念頭都沒有,有一個念頭就是干擾,不是好事情,他能夠功夫用到純一,純淨純善。不難,三年就成功了。諦閑老和尚徒弟裡頭成就的,鍋漏匠是第一,誰都比不上他。他因為什麼都不會,他還有傲慢心嗎?沒有。

  我們再回想想,唐朝六祖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樵夫。這個行業現在沒有了,抗戰時候有。抗戰時候城裡,住在城裡,沒有瓦斯、沒有電、沒有自來水,所以燒灶、燒柴火,就有這個行業。年輕人苦力,上山砍柴,挑到城裡來賣,惠能大師幹這個的,還有挑水,挑水到城裡來賣。我小的時候,十歲離開家跟著我父親,父親在建甌縣政府擔任主任祕書,所以我們就住在城裡,每天要買水、要買柴。大概是一個賣水賣柴的人,他會包幾家,大概也是不超過十家的樣子。他靠這個生活,完全靠苦力。這些人都非常老實,都非常謙卑,清寒到極處。

  念佛人對一切人都要用平等心,都要知道尊重恭敬,為什麼?跟普賢行相應。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普賢十願第一個「禮敬諸佛」。這個諸佛裡頭特別重視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不論他行善還是行惡,你都要恭敬他,不能有一絲毫傲慢的心。實在講,這個恭敬是斷自己傲慢的煩惱。傲慢是瞋,瞋恚,是墮地獄道的;情執、貪愛是餓鬼道的;懷疑、愚痴是畜生道。這是佛教我們遠離三惡道,雖然不能出六道輪迴,不要墮三惡道,教我們用這些方法,用禮敬、用讚歎、用供養。自己呢?懺除業障。其實,十願每一願都是懺除業障,禮敬是懺除傲慢的業障,是懺除不恭敬的業障;稱讚是懺除嫉妒障礙,懺除毀謗別人的業障;供養是懺除貪婪的業障,全都是!對一切眾生能行布施,自己有的可以供養別人,供養別人自己沒有了也沒有關係,幫助別人優先,自己總放在最後,這是菩薩,這是真正的修善,積功累德。不輕視別人,對人沒有傲慢,知道一切眾生,中國古人講的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不是善惡的善,實在講就是讚歎真如自性。這個善是讚美,好極了、圓滿極了、究竟極了,是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學佛沒有得到佛的感應,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誠敬心不夠。印光大師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利益從哪裡來?看到的經典、講解,都是自己的妄念,不是真實智慧。古時候人講經,不是隨便可以開口,沒有開悟,沒有資格講經,條件很高;沒有大徹大悟,不能夠著作。古人這些著作,當時高僧大德他們看過、他們認同,再報到皇帝那裡去,皇帝批准,收入《藏經》,叫入藏。所謂入藏就是經過嚴格審查的,決定可靠;沒有入藏的,這裡頭有問題。老師教我們看註解看什麼?古註,不看今人註解,今人沒有經過嚴格審核。古註看不懂了,找今人的註解,只看這一段,我這一段不懂,我找現在人做參考,只看這一段,幫助自己理解。實在不懂的念過去,不能強不知以為知,為什麼?誤導眾生,罪過很重。

  古人小心謹慎,「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百丈禪師的公案,那真的不是假的。那野狐修得不錯了,修成人身,百丈大師講經說法,牠常常來聽。別人不認識,百丈大師知道,那是個狐狸精。有一天來找大師,求大師幫助,牠因為說錯了話,講經說錯一句話,招這麼大的果報,求大師幫牠忙,指點牠。百丈大師說行,明天你來,你把從前人家問你這句話,你拿來問我。到第二天來了,他向百丈大師請教,說「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從前就是這一句話,他怎麼答人家?「不落因果」,墮五百世野狐身。百丈大師替他改一個字,「不昧因果」,他就解脫了。第二天他就圓寂,走了,離開野狐身。這一字之差,不落因果是沒有因果,不昧因果是因果清清楚楚。你清楚了解,你一點都不迷惑,不昧因果。這個結就解開,他就脫離野狐身。

  所以,這個事情不是一樁容易事情,老師叫我們講經,我們怎麼敢?老師說,你們不發心講經,沒人講了,佛法斷了。那怎麼辦?所以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不是講經,我們是講註解。古人的註解是文言文寫的,仔細去研究,用白話文把它講出來,就是做翻譯。自己真正修行有心得、有體會了,這就可以講。老師這個方法,我們才敢嘗試,全依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裡頭只能依一個,他的體系就完整;兩個人,他兩個人看法、想法不一樣,會產生問題。所以註解只能依一家,不能找好多,找好多就變成大雜燴,不純,會講得別人莫名其妙。這都是老師教導的。平常要多看經,要多看註解,這是什麼?增加你的佛學常識,你知道怎麼去利用註解。總的一個原則,深的文字要淺說,長的文字要短說,才契機。太冗長了別人害怕,太深了人聽不懂,必得契機契理,這才叫正說。

  恭敬心比什麼都重要,現在佛教不出人才,問題在哪裡?恭敬心沒有,這是真的。為什麼沒有恭敬心?從小沒人教。我們這個年齡,如果生在都市,那就沒法子了,我們生在鄉村。農村裡面在那個時候,真的還有三家村裡面的秀才開個班,私塾,十幾、二十幾個小孩跟著他學習,念《三字經》、念《千字文》、念《百家姓》,念這些東西。年歲大一點,念得久一點,念《四書五經》,那大概上學五、六年以上了。我上那種私塾大概一年,所以這正式典籍我們就沒有學到,我們學了一點皮毛,懂得私塾裡面那些教學,我們親自看到過的。這個裡頭著重教你做人,給你講倫理、道德、因果,講這些東西,從小有這麼一點點根。到第二年,私塾就沒有了,政府設立學校,叫初級學校,兩年制的,兩年就畢業了。城裡面有些小學有六年級,從一年到六年,鄉下叫短期學校,兩年,私塾沒有了。那個時候短期學校裡頭還有一門修身的課程。抗戰期間八年,學制三次改變,我念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修身沒有了,改成公民,又過了兩年,改成社會,改了三次。換句話說,把我們對於倫理道德的觀念愈來愈遠了。

  現在學校沒有這個課程,所以社會亂了,人心壞了,整個社會成了問題。課程沒有了,教的人也沒有了,現在縱然有課程,沒人教了。所以今天社會問題最嚴重的,傳統文化怎麼樣延續下去?到哪裡去找老師?唯一的方法,就是如何來培養老師。這個老師要在古籍裡頭去摸索,為什麼?沒人教你。這是個很辛苦的事情,要有極大的耐心。政府還要支持,政府不支持機會就沒有了。政府人真懂得,這就好辦,他能認識這一點,知道這樁事情重要性。我們是非常難得,跟馬來西亞結了這個緣,早年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跟前任的首相,他們是君主立憲,首相是國家領導人,對這個狀況清楚了、明白了,他們支持。我們的目的,希望華校的老師、校長能夠現身說法,他們退休能夠在漢學院擔任研究員,不是教學生,是跟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跟首相說,需要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夠培養世界第一流的漢學家。首相明白了,有這個興趣,發心認真的護持,這好事情!要沒有這些人怎麼辦?

  今天中國儒釋道一流的老師都沒有了,我這個年齡還遇到過,年輕的時候,二、三十歲的時候還有幾個,現在都過世了,沒有了。我們跟上一輩比差太遠,下面跟我們比又差了,又不如我們,一代不如一代,這怎麼辦?所以要真正了解這樁事情的人,真正來拯救傳統文化,真正來拯救正法。現在這個情形,那只有到漢學院,在漢學院裡頭依眾靠眾二十年的薰修,自己摸太難太難了。這個方法好,決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學習,照中國古老的方法,從哪裡下手?從背誦下手。譬如你學《無量壽經》,學《無量壽經》你把這部經先背熟,要背過。註解裡頭,重要的註解,一段一段的把它節錄出來也要背熟,這叫基本功。要背多少遍?最好是能背一千遍。為什麼?心定下來了。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心定下來,心就照見,它就放光,就大徹大悟。這一悟就通了,不但這部經全通了,沒有學過的東西也全通了。出世間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現出來的,只要見了性,所有一切法全貫通了,這才真正成為一代大師。

  背誦是修定,中國古時從小教小孩背書,幹什麼?修定,用這個方法修定。記誦那些是什麼?那是附帶的,那不是主目的。小孩不教他背書,他要胡思亂想,他會偏離,用這個方法修定。所以中國古老這個方法裡面含的功能很多,不是單純的。念這些書教你記得?不是,目的不在此地,附帶的,目的是要你保持清淨心,不受外面環境干擾。定久了就有悟處,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每個讀書人都會經歷過的,只要發憤用功。書裡的意思懂得了,懂得之後要落實,要做到。基本的功夫,《弟子規》裡頭講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每樁都要做到。《太上感應篇》裡面說因果報應,善惡報應總共一百九十幾條,一定要背誦、要記住。佛法裡面《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最好也是能背,經文不長,沒有這部長。這叫基本功,目的不是廣學多聞,目的是要你開悟,悟後再廣學多聞,方便。

  真正開悟之後,我們看到古印度龍樹菩薩,這初地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大藏經》,他三個月全部貫通。行不行?看看惠能大師那個樣子就相信,可能。你看《壇經》裡頭記載的,無盡藏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分量很大,兩個版本,南傳的三十六卷,北傳的四十卷。比丘尼在那裡誦經,他在旁邊只聽了一段,聽完之後,把這段的大意講給比丘尼聽。比丘尼呆了,講得真好,聞所未聞,捧著經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不要拿經典給我看。不認識字,你怎麼能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字不認字沒關係,與學不學沒關係。

  法達禪師受持《法華經》,《法華經》念了三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念了三千遍,有一點傲慢的習氣,見到六祖拜三拜,頭沒有著地。等他起來,六祖就說,剛才你三拜頭沒有著地,你應該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他就說了,誦《法華》三千部。六祖問他,《法華經》講什麼?他說不出來,反過頭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部經我沒有聽人念過,你既然念得這麼熟,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不要念了,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為什麼能開悟?那三千部他心定了,就差這一點,他就大徹大悟。

  所以我們從這個例子懂得,龍樹菩薩三個月把世尊四十九年的經統統貫通,可以做得到。他每部經不需要完全讀完,看幾頁他就全通了。這一部《大藏經》,一天看幾頁沒問題,三個月九十天,決定可以看得完。這是什麼原因?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人人都有。不能小看別人,不能輕慢別人,只是他的障礙沒去掉,去掉大家都一樣,說不定比我還高。去什麼?去起心動念,去分別,去執著,就成佛了。回頭再看看我們,細心檢點,我們的執著沒有放下,我們的煩惱習氣還很濃,我們的分別妄想絲毫沒斷,我們跟誰比都比不上,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今天在亂世,夏蓮居老居士說得好,五濁惡世,「濁世無如念佛好」,濁世修什麼?念佛最好,提醒我們。換句話說,修淨土法門好,彌勒菩薩也是勸我們修淨土法門。對一切眾生,對佛教各宗各派,對世界各個不同的宗教,要尊重、要恭敬,不生輕慢。為什麼?亂世。我們希望這個亂世慢慢走向和諧,慢慢恢復安定,那要靠什麼?要靠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沒人講,宗教裡頭有,所以我為什麼重視宗教教育道理在此地。宗教教育能夠把倫理、道德、因果突顯出來,這社會有救,人心有救,除這條路之外,想不出第二條路。但是今天宗教一般社會排斥,不能接受,為什麼?這四百年科學的影響。科學裡頭第一個就是教人懷疑,懷疑才能發現問題,再去追蹤就能解決問題。這個方法對物理可以,對物理學管用,對心理學不管用。佛法是心理的,古聖先賢都是心理,心理這一門學問一定從誠敬,真誠恭敬才能得利益,沒有真誠恭敬不能入門。所以它跟物理是性質完全不相同,必須要知道。

  現代的科學才發現,心理跟物理不能分,為什麼?物從心生。物從哪裡來的?意念變現出來的。所以念頭好,你身心健康。念要清淨,念要端正,身心健康,智慧增長;念頭不好,不但身心不健康,你繁雜的雜念多、妄想多,這對你心有傷害。心不善連帶影響到生理,生理就多病,還影響到居住的環境,環境就有災難。所以近代科學家提出「以心控物」,這個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心要清淨,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那個能量不可思議,這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治病能不能辦?能。化解災難能不能辦?能。我們要深信不疑,真誠、尊重、恭敬,不生絲毫輕慢的心來接受聖賢教誨,來接受佛法、履行佛法,要把佛陀的教誨變成我們的生活,我們就受用了,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

  下面第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生決定心。」決定心沒有絲毫懷疑,這要有智慧,不能輕易聽信別人。為什麼?我們的《無量壽經》採用的是會集本,許多人反對這個本子,說經典不可以會集,會集是錯誤的,那我們怎麼辦?這一懷疑全盤都破壞了。會集本的開端不是王龍舒居士,佛法剛剛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就用了會集本。摩騰、竺法蘭從西域帶著佛像、帶著經書到了中國,第一本翻譯的《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就是會集的。為了方便起見,在中國大量翻譯來不及,沒那時間,先翻成一本,就是一切經裡頭重要的,一條一條的把它節錄四十二條,那會集本,一到這邊來就是會集本。小乘現在普遍讀的《法句經》,《法句經》也是會集的,南傳的有七百多首頌,北傳的有四百多首頌,都是會集的。要懂得這個歷史,在翻譯的時候就有會集的,所以這個歷史很久,一般人不知道。

  《無量壽經》第一個會集是王龍舒,會集得好,讓人讀起來感到很方便,意思很明顯,流通了幾百年。蓮池大師也很讚歎,蓮池大師的《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一大半都是王龍舒的本子。他批評王龍舒的本子有缺點,有優點、有缺點,因為他的批評,王龍舒的本子念的人就少了。他自己《阿彌陀經疏鈔》引用那麼多,《圓中鈔》引用《無量壽經》全部用王龍舒的本子,這是《阿彌陀經》兩種最重要的註解。還有一個註解,蕅益大師的《要解》,是《彌陀經》三部註解。所以魏默深做第二次的會集,依舊有弊病。印光大師對他的批評就很多,指責這個人有傲慢、有自大,這個是很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說,你三毒煩惱沒伏住,不要說斷了,伏都沒有伏住,在你文字之間都顯出來,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別人不如我。不能有這種態度,這對古德的輕視,所以這不可取,大師《文鈔》裡頭很多文字批評他。

  這個會集本印光大師沒見到,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這個缺點,第一個是取捨欠妥當,第二個是改動文字,這是決定不許可的。因為你不是翻譯,不能用自己的文字,會集一定要用原譯本的文字、句子,不能自己改動它。龍舒本子裡頭有改動,魏默深本子也有改動,所以夏老這個本子非常謹慎,每一字、每一個句子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這就沒話說了,你挑不出它的毛病。他用了十年工夫,三年完成稿本,這草稿,七年修訂。他知道,因為那兩種本子有古德的批判,他都知道,這個本子再不能讓人找出毛病,再不能讓人生懷疑,所以非常謹慎,一生就為這樁事情來的。他的這兩句,上面這一句剛才我念過,「濁世無如念佛好」,下句,「此生端為大經來」,這就說明,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會集這部經。

  黃念祖老居士來幹什麼?就是來做註解。註解也高明到極處,會集的,集註,不是自己註解的。你看每一句經文,經上怎麼說,他引用八十三種經論,經上怎麼說、古大德怎麼說。如果自己這麼說,人家有批評,你算老幾?特別是現在人,他不會尊重你的,他找你毛病,他不會放過你的。所以這就是高度的智慧,完全沒有自己,把自己貶低在最下,我用的是經論,我用的是古大德,大家沒話說。自卑而尊人,這是中國古禮,愈有學問的人愈謙虛。中國古諺語有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和,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他非常平和。你看《還源觀》上的四德,柔和質直,性德無量無邊,提出這四個,隨緣妙用,真實智慧,威儀有則,那是大慈大悲,真正慈悲到極處,樹立榜樣。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可以給天下人做榜樣,這是真正大菩薩。不能做榜樣的,決定不能起這個念頭,決定不能說這個話,不能幹這個事情。這個念頭,天下人都有這念頭,好不好?行不行?言語造作都是榜樣,叫威儀有則。給人做好樣子,不能做壞樣子,這個帶頭比什麼都重要,帶頭帶錯了,無間地獄。無間地獄不容易出來,很多說無間地獄出來,附身出來,假的不是真的。慈禧能出來?不可能,她幾幾乎乎把中國傳統文化滅掉。中國人今天遭這麼大的難,世界的動亂,她有責任。她錯得太離譜,對三寶不恭敬,自稱為老佛爺,把儒釋道都擺在旁邊,讓天下人對儒釋道那種恭敬心逐漸喪失掉,你說這罪多重。所以我們用非常客觀的心態來觀察就知道,靈鬼冒充佛菩薩,冒充這些人,他不負責任的,你找不到他,我們決定不能上當。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與經典講的不相應,我們決定不能接受。

  修行方法很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只要做得透徹,都能明心見性。我們淨宗同學,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提出五個科目,簡單,容易學習。太多,記不得,沒用處。這五個,第一個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最高指導原則。佛說得很清楚,這三樁事情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話說得多重。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修行成佛都不能離開這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總共十一句,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想想,我們對父母有沒有盡到孝道?我們對師長,師長引申是尊長,我們有沒有做到恭敬?這種孝敬是真的還是假的,自己清清楚楚,還有絲毫自己的私心在裡頭,摻雜著名聞利養在裡頭,就全完了。只有真誠,真誠到極處的,他能救眾生、能救佛法、能幫助這個苦難世界恢復正常。這什麼?這真正佛菩薩再來,這不是凡人。這樣的人他一定謙卑恭敬,他一定把淨業三福圓圓滿滿做到,給我們做好樣子。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上有一條沒做到,總共只有一百一十三樁事,一條沒做到都是不孝、不敬。佛法裡面這個孝敬,講的範圍更廣,《菩薩戒經》裡面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換句話說,孝敬的對象是對一切眾生,要當作父母看待,要當作師長看待。師長是誰?佛是師長,菩薩是師長,祖師大德是師長,我們對每一個人都要看作師長。做不到。誰做到?菩薩做到了。普賢十大願王,真正修行的是法身菩薩,在什麼地方?在極樂世界。你到極樂世界,你去看,人人做到,極樂世界是普賢的世界。所以十大願王不能疏忽,我們學幾條,這就是能夠得到西方極樂世界大眾的歡迎,做到幾分,人家也歡迎你,這一定要努力去學,把心量拓開。

  普賢跟所有菩薩不同的,心量不一樣。普賢是真正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絕對沒有責怪任何一個人,做再大的錯事也不會責怪你。為什麼不責怪你?你生在這個時代,你沒有受過教育,你染上社會的習氣,這是當然的事情,這是平常的事情,佛菩薩知道,佛菩薩完全原諒你。這個經上有,「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就是原諒所有造作罪業墮三途的人,不能怪他,沒有人教他。他自己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你說丟掉兩百年,八、九代,你怎麼能怪他?

  所以今天真正聖賢一定像孟子一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自己沒有做好樣子給他看,我自己做得不好,所以跟我的人都沒有學好,他們都沒有問題,責任是自己,這就對了。好好的修自己,慢慢感化別人,這樣教學才會成功。一昧責怪別人,自己都是對的,這是最大的錯誤,這個教學是決定失敗。所以,決定心就是決定於無上菩提之道。我們今天決定依這部經典、依這部註解,一門深入。過去幾十年看一切經論,這個也跟大家一個交代,六十年之後,我決定選擇一部,就是《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我相信我沒有選錯。《華嚴》、《法華》、《楞嚴》、《大智度論》都涉獵過,也都講過,所有一切歸結到《無量壽》,最後歸結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緣放下,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只一個願望,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於這個深生正信,畢竟不惑,這是生決定心。

  第九,「無雜染心。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雜染煩惱,是名無雜染心。」名聞利養放下,什麼榮譽、第一也放下,全是假的。這兩天我有個族兄弟,同輩分的,他小我十幾歲,把我們《廬江縣志》拿來給我看,裡面有幾段寫到我,將來歷史上留名。我說要這個幹什麼?這都是妄想、雜念。但他不念佛,小我十幾歲,身體不如我,從這裡走到我住的地方,他都走不動,心不清淨,名利放不下,麻煩大了。什麼都放下,乾乾淨淨,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只有這一部《無量壽經》,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徹底放下。不但世間法,連佛法也放下了。佛法我就抓住這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不要有雜念,不要有染污,這個染污就是受外面環境影響,我不受影響,一句彌陀念到底,我決定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無論現前、將來,與我毫不相干,我什麼都不要,捨要捨得乾乾淨淨。

  最後第十,「起隨念心。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這個隨念心是觀想,常常想佛像。佛像,我們是凡夫,也要選一尊佛像,你常常想這一尊,不雜,我們的心容易專一。說我有很多,又喜歡這個、又喜歡那個,將來往生的時候,哪一個像是阿彌陀佛?你就會搞亂了!如果只想一尊像,將來來接引的佛就跟那個像是一模一樣,我們想多年了,總算今天想到了,佛來了。佛決定不會現別的相,現別的相讓你懷疑,叫本尊。念念只想本尊,千萬不要搞得太多。

  在這個時代,修行的場所愈小愈好,印光大師給我們限定,住眾不超過二十人,有道理。為什麼?現在眾生心都是很亂、很雜,人多了會干擾。不在人多,在真正成就。覺明妙行菩薩只有八個人,八個人統統往生,這都是給我們做榜樣。人多搞熱鬧道場,不是清淨道場。我們沒有建築,我攝影棚裡頭這幾個,最上面是我的大雄寶殿,第二個是萬姓先祖紀念堂,第三個那是功德堂,邀請天地鬼神到這來聽經,一起共修,就行了,多省事。省事,開銷少,不求人;處處求人,要人來幫助,這困難。樣樣不求人,天天求往生,我什麼都不求,就求往生。

  但是我往生也跟阿彌陀佛有條件,佛讓我多住幾天,我也可以,我也答應,完全由阿彌陀佛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我該去,你就來,你來我隨時跟你去;你不來,我在這個世間多做一天表法。我知道,畢竟出家、修行、講經六十年的人,沒有,我這裡做個樣子,給大家看看。不是說我講得好,不是說我有什麼功德,不是的,就是資歷、資格也搞了六十年,大家不看別的,光看這六十年這就不容易,六十年搞一門,這可以做個榜樣。我很清楚,讓大家生起信心,特別是讓大家對淨土生起信心。所以我把《華嚴》停了,讓以後的人去講。一切經論都停了,專講這一部經,一年講一遍,標準時間是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年講一遍,多活一年就多講一遍,其他的一概不講了。遍遍不一樣,境界不相同,心一年比一年清淨。清淨心生一點智慧,不受外頭境界干擾,我也不拒絕外頭境界,我不受干擾。一心向佛,簡單,愈簡單愈有受用、愈歡喜,常生歡喜心。

  外緣決定不攀,內外都不攀緣,人家請我講經,國內也有很多同學要請我去,說國家請你回去。國家請我,我也不回去。為什麼?我們用衛星、用網路,國家只要下個命令,電視台可以下載播放,那不就行了嗎?我不就對全國人講經了嗎?何必要我回去?我就住在這裡好,這小小地方,幾間房子夠用了,沒有任何欲望,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你們來看我,我歡迎;你們請我去,我不去。沒災難,我不去;有災難,我也不去。為什麼?有災難不就往生了嗎?我天天希望,不就來了嗎?就到了!真的,我心定在此地。

  所以今天我們再讀這個十條,感觸更深,要有決定心,要有離一切雜染的心,要有隨念心,這個隨念心是念佛相好。我在這幾十年當中,你看四十多年,我們就供奉一尊白瓷的阿彌陀佛像。這一張,這是放大的,這張放得特別好,我特別喜歡。原來的像只有一尺多高,大概這麼高,一尺多高,放這麼大,放得真好。我四十多年就看這一尊像,我不看第二尊像,天天跟佛在一起,沒有閒雜的念頭,沒有任何欲望。人家問我為什麼?我的欲望就是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

  我們再接著看經文,底下說,「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釋尊同宏淨宗妙法」。彌勒說的這十種念佛,真是幫助釋迦牟尼佛一起來弘揚淨土宗,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方向,西方極樂世界;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又本經中第三十二品下彌勒當機。第四十六品,佛咐囑彌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這就是說這部經,「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咐囑汝等作大守護,當令是法,久住不滅」。這句重要,這是釋迦牟尼佛把淨土宗的大法傳給彌勒菩薩,讓彌勒菩薩永久護持。「彌勒承佛咐囑,宏持是經」,宏是弘揚,持是自己修行。「是故大士,不但當來龍華會上必說此經,直是盡未來際亦必常說不絕。」我讀了這些經文發願,這是前年清明,我把《華嚴經》放下,發心專弘這部經,專講這部經,一年講一部,活多少年講多少部。到底活多少年我不知道,你要問我,你去問阿彌陀佛,他知道,我不知道。我隨緣,活一天講一天,不亦樂乎。不再搞別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方法會得念佛三昧、會開悟,這肯定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