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三集)  2013/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八十七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又《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耳。」下面是黃念老的看法,「蓋《合贊》對於法藏菩薩,當時居於何位而發菩提心」,在世間自在王這一會當中,他是什麼樣的地位發菩提心的,「未敢遽斷」,所以他用了個懷疑,或、或者,這就是不確定的意思,未敢遽斷,「故以疑惑之語出之,而曰:或約地上發心」,或約用現在的話就是「如果是」,並沒有確定。「地上發心,則與世超異中之世字,當指初地以前之一切」,在別教,「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間」。這個世間是十法界,別教三賢沒有出十法界,所以叫世間。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這是古大德判教不一樣。圓教初住菩薩就離開十法界,往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叫出世間。世間就是十法界,這邊講的是別教,是初地以上發心。這個世字,地上發心,則與世超異,這裡頭這個世字,與世超異,當指初地以前的一切,蓋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算是出世間。「竊窺」,這個竊是黃念老他的看法,「《合贊》之意,亦偏於法藏當時是地上發心」,但是沒有確定說出來。

  「法藏菩薩何位發心,注經家頗有異解」,古大德註解《無量壽經》,看法不一樣。「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這兩句話,尋發無上心,跟後面說我發無上正覺之心,義寂、望西這些大德們同樣看法,「蓋謂此段之發心」,這段發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發心,乃是地上菩薩發心。至於曇鸞、嘉祥、善導諸師與《甄解》均異之」,說法不一樣。「《甄解》破淨影曰:說有前後」,前,此地說的,後面是第五品說的,「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蓋謂此段是釋尊說法藏菩薩之發心」,後面那一段是法藏比丘自己說他的發心。「又後說亦只是重述此發心。是以經中所說雖有先後之次,詳略之別,而法藏所發唯是一心,並無有二也」。「《甄解》之見甚是」,這一句是念老說的,他同意《甄解》的看法,確確實實發心是一,並沒有兩種差別,只有先後之次,詳略之別。《甄解》又說,「其龍樹大士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初地,「或為八地。亦是從果向因,大與諸師別也」,跟古德有些法師註解的不一樣。「蓋據《大論》」,這是《大智度論》,「龍樹大士判法藏菩薩發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發心,故大不同於餘師也。《甄解》之說實有所據」,他是根據《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所說的。

  「《法華壽量品》曰:我實成佛以來」,我,釋迦牟尼佛自稱,「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經中復云釋尊與彌陀,於無量阿僧祇劫前,同為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這個話《法華經壽量品》上說的。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他這一次建立極樂世界,跟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都是來表演的,是從果向因,已經成佛,在舞台上表演,不是真的。這樣說起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到現在才十劫,這時間很短,當然是從果向因。他在極樂世界成佛,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是相同的。不過在極樂世界成佛,他用的是報身,釋迦在這個地方示現成佛是應身,如果說法身,久遠劫之前都成佛了。釋迦是成佛再來的,示現的;彌陀也是久遠劫成佛,在西方示現的。所以《甄解》這個說法確實有根據,它根據《大智度論》。這根據《法華經壽量品》,確定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已經成佛,再來表演。

  而世尊在《梵網經》上說,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第八千次了。從這個說法,我們就能夠知道,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距離現在時間太遙遠,所以說無量劫前,沒法子計算。這一段是說明他發心是什麼時候。這個地方講的發心都是表演的,演給我們看發心重要。發心之後,那個學習不一樣了。為什麼?沒發心之前用妄心,發心之後用真心,真誠心。我們沒學佛之前,完全是妄心。學佛之後,多少受佛教一點影響,不敢再欺騙人,不敢再做不如法的事情,雖然不是純真的心,往真這一邊靠攏了。隨著我們修學時間的增加,與真心愈來愈近,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不能向妄心靠近,要向真心靠近。

  菩提心,我們在二十多年前,也將近三十年,講真誠心,《觀經》上講的是至誠心,經文上說的至誠、深心、迴向發願心,《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菩提心的體,直心就是真誠心,這是菩提心的體,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對自己,用真誠心對自己,這是深心;用真誠心對別人,是慈悲心,大慈大悲,《觀經》上說的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深心不好懂,古大德註疏裡頭說得是很好,講深心,好善好德之心,講得比較籠統,對自己。我們自從學了《無量壽經》之後,我把深心就取經題上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個是很明顯,不模糊,清清楚楚。清淨心,菩提心對自己,第一個清淨心,第二個平等心,第三個覺悟。實在說,這就是戒定慧三學,這從果上說的,戒定慧是因。持戒能得清淨心,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修定能得平等心,這菩薩的果位上;覺,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我們用這個三心,清淨平等覺,來解釋深心,很清楚、很明白,這自受用;真誠,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用這個來解釋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發則已,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跟此地的標準是相同。

  一般都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菩提心難。難在哪裡?他不肯用真心,沒有把我放下。菩提心最重要的是把我放下,無我。因為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裡頭有真我。我們這個假我,阿賴耶這上的我放不下。所以在我們現前重要的是修菩提心,發不出來,要修,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用真誠,中國人所說的以誠待人。誠心待人能感動人,絕不用虛偽,不能用手段,真誠的愛心。菩提心發了之後,學大乘教就容易,具備大乘的條件,也就是說能信、能解、能行、能證。沒有菩提心,這四個字都沒有,所以大乘不能契入。入不了大乘境界,那個修學等於白學了。為什麼?六道輪迴都出不去,起心動念像《地藏經》上說的「無不是業」,都在造業。

  下面,『信解明記,悉皆第一』,發心之後才有。「信者,信受」,受是接受。「《大乘義章二》曰: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這一句我們有沒有做到?沒做到。為什麼沒做到?我們的信心不專。不能說沒有信,不能專信,不能真信。為什麼?真信就真幹了。真信,這個經就聽懂了;看懂了,聽也懂了。如果不是真信,看不懂,也聽不懂,所以你疑斷不掉,你就做不到。真信,真聽懂了,哪有做不到的道理!這個話也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給我講個什麼問題?大乘佛法,不但大乘,小乘也不例外,佛法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你為什麼不能行?你不知道,沒搞清楚,就是你沒有真正理解。所以知很難。真正知道,行太容易了。

  章嘉大師給我說這些話,都是我在接觸佛法一、二年,時間很短,對於經典沒有深入,只是看了幾本書而已,自己以為懂了,沒做到。老師說,沒做到,你就是沒懂。為什麼沒懂?你對它沒有真正信心,對佛沒有恭敬心。一點都不錯,我學佛到第三年,才真正跪下來拜佛,前面兩年多,沒有跪下來拜過佛。所以我看到現在年輕人一學佛他就會拜,我很佩服,比我高明,我那個時候還不行,貢高我慢。不過我進步很快速,會拜佛之後,一天能拜幾百拜。信,後面就能接受,所以奉行他就做到了。現在人信,他沒有受,所以這個信裡頭有問題,對三寶有疑心,心不清淨。要清淨不疑,這才算能信。

  《晉譯華嚴經六》云:「信為道元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這當中還有幾句,下頭緊接著一句,「長養一切諸善根」。也就是一切善根是從信生出來的,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道的源頭,功德之母。這個元,原來是個源頭的源,應該不會錯,它是道的根源。這個元也能講得通,元始;用三點水這個源,是源頭,是從比喻上說的,都能講得通。功德之母,母是能生,它能生一切功德,信心。沒有信心,功德就沒有了,那得的是什麼?福德。有信受,它生功德;沒有信心,做一切善,斷惡修善,生福德。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示現開發無上道,這是達到終極,信受能示現,無上道就是大般涅槃,在淨土宗就是念佛往生淨土,就是無上道。這信的意思。「解者,了解,開解,解了」,解是解開,了是明白。原來不解,不解就是不懂;搞清楚、搞明白,懂了,解了。

  「《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一部《華嚴》講什麼?就講這四個字。清涼大師把一部《華嚴經》就分成這四個部分,信、解、行、證。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裡面詳詳細細講了五十二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華嚴》就講這個,佔全經三分之二,知難。行呢?行易,行只有一品經「離世間」,只有七卷,我們中國翻的八十卷《華嚴》。解門呢?解門差不多有三十卷。你看看,看它佔的分量,你就了解。行只有七卷,一品,叫「離世間」。離是什麼?放下。真正解了,放下很容易。放不下,都是解那個地方沒透徹,那關沒過,不及格。大概解不及格,一定是信不及格。信解關係非常密切,真信,哪有不解的!信心裡面還帶著疑惑,這幾乎是每一個學經教的人都有,可以說通病,大家都有。尤其是經典裡面說得太深的地方、太玄的地方,我們很不容易接受。譬如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六個老師,有一天在一起聊天,就談到這個問題,沒有一個人能講清楚,我也講不清楚。那怎麼辦?古人怎麼講,咱就依著講,依樣畫葫蘆,就這麼帶過去了。有情成佛,無情怎麼成佛?樹木花草怎麼成佛?桌椅板凳怎麼成佛?山河大地怎麼成佛?這是佛經裡頭最深奧的部分。

  《般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這也是甚深的大法。我們都把五蘊講成一個人,用人來做比喻。這個肉身,身體是色身,我們有感受、有思想,行這個字就講不清楚了。以後慢慢深入,懂得了,行是身心的相續相,也貼了一點邊。識是本識,是一切迷的根本。經教裡頭常說一念不覺,那個一念不覺就是識,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這個東西出來之後,一切都它做主,它一當家做主就全錯了,你就搞到六道裡搞輪迴了,生生世世脫不了輪迴,虧吃大了。因為識它迷,它沒有智慧,它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含藏種子。識沒有形相,含藏種子,種子也沒有形相,它真的,它不會亡失,無量劫這個種子還在,遇緣它就起現行。佛教菩薩,轉識成智就能超越十法界,就是超越世間,叫出世間,轉識成智就出世間。轉不過來,還在十法界。如果在四聖法界,還不錯;怕的就是又墮到輪迴裡頭去,這個麻煩就大了。真正在佛法裡頭,退轉是有底限的,會退到四聖法界,不會退到六道輪迴,所以他有個底限。大乘菩薩的底限是圓教的初住,也就是說他不會退到十法界,在實報土裡頭有進有退,不會離開實報土,這就是修行得到保障。要信、要解。

  「又明記」,明是明瞭,記是能夠記得,「記憶分明」。學經教,這個能力不能沒有,沒有就沒法子學。現代人比過去、比我們福報都大,我們學佛的時候,錄音機都還沒發明,全靠記憶,或者是筆記。筆記裡頭高明的,學速記,將言語變成符號,這記錄就快了。記完之後再整理,寫成文字,這是那個時代的,大概在抗戰時期。錄音發明之後,方便多了,一遍聽不懂,可以聽第二遍、聽第三遍。最初的是用磁帶,磁帶的壽命不長,大概可以聽個一、二百遍,磁帶就有損壞,發音就不清楚,而且保管也不容易。這些年來,從錄音一直到錄像,你說現在多方便。有福報,但是要會用,那就是古人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能夠聽上千遍,你就會聽懂,真實義就現前。真實義不是在文字裡頭,不是在言說裡頭,奇怪!是你開悟了。為什麼?一千遍聽下去之後,他心定了,不散亂,心清淨。清淨平等後頭就覺悟,那個覺是大徹大悟,就是其義自見,就覺了,自己覺了,這真妙。

  我們要相信,不能懷疑,懷疑,這一輩子就完了,決定不能懷疑。古人講的話千真萬確,沒有一句是假話。古人不會騙人,他在世的時候不會欺騙人,願意吃虧,願意上當,也不願意騙人,這是人家的德行。現在人常常欺騙別人,為什麼?他騙自己。騙自己,怎麼會不騙別人?古人不自欺,所以他不會騙人。讀書千遍,要是其義自見了,還要不要記憶?不需要了。那個資料庫非常神祕,沒有任何形相,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無論別人問什麼,你能夠從你資料庫裡頭立刻就出來,你就能應付。資料庫裡頭什麼都有,你只要打開它。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是資料庫。迷了以後,它叫阿賴耶;覺悟的時候,它叫四智,大圓鏡智。圓是圓滿,所以大圓鏡智照了一切萬法。大圓鏡智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它真有,這就是《華嚴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說這個。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把這個東西找回來。這是自己本有的,並沒有丟掉,迷失了。我們把障礙的東西,迷惑、障礙統統放下,它就現前。這個東西現前,就叫做大徹大悟,就叫做明心見性,就稱之為見性成佛。恭喜,你成佛了。

  六祖惠能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沒念過書,他也沒有聽人講過,開悟之後,你看他無論聽什麼經,全通了。你念完之後,他把你念的意思講給你聽,講得念的人也開悟了。我們看到這些經本,《壇經》,不相信!把它當神話看、當小說看,不知道那個書裡頭字字句句是真實的,所以那個書我們讀上千遍也不會開悟。為什麼?有疑心在裡頭,疑心把信心全破壞了,把真誠心破壞了,把性德破壞了。所以要常常記到印祖的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你有萬分誠敬,你不就得萬分利益嗎?不在聽多少、念多少,那個不相干。關係最大的,真誠心、恭敬心、堅定的信心,你就能入進去。那你教化眾生,得加一個大慈悲心,你講東西沒有不契機的。

  「悉皆第一,有二解」,兩個說法,「一者,至高無上,人莫能超」,這是真的。佛講的東西,確實方老師以前告訴我,大乘經教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至高無上,一般人不能理解。「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義諦,故云悉皆第一。」第一義諦就是真如本性,現在一般人稱為真理,第一義諦就是真理。所信的、所解的、所契入的全是真理。這四句話,真正要學經教,不能不留意。「高才勇哲」,本身要具備的條件。高要怎麼高?德高,才就高。沒有高尚的品德,才高沒用處,那不是真的才。世間的才華,不能勇猛精進,不能做到不染塵俗,這哲的意思,清淨平等心得不到;心地清淨平等,這是明哲。法藏比丘具足這些大德大能、聰明智慧。下面一段說:

  【又有殊勝行願。】

  這個太難得了,阿彌陀佛的成就全在這四個字,『殊勝行願』。他的殊勝行願是什麼?願度眾生,一切為苦難眾生,沒有為自己著想。

  【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同學當中他排名第一,沒有超過他的。「殊勝者,佛教術語」。「殊」,特殊,我們講特別,跟別人不一樣。「勝」,超過。這樁事情「超凡絕俗,世間希有」,這叫殊勝。「行願者,乃身行與心願相資。《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發者,信願也」,這是發,教你發信心、發願心。修,修是修行,行為。行為很多,不外乎三大類,所以用身語意全包括。這個修就是真幹。「信願行三資糧」,這是淨宗,淨土法門修行的總綱領就三個字,信、願、行。「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鼎三支腳,少一個它就倒了,就扶不起來,一個不能缺。「彌陀號大願王,淨土法門全依彌陀一乘願海,以信願持名為宗」,這個宗就是修學的宗旨。「可見願字實為自覺覺他之關鍵。大願能生大力,故與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緣。《淨影疏》曰: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會疏》曰:願力者,四宏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所以行願、願力,《會疏》裡頭把它指向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

  四弘誓願是大乘法裡面通願,最簡單扼要,容易記。修什麼?這是修行最高指導的原則,第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是廣義的,上從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都稱為眾生。菩薩還沒有成佛,所以要度他,幫助他成佛道;眾生沒有離開地獄,沒有離開三途,如何幫助他脫離地獄、脫離三途。六道裡眾生沒有脫離六道,三善道,天道以上樂多苦少,但是出不了三界,福享盡了還要到三途去受罪。為什麼?阿賴耶識裡頭惡業種子很多,福享盡了,這些種子起現行,輪到他受報。三界都苦,天不究竟;二乘雖然離開三界,無明煩惱沒破,甚至於還有塵沙沒盡;縱然明心見性生實報土,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乾淨,他不能契入常寂光。換句話說,統統需要幫助。菩薩發這個大願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這個願心,是他修行證果、度化眾生推動的力量。

  我們世間,世間人你看一天忙到晚,沒有休息的時間,他真忙。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忙?名利,不是為名忙就是為利忙。現在為利的多,為名的也不少,這兩個力量推動。菩薩把名利都丟掉,全放下了。菩薩勇猛精進,什麼力量推動他?願力。菩薩沒有堅固的願力就懈怠了。度眾生的願力,這個力量太大了,他乘這個願力修因證果。要自己成佛才能度眾生,自己不能成佛,那願是假的、空的。為了實現他的願望,所以他斷煩惱,放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不但煩惱要放下,煩惱習氣也要斷掉。煩惱都斷了,還得學法門。煩惱斷掉,根本智就得到,這個非常重要。根本智得到之後,人就見性,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切煩惱習氣他都不受,他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本事。為眾生,要學法門,這個法門是後得智,斷煩惱得到的智慧叫根本智。後得智是什麼?善巧方便,你才能夠普度眾生。但是後得智是以根本智為基礎,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像一棵大樹一樣,有根、有本,後得智是什麼?是枝葉花果,它不離根本。也就是說,根本智的發揮、根本智的應用叫後得智,也叫權智,權巧方便,用這個智慧幫助一切眾生。

  自己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幫助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同圓種智,有這種雅量。不會說,我成佛,你作菩薩就可以,你不能高過我,有這個心就墮落了。為什麼?這是煩惱,煩惱起來了,就會掉到六道輪迴去。菩薩為什麼煩惱都不會現前?沒有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所以愛護眾生就是愛護自己,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這是六道凡夫不知道,這迷了。凡夫可憐,真可憐,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整個虛空法界,今天的話說全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太深、太玄了,沒人能聽得懂。所以講真的你不懂,講你我他立刻就懂。這是什麼?這是迷的話,不是覺悟的。講自私自利,你很好懂,你都能理解;給你講真的,不懂,你很難相信。這個就是佛法難處,這一關突破了,佛法不難。

  四弘誓願確實能淨佛國土,四弘誓願要用在我們地球上,地球就變成極樂世界。人與人之間競爭沒有了,出現的是什麼?是互相尊敬、相親相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比一家人還親切。為什麼?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對自己是最親切不過的,一切眾生真的是自己。好比我們這一個人身,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身體細胞的總數量五十兆,這五十兆個細胞組成一體,這身體,每一個細胞都是自己。我們現在迷了什麼?不知道整個身體是自己,只知道我這個細胞是我自己,別的細胞不是我自己。佛看眾生就像這個樣子,迷了,他不知道。真知道了,十方一切諸佛是自己,菩薩也是自己。

  繫念法事裡頭,中峰禪師的開示,有兩句話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即是此方,此方即是極樂世界。」這什麼意思?一體。這個法事做得不殊勝,什麼原因?主持法事的人、參與法事的人不知道事實真相,還是有你我他,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所以法事的功德是大幅度的減損了。雖然減損,也還不錯。如果真正都有一體平等觀,這個法事的功德殊勝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為什麼?用真心去做,跟佛心相應。可就我們沒有這個心,我們用凡心來做佛事,不能說沒有功德,很有限。我們學佛,我們念佛也是一樣,念佛也是做法事。如果知道全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佛號功德不得了,真的是經上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達不到這個境界,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是用凡心來做佛事,做得很好,得一點人天福報。這個就知道,我們所有一切過失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就是有一個自己,我執不能放下,問題在此地。

  而破我執是佛教剛剛入門,我執沒破沒有入門。入門是小乘須陀洹,大乘是十信初信位的菩薩,入門了。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在門外,在門口沒進去。想不想進去?想進去得放下,放不下,想進去也進不去。要拓開心量,要放下萬緣,這才能入大乘之門。所以佛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為什麼?大乘高,大乘要放下萬緣;小乘只放下眼前重大的煩惱習氣,人人統有。放下五種見惑,小乘,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要細講,它害我們害得太深了,讓我們到現前還在造業。我們學佛能往生嗎?能。生到哪裡?生到畜生、生到餓鬼、生到地獄,那裡去往生了,不是極樂世界。我們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糊裡糊塗過一輩子,糊裡糊塗墮三惡道。什麼時候才清醒?那要論劫數算。你吃盡了苦頭,受盡了折磨,有一天你會醒過來。為什麼?阿賴耶識裡有佛種子,你就會清醒過來。這是這一生不能得度,種子下去了,來生後世。李老師講的要長劫輪迴,時間是論劫數的,然後才能得度。

  現在真想得度,得放下。要堅定信心,決定不受外界動搖。像鍋漏匠那種信心、修無師那種信心,就一句佛號,其他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想,外面境界什麼樣的誘惑,他都如如不動,他像個木頭人一樣,像個傻子一樣。傻人有傻福,他成功了,到走的時候瑞相殊勝稀有,我們才會讚歎他;他活在世間的時候,瞧不起他。瞧不起,正是替他消業障。我瞧不起他,他尊重我,他尊重我是感恩,為什麼?我替他消業障。由此可知,真正的學問,真正的佛法,他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眼沒看見,有耳沒聽到。你看他日常生活,他在表法,表什麼法?真信、真願、真念佛,他表這個法。「今法藏菩薩所具殊勝之願力,無能及者,是故號為大願王。」

  『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下面還有三個,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合稱為五力。五力從哪裡來的?從五根來的。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那叫五根。「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故名為力。」我們先說根。沒根,因為我們現在沒根,所以力談不上,沒有力怎麼能成就?我們的信有沒有根?根是什麼意思?堅固不拔,叫根深蒂固,信有根,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真有根。我們今天有信,信沒有根。為什麼?很容易動搖,很容易變心。學佛的同學,特別是修淨土同學,聽說別的法門好,成就比這個還容易、還快,馬上就變心,把念佛法門丟掉,去搞別的。這種人很多,有很多同學告訴我。我跟他講,這是正常現象,不足以為怪。為什麼?凡夫,貪瞋痴慢疑,煩惱重,念佛念了這麼多年,看到沒效果,能不懷疑嗎?為什麼沒有效果的原因他不知道,聽經聽得少。也有聽了不少年,雖然聽了不少年,沒聽懂。什麼原因?就像章嘉大師所說的,心浮氣躁,他怎麼會懂?心浮氣躁從哪裡看?你只稍稍留意一下,讚歎幾句,他得意洋洋,好歡喜;毀謗他幾句,脾氣馬上就上來,這就是心浮氣躁表現出來了。心浮氣躁不能夠戒掉,他怎麼會聽得懂經?

  我跟諸位講過很多遍,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跟他老人家說話不多,兩個小時只幾句話,十幾句、二十幾句很多了。你心不真正靜下來,他不給你說。這給我的教育很深,這真沉得住氣,真能有耐心,忍辱波羅蜜。《金剛經》佛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法是說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得成於忍,不能忍怎麼行?所以一定要心平氣和,具足誠信,老師才給你講。他要看到你還有一點浮躁的習氣,他很慈悲,他等。等的時候,就是叫你放下,就是叫你平息萬緣,心裡不要有雜念、不要有妄想。真正到心平氣和,注意力集中,他就給你講。現在要像章嘉大師的方法接眾,大家都跑掉了,沒人來聽,太嚴格了。可是真有好處,真得利益。

  老師真正慈悲,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一次沒去,沒告訴他,他會讓他的副官打電話給我,問我,怎麼這個禮拜天沒來?是不是生病,還是有什麼事情?這樣關心,我們就不能不去,要不能去,要先跟他告假。這個是什麼?他的攝受,讓你自動自發,不能缺課,知道老人非常愛護我們,不去對不起他。我們從這裡學會攝受人。但是人很難。我這一生遇到三個好老師,感恩父母,小時候訓練的,知道恭敬,知道誠實,有這麼一點基礎,別人見到面才願意教你,所謂孺子可教,知道尊師重道。尊師是為重道,重道必定尊師,否則那個重道是假的,不是真的。

  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不能不具足。五根增長,下面,「《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它就有力了。信根增長,有力了,你信願持名,你才能守得住,不會動搖。無論看到什麼人修什麼法門,歡喜讚歎,自己學不學?不學。我這一生就學這一個法門,不動,這叫信根有力。久久就得利益,什麼利益?清淨心現前。自己知道,妄念少了,雜念少了,自自然然這個心專一,外緣該斷的統統斷了。現在外緣最麻煩的,手機,這個東西干擾力量太大了。我手機不要了,跟一些緣斷掉了。房子裡裝的有電話,真正有事情,你找我,可以,我也不拒絕。不再用手機了,這就不受這個干擾。

  任何法門,我都讚歎,我都歡喜,都是佛說的。可是我就選擇這一個法門專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能夠往生。我不求別的,只求往生。生活,粗茶淡飯,過得去,行了。別人送我的東西,吃的穿的,聽說都很好,我也相信。我這一生沒有福報,供養大眾,這是我修福,幫助我修福,我自己還是吃得很簡單,穿得也很簡單。大眾享福,好!我來生有福報。我知道一個團體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不是臨時湊起來,生生世世,至少十世,這個緣才能成為一個集團,才能做一種事業。沒有十世的修行做不到,不是一世、二世。明瞭之後好好的修,要以忠厚待人,他刻薄待我沒關係,我接受,忠厚待他,來生就不一樣。來生這些同修,個個都是真誠、忠厚的君子,那怎麼會一樣?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到第六代才真正展開。要沒有前面五代這種真誠修行,積功累德,不可能有第六代輝煌的成就,這不可能。所以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一定要做,要懂得,不是白做的。我們在此地看到一尊佛的成就,無量劫的累積,功德才能現前。

  《法華經壽量品》裡講得不錯,釋迦跟阿彌陀佛久遠劫前是大通智勝如來的王子,他有十六個王子,阿彌陀佛是第九王子,釋迦牟尼佛是第十六王子。世世代代什麼關係?兄弟關係,同學關係,朋友關係。現在兩個人都成佛了,這示現成佛,久遠就成佛了,我們相信。所以這場論,到底是初地還是地前,這些討論都是從事上講的。好像唱戲一樣,台上講的,後台沒看到,後台全成佛,大家都一樣。所以從果向因,這句話講得好。從因到果是新成就的,從果向因,他是來表演的,舞台表演,不是真的。但是這種表演是真正利益眾生,讓眾生看到,明白了,回頭是岸,不再造業,不再搞輪迴。佛菩薩住世全憑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住世;感盡了,應就沒有了,他就走了。他們得的是大自在,我們是隨著業力在變遷。

  真正懂得五根五力非常強大,過去生中修行不足的地方,有辦法在這一生當中統統把它補完,我們這一生成就了。勇猛心、精進心,決定不受外頭境界動搖。相信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用念力養活自己,解決一切疑難雜症,不靠外力。我們的念力比什麼都殊勝,比什麼都強大,什麼原因造成?阿彌陀佛。這個念力不得了,世出世間法沒有能夠相比的,沒有能夠超過這個念力的,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還去想東想西?錯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阿彌陀佛更殊勝。我們這部經學了十幾遍,對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應付自己生活,應付自己工作,應付外面的境界,全是一句阿彌陀佛,統統能達到究竟圓滿,沒有懷疑。這總得要知道,也得向古大德看齊。

  我們的功夫能破諸邪念。科學家告訴我們念力的祕密,能量不可思議,念力確確實實能破邪念。「天魔外道不能沮壞」,不能沮壞你,不能傷害你,也不能障礙你。「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三界的惑就是見思煩惱。思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見惑,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叫做成見,成見是自以為是,邪見。這個東西都是來自本身的障礙,你有智慧,你就能破三界諸惑。千經萬論,最後都歸結到《無量壽》。古大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諸法總歸《華嚴》,《華嚴》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歸《無量壽》。所以《無量壽經》,真正的第一經。前面我們讀的,古大德說得很好,《華嚴》雖然說第一,沒有看到修《華嚴》證果的,沒看到。這個經,依照這個經、法門修行,往生的人,我們看到很多。所以三種真實,單從真實利益來說,這個經第一,講真實之際、真實智慧,諸大乘經是平等的。單單講利益,沒有任何一個法門、沒有任何一個經典能跟此相比。我們在這上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的信力、念力,這個五根就變成五力,牢不可拔,這一生決定成就,沒有絲毫疑惑。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