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九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八十三頁,第六行當中從第九看起:

  「九、塚間坐」。我們這有一份參考資料,塚是墳墓,常常打坐、參禪,或者是念佛,在墳墓底下去坐。這也就是印光大師在自己小佛堂裡面,常常懸掛著一個死字,意思相同。常常想到死,這個資料裡面舉的例子都很好,「謂無常苦空之觀,是佛法之初門,能令厭離三界。比丘住於塚間,常見死屍,臭爛狼籍,火燒鳥啄,則無常不淨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塚間坐為頭陀行也。」這常常見到死人,常常見到枯骨,對於修道的人帶來深度的警惕,這是一樁好事情。因為佛法入門要看破身相,五種見惑裡頭第一個要破身見,不要執著我。能常作如是觀,對於我執自然就淡薄,念佛的人對於念佛就會很認真,求往生的心會很切,這個對於修行人有很大的好處。所以這個是屬於無常不淨觀,無論修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要從這個地方入門,無我。再就是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讓我們迷在六道裡頭,以為這是真的。其實全是假的,全錯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學佛終極的目標,不是求人天福報,是求了生死出三界,這才是真正學佛人。六道生死輪迴很麻煩,細心去觀察,應當厭離,不再搞這些事情,要把它捨棄。念佛終極的目標是要成佛,成佛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顯發圓滿的性德,性德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才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回歸自性,無論怎麼做,說實在話,都叫造業。三善業,三善道受生;三惡業,則是三惡道受生,出不了六道。所以這個不是佛法,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是善惡二邊都捨掉。捨掉是不是落空?不是的。佛教給我們斷惡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沒有這個念頭。大乘教我們三輪體空,三輪第一個是無我相,這是最根本的,沒有我,第二個沒有人相,第三個所修的善法不著所修善法之相,你的心才清淨。

  淨宗的學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人我是非,比三輪體空容易修,容易成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完成佛道。到那邊去是學習,親近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到那邊去?在這個世界我們壽命太短,佛法廣大沒有邊際,我們不可能學習很多,達不到目標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問題在這個地方。到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是無量壽,你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完成道業。在這個世間我們想修學,沒有善知識,好老師找不到,好的道場找不到,這個就是學佛的緣不具足,很難成就。極樂世界道場殊勝,老師殊勝,同參道友殊勝,很容易成就。為了這些原因,我們才真正發心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不是貪圖名聞利養,那個地方沒有,無非是斷煩惱、消業障、成佛道而已。所以常常想著死是好事情,為什麼?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真正能放得下。

  第十,「樹下坐:謂比丘於塚間不得道者,當至樹下,思惟求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生時在樹下,他跟樹非常有緣分,成道在菩提樹下,講經教學經常在樹下,最後圓寂在雙樹林,還是在樹下。釋迦牟尼佛一生不離樹,樹也有表法,要懂得這個意思。樹有根、有本、有幹、有枝、有葉、有花、有果,它圓滿,一樣不缺。坐在樹下要常常想,樹的根是什麼?是孝道,沒有孝就沒有根。釋迦牟尼佛出家了,成佛了,母親因為有這麼一個好的兒子,生這麼好的兒子,福報大,所以他出生七天,母親就到忉利天去了,人間沒這麼大的福報,到忉利天去享福,他的姨母把他帶大的,就他母親的妹妹,這是根。佛成佛道之後,度他的父親,勸父王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孝,報恩!樹有本,本是主幹,從根生的這是本。本是什麼?本代表老師,就是淨業三福裡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法跟中國儒道都講師承,沒有老師能成就的,在經上常說,威音王之前可以,威音王之後不可以。這是講師承的重要。

  我們今天師承真的發生問題了,為什麼會發生問題?孝道出問題了。今天小孩不知道孝順父母,你要教他,他會提出很多問題來,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為什麼要尊敬老師?這都是受科學的影響,科學教人懷疑。對於父母師長還懷疑,他怎麼能有成就?所以這是教育從根本上出了問題,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教孝、教敬,要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不做出樣子來給人看,你怎麼講都沒有用,別人都不相信。我們父母老師都不在了,唯一能做到的,常常感念父母師長之恩。實在不得已,將父母師長的遺像供在講堂,念茲在茲,就如同老師、父母在面前一樣,聽我做報告,看我學習。我們能有一點成就,能把自己的心行傳遞給下一代,下一代能不能接受,關係他自己修學的成敗。他能接受,他會受感動,他就會有很好的成就。成就超過老師、超過父母,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謂後來居上,那個根本要厚。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退轉,是一代不如一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出在根本。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盡這一點孝道,孝親尊師,跟我們老師父母比,比不上。他們在世的時候,是真正做到了,我們沒做到。懂得之後,心嚮往之,但是父母師長不在了。我這一生都過著流浪的生活,十四歲離開父母,做流亡學生。抗戰勝利之後,遇到解放戰爭,我一個人到台灣,家裡有母親、有弟弟,斷絕信息三十六年,常常想念,沒有法子盡孝。一九八0年代聯繫上了,知道還在,非常安慰。我們在海外,也只能每個月寄一點供養,幫助他們家庭生活。跟母親見面,離別三十六年,母親八十歲,我在香港講經,離別之後第一次見面。

  老師的教導也是無比的恩德。老師為我開課,沒有收我學費,義務教學,每個星期天上午兩個小時,為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我才認識佛教。原本有很嚴重錯誤觀念,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碰都不想碰它。沒有想到老師告訴我,佛是哲學,特別介紹給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學哲學要向他學習,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師善巧方便,我細心觀察他,他是不是真的學佛?每一次進他的書房,桌上確實有佛經。他真學,真用功,我們比不上。他對經典裡面的句子,很長的一段經文他都能背,我還比不上,真下了功夫。所以,我們聽他的話,再觀其行,信心這才建立,才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樣好東西。

  有根、有本,後面我們去想,從本去生幹,從幹生枝,從枝生葉。現在佛的這棵樹是禿樹,樹葉花果統統沒有。佛經上常講的正法久住,我們就有使命。這個使命感非常重,不是為個人,也不是為佛教,是為苦難眾生,眾生真正能遇到了,會得度。得度,簡單的說,他真正能夠離苦得樂。我們的一生,可以說一生非常辛苦,但有沒有樂趣?有樂趣。樂在哪裡?樂在佛法的薰陶,這個是一般人見不到的。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所仰慕的孔顏之樂,孔子、顏回物質生活都很差。孔子是個平民,讀書人,不從事於生產事業。他生活從哪來?教學,學生對老師一點供養。學生裡面富有的不多,清寒的多,所以他的生活不富裕。顏回是最差的,佛法講沒有福報,三餐飯都有困難,夫子說他「簞食瓢飲,居陋巷」。孔子口裡說的,這樣的生活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可是顏回過這種生活也不改其樂,他每天很快樂,沒有看到他愁眉苦臉。這什麼?這樂在道上。換句話說,物質生活雖然貧窮,精神生活豐富,他自己沒有感覺到自己苦。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佛法,釋迦牟尼佛,他有富貴他不享,王位,人家不要了、放棄了,宮廷裡面那種豐盛的生活也不要了,去過苦行僧的生活。經常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去過這種生活,過了一輩子,沒有一天不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兩句話形容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比孔顏生活那個快樂高,這是位世出世間的聖人。所以佛一個人培育那麼多的學生,學生真學佛,佛是最好的榜樣,真學、真幹,一代傳一代,形成影響全世界、影響往後一萬二千年神聖的教育。

  我們有緣,加入了這個團體。加入這個團體,認真學習,對這個團體有貢獻,這有功;如果是不認真學習,違背釋迦牟尼佛教誨,那叫造孽,那叫毀壞僧團,經上講得很清楚,果報都是地獄。兩種人都多,維繫正法的人不少,毀壞僧團的人也不少,這個當年在世就看到了。當年在世,出家毀謗出家人,提婆達多,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在家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人非常聰明。出家之後,他心裡常常想著,他不比釋迦牟尼佛差,如何把釋迦牟尼佛拉下來,自己去作佛。背師叛道,他沒做成功,生身下地獄!真的,那個罪太重,地裂開了,他墮下去了。雖然墮地獄,實際上他對於佛教還是有貢獻,這個貢獻是反面的,那完全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沒有受他的影響,反而提升境界,這就是好事。但是他是用惡念惡行做的好事,不是好人,他做的是壞事,好人他做的是好事。所以雖然墮無間地獄,釋迦牟尼佛說,他在地獄裡過的生活像忉利天一樣,我們很難想像。

  我們看過前面第一個,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號稱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就是憍陳如的前世,歌利王把他分屍、把他凌遲處死。這是對誰?對一個快要成佛的菩薩,這樣的狠毒,殺他。忍辱仙人一絲毫怨恨都沒有,真的反而感謝,感謝什麼?感謝他這次來的考試,忍辱波羅蜜畢業了,圓滿了。圓滿,提前成佛。他是用最不善的心、不善的行為,但是幫了忍辱仙人的大忙,讓忍辱仙人忍辱波羅蜜圓滿。所以當時忍辱仙人告訴他,我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度他,憍陳如尊者。所以你看對什麼人,惡意對真正修行的人,自己是有果報、惡報,但是這個人能夠忍辱,你雖然在惡道,惡道裡頭還是享福,不是跟其他的惡道人一樣受這些罪報,沒有。果報不可思議!要看人,要看事,要看因,要看果,要看緣。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可以說一句話就斷定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一點都不假。歌利王是好人,提婆達多做的是好事,都能夠令人看到、聽到了,開悟,成就自己,也成就了別人。惡意待人,傷害別人,別人沒有惡意回報,還感謝你幫助他提升境界,作惡的人要是真正知道了,他心會生慚愧心,他會反省他自己的事情做錯了,這就是回頭是岸。所以佛為什麼跟樹結這些緣,一生沒離開樹,為世間建立正法,就是樹立正法,希望這個樹能成林,久住世間,教化眾生,它是表法的。所以,「有如是因緣,是故比丘如佛所行,當樹下坐,為頭陀行也。」

  第十一個,「露地坐:謂比丘在樹下坐,如住半舍,蔭覆涼樂,故生愛著;又慮雨漏濕冷,鳥屎汙身,毒蟲所擾,於是思惟露地而坐,隨意快樂,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為頭陀行。」在露天之地打坐,只鋪一點生草,找一點生草墊在下面,這個就是露地坐;對於樹下的陰涼不生貪愛,沒有污染。而且佛規定,樹下只能坐一個晚上。這大樹不錯,每天都在那裡坐,就生貪愛,所以規定是樹下一宿。第二天,第二天找別的樹,不能在這個樹底下,決定不能讓你生貪愛的心。佛弟子們人人都能遵守,在樹林裡面住,每天在樹下,不同的樹下,都是幫助你提升境界,斷煩惱,消業障。

  第十二,「但坐不臥:謂比丘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比丘常當安坐,脅不至席,為頭陀行也。」所以佛的像,我們看到的多半都是坐像。佛有沒有臥像?有。有沒有站的像?有。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石窟裡頭有臥佛。臥佛是什麼時候?佛入般涅槃,是右脅而臥走的。以坐的像最多,這都是表法的意思。石窟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它的石窟保存得好,二千六百年沒有被破壞,保存那麼完整,讓我們看到肅然起敬。所以學佛要年少,少年養成這個習慣很容易,中年出家就很困難,沒有受過這個基礎的訓練,從小沒有把筋骨鍛鍊柔軟,長坐就受不了。

  現在修學,有些人發心出家,我遇到了,我就勸他不要出家,出家反而不容易修行。為什麼?寺院庵堂有規矩,你必須要遵守,你要不遵守,做你自己的,別人就把你趕走,你就會生煩惱。這是什麼?時代不一樣了。為什麼印光大師不給人剃度?這個道理很深。印祖最擔心的是你不能如法,修得不如法,修得不如法將來墮三途,剃一個就是送一個到三途,不忍心這麼做法,非常有道理。人家來找我剃度,我敢保證他一生修學能如法嗎?不起貪瞋痴慢,不造罪業嗎?不能保證。自己又沒有道場,也沒有僧團,一個人不管怎麼修,什麼果報自己承受,不牽累別人;剃度,那你得要負責任,這個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說到這個地方,這是前天七號,我收到一個文件,是澳洲的,有一個心靈法門,聽說很流行,我不知道。它是澳洲有一個組織,這個組織我知道,但是這個心靈法門我不知道。澳洲有個華人團體「澳洲華人佛教協會」,我在澳洲的時候跟他們見過面,但是這個團體不知道,我跟他們也不常常往來,離開澳洲也久了。他們曾經辦過一次西藏之旅,邀請我,我沒有參加,有這麼一個活動。但是那次我幫助他們,送他們這些盲人的醫療器材,治白內障的,我記得我好像捐助六十多萬澳幣,這在國內做過這個事情,都忘掉了。這個是心靈法門,我不知道,他說是我支持的,沒有這回事情,我完全不曉得。我跟他們見過一、二次面,他說他有拿到我的照片,這是很普通的事情,我們這個出家人,人家來了,要跟我照一張照片,能拒絕他嗎?所以照片不能算數。尤其是現在照片在網路上都能找到,做一個假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是難事。所以諸位不要看到照片,不要看到我給他題幾個字、送幾個字,我們就有很深的關係,沒有,根本不認識。我跟他照過的忘掉了,送他幾個字也忘掉,乾乾淨淨。如果拿著這個說是我支持他怎麼樣,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位如果遇到這些事情,打電話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來印證,這個地方就給你講了,我們跟這個有沒有往來,知不知道這個事情,你就完全知道了。

  現在這些事情,我相信很多,比從前更多。早年宗教局長葉小文到香港來訪問,他就找我。我到旅館陪他早餐,他就告訴我,他說法師,國內有很多人假冒你的名義在幹壞事,你都不知道。我說,我真的是不知道。他說,這沒有關係,我們曉得,我們來處理。我說,那就謝謝你了。國內的事情,國內宗教部門去管。譬如前幾天我聽說,也是在國內,居士剃度,沒有法師,居士給居士剃度,拿著我的名義,你說冤不冤枉?這人我真的不認識,也可能到香港來訪問,見了一次面。這個是破壞佛教形象,這個做法是墮阿鼻地獄,怎麼敢做這種事情?這樁事情,國內佛協、宗教局一定要干預,這個對國家有傷害、對人民有傷害,將來出家,真的出家、假的出家就分不出來,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所以他們來問我,要我好像來說幾句話。我說沒有必要,這時我要說話,這是我干涉中國的佛教,我不干涉它,這是他們的事情,這是佛協的事情、是宗教局的事情,這不是我的事情。我們現在沒有住在國內,所以我什麼話不說,這說到這裡,順便提起來,這不如法。這些居士們,不要逞一時高興,造下地獄的罪業,這個不值得。還有你們去參加剃度的,你們被他剃度,將來都送進阿鼻地獄,不是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決定不會收你,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是至誠心。為什麼?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的體就是至誠心。至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這樣的心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無論出家不出家,決定生淨土。你發心出家,現個比丘相,為什麼?是不是為招搖撞騙,騙取信徒的財物?如果不是招搖撞騙的話,你剃頭幹什麼?古人剃頭,真的是找高僧大德,是求道的。現在居然不需要法師,居士跟居士就可以剃度,這成什麼話?聞所未聞。所以希望真正佛門弟子要依照經教,不能不讀經,不讀經你就是迷信,經教上一定要下功夫。印光大師說得好,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有經教做基礎,離開經教,你是盲修瞎練,你不會成就。淨宗不例外,淨土有五經一論,至少要依止一種,一生不能改變,你才會有成就。

  這個十二種都稱之為頭陀,就是苦行。古時候出家人都養成習慣,所以這個生活他們過得很自在。頭陀行,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所以「迦葉年老」,年歲大了,「不捨頭陀」,他還是每天照做。「佛憫其衰,勸命休息」,年歲大了,佛勸他,你不必修頭陀行,不要修這個苦行,多多注重身體。「迦葉頭陀如故」,他一生沒有改。所以釋迦佛讚歎他,「深讚云:有頭陀行,我法久存。故云頭陀第一。」世尊最後的遺教,佛滅度之後,阿難問,佛在,我們依佛為師,佛不在了,我們依誰為老師?佛教大家,「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能持戒、能吃苦,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這才能成就。能持戒、能吃苦,你才能真正斷煩惱、消業障。不能持戒、不能吃苦的,自自然然會生起我慢,會生起情執,這兩樣東西是罪的根本。一切罪孽,根就是情執跟傲慢,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孝親跟尊師,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佛對於惡法的根防範得很嚴,佛自己做到了,持戒、苦行,自己做到了,做出榜樣給後人看。

  底下這一段,「尤應深省者」,尤其應該深深去省悟,「大迦葉尊者,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禪在像法時期非常盛行,像法正好在中國,一千年。達摩祖師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他到中國來了,成為中國的初祖,在印度的初祖是大迦葉尊者。下面把經文裡頭的證據說出來,「《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第三卷」,有這一段話,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傳法給大迦葉,成為禪宗初祖。「梵王至靈山」,大梵天王到靈鷲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以這個花供養佛,「捨身為座」,大梵天王把腰躬在地下,讓佛坐在他背上,這是最恭敬的供養,「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就是大梵天王供養的缽羅花,拿著這個花給大家看,拿在手上。「人天百萬,悉皆罔措」,大家不曉得佛的意思。佛這個花給大家看,在手上搖一搖,什麼意思,沒有人懂。這個時候,「獨有金色頭陀」,金色頭陀就是大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在這看到佛拈花他笑了,懂得佛的意思,「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這花就給摩訶迦葉。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出在這個地方。這是佛傳法給大迦葉尊者,傳的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此即世傳之拈花公案。世尊傳心於迦葉,為禪宗初祖,迦葉再傳於阿難」,阿難是二祖,迦葉傳禪宗,阿難傳教下。宗門是講以心印心,沒有文字,也沒有言語,這個法門只有上上根人有分,上中下都沒分。達摩到中國來,也就傳一個,慧可,慧可傳僧璨,都是一個傳一個。傳到惠能,惠能傳了四十三個人,以後不傳衣缽了,只傳法,不傳衣缽。惠能的確是很特殊,惠能大師之前沒有這麼盛,惠能大師以後,世世代代都沒有辦法超過他,只能傳二、三個人而已,甚至於一生一個傳人都沒有,這種情形都很常見。他列在這個地方,代表什麼?表禪淨不二。這個經是講淨土的,有大迦葉在座,他表禪宗的,禪淨不二。第五位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等』,後面還有很多,都不說了,都省略掉。『阿難』是啟教的宗師,傳佛的宗是迦葉,傳佛的教是阿難。教就是言語教學,四十九年的教學,阿難承傳了。唐宋這兩種譯本都作「阿難陀」,「略稱阿難」。「阿難」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慶喜、歡喜,有無染的意思。他是「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淨飯王,他四個兄弟,每一個兄弟都生兩個兒子,所以他們堂兄弟有八個人。「生於佛成道日」,那我們就知道,這是最小的,釋迦牟尼佛是老大,堂兄弟八個人,釋迦是老大,世尊三十歲成道,那就是阿難比世尊小三十歲。「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這個阿難的名字是淨飯王給他起的。這一天正好釋迦示現成佛,消息傳來,非常歡喜,又碰到白飯王生個兒子,就用歡喜這個名字。「又尊者端正清淨」,阿難的相貌非常好,佛有三十二相,阿難有三十相,「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確實這個小孩從小到大,見他的人沒有不歡喜的,當然這都是有來歷的,大權示現。

  「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阿難二十五歲出家,釋迦牟尼佛五十五歲,又十年做佛的侍者。佛壽五十五歲的時候,阿難二十五歲,阿難二十五歲出家,又十年做佛的侍者,阿難三十五歲。佛到天宮為母親說法,講《地藏經》,到龍宮接受大龍菩薩的禮請,佛都帶著阿難去了,阿難對於龍宮、天宮沒有絲毫貪戀,所以稱他無染。「佛壽五十五歲時,阿難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阿難的記憶力非常好,一遍聽了之後是永遠不會忘記,所以以後結集經藏,大家推選他來複講。複講,我們知道,不一定是把釋迦牟尼佛的話完全重複講一遍,那個時間太長了,結集經藏的時間沒有那麼長。那我們就曉得,阿難複講的是世尊所說的提綱,重要的這些綱領,瑣碎的話就不提了。但是句句字字是佛說的,阿難沒有增減一個字,可以省略,不能增加,忠於結集經藏。《涅槃經》說,「阿難多聞士」,就是他是多聞第一,十大弟子多聞第一。「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

  「等者,魏譯」,這是《無量壽經》,在中國、日本、韓國,所有學《無量壽經》的人都用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是三國時代魏國人,曹魏,所以稱為魏譯。魏譯這個上首,一共是三十一個人,現在只用了五個。「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難等,以概其餘。」這五個人在這部經上做為表法非常明顯,而且表法的義趣具足,所以其他的可以省略了。

  底下是,『而為上首』。上首,「今稱首座為上首」。叢林裡面有一個職位,叫首座和尚。叢林是中國人創辦的,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是私塾的方式,沒有組織,跟孔子教學一樣。但是叢林是正規學校方式來教學,所以這是佛教裡面的一次大的革命性的行為,把私塾教學的方式變成學校,那就是佛教大學。叢林的主席,和尚就是校長,方丈、住持是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管教學的;維那是管秩序的,現在稱為訓導長,那就是維那;管總務的,佛門稱之為監院、當家師,現在學校裡的總務長。這個職責完全相同,只是稱呼不一樣。所以中國在唐朝時候,這是百丈、馬祖,「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跟百丈是師兄弟,是第八代,就是惠能的徒孫,他們兩個人興起的。興起有原因,看到佛門教學,修行人鬆懈,學的人有,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不多,所以要把它制度化。制度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依眾靠眾,就是集體在一起修行,互相監督,你就不能偷懶了。這個意思很好,這是中國佛教的形式,叢林。過去方老師給我講過好幾次,說佛教要復興,必須要恢復叢林制度,不恢復叢林制度,佛教沒有復興的希望。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回歸教育。百丈清規,諸位細細看看,那是個非常完整大學的構想,在那個時候真正做到了,很好的制度。這些資料都在《大藏經》裡頭,保存很完整,今天要辦佛教大學,一定要以這個為底本,章程、制度要依這個為本,再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的需要,再加以修訂,就可以了。這有根,有根有本。自己要想建立一個就有問題,是個大學,人家也承認你,裡面培養不出真正修行開悟的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每部經譯經人列上首人數不一樣。「例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是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跟鳩摩羅什是同一個梵文原本,翻譯不一樣。「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等四人為上首」,玄奘大師翻的。「今經則憍陳如等五人為上首,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上首裡頭最尊貴的,最為人尊敬稱讚的,叫大上首。

  「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句」,這個句子,「本為菩薩歎德」,這個句子不但在這個經上有,其他大乘經上也有。「《密跡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密跡金剛力士經》上有。「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以讚聲聞。正表此等常隨聖眾,本法身大士,隱本垂跡,或他方聖眾,助佛宏化,為影響眾。」這裡頭含的意思很深,因為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通常在一切經裡是讚歎菩薩的,而且菩薩裡頭有德行,為一切菩薩所尊重的,才稱為大聖,經上講菩薩摩訶薩。用這個標準說,這個大聖是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三賢只稱菩薩、稱聖人,不稱大聖;初地以上到等覺,這十一地,稱之為大聖,大乘教裡頭通稱的。

  這個地方是比丘眾,用大聖來讚歎他們,他們這些證阿羅漢的人,阿難尊者是初果,也在大聖之列,這不可思議。所以說這些常隨聖眾,那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本法身大士」,認真說他們這些人,個個都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隱本垂跡」,他把他的本來面目藏起來,示現為阿羅漢,示現為比丘,來什麼?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不是真的阿羅漢,也不是真的比丘,他們全是大菩薩。「或者他方聖眾」,別的世界裡面佛、菩薩,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他們來幫助,示現為聲聞,示現為弟子,幫助佛教化眾生,「助佛弘化」,來做影響眾。佛講經教學,他們來做榜樣,你看,佛所說的他們都做到了。

  「一切大聖,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究竟菩提,這等覺以上,等覺、妙覺這是究竟菩提。「神通已達者,示權跡,遊戲神通來此土故。」是世尊唱這台戲,他唱主角,這些人來唱配角。台上是有分別,有高下分別,在幕後,可能配角是主角的老師,老師來唱配角。這就叫做「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對於這些人決定不能小看,他們真的是大權示現,神通已達。「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我世尊開顯淨土法門也。」讓我們了解他們真實面目,讓我們了解佛法裡頭平等。佛法教化眾生一個目的,無論什麼身分,哪一個人來當主都好,人人可以做主,人人可以做伴,主伴圓融。決定沒有爭執的,沒有說搶著的,沒有,佛法裡頭沒有這個,那是世間人才有,佛法裡頭怎麼可能有!

  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一切諸佛都可以建立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建立?有一個就行了,何必還要再找麻煩?我這邊學不成的學生,統統送到極樂世界去,彌陀所教的就是我教的。所以一切佛都用的是平等心,沒有高下。稱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那是接引十方一切眾生的話,把阿彌陀佛提得特別高,讓大家對阿彌陀佛生起恭敬心,認真跟他學習,用意在此地。佛跟佛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統統都是為眾生想,根本就沒有替自己想的,這種理跟事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在一起還爭名逐利,這個與佛法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哪來的名利?萬法皆空,名利在什麼地方?這一定要知道,你才真正能達到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清淨平等覺是佛菩薩的心,法身菩薩。有絲毫不清淨,實報土去不了,清淨平等覺是實報土的菩薩。你還有污染,你還有不平,你還有迷惑,懷疑就是迷惑,有絲毫的迷惑,見不了性。見不了性,最高在四聖法界,也就是說你出不了十法界,你能夠出離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所以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叫三乘,出不了十法界。必須把無明斷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你才離開十法界,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個一點都不假。我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受其害,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往生就是究竟圓滿。雖然講帶業往生,總是希望自己帶的業愈少愈好,為什麼?往生愈有把握,品位提升了。

  極樂世界實在講,老師是最大的恩人,大恩大德,到哪裡去找這個大恩德的人?他以無量劫修行的功德,五劫參訪諸佛剎土成就的四十八願,來加持你,讓你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如果要感恩,能不聽話嗎?這經教上所講的,我不認真修學嗎?不認真修學,不知道彌陀恩德;不認真修學,就對不起阿彌陀佛。那個臨終懺悔往生的,是一生沒有機會聞到這個法門,沒有機會讀到這個經典,那另當別論。臨終能夠懺悔發願往生,經上講了,不是凡人,他們那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在臨終這個時候,突然有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無量諸佛加持他,讓他一下省悟過來,他就接受,他就發心,他就肯念,這才能講得通。我們在生前能夠遇到、能夠聽到,大幸,太幸運了,這哪裡是凡人?所以這個地方講,「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佛教化的。

  後面做了個總結,「綜上五聖」,前面這五位尊者,「了本際,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本際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生不滅,所以用久遠的本際。他列在首,同時代表世尊示現教學,最初跟五比丘講四諦法,他聽了證阿羅漢果,是第一個證果的弟子,代表第一弟子。「身子」,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這裡說了五種智慧,這五種智慧到後面經文會細講。第一個佛智,就是一切種智,謂之佛智。這五種智都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人人都有,個個不無。現在為什麼不現?並沒有丟掉,是迷了,迷失了,迷了自性,原因在此地。怎麼迷的?起心動念就迷了;分別,迷得更深;執著,那就迷得極深,太深了。這三大類的煩惱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住了。

  所以早年我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叫我們很快契入佛境界?我提出這個問題,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開示。我們對看了半個多小時,他一句話不說。十幾年之後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看著我?我年輕,心浮氣躁,問得好,講沒用,你聽了耳邊風,一定要等你把心浮氣躁這個心態放下,有幾分誠敬心出來,才給你講。印祖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沒有誠敬心,老師給你講再多,不得利益。我們才知道這麼重要!你得多少,不是老師教多少,是你能領悟多少。老師點一點,你全悟了,那是什麼人?六祖惠能。什麼道理?真誠到極處。我們真誠到極處,也行,就是沒辦法達到那種真誠。所以老師等我們有幾分誠敬心,你才得幾分利益,才給你說,不是一問,馬上就答覆你。等了半個多小時,說一個字,有。我們的精神提起來,有,趕快豎起耳朵來聽,這又不行了。你看,受不了,說個有字,你就又定不住,又等了六、七分鐘。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接受這樣的教學方法,每一次一、二個小時,說話沒有幾句,都在定中。那個氛圍真好,這叫磁場太好了,在那個磁場真的是高等的享受。方老師說學佛是最高的享受,在那個磁場裡才真叫最高的享受。教給我「看破放下」。你看,就這麼簡單。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定功。放下執著,一切法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你就得正覺,正覺是阿羅漢;你能放下分別,你就證菩薩果位,正等正覺;你能放下無明,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經上常說。我們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就是!佛法不難。惠能大師能在一句話上放下,他就成佛了。他是妄想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這叫頓捨、頓修、頓悟、頓證,沒有時差在裡頭,沒有,這叫上上根人。上根人都做不到。上根人一般說,大概總得三年五載,他放下了,這都不錯的。十年、二十年放下的,三十年、四十年放下的,都有,這《五燈會元》裡頭有,《景德傳燈錄》裡頭也有。所以禪了不起,在中國這一千多年,從達摩祖師來這一千多年,大徹大悟的人,從《五燈會元》、《傳燈錄》裡面的記載,大概有三千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代沒有了。黃念老告訴我,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禪,告訴我,在上一代還有得禪定的,沒有開悟的。虛雲老和尚得禪定,沒有到初禪,他要到初禪,他就生色界天去了,虛雲老和尚是生兜率天,還好,內院,算是有成就,彌勒菩薩道場,這叫修彌勒淨土。這個時代,沒聽說了。所以念老告訴我,他學密,他是金剛上師,密裡頭不能成就了,禪裡頭不能成就了,唯一能成就的就是念佛往生淨土,沒有第二個方法。所以他自己為我們示現,這一部《大經解》完成之後,他的任務了了,自己念佛求生淨土,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走了,為我們做示現,為我們做證明。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