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七七集)  2014/1/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7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七十九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從「忍辱」:

  「忍辱者,忍度。精進者,進度」。六波羅蜜裡頭以布施跟忍辱是關鍵,布施是修福,忍辱是成就,修福不能忍,福報都漏掉了。佛門常講,火燒功德林,你看,你修了很多功德,一發脾氣,這一把火把功德全燒掉了,很可惜。如果要問修積功德,你這一生修多少功德,要從哪裡算起?從你上一次發完脾氣之後,到現在沒發脾氣,這功德。那一生呢?在臨終之前,什麼時候沒有發過脾氣,這就當功德;如果臨終發了脾氣,功德就完了。瞋恚之火非常可怕!地獄為什麼是一片火海?地獄是瞋恚造成的。貪心墮餓鬼,愚痴墮畜生,瞋恚墮地獄,地獄相縱然是寒冰地獄,你看起來也是一片火海,這就說明什麼?它是從嫉妒裡面變現出來的,人要沒有瞋恚心就不會有地獄。所以,六道不是真的,六道是貪瞋痴變現出來的,人要把貪瞋痴都斷掉了,六道就沒有了。

  這三個都很難斷,這三個在佛法裡叫三毒煩惱,所有一切煩惱都從它生的。嫉妒從瞋恚生的,愛欲從貪生的,愚痴生的最多,最嚴重的是懷疑,沒有信心,這就是愚痴。今天這個世界有幾個人有信心?愚痴所感的災難是風災,所以最近這些年,地球上出現很不可思議的風災,過去沒有過的,龍捲風、颶風。風災過去之後,所有一切建築物幾乎都被破壞,連電線桿都吹斷。貪瞋痴造成的,貪是水災,海嘯,瞋恚是火災,溫度上升,火山爆發,都屬於這些。佛教導我們「息滅貪瞋痴」,用什麼息滅?「勤修戒定慧」,用戒來治貪,用定來治瞋恚,用智慧來治愚痴,戒定慧對付貪瞋痴。

  六度裡頭有忍辱,六度裡頭的忍度。無論大事、小事能夠忍耐,這個人有福報,從一般講這個人有修養,能忍受。遇到非常困難的境界,實在不能忍,我們就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一次的忍辱,經典上說,這是忍辱波羅蜜的圓滿,這樁事情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忍辱仙人坐在山洞裡修行,歌利王出去打獵,走累了,就在地上睡了一覺。侍候他的這些宮女覺得大王睡覺了,沒事情了,就四處去遊玩。發現這個洞,洞裡頭有修行人,向修行人請教問題。忍辱仙人給她們大家說法,說得正高興的時候,這個大王睡醒了,起來了,看到宮女都不在,在一個山洞旁邊。是修行人,修行人怎麼可以調戲婦女?你看,忍辱仙人蒙不白之冤!問他修什麼?修忍辱。好,修忍辱,看你能不能忍?把手砍斷、腳砍斷。能忍。有沒有怨恨?沒有怨恨。就這樣一刀一刀慢慢把他割死,到最後,臨死的時候,忍辱仙人說我沒有怨恨,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他是被歌利王誤會,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暴君,殘暴不講理,這麼一個國王。被冤枉,凌遲處死,忍辱仙人沒有怨恨、沒有報復,而且還發了個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在鹿野苑講經說法,第一個證阿羅漢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就是過去的歌利王。菩薩說話算話,兌現了。

  所以,布施固然是修福,如果三輪體空的修福,修福不著相,是功德;修福著相是福德,福德的果報在人天。如果不能忍,發脾氣,那功德沒有了,福德,善的果報變成惡的果報,不一樣了。所以忍,本來六度裡頭只翻作忍,不是忍辱,翻經的這些法師翻到這個名詞,問中國人,中國人什麼不能忍?中國人常說「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能接受。所以翻經的人就把它翻作忍辱,你們不能接受的要忍,辱要忍。忍就能保全,把前面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統統可以保全,不至於漏失掉。有忍辱才會有精進,沒有忍辱,哪來的精進?忍辱、精進是禪定的基礎,是禪定的前方便,所以這個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能得禪定,佛法常講的三昧。

  我們用在修學上,今天中午很多外地同修來訪問,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希望真正有淨宗無量壽的傳人,很多人都想來參加。能不能忍辱?忍什麼?儒釋道的三個根先要把它念背,要忍,不能忍就背不好。能背之後,還要把它變成生活,我們日常生活跟儒釋道的三個根要相應,要把這三個根做到。把《弟子規》做到,變成日常生活;《感應篇》做到,《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弟子規》是生活教育,禮義之邦的生活教育;《十善業道》是斷惡修善的教育。這個要能背。《十善業道》比較容易,重要就十條;分量多一點是《感應篇》,《感應篇》一共有一百九十幾樁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個要落實,真正成為佛經當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真正做到。然後才能學佛,進佛門來的時候統統都是善男子、善女人。進入佛門來,第一堂課上什麼?三皈、五戒,學這個。五戒的內容跟十善相同,但是前面講的是善法,不是戒,現在是戒法,戒法是遵守如來的教誡;換句話說,十善是通世間法,五戒是通世出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基礎。然後再提升到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三聚淨戒。

  忍度後面精進,進度。『齋戒』者,望西法師說,齋戒者是指的八齋戒,也叫八關齋戒。「故云一日」,八關齋戒的齋期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一日一夜受八關齋戒。「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如《寶積經》中文殊師利授記會云: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這是就事論事。《寶積經》上這段話說得好,「若有眾生」,極樂世界的眾生。「於彼國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在極樂世界修行,修多久?修「億百千歲」,百千是個單位,一百個千,一百個千是十萬,一億乘十萬。這麼長的時間,「修諸梵行」,持戒、修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叫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還不如在我們這個地方,多長的時間?「一彈指」,這一彈指這麼短的時間,「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對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生一念慈悲心,這個功德超過於彼。又何況能夠一天一夜住清淨心,這是修八關齋戒。《寶積經》上所說的,跟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個世界修行不錯,比極樂世界容易修。

  下面要給我們解釋,為什麼?這個世間難修,難修能修,特別可貴。極樂世界容易修,太容易了,那裡沒有惡,那個地方純淨純善。這個地方是娑婆的穢土,而且是五濁惡世,非常難修。所以,這邊修行一天一夜,功德超過極樂世界一百年。我們看經文:

  【所以者何。】

  為什麼?

  【彼佛國土。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

  一絲一毫的惡找不到。所以兩個地方修行,累積的功德不一樣。念老在註解裡頭引《思益經》,經上說,「若人於淨國」,淨就是淨土,阿彌陀佛的淨土,「持戒滿一劫」,持戒的功德很大,持戒什麼?滿一劫,時間是論劫算的。「此土須臾間,行慈為最勝」,在這個地方須臾間,過去我們念過,須臾間大概是半個小時,很短的時間;行慈為最勝,你能夠發慈悲心,就超過極樂世界在淨土持戒滿一劫的功德。「又云」,這是《思益經》上所說的,「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這都是指極樂世界,「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於彼作功德,未足以為奇。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都是說明極樂世界佛國土純淨純善,修行容易,進步很慢。我們這個世界五濁惡世,惡多善少,作惡很容易,行善非常困難,難能可貴。如果能夠在這個地方很短時間發心,發慈悲心,修一點善行,功德比在極樂世界要殊勝很多。我們明白這個道理。

  「八齋戒」,我們略略的介紹一下,參考資料第二頁,八關齋戒,《佛光大辭典》裡面這一條,八關齋戒條。「乃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暫時出家之學處」,學處意思就是指戒律,太虛法師有一篇開示叫《菩薩學處》。佛門裡面稱學處,這個團體他們都是持戒的,沙彌學處、比丘學處。這是對在家人,在家的佛弟子,他們不能長時間過出家人生活,過一天。「受者須一日一夜」,這一日一夜要離開家庭,要到僧團那邊去居住。僧團裡面有專門好像招待所一樣,男女眾分開的,男眾受八關齋戒在僧團,女眾受八關齋戒在比丘尼的團體,比丘尼學處。離開家庭,過一天一夜出家人的生活,學習出家人的生活。「又作長養律儀、近住律儀」,這後面都有解釋,長養功德,近住是親近出家人,跟出家人住得很近。「八戒、八支齋戒」,或者叫「八分齋戒、八戒齋、八齋戒」,都是一樣的,「八禁、八所應離」,這名稱都是一個意思,有這麼多的名稱。

  「八指持八種戒」,關就是關閉的意思,「戒有防非止惡之作用」。能持這八種戒,八條,「可防止身口意三業之惡行,便可關閉惡道之門」。「八戒中前面七支是戒,後面一支」,就是一條,「不非時食」,這條是「齋」,合起來叫「八關齋戒」。這個裡頭有七條戒,一個是齋。「此八法,佛陀制定於每月六齋日受持」,你在這個六齋日裡面選一天、選兩天,也有人六天都修。就是每個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這以中國農曆算,小月二十八及二十九,大月的時候二十九、三十,這樣算法。「佛教雖有出家與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脫為目的,更以出家為上。受持八關齋戒,令在家學佛者熏習長養出世善根,故稱長養律儀」。「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遠離家居」,離開你自己家庭,「近於僧伽或阿羅漢而住」,男眾住在僧團,寺廟,女眾住在比丘尼的道場,所以叫「近住律儀」。

  這後面還有,「八關齋戒為八種齋戒法」,這個八戒,這是補出來了,第一個「不殺生」。第二個「不偷盜」。第三個「不婬」。第四個「不妄語」。第五個「不飲酒」。第六個「不以華鬘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第六。第七「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第八,這是齋,「不非時食」,就是日中一食。「受八關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婬戒,故得稱為淨行優婆塞或淨行優婆夷」,可以稱這個名稱。

  後面這一條剛才念到的,喜樂國及安樂土。「《思益梵天所問經》: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不但沒有苦惱,連苦惱的名稱都聽不到,「於彼作功德」,在那邊修積功德,「未足以為奇」,很平常,大家都在學。反過來,「於此煩惱處」,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煩惱,「能忍不可事」,煩惱你能夠忍,而且你還教別人,「其福為最勝」,這是修真正的福報。《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也有這個說法,「我見安樂國,無量壽佛國,無苦及苦名,彼作福非奇」,不稀奇,在那個地方修福很容易。「於此煩惱處,能忍不可忍,亦教他此法,其福為最勝」,在這個世間忍人之不能忍,這個人的福報很大。「據此同部異譯之經文,可知《思益經》中的喜樂國與安樂土指的都是極樂世界」。這些是諸天為我們作證,證明這個經上講的話是正確的,證明確確實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應該要相信,不能夠懷疑。

  我們接著往下面看。這個世界雖然修積功德不容易,真正修成功了,比在極樂世界殊勝。那為什麼諸佛如來都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原因是極樂世界修行容易,這個地方修行難,成功,好;不成功,墮落太快了,一不小心就墮落三惡道,墮落到三惡道苦不堪言。所以,還是要生到極樂世界穩當、保險,為什麼?永遠沒有生死,不搞輪迴了。那我們取極樂世界難不難?不難,這個地方修善是難能可貴,只要能忍,只要肯修布施、持戒、忍辱,個個都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才真正拿到保證書。難能可貴的善要修,要發心,要發真正慈悲心,原諒一切造作惡業的眾生。特別是對自己許許多多的不利,在心裡頭都要把它一筆勾消,不要放在心上,把佛號放在心上,把求生淨土放在心上。愈是濁惡,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願心就愈切。

  我們看下面文,「又《善生經》曰: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時眾生具五滓故」。彌勒菩薩出世的時候,一百年受持齋戒,這功德很大,修一百年。但是不如,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不如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修一日一夜;就是我們修一日一夜真正的八關齋戒那個功德,等於將來彌勒下生成佛持齋戒一百年的功德。這些都是勉勵我們,難行能行,難修能修。經上講的五滓,滓是渣滓,人家不要的東西,跟濁的意思相同,五滓就是五濁,渾濁不淨,有五種法。「住劫中人壽兩萬歲已後」,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兩萬歲的時候,這個世界就不清淨,也就是有染污了。

  我們現在減到什麼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人壽百歲,八萬四千歲減到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世尊去我們三千年,再減三十歲,現在人壽七十歲。所以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能過七十歲的人不多。我們回想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還不到四十年,三十多年,當年的這些同修、道友,一半以上都不在了。那個時候每天聽我講經的有一百多人,現在聽眾裡頭,包括法師,差不多三分之二都過世了。人壽確實不長。人的壽命最短到十歲,我們現在到七十歲,一百年減一歲,還有六千年,六千年之後人的壽命最低。那個時候這個世界非常恐怖,人全都是惡人,沒有行善的,喜歡鬥爭。十歲以後,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佛在經典用這個來計算時間。

  我們看這個地方的「五濁」。第一個,「劫濁,謂至二萬歲已後見等」,看到這四種濁惡的現象開始有了,後面這四種,所以叫它做劫濁。劫是時間,時間本身沒有濁的現象,但是後面這個現象發生了。換句話說,人生壽命在兩萬歲之前,沒有這四種現象,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土地上沒有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沒有,到兩萬歲之後就有這個現象。「見濁」有身見、邊見,見惑起來了,「劫濁時之眾生盛起之」,起這種錯誤的見解,開始有執著了;換句話說,兩萬歲之前,人有分別,沒有執著,兩萬歲之後開始有執著,但執著很輕,沒有現在這麼嚴重。第三,「煩惱濁」,煩惱指什麼?貪瞋痴慢疑,「一切修惑之煩惱,劫濁時之眾生盛起之」。人壽兩萬歲以後,有煩惱、有貪瞋痴了,但是很薄。我們現在是非常非常嚴重,這四種相很嚴重。

  第四個,「眾生濁,劫濁時之眾生為見濁、煩惱濁之結果,人間之果報漸衰,心鈍體弱,苦多福少」。壽命愈下降,苦就愈多,福就愈少;身體衰弱,心鈍,我們常講心浮氣躁;果報,生活所需的比不上從前。我們想想我們的飲食,我們是素食的,蔬菜、水果、稻米,包括飲水,跟三十年前不能比。三十年前我們在香港,吃東西,無論哪一條街上小攤子我們都去吃,很放心,沒有覺得什麼衛生嗎,怕什麼的,沒有,沒有這個觀念。有這種觀念是最近十年,以前沒這個觀念。一九七七年我來講經,同學們每天,因為講經是晚上,白天大家就帶我去觀光旅遊,每天去玩一個地方。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從來沒有擔心過這不衛生,沒有這種觀念。現在出去,東西不敢吃了。最明顯的,我們常常旅行,在飛機上、在火車上,過去飛機上供應的餐飲、火車上供給大家餐飲,也都很放心,就隨便吃,現在不敢吃了。什麼原因?報導得很多,現在商人沒有信用,只顧圖利,不顧別人的身命。從前不是的,從前人縱然想賺錢,他不害人。現在沒有道德觀念,賺錢,縱然是害死人他也要賺錢,這是非常非常可怕,非常恐怖。尤其像農藥、化肥、改基因的食品,這個讓人吃起來提心吊膽。三十年前沒有聽說農藥,沒有聽說化肥,這個名詞都沒有,沒有聽說過。這是科學帶來的災難,真的是苦多福少,愈往後面去苦愈多福愈少。

  第五,「命濁」,此也是前面兩種濁的結果,就是見濁、煩惱濁,壽命漸漸短了,「乃至十歲」。人壽,六千年之後十歲,現在七十歲,六千年之後是十歲,一千年減十歲,六千年之後人壽十歲。「此中以劫濁為總,以他四濁為別」。劫濁中有四種濁,因為它有四種濁,所以稱它為劫濁,是這麼個意思。「又四濁中,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為濁之自體,此二者成眾生濁與命濁之二者」。濁的自體就是見思煩惱,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造成眾生濁跟命濁。

  「文句四下曰」,《法華經文句》,「劫濁無別體」,劫是時間,它是長時。一個劫,剛才我們說過,人壽從十歲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最高的了;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再減到十歲,一增一減一個小劫。所以,它是長時間的單位。「剎那是短時」,跟劫的對面是剎那,說的是短時。「但約四濁立此假名」,因為這個世間出現這四種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個時候這個劫上加個濁字。「眾生濁亦無別體,攬見慢果報上立此假名」。眾生濁從哪來的?是從見惑、傲慢果報上立的這個名詞。「煩惱濁指五鈍使為體」,就是貪瞋痴慢疑,這叫五鈍使;「見濁指五利使為體」,是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指的這五類,五大類的見惑,五大類的思惑。「命濁指連持色心為體」,有肉體、有精神,這是體。精神跟肉體離開了,人就死亡了,第八識離開身體,這人就宣告死亡。

  「同文句記曰:准悲華經,八萬至三萬亦不有濁,至二萬歲為五濁始」。佛在《悲華經》有這樣說過,人壽在八萬四千歲一直到三萬歲,都沒有五濁的現象。到什麼時候?人壽兩萬歲的時候,開始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愈來愈嚴重,嚴重到極處,人命十歲,最嚴重的時候。然後再增劫,每一百年加一歲,這些濁惡慢慢減輕,減輕的速度非常緩慢,要增加到兩萬歲的時候,這個濁的現象沒有了。減劫兩萬歲的時候,這個現象開始;增劫兩萬歲的時候,這個現象沒有了。人壽兩萬歲以上,這個世界的日子好過。

  我們今天出生在這個年代,人壽是七十歲,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人壽一百歲,佛八十歲走的,佛的壽命實在講還有二十一年,提前走了。這個提前走有原因的,當時佛的弟子們疏忽了,沒有請佛住世。魔王波旬來到法會,請佛入般涅槃,佛答應了,佛不妄語。你看,沒有人請佛住世,讓魔請佛,說你老人家在世間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可以了,可以休息了,勸請世尊入般涅槃。所以,普賢菩薩十願裡面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意思我們要能體會到。更重要的,我們確確實實是要認真努力念佛求生淨土,生淨土就無量壽,沒有劫不劫了,這是正確的。一個人一生能遇到這個經,大幸!不容易遇到,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說得更好,遇到這是稀有難逢,無比殊勝的這個時間,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今天能遇到,遇到一天,功德都不可思議。到這個地方聽一次,聽兩個小時,阿賴耶識裡頭極樂世界的種子種下去了。

  我們接著往下看,「以上廣引多經,以證此土行人於飲苦食毒,未嘗寧息之中,仍能齋戒清淨,忍辱精進,故其功德遠勝於他方國土。於此土修行,若一日一夜」,這是持八關齋戒,「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八關齋戒在家裡可不可以修?也可以,環境不許可的時候,自己在家裡可以。不淫欲,持戒這一天不同房間,兩個房間就可以了,分開就可以了,就如法;其他的這七條戒要遵守,另外就是日中一食,不非時食,過午不食,可以做得到。在家同學真正修八關齋戒,記住這六齋日,這一天認真念佛、聽經,好事情。下面一段,此方跟十方做個比較。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在我們這個世間修十天十夜,等於他方國土裡頭修行一千年。積功累德在我們這個世界機緣算不錯,要斟酌,要珍惜,不要輕易放過。下面,「徵釋所以」,說明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功德。請看經文:

  【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這個地方遍地都是造惡,你能不造惡太難得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望西大師說,他的《無量壽經鈔》是他做的註解,裡面有個問答來解釋,「問:穢土修行若殊勝者,在此可修,何願淨土」。這個地方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一百年,那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在這裡修很好。這說得很有道理。你看答覆的,「如《要集》云: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不辦眾事。富貴捨千金,雖不可稱美,而能辦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這是引經來作證。本經所說的此方修行十天十夜超過他方佛國修善一千年,這是但顯修行的難易。這個地方難,難能可貴,十方佛土容易,容易就不稀奇了,不是顯善根勝劣,只講修行難易。舉一個比喻,譬如貧賤的人,他布施一分錢、二分錢,很難得,不容易了,這可以稱讚,但是一文錢、二文錢不能辦事。富貴人捨千金,他錢太多了,捨千金實在講在他來說,窮人的兩文錢比他千金多,為什麼?更難得,他太難得了。這個不能稱它美,但是怎麼樣?它能辦事,這麼多錢可以用、可以辦事情。此界他界修行亦復如是。

  「若欲速辦成佛利他眾事,專欣淨土,何留穢土,不辦佛道」。你要不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修善雖然容易,他能夠有能力普度眾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有能力像佛一樣分身無量無邊,用他的分身到十方諸佛國土供佛,供佛是修福,聞法聽經是修慧,福慧雙修,有這個本事。同時,又能分無量無邊身去幫助有緣眾生,去度脫他們。你看極樂世界人自行化他這麼方便、這麼容易,我們這個世界辦不到,不能分身,只有這一個身體,轉不動。所以,到極樂世界是有必要的。又據憬興法師的意思,「此間一日勝西方百年之善者,此修難成故。謂此土進修甚難,難能故可貴」。至於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無上菩提,「彼無時不修故」,他沒有中斷的時候,我們這邊修行有中斷的時候。「此修善時少」,他們修善時多,日夜都不間斷。憬興法師說得很好,比望西說得好,兩種解釋我們可以合起來看。所以千萬要記住,這個地方難能可貴,要發善心,要修善行,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很快成佛,能辦大事,大事是幫助十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苦難眾生,同成佛道,這個重要,這個真正難得。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科經文,這是第三個大段,「佛哀授法勸行」,這裡分三小段,第一段「此世苦毒」,我們要記住。經文: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寧』是安寧,『息』是休息。這四句話好像是對我們現代人說的。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六十年前,我讀這個經文有個感觸、感覺,認為釋迦牟尼佛說話說得太過分。我們這世間不錯,『善少惡多』是能講得通,『飲苦食毒』未免太過分了。過了六十年,真的,一點沒錯,現在是飲苦食毒,我們喝不到乾淨水。大概六十年前的水乾淨,我們出來玩,到山野、公園去玩,小溪裡的流水,我們把它捧在手上可以喝,稻田裡面有水,也可以捧到手上喝。現在不敢了,現在土壤有毒,有化肥、有農藥,所以水一流下去,水也有毒。才六十年,六十年前跟六十年後不一樣。

  我們看古人的註解,「飲苦食毒」,說「既飲八苦水,復食三毒味」,三毒是貪瞋痴,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法師解釋得很高明。可是現在人來解釋就不一樣了,不必談玄說妙,八苦水是真的,現在科學儀器一分析的水,水裡頭有毒,毒不止一種,很複雜;飲食更不安全,絕對不止三種毒,蔬菜、水果、稻米統統有問題。飲水跟食物都沒有安全感,人活在這個世間多痛苦!買菜找有機的,真的是有機的嗎?有機的價錢高,價錢高未必真的是有機,為什麼?現在商人會騙人,不像從前,從前的商人很老實不騙人。所以,完全沒有安全感,除非自己耕種。菜農,我聽說過,他們自己吃的蔬菜是分開來種的,賣到外面的是另外種,那有農藥、有化肥,自己吃的沒有,分開了。他知道那個東西有毒,他不敢吃,他賣給別人吃,這是什麼心?謀財害命。三十年前人不敢做這個事情,是要錢,但是不害人命,飲食、醫藥都是貨真價實。現在飲食、醫藥假的太多了,花很多錢,買了假藥,不但治不了病,可能加重病,病危,麻煩大了!佛這四句經文,三千年前就知道我們現在人的生活狀況,這是智慧,不能不佩服。那看看下面,佛怎麼教我們: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世尊在這裡勸我們,「重重誨勉,唯願大眾奉持經戒」,如貧得寶,這是後面。先告訴我們『授與經法』,佛的經法現在很普遍,印刷術發達,科學技術進步,我們想得到經法容易。講經那些光碟、有播經機、有念佛機,價格低廉,便於流通。我們要時時刻刻跟人結緣,勸人多聽,勸人多念佛,跟佛一樣苦口婆心的教誨大眾。希望大家能聽、能讀,能夠對經教多思惟,想通了、想明白了,把它落實在生活,「如教奉行」。後面又勸我們,「奉持經戒,如貧得寶」,這兩句話是真的,也非常現實,意思非常深刻。我們在這個時代得到佛法,真的是得寶,為什麼?有救了。沒有佛法,日子怎麼過?將來肯定是繼續不斷的搞三途六道。三途六道你一定要知道,六道輪迴是愈來愈苦,這是我們從經驗當中得來的。

  我們看最近這六十年,十年十年比,一個十年不如一個十年。生活無論是物質、精神,它不是提升,它是下降,品質下降。人活在世間不知道生活幹什麼,盲目,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活著幹什麼?所以自殺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甚至於兒童都自殺,小學生都自殺,這是過去聞所未聞,怎麼會有這種現象?但是今天這種現象已經不是新聞,很平常的事情。我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了,就在面前,就在當下。來生還能到這裡來做人嗎?不能。來生生天好不好?天也在六道輪迴裡頭,天也是五濁惡世,這個要懂。天道生活比我們稍微好一點,天跟天做比較也是一年比一年在衰退,五濁惡世包括天道。

  所以,經戒重要!提到戒律,我們不要想那麼多,不要想那麼複雜,我們只守住這五科就行了,就是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就是戒定慧)、六波羅蜜、普賢十願就行了。三福裡頭第一條,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我們能把這個做好,基本戒律就行了,取得佛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資格。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信願持名,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吾哀汝等,苦心誨喻』,這解釋經文。「《會疏》曰:吾哀」,吾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哀是悲哀,如來大慈大悲,「汝等」是你們,佛對於我們大眾以哀憫之心,「五時調機,半滿垂教,故云苦心誨喻」。註解是古人註的,不是現在人。五時說法這是佛教學的方法,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學習程度淺深不等,所以佛講經教學,先講小教,講阿含。阿含好比是佛教小學,講了十二年,佛教的小學十二年。再講方等,方等八年,好比辦中學。中學是從小學提升到大學當中做準備工作的,大學的預備班、先修班,佛用的時間二十年。我們現在世間的學校,小學六年,初中、高中加起來六年,十二年,進大學,佛法裡頭要二十年。然後才學般若,般若大乘,般若二十二年。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差不多一半的時間,這是菩薩主修的功課。最後八年法華、涅槃,好比是研究所。這叫五時說法,佛把大家一層一層向上帶,從小學帶他到博士班畢業,這叫五時說法。順應、調應諸機,你是什麼樣程度,入哪一個班級。

  「教分半滿」,半叫半字教,滿叫滿字教。我們這個地方有參考資料,在第五頁。「半字教」就是沒有說完全,說了一半,就是小乘,阿含,聲聞、緣覺他們學的。「滿字教」是菩薩學的,是菩薩乘,這是圓滿的,「若字之圓滿也」。半字教「談理未遍」,就是說得比較籠統,沒有細說,沒有把理講圓、講透徹,這是聲聞藏。菩薩藏就不然,圓滿的法輪。最極圓滿無過於《無量壽經》,無過於淨宗法門,為什麼?一生成就。理有沒有透徹沒有關係,只要你對這個法門能相信,你不懷疑,你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們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佛會來接引我們往生。只要你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真肯幹,你這一生就成功了。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阿惟越致是什麼意思?圓證三不退,也就是常說的法身大士。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是法身大士。人人都有分,不揀男女老少,不分賢愚不肖,個個都有分。這個法門很難遇到,遇到就等於說真的真正是寶,寶中之寶,第一珍寶。保證我們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再到這苦海裡頭來打滾,不來了。即使來的話也不是業力來的,是乘願再來,不是凡夫的身分,是菩薩的身分。來幹什麼?來度化眾生的。所以是有能力「隨緣度脫」。

  這個註解上說,「故云苦心誨喻,授與經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給我們表演的,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細心體會,要認真學習。佛又說,「如是所聞經法,悉應持思、奉行」,你得到了,要接受、要保持,不要失去,要思惟、要奉行,奉是信奉,行是修行,這是自利,以佛法得自利。同時要幫助別人,這就是底下一科,「轉相教化」,功德無量。我們得到好處了,一定要幫助別人。怎樣教別人?首先要自己做到,身行言教,我做到了做給你看,你看到了你就想學。自利之後一定要懂得利他。下面經文: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

  這是說人的類別。

  【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尊』是我們的長輩,『卑』是我們的晚輩,我們跟他很熟悉,統統是有緣人,要用這個法門勸導。『轉相教語』,「於諸親友轉相教語,則為利他」,平常接觸要跟他分享學佛的心得,分享學佛的利益好處。下面引用兩句經文,「若不說法度眾生,是即無能報佛恩也」。這兩句話要記住,我們如何報佛恩?就是把自己所修、所學的轉教別人,就是報佛恩,真報佛恩。

  下面又勸我們,『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約檢,猶言束斂」,就是時時刻刻要約束自己,不能放逸,要認真修學,不能粗心大意,就是前面所說的「當自端心,當自端身」。美國布萊登博士告訴我們化解災難的方法,他說三句話,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端,當自端心、當自端身就是端正心念,什麼災難都能化解。「和順義理」是說言行舉止要有義,要講理;不義、無理決定不能做。能夠和於義、順於理,這是正人君子,這就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夠遵道義,能明事理,他能隨順。「和於義,動止咸宜」,你一舉一動都如禮,這個禮是禮節的禮,行禮,宜就是符合規矩。

  「順於理,自然中節」。理是什麼?老祖宗的教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那就是理、那就是義;在心上是理,在言語動作上就是義,符合仁義禮智信,符合十善業道。自然中節,中節這兩個字,參考資料裡頭第五,引用《禮記.中庸》裡頭所說的。簡單的講,「合乎禮義的法度」,言語動作合乎禮、合乎義。《中庸》裡面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沒發作,沒發出來。發出來都中節,中節就是恰到好處,不過分,也不會不到,不到失禮,過分也是失禮。譬如說現在,我們禮節最恭敬的禮是三鞠躬,你四鞠躬就過分了,這就不中節,四鞠躬是顯得巴結人。如果說三鞠躬太多了,我二鞠躬,二鞠躬不到位,顯得傲慢,顯得對人不恭敬。三鞠躬是規定的,就恰到好處。這是舉一個例子,自然中節。

  「又歡者,歡喜。諸經之末多云皆大歡喜」。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處所,常生歡喜心,這就好。人歡喜是能量的表現,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樂;所謂喜上眉梢,滿面現的歡喜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