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二九集)  2013/9/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2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七百三十頁,我們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

  「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這些話是蓮池大師所說的。念老跟我們講,「上之會通,甚契法要。蓋天台等主張兩經相配者,乃著眼於往生後之階位」,就是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三輩九品,他的階位,「而未論及其因地之行持」。好比現在我們在學校讀書,考取博士學位,每個人用的方法並不一樣,學位是平等的。這是就往生之後在極樂世界得到的品位,他在這個世間修行的行因,不須論這個,只從往生階位上說。「靈芝諸師指為異者,乃專就因地行持」,因地行持是不平等的,「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則《觀經》之下三品,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

  蓮池大師末後說,「始惡不妨終善」。一個人一生造作罪業,《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淨土聖賢錄》裡頭也有他,瑩珂法師。確確實實造作的是重罪,這出家人不守清規,常常破戒,還是自己有一點善根,相信因果報應。他自己檢點他自己的言行,跟戒律對照,知道他必定墮無間地獄。想到無間地獄就生恐懼,怎麼辦?已經犯了這麼大的罪過。請教同參道友,佛法裡頭有沒有方法來救他?就有一個同參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每看一個人都感動得流淚,看完之後下定決心(這裡頭具足真信、真願、求生淨土),將寮房門關起來,不食不眠,一句佛號念到底。真正是為生死心,他這個是為免除墮地獄,不生淨土那就墮阿鼻地獄,這是拼命念。念了三天三夜,阿彌陀佛真的出現了,告訴他,他壽命還有十年,希望你以後能保持著,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警覺性很高,為什麼會犯罪?禁不起誘惑,所以他十年的壽命不要了,要不然這十年當中不知道又犯多少次的罪業,自己沒有把握不犯罪,沒這個把握。佛同情他,答應了,三天之後來接引,他真往生了。這就是始惡何妨終善最好的例子,顯示出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五逆十惡,誹謗佛法,臨終那一口氣還沒斷,在這個關頭緊要的時刻,馬上要墮地獄了,遇到善知識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就相信,就真求往生。蕅益大師說,十念一念都決定得生。這是臨終最後一念才回頭,才真正懺悔、認錯,後不再造,佛都來救。法門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古時候造罪業,諸位要曉得,外面誘惑不多。哪像現在,現在走出大門外,你所看到的全是殺盜淫妄。造作罪業的人不知道,六根所接觸的境界讓人想入非非,這個罪過多重,就是讓人生起貪瞋痴慢。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街上走一圈,說不受誘惑,這不是凡人,凡夫做不到。所以我們的善根福德比不上古人,我們造作罪惡的機會比古人超過百倍都不止,這是不能不知道的。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要不要提高警覺?不提高警覺,我們往生有指望嗎?能有把握嗎?真放得下的就有把握,口裡說不行,要真正做到。對於現前身心世界,對念佛人來說全是障礙。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要斷惑證真,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肯定,決定做不到。這個不是假的,決定做不到。那怎麼辦?唯一的一條路,就一條生路,除這條沒有第二條路,信願持名。你相不相信?還是不能完全相信,願心是有,這個世界還沒有辦法離開,情執很重,這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經藏,經藏就指這一本《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用古人的方法,一門深入,讀書千遍。起什麼作用?把我們的煩惱妄想打掉,堅定信心,堅固願心,讓這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這叫拼命。如果不走這個路子,這一生沒有辦法脫離輪迴。不脫離輪迴,這個裡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喜歡的人、你討厭的人全是冤親債主,不知道有多少。眼前是你遇到的,緣成熟的;跟你有緣沒有遇到的,不知道有多少。你應付不了,應付不了就得生生世世。所以我們把這些放下,把阿彌陀佛請到心裡來,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我們才有救。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往生西方淨土,再也不能夠懷疑了。遇到一切人,勸他念佛,這就是無上的功德。

  我們再看下面文,「則《觀經》之下三品,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蓮池大師末後說,「始惡不妨終善,深契聖心」,這個聖是釋迦牟尼、是阿彌陀佛。「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至心念佛,則惡人已成善人」。一般人在這個狀況之下,確實也「蒙佛攝受,隨願往生」。如果殺業太重,冤親債主太多,討命的人太多、討債的人太多,這個障礙你往生。所以造作惡業太大、太嚴重還是麻煩,佛不是不救,你的冤親債主太多,佛救不了你。這樁事情我們也必須要看清楚,要常常想到古人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在這一生當中,要原諒一切對我們無理的人、障礙我們的人,像毀謗的、侮辱我們、障礙我們,甚至於陷害我們,統統要原諒他們。這些人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他不會有這些行為出現。事實真相是什麼?大乘教裡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一體,害人就是害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愛別人是真正愛自己。換句話說,我們對人還有憎惡、還有愛好,這都是我們自己還沒有覺悟,自己要覺悟,真的,怨親平等。怨親平等,我犯了一些錯誤,懺悔,這個沒有問題,這個真能往生。

  不能有大惡。得罪一個人,向一個人結罪,比方偷盜,《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你偷一個人的東西,你就欠這一個人的,將來還,還這一個人,好辦。如果這個財是屬於國家的,你要是竊盜,用不正當的手段你把它得來,你的債主全國人民,納稅人都有一分,這個帳什麼時候能還得清?中國這麼大,有十三億人,十三億人都是你的債主,這什麼?這不通懺悔。佛法物更不能貪,貪佛法物那個罪比盜一個國家的還嚴重,為什麼?佛法的財富叫三寶物,屬於三寶的,三寶通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出家人統統都有分,所以你要是偷三寶物,佛不能救你。佛說了,你造五逆十惡、誹謗佛法,我都有辦法救你,憑什麼方法?四十八願,你信願持名,你能得度。你盜三寶物,佛不能救你,偷盜戒裡頭最嚴重的一條。破和合僧,是五逆罪,這個是決定不能做的,寧捨身命也不幹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真正佛教的道場,三寶物,遇到眾生有難,真的需要救他,這個時候用三寶物來救他,誰做主張?要通過羯磨。也就是僧團裡頭召集大眾,方丈告訴,現在有難,我們要從常住拿一些錢來去救難,所有大家都通過這才行。所以僧團是共產、是民主,不是一個人隨隨便便,他掌管他就可以做主,不可以。羯磨就是要通過大眾,會議當中去表決,通過才可以動用,不通過不可以。它有手續的,它是民主制度,大眾同意,這行。出家人決定沒有私財,十方供養歸常住,這是佛門的制度,不是歸個人。常住動用,一定要從會議當中通過,不論多少。小數目,幾塊錢的,白一羯磨,向大家說一遍。佛門通過很簡單,默認,就算通過。你有意見你提出來,沒有意見通過,就是不說,沒有一個人提反對就通過了。小事就是一次,向大家宣布一次。最大的事情要白四羯磨,要把這個說四遍,你都沒有意見,就是通過,很隆重。這樣才不破戒,才不犯戒。

  所以下面說,「蓮池大師曰:豈不賢聖同科,同登極樂也。由上可見,此經三輩,彼經九品,實相配合,不容或疑」。古大德的說法,我們細心去觀察,看他根據的經論,我們就能理解,不再疑惑。「又《報恩論》曰:此經上輩當出家。中下二輩當在家。乃從其多數,粗舉大凡。故云凡有三輩。《觀經》就此大凡,略開為九。而又極其優降,以括無量行因之不齊。此論極好。」這個說法說得好。三輩九品都是略說,實際上,實際上不止,眾生品類不齊,哪有這麼簡單!不是一個世界,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每天往生那麼多人,哪止三輩九品?所以三輩九品真的是略說。「《觀經》中,上上品往生者,彈指往生,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法忍」。這是上上品往生的。彈指,這個地方斷氣,那裡到極樂世界了。一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他就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聽佛說法,聞法就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七地以上,上上品往生,這個地位高。「須臾」,也就是一剎那。時間非常快,他就能分身,分無量無邊身,到一切諸佛剎土去供佛聞法。諸佛如來看見他來了,他是化身去的。本身呢?本身在阿彌陀佛大殿沒離開。能分無量無邊身,一切諸佛都讚歎他,給他摩頂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乃三輩中極優者也」。這是念佛人裡面往生無比殊勝,確實上上品往生。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沒有一絲毫障礙,所以佛為他授記作佛。「下下品乃五逆十惡,地獄相現,臨終懺悔,十念往生者,乃下輩中最下者也」。《往生傳》上有個例子,唐朝的張善和。這個人一生殺牛,賣牛肉的。一生殺牛無數,殺得太多了,臨命終時他看到許多牛頭人來向他索命,這是什麼?地獄相現前。他大叫救命。這個緣碰得很巧,正在他喊救命的時候,有個出家人從他家門口過,聽到裡面人喊救命,怎麼回事?進去看看。問他,他說我看到好多牛頭人問我要命。出家人知道了,點一把香,放在他手上,叫他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念了不到十聲,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往生了。這是下輩當中最下者。「《觀經》明其最優,兼指最下」,《觀經》舉兩個例子,一個上上品,一個下下品,這兩個例子。「故謂極其優降」,優,優等的是上上品,降下來的,降到最低的位次是下下品,上上品跟下下品。「二經乍看似異,而實旨正同。」兩部經看起來好像是不一樣,但是他統統往生了。

  統統往生,實在說往生的品位,有人看得很重,有人真正明白了,不放在心上。為什麼?我們看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在世的時候,這是我們淨宗第九代的祖師,別人向他請教:你念佛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什麼樣的品位你就覺得滿足?他告訴別人:我能夠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足了。他決定不止下下品往生,他不分別、不執著,沒有這個念頭,這個人品位高。還老是念著,我要幾品幾品,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當然,帶業可以往生。為什麼蕅益大師這樣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逐漸逐漸慢慢體會到,四土三輩九品有沒有?有。重不重要?不重要。為什麼?平等法界。不平等是沒有得到佛加持,不平等,一得到佛的加持就平等,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四十八願裡沒有說,作阿惟越致菩薩下下品在外,或者是下輩往生在外,沒有說這個。沒有說這個,換句話說,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說明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

  頭一願我們就看到平等,身相平等,生到極樂世界皆是紫磨真金色身,跟佛的體質完全一樣。不像我們跟佛的體質不相同,他一樣。而且統統都是具足相好光明。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不平等是苦,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相跟阿彌陀佛不能比,你心裡有沒有苦?像我們這個世界上,身體相貌好的人跟一個身體相貌很差的人在一塊,這個很差的人就很難過,就起嫉妒,就起怨恨,煩惱是這麼起來的。極樂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會叫你生煩惱,頭一個就是身相,身相完全平等,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人人都相同。這裡頭我們又生個疑惑,人人都相同,哪一個是佛?沒錯,個個人都有神通,所以哪個是佛、哪個是剛剛往生來的菩薩,你清清楚楚,一個也不會搞錯,真平等。我們沒有得清淨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清淨心;沒有得平等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平等心,這還得了!這是我們要感激阿彌陀佛的,這不是我們修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加持真管用,得到這個平等加持,一切眾生在極樂世界不生煩惱。不生到什麼程度?到不起心不動念,還不是不分別不執著,一直到不起心不動念。極樂世界一切法從心想生,真正是我們此地說的心想事成。我們只是一個願望,知道,做不到;極樂世界心想事成是真的,全兌現了,想什麼就現什麼。極樂世界六根所接觸的純正純淨,那邊聽不到邪惡之名,當然沒有邪惡的事實,這都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下面,「分述三輩,首明上輩」。科題上「別明三輩」,分三大段,第一段「上輩」。上輩分三個小段,上輩的「因行」。我們希望上輩往生,上輩的因掌握住,上輩的行掌握住。我們凡夫能不能上輩?能,因為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是專為六道凡夫來建立的,不是為大小乘,大小乘是附帶的,三輩九品我們凡夫有分。上輩因行裡面第一個,「捨家棄欲」。這一句話裡頭重點在捨家、在棄欲,心裡沒有我執,也沒有家的這個情執,對於這個世間所有的欲望沒有了,條件在這裡。我們看經文: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經中上輩往生是否凡夫有分,乃淨宗一大問題」。我們凡夫有沒有分?「古德有謂」,有人說,這是「菩薩之行」。括弧裡面給我們舉出例子,「如」,確實有人這樣說,「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往生極樂是上上品,「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餘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達。」古德有這麼個說法。「若如是者,則彌陀大願之無上,西方蓮國之獨妙,持名法門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勝,皆成戲論」。戲論是開玩笑的話,不是真的,那這個經就大幅度的貶低了。「直使不可思議之淨宗妙法,亦復成為可思議之法矣。故此實為淨宗之關鍵,前於本解概要中,雖略論一二,未盡其旨,試更詳之。」前面在玄義裡頭略說,這個意思在這個地方要詳細說明,三輩九品確實凡夫有分。

  我們看下面,「古說之非」,前面這一段說得不合,不符合事實真相,「幸得」,我們幸虧得到,「唐善導大師,廣引經論,力破舊說」,來批評古德所講的。「大師於所著《四帖疏》中論云」,善導大師著述《觀無量壽經》的註解,這個註解叫《四帖疏》。《疏》裡面是善導大師的話,他說又看此定善,此就是指《觀經》,「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觀經》上九品統是凡夫,凡夫遇的緣不一樣,所以有這些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這個大小就是大小乘,大乘凡夫心量大,願大;中品三人,小凡夫,心量比較小,願不大,這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就是造作惡業的。這個說得好,這是我們全有分了,要不然我們都是造作惡業,都下品了。「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這造作惡業的,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像張善和一樣,勸他念佛,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發願,趕忙抓住立刻就念佛,他的信願行一時成就。在這個之前完全沒有,就在臨終這一念。這一念,還看他的功夫,願真、信真、念佛懇切,他可能是下三品裡面的上品,就是下上品。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往生,完全看信願之有無;往生以後的品位,完全是持名功夫的淺深。不是說多少,與多少沒有關係,與淺深有關係。真信,真信真願,真正懺除業障。惡人,「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這是古大德「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這個絕對不是的,大乘始學凡夫應該是上輩下生,在九品裡頭。「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所以這個認識要清楚,自己心裡頭明白,否則的話耽誤自己也誤了別人。這就是說,經論不能不深入,深入經論你就不會有這些疑惑。經論是幫助我們破迷生信,幫助我們堅定信心,幫助我們堅定願心,在這裡起的作用。

  「疏中復引《觀經》十則,以證其說。茲不具錄」。我們講義裡頭有,疏中復引《觀經》十則,「《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卷第一》:自失誤他。為害茲甚。今者一一悉取佛說以為明證。就此證中即有其十句」。這十句都是佛說的。「第一、如觀經云。佛告韋提。我今為汝廣說眾譬」,給她說比喻。「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者」,這是第一個證據。「二、言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者」,這是第二個證據。都是釋迦如來說的。「三、言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這《十六觀經》,前面十三種都是定善,換句話說,那要修成念佛三昧這才能往生,那也不容易。最殊勝的,是十六觀最後頭的三條,最後三條不是講定善,講修福,修福能往生。我們信願持名是第十六觀,最後的。諸位要知道,古時候印度人跟中國人有很多想法相似,最好的、最重要的放在最後。文藝表演最後的是壓軸戲,信願持名是十六觀裡頭第十六觀,是壓軸戲,最殊勝的。也就是說,什麼法門都度不了,這個統度了、普度了,不可思議!

  「四、言韋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見彼國土」,她見到極樂世界、見到一切諸佛剎土,這是佛力加持的。她見到極樂世界,「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彼佛國土者」,這第四。韋提希夫人慈悲,她得度了,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往生極樂世界。將來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特別是末法眾生,我們現在的這一代,真的是像她所說的濁惡不善、五苦所逼,我們如何能見西方極樂世界?這替我們問的。「五、如日觀初云。佛告韋提汝及眾生專念已下乃至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見日已來者」。大家都看到太陽,太陽剛剛出山的時候,日出的時候,你就觀想這個境界。怎樣才觀想成就?不管是睜著眼睛、閉著眼睛,早晨那個紅太陽剛剛出山就在眼前,那叫觀成,這個決定往生。前面十三觀都是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修不成,得不到念佛三昧,那就修善,斷惡修善,用觀像的方法念佛、用持名的方法念佛,持名比觀像還要方便。淨宗無比殊勝的就是信願持名,我們用這個方法,《彌陀經》上教我們用這個方法,《無量壽經》也教我們用這個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六、如地觀中說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眾生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者」。這是佛囑咐阿難尊者,阿難結集經藏,要把佛的說法原原本本的傳下去。這都是證明,為未來世一切眾生,主要就說這句話,不是為菩薩,不是為阿羅漢,是為一般眾生。「七、如華座觀中說言」,裡面有這麼一段話,「韋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二菩薩是觀音、勢至。「未來眾生云何得見」,我們就注意,她每一條都說未來眾生,這眾生有分,不是專為菩薩的。「八、次下答請中說言。佛告韋提。汝及眾生」,你看,這不是菩薩,「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者」,這觀想念佛。「九、如像觀中說言。佛告韋提。諸佛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者」,這第九證,一切眾生心想中。最後,「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說言為諸眾生者」。「上來雖有十句不同,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常沒就是六道輪迴裡的眾生。「不干大小聖也」,於大乘菩薩、小乘阿羅漢,跟他們不相干。「以斯文證,豈是謬哉。」這沒有錯誤,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師直接為我們開示,「極樂九品蓮台,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唯因世間遇緣有大乘小乘之差異,故往生後有上輩中輩之不同。淨宗乃最極圓頓之教」,這一句話重要,「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圓解圓修,則與常人日劫相倍」。這底下有括弧說,「圓人修一日,等於常人修一劫。故能一生功圓,逕登上品。」上品我們有沒有分?從理上講,我們人人都有分。我們是不是大心凡夫?你要把心量展開,別老想著自己,老想著自己是小凡夫。能不能讓我們起心動念,至少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想到全球眾生,不要想自己,這樣把我們從小心就提成大心。我們所有一切的修為不是為自己,全是為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教導我們,都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那這就是為眾生。我們看到眾生有錯誤,怎麼辦?做好樣子給他看。不能說的人別說,做樣子給他看,他看多了、看久了,慢慢就覺悟。你說他,如果他有地位、他有福報,他不服你。他有錯誤,他不承認,他愛面子,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做出跟他相反的樣子,常常讓他看到,讓他去反省。如果他能夠聽經教,他就很容易覺悟,很容易回頭。每天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沒有法子聽經教,這種人很難,不太容易回頭。我們去逗他,勸他出來講經,告訴他,你能講一部經的功德比你在世間做什麼樣的事業都大。他貪圖功德,你用功德去誘惑他,他真正發心,因為想要功德,真正發心去研究,這是好的開始。慢慢愈深入,他就明白了,他就愈放下。所以世間人沒有不可以度的眾生,只看我們的心是不是真誠,方法是不是善巧。要學佛陀,不捨一人。這個人我還度不了他,我的真誠心不夠,我的方法不夠。真誠心不夠是真實智慧沒有現前,方法不夠是後得智不圓滿。真實智慧開發的是真實智慧,也開發後得智。不能從禪定當中去開發,從一門深入,讀書千遍,從這個方法能開,時間長一點。鍥而不捨,沒有不能開發的。

  西方極樂世界要講透,要講清楚。圓人修行修一天,等於普通人修一劫,這是佛說的。我們相信這不是誇大,這一定是真實的。普通人修行進步很慢,真像蝸牛一樣,他帶著很重的業障不肯放下,所以他走得很慢。能夠把業障放下,那個速度就非常快。念佛堂的堂主時時提醒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你就輕鬆了,你的步調就快了。身心世界都是我愛我慢我痴,都這些東西,把它甩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好,跟中國人特別有緣,最精彩的幾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想這些幹什麼?你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那念一句佛號真的跟普通人不知道超越多少倍,他念十年不如你念一句。為什麼?你一念相應一念佛,他念念不相應,一碰到我,他馬上就黏上,他不能無我。圓人是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身不是我,起心動念也不是我,身外之物更不相關,有很好,沒有也好,隨緣度日。

  我學佛起步頭一天,跟出家人見面,就是章嘉大師。他第一句話就教我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告訴我,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方法,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再看破,這個方法相輔相成,一直把你提升到如來地。我們住在香港,香港大樓多,一進入樓梯,這個現象就在眼前,不坐電梯的話,你從樓梯上去,那就是看破放下。是不是真看破?老師教我一個檢驗的方法,是不是真看破。如果沒有放下,沒看破,原地踏步,沒動;放下就提升,提升再看破,看破又提升。不斷的提升,一直要提升到實報莊嚴土,為什麼?不退轉了,不會再退到十法界。這個轉了,這裡算是真正成就,也就是本經所說的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不會退轉到十法界,當然更不會退轉到六道輪迴。沒有放下,經教上用功,它會幫助你放下、幫助你提升,離開經教不行。什麼時候可以不要經教?真放下了,可以不要。真正放下的標準是在實報土,沒有到實報土就不能離開經教,為什麼?你是凡夫,不是聖人。脫離十法界,你是聖人,不是凡夫,你可以不要經教了。這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檢點,我現在在哪一個階層,要知道,不能夠迷惑。

  我們看下面念老的註解,前面的疑問給我們解決了,「現就本經,兼採餘論,以明」,說明,「三輩往生,實為凡夫,兼及聖人」。這裡頭最重要的,實為凡夫,從上面連下來,三輩往生實為凡夫,我們有分。如果沒有分,我們學這個經白學了,那在吊胃口,你做不到。這裡給我們說實話,我們有分。有分,不但求往生,還要求提升品位。「經中《必成正覺品》」,前面學過,第七品,偈子裡頭說,「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必成正覺」這一品,世尊用偈頌告訴我們,這兩首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看下面,是念老的解釋,「首四句明大願之由」。佛為什麼要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為彼諸群生,為他們發的。彼是極樂世界以外,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十法界眾生,為這些眾生。長夜無憂惱,夜是什麼?無明、愚痴,沒有智慧。愚痴沒有智慧,哪能沒有憂惱?憂是講的心,惱是講的身,我們統統是有憂惱的。佛希望一切十法界裡的眾生沒有憂惱,不但沒有憂惱,還要出生眾善根,還要成就菩提果,這個願太大了。前面講的大心凡夫,大眾生、小眾生,你有這樣的心你就是大眾生。你想到,我們把範圍擴到這個地球,地球上現在生存在這裡七十多億人,憂悲苦惱,如何能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如何能幫助他們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常常懷這個心,這就是大心凡夫、大凡夫。大凡夫就有緣分上輩往生,九品裡面上上品往生,你念一句佛號抵得別人念一萬句,抵得別人念十萬句,能抵得別人一百萬句。這就是什麼?蕅益大師講的念佛功夫的淺深,他們功夫淺,你的功夫深。深淺是什麼?是用心不一樣。阿彌陀佛存的是這個心,所以他發願。發的願,底下說「我若成正覺」,他假如成佛了,用什麼做名號?用無量壽,「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十方世界眾生聽到這個名號,能信能願,肯念這句佛號,統統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達極樂世界,「如佛金色身」,這頭一個,你一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你的身跟佛一樣紫磨真金色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妙相悉圓滿」。世尊在《觀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相好,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隨形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道光明裡面有佛菩薩在講經教化眾生。這個意思是什麼?佛這個身體裡頭普現十方無量無邊佛剎,全在他身上顯現出來,妙極了!每一個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的身相跟佛相同。

  所以前面四句大願之所由,「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離諸憂悲苦惱」,希望眾生離苦。我們小心的這些眾生,念念是為自己離苦,沒有想到別人。我們如何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小心轉成大心,一轉成大心,受用就不可思議。不再往小處想,你往大處想,智慧就現前。你就能看得很深、看得很遠,換句話說,你就不會做錯事;你看得很近、看得很短,眼光很短,你就會做錯事情。你做這些好像眼前有利,三、五年之後問題就出來了,這就是你沒有看到。你往大處想,往遠處、往深處去觀察、去著想,什麼毛病都沒有了。

  今天社會問題為什麼這麼多?領導人眼光不夠深遠、不夠廣大。中國古時候皇上要任命宰相、首相,條件是什麼?頭一個條件,這個人要不能看到五十年以後的事情,他不能做宰相。他有這樣的眼光,能夠看到五十年以後,他所有一切設施就不是近程的,遠程的,也許現在沒有利益,將來有大利益;不是急功圖利,只圖眼前,後患無窮他見不到。今天世界就這麼造成的。所以古人他們的理念是很有道理的。一個縣市長,沒有十年、二十年的眼光,你的施政建設還是有問題。所以你想得長遠、想得很深,這是什麼?這都是要有大心,大心凡夫,心量小的不可以。中國古人常說「量大福大」,又有一句話說,成語,「量小非君子」,儒家講聖賢君子,沒有度量的不是君子。換句話說,君子以上的都是大人,都是大心凡夫,在佛法講大乘根性。大小乘是從這裡分別的。

  「故知所欲普濟者」,濟是救濟,佛菩薩他想普濟者,實實在在是「為長夜憂惱,待生善根之具縛凡夫也」。我們應該要發這個心,把自私自利放下,把財色名利放下,把五欲六塵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這個東西都不好。把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找回來,自自然然你就覺悟了。這個覺悟是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就向外透。接著,「繼四句偈,明普濟之法」。佛有願,用什麼方法落實,你看他用的方法,「眾生聞名,來生我剎」。這些眾生就是六道十法界裡頭長夜憂惱的這些眾生。「是故善導師曰:三輩九品,總是為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也」。佛入般涅槃之後,為五濁惡世的凡夫,佛是為這個發的願,為這個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接引這些凡夫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我們要問,行嗎?行。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這是理論的依據。你要本來不是佛,佛沒有辦法幫助你成佛,因為你本來是佛,這個話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你是因為迷了,迷得愈深,心量愈小,現在覺悟了,慢慢明白過來,把小心量拓開,變成大心量。大心量生智慧,小心量生煩惱。憂悲苦惱是你自己找來的,不是憂悲苦惱找你,是你找它;你要不找它,它不會來找你,你不找它,它與你不相干。那個人毀謗我,我不把他的毀謗放在心上,他有沒有毀謗我?沒有。沒有,那他毀謗誰?毀謗他自己。為什麼?對方沒接受,沒接受當然退回來自己收了,就變成自己的業障,就變成自己的習氣,這個道理要懂。菩薩永遠不接受一切負面的干擾,所以菩薩得大自在。小心量的凡夫他就喜歡接受,甚至於不是說他的他也接受,這個事情可就麻煩大了。不接受的是有智慧的人,不接受的是心地清淨的人,不接受的是心量廣大的人。

  你看他用的普濟的方法,用聞名,這個名包括西方極樂世界,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的五經一論。因為你聽過這些、讀過這些,你對於極樂世界有個概念,對於極樂世界有個夢想,如果是真的多好,我也想去,這個念頭就生起來,這是接引的初步。所以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完全用教學,不斷的在教學,反覆的在教學,就用一個方法。到真正產生效果的時候,你才恍然大悟,這方法太妙,你才肯定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無與倫比的善巧,它能解決一切問題。一切複雜的問題,一個方法全解決了,多方便。在今天,今天用一個廣播電台,一部經在廣播電台上天天講,就講這一部,講完從頭再來,遍遍不一樣,永遠聽不厭。為什麼?講經的人他向上提升,聽經的人也往上提升。一直講到清淨平等覺現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畢業,畢業就成佛。末後這兩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這兩句就是畢業了,成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