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三三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33
請掀開經本,三百四十三面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五以體嚴用令周遍。謂用不得體。不周遍故。】
這五、六是從體用來說。體是自性,性周遍法界,有體當然就有作用。像世尊在經上常說的,諸法,這個諸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這是從體上說的,從體上講的;唯識所變,變,法界就無量無邊的。這是從用上說的。心性是體,情識是用。以體莊嚴用,這個用就周遍。所以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唯識所變的。因此《華嚴經》也是法相唯識宗的根本經典。唯識宗總共有六部經,有十一部論,《華嚴經》屬於六經之一。這個作用是指十界依正莊嚴。如果『用不得體』,那用當然就不能周遍。可是用確實是周遍的。
【六以用嚴體而知本。若無大用。不顯體本之廣故。即大方廣三字。】
經題上這三個字是顯示著體相用。此地雖然沒有說相,這相底下說,這五、六兩句只是講用,說用,相自然在其中,沒有相,哪來的用。用用來莊嚴性體,這才真正體會到真如本性。性體沒有相,但是性體能現相。這諸位要知道,因為它無相,所以它能現相。所現的相無量無邊,相怎麼現的?世尊在許多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緣生,因緣生法。因無量,緣也無量,所以現的相也是無量無邊的。虛空也有個相貌,虛空也是自性顯現出來的。如果不從無邊大用上也顯示不出心性的廣大。這些事實,還是要明白人才能夠見到。所謂明白人的指《華嚴經》四十位法身大士,這才是明白人。換句話說,沒有見性,都是迷惑顛倒。這聽佛說說而已,聽說的時候好像很明白,說完之後又迷惑了。這什麼原因?自己沒有親見,自己要親見,那就不如是。顯示體相用都是廣大無有邊際,這是合經題上『大方廣』三個字。
【七以體嚴相而知妙。謂相若有體。便即入重重故。】
相如果沒有體,我們常常,這經上也常說,諸法無自性,一切法沒有自體。所以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可得,這是從相上說的,單從相上講的。說實在的話,相要沒有體,這個相怎麼會變現出來?當然有體。有體為什麼說它無體?是沒有一個你能夠執著的體,沒有一個你能夠思惟想像得到的體,沒有這個。思惟想像不到,執著不得,那是什麼體?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一切萬物的真體,是這麼一個道理。眾生總是用緣慮心,用執著心,去找一切萬物的自體,這是找不到的。所以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找宇宙萬物的本體,找到今天還沒有結論。各說各話,說出來也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原因在哪裡?實在是沒找到。很可惜的,這些大科學家、大哲學家沒有念《華嚴經》,如果念《華嚴經》,那些人是絕頂聰明人,相信這個經對他一定有很大的幫助,他也可能從這個經典悟入。由此可知,我們中國人確確實實比外國人福報大,不是大福德因緣,遇不到大乘經典。因為他確確實實是自性現的,所以在《華嚴》上說,一切萬象重重無盡,才會有這個現象發生。如果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性,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這一切法,攝入重重。攝入重重,像前面所講的這個樣子,一毛孔當中,或者是一毛端當中,能夠含攝諸佛剎土。諸佛剎土沒有縮小,我們毛端沒有放大,這個現象怎麼生的?就是此地講的,本體莊嚴事相,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在《華嚴》看到攝入重重的境界。下面一句:
【八以相嚴體以明玄。無相不顯體深玄故。即大方二字。】
『大』是說的本體,『方』是講的現相。相莊嚴體,體莊嚴相,互為莊嚴,這裡面沒有界限。這個說話是為了方便起見,說體莊嚴相,相莊嚴體。我們凡夫很難契入,就是總離不開分別執著。說相,他執著個相;說體,就執著體,因此不容易契入華嚴的境界。什麼時候能契入?這個念、慮、分別、執著都無的時候,那就契入了。佛講的這些話,你比一般人體會的那就深刻多了。『相嚴體』,顯示出幽玄,幽就是深的意思,玄,甚深之玄妙。不但我們說不出來,思惟想像都達不到,這叫深玄。『體深玄』,這是大方,經題上大方兩個字。下面是講義,義是講義理。
【九以義嚴教。】
這個『教』是教學的儀式、教學的方法,都在這一個字含攝之中。如天台家所說教儀教法。這個教儀,有一點像現代所講的課程標準。在我們現行教育制度裡面,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哪些課程編在哪一個等級裡面,編列在哪一個班級裡面來教學,這個屬於儀式。教法,那是教學的方法。所以天台有這四教儀,所謂天台八教,教儀四種,教法四種。『以義嚴教』,義是理論,道理來莊嚴教學。我們說教學,這個教儀跟教法也都包括在其中,以義莊嚴教學。
【超言念。由所詮難思。能詮言離故。】
這一句實實在在說明了大乘教學的真相。『超言念』,言是言語,念是起心動念。大乘佛法確確實實超越,就是《起信論》上馬鳴菩薩所說的離言說相,這是言;離名字相,那也是言;離心緣相,那是念。大乘起信,起信是入門,剛剛開始,這很難,是難,為什麼?大乘,不是小乘。大乘從這裡入門,換句話說,我們如果不能夠離開言說、名字、心緣相,說實在話是,就入不了大乘。每天讀大乘經,念大乘經,全在大乘門外,沒有入進去。大乘究竟是什麼意思?都在那裡胡思亂想,沒有一樣想對了,這都是事實。為什麼說沒有一樣你想對了?因為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能想,所以一想就錯。這一想就落在妄想裡面;那不想,不想落在無明裡面。換句話說,想錯了,不想也錯了。這個大乘法難,大乘的義就更深。世尊善巧方便到極處,明明不能說,他說了這麼多,給我們說這麼多。這要知道,這正是所謂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沒有說一句話。諸位如果能夠將這兩句明白,那就恭喜你,你入了大乘,真入大乘。你聽也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才能夠契入。
底下一句,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為我們說出來。『由所詮難思』,詮敘的,詮說的是真如本性,是諸法實相。相是講實相。『能詮言離故』,因此世尊說種種法,為什麼我們說聽而無聽?無聽是不聽他的言說,不聽他的名相,無聽。我是聽,聽是怎麼,我沒有聽到他講話,我也沒有到他講些名詞,這才能悟入。如果聽了很多,那聽他說些什麼,聽了很多名相,那就完了,那真實義你一句也沒有聽到。那真實義,常說的,意在言外。你聽了,要懂得他什麼?要懂得他的言外那個意思,那你是真明白了,一定要懂得他言外之意,這叫會聽。你沒有聽到一句話,聽而無聽。無聽是沒聽到他的言說,沒有聽到他的名相,這是真正會聽的。末後一句:
【十諸用互嚴。】
這個『諸用互嚴』,就是十玄裡面講的事事無礙。
【以融攝。】
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圓融之體。這裡面從來沒有隔礙,隔是間隔,礙是障礙,從來沒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從來沒有哪個妨礙哪個。不但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事也不礙事,所以這個法界叫一真。這才是真實諸法實相。那我們今天變成什麼都有障礙,理礙了事,事又妨礙理,事事更是衝突,彼此互相不能相融,這是我們眼前所深深感觸到的。而且生在這個痛苦的環境當中,佛告訴我們,事實跟這個完全不一樣。這個怪現象怎麼產生的?都是因為我們迷失了大方廣,才發生這個怪現象,這個不正常的現象。這個怪現象不是本來面目。馬鳴菩薩說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怪現象就是不覺,不覺本來沒有,而是你現在一念迷,這個現象現前。如果你一念覺,這個現象立刻就消失、就沒有了,就恢復到正常。所以事實上講確確實實是事事無礙,是萬法圓融。下面說:
【如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等。】
這都是說的事。這就是佛法裡面兩大宗派,宗門教下,教下,完全依據經典修學;禪宗捨棄一切經典,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是諸位要曉得,教下從文字下手,到後來不立文字;宗門從不立文字下手,而後是處處不離文字,不離開文字。這就看到宗教原來是圓通的,是一不是二。所以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禪要沒有智,他這個禪定的功夫就淺,不能達到登峰造極。六祖大師所傳的禪,這是中國大乘的禪宗,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那不是六度裡頭的禪定,是什麼?是六度裡頭的般若波羅蜜。《壇經》一展開第一句,大師就教人,「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開宗明義就把他所傳授的東西說出來,他傳授的是般若波羅蜜多,而且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他傳的是這個,所以才能得深定。智,智是般若波羅蜜,如果沒有禪,禪是定,沒有定,這個智也淺,智也不深。如果得到甚深的智慧,得圓滿的智慧,那就要圓定。如果你要想成就圓定,那你一定要圓智,兩個相輔相成。說實在的話,一個得到,兩個同時得到。為什麼?一個體,一個是用。哪個是體?禪是體,智是用,也可以說,智是體,禪是用。原來它互為體用,這就對了。正是十玄裡面講的主伴圓融,禪是主,智是伴;智是主,禪是伴。每一個都可以做主,每一個都可以做伴,它才融攝。這是舉個例子。在一切事理,一切事事,統統是這樣融攝的。如果諸位真正明白,體會到事實真相,你心開意解,你現前就得大自在。做主做得很自在,做伴做得很開心,才曉得主伴是圓融的。沒有說主就是大,伴就是小,沒有,一律平等,無有高下。我們這個世間人相爭的事太多太多,最顯著的像名利,為什麼大家拼命爭執?不曉得主伴圓融。如果曉得主伴圓融,哪裡還有爭執?無論做主做伴都是歡歡喜喜,法喜充滿。
【此互嚴中。皆有相資相即四句。恐繁不敘。】
『資』是資助,相互幫助。『相即』,那關係就更密切。宗密大師在此地就不多說,就點到為止。諸位如果深入去研究,有大疏在,《華嚴經疏鈔》,還有李長者的合論,都可以做深入修學的參考。
【如上疏中。但有三句。謂十華嚴一佛。】
這我們前面讀過,大概的意思還都能夠記得起來,每一個字都說十條,『十華嚴一佛』。
【十華次第嚴十佛。】
這經上講十個佛,十種佛。十個華莊嚴一尊佛,次第莊嚴十尊佛。
【十華更互嚴十佛。在初句中。亦有一華嚴十佛。】
一華嚴一佛,『一華嚴十佛』,可見真的是互嚴融攝。這是說明虛空法界的真相。這個現象見不到,這個現象我們享受不到,統統是迷失了自性。在一真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無量的大用迷失掉。迷失,不是真的失掉,覺悟,它又現前。佛教我們破迷開悟,所以底下講:
【以足四句。以成無盡也。故以華為等者結也。言嚴前法界者。謂法界本含佛智。但假於行德嚴之。即顯著有佛之用也。】
『法界』是體,唯有從『行德』裡面,這個行德就是常講的修德。法界之體是性德,我們講能現是性德,所現的也是性德。能遍所遍是屬於修德。從修德裡面顯性德,才能真正達到,像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教下所謂大開圓解。這個大開圓解就是宗門講的大徹大悟。大開圓解就見性了。這是『顯著有佛之用』,前面講的十種佛,十種智,才明顯的見到了。到這個地方是經題別題的六個字,《大方廣佛華嚴》介紹出來了。下面再介紹這個經題末後一個字,末後一個字通題。這個字,在一般經上講,比較講的簡單,頂多只講四個意思,貫攝常法,這是最常講的。但是在《華嚴》統統都用十來表法,所以這個經也要把它說十個意思。請看《疏》:
【七釋經字十義者。一曰湧泉。二曰出生。三曰顯示。四曰繩墨。五曰貫穿。六曰攝持。七曰常也。八曰法也。九曰典也。十曰徑也。】
這是大師用這十個意思來解釋經,經有這十個意思。這十個意思我們看註解裡面,就是在這一面倒數第四行。這一開端:
【湧泉。】
第一個是『湧泉』的意思。
【則注而無竭。】
泉水,我們看過,泉水不大,但是永遠往上面冒,不會枯竭。泉水,活水,經有這個意思。所以這個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就像泉水一樣,永遠不竭。大小乘經無不如是。所以不要看到小乘經,其實哪有什麼大小?大乘人看小乘經就大,小乘經就變成大乘經;小乘人看大乘經也變小,可見得大小在人,不在法,法哪有大小?法沒有大小?這法統統是無量義。所以古德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就是這個道理。圓是什麼?大開圓解之人。無論說什麼法都是究竟圓滿法。為什麼?就是字字句句真的含無量義,是這個意思。
【二出生。則展轉資多。】
跟前面這個意思有什麼兩樣?剎見好像是一樣的,其實是兩樣的。如果是一樣的,那就不能分作兩句話來說。前面這是說它的義理無盡,這一句是講的什麼?利益無邊,無論什麼眾生都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根性小的人得小利益,根性大的人得大利益。無論根性大小,從他們得利益來講,都可以說圓滿的利益。小根性的人得少為足,他就很滿意了。換句話說,經能教九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滿意。這是『出生』的意思,『展轉資多』。第三個意思『顯示』:
【顯示事理。】
就是諸法實相。顯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理。世尊所說一切經都是顯示一切真事真理。第四個意思:
【繩墨。】
『繩墨』,從前用這個比喻很好懂。現在,因為這種工具已經落伍了,已經被淘汰掉了,現在不用,所以講到繩墨都不曉得是一樁什麼事情。古時候木匠用的這個繩墨,那是用這個墨汁拉一根線,要鋸這個木板,鋸直,他必須這邊有一個釘子,把這個線拉得很直,這個線從木上劃過之後,這個線是黑的,他彈一條直線,照這個直線來鋸,這個東西叫繩墨。佛,在經上取它的意思,取什麼?取正直,取這個意思。現在不用了,現在所有工具都是用電動,自動化,不需要用這些東西,所以這已經是被淘汰掉了。
【揩定正邪。木隨繩而正直。】
這就剛才舉的這個例子,這個木材隨著繩拉得很直,這才能鋸的出來。所以他舉比喻:
【心隨教而離邪。】
辨別邪正。如佛所說,這是正法;不如佛所說,是邪法。換句話說,佛所講的是事實。跟佛講的不一樣,是你的妄想,這不是事實。那到底是不是事實?要拿經典來對照一下,我的想法、看法、做法,跟佛經上講的是一樣,這是正,正思惟,正見,正行,都是正的。如果我們想法、看法、做法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那我們的思想見解、做法是都錯了,都是隨著妄想在轉,那不是事實,不是事實真相。所以經典跟我們講的是真相,真相是真的,不是真相,這是邪,一切要以經典做依據。『心隨教而離邪』,依教奉行。
【五貫穿。】
這個『貫穿』,世間法也能夠做得到,世間好的言語,好的文章,一定要符合這個標準。要用現代的話來說,符合邏輯,符合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有體系,有條不紊。在佛經裡面,特別是科判,從科判一看,這部經文,無論這個經大小,像這一本《華嚴經》,這麼大的經,自始至終,因為表解一下劃起來,這才知道,這個經文的體系,組織之嚴密,不可思議,沒有一句廢話。像那個樹一樣,枝枝葉葉,統統歸到根,一個根發的。缺少一個,它就斷了;添上一個,就多餘了。像這個文章寫到什麼,不能加一個字,不能減一個字。減一個字就不通了;加一個字,累贅,做到這樣的,佛的經典確確實實是如此。我們看民初,李圓淨這些大德們,將《華嚴經科判》做了一個表解,我們都印出來了,翻開來一看,你不能不佩服。這一部大經,你看它的章法結構,思想之嚴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來的。那我們再看文章,你要看現在報紙雜誌上的文章,你要拿這個標準來一看,那他們就差太遠了,為什麼?許多字可以刪改的,也可以加很多進去的,可增可減,沒有辦法想成精密的體系。但是看古人的文章就不一樣,你可以把《古文觀止》拿來試試看,你用科判來判判看,能判得下去,證明真的是好文章。這個科判看熟了,會看文章,你有這個眼光會看。這叫貫穿,自始至終,一脈貫穿。用現代的話來講,思想體系,文章的章法結構非常的嚴整,一點都不亂,這個意思。
【六攝持。則攝持所化眾生歸於本源。不令攀緣六塵。輪回五道。】
我們先說這一段。這個意思,那真的就非常非常之難,世間的典籍相當不容易做到。『攝持』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它有一股強大的引力,使你接觸它之後,欲罷不能,它有這股力量。這個世間的好文章也有,但是這個力量終是有限的。我們世俗常講,好書不厭百回讀,那才一百回,兩百回那就討厭了,就不想再讀了。換一句話說,它的攝受力量只有一百遍,那就很大很大的攝受力量。你想你們每天看報紙雜誌一遍,不會再想看第二遍,那這證明什麼?完全沒有,不想看第二遍。好的小說,看一遍,還想看第二遍,看了第二遍,還想看第三遍,這人文章寫成功了。為什麼?有攝受的力量。可是看到二十遍、三十遍再不想看了。它比報紙攝受力量那大得多。可是世間的經典那不一樣,像在中國名小說,四大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大書目,為什麼稱為文學名著?它有攝受力,可以能夠看到二,三十遍。我是過來人,這些小說大概,至少我都看十遍以上,有看到二十幾遍的。現在摸都不摸了,再不想看,聽都不想聽。換句話說,它這個力量有,但是有限,不能叫你一生都鑽在裡面,那不可能的。但是四書就不一樣,你看四書五經這些東西,你從小讀,讀到老死都讀不厭,那這個攝受力量就大!依然比不上佛經。佛經的攝受力量是沒有邊際的,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厭。為什麼念不厭?遍遍有新意思,它的意思無有止境!所以它才有趣味。報紙為什麼不想看第二遍?沒有意思,第二遍絕對不會有新的意思出現,所以就不想看第二遍。佛經裡頭其味無窮,一遍有一遍新的意思,一遍有一遍的悟處,它有這麼強大的攝受力量。
『攝持所化眾生』,這個所化眾生包括九法界,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是它攝化的範圍,你看這個範圍多大!『歸於本源』,本源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徹悟宇宙人生的根源,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令攀緣六塵』,六塵是六根所接觸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迷人就攀緣六塵,覺悟的人就不再攀緣,覺悟的人隨緣六塵,隨緣得大自在,攀緣就不自在,攀緣就輪迴六道。這裡說五道,五道就揀別阿修羅道,除了阿修羅,這就是五道。但是五道裡面,包括阿修羅。佛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阿修羅除了地獄道之外,四道都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鬼畜裡面也有阿修羅,他在哪一道就算是那一道。所以經上常講五趣,五道,那已經說得圓滿了。一般說六道,是單單把天阿修羅算一道,那個阿修羅是天阿修羅,不指人鬼畜,不指這些,單單指天阿修羅。所以這五道就是常講的六道輪迴。佛經的目標是希望我們見性成佛,永脫輪迴,是這個意思。
【此二即佛地論中解經字義。】
貫攝,這兩個字的意思,《佛地論》裡頭解經用這個意思。
【故彼論第一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
後來祖師大德,再加上一個常法,用四個字來解釋這個經的意思。
【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或可貫穿攝持俱通所說所化貫穿法相。攝持所化。即此中義。或貫穿所化。攝持所說。即貫彼心華。攝茲義味也。】
這是大師引《佛地經論》,就是說這兩個意思。古來祖師大德們也都以這個意思來解釋經這個字。下面就常跟法。
【常也者。萬古常規。】
常跟法這兩個字,類似我們現代人所謂的真理。真理就永遠不變,這才叫做真理;會變的就不叫做真理。這個常就是永遠不變,萬古常新。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這個說法,在那個時代的人非常適用,大家聽了心開意解,都能夠依照佛所說的修行證果。三千年後,我們聽了也一樣,能得到同樣的功效。對印度人講行,對中國人講也行。可見得這個經教確實超越空間、超越時間,這才符合常這一個字。為什麼它有這樣殊勝的境界?說實在話,正因為它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那怎麼不常?怎麼不真?這個世間文字為什麼不行?世間文字從情識裡面流出來的,從分別心,妄想心,執著心裡面流出來的。所以它適應的範圍有限,時代變了,事過境遷,它就沒用。唯獨佛法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無論在哪個地區,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是什麼現象,佛法界也好,聲聞,緣覺,人天法界也好,都離不開真性。從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自然然就相應,就水乳交融,道理在此地。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我在介紹佛經的時候,常常用樹做個比喻,佛講的經典就是這個大樹的樹根,這個樹的主幹,歷代祖師的註解就像枝葉。根幹永遠就是這個樣子,枝葉年年常新。這個比喻是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講法,講的不一樣,都是根據這個經講出來的,講什麼?適合於這個時代人受用的。我們今天看註解,看唐朝時候的註解,就曉得那個講法,唐朝那個時代的人得受用。看清朝的這個註解,跟唐人解的不一樣,清朝這個時代的人得受用。現代講法跟那個時代講法又不一樣,我們現前得受用。這都是從一個根,一個本上,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新枝新花沒有離開舊枝,沒有離開這舊的枝條,所以它真的是萬古常新。法,法是法則:
【則千葉真軌。】
『軌』是軌道,法就是原則,原理原則,規矩。古聖先賢依照這個規矩,依照這個理論方法成佛。現代人也依照這個規矩,依照這個理論方法,永脫輪迴,得同樣殊勝的利益。常法這兩個解釋:
【此二是梁昭明太子所出。】
最初用這兩個字解釋經是梁武帝太子,昭明太子。
【感法師以此法常二義解繩墨湧泉。故彼云。法則舉直以措枉。繩墨以譬之。】
用這個繩墨來譬喻。
【常則汲引而無竭。湧泉以況之。】
用這常法兩個字,解釋古時古人所說的,這個『湧泉』出生,這兩個意思。再看九底下這個字是典。
【典者。則正理無邪。】
所以中國在古聖先賢的教訓,我們尊稱為經典。這個經就是萬古不易的意思,有那個常的味道在。典就是講他所說的是真理,是正理,決定不是邪思。所以典有正的意思,它是正理,它是常理。
【十徑者。】
這個『徑』就是路,所以這個徑也當作路講。
【則出死之徑路。】
我們想超越六道輪迴,總要有個方法,總得有個途徑,佛所講的這個經典就是脫離生死輪迴的一條道路,所以經也可以當作路說。因此這個念佛法門,稱為徑中徑又徑。徑是直路,是小路,直路,稱徑路,對小乘人來說的,小乘人這個路迂迴,難走,很不容易超越,你看很難很難證得一個須陀洹果。證得須陀洹果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證得了個阿羅漢,離開了三界六道。大乘法門就不須要這樣迂迴,比他來得快速的多了,徑路。在大乘法裡面,徑路裡面還有徑路,那是什麼法門?禪宗。禪宗是徑路裡面的徑路,比其他法門快速得多。可是還有比禪更快、更穩當的,人人能成就的,念佛,所以它是徑路裡頭還有一條徑路,徑中徑又徑,這是講念佛法門。《華嚴經》也不例外,這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把成佛最穩當、最快速的一條徑路介紹給我們。佛菩薩確實對得起我們,這是『出生死之徑路』。我們要知道這一卷裡面講的,就是勸我們念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上十中。】
前面講的十個意思。
【前四即雜心五義中四。】
這是說明出處。大師為我們解釋經的十個意思,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都有根據,都是根據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雜心論》裡面講的,五個意思當中的四個。
【餘結鬘同貫攝。】
有結鬘的意思。
【五六即明貫攝依佛地論。後四即依此方訓釋。】
這十個意思,六個意思是古印度大德們所說的。後面有四個意思是我們中國,這都介紹了,我們中國的大德們所講的,貫攝常法,這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末後這一句結語:
【以圓十義也。】
圓是圓滿,說明經的十個意思,把經十個意思也說完了,到這裡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個字意思都說完了。底下一段是「展卷難思」。後面這一段是非常精彩,用最簡單的文字把《華嚴經》的精髓為我們說出。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