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八十二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82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十一六面倒數第一行看起,《疏》:
【十廣利今後者。聖人設教。祗在益生。現益當機。流芳萬古矣。】
這一段文我們看《鈔》裡面的解釋。
【廣利至萬古矣者。】
這是解釋剛才念的這一段文。
【夫成佛說教。起即有始。用乃無終。雨滴滄溟。與海俱竭。一言稱性。與性齊終。法界無終。斯教何盡。】
我們先看這一段。『聖人設教』,聖人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建立的佛教育。所以說是『成佛』,示現成佛之後,他的事業就是為一切眾生說經講道,這是佛的事業。一生當中,從來沒有一天間斷過,我們今天講的是敬業的精神,他也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說經講道有開始的時候,從明顯的跡象上來說,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最初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講四諦法,從這開始。所以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多數的國家認為佛教是從這裡開始的。在我們中國,這個看法就不一樣。因為佛滅度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取得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才知道鹿野苑說法已經是第二會,不是第一會。第一會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最初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在菩提樹下入定,他在定中就開始說法,這是我們世間人看不見的,沒有跡象可尋的。佛說什麼法?就是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是在定中說的,說得非常詳盡圓滿。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不知道他在那裡說法。他說給誰聽?經上講得很清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深位的菩薩,不是普通人,他們參加了這個法會。法會圓滿之後,大龍菩薩將這個經典收藏在龍宮裡面,我們這世間沒有了。
這《華嚴經》的分量有多少?那實在是不可思議,根據龍樹菩薩去參觀所發現的,這部經的分量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一四天下」就是一個單位世界,日月所繞須彌這個單位世界。這個世界把它磨成微塵,一微塵就一品,就那麼多品。經文多長?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偈是四句,四句就是一偈。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那要算句數還要乘上四倍,那是句數,不是字數,字數這一句長短不一樣,這沒有法子想像。世尊能夠在二七日中,這是十四天,他就講圓滿了,這是神力不可思議。這諸大菩薩們,在二七日中也聽圓滿了,說聽究竟,這不可思議!
龍樹菩薩看到這樣的經,是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受持,太大了,於是乎他還有中本。中本比大本那是要少得很多!可是依舊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能夠接受得了的。這再看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像目錄提要一樣,那最簡單的,綱領,這叫做下本,就是略本,下本。這個下本經有多少?他說有四十品,十萬偈,龍樹菩薩覺得這個可以,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這部經經文有四十萬句,一共有四十品,這個行,閻浮提眾生有能力接受,就把這個下本經帶到世間,我們這個世界才有《華嚴經》出現。
所以小乘國家,小乘的學者對這個說法不承認。他認為《華嚴經》是龍樹菩薩自己編的,假託這個事情,他們不承認,也不相信。現在學過科學一點的人,認為潛水艇已經到大海底下每個角落都鑽透了,沒有發現龍宮。於是這個世間有「大乘非佛說」,大乘是後人編造出來的,有此一說。這是現在世間人的想法、看法,不足以為憑。怎麼說不足以為憑?大乘佛法之興起兩千多年了。傳到中國也將近兩千年,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的,今天一九九一年,將近兩千年。這兩年千當中,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依照大乘經典修學的,有許許多多人成就、證果了,可見這個東西不假。如果要假,這兩千年來,就不可能有一個人修行有成就的,他們居然有成就。這就證明這個大乘經絕不是像現在人所想像的。
現在人只能看到形相上有就承認,形相沒有就不承認。那我問諸位同修,你們晚上睡覺有沒有做過夢?他說我不相信,我沒有看見。沒有看見就不承認,那應該不承認有作夢,可是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不一定說,這個東西我們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見、手摸得著才能承認,六根接觸不到真實的東西很多。所以佛在定中說出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開始,這就是『起即有始』,開始說法。『用乃無終』,這佛法所起的大用確實是無終的,有始無終。佛在世的時候,當時修行證果的人如是,佛滅度之後,修行證果的人亦復如是,一直到今天,今天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一樣的往生不退成佛,大用無邊,確確實實它作用無邊。
下面從比喻上來說,然後再告訴你為什麼大用無邊。『雨滴滄溟』,滄溟就是海,就是大海。雨水落在大海裡面,『與海俱竭』,它跟大海合而為一,就是大海,就是海水,不是雨水,這從比喻上說。比喻佛的說法,佛說法就像降雨,就像雨滴,眾生的真心本性就是大海。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眾生果然以心性來接受,與心性融成一體,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就是自己的性德。『與性齊終』,性德無始無終,佛說法在有始,落在性德裡面就無終了,起用則無終。
『法界無終,斯教何盡』。法界就是本性,本性起相,現象起用就是法界,體就是本性,無始無終。佛的字字句句都稱性,那當然也跟真性一樣,無有終了的時候。所以一切佛法只有隱現,給諸位說老實話,沒有始終。眾生業障深重的時候,佛法就隱、就不現了;業障輕,福報現前的時候,佛法就顯現出來。可見得一切諸佛說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的。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阿彌陀佛說法,「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極樂世界如是,我們這個世界又何嘗不如是?沒有兩樣。極樂世界的人心清淨,所以性德自然流露,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性德被煩惱無明蓋住了,雖有而不能夠現前。雖然六塵都在說法,情與無情統統在說法,我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原因出在這個地方。今天我們看《華嚴經》,《華嚴經》上講的是華藏世界,這裡面的人程度最低的也是圓教初住菩薩,你說人家的心多清淨!初住菩薩見思煩惱斷盡了,塵沙煩惱也斷盡了,無明煩惱最低限度破一品,所以這個境界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差別。再看底下文:
【況大慈願力。護令法眼常存。盡眾生界皆蒙勝益。】
這一句是諸佛如來的本願,四弘誓願裡頭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就是這一願的註解,詳細說明。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大願大力,『護令法眼常存』,這是護法。為什麼大乘經典常說而不斷?原因就在此地,大乘佛法確實是人天法眼。佛家講五種眼,《金剛經》上就講到了,讚歎如來五眼圓明。圓是圓滿,明是光明。我們凡夫有肉眼,這肉眼礙非通,有障礙,隔一張紙就看不見了,肉眼的能力太小了。天人有天眼,天眼比我們的能力就要大很多,它沒有障礙,隔著牆也能看得見,也能看得清楚。像我們現在發現的,像紫外線、X光一樣,它可以透過的,障礙不住的,能力一樣大。當然這個大小是看修行功夫而有差別。像天人的天眼,只能看到界內,他的界限之內,欲界天他只能看欲界,色界他就見不到了;色界天人能看色界,看到底下的欲界,無色界天人他見不到,所以他有界限。阿羅漢的天眼,那比天人的天眼要高。佛在經上講,普通阿羅漢能看一個小千世界;修持功夫好的,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像佛經裡面講的阿﹝少/兔﹞樓馱,他的天眼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阿羅漢不但有天眼,還有慧眼。再往上去菩薩,菩薩才有法眼,當然有法眼,一定就具足了慧眼。到如來果地上才有佛眼,那就是圓滿了。你見這個虛空世界一切萬法的真相,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現在這個能見度太小了,看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相沒看出來。
「護令法眼常存」,這是講眾生無邊誓願度,在九法界眾生裡面舉一個例,舉菩薩。菩薩都能夠得度了,何況菩薩以下,那就統統得度了。所以說法眼是舉一個。『盡眾生界皆蒙勝益』,這一句很好,這一句一收是把九法界統統包括盡了。九界眾生都能得到大乘佛法殊勝的利益,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利益非常非常之殊勝。這是諸佛如來為什麼出現在世間不斷的說經講道,理由就在此地。
【故賢首品云。彼諸大士威神力。法眼常全無缺減。】
這是舉本經「賢首品」的一句經文。『彼諸大士』,這是指華藏世界的這些菩薩們,從初住到等覺。等覺菩薩裡面,文殊、普賢是上首,包括他們在其中。這些菩薩他的威德神通的能力幾乎與佛相等。『法眼常全無缺減』,這是舉出法眼常存,絕對不會有一個時候他看錯,看走了樣子,不可能。也就是說明,菩薩的眼永遠沒有障礙。這在《華嚴經》上給我們做的證明。
【又發心品云。】
這在菩薩「初發心功德品」。在《華嚴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品,「賢首品」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能讀全經,這幾品都一定要讀。
【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及諸眾生。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這是在「初發心功德品」裡面所說的。『我等諸佛』,是毘盧遮那佛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持此法』,此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給諸位說,實際上不是一部經的名稱,是整個大乘佛法的總名稱。就像我們現在看整個佛教經典稱為《大藏經》,其實它本來就有名字,就叫《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切經都是《華嚴》裡面的一部分,一章、一品、一段總合起來這個名稱就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否則的話,龍樹菩薩怎麼會看到那麼多?像我們中國的書籍,《四庫全書》,所有一切書都收在裡頭,全部包括在裡面。這是諸佛護持,那個佛怎麼個護法?就是要天天講、天天宣揚,才護。不是把這經典看到那裡,看到有什麼用?那眾生怎麼能得利益?送給眾生看他又看不懂,所以要不斷的說,為一切眾生細細的講解說明,這叫護法。
這個意思諸位一定要明瞭。佛要不講經,那就是不護法了,護法,一定要講經;菩薩護法要講經,祖師大德護法也要講經。一定要叫眾生,『令未來世一切菩薩及諸眾生』,這就是把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全包括,『未曾聞者,皆悉得聞』。還有眾生沒有聽到這部經的,要找機會去跟他講。這個機緣不在佛菩薩那邊,因為佛菩薩常說,沒間斷過,緣在眾生。眾生緣熟,什麼叫熟?他能接受,喜歡接受,喜歡聽聞,緣熟了,佛菩薩就要來給他講。緣沒有熟,他不喜歡聽,沒熟的人很多,聽到一個佛字他就討厭,掉頭就跑掉了。不要說講經,才講一個字就把他嚇跑掉了,他就不喜歡聽,緣沒熟,這緣沒有熟。必須要對緣熟的眾生,佛菩薩一定為他開演。可見得,諸佛菩薩真正慈悲到了極處,佛門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都不捨棄。這能說消極?有很多人誤會學佛都是消極,一個人都不捨,還消極!這都是對佛法誤解,對佛法不認識。
【然益有二。】
這就是佛說經的利益,對一切眾生說經的利益有兩大類。
【一令見聞成堅種。故出現品云。如人食少金剛。終竟不銷等。】
『等』,就是佛像這一類的話說得很多,這是舉這一句來說。佛第一個意思,這就是給一切眾生種下大乘佛法的種子。這個種子不會壞,什麼時候業障消除了,它種子就起現行、就起作用了。起什麼作用?喜歡聞這個法門。所以這個種子叫堅固的種子,它不壞。佛在「出現品」裡面,「出現品」也是《華嚴經》,所舉的都是舉這一本經。佛舉個比喻說,『如人食少金剛』,這是金剛鑽,最堅固的東西,我們吞下去了,吞得再少,它不會消化的,它不化的,永遠存在那個地方,『終竟不銷』。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決定成佛。說老實話,怎麼成佛?一定是念佛求生淨土,不退成佛。怎麼知道?因為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可見得,這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一開始說法就極力提倡,普賢菩薩帶頭。在華嚴會上我們看到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歸到西方淨土。所以這是金剛種子,為將來往生作佛種下種子。這是第一個利益,普遍的利益。
【二令起行成證入。故出現又云。設有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乃至若聞此法。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乃至深入如來無量境界。必須聞此。始得生佛家。入佛境。故須說之令起行也。】
這就說得很明白、很透徹了,學佛的人目標是成佛。怎麼樣才能成佛?就是菩薩在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當中,要是聞不到這個法門,他就成不了佛。聞到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理論方法來修學,他才成得了佛。這個經重要了。所以聽了之後要起行,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證入,『行成』就『證入』了。
清涼大師分本經為四大段落,就是四大科,這四科就是信、解、行、證,那就圓滿了,這部經確實是圓滿法輪。從起信一直到成佛,菩薩的解位、菩薩的斷惑、菩薩的證果,這部經是比任何一部經典都講得詳細。龍樹菩薩造不出來,他要能造,他就是佛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又引「出現品」當中一段經文來證明。『設有菩薩』,是假設,假設有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麼一位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這就不止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無量劫中,實在講,很可惜的沒遇到這個法門,這也是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樣究竟圓滿的大法不容易遇到。遇到這個法門,遇到要不信,等於沒有遇到;信了不懂,等於沒信;懂得了,沒有依照方法去修行等於不懂。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一生決定往生淨土。所以這部經是什麼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經。
隋唐時候大德就講,這部經是《無量壽經》的導引,沒錯,確確實實引導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去。連文殊、普賢自己都不例外,自己都求往生。所以這部經嚴格的來講是淨土宗的大經,這是前清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他老人家就說過。他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華嚴經》八十卷,大華嚴,《無量壽經》是中華嚴,《阿彌陀經》是小華嚴。你要是不相信淨土法門,你就念《華嚴經》,《華嚴經》真正念通了,你就相信、就老實念佛了。才真正把念佛的殊勝功德利益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法門決定不騙人。
念佛法門很難信。我過去雖然跟著老師,李老師一生弘揚淨土,勸我學淨土,我都不能深信。李老師也看出來,也知道,曾經勸我,他說即使西方極樂世界是個騙局,自古以來多少人都被騙過,我們被騙一次有什麼關係?李老師這樣子來勸我,勸我勉強相信,就被騙一次有什麼關係?真是苦口婆心的勸導。可是我們還是不能生信心,只是對淨土不反對,但是教我學,我還是不能死心塌地的學。真正死心塌地修淨土,是讀《華嚴經》,講《華嚴經》。我從民國六十年開講,《八十華嚴》、《四十華嚴》講了十七年,這才恍然大悟,這開悟了。悟的什麼?悟的李老師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有一切法門最後統統歸到淨土法門。歸到淨土法門才算是上軌道,才算是成就。不能死心塌地,都在大乘法門裡頭摸索,學得很辛苦,成就很緩慢,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這一定的道理。
所以我對於淨宗死心塌地,堅定的信仰,得力於這十幾年講《華嚴經》。古人講,《華嚴》是《無量壽經》的引導,我是百分之百的贊成,因為我就是這個引導進來的。沒有這個大經做引導,那《無量壽經》我是不能夠接受的,是《華嚴》、《法華》引導我入《無量壽經》上。從前雖然《楞嚴》講過很多遍,不知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殊勝,不曉得。認為大勢至菩薩那一章還比不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到現在才真正搞明白,《楞嚴經》的確它的精華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百四十四個字。那一章才是《楞嚴經》的《心經》,實在不可思議。
這是講聞了要能夠相信,信了要能夠理解,為什麼?理解才會不退轉,才會不動搖。你看有很多人念佛,念了很多年,到晚年,看到密宗顯一點神通,他不念佛了,他就改學密去了,或者改參禪去了,他變了,為什麼會變?對這個法門有信無解,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如果對它有甚深的理解,外面什麼樣的誘惑也不會動心。所以這個理解,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使你真正得信根。《彌陀經》上講「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第一個信根信力才真正能得到。沒有透徹的理解,這根力很難,無根無力非常容易退轉,非常容易改念頭,見異思遷。解了以後要行,我們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行的目的是要證。行要沒有證,這個行沒有得到結果,好像念書一樣,念書考試不及格,還得要從頭來起。
什麼叫做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換句話說,決定要往生。如果不往生,這一生的修行都空過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怎樣才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那你這個信願要堅強,強烈的願望,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對於現前這個世界決定沒有貪著。換句話說,真正能放下,沒有貪著。諸位要知道,無貪無著,你就沒有煩惱,你心就清淨了。心淨則土淨,與西方淨土就感應道交。所以修淨土的人就是要修淨心。要想修淨心,就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這是行。
在《華嚴經》剛才說了,清涼大師把它分為信解行證四大段,那個行這一段只有一品經,這一品的名字叫「離世間品」。怎麼修行?把世間捨離,那才叫真修行。世間捨離了,一心求淨土,那個證果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行成證入」。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表現的是修什麼法門?這是我當初講《華嚴經》講到這個地方,疑問生起來。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你在五十三參裡面去看,他是博學多聞,他門門都修,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他捨棄,真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無量法門誓願學,他一定有個本科,他有個根本的法門,那個根本的法門是什麼?這個重要。所以我們注意他最初修什麼法門,最後完成哪一個法門,這樣一觀察才發現他是修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這在結局上看出來了,在起初沒有看出來。起初上什麼?這個經文沒有明文。沒有明文,怎麼知道他是修念佛法門?怎麼知道他是修念阿彌陀佛的法門?這就是看老師,他的老師是誰?原來他那個根本啟蒙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這個經裡面修什麼法門?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修的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善財是他最得意的學生,是文殊菩薩的傳人,傳法的弟子。
那我們想一想他傳什麼法?老師修的是西方淨土,學生當然跟老師學的一樣,這才能相應。譬如說,我今天修念佛法門,有一個想跟我學禪的,我決定不收。我會把他介紹,我知道哪個法師對禪很有研究,介紹你到那裡去學去。我想文殊菩薩也不例外。從這個地方想到,這是推想到,善財一定修的是念佛法門。然後再看他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資格?在淨宗裡面來說,一定要念到理一心不亂,才有資格出去參學。真正見性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才有資格去參學。不到這個境界,去參學危險,一聽說這個法門不錯,我就學這個,那個法門不錯,也學那個。好了,一切法門統統都學,到最後一樣也不能成就。所以參學是成就自己所修的本法門,於自己所修的這個法門有大利益、有大功德,這才行。決定不能把自己所修的破壞了,一定要開悟之後才能學。你自己這個根本法門不會破壞,只有成就,不會破壞。
所以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一會裡面,是得理一心不亂。得到理一心了,這老師就把學生放出去,你有資格參學了,你可以廣學多聞,絕對不會破壞你自己的信願,只有幫助你自己信願增長,不會破壞,這是有能力出去參學了。參學,我們要注意,第一個老師教他什麼?這個很重要。我們俗話說「先入為主」,這很要緊。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經裡面講,《四十華嚴》裡面講,吉祥雲比丘。你們想想,吉祥、德,跟文殊菩薩的名號相同,文殊是梵語,翻成中國叫妙德,叫妙吉祥。他第一個出去參訪的這個善知識,他居然這個名字叫吉祥雲比丘。《八十經》裡面翻的,這也就是文殊菩薩,妙德。那麼教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這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在老師那裡學的是念佛法門,現在遇到吉祥雲比丘的時候,也是教他念佛法門。
往後參訪那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可以接觸、都可以去參觀。接觸參觀增長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通達明瞭了以後怎麼樣?他老人家「戀德禮辭」。戀德是感謝,感謝你給我講了這麼多東西。禮辭是什麼?禮辭我不學你了。辭是辭謝你的話,我還是老實念佛。是不是?譬如說我參訪禪宗,我到禪堂裡面也坐禪,也聽你開示,到最後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不受你的影響,辭是這個意思。這個禮辭是成就一心不亂,戀德是成就通達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如如不動,一句彌陀念到底,五十三參的精神在此地。不是說一切法門不可以接觸,可以接觸,只要到不影響自己,如如不動,可以接觸。參到最後普賢菩薩,這才把底牌翻出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文殊、普賢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這我告訴諸位,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一個事實真相,才老實念佛,才沒有話說。以前老師勸我,不能說得這麼透徹,所以我沒有辦法接受。我們自己認為知識分子,是個講理的,理要是沒搞通,就叫我接受,這是很困難的事情。真正講清楚了,我應當會接受。這是在《華嚴經》上看出來的。所以在此地,我們就肯定《華嚴經》的證就是往生不退,這就是證。下下品往生也是證,這個證是真實的,實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不退成佛。這就是信解隨順悟入。這個隨順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實際上是什麼一回事?就是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念佛人沒離開這個社會,我們要生活、要與社會大眾接觸。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把這個歸納成五十三類,你天天在接觸。所以當你接觸的時候樣樣明瞭,如如不動,善財童子在末後這一會裡頭就教給我們這樁事情。所以念佛人怎麼過日子?念佛人怎麼跟社會大眾相處?你念了《華嚴經》就知道,就曉得我們應該跟他們怎麼樣相處,這個相處就是隨順,這才能悟入。
所以念佛就念得活活潑潑、自在快樂,只要真正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行了。與一切大眾往來不必介意,對於自己道心有影響的,怕退轉的,這個自己要防範,功夫不夠。那個功力夠的時候決定不會退轉,不會動搖的時候什麼境界都可以。歌舞場中也可以去看看,看看什麼?知道這個社會是什麼樣子,天堂也得要去,地獄也要去參觀。這個社會善的一面我們去看看,惡的一面也可以去看看,統統要了解,統統要明白。這是成就智慧,信心決定不動搖,如如不動,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淨土。一部《四十華嚴》,一部「入法界品」,就是教我們這樁事情。所以《華嚴經》前面不讀可以,這個四十卷不讀,那實在是很可惜。但是四十卷太長了,這個講起來實在是很費時間,我們今天講最後這一品。這一品加上清涼大師的註解、宗密大師的鈔,實在講,就是全部《華嚴經》的濃縮、精華。當然這也是不得已,如果諸位要有時間,最好還是要去念全部的經文,念《四十華嚴》。
『當知此人生如來家,乃至深入如來無量境界』,這還是經文上的。聽到這部經,他真正能夠信解隨順悟入,這個人就生如來家。如來家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我跟大家講得非常具體,現在講要落實,不落實,講了虛無飄緲的,我們還是不曉得從哪裡下手,確確實實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今天有個人來問我說:在大經裡面,佛曾經說,還有佛世界比極樂世界還莊嚴,還要圓滿,極樂世界絕對不是一個最殊勝、最莊嚴的境界。他問我有沒有?我說有。佛在經上說得很多,比西方極樂世界殊勝,這個倍倍較量,還有佛講了十幾倍的。他就問我,你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來問我這個話。我說我告訴你,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第一殊勝。他搞不懂,我就舉個比喻說,我說台北市學校很多,譬如大學,這個大學辦得很不錯,只要報名就可以進去了。其他的大學辦得也很好,甚至於比這個學校還好,考試一定要八十分才能進去,你想想哪一個殊勝?這個報名就進去了,還是這第一殊勝。那些雖然比極樂世界更殊勝,去不了。去不了就不殊勝,去得了才殊勝,所以還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何況一切諸佛都這樣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生到一切諸佛世界,那些比西方世界更莊嚴、更殊勝的,你隨時可以去,你去得了。見阿彌陀佛就見一切諸佛。所以唯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道理在此地。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搞清楚,不要在這裡起了懷疑,誤了自己的事情,那就很可惜了。第一確實是第一,沒有話說的,決定是第一殊勝。
「生如來家,深入如來無量境界」,念佛人一心繫念淨土就是生如來家,現在雖然還沒去,就是如來家人了。已經註冊報名了,就等著去就是,這就生如來家。深入如來無量境界,那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深入諸佛如來無量境界,這是兩層,兩層當中沒有間隔的。所以真正念佛人,佛門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不是假的。我求這一生不生病,我求這一生不老,我求這一生不死,能不能求得到?如果求不到,那這句話就有問題了,怎麼可以說有求必應?給諸位說,沒有一樣求不到的。真正念佛,老實念佛,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一樣不如願,所以可以不老、不病、不死。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跟他一道去,那不是死。還跟家裡人告別,我跟阿彌陀佛去了,這拜拜才走的。這個事情不是假的,過去很多,我們在《淨土聖賢錄》上看過,《往生傳》裡面看過,近代就不少,這怎麼是假的呢。
前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往生,就是見到西方三聖從雲端裡面下降來接引他往生,這不假!美國有,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我到那裡講經去,那邊同修告訴我。我們台灣就更多,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生病。怎麼求的?真心求。又求這個,還要求名聞利養,還要求升官發財,這個不行的,這個感應就沒有了,為什麼?夾雜、不純。以清淨心修,真誠心修。清淨就是不能夾雜,真誠,沒有一點虛假,有求必應。這是希望同修們要留意的,這才能夠得生佛家,入佛境界。
『必須聞此,始得生佛家』。為什麼這樣說?一定要聽這部經,只有這部經說得詳細、說得清楚,說得使你一點疑惑都沒有,你才曉得什麼叫如理,什麼叫如法,如理如法的求,才有求必應。求的為什麼不感應?不如理、不如法。我早年,大概總在二十多年以前,在台北市講經,我記得是好像是在西門町那邊有個法華寺,一個廟不太大,我在那裡講過好幾部經。當時有一個出家人,德融法師,他是最近過世。就提出一個問題來問我:這個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這個話靠不住。我說何以見得?他說我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也沒求到。他要求個電冰箱,求了三年沒求到。我說你那個寶剎裡頭住幾個人?只有一個,一個人還要電冰箱,我說那當然求不到,這不如法。換句話說,不合理,不合情,這種求是什麼?貪求。佛菩薩怎麼可以會增長你的貪心?你有貪心,你一求就是增長貪心,這沒有感應的。如果增長貪心,一求就來了,那是魔來感應,那是魔王,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所謂有求必應,絕對不會使你貪瞋痴慢增長,那才是真的如理如法。
所以一求就來,這個貪瞋痴慢就生長起來了,這個要警覺到這所感應的不是佛菩薩,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是什麼?要來毀滅你,使你貪瞋痴慢增長,將來就墮三途,就入了魔掌,這很可怕,所以一定要知道、要清楚。我們在家、出家有的時候求有感應,要曉得那是佛感應的,還是魔感應的?自己要冷靜去想一想,不難辨別。我們真心、清淨心,不是為自己利益,為眾生的利益,這個感應是佛菩薩。為了自私自利,如果有感應,決定是魔王。現在這個時代,在《楞嚴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是邪師?妖魔鬼怪。他也示現出家,披上佛的袈裟,來破壞佛法,這末法時期衰相。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就告訴釋迦牟尼佛,我要壞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笑一笑,我的法是正法,沒有人能夠壞。魔王就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命令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裟來滅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流眼淚,一句話不說。所謂是「譬如師子蟲,還食師子肉」,這就是現在所講的滲透。妖魔鬼怪滲透在佛法裡面,把佛法毀滅掉。
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在現前這個階段,我們學法依靠什麼?這法師靠不住,他是佛是魔?我們也沒有天眼,實在講老實話,天眼都分不清,都看不清,要有慧眼,要有法眼。沒有慧眼,沒有法眼,這他到底是真的佛還是假的佛,我們搞不清楚。那怎麼辦?最好的標準依法,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那個四依法,「依法不依人」,那就對了。法是什麼?經典。經典一定要依靠真正的經典。這個真正的經典,看《大藏經》。《大藏經》裡面所收的大概都不會假。可是同修們要注意到,要看從前編的《大藏經》。現在編的,現在很多人的著作它也印到《大藏經》裡面去,所以《大藏經》這裡也不成了,也是真假混雜在一起。
從前的《大藏經》沒有假的,為什麼?假的滲不進去。那個時候是皇帝,國家來護持,哪一本東西要入藏,要經過皇帝的批准,皇帝批准之前,要經過許多高僧大德來開會、來通過,大家認為這個是純正,不是邪知邪見,這才送給皇帝,請皇帝批准,入藏流通,這就是一個絕對的標準。現在皇帝也沒有,政府也不管了,隨便什麼人,有錢都可以印經,把自己寫的東西都可以放到《大藏經》裡面去了。所以現在的《藏經》不像從前那麼純了。所以我們看《藏經》要看什麼?什麼樣的版本。想想這個《大正藏》,《大正藏》裡面就有問題,為什麼?新修的,它有近代東西都收進去了。在我們中國《藏經》,最後的一部就是現在台灣印的《乾隆大藏經》。乾隆皇帝他命令來編的,這是經過國家高僧大德的審定,皇帝的頒布,這是我們能夠可信的。
乾隆實在講,對中國民族文化確實有很大的貢獻。他給我們編了一部《大藏經》,給我們編了一套《四庫全書》,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了不起的貢獻,是以國家的力量來做的。這就是我們依法,這個法要注意版本,愈是古老的版本愈可靠。為什麼?至少是錯字還少,後來的版本,還怕人家又改了幾個字,那我們又吃虧上當了,所以這古老的版本好。這就是依法不依人。法師講解與佛經裡面的義理相應,我們可以接受參考;講的與經裡面好像有一點不大對的樣子,我們可以捨棄不必接受,這自己就能得利益,所以要知道怎樣去取捨。佛的這四條好得很,能夠遵守,就如同在佛身邊沒有兩樣。
第二條是「依義不依語」,義是什麼?裡面講的道理,依這個。語言文字沒有什麼大的關係,這一條佛說出,實在講佛對於後世的情形知道得太清楚了。經典流通到中國來一定有翻譯。那翻譯文字就不一樣,語就不一樣了。語不一樣沒有關係,意思一樣就行了,意思沒錯就可以了,依義不依語。同樣一本經本,在中國曾經有多次的翻譯,這沒有關係。《金剛經》六次翻譯,《心經》前後十幾次的翻譯,同一個底本,每個翻譯的人用的辭句都不一樣,沒有關係,意思一樣就行了,不要去爭執,不要去執著。這是對於這個譯本上,佛早就教給我們,如何去接受譯本。
第三是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一生當中講不少經,什麼叫了義?在一生當中,能夠永脫輪迴成佛作祖,這是了義的。如果佛講的這個經,我們這一生當中,不能超越三界,成不了佛,這就不是了義的。在一切經裡面,我們這一生人人有把握超越三界,圓成佛道的,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究竟了義。《華嚴經》在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了義,了生死,出三界,是了義,就教給我們一切經裡頭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如果我們還年輕,有精神、有精力,那個不了義經多看看也沒有關係,沒什麼妨礙。年歲大了,那個不了義經就不要看了,為什麼?耽誤時間。你看在這中國過去祖師大德們,到了晚年專修了義,不了義不修了。蓮池、蕅益都是大通家,年輕的時候深入經藏,廣學多聞,到年老的時候,他就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了,他專念《阿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要了義,不要不了義,依了義經典,這很重要很重要。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都是為了防範。智是什麼?理智,識是感情。今天我們學佛的人,你在家老實念佛,你這個朋友打個電話來,或者來邀你,那個地方拜梁皇懺了,咱們去了。人情,不好意思不去,這是什麼?這是識。你真正有理智的時候,我在家裡念阿彌陀佛,拒絕不去,不怕得罪人。我得罪他,我能夠往生成佛;我不願意得罪他,我一樣六道輪迴,這一生白修了。哪個要緊?依智不依識,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佛這四條,實在講,針對我們現在眾生說的。果然能夠依照佛四句話去做,豈不是等於佛在我們面前!不會吃虧也不會上當,這一生修學穩穩當當決定成就,生如來家,入如來境界。『故須說之令起行也』,有這麼多的原因,你想想看,佛怎麼能不說《華嚴經》?這是教起因緣,這十條都給我們說出來了,後面這一句是結論。
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