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八十一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81
請掀開經本,二百一十六面第二行,後一半看起,看第四:
【四躡三云。感應化物。已有諸經。何須說此。未示真法。不能究竟解脫故。】
這段文是解釋《疏》裡面第九科「示其終歸」,前面這一段跟諸位介紹過了。這十條是說明生起的次第。這是第四,『躡三』,躡是《躡論》,《躡論》第三卷裡面有這一段話,『感應化物,已有諸經,何須說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說的經已經夠多了,何必還要說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當然這個問題也是有所為而說的。佛說一切經,但是一切經都沒有講到究竟圓滿,這是真的。那這部經就不能不說。『未示真法』,哪是真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才是真法。
古人有說,一切經裡面我們做個比較,《華嚴》最真實。《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那《無量壽經》真實。為什麼?《華嚴》講它究竟圓滿的真實就是這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真實。由此可知,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算究竟真實。為什麼?在本經裡面,我們看得很清楚,但不是在這一卷,是在這上面,前面。文殊、普賢這是大乘圓教等覺菩薩,他們兩位在華嚴會上,還發願求生淨土。由此可知,淨土法門是何等的殊勝。圓教等覺菩薩尚且發願求生,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等覺菩薩他還求什麼?我們曉得的,菩薩所求的就是成究竟圓滿佛。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無上」兩個字,在理論上講,十方諸佛剎土都能成的,理上講得成,事上修行有難有易。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剎土裡面,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容易,相當的困難。唯獨西方世界容易證得,這才是發願要求生淨土,成就究竟圓滿的果證,這才叫正法。
為什麼《華嚴》跟《無量壽經》一比較,古來的祖師大德們說《無量壽經》又第一?因為《無量壽經》自始至終純粹宣揚淨土。這個經是指歸淨土,歸到淨土它才變成真實。由此可以說明,《無量壽經》是純真,這個經是帶著真,指歸到真實。如果對於真實法不能夠理解、不能夠信受,底下一句話說,『不能究竟解脫故』。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沒有得到究竟解脫。究竟解脫,也得把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斷盡,才叫究竟解脫,所以本經是指歸淨土。這是第四個意思。
【五云。雖聞真法。如何令其悟入。為開物性源。令知自心本有斯法故。】
這個意思好,聞到真法,特別是在我們台灣,聞到真法的人不算少數。在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華嚴經》,講了十幾年;我在台北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華嚴》,也講了十七、八年;南亭法師、隆泉法師經常不斷的領大眾讀誦《華嚴》。所以在台灣,聽到這部經的機會,讀誦過《華嚴經》的人不少。何況《華嚴經》在台灣流通量很大,曾經多次的翻印。這是『雖聞真法』,聞了怎麼樣?不悟,這不開悟。聞了不悟跟不聞沒有兩樣。聞了之後,可貴的是要在開悟,要怎樣教他開悟?要說個老實話來講,聽一切經,要講到真信、講到徹悟,那可以說是沒有比得上《華嚴經》的。為什麼?《華嚴經》講得非常透徹,這經文太長了,長就講得詳細、講得透徹。你想想看,這一卷跟《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跟八十卷《華嚴經》是相等的,沒有兩樣,一個那麼長的時間來講,一個只簡簡單單幾個小時就講完了。當然愈詳細,我們理解得愈容易,可是要想聽一部《華嚴經》,那就我們中國人講得要有這個福氣。
古時候,寺院叢林就是佛教的學校,每天上課是八小時,就是聽講經,每天聽八小時。這部《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整整需要一年。一天聽八個鐘點,聽一年,天天不斷在聽,人容易開悟,那真的會開悟。一年不悟,兩年,清涼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把《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了五十遍,那就是講了五十年。在他那個會下,哪有不開悟的道理!現代人福薄,沒有機會,工作這樣繁忙,怎麼可能一天去聽八個鐘點經?一天要是能聽一個半鐘點,就不得了。一天聽一個半鐘點,這一部《華嚴經》要是不斷的講也得要六年,這才能畢業,每天一個半小時。可見得真的不容易。所以現在講大經的機緣是愈來愈少了,幾乎不可能,這是我們現在的人福報不如古人。可是要真正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生活環境,佛經上講什麼?就是講的這個東西,諸法實相。真清楚、真明白了,這才叫『悟入』。悟是理解,真正明瞭。入是把自己所理解的,跟自己的生活行持融成一片,這叫入。解即是行,行即是解,解行不二,這就入了,跟諸佛菩薩生活行持沒有兩樣。為這個緣故,這也得要講《華嚴經》。
『為開物性源』,為了開,他不說人,他說物。如果說人,在九法界裡面,只有人道,其他的不能包括。那要說個物,上面包括菩薩,下面包括三惡道眾生。這個物代表九界有情眾生。佛是要教九界有情眾生知道自己有真如本性,知道自己的真性與諸佛如來的真性無二無別。上面這個開,就是開示的意思、開啟的意思。開啟九界有情眾生的真如本性,因為真性是萬法的根源。一切萬法都是從真性生出來的,一切萬法最後還歸真性。
『令知自心本有斯法故』,叫一切眾生知道,佛所講的一切法都是自己心中本來具足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所說的一切法要到哪裡求?到自性當中去求。諸位要記住,心外無法,心外去求法,就變成外道,所以佛法要向心內求,不能向心外求。解是解悟,不是分別,不是妄想,不是在那裡研究探討,不是的;在那裡推理、猜想,那完全是錯誤的。自性裡面體悟,這是證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是給我們做一個增上緣,悟要靠自悟。怎麼才能悟?必須心清淨就開悟了。
我們所以不能夠悟入,就是心不清淨。前面《八十卷經.出現品》裡頭說的,我們有妄想執著,所以就不能夠悟入。入那個意思很深,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才叫入。那有障礙,還能入什麼,不能入了。真正得大自在,這是入。這些都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特別是這部經講得詳細、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清涼大師把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分為四大段,這個大段就是信、解、行、證。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理論、方法、境界,是任何一部經都沒有這一部經說得仔細。所以這部經在中國流行這麼多年,不但學佛的人,無論學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讀《華嚴經》的。不學佛的,中國從前念書人,也喜歡念《華嚴經》。《華嚴經》念了,的確可以把自己的心胸拓開,拓開自己心量,所謂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像《華嚴經》這樣的心量。
【六。心開即行起。】
這是一定道理的。我們今天講學佛,佛給我們許多的教訓,我們看了搖頭,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沒懂。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有一天我跟他老人家談到知與行的問題。佛法是知難行易,絕對不是說,知易行難,那你搞錯了,搞顛倒了,知難行易。特別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行,就是二六時中,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難,誰都做得到。誰都做得到,你為什麼不肯做?你不知道念佛的好處,不知道念佛真正的利益,你不曉得。你要曉得了,你怎麼會不念?你一定會念。天天讀經,天天聽經,還不肯老實念佛,還沒懂,這關鍵在此地。真正明瞭,沒有不老實念佛的。所以『心開』,開是開悟,悟了以後,一定會做到。悟了以後,決定不難做到。我們今天看到佛制的那些戒律,好像好難,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有人說這個戒律把我們一身綁得緊緊的,動都不能動了,這動一下就犯了戒。他不知道戒律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大家今天讀經是死在經文上,死在文字裡面,這就錯了;持戒,死在戒條當中,這個也錯了,不曉得佛說法的用心。
佛法終極的目的是叫你開悟,叫你認識自己,這是佛法高明到極處,這沒有話說的。不是要我們認識釋迦牟尼佛,不是的,不是叫我們認識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叫我們認識自己,恢復自己本來面目,淨土宗也不例外。本來面目是什麼?是真如本性,是自己的本性,真心本性。是知道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就是諸法實相,叫我們認識這些。這裡面絕對沒有一絲毫勉強,沒有一絲毫迷信。我們學了佛之後,對於佛法佩服到五體投地,就是這一點。處處講到自己本人,本身,不是身外之物,這個了不起。世出世間所有學術都做不到,確實是稀有的大法。所以你悟了以後,當然就做到。那我們今天要做,做得還有困難、還有障礙,那是什麼?自己所悟的不圓滿,看到這一面,那一面沒有看到。悟是偏在一邊,一面悟了,那一面還沒,沒有圓悟,沒有徹悟,所以還有障礙。
《華嚴》是真正教我們開悟的經典。悟入,它的祕訣是在心地的清淨,不是在你知道多少。你所知道的那些,反而把你的悟門障礙、堵塞了。所以宗門的教學法就不講經、不說法,直截了當,叫你把所有的妄念分別執著斷掉,他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快,禪宗用的方法。教下的方法是先給你說理,說了之後,心服口服,這才甘心情願放下。一般人的放下,不甘心,不情願,有人想放也放不下。這是先給你說理,理說明了之後,要修。所以《華嚴》,信解行證,解是給你講理,解了之後要行。你看行,在《華嚴經》裡面文不多,只有一品「離世間品」。但是這一品經文很長,有五卷,八十卷裡面它佔了五卷。你看看那個品題,叫「離世間品」,離是什麼?不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行。所以「離世間品」裡面,一共講了兩千個法門,修行的方法,《華嚴經》這一部分講這麼多方法。
這麼多方法,到最後歸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一個方法。你要不肯捨,怎麼能往生?要想往生極樂世界,要捨。不但這個世間法要捨掉,佛法也要捨掉。佛法之應該捨掉,世尊在《金剛經》上就說明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為什麼?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哪來的佛法?有一法就錯了。我們是無始劫以來,分別執著這個習氣太重了,斷不掉。正因為斷不掉,佛才用善巧方便,開始叫你擇善固執,你不是喜歡執著嗎?好,叫你執著一個,其他的都不要。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最善的,無過於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最善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
為什麼這一句名號最善?《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楚,黃老居士在註解裡面講得更透徹,因為這一句名號就是性德之名號,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誰?念自己的自性,念本人。就是禪宗裡面講,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念出來,是這個意思。果然念出來了,這個念的時候,一切都捨了,單念這一法,心就定了。一切都放下了,這心定了,得一心不亂。這一句佛號裡,念念分明,這是慧、是覺、是觀。所以這個定,它不是死定,它是活活潑潑、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它不昏沉。你才曉得,真正念佛人,老實念佛人,是定慧等持,止觀必用,這是最高的修行方法,不是普通方法能夠跟它相比的。戒定慧三學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既然同三學,當然就同六度,就同萬行。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出一句佛號。所以真正開悟了,決定那個功夫上道、得力了,「心開即行起」,這真正念佛,老實念佛了。
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華嚴會上那些法身大士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會老實念佛?登地了,這《華嚴經》上說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就是說明,到十地菩薩才老實,那地前的菩薩都不老實。我們不老實,當然難怪,是不是?我們是凡夫。初地以上,這才老實,這十地菩薩就是從初地到等覺,實際上是十一個位次,我們說整數就是十地。這是菩薩當中的深位菩薩,高級菩薩,他們才老實念佛。所以現在,我們同修當中,你這一聽說念佛法門,不喜歡,不想學,應該的。這有什麼好稀奇,一點都不奇怪,很正常。因為到地上菩薩才老實念,這當然不容易。可是也有的人一接觸就歡喜、就肯念,這種人不是普通人。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他不是凡夫。那不是凡夫是什麼?不是凡夫,就是再來人,決定是再來人。他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現在在這一生當中,他的善根起現行,所以一接觸他就能信,他就能願,他就老實念佛。這樣的人,說實在的話,他就等於地上菩薩。雖然他不是地上菩薩,他那個信心、願心、修行的功夫,跟地上菩薩沒有兩樣,跟十地菩薩沒有兩樣。這樣的人往往往生的時候有很好的瑞相。不生病,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的時候還告訴家人,佛來接我了。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民國以來就不勝枚舉。你看這個人生前很平常,瞧不起眼,他是真往生,不是假往生,真成就。
你看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面,後面寫的那三個人,三個人當中有兩個是倓老法師的弟子。他舉的三個例子舉得很好,倓老在《念佛論》裡面告訴我們,他一生親眼看到念佛往生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生病,預知時至,清清楚楚這樣走,他看到二十多個人。他說聽說的那很多,那不算數,親眼看到的二十多人。這三個是親眼看到的,一個是出家人,修無師;一個是在家男居士,鄭錫賓,是他的學生;一個是在家的女居士,張氏,先生是青島碼頭拉黃包車的,那個時候還沒有三輪車,生活非常之辛苦。
這位張居士,是在參加湛山寺的念佛會,青島湛山寺是倓老法師建的寺廟,每個星期念佛共修,她參加這個會。她參加做什麼?在這個會裡面服務,打雜,廚房裡面幫忙打雜,洗碗、洗菜,她就做這個工作,一面做工,一面念佛。因為她也不認識字,她也不會念經,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她往生的時候,她預知時至,她沒有生病。走的那天早晨,還跟她先生交代說她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她有兩個小孩,一個十歲,一個是六歲,很小,叫她先生好好的照顧小孩,她要走了。她先生還把她罵一頓,說我們家裡這麼苦、這麼窮,妳還在說風涼話。這一生氣,就拉著車,到碼頭上去拉車去了。後來又教兩個小孩,要學乖乖,聽爸爸的話,小孩也不懂,小孩吃了早飯,出去玩去了。她中午往生的,被小孩發現的,小孩到中午玩了肚子餓了,回來要吃飯。回家去,看到家裡沒有動靜,廚房裡,他母親也沒有燒飯,看看他母親盤腿打坐在床上,已經死了,死了很久。這才告訴鄰居,鄰居才到湛山寺報信。你看人家走得多自在,不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認識字,就一句阿彌陀佛,家裡清苦到那種程度,在寺院念佛會打雜,這是修福。倓老舉出這三個榜樣,修行要照這樣才算是有個結果,才算是成就。世間樣樣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要看清楚、看明白,一樣都帶不去。
今天下午,有位法師從大陸上來,他說他發心化緣在大陸上印經流通。他這四個多月,他告訴我,化了一百多萬。其中有二十萬,在大陸上做衣袍,供養出家人,印經大概將近有一百萬的樣子。到處化小緣,很辛苦,他來告訴我,還問我這樣做法對不對?我告訴他,不對。他說為什麼?我就跟他講,龐居士說得很好,「好事不如無事」。我說你今天這樣做法,第一個不好的地方是你心不清淨,這他承認,六道輪迴,這是第一個,你錯誤了。第二個錯誤,你把佛教的形象破壞了。外面人一看出家人到處去化小緣,一塊、兩塊,三塊、五塊都要,這成什麼話?佛教是人天師表。他跟我講常常受到人家的侮辱,人家說他在外面騙錢,他聽了很難過;有人罵他是假和尚,他還要跟人家去理論。我說這是佛教形象破壞了。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好事也不如無事,無事是最好的事。身心清淨,往生淨土,成佛、成菩薩,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這叫真正的好事。所以我就教給他,我說隨緣,我們有個願,願有,不攀緣,你這是攀緣。沒有這個緣,沒這個緣就算了,就不做。
今天簡居士也在,他跟簡居士在那裡說,我就叫簡居士告訴他,我說我們在台灣,這麼多年來,隨緣不攀緣。有的時候,我們說說,想想應該怎麼做,這一說,就有人送錢來了,那怎麼辦?那只好做,不做不行。沒有人送錢來,好,不做,我功德圓滿了。像這個地方,這個道場的成就,在沒有蓋之前,這個地剛剛談妥,談妥跟這個地主合建,簡居士就跑來找我,說蓋好之後,要送一層給我做講堂。那麼我,反正姑妄聽之,他也是姑妄言之,這誰當真!說說好玩而已,哪裡曉得他要當真。他一當真,我就害怕了。我說你送這個地方給我,這個地方要不要開銷?他說要。一個月大概要多少開銷?在當時估計差不多要六萬塊。我說要我到外面去磕頭作揖、去討錢去,來維護這個地方,這個事情怎麼能幹?這是圈套,這不能上當。所以我這頭腦很冷靜,我不上當。他還是要送。我說那好!每一個月開銷你都拿來,我就要。你每個月開銷不拿來,要我去問人家要錢,我不要。那結果他也肯了,他每個月拿六萬來,拿了三年。到以後這裡有收入了,他來告訴我:師父這現在有收入了,我可不可以不要拿了?我說有多少了?他說已經超過六萬了。我說可以,那行,你不要拿了。這個樣你看,心安理得,這多自在。
所以學佛的人,學佛是有智慧的人,還給自己找麻煩,那哪來的智慧?還要給自己製造煩惱,製造憂慮,製造牽掛,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道場佛菩薩建立的。佛菩薩今天為什麼不送一個大道場給我?大了,開銷要大,我現在人沒有那麼多,沒用處。送這麼大,正好,不大不小。實在給諸位說,我這一套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相信,依教奉行。章嘉大師那時候告訴我,你真正一心一意為佛教,自行化他,你的一生一切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操一點心。我就不要操心。所以我出家是師父請我出家,請了九次,我看他心很誠,我才答應他出家;我受戒,是周邦道老居士請我去受戒。我說沒錢,他說沒有問題,我們在台灣這校友還不少,我們同學大家成就你。這是校友會裡面拿出一筆錢給我去受戒。我有這個意念,等待機會,什麼時候佛菩薩來成就,不著急,這就對了。一生當中,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佛法,因緣所生,眾生有福,自然就成就。達拉斯這個道場成就是佛菩薩建的。底下一代人比我有福,這樣殊勝圓滿的道場讓他們修學,這麼好的一個修學環境,這是我們從前怎麼想都想不到。所以底下一代的人有福,比我們福報大,底下一代的眾生有福。確實連外國人都相信,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天下。將來這些年輕人在中國大陸上弘法利生,一定是光芒萬丈。今天有這樣殊勝的環境,實在是難得。
確實我們心裡動個念頭,它就自然圓滿。去年我們看到這些書,有些好書,《四庫全書》很好,想買一部沒有錢。最近居然有一個人就把錢送來了,送來了,只好要買。問商務印書館沒有了,賣完了。賣完了,這就難辦了。所以我就轉個念頭,大陸上也有印,但是大陸印的字太小,就像我們這部《大藏經》一樣,字很小,那看起來很累。結果沒有想到台大有一位教授,給我們到處一打聽,有個日本人有一部讓給我們了。你看看,這真是不可思議。明天書就送來了,像《大藏經》這樣的本子,一千五百本。但是這個日本人,他這麼轉手一下,他還要賺一筆。本來這個書賣的時候是一百六十八萬,他算給我們算一百八十萬,我說好,就一百八十萬,買了。他賺了十二萬,轉手一下,賺了十二萬。只有這一部,這就沒有了。所以我說,底下年輕人真有福報,實在是有福報。我們偶爾談談,說說話,說說它就來了,你看看,這是不可思議。所以簡居士也很感嘆,很難得,一個人發心的,送了一百八十萬,供養這些。我說三藏十二部這些書讓給他們去悟去了,我們年歲大了,就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所做的一切,都是書是給年輕人的。
所以道場建立了,我也跟他們年輕人講好了,這個道場的住持當家讓他們輪流做,我們都不做。我們就在旁邊享福,在旁邊看到他,只要不走錯就行了。所有一切執事統統讓年輕人去做去。我在那邊教不教他們講經?教。怎麼個教法?是叫他上台講經,我在下頭聽經。我是這個教法。所以我不上台講經,我不講給他們聽的。我們有不少的錄音帶,這個錄音帶給他,叫他聽,聽了以後複講再講給我聽,讓同學們來改正他。講得不清楚的,講得不明白的,學生提出來發問。學生批評完了之後,我再來批評,所以說,每天要受兩次批評。一天兩回批評,批評個十年、八年,那實在講,他出去,小毛病都找不到了,這樣才把一個法師培養出來。所以下面這一代人有福,真有福。想想我過去求學的時候,多艱難、多苦,想找一本書都找不到,這樣完善的圖書我們作夢都不敢想。這是要真正發心,也是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這是眾生的因緣成熟,這不是個人的。所以三寶加持,樣樣都如法。底下這一條是:
【行有漸頓。須知次位故。】
在本經有講次第,從初信位講起。本經是圓教,講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這是次第、是漸修。除了次第、漸修之外,本經也有頓修,所以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指出來「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按部就班。雖然次第當中它有圓融,一即一切,這個《華嚴》確實不可思議。初信位菩薩裡面所修學的課程,就有等覺菩薩的課程,他就圓融了,超越了。等覺菩薩修持裡面,還有初學的法門,他沒有捨棄,這才真正圓融,真實的究竟。《華嚴》於理、於事、於境界都說得透徹,要是融會在《無量壽經》裡面,融會在持名念佛,我們不難體會到大經裡面的義趣。這一句佛號確實亦行布、亦圓融,真正是《華嚴經》的精華。但是必須要透徹的明瞭,才真正深入義味,義是義理,味是法味,味道才嘗到,叫法喜充滿。
特別《華嚴》講的一生圓滿成佛,這一生圓滿成佛,在一切經裡頭,只有《華嚴》一部。善財童子表演的,善財童子沒有到第二生,從跟文殊菩薩學起,那是從最初的學起,剛剛入門,一直到後來五十三參,遇到普賢菩薩,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一生成就。但是諸位要曉得,我們只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一生成就,事實上在中國,兩千年佛教史當中,沒有看到一個人一生圓滿成佛的,沒有。一生當中證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個佛是分證佛,在中國歷史上有。圓滿佛沒有,中國歷史上沒有見到,外國歷史上也沒有見到,你就曉得這個事情難!但是在淨宗法門裡面,這個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中國、外國就太多太多了。這個法門就不可思議!
【八。位滿成佛故。】
五十一個位次滿了,滿了就『成佛』,畢業了。《華嚴經》上常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前面十信位不算。十信位為什麼不算?十信位是進進退退,也就是說,煩惱習氣沒有斷盡,所以不算,從初住菩薩算起。初住菩薩,見思煩惱斷盡了,德行成就了,塵沙煩惱斷盡了,學問成就了,德學兼優,這就是初往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個地方算起。這個地方怎麼樣?證到念不退了。三不退裡頭到念不退了。念不退,當然位也不退,行也不退,所以叫證得三不退。從這個地方算起,一直往上去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階級,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這裡算起的。
這個地位,在我們通常念佛人來講,如果不是講往生,講現前是證得理一心不亂。我們念佛的功夫有三等,最下等的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這煩惱沒斷,貪瞋痴慢沒斷,確實是有,雖有,不起作用,這一定要注意到。如果還會起作用的話,那就不算了,那是凡夫,不是修行人,不起作用。他這一句佛號有力量,佛號把煩惱伏住,叫伏煩惱,不起作用,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叫功夫成片。第二等的是中等成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這叫做事一心。到理一心不亂,那是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這是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
可是西方極樂世界又很特殊,四土有沒有?有。可以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奇妙的是四土居然在一塊,這不可思議的,沒有法子、想不通。四土在一起,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所以生一土,四土都生了。這我們實在不得已只能用一個比喻來說,好像我們辦學校,四個學校: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四個學校。這四個學校都是分開的,各是各的學校,現在這四個學校在一個教室上課,所以在一個教室裡頭,有小學生、有中學生、有大學生、也有博士,居然在一班上課,這不可思議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最特殊的地方。我們雖然是帶業往生,我們生凡聖同居土,跟我們排排坐的是誰?觀音菩薩、普賢菩薩。他是實報莊嚴土,他坐在我隔壁,咱們肩膀碰肩膀。你看這四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這是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事情,西方世界很奇怪,所以它叫做平等法界。是不是真有這個四土階級?確實是有,程度真的不一樣,但是真的生活在一起。不像他方世界,決定不可能在一起的。我們凡夫不可能跟阿羅漢在一起,阿羅漢絕對不可能跟菩薩在一起,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在一起,這是很不可思議。所以這個世界你要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的狀況,那這非去不可!
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也實在不容易,我搞了三十多年了,我講經都講了三十三年了,今年是第三十三年。我學佛七年,出了家,連從初學整整四十年了,今年四十年了,才把這個事情搞清楚,真是不簡單。今天你們同修聽到我講,你就相信,我覺得你很有福氣。我當時老師跟我講,我都半信半疑,不能完全相信。所以搞這麼久,才把它搞清楚,才證明老師講的是對的,沒有騙我,是自己愚昧,耽誤這麼長的時間。如果我像你們這樣根性,一聽就相信,我現在雖然不到等覺,也應該差不多了,是不是?這是真的。位滿成佛,曉得什麼是滿。
【九。證極契本。還歸法界故。法界即第四真法也。故知發心畢竟二不別。普光重會。再見文殊。有餘力則更於此說。】
第九就是這一段主要所講的,這是『還歸法界』。『證』,證到了極處,證到極處是什麼?才真正豁然大悟。古德所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心經》裡面到究竟頂點了,無知亦無得,跟這個境界完全一樣,還歸法界。『法界即第四真法界也』,《華嚴》四無礙法界裡面,第四個是事事無礙,不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才是真法界。哪來的障礙?我們今天說老實話,處處皆是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是障礙,都是障礙。
諸位要曉得,本來沒有障礙,實在沒有障礙。再給你說,事實上也沒有障礙。這個障礙從哪裡生的?障礙是從心生的。你心裡面有障礙,心裡頭不乾淨,就是障礙。我們今天講染污,你心裡有染污。染污就太多了,所以障礙就無有窮盡。一切染污,分成三大類,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大類的障礙。佛法沒有別的,只要我們自己把這三大類障礙洗得乾乾淨淨,恢復到自己清淨的心性,這功德就圓滿了。一真法界在哪裡?無障礙法界在哪裡?原來就在現前,就是眼前。離開穿衣吃飯,別的地方找不到,就是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原來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自家本來面目,所以還了源。
『故知發心,畢竟二不別』,到這個時候就徹底覺悟,真正明白了。發心什麼?初發心。畢竟是什麼?成佛了。初發心跟成佛原來是一樣,沒有兩樣。初發心那個心就是自家的圓滿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初發心這個時候,我們的生活的狀況,原來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這真不可思議。「二不別」,沒有差別。所以到這個時候才曉得生佛平等。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佛在《華嚴》上說過,在《圓覺經》上也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什麼時候才見到?到你成佛的時候就見到了,那叫成佛。我們今天生活環境跟諸佛如來生活環境無二無別,可是我們迷的時候是有二有別。人家悟了才無二無別,悟了時候才得究竟樂,離究竟苦。悟了的時候,這法界是一真;迷了的時候是十法界、是六道輪迴。迷悟不二,真妄不二,六道跟一真也不二。這不能再多說,說了,大家愈說愈迷惑,是不是?又搞不清楚了,這是境界。不入這個境界不曉得,入了這個境界才明瞭,知道一切不二。
大家應該要再學,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對了。雖然你沒有入不二的境界,你的生活會很幸福,會很自在。為什麼?我沒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貪瞋痴慢,這種心情,這是個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這身體當然健康了。所以有人身體不好,勸他念《無量壽經》,念了幾個月,他身體好了,怎麼好的?這經上真有感應,佛菩薩保佑。哪裡的話,全都錯了。原來他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他心不健康,所以他的病怎麼治都治不好。現在叫你念經,他妄念少了,這心理比從前健康,所以是他這個身體很容易好,就這麼個道理。絕對不是有什麼佛菩薩、鬼神在讓你健康,沒這回事情。佛教非常科學,一點迷信都沒有,心清淨,身就清淨了,用這個方法來恢復健康的心理,恢復健康的精神生活。
讀經不打妄想,經是什麼?是自己真如本性裡面最善的這部分東西。所以經念多了,就是把自性的善法念出來了,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諸位要是把這個道理能說清楚,一些看我們佛教是迷信的人,不肯念經的人,他也會念了,為什麼?有道理,不迷信。我前天收到大陸上來的一封信。我有一個小冊子是在舊金山講的,在舊金山媽祖廟講的,我講這個題目叫「認識佛教」。有個學生從錄音帶上寫出來,印成一個小冊子,香港大概印了不少,流通到大陸。我看到大陸來信,那共產黨看到這個小冊子認為很好他們可以接受,他們主動在大陸印一萬本流通。他們印的,他們印一萬本流通。所以一定要破除迷信。讀經好處實在太多了,心理健康、生理健康,這是馬上見效的。念到心清淨,就自在往生了,這個不死的法門。不但講你現在不病不老,最後還不死,誰不希望?只要是不想死、不想老,那你就應該修學這個法門,一定可以達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你相不相信?真的是不二法門。
『普光重會』,這是講普光殿,本經是七處九會,這是清涼大師所判的,普光明殿一共有三會,所以是重會。『再見文殊』,這是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上,又參訪到自己的本師,文殊是他啟蒙的老師,現在參訪又參訪到老師這邊來了。『有餘力則更於此說』,這是說明次第當中,這是次第到以後了,行有餘力。這是說到這一卷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後五十三參最後兩位知識就是文殊、普賢,普賢是最後一位,又返本還源,又還源了。顯示這個法門殊勝,顯示這個法門的超越。證極還源,再說這部經意義就不相同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圓極頓極,令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還得了,這真是不可思議,顯示出這個法門究竟圓滿。底下第十就是下面這一門,「廣利今後」。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