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九十八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98
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九面第二行,小字的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若依法華論釋」,從這句看起。這段是屬於註解,為我們解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前面一段是宗密大師依《天長疏解》上的一段說法,我們讀過了。接著他又引用《法華論釋》,我們看看這兩種註解對於開示悟入的講法,希望從古德註述裡面,我們對這句經文能夠有所體會。我們看這個文:「開者,雙開菩提涅槃二無上果」,雙開,就是不但要開無上菩提之果,同時要開無上涅槃之果。無上菩提涅槃是不是同時開的?還是一個開,一個沒開?菩提是什麼?涅槃是什麼?這些都要把它搞清楚。菩提涅槃都是梵語音譯過來的,菩提翻作覺,涅槃翻作滅,苦集滅道。滅的是什麼?滅的是對煩惱說的。煩惱,妄想就是煩惱,所以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這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妄想執著。妄想執著滅了,這叫涅槃,所以涅槃是滅妄想執著這麼一個名詞。菩提就是覺性,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見思妄想滅了,這妄想就是煩惱,見思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這兩樣東西滅了,你就得正覺了,阿羅漢就證得了。這是佛在小乘經上告訴我們,這樣的果位就可以超越六道輪迴,不會再在三界裡面受生死的果報,這就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是見思煩惱所造成的,只要斷見思,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如果再進一步把塵沙煩惱也滅掉,無明煩惱也能夠滅掉幾分,你就能夠得到正等正覺。這個正等正覺,我們通常稱的是大菩提。小乘人證的是正覺,嚴格的講還不能算是大菩提心,不能算,勉強可以說得上他覺悟了,真正覺悟了。到如來的果地上,連無明煩惱統統滅盡了,叫無上涅槃,證得圓滿究竟的大覺,無上正等正覺,這叫做無上菩提。所以無上菩提跟無上涅槃是如來果地上的斷證,此地講開是開這兩種。
「示者,別示法身顯三乘同體」,所以《法華論》裡面解釋的,跟前面祖師解釋的是有一點不相同。他這說的意思很深,實在不是我們初學人的境界,但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示是指示,特別給我們指示出來三乘同體。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不但三乘同體,五乘也同體。不但五乘同體,《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樣說起來,有情與無情也同體。體是什麼?體是真如本性。六道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迷失了自體;諸佛菩薩所以成為佛菩薩,是悟此自體。體是一個,不是兩個,迷誤不同,所以造成十法界。十法界同一個體,這個要知道的。
「悟者,不知義,別指報身,二乘不知,說令知故」。如果知道這個悟就說不上了,正因為不知,他才會有覺悟。此地特別指的是報身,三身裡面講的是報身。菩薩見的是報身,為什麼不說法身?法身沒有形相,報身有形相,像《華嚴經》上講的盧舍那佛。念佛人在讚佛偈裡面所念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報身佛。我們每個學佛的人,希望見佛都是希望見報身佛。可是自己要曉得,如果自己功夫修行的成就達不到那個標準,這個報身佛在我們面前,你決定看不到。為什麼?那個眼睛比太平洋還大,你怎麼能看到他在哪裡?像一個小螞蟻,他看不到我們人身,太小了,不成比例。必須自己也要有這麼大的身相,那就見到了。
自己沒有能證得報身,見不到報身佛,只可以見應化身,應化身隨類化身。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在當時,跟我們一般人的個子差不多高,高是高一點,高得不太多。我們在經上常講丈六金身,看一丈六,那個子很高了。其實那個時候的度量衡,跟現在的度量衡標準不一樣。周朝那個時候的尺,一尺大概只有我們現在的五寸多一點,還不到六寸,所以那個一丈六就不會太高了,不是我們現在這種尺碼,這個一定要曉得。這是講的應化身,我們能夠見得到的。佛的報身不但我們見不到,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見不到。為什麼?因為這些人沒有明心見性,本身沒有證得報身。必須是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大士他們能見得到。為什麼?既然證得法身,哪有不證報身的道理?報身的相很大,跟這個佛的報身差不多,這是可以見得到的。所以示,特別指示這一樁事實。「入者,因義」,修因才能證果,此地講契入就是證果意思。你要不修因,果報決定得不到,這是說的開示悟入,就《法華論釋》的說法。
再看本經註疏,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的。在這三種解釋裡面,要以清涼大師的解釋最為貼切,也就是最為妥當。「清涼觀國師解云」,清涼是他的號,觀是他的名,他的法名叫澄觀,這是尊稱用一個字,觀國師。「開者,開除惑障」,這種解釋法範圍非常之廣泛,不止一樁事情,面面都說到了,所以這個說法我們很容易理解。惑是迷惑,障就是障礙。剛才說過,妄想執著,妄想就是惑,屬於迷惑,執著就是障礙,我執、法執全是從執著上產生的。我執、法執都是屬於煩惱障,我們凡夫人人都有!誰覺悟了?沒有人覺悟。都以為自己很聰明,都以為自己很有智慧,誰要是說他愚痴、迷惑,他聽了就很不高興。其實他這一不高興,正是迷惑的表現,這賴都賴不掉的。如果真的不迷惑,那最低限度也是八風吹不動,不受外面一切境界的干擾,那個人有智慧,心地清淨了。禁不起一點的小風小浪,他怎麼不迷?他怎麼沒有障礙?這些地方我們要留意,要常常去反省。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指出來,特別像這種大經,經文很長,說得非常微細,小部經文字少,說得不夠透徹,往往只舉幾個例子來說,沒有辦法詳細說。像這個大經就說得很詳細、很微細。開是開除惑障。也就是迷,你怎麼迷的?究竟迷的是什麼?將這個事實給你說明。
「示者,示真實理」,也就是說,把事實的真相指陳給你。由此可知,前面惑障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自性上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我們想想能不能斷?決定能斷,那本來沒有!本來有的,決定可以恢復。本來有的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壽命(無量壽),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這個無量就是真的是無量無邊,一切無量,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迷了自性,這一切無量統統都失掉了,使我們在這個世間遭遇種種的苦難。從這些地方也能夠體會到迷悟的利害太大了,覺悟,那是得真實大利;迷失自性,受害太深了。絕對不是言語、想像能達到的這樣一個境界,達不到的,利害關係太大了。
「悟者」,剛才講了,「悟妄本空,了心體寂,只令悟上真理」。佛對我們的功德,或者說佛對我們的好處,佛對我們的幫助在哪裡?就是在為我們開示,把這個事實的真相,宇宙人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正?哪些是邪?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利?什麼是害?就把這些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佛對我們的好處。佛雖然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業障太重。怎麼說業障太重?我們往往把佛的意思錯會了。聽了佛的開示,曲解了佛的意思,不解如來真實義,所以怎麼聽也不會開悟。
悟是什麼?悟是真正明白佛的開示,沒有錯解佛的意思,這叫開悟。悟了以後,這才能開始起修,悟後起修。這個修學的程序,我們世間人稱之為真理,就是不能夠改變的,不能夠顛倒的,一定要悟後起修。不悟開始修行不行?不行。好比一個人走路,走路是不是要先認識路,我們沒去過的地方先找一本地圖來研究研究,方向、道路都在地圖上查得清清楚楚,這樣出去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迷失道路。如果事先沒有充足的去準備,茫然就上路了,東西南北不能辨別,道路不熟悉,走錯了也不知道,那是很危險的一樁事情。所以悟就是理清楚、方法清楚、境界清楚,然後我們修行,境界到什麼程度,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譬如說,我見思煩惱斷了,我證阿羅漢果;我塵沙煩惱斷了,我證菩薩果;我破一品無明了,我現在是圓教初住菩薩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要不悟就開始修,那叫盲修瞎練。雖然勤苦修行,沒有結果,不知道學的什麼,由此可知,悟是多麼重要。由此可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為大家講經說法,目的何在?就是叫大家覺悟。至於修行,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悟了之後,你自然會修。好比說路你認識了,認識了你自然會走,不必要人帶著你走,修行是自己的事情。
因此佛法教學最重「悟」這個字。悟者,悟妄本空,了心體寂,只令悟上真理。這句話簡單的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妄決定是空的,了不可得。哪些是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空的,都不是真實的。這《金剛經》我們常念,都記得很熟,有沒有悟?我沒有看到一個開悟。為什麼?那個妄相裡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把那個相還偏偏當真,還偏偏在那裡計較,嚴重的執著不肯捨棄。換句話說,口裡是虛妄,一接觸他就不是虛妄,他就當真,這不悟,真的沒有覺悟,這個事情難。
如何令我們覺悟?這個關鍵的問題,那你一定要去找我們不覺悟的原因在哪裡?把這個根源找出來,然後把它消除,對症下藥,那就覺悟了!現在這要問的是,我不悟,不悟那個根源在哪裡?這個根源實在講,就是習氣太深。習氣不是一生的,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我們都是迷惑顛倒,都把一切有為法當作真實,不知道它是虛妄的。這樣久遠劫來養成這樣一個觀念,一個錯誤的觀念,根深蒂固。釋迦牟尼佛幾句話,怎麼能把這個根給拔掉?一般人不開悟的真正原因在此地。
有人聽經,一聽他就覺悟了,這什麼原因?那要照佛經典上所說的,這個人必定是過去生生世世修行,這一生當中成熟了。我們看到他修行成熟的果報,多劫因心,今天成熟了,這因成熟了。我們是不是也是多生多劫修行?這為什麼不成熟?說實在話,我們同修當中的確有不少多生多劫修行,善根非常深厚。你有這個因,現在還沒有成熟,是你的緣不夠,不是你不能成熟,你這一生的緣不夠。換句話說,有層障礙,你把這個障礙突破,就成就了。這個緣是什麼?佛法講薰習,你要認真去薰習。換句話說,你要認真的修行。修行一定要如理如法,也就是要根據正確的理論、正確的方法,這個緣就成熟了,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
無論是參禪,無論是念佛,這都是緣,都是將無量劫善根幫助他快速的現前。我們今天也有參禪的,也有念佛的,為什麼善根不能現前?我們雖然參禪,雖然念佛,不認真,斷斷續續,又夾雜,又懷疑,所以這個緣雖然有,很薄弱,沒有辦法突破障礙,所以無量劫所修積的善根同樣不能現前,這些很重要。我們要記住,古人世間法裡面都講,「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那有心人是什麼?他的緣特別強烈,他能成就,佛法也不例外。我們要想成就,佛法的修學你只要抓住綱領,佛法所修的是什麼?所修所求的是什麼?是戒定慧,整個佛法的內容三個字說盡了。
佛陀留下來的教科書,我們今天稱為《大藏經》,這是佛門裡的教科書。那麼多的經典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個字。這裡頭不是講戒,就是講定;不是講定,就是講慧,三學。這我們找到了,知道它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從哪裡學起?用什麼方法去求?這個重要。從哪裡學起?佛在《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韋提希夫人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想求往生,請求釋迦牟尼佛教給她修學的方法。佛在沒有告訴她方法之前,先跟她講三福,那你就曉得,三福是什麼?三福叫最初方便,也就是說下手之處,學佛下手之處要從三福。三福末後,佛特別給我們說明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不就很清楚、很明白告訴我們,從哪裡下手?從這裡下手,這不能夠疏忽。
三福裡面第一條,孝親尊師。如果對父母不孝,不能尊師重道,那就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還學什麼?所以從孝親尊師下手。佛法是師道,特別重視尊師,尊師重道。但是尊師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人不孝父母,他就會孝順老師,沒有那個道理,父母是最親的人;換句話說,要用孝順父母之心去孝順師長。為什麼要講孝敬?這個地方要知道,孝敬是性德。佛法它的目標是要求明心見性,戒定慧三學,那個定慧就是性德,我們求的是這個。要想見性,一定要用性德來開發自性。自性好像是一個寶藏一樣,像金礦,我們用什麼方法來開採?開採的工具就是孝敬。所以佛門的經典,《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代表孝敬。你看古德常說,《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從哪裡學起?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學起。
所以建立道場,我建立道場第一個講《地藏經》,第一部講《地藏經》。為什麼?現在有地了!講最基本的經典,講孝道,講孝親尊師。這部經講完之後,才可以講其他經典。為什麼?這是根本,我們講到這是師道。換句話說,如果不尊師,對老師的教誡就不能夠依教奉行,那這個學生什麼都得不到。尊師,老師講的話完全相信,沒有懷疑,決定照做,這個學生就會有成就,所以這個是學佛要從這裡學起。
老師教的什麼?現在的老師跟從前的老師不同,現在老師都很聰明,自己都有一套主張,各人都不相同。從前的老師自己沒有主張,自己沒有意見,他怎麼教學生?我老師怎麼教我的,我就怎麼教你,代代相傳,這叫師承。一代傳一代,沒有自己的發明。代代相傳的這個方法,在中國,佛教傳到中國來,兩千年的歷史了,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來的,今年是一九九一年,快到兩千年了。這個老方法代代相傳相傳這麼久,在中國歷史上代代都出人才,都有很多了不起成就的人。新派的、自作主張的,還沒有見到有一個像古時候那樣的高僧大德出現,還沒有見到。從這裡來觀察,古時候的方法還是可靠。現在這新方法要經過試驗,試驗看看有沒有效果,那誰願意去當試驗品?也很難得,犧牲奉獻去當試驗品,不容易。古老的承傳,老師教誡學生從什麼地方入門?從清淨心入門。實在而論,古大德的承傳是有理論依據的,依據什麼?依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世尊成佛最初所說的第一部經,實在說得是非常圓滿,非常的究竟。
清涼大師在這部經判成四分,信解行證說盡了。用了不少年的工夫,我也有很深的體會。最深的體會就是從這部大經肯定了淨土法門,認識了淨土法門,這是最大的收穫。另外一個大的覺悟,就是古來祖祖相傳的這個方法,是依照本經,本經就是四弘誓願的具體說明,四弘誓願就是祖祖相傳修行的次第。所以你要學佛,第一個是發菩提心,菩提心覺悟的心。什麼人覺悟?真正知道父母的恩德,會孝親、會報恩,這個人覺悟了。真正知道師長的恩德,能夠尊師重道,這個人覺悟了。不要說得很高很玄,很高很玄那沒用處的。知道父母師長的恩德、父母師長對我的愛護,你能夠體會到,這個人就是覺悟的人。他只要一覺悟,報恩的心就生起來了,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就是大菩提心,從哪裡生的?從這裡生的。
菩提心就是覺心生了以後,一定要修行,如果不認真的去修,這個心願是空的。修從哪裡修?先斷煩惱。煩惱斷盡之後再學法門,為什麼?清涼在《四十華嚴》的經題上說得很好,如果你煩惱沒有斷,你學一切法門,大師講,「有解無行」,行就是斷煩惱,沒有斷煩惱。解是什麼?學了很多法門。學了很多法門,煩惱沒斷,那個結果是什麼?大師就說得很清楚,「增長邪見」,戒定慧三學得不到。所得到的什麼?邪知邪見,搞這個去了。假如反過來,我只專門來斷煩惱,我不求解法門,有行無解,成不成?清涼大師說不成,有行無解是增長無明,這兩條路都不通的。所以一定有次第,解行並重,但是要知道先斷煩惱,後學法門。
於是祖師祖祖相傳教誡的方法,首先是一門深入,而且跟老師只能跟一個老師,這是祖祖相傳的,決定不能跟兩個老師。為什麼?兩個老師,他兩個人兩個想法,兩個目標,兩個方向,你不知道走哪一個好。三個老師就三叉路口,四個老師就十字街頭,到底走哪個好?就亂了,所以這個開頭入門,古大德教誡的是五年學戒。這個戒不是戒律,三藏經律論,你還沒有入門,你怎麼能學?不是學那個戒律,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的教誡必然是祖祖相傳的那一套方法,不會改變的。第一條戒,就是只能夠跟老師一個人,接受老師一個人的教導,除老師一個人之外,任何人所教的都不能聽。講經說法不可以去聽,為什麼?怕自己的思想心地受到染污。你心不能專心,所以老師這五年教誡是讓你心定下來,目的在此地,讓你心定下來。
這一套教學法在現代行不通,現在誰肯接受?對老師也未必能瞧得起,這老師真的可靠嗎?萬一我跟他走,走錯路怎麼辦?換句話說,對老師頭一個那個問號就打了很多,怎麼能夠對他尊重?怎麼能夠信賴?太難了。我當年學佛,親近老師,我還是走古人這個道路,那個時候就學了,糊裡糊塗就學了,結果還不錯,那是碰得很巧,碰的這個老師還真的是高手,指我這一條路沒有指錯,這個就很幸運。如果那個時候我要對老師都打上幾個問號,那就完了,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對老師完全信仰、尊重,一點疑惑都沒有,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做,得力於這個地方。但是今天找像這樣聽話的學生,百分之百服從的,找不到了,沒有了,所以傳道就很難。
所以諸位要曉得,祖祖相傳這個目的要先斷煩惱,主要的、重要的科目精神在此地,先斷煩惱。所以眼睛不讓你看,耳朵不讓你聽,身體不讓你接觸,這個是戒律。六根都關閉起來了,就學這門,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夠斷煩惱。所以你會打妄想,用什麼方法來把妄想治住?禪宗裡面用參究,用這個方法把你妄想打掉。教下讀經,老師規定你念這部經,像我們這樣一本,可以,這分量夠,每天從頭到尾念一遍,還要大聲念,因為老師可以聽到。不出聲不行,不出聲會打妄想,老師不知道,所以要大聲念,念到他聽到。目的在哪裡?不打妄想,打妄想就會念錯了!從頭到尾叫你念五年,五年不打妄想,心定了。所以念,這裡面什麼意思不講,不講解的,為什麼?你要懂、體會裡面什麼意思,叫胡思亂想,又胡思亂想了。所以告訴你,經老實念,沒有意思。你要問什麼意思?老師那個棒子就打下來了,不准你問的,問的時候都是胡思亂想。所以它的目的,這五年當中是修清淨心,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用這種方法把它斷掉。
淨土宗?用念佛。我們現在用讀經,一般根性的人是讀經很有效果,用這個方法。所以經沒有意思,讓你去念,念到枯燥無味,什麼意思?它的目的是叫你把妄想執著把它念掉,沒有別的。這五年下來之後,看看你心很清淨了,妄念不生了,這個時候再跟你說,叫廣學多聞,提升一級了,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時候什麼經典都可以看,什麼人講經都可以聽,為什麼?你的心清淨,你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真假。你一聽,他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只得其利,不受其害,你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老師在五年當中就是培養你這個能力。一有這個能力,老師就放你出去,到外面去參學去了;沒有這個能力,老師絕對不會放你走。為什麼?怕你聽到這個人說,不錯很好,跟他走了;聽到那個人的時候,又要跟他走,那就完了。必須自己有能力、有主宰,這個時候把你放出去,成就你的學問,叫法門無量誓願學,他有階段、有次第,不能夠躐等。
現在我們的修學,這一代沒有人才原因在哪裡?一開頭就廣學多聞,這一廣學多聞什麼?學亂了。我們今天講的污染,心污染了,被許多經論污染掉了,被許多法師大德污染掉了。精神污染了,思想污染了,見解污染了,再說得不好聽,連身體都污染了,那還有什麼救?沒救了。可見得這修行的次第非常重要,由專,然後再博,最後是精,這麼一個次第,一定要知道。如果想我們一生當中在道業上能有成就,必須要遵循,你守住這個原則。
也許我們要問,我要跟哪個老師學好?哪個老師是真正善知識?萬一他把路給帶錯了,那我一生不就冤枉了。的確這是很大的問題,究竟這個世間,哪一個是真正善知識,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沒有能力認識。古時候容易認識,現在不行了。古時候什麼?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閉關的,閉關的是善知識;住茅蓬的,住山,住茅蓬的,不出來見人的,禁足,不是閉關,禁足,不出來的,這種人是真正善知識。怎麼知道?他自己修行功夫到了家,德行學問成就,在佛法的責任就要弘法利生。他為什麼不弘法利生?沒有緣,沒有人請他。他總不能自己跑到人家,我還不錯,我跟你們講講經,這個話說不出口的,佛菩薩都很謙虛,你要問他,我這也不能,那也不能,其實他樣樣都能,謙虛,謙德。沒有人請他,怎麼辦?那他就去住茅蓬,就去閉關。住茅蓬閉關,就是告訴大家,我已經可以了。你去找他,就跟他學。
如果你有疑難到那裡去請教,他不能給你解決,你就可以把他關門打開,出來出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不夠資格!所以從前人閉關是學問成就了,沒有機緣弘法,等待機緣,他在那裡等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在進修,等待機緣,所以這個是真正善知識。現在不行了,現在的是這一剃頭出家,馬上就閉關了。從前是人成就了之後閉關,現在是什麼?是我閉關來修學,這個不一樣,這個不相同,所以標準沒有了,真正善知識確實找不到了。
找不到怎麼辦?是有個辦法,找古人。古人不在,這個書在。譬如我們今天我想學《華嚴經》,我找誰做老師?找清涼大師,這個沒錯,絕對是個好善知識。清涼在哪裡?我們這本書是清涼大師作的。這個《鈔》小字是宗密大師的,宗密是清涼的學生。我們依照這個註解,就是依清涼、宗密做老師,這還能錯得了嗎?我們認真去讀誦、去研究,依教奉行,清涼、宗密是我的老師。我們要修淨土,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找誰做老師?找阿彌陀佛做老師,這最好了,最靠得住了。
阿彌陀佛在哪裡?《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是小本,我就專門依這大、小二本依教修行,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人家以後再問你,你師父是誰?阿彌陀佛,準沒錯。那你皈依誰?我皈依阿彌陀佛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絕對不會誤事。人我們認不得!那佛我們不會認錯,經典不會認錯,今天我們的修學要依靠這個。一切眾經當中,特別我們要依靠《無量壽經》。為什麼?其他經典,像《華嚴疏鈔》裡面講的實在講太深了,許多地方我們不懂,不曉得怎麼做法。《無量壽經》淺顯,理事圓融,實在講,它是《華嚴經》的精華,古人稱為中本《華嚴》。《八十卷華嚴》多,稱為大本;《無量壽經》的分量比它少,稱為中本。那稱中本,當然還有個小本,小本是什麼?《阿彌陀經》。
所以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華嚴經》這三部經列在一起,稱為大本、中本、小本。大本太多了,不容易受持;小本太簡單了,修學有困難;中本最好,最適中。所以法門找到了,老師也找到了,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學?這個時候要講究方法。方法正確,你成功快速;方法錯誤,你要有障礙。經典、老師找到了,這個方法裡頭第一個步驟,把經典念熟,先念。每天念的遍數愈多愈好,不必求解,先念。剛才講了,念經的目的是把妄想執著煩惱給念掉。念熟,熟透,我們在生活當中,修行是在生活當中。生活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不外乎這三大類。當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時候,在各種不同的境界當中,立刻就能想起經上所講的話。所以你不熟,你怎麼能想得起來?經是阿彌陀佛說的,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這個事情我該做不該做?以經典的教訓做標準。
所以你先要把它讀熟,一天遍數念得愈多愈好。像現在有許多同修,我知道念十遍的,還有念十二遍的。有不少同修現在已經超過三千遍了,我還曉得有一個同修已經超過八千遍了,念得很熟了;熟透了以後,就進入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什麼?求解,這經裡面的意思要懂得。解,諸位要記住,要求圓解,你才能夠活用,同樣這一句教訓,對各種不同的人,各種不同的事,我應該怎麼做法?為什麼?那一句教訓是活的,隨時會變的。原理不變,方法手段是個圓融的,所以這個教訓是活的,不能執著這個字樣,要懂得它的精神。真正知道佛對我們教訓的意義,我們要受持經義,不受持文字,文字是死的,這個要曉得。戒律有開遮持犯,經文沒有兩樣,每一句的教訓都有開遮持犯,什麼狀況之下應該怎麼做法?活的,不是死的,那麼你的生活才自在、才舒適。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會做得樣樣圓滿,樣樣做得周到,自己心地清淨光明,充滿無量的智慧,這是什麼?所以第二步要求圓解。
你看我講這個經,依《無量壽經》來說,《無量壽經》這幾年講得最多。每次講都有錄音帶,你們去聽聽,遍遍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因為講的對象不相同。在新加坡講的,在台灣講的,在香港講的,在美國講的,在加拿大講的,對象聽眾不相同。如果對外國人講,那個講法就更不相同了,為什麼?外國人思想、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跟我們中國人完全不相同。要照我們中國這樣講經的話,外國人來聽幾分鐘就跑掉了,永遠不會再來了,你跟外國人接觸你就曉得。
今天有個夏居士,下午來跟我談得很久。他的父親是中國人,是個老華僑,母親是外國人,所以他那個樣子長得像外國樣子,可是他的中國話說得不錯,跟我談了很久。他在美國出生的,外國人非常現實,你跟他講的東西,他得不到利益,沒有好處,他不會來聽。所以你跟外國人講的時候,要講得簡單,句句聽了他都覺得很有用處,他就會來。聽了一大堆沒有用處的話的時候,他就不來,他寧願在家裡看電視,他不來。所以跟外國人講經的時候,簡單明瞭,直截了當,決定不能彎彎曲曲的,不可以,一切話直說。像我舉一個例子給他解釋,這個外國人問我學什麼宗?他們知道佛教有宗派,我不跟他講淨土宗,為什麼?很麻煩,扯不清楚,他不會了解的。所以我就直截了當告訴他,我學阿彌陀佛宗。他一定會問了,那阿彌陀佛宗是什麼意思?他沒聽說過了,他說阿彌陀佛宗。我說阿彌陀佛宗,長壽,他一聽,點點頭他要,他也要長壽;快樂,他聽懂,我要快樂;清淨,他也懂,我要清淨,就三個字就完了。
我說你如果要快樂,要長壽,要清淨,你到我這裡來,我這裡有,別的地方沒有,我這裡有。阿彌陀佛就是教給我們長壽快樂清淨,這麼樣簡單明瞭,不能囉嗦,囉嗦他就不來了。這個就是同樣是一部佛經,同樣是這麼多字,就見人說人話,見鬼要說鬼話,活的,活活潑潑的,所以解要圓解。解,這個讀誦、求解都是預備功夫,還沒有做!完全理解之後了,這要把它應用在自己生活當中,做為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一個標準,一個依據,我就依這個來修正我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修行。所以你看看,讀誦求解為什麼?為了將來修行。你不熟,你不能圓解,你修什麼行?什麼都談不到。
行就是自己的思想見解,對人、對事、對物,種種想法、看法、做法錯誤了,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那麼這個錯誤是非的標準是什麼?經典的教訓就是標準,我們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就對了。所以從哪裡下手?這三個步驟。先一定要念,念熟了,就會求解;解圓之後,要去做。所以佛法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教學,學了馬上就用得上,絕對不是談玄說妙。它不是玄學,非常實用,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的確找不到談玄說妙之處,句句都踏實,這是《無量壽經》的好處。這句我們也講得很多了,但是目的絕對不違背經義,確實是達到悟妄本空,了心體寂。能夠應用在生活上,所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心地清淨平等慈悲,充滿了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快樂。
「入者,冥於心體」,冥是冥契,換句話說,完全是真性的流露,那個生活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心性是圓滿的,所以你的幸福是圓滿的,快樂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是圓滿的,這是佛法的好處。真正明白了解,誰不願意學?誰不歡喜學?所以佛法的傳播前途確實是無量的光明,問題就是你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沒有一個人不歡喜。可是今天真正能把這個事實講清楚、講圓滿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被這個世間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迷了,他不覺悟。因此事實真相雖然擺在面前,他不認識,是非、善惡、利害,往往他搞顛倒了,搞錯了。什麼時候能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看淡一點,看輕一點,你智慧就現前了。為什麼?不迷了,或者是迷得輕了,你對於這個真理就看到了。佛法是講的真理,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個人與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他說這個,一定要清淨心才能看到真相。
下面還有一句,「又,南岳大師釋云」,這是舉禪宗的一位大德。「良以佛之知見蘊在眾生,若眾生無佛知見者,何論開示?」這句話也說得很好,就是剛才我講的意思,真相確實在我們眼前,在我們身邊,我們自己不認識,佛一指點,我們才恍然大悟。悟了之後,就應當要發心認真的修學,不要忘記修學的次第,要專、博、精。入手之處就是選定了經論法門,要背誦,要求解,要實行,就會做到。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