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四十六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46
請掀開經本,一百五十面第一行:
【杳矣妙矣!廣矣大矣。實乃罄諸佛之靈府。拔玄根之幽致。昇慧日以廓妄。扇慈風以長春。包性相之洪流。掩群經之光彩。豈唯明逾朝徹。靜越坐亡而已矣。】
這一段文是:
【三結歎。文三。】
在前面科判,我們把它翻出來,看一看它的段落。在第八頁上面這一欄,第四行,「後結歎三」。底下分做三段,第一段是「四德名歎」。剛才我們念的這個文前面兩句,就是『杳、妙、廣、大』。第二是「次六德義歎」,是「實乃」下面這兩行經文。最後是「形外義結」,末後的半行。諸位拿這科判對我們一百五十面的文,這一看就看得很清楚。大科是在第六,諸位翻開第六頁。第六頁在上面,最上面這一欄第三行,「二別歎此經乃正申旨趣三」,有三個段落。它這個線畫在這裡,第一個是「總歎」,也是在第六面的上一欄倒數第三行,「次別歎」,後就是我們今天念的這一段,這個後在第八,就是剛才我們念的第八面上一欄第四行,後。這是大科,大段落,我們曉得它的文從哪裡來的。因為經文太長了,脈絡層次要不清楚,我們很難知道它所講的來龍去脈。科判分得非常之細,往往一句、兩句就是一個段落,就是一個很完整的意思。
我們現在看註解,這個三,這個大科就是表解,表解叫大科。在這裡面的文,古人叫半科,就隨著這個文上叫半科。這大科就是整個的表解,放在前面的。大科裡面它用「後」,後『結歎』,這個地方用的三,就是這麼一點點差別,那後也是第三段就是。文有三個小段:
【初以四德名歎。次以六德義歎。後形外義結。今初。】
『初』這一小段就是前面的兩句:
【疏杳矣妙矣。廣矣大矣。】
他用這四個名詞,『杳、妙、廣、大』,用這四個名詞來讚歎它。底下這是註解:
【杳冥微妙。德相意也。】
前面這兩個字是讚德,也是讚本體,體相用,這是從體上的讚歎。杳是『杳冥』的意思。妙是『微妙』的意思。杳冥是讚本體,也就是真如本性,所謂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真實不可思議,不得已用這個字來讚歎它。這微妙是講本體它起作用,這太妙了,它不是不起作用的。不起作用,這還是可以思議的,它會起作用,它雖然是像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但是它又能變現一切萬物,這就妙了。雖變現一切萬物,這一切萬物又當體即空,我們凡夫實在講,無始劫以來,被煩惱把我們的智慧障礙住了,我們沒有法子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煩惱、無明蓋覆了真性。如果煩惱要是去盡了,去得乾乾淨淨的,去盡了,那個時候所看到的宇宙萬象,就是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的樣子。真實的樣子,究竟是個什麼樣子?也是說不出的。《華嚴經》裡面形容這個真實的樣子,它用叫事無礙,理無礙;理無礙就是此地講的,理體是杳冥,理體,理起用微妙,它會起作用。換句話說,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都是講的真如本性。變出來這些境界相,這是事無礙。再仔細一觀察,是理不礙事,事也不礙理,性不礙相,相也不礙性,這就是理事無礙;再仔細觀察,所有一切萬象統統是自在無礙的,事事無礙,各個互遍互融。遍是什麼?遍虛空盡法界,彼此又互相能夠容納,沒有妨礙的。
就好像我們這個講堂裡面的燈光一樣,幾十盞燈。每一盞燈光都充滿了這個講堂。每一盞燈的燈光都互相融合,雖融合,它又不妨礙。譬如說,我們把這一盞燈光熄掉,這燈光就沒有了。並不是說,我這個燈光熄掉,所有的都滅掉,沒有這個道理。由此可知,它雖然相融,它又不相礙,事事無礙。我們今天六根根性,眼根的見性,我見到這個佛像,你也見到這個佛像,我的見性在這個佛像上,你的見性也在這個佛像上,就好像光照在一起一樣。由這個地方去體會,確確實實沒有妨礙,我這個見性見到佛像,在這裡不會跟你打架的。音聲,我也聽到,你也聽到了,我的聞性達到這個音聲,你的聞性也達到這個音聲,彼此也是沒有妨礙的。六根根性的作用,確實互融而不妨礙,這很妙。所以這個讚歎它的作用,從體起用。下面講:
【廣則業用。大則體性。】
『廣』是講作用,作用廣大無邊。『大』是一個形容詞,不是大小之大。真如本性的體性,沒法子讚歎,這不得已勉強用一個大字。這是用四個字來讚歎,讚歎性德。下面再以:
【次以六德義歎。】
這就是《疏》裡面的兩行文。這段文比較長一點,在註解裡面,這六條清清楚楚,它都標了數目字。
【疏實乃等是。】
這是把文說出來。就是《疏》的『實乃罄諸佛之靈府』一直到『掩群經之光彩』這六句。第一句是:
【諸佛靈妙所集之都府。如千珍萬寶所集之庫藏。唯此經罄而竭之。無有遺隱。】
這是讚歎《大方廣佛華嚴經》。諸佛就不是一尊佛,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的智慧、佛的德相、佛的神通、佛的才藝,總而言之,就是佛境界裡面的依正莊嚴,全都聚集在這個地方。『都府』就像都會一樣,像個國家首都,首都一定是全國精華之所在。用這個來比喻。如同『千珍萬寶』的寶庫一樣,這寶庫裡面什麼樣的珍寶統統都有。我們後面還要講經題,這個經題是《大方廣雜華嚴飾經》。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那個雜華,把那個雜字去掉,留一個華。嚴飾,飾是裝飾,那個飾也不要,留下一個嚴,《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它的本題是《大方廣雜華嚴飾經》。就好像花園,這花園裡頭,所有花的品種統統齊全,一樣都不缺,你看這個花有多美,用這個來比喻這部經。像此地這個比喻也是相彷彿的,把它比喻作個寶庫。這個寶庫裡頭,世出世間種種珍寶是應有盡有,一樣都不少,比喻這個。
『唯此經罄而竭之』,這是一切經裡面,唯獨《華嚴經》才是這樣的圓滿、無遺。所以《華嚴》是整個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經,可以說統統講的《華嚴經》某一個部分,不是《華嚴》的全體。像我們現在極力提倡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也是《華嚴經》一部分,是《華嚴經》的總結。當然這部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最後歸結到《無量壽經》上去。所以說《華嚴》最後的歸宿是《無量壽經》。如果我們嫌麻煩,嫌這個經文太大,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讀誦、受持,那我們取《無量壽經》就好了。因為說實在話,其他的經典是《華嚴》枝葉,《華嚴》的枝枝葉葉。《無量壽經》,如果從上面說,是這個樹的果實;從下面講,是這個樹的根本,都能講得通。所以古德說《華嚴》、《法華》皆是《無量壽經》之導引,這就是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根本。《無量壽經》從哪來的?從這個根本生出來的,最後又歸到這個根本,這才真正能夠體會到《無量壽經》在一切經裡面的分量,它所佔有的地位。第二,就是底下一句『拔玄根之幽致』。
【二。名相蔽於玄理。如土埋根。唯此經玄妙之法而令露現。故云拔也。】
這說得很有道理,我很贊成。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大家念的。《阿彌陀經》,你所讀的都是名相,裡頭義理你不知道。就好像一棵樹,你只能看它長在地面上的,你看得到,埋在底下那個根你看不到。這是有些經是講事的,像我們最常見的《阿彌陀經》,從頭到尾統統講的是事相;《地藏菩薩本願經》一展開來,從頭到尾也是講事相,如果不明究理,會把它當作神話小說,會把它看作神話小說,你不曉得它有理。有些經單單講理,不講事,完全跟你講地底下,埋在下面那一層,上面沒有講,去念了之後,也不曉得怎麼用法,用不上。所學非所用,用不上。譬如《心經》,《心經》天天大家念,你們怎麼樣拿《心經》來修行?《金剛經》中國人念得很多,《金剛經》怎麼個學法?那就是偏重在『玄理』,很少講事,都是偏重在一邊。唯獨本經理事圓融,理講得深、講得透徹,事講得廣、講得非常切實,理事圓融。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不出《華嚴》的範圍。由此可知,《華嚴》古德把它稱為經中之王,這實在是有道理的。
【三。日出而雲霧散。慧發而妄想除也。】
這就是第三句,『昇慧日以廓妄』,就這一句。佛法的目的是要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兩天,有人來問我,想發心跟我學講經,問我要從哪裡學起?講經是好事情,現在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處處都缺少弘法的人才,發這個心,非常非常之難得。那要從哪裡學起?我要告訴你,你也許不相信。這不相信就沒指望了。不但是學講經,就是學佛也是一樣,自行化他入門是相同的,從清淨心入門。你心不清淨,你怎麼能解經義?你看《開經偈》裡頭,咱們每天講席一開端都要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願解,能不能解?這問題很大,為什麼不解?心不清淨。如來真實義是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你的心不清淨,你就沒有辦法體會,沒有辦法理解。既然不解如來真實義,你怎麼會把如來真實義講出來?解都不解了,怎麼會講得出來?
所以自行化他都要從清淨心下手。首先,修清淨心。清淨心怎麼修?就是什麼也不要看,什麼也不要聽,這樣心才會清淨。現在人學佛,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與本來修學的方法、原則是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所以我們這個時代,佛門裡面人才太少,原因就是修學不如法。要從清淨心。現在一下手就博學多聞,到處參訪,愈學疑惑愈多,愈學煩惱是非愈多。學到後來了,就是我們俗話說,變成是佛油子,就是佛門裡頭的老油條,學成這個樣子。滿腦袋的都是寺廟庵堂的事故,這是決定得不到利益的,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往生要憑心清淨,心淨則土淨,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條件,不是說念佛多少,蕅益大師說得很好,是決定在功夫之淺深,沒有說決定在數目多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這佛號壓不住煩惱,妄念還是起來,這十萬聲佛號也沒有用處,所以古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真正功夫得力,所謂一念、十念必定往生。他那一念,或者十念,確確實實能夠把煩惱壓住。煩惱雖然沒斷,決定不起作用,心恢復到清淨。他一念清淨,這就往生了。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念是清淨心,就往生了;那一念心不清淨,那就往生不了。我們要想一想這個事實真相,你就知道是多麼可怕。如何能在那最後那一念心是清淨的,這不容易。所以這清淨心要平常來訓練。
古德教給我們幾個測驗的方法,第一個測驗的方法,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自己做得了主。所謂做得了主,就是心清淨,不被外境所染,這是初步功夫。能不能往生?不一定,第一步的功夫。第二步的功夫,是夢中做得了主。你晚上睡覺作夢,作夢的時候,在夢境裡面也不為外境所染。這個功夫就是比平宿在六根接觸六塵要深一層,這還不保險。第三個要病中做得了主。在你生了有病痛的時候,也不為外境所動。然後在生死這一個關頭也能做得了主,一共是四個層次的測驗。那三個層次都沒有問題,第四個也許就可以了。如果說前面三個層次都沒有,想最後那個一念能夠得清淨心,這很難很難。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二、三個,那不是容易事情。
所以諸位要知道,自古以來,臨命終時才聞到佛號,一念、十念往生的,這些人在過去生中,都是有很深厚的善根基礎。否則的話,臨命終時,這一念、十念很難把自己妄念克服住。所以那都是過去生中,是善根非常深厚,臨終一念控制不住,又投胎了。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緣,在臨終的時候,這一念他克服住了,絕對不是平常人,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這佛法修學是智慧,大乘著重在開悟,小乘著重在禪定,這不一樣的。小乘人一天到晚所求的,求定,所以他比較上執著,比較上呆板、保守。大乘人著重在開悟,所以他比較上活潑、開放。開了悟,真正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他轉變了。定怎麼樣?定能夠把煩惱全部伏住,他沒有辦法轉它,他能把它控制住。所以小乘人沒有智慧,只有定功,沒有智慧。我們常講,如來三德祕藏,小乘人只有半個解脫,法身、般若都沒有,這是大、小乘修學的差別。
本經是圓頓大法,是一乘佛法。這個「日」就代表般若智慧,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日出而雲霧散』,雲霧代表的無明、妄想。所以底下講『慧發而妄想除也』,智慧一開,妄想就沒有了。你現在雖然有妄想、有煩惱,不要害怕,沒什麼了不起,不要天天著急著,我要怎樣去斷煩惱?我要怎樣去消業障?大乘修行的確非常之巧妙。他對於什麼業障、煩惱根本就不理會,只求開智慧。智慧一開之後,這些妄想、煩惱統統都變成智慧,一變一切都變了,那個時候,你煩惱愈多,你智慧也愈多。如果煩惱沒有了,智慧也沒有了,就這麼個道理。他是轉煩惱成菩提,這轉的樞紐就是智慧。智慧,說得簡單一點、通俗一點,就是清淨心的作用。心不清淨,不清淨的心起作用,就是無明煩惱;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由此可知,真實的關鍵是在清淨心。
那你就去想一想,用什麼方法來修清淨心?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方法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你要知道這許多法門,修什麼?修清淨心。這麼多法門裡面,靜坐是一個方法;我們講參禪、打坐,打坐是一個方法,持咒也是個方法,念佛也是個方法,誦經也是個方法,方法很多。這些方法,我們隨便取一種試驗一下,看看效果如何。我用這個方法,是不是確實能夠把這個妄念伏住?這很重要。如果這個方法,我用起來妄念伏不住,我再換一個方法。因為每個人的習氣、根性不相同,我用的方法,你用未必適當;你用那個很適當的方法,他用又未必適當,所以佛才給我們說出許許多多的方法。
佛陀在世,方便。佛有神通,一看你,他看你過去生中,再過去生中,你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佛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對你的根性、習氣清清楚楚,教你一個方法,這個方法馬上就管用。現在佛不在世,沒有人能看到我們過去世當中的積習,累積的習氣,看不出來,一般凡夫沒這個本事。所以他傳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未必有效,這個道理就在此地。不是佛法不好,佛法實在講,就好像那個藥店賣的藥品一樣,樣樣都是好藥。但是要對了症,那就好了;不對症,不對症一吃,吃死掉了,這就可憐了,是不是?不能說佛法不好,不能說藥不好,不對症,所以是一定要對症。佛法也是如此,所以法門一定要契機,契的是自己的根機,非常之重要。
實在講,佛是很慈悲,非常的慈悲。當我們這一個時代,沒有高僧大德來幫我們選擇法門,那我們怎麼辦?是不是沒救了?還是有救。那就是什麼?佛為後世一切眾生選擇了一個法門,你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等於跟佛見了面,接受佛親自指點你,無二無別。這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佛在《大集經》裡面,可以說廣泛的給後來的學生預記。他老人家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持戒就能夠得清淨心。所謂成就,就是得清淨心。像法時代,單單持戒都不行,清淨心得不到,要修定,講禪定成就。像法有一千年,所以禪宗是像法傳到中國來的。佛滅度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正是像法的時代,所以禪的這個道風在中國非常之普遍,影響很深。末法時期,佛講是淨土成就。我們現在是生在末法,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今年咱們農曆年還沒過,我們中國人還是喜歡過農曆年,以農曆年來算,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十六年,過了年就十七年。所以這是末法一萬年,過了一千年,這是末法時期。末法時期,佛既然說了,淨土成就,我們乖乖修淨土法門,就是佛的好學生,聽話的學生。你還要學其他的法門,那看看你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不容易成就。
本經,《華嚴經》這一卷,也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一本,這一本是淨土五經之一。淨土五經就有《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這一卷。在這一卷裡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這妄想、煩惱大家不要害怕,根本不要理會它。只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這就對了。我們修淨土的人採用的方法,一個是讀經,一個是念佛號,用這兩個方法。
【四。陽和照物。遠近齊敷。枯木不生。過時則已。佛慈利生。平等普度。闡提不受。窮盡未來。又陽氣所滋者。後終凋落。佛慈所度者。究竟涅槃。有此兩重之意。故云長春也。】
就是《疏》文裡面,『扇慈風以長春』,就是這一句。這是將世法跟佛法做兩重的比較。『陽和照物』,陽是太陽,春天溫暖的太陽照著大地,照耀萬物,『遠近齊敷』,一切萬物欣欣向榮,但是什麼?『枯木不生』。那個樹已老死了,死了,那個太陽怎麼照也沒有用處,怎麼樣照,雨水怎麼樣去澆,它也不會再發芽。『過時則已』,春夏秋冬四季有變化,過了這個時候,草木又變了。佛的慈悲就不一樣,佛慈是真正長春。我們這個世間,春天只有三個月,過了時候就沒有,氣候變化,要等待來年。佛的慈悲就像春天,永遠是春天,不會有變化,『佛慈利生,平等普度』。佛心是平等的,普遍的度化一切眾生。這個度,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協助、服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恢復到本有的清淨心,幫助一切眾生開明智慧。
可是這眾生裡面,有一種叫『闡提不受』,就好像那個枯木不生一樣。闡提是什麼?不相信佛法,不接受佛法,不肯依照佛所講的理論方法去修學,這就沒有辦法,佛幫不上他。但是佛幫不上他,是一時,這一生度不了,還有來生;來生度不了,還有後生,總有一天,他會回頭。所謂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才曉得佛是多麼慈悲,這個恩德多大,決定不會把你捨棄,生生世世都照顧你。幾時你想回頭,一定又遇到佛菩薩,當你不想回頭,你遇不到的。
『又陽氣所滋者,後終凋落』。這好像樹木一樣,春生夏長,秋天樹木就凋零了。『佛慈所度者,究竟涅槃』,佛要幫助你,一定幫助你成佛。你還沒有成佛,佛決定不會捨棄你。但是經論古德常常告訴我們,我們如果要想快快成佛,不要常常去麻煩這些諸佛菩薩,叫他們受了很多的委屈。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生生世世需要他來照顧。最好的方法,生到有佛的國土。生到有佛國土,就不要這些菩薩們照顧,天天不離開佛,天天跟到佛!那就省事多了。生到有佛國土,所以本經,普賢、文殊勸告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不是過去佛,也不是未來佛,是現在佛。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穩穩當當一生成佛。這才是真正對得起諸佛菩薩,對得起自己,不再麻煩別人。
如果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實在講,自己也很麻煩,別人也很麻煩,自己決定不免輪迴。這不免輪迴,給諸位說,三惡道是一定有分的。在輪迴當中,必定是住三惡道的時間長,住三善道的時間短。你要問為什麼?那我就叫你自己去想一想,不要想很多,就想今天這一天,從早到晚,你起心動念,你起幾個善念?起幾惡念?如果我起這個念頭,惡念比善念要多,換句話說,惡念是三惡道,善念是三善道。這就了解,你想想今天一天就知道,不要想多。如果再叫你想一年,想從小長大這麼多年,那這個帳自己會算,不要別人算,自己會算,就曉得我在惡道裡住的時間多,還是善道住的時間多?惡念太多、惡習氣太重了,這是決定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很可怕。幾乎墮了三惡道,學佛聞法的機會就沒有了。所以諸佛菩薩度眾生,在六道裡面,是以人道為主,主要的教區;惡道裡面,因為接受的人太少;天道也困難,天道他快樂,他沒有苦,他不願意學。所以有個比喻說「富貴學道難」,你看這人間富貴人,天天晚上去歡樂去,去應酬去,去玩去了,你叫他來聽經,他哪有時間?那個很窮苦的人,一天三餐飯都吃不飽,你叫他來聽經,他也沒有時間。他晚上不是忙著休息,還得去打工去。所以人道是小康之家,日子還過得去,也不怎麼太樂,但是也不是很苦,所以這個環境是修道最理想的環境,這就是人身可貴,人身也難得。這文裡面的含義,都是勸勉我們要求生佛國,那才真正是「扇慈風以長春」,這句圓圓滿滿的顯露出來了。下面一句說『包性相之洪流』。洪是廣大。
【五。涓涓滔滔。無流不納。大海也。】
『涓涓』是小水,小河流水;『滔滔』是大水,像長江、黃河,大水。不管是小水、是大水,統統都流到大海,全都流到大海。
【若性若相。無義不詮。大經也。】
把《華嚴經》比作大海,把一切經比作一些大水、小水,統統都流到《華嚴》裡面來,所以《華嚴》稱為根本法輪。
【大疏云。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萬德交歸。攝群經為眷屬。】
這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的。『千門』,門是講法門,這個千,不是個數字,是形容極多。我們佛門裡面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個千就是代表無量的意思。『潛注』是注入,也就是流的意思一樣。『與眾典為洪源』,典是經典,佛所說的一切經典,《華嚴經》是洪源。全是從《華嚴》流出來的,《華嚴》是它的根源,這一句從比喻上說的。下面一句這是從事實上來講,『萬德交歸,攝群經為眷屬』。《華嚴》是根本,一切經是《華嚴》的眷屬。好像一個家族一樣,《華嚴》是老祖宗,子子孫孫都是從它那裡流出來的,所以稱它叫做根本法輪。
這幾天也有不少同修見到我,問的東西問得很多,世法、佛法,這個東西的確是很耽誤時間的,每天要應酬也是很苦的事情。近來關心時事的人多,一些敏感的人都想盡方法要到外國去移民,我們也不能說他錯了。但那還不是辦法,根本的辦法是修德,修善積德。縱然有災難,災難是眾生的共業,共業裡面還有別業,由此可知,積功累德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想真正消災免難,逃過這個大劫,是要有福,沒有福不行;沒有福,走到哪裡都還是要受苦難。所以我在國外,看到有一些人到外國住,外國很苦,問他為什麼跑到國外?怕共產黨。共產黨還沒有到台灣來,你看他先就受苦了。現在在外國的這些華僑,看現在的台灣不一樣。在國外流行一個口頭語,說早出來早死,早什麼?早離開台灣,到外國去,早死。這不出來的人發死了,發財了,都發了。現在我們常常在美國、加拿大,聽到一般人有這麼一個口頭語。現在台灣發財了,有錢了,早出去的人很可憐。那這就是每個人的共業、別業不相同。
我們明瞭佛法的道理,一定要依教修行。外國的好處,實在講,生活品質比我們好,這是真的,居住的空間廣大,不像台灣空氣污染這樣的嚴重;飲食也比較上要清潔。台灣就連蔬菜農藥放得都太重了,外國人到台灣來觀光,住個十天、半個月,回去都要生一場病,水土不服。他們來過我們這個環境就不適合,正如同我們到大陸上也一樣,因為大陸比我們還落後,衛生設施完全都沒有。我們很多人到大陸上去觀光旅遊半個月、一個月回來,也得要害一場病,同樣一個道理。但是要想賺錢,那在外國是決定賺不到的。這是我們常常到國外去我們了解。現在在今天,在全世界,大概賺錢最容易、最富裕的,恐怕我看就是台灣。連日本現在也比不上台灣,賺錢太容易。所以有些華僑說,台灣處處都是黃金,空氣裡頭聞到都是錢。是不是?錢有這麼多。但是學佛修行,修清淨心,確實那邊的環境比我們這個環境要好,這是環境有助於身心清淨。
說到這個地方,就有很多人問到局勢的問題。現在這個局勢,神仙都沒有辦法預料,何況我們,沒有法子預料。不過一般來說,我的看法並不樂觀。從哪裡看?從人心看。因為我們佛法講一個基本的原理,境隨心轉。如果這個地區人心淳厚,心地善良,奉公守法,這前途決定是光明。如果是像孟老夫子講「上下交征利」,這個國家就危險了。那我們現在看看,我們台灣上下確確實實只有一個字,「利」。這個字看得太重了,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學佛的人,心地的確是清淨多了,我們在修福。修福的人畢竟太少了,要名聞利養的人太多了。換句話說,這個善業抵不過惡業。這是我們從佛法因果的觀點上來觀察。那再看看大的世界,全世界,每一年、每一年我們去比較,這道德的觀念逐漸的下降,功利的追求日漸上升,所以這個世界前途不樂觀。
再講到民主,美國實行民主,天經地義,我覺得是理所當然,一定要行民主。中國人行民主行不行?我覺得不行。中國要行民主,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很快的就滅亡。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歷史、文化、意識形態這些背景完全不相同。我們比喻開店,美國那是商場,是到處來的人,每個人擺一個攤子、擺個攤位,大家都是彼此沒有歷史淵源,沒有關係,這樣我們開會來推選一個管理的人,這是對的,不是這樣,他就不能維持。我們中國這個店是個老店,代代相傳,店員都是自己的晚輩,家長說話算話,這跟他們臨時在那裡擺攤子的不相同。這個老店,代代相傳的老店,現在也教它搞民主,這底下的兄弟姊妹、家親眷屬都來爭,爭這個管理權,你說這怎麼得了!這家不成家,國不成國了。這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跟外國不相同。尤其現在大陸,決定不能講民主。一講民主,那我們的中國人就可憐了,非亡國不可。為什麼?台灣畢竟這四十年之中,教育很普及,尤其在這海島,向全世界接觸很廣,一般老百姓的民智開了。大陸上到今天,恐怕還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沒有受過教育的,沒有離開家鄉的,他什麼都不懂。這一開放民主是各個都想當頭,我們這裡民主已經打得天翻地覆,那大陸上打的時候超過我們十倍都不止。你想想看這個國家不是馬上就完了。可怕,非常非常可怕。
所以諸位要記住,民主不一定就是好,君主不一定就是不好。孫中山先生當年革命的時候,沒有想到有兩黨來競選的,沒有想到。他那個時候的理念,實在講,他是懂得中國歷史文化,他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所以他搞這個革命,是拿黨來代替皇室。皇室,它是一個家族,來統治這個國家;孫先生他的意思,我們全國的精英,真正有智慧、有才幹的人,我們統統集合起來,我們來管理這個國家,他的觀念是如此。沒有想到有兩個黨、三個黨來競爭的,沒有!所以他的革命,講的這個民主,跟西方民主決定不一樣的。那是對的,決定是正確的,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所以中國在這一個時代,這也是大家共業所感,要遭受這個苦難。我們中國古老的預言裡面說,大概是這整個世界恢復秩序、天下太平,要算公元來講,大概是二千二、三十年之後。換句話說,距離我們現在至少還有三十年。這三十年當中,整個世界有很大的變化,人民要遭受很大的苦難。真正大難過後,痛定思痛。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問我,要是你主張、看法怎麼樣?我說,我的主張、我的看法,還是出皇帝好,天下太平。我是贊成君主制度。我們中國歷代,你打開歷史看,昏君很少,只有幾個,大多數的皇帝都相當開明。這原因哪裡?他們受過最好的教育。知道如何去愛護老百姓,知道怎樣把國家賢能的人才選拔出來,來參與政治。所以中國的選舉制度是非常非常之早。那個時候選舉不是民選的,不是老百姓選的。老百姓沒知識,他那個標準就很難講。從前選舉是地方官吏負責的,國家訂的法律,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這個榮譽給誰?是你向國家推薦賢人。你推薦賢人是得國家最高榮譽之獎,進賢。所以從前的地方官吏、縣市長,地方官吏,他政績裡面第一條就是選拔人才。如果他在那裡做上三年,沒有選一個人,他這個官就白做了,他就會被免職了。以後他的前途永遠也就沒有了。所以地方官常常要出去暗訪,訪孝廉。那個人才,他就是以這兩個為主,第一個是孝。為什麼?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這個人決定不會做壞事情。為什麼?他要做壞事情,他想到我對不起父母,所謂是他辦事情能夠盡忠。第二個條件是廉潔,廉潔就是不貪財。所以從前這個國家選拔人才是以這兩個為標準,一個孝,一個是廉,很有道理。
我們今天選是用什麼標準?今天是金錢為標準,誰有錢誰就選上了。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他花了這麼多錢選上去了,選上去,他這任期三年,他必須把錢搞回來。他要不搞回來的話,誰願意去幹?如果這個錢捨下去,是一分錢都拿不到,沒有一個人會參加選舉。苦的老百姓。今天我們在新加坡,新加坡之好,好在哪裡?官吏廉潔。我們到新加坡問老百姓,你們辦事情,跟政府官員要不要拜託?要不要送個紅包?他說不要。我們政府裡頭沒有貪污的。這了不起!一心園的周居士跟我一起到新加坡,常常到街上買東西,他就喜歡去問,他問這個,問那個;回答的都是,老百姓都信心,我們政府官員沒有貪污的。我們辦什麼事情都是按照法律,按照規矩,不需要拜託,不需要送紅包。大概現在中國人統治的地方,新加坡是第一。大陸上貪污也非常嚴重,不走後門、沒有關係,什麼事情都辦不妥。所以新加坡是福地,真正是難得。這是題外之話,我們說到這個地方,的確都有相當的感慨。總而言之,我們自己一定要修德。環境,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並不迷惑,我們也不畏懼。畏懼沒有用處,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把心定下來,逆來順受,在這逆境裡面,修清淨心,這是一條正路。所以後面是說『萬德交歸,攝群經為眷屬』。這是《華嚴經》之所以稱之為根本法輪,道理就在此地。末後這一句:
【六。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圓宗布世。掩群經之輝。】
第一句是比喻,第二句是說到佛法上。陽光明亮,諸位曉得,晚上我們看到很多星星,白天還是有那麼多,並沒有減少,為什麼白天星沒有了?被陽光淹沒掉了。所以當我們看到日蝕的時候,地球影子遮到太陽,你看看那個星多明亮。可見得,大的光明把小的光明掩蓋了,叫它顯現不出來。所以太陽出來,星月都沒有光明,不是它沒有光,是它的光太小,顯示不出來。拿這個來比喻,一切經跟《華嚴經》一比,《華嚴經》像太陽,一切經就像星月一樣,跟《華嚴經》一比都沒有光輝了,古德有這個比較。諸位在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能夠看得到。他這個註解,我們把它印了流通,現在是很受歡迎。
今天有個同修告訴我,是中南部有人打電話來,他們要印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我問他要印多少?他們要印一萬部。很難得。問我說,我們這裡沒有版權,黃念祖老居士歡迎翻印,你們的功德無量。是不是?他老人家引古大德的說法,古人就有個比較,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統統來做個比較,《華嚴》第一。然後再用《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用這個方法顯示出《無量壽經》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古來大德的說法,很有道理。為什麼?我們仔細來想,《華嚴經》受持的人,不是人人能受持的。好是好,不能人人都得度,他所度化的眾生還是一個小範圍。但是《無量壽經》度人的範圍太廣大,上到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沒有一個不得度。一切經度不了的,《無量壽經》度得了。將來一切經都滅盡了,這滅盡了,就是都不起作用,都沒有辦法度這些眾生,《無量壽經》最後滅,它還要留一百年。你從這上面去仔細思惟、去觀察,這部經的功德超過《華嚴》,古人講這個話我們覺得有道理,這個說法決定不過分。所以梅光羲老居士,在這序文裡頭一再提示我們,在今天要想弘揚佛法,一定要弘揚淨土宗。弘揚淨土宗,一定要弘揚《無量壽經》。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