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九集) 2011/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五十七面,第六行:
『端心正意』,「指正心誠意,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從這裡看起。這是佛告訴彌勒菩薩,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大家,特別是在今天這個時代,這些開示就好像是為我們現在人說的一樣。要端心正意,不為眾惡,這就是大德,我們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正心誠意。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我們的老祖宗、古聖先賢就教導我們這些道理,《大學》裡面講的三綱八目,三綱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裡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指的這個意思。端心正意不容易,它先決的條件是要格物。物是什麼?欲望,物欲。也就是說一定要把欲望放下,因為它是一切惡業的根源,只要有欲望,哪有不造罪業的道理?所以古聖先賢把修身、積福,第一個條件就是放下欲望,縱然不能放下,也要把欲望降低,你才能修福。
今天這個世間,聖賢的教誨沒有了,佛菩薩也沒有人相信,所以對於欲望可以說是已經沒有底限,也就是欲望在膨脹,造成身心種種病態,這苦不堪言,同時也造成地球上這麼多的災難。這從哪裡來的?全是欲望膨脹產生的現象。「格物」這兩個字就非常非常重要,格物是自己跟自己奮鬥,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能把欲望統統放下,這個人就可以成聖成賢,學佛就能成佛、成菩薩。這個東西是大害,沒有好處。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給我們做出的榜樣,都是把這些欲望看得很淡、很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他日常生活確實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全放下了,他的生活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經典上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一次人家看到他有憂愁、他有煩惱,一次也沒有,也沒有這個記錄。人家為什麼能過這種快樂幸福的人生?就是沒有欲望。
所以欲望給人帶來的是煩惱、是憂慮,現在人講是緊張、是壓力,這是現在人的術語。這樣的生活,縱然地位很高,擁有很多的財富,他生活得不快樂,依然生活在痛苦的世界,遠遠比不上所謂貧而樂。貧而樂是誰?聖人,孔子、孟子、顏回,那都是貧而樂。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反省,值得我們去思惟。我們這一生是做一個快樂明白人,還是做一個煩惱糊塗人?那些大富大貴是煩惱的糊塗人,這在經上講的,這是花報。果報呢?幸福明白人來生生天堂,他要念佛他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那糊塗人呢?煩惱糊塗人來生墮三途去了。這是這段經文裡面講的五痛五燒,五痛是花報,五燒這個燒是地獄,它代表三惡道。所以想想這個就太可怕了!「降化其意」,降是降低,降低欲望,要把欲望化開,徹底給它放下,這樣我們才真正能做到端心正意。欲望沒有了,智慧就生起來,所以格物下頭是致知。人有智慧才有誠意,有誠意的人一定有智慧,沒有誠意的人,換句話說,他有煩惱,他沒有智慧,統統有連帶關係。有誠意的人心就正,正是什麼?沒有邪念,沒有妄念,這樣才能夠端心正意。
所以這裡底下接著「善護己念」,這個念是正念,護自己的正念。遠離五毒,現在三毒要加兩個。為什麼?我們愈想愈可怕,貪瞋痴是三惡道的因,可是慢跟疑帶給我們現前的災難太恐怖了,傲慢是心不平,感應的是地震,懷疑更可怕,它感應的是大地鬆散了。我們在《地藏經》上念的「堅牢地神」,地是我們一切眾生所依靠的,它堅固。現在的地不堅固了,鬆了,那就很容易往下沉,所謂地陷了。地為什麼會陷?疑心、懷疑所感的。山,山會倒下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什麼都不相信。所以信,世出世間聖賢都把它擺在第一位,它太重要了。你看淨土頭一個就是信,信、願、行。《華嚴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得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就是說它能生一切功德,這稱為功德母。不信,麻煩可大了。中國過去這些讀書人,把這個字看得很重要,「人無信則不立」,人要沒有信心,你不能立足於社會,把這個字看成這麼重。它是五倫裡的一個,五倫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現在這五個字全都沒有了,「仁者愛人」,現在的人不自愛,他連自己愛護自己都不懂得,他怎麼會懂得愛人?為什麼我們生在這麼一個苦難的社會裡頭?這個時代就是五倫沒有了,五倫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係,這個關係沒有了;五常沒有了,四維八德沒有了,社會都亂了,地球災變異常。
今天確實有不少志士仁人在尋求怎麼來拯救社會、拯救地球。只有像孔老夫子那樣的心態,我們才有下手之處。現在人相信科學,不相信祖宗,不相信父母,不相信老師,對於聖賢佛菩薩更不用說了,完全斥之為迷信,這就該受苦、該受難。孔老夫子一生的態度,這是中國大聖人,外國人也尊敬他,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他一生,我們可以說做人的態度,基本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就八個字,夫子信心具足,相信自己、相信父母、相信聖賢,這信心十足,喜歡跟古人學。現在我們古人東西都不要了,要新奇的東西,奇奇怪怪的東西,麻煩在此地。夫子老實,一生述而不作,沒有創作、沒有發明;現在連幼稚園,上幼稚園老師都要教小朋友要創新,你看看。創新,那都是些稀奇古怪的,都是對自己有害的,對別人有害的,對地球有害的,他創這些東西出來。我們也可以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本質都好,「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都好,被教壞了。想想中國古代的教學,確實都以孔子做為標準,「信而好古」,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創新的這個念頭,沒聽說過。舊的東西你都不了解,你怎麼可以創新?中國有一句老話講「推陳出新」,你了解舊的東西,你才有能力創新;你對舊的東西一無所知,你創那個新,那個新決定是有害的東西。這個成語裡頭含義很深。
我們必須重新建立自信心,回過頭來相信自己。自己是什麼?儒家講的本性本善,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要相信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人人是佛,你是佛,他是佛,我也是佛,本來是佛。那我們要回頭想想,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經教裡頭講得很清楚,迷了本性。破迷開悟就回過頭,就成佛了,迷而不覺這就變成凡夫,這麼回事情。雖變成凡夫,自性沒有失去,本善沒有失去,只是迷了,它不起作用。我們對於這樁事情要能夠相信,那就有救了。我們這一生,人生第一個目標是什麼?是要把我的本善找回來,是要把我的佛性找回來,這是我們一生當中頭等大事。那現在世出世間聖人都告訴我們,從哪裡找起?從降低欲望、放下欲望,從這兒開始。這個欲望裡頭,細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所講的七情五欲,佛家講情執。情執是七情,五欲是七情裡面有個欲,這個欲又分五種,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生活不能沒有,一定要知道適可而止,過得去就行了,不能有貪心,更不許可有貪而無厭,那災難就現前了。所以大乘經教裡佛常講貪瞋痴慢疑,這個東西要遠離。不思邪惡,沒有邪思、沒有惡念。
又義寂師說:「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其義更深。」這個意思深了。前面我們所講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常說的,說的是人道,沒有離開我們人,義寂的說法提升了,提升到大乘。「蓋以唯趣菩提始稱端心」,這是大乘佛法它的標準。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直趣菩提這是大乘菩薩心,所謂發菩提心。我們在最近這二十多年,講菩提心都用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端心用這個標準,這是大乘菩薩,這是專求佛道。在我們淨宗,一心專求淨土,親事彌陀,以這個為端心,你就決定在這一生成佛,不求餘事這叫正意,就是沒有其他的念頭。所以這個意思深!唯求菩提也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就決定求佛,我這一生要成佛,因為我本來是佛。對自己有信心,對佛菩薩有信心,遇到這個法門,對這個法門有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除了作佛之外,作菩薩我不甘心,作辟支佛、作阿羅漢那我更不要了,餘無所求,那人天福報更低,統統放下,這個意就正。儒家講誠意,誠跟正的意思是一樣的。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為眾惡』,那肯定的。我們講的「眾惡」,就是現代人從大乘經上所看到的,現在人造的殺盜淫妄酒,這幹的事情;念頭,起心動念是貪瞋痴慢疑;情緒,怨恨惱怒煩,這十五個字。我們冷靜看社會,看一切眾生,誰不在造?大家都把這個當作正常,認為都是應該的,毫無節制,普遍在造作,不知道現在災難是因為這個起因的,果報已經現前了,現在覺悟還來得及。覺悟之後怎麼辦?說個老實話,覺悟之後唯有念佛可以救。為什麼?念佛是正中之正、善中之善,除念佛之外沒法子,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端正身心確實就是老實念佛,自然不為眾惡就是放下萬緣。故云『甚為大德』,「大德者,德之至也」,至高無上之德稱為大德。今天學佛的人很多,修淨土的人不少,幾個人真修?也許我們自己都認為我是在真修,那你就得要問一問這十五個字有沒有?你還有沒有殺盜淫妄酒,幹這個事情?你起心動念有沒有貪瞋痴慢疑?每天情緒發作有沒有怨恨惱怒煩?如果有這個東西夾雜,就不是真修。念佛是大德,這些東西夾雜在裡面把你這個大德都破壞了,佛是念了,沒有德。這樁事情我們一定要多多去看看,慈雲灌頂法師《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註疏,後面念佛人一百種果報,就好好看看這篇東西,這篇東西我們可以把它印成單張來流通。我們念佛在一百種果報裡頭自己好好去想想,一百種我會得哪一種?
『善多惡少,易可開化』,這句是講的十方世界善多惡少,好教。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說一百五十年之前,我們這個世界善多惡少,那個時候三教都很盛,佛法興旺,道也興旺,儒也興旺,好教!最近這一百五十年變了。實在講,中國人常說上行下效,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國家領導人,他的形象關係太大了。兩百年之前,中國國家領導人是誰?慈禧太后。提起慈禧太后我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叫「老佛爺」,老佛爺的樣子好不好?這就是我們今天受苦受難的根源。歷代帝王對三寶都稱弟子,見到真正出家人、有修行的人都非常恭敬,這高僧大德都拜為國師。慈禧太后自稱老佛爺,她把她的地位提升,她在諸佛之上,佛菩薩都在她下面,對佛菩薩不尊重。上面這個表法,讓全國有意無意當中對佛菩薩那種恭敬心、真誠心逐漸就淡了。這個頭帶得不好,影響太大了。所以到清朝亡國,清朝亡國到今年一百年,佛法衰了。前面二十年還有一些修行很好的佛門弟子,在家出家的;往後,就是最近的這八十年當中,真修行逐漸少了。在最近的半個世紀,五十年當中我們已經看不到了,沒有幾個了,現在這些人都凋零了,真正想學佛沒老師了,沒人教你了。
科學技術發達,印刷方便,成本降低了,今天法寶容易,法寶多。在過去沒有這麼多,想找一本經書非常困難,現在法寶很容易,但是沒有人學了,法在無人學。學習佛法的人,裡面很多很多,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對佛法都打了問號,也就是沒有一種真誠恭敬心去學,帶著懷疑,怎麼能夠像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帶著疑惑,沒有真誠恭敬心,天天去讀經、去學習經教,學一輩子,不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原因要知道,因為佛經是佛菩薩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是什麼?真心。如何能得真實義?我們要用真心去求。所以印光大師一再教導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們現在沒有誠敬心,所以什麼都得不到,得到一些是什麼?叫皮毛、常識,往往把經教的意思錯解,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都是罪過。這是今天學佛最大的難處。我們如何培養我們的真誠心跟恭敬心?沒有真誠恭敬就學不到東西,佛法學不到,古聖先賢的東西都學不到。學儒不像孔孟,學佛不像釋迦,學道不像老莊,什麼原因?真誠恭敬沒有了。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我,真誠還不夠,他教我用至誠感通。至誠什麼意思?真誠到極處叫至誠,要用這樣的心。真誠到極處,就是此地義寂大師所說的這個標準,比正心誠意功夫深,要誠意到極處才能感通。老師這個話說得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為什麼?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找不到好老師,經典在,如何在經典上得利益,那只有靠這句話,真誠到極處求感應、求悟處,不向外求向內求,外面求不到,至誠這才有感,跟佛菩薩有感應道交。用至誠心去感那就通了,這個通是什麼?悟了。這雖不是禪定,但是與禪定很接近。老師指出這樣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可以幫助現代人。這是我們看到佛說的他方世界善多惡少,好教!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是善少惡多,不容易開化。這個「開」是開示,「化」是教化,非常難得。「《嘉祥疏》曰:他土中」,這就是他方諸佛國土之中,「多有勝緣」,緣殊勝。「又復善報強勝,作善為易」,善報的力量強,緣殊勝,所以行善、作善容易。「此土無此二緣」,特別是我們現在遇到的這個時代,我們沒有這兩種緣,善報的緣沒有,作善的緣沒有。現在作善非常困難,障礙重重,作惡容易,你作惡,你欺騙別人、敲詐別人,人家說你有本事,讚歎你;你行善,別人看到搖頭,毀謗你、批評你,現在是這麼一個社會,價值觀顛倒了,所以行善非常非常之難。「開化即佛開導教化」。
下文,『唯此五惡世間』,這個五惡就是這品經文裡面所說的殺盜淫妄酒這五種惡,也是佛家講的五戒,五戒全沒有了,造這五種惡,是五惡世間。「至離五燒」,實際上只有這三句,經上是「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其義如文」,這並不難懂。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五善。「《嘉祥疏》云:降化其意,悕心入道」,這個悕就是願的意思,「令持五善故,順教修行」,佛家的五善就是五戒,跟中國傳統裡面講的五常是一個意思。經教裡常說,人一生能夠守五戒,來生不失人身。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人間憑的是什麼?過去生中五戒修得好,是這個因。佛講因果,每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是兩種善業,第一個是引業,引導你到人間來投胎得個人身。引業就是五善、就是五戒,過去生中你五戒修不好,你得不到人身;過去生中我們五戒修得不錯,這一生當中這個業因成熟,遇到緣,你到人間來了。可是雖然都得人身,貧富貴賤智愚不同,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另外一個業叫滿業,圓滿的滿,滿業不一樣。滿業是怎麼修的?積功累德,是從這裡修的。積功累德總不外乎布施,就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這六種。這六種,你到人間來,你如果都修了,那就大富大貴、聰明才智。特別是布施,過去生中財布施多你得財富,法布施多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多得健康長壽。種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這叫滿業。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你就能知道自己,也能知道別人。自己如果有欠缺,我們物質生活很清苦,過去生中財布施少,想改進自己生活怎麼辦?修財布施。
明朝袁了凡先生命中財不多,生活是相當艱苦。雲谷禪師教他改造命運,他聽話,他真幹,他的命運真改過來了。他是個讀書人,命裡沒有功名,所以讀書得要命。功名是什麼?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學位。如果你命裡沒有,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碩士學位,你一生就拿不到,他命裡有才行。在中國古時候,最高的學位叫進士,就相當今天的博士;碩士,從前古時候叫舉人,舉人是第二個學位;第三個學位是秀才,秀才就好像大學畢業學士。了凡先生只有學士的學位,再上去沒有,所以他只是秀才,命裡沒有舉人、沒有進士。你看他真的能改造命運,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參加舉人的考試他居然考中了。這命裡沒有的考中了,那就是你這一生修的,改過來了。不但中了舉人,中舉人之後再去考進士他又考中,所以他一生命運真的改過來了。命中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你看多活了二十一年,那個二十一年是他這一生當中修得的。所以你看,財富、功名、壽命統統都可以取得,在自己不在別人。
了凡先生雖然學佛,實在講他還是沒有離開儒,也就是說沒有離開世間。如果是行菩薩道,諸位要記住,行菩薩道基本的條件是要把我放下,有我就沒有法子行菩薩道,那是求福報;無我,你所成就的是功德,功德的果報不可思議。這也就是為什麼世尊在經教當中教導弟子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因為佛弟子是菩薩,菩薩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好像是正科班。聲聞、緣覺不算正科班,他們比不上十信菩薩的初信位,你看初信位斷煩惱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但是須陀洹不算正科生,十信位初信菩薩是正科學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把它想通。為什麼要先學小乘?小乘是破我執。《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小乘,從初果到四果都是破這四相,這裡頭功夫淺深不同。大乘不但破四相,當然破四相是基礎,破四相之後要破四見,就是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是大乘。換句話說,大乘無我,用現在的話說,他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全心全意為度苦難眾生、為護正法久住他才能做得到,如果還有一點私心他就做不到。這兩樁事情,一個是普度眾生,一個是正法久住,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他就做不到,他就不是真的。佛教人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意思在此地,你不能不知道佛的用意。所以大乘菩薩確實是非常可貴,值得尊敬,為什麼?他沒有私心,他在這個世間完全做出我們人的看法就是犧牲奉獻,他真正做到犧牲奉獻。在他自己呢?犧牲奉獻的念頭沒有,他還要有這個犧牲奉獻的念頭,他心就不清淨。我們人間看到,這個人真的做到犧牲奉獻,他沒這個印象。
佛希望所有的弟子統統是大乘根性,但是大乘根性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礎。小乘就是徹底放下,大乘是放下之後又全面提起,所謂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什麼?兩樁事情,普度眾生,正法久住,這兩樁事情。我們從放下之後,心一轉那就是大菩提心,念頭也轉,不捨眾生,眾生太苦了,要幫助他。怎麼幫助?一定要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怎麼做起?從我自己做起,做表法,做出樣子給大家看。做出什麼樣子?持戒修福,做給別人看,別人不知道是持戒,我們做出來給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要把《弟子規》做出來,《感應篇》做出來,《十善業》做出來,菩薩六波羅蜜做出來,最高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做出來,那就是大德。這個確實是不為眾惡,心裡頭一點惡念都沒有,一絲毫邪見都沒有。所以這裡說的,這是《嘉祥疏》裡面講的「降化其意」,這對自己說,降伏自己自私自利這個意,不為自己,這樣你才能入得了道。這個道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覺悟。真的這一句「悕心入道」,我們換句話說比較容易懂,改邪歸正,正是道;破迷開悟,悟是道。
我們現在的心為什麼入不了道?它有障礙,障礙就是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放下了,前面這句降化其意,放下你自然就入道。入道之後「令持五善,順教修行」,這是自行化他,而偏重在化他。為了化他,我要把佛陀的教誨表演出來,做出來給人看,別人才相信。所以自行的目的是為他,不是為自己。要為自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可以了,不必惹這些麻煩。為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小小的細節都要把它做出來?原來是做給別人看的,這叫大慈大悲。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出來、做出來,說是用言語來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法,說給人聽。這就是常說的,菩薩肯定是身行言教,一定是先身體做到,然後再說給人聽;自己做不到,你教別人,人家不相信。如果說修行好,你為什麼沒修?你說殺生,吃肉不好,可是你自己還要吃,那不行,人家不相信你。你自己素食,遠離殺生吃肉,這是什麼?無畏布施,果報健康長壽。一輩子素食,健康長壽,人家看到了,大概是有一點道理,他要希望健康長壽,他就跟你學習。佛法教人健康長壽、幸福美滿的生活方式,他真做到了。
「淨影與嘉祥均謂五善即五戒」,令持五善就是五戒,一定要把五戒十善的樣子做出來。『福德』,「乃善行及所得之福利」,你所得到的福,你所得到的利益,這叫福德。「《嘉祥疏》曰:獲其福德,舉遠近二果,成其行也。近果,如《淨影疏》曰:由持五戒,於現在世,身安無苦。」不殺生,心地仁慈善良,你的心安理得,你的心是定的、心是安的、心是歡喜的,在佛家講的慈悲心,不殺生。不但不殺生,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傷害的念頭,不但沒有行為,念頭都沒有,愛護一切眾生,尊重一切眾生,你愛護他,他也愛護你。我們學佛的同學都感到自己的業障重,宿世今生沒學佛之前,造作一些對不起眾生的惡事,殺害牠們,吃了牠們。學佛之後知道了,這種心行是錯誤,我們懺悔,改過自新,不但不再殺害,而且加以保護,善待一切眾生,心安理得。不偷盜,不偷盜要做到什麼?沒有去佔一切眾生的便宜。佔一點小便宜這個念頭是盜心,雖然沒有盜的行為,還想佔一點便宜,這是盜心,連這一點也把它斷掉。在取捨之間,我們取只要夠了就行,不貪,我們給別人多多益善。取要少,給人家要多,這是義;不殺生是仁,仁愛;不淫欲是禮,要守禮。禮是講節度,就是講節制,有分寸的,不能過分,不能夠違越。不飲酒是智,飲酒的人迷惑顛倒,酒後往往造作許多罪業,他自己不能控制。不妄語是信,跟任何人往來要講信用。所以這五條一定要完全落實,認真去做,別人不做了我們做。我們很認真去做,在一生當中,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你的心都安,你沒有恐懼。像現在這個社會上一般情形很普遍的叫心浮氣躁。你一定是心悅神怡,跟他們不一樣,所以你身安無苦,這是近的果報。
「遠果者,得生極樂,定證涅槃」,這是修淨土的。修淨土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輪迴業不造了,把它斷掉。輪迴業是什麼?貪瞋痴慢疑,這五毒連根拔掉。我們一個願望,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為什麼?只有在阿彌陀佛這一會下,我們一生成就無上菩提,我們目標達到就定證涅槃。定是決定,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證涅槃是回歸自性,《華嚴經》上妙覺如來。這樁事情,世尊與十方諸佛都明白的開導我們。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應化在中國,日本人相信。我第一次訪問日本,那一年我記得我四十九歲,跟道安法師,道老組團,他要我跟他一起去訪問日本。好像二十多天,將近一個月,在日本幾乎從東京以南全部都玩了。我問日本這些法師們,他們對於善導非常崇拜,我們中國人疏忽了。善導大師的像,彩畫的、泥塑的、木雕的,幾乎到處都看得到,還有一個智者大師,天台宗的,這兩位祖師像在日本非常普遍。我問他們,我說傳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你們有沒有這個傳說?說有,他們相信,都出現在唐朝。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告訴我們的。他告訴我們什麼?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這個話是真話。又告訴我們一句話說,「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善導講的。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只有一個意思,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其他法門是附帶說的,這個法門是主要的,一定要知道。你不相信這個法門,佛再教給你別的法門,別的法門是給你種善根,不一定這一生能成就,淨宗法門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這個法門稀有難逢。理太深了,念佛太容易了,就是行容易,知太難了,叫知難行易的法門。不知道沒有關係,你老實念,到極樂世界就知道了。條件決定是真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雖然經教不懂,我真相信,我真願意往生。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有信有願就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臨命終時一念都能往生,所以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可見得信願重要,決定不能懷疑。
底下,「《淨影疏》曰:後生彌陀,終得涅槃」。「現世安樂,身後往生」,故云『獲其福德』。這個福德是究竟的福德,是圓滿的福德,不可思議。這個後就是身後,命終之後你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你一定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所以念佛法門現世安樂,心安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這就自在。安樂與富貴不相干,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富而不樂、貴而不樂,做大官,甚至於做總統的,我見過很多,不快樂;擁有大財富的,百億、千億這種財富的不快樂,每天還是愁眉苦臉,日子過得很辛苦。所以我們在佛經典裡面看到,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認真學習,確實現世安樂,身後往生,福德無量無邊。
前面這段經文是說明斷惡修善,成就大德。下面這是別釋,一樁一樁給我們講五惡,因為五惡是因,五惡是殺盜淫妄酒,經文確實是這樣。我們先把這個經文讀下來,經文很長。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瘂。痴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這一大段講的是殺,殺生的因果。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在惡之中,首標殺生惡」,這是第一段,講殺生。「太賢曰:世間所畏,死苦為窮」,這個窮不是貧窮的意思,是極,這註上是「極」,是以死苦為最嚴重的。「損他之中,無過奪命」,損是損害別人,損害別人最重的是殺生,奪命就是殺生。「人所最怕者,死也。」不但是人,動物,再擴大講生物,沒有不怕死的,所以死人最怕。人所最惜的是命,最愛惜的是生命,到要命的時候他什麼都可以捨,功名富貴都可以捨,他要命。「是以殺害他生,最為大惡。此不但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殺人。」佛教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了解透徹,不但人不能殺,所有一切動物都不可以殺,蚊蟲螞蟻,佛門弟子都知道愛護。其他宗教雖然沒有講到這些動物,但是一定講到不能夠殺人,這是所有宗教都說到的。
經文當中先明殺惡。五惡第一個是殺害眾生。文曰『強者伏弱,轉相尅賊,殘害殺傷,迭相吞瞰』,這個四句,伏是降伏,尅跟下面克服這個字意思完全相同,也是殺,戰爭的時候克敵,也就是殺敵。「《會疏》曰:強者伏弱,能殺者為強,所殺者為弱。人畜皆然。」人跟人相殺,畜跟畜相殺,都是這個狀況。「轉相尅賊者,尅謂制勝、殺害,賊謂賊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轉相。」又憬興大師說:「尅者殺也。賊者害也。殘害者,凶殘傷害。殺傷者,殺生致死或傷害其身。」這個裡面的意思,都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習見的、所常見到的事情,在今天的社會可以說太普遍了。佛在經典對於這些事情講得太多,甚至於說到人世間為什麼會有刀兵劫。刀兵劫是指戰爭,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嚴重的大惡,是戰爭,互相殘殺。佛在經典裡面說得好,如果我們真想免除這個世間刀兵劫的災難,他說除非眾生不食肉,「欲免世間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我們還離不開吃肉,那這個災難就不能避免,換句話說,食肉就是戰爭的果報根源,佛是一語道破。
我們這一生當中經歷過兩次的戰爭,這是我這個年齡,比我大的要經過三、四次。滿清亡國之後軍閥割據,中國內戰沒有停止過。那時候我小,沒有經歷到,我所經歷的是中日戰爭,就是八年抗戰,第二次經歷的是國共戰爭,看到戰爭的痛苦。所以一接觸到佛法之後,聽到佛經上所說的,我就採取素食。我學佛半年就素食了,原因是真正看到戰爭之苦,佛說這是從吃肉、傷害眾生這個因而來的。經上講殘害,「殘害殺傷」,在人間是戰爭,那對動物來說,就是殺害這些動物。現在我們看看餐館,在大都市裡面,你看到酒店,你走進去,你看到那個宴會上、酒席裡面放的什麼東西?全是眾生的屍體!沒有學佛之前叫迷惑顛倒,看不出來,以為那是美味,學佛之後那點良心出來了,看到是什麼?不一樣了,那是屍體,死屍,這還能下嚥嗎?還敢去動筷子嗎?旁邊人看到我們的態度說我們迷信,說我們有福不知道享,他認為那是享福,說是口福。我們今天知道是口業,那也是屬於口業。口業不是欺騙人,你看吃東西這不是口業嗎?這口造業!這是什麼業?總而言之全叫做地獄業。地獄罪滿了之後還要還債,《楞嚴經》上佛說得很好,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現在吃的時候是口福,將來還債那叫什麼?因果定律裡頭叫絲毫不爽,欠命的要還命,欠債要還錢,縱然到無量劫,因緣聚會的時候果報就現前。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現實社會裡頭遇到這些事情,我們就曉得業因果報。別人對我們的傷害,我們不會放在心上,想到可能過去我對他的傷害,今天我的果報清了,這筆帳了了。一般人說我們學佛是阿Q精神,我說阿Q精神就是菩薩精神,不是壞事。一定要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處處退讓。我們自己真正得到的是什麼?心安理得。我們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歡喜承受。懺除業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佛教我們的,我們得真幹。縱然這些眾生過去傷害過我,今天來還債了,我們也不忍心他的生命受到殺害,不忍心做這個事情,那錢財就更不重視了。裡面貪瞋痴慢放下了,外面殺盜淫妄不再造了,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幸福美滿的人生,就是佛在此地說,這個五惡我們放下了、不造了。
五種惡因,這個因是貪瞋痴慢疑,緣是怨恨惱怒煩。如何能把這個東西真放下?經教不能不學,不學經教不曉得其中的道理,所以你放不下。經教學一遍、兩遍不夠,太少了,因為我們阿賴耶識裡頭惡業的種子太多了,時間太久了,所以它的力量,也就是習氣很嚴重,如果不是認真努力在教理上下功夫,很難回頭。古人這句話說得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只有長時薰修我們才真正得利益,才會醒悟過來,醒悟過來之後認真努力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過去我們想錯了,我們看錯了,我們做錯了,我們說錯了,現在明白了,統統改過來,叫真正懺悔。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要像一個人。人要有仁義禮智信,這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五戒十善,你都能落實才像個人,不再造惡業了。在佛法裡面講,你能夠有條件保住人身,來生不墮惡道,這是最低的一個底限,從這個底限慢慢再向上提升。經教是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修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都跟經教相應,這叫善行,這叫正行;如果跟經教相違背,這是惡行,這是邪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