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八0集) 2011/7/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零二面第一行:
「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我們前面學習十波羅蜜學到第四,現在我們繼續看第五,「禪度三行:禪,梵語具云禪那,華言靜慮。此禪度有三種」。就是六度裡面的禪定波羅蜜,禪定這個名詞是梵華合譯,禪就是禪那,這是梵語,定是我們中文,因為禪那有定的意思,所以古大德翻譯把它合在一起,翻為禪定。禪那它有靜慮兩個意思,靜就是靜止,就是定的意思,他定裡面有境界,不是空無所有,他有境界,所以有慮,也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禪定也有三種,第一種叫「安住靜慮」。底下註解註得很好,很簡單,「亂想不起,深入禪定」。禪定有深淺不相同,這是禪定的正意。亂想不起,哪些是亂想?無明是亂想,無明很盛。無明是什麼?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不知道、不明瞭。所以佛把這樁事情稱它作根本煩惱,所有一切妄想都從這裡生起來的。如果你對於事實真相通達明瞭,你就不會有妄想,正是因為不知道才胡思亂想。最微細的胡思亂想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甚至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沒有感覺到。我們有沒有感覺到我們起心動念?什麼證據證明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這個證據就是有現象。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個現象從哪來的?現象從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講的波動。世尊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這是說凡夫,凡夫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很粗,我們自己知道動個什麼念頭,看到喜歡的東西,動念頭了,喜歡它,不喜歡的,動念頭了,討厭它,喜歡、討厭都是動念頭;念頭更深的,想控制它、想佔有它,這都是念頭。佛就問,像這樣的念頭,它裡頭有多少個細念?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把它算一算,就是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個念頭。你看看,如果我們在一秒鐘來算的時候,那一秒鐘裡面就是有一千六百兆,一分鐘六十秒,一分鐘多少念頭!一秒鐘就一千六百兆了。這個念頭一斷的時候,一斷相就沒有了,相是虛妄的,這從念頭起來的,所以有相就有念頭,無相就沒有念頭。這就很明顯的證明你有念頭,你念頭太微細,你自己不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此地講的亂想不起,包括這個根本無明,就是這些細念,細念、粗念統統都在裡頭。大定,細念沒有了,那是很深的大定,像經上告訴我們,八地以上,八地菩薩以上,九地、十地、十一地、妙覺,他們在那個大定當中這些微細的念頭都沒有了,一切眾生微細的念頭他都知道。他自己沒有了,他才能看得到別人的,他自己有就看不到別人。所以定功深的人知道定功淺的人,定功淺的人不知道定功深的人。真正講我們講出世間禪定,世間禪定不談它,世間禪定是四禪八定,道理是一樣的。譬如初禪,他能知道欲界的定,欲界哪些人有定?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有定,初禪對他們的定知道,但是初禪不知道二禪,二禪比他高,二禪知道初禪,不知道三禪。由此可知,阿羅漢能知道欲界天人的定,四禪八定,他不知道菩薩的定,菩薩比他高。阿羅漢的定是什麼?見思煩惱不起,不錯了,換句話說,阿羅漢不會起身見,也就是說不會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不用到阿羅漢,須陀洹就放下了,須陀洹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頭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第三個見取見,戒取見,最後一個邪見,這些統統斷了。我們在前面學八正道的時候學過,八正道第一個正見,正見就是見惑斷了,正思惟就是思惑斷了。所以八正道前面兩個是阿羅漢的境界,後面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剛剛破見惑,小乘初果,大乘十信位裡面的初信菩薩,這個我們讀《華嚴經》知道。這些明白之後,曉得自己在佛法修學當中是什麼樣的地位,好像我們爬樓梯一樣,我們知道在第幾層,上面還有,不斷要向上提升,不能夠止於這個地方,止於這個地方就錯了,要勇猛精進,所以精進就是提升。我們就知道,菩薩亂想不起,是什麼?塵沙煩惱不起。到佛的地位,無明煩惱不起,這是亂想。深入禪定,這是禪定的本意。後面兩條是禪定的起用。所以禪定是活活潑潑,不是死的。
第二「引發靜慮」,這是禪定的意思,「智慧現前,生諸功德」。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第二就是智慧開了,禪定當中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並沒有把定失掉,如果智慧開了,定沒有了,那個不是禪定,那個不是戒定慧,那就有問題,那不是真正智慧。真正智慧一定定在慧中、慧在定中,這是真正智慧。不是智慧現前定沒有了,那叫大錯特錯。還有,定當中有戒,不是說得定之後戒沒有了。那麼你就曉得,定開了智慧,戒有沒有?戒有,戒叫什麼?道共戒,開悟了,戒跟道融合在一起。得禪定的時候,戒跟定融合在一起,叫定共戒。不是說沒有了,戒融入禪定當中,禪定開智慧,禪定融入智慧當中,所以智慧裡頭決定有定、有戒。沒有戒定的智慧叫狂慧,不是正慧,這不能不知道,千萬不能搞錯。所以它生諸功德。如果慧現前,沒有定、沒有戒,它生諸煩惱,怎麼呢?他亂想起來了,因為他有定、有戒,沒有亂想,生功德,生功德才能辦事。
第三個是「辦事靜慮」,「謂功行圓成,利益眾生」。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十法界,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他決定不失戒定慧,慧能辦事,戒定協助慧,它不亂,這叫真功夫。這個與自性相應,與性德相應。所以這十波羅蜜的境界一定要知道,知道了才知道我們是不是得到,我們是不是真的在行禪定波羅蜜,真的禪定還是假的禪定。通常講六度,後後勝於前前,後面必定都包括前面。前面是什麼?前面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全都有,絕對不會失掉的。我現在在第五層樓,下面四層一定有;沒有,這一層就不存在。你有布施,未必能持戒、未必能忍辱,不一定有它。可是你有持戒,決定有布施,你就決定能放下;你有忍辱,你決定有持戒,後後勝於前前。此地講十波羅蜜,沒有例外的,最高的第十,一定包括前面九個,圓滿的。這是菩薩道,這不是小法。
第六「慧度三行」,這是講般若,「此慧度有三種」,就是般若波羅蜜,梵語稱般若。第一種,「生空無分別慧」,「謂平等照了俗諦之法,無生滅相」。生是眾生,也就是萬法,眾緣和合而生稱之為眾生。凡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諸位想一想,哪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人這個身體,粗說就分成五大類,色受想行識,這五大類和合,眾緣和合現的這個身相,這粗說。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前輩的老和尚這樣教我們,我們也就全盤接受。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知道比他們多了。現在我們知道佛所講的五蘊和合,這是基礎。這是什麼?是所有一切現象的根基。色受想行識,在今天科學講的三種現象,我們可以稱它作自然現象。因為一念不覺,這個現象就出來,這什麼東西?阿賴耶。阿賴耶的四分,法相宗說的,阿賴耶的業相,科學稱它作能量;阿賴耶的見分,科學家稱它為信息;阿賴耶的相分,科學稱它為物質,阿賴耶的三細相,這叫阿賴耶。這是什麼?這真的,宗教裡所說的造物主,整個宇宙都是它造的。它會變,阿賴耶會變,為什麼?阿賴耶有思有想。只要有思想,這個五蘊就隨著念頭起變化。四聖法界是它造的,六凡法界也是它造的。四聖法界純淨純善的意念,就成為淨土,就成為聖人;六凡裡面完全是染污的,善惡混雜,不清淨的相。三善道是善念變現出來的,三惡道是惡念變現出來的,全是念頭,沒有離開念頭。
能造十法界的是五蘊,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不可得。他照見是什麼樣子?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看念念成形,這就是色,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頭都有受想行識,它是離不開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分之一,那個裡頭有色受想行識,今天被科學家證實了。科學家很偉大,很了不起,這是宇宙的奧祕,被他揭穿了。這個奧祕並不是祕密,是深密,不是普通人能夠知道的。古時候沒有這些科技文明,他想用科技工具是沒有的,沒有這個東西。古時候怎麼發現的?禪定,甚深禪定裡面看到了。禪定是現量境界,不是比量。今天科學家他沒有禪定,他用機械,他用科學的技術,用儀器,發現到,看到了,這也很了不起。知道有這個東西存在有好處,這個好處是什麼?知道佛經上所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把它證明了。所以生空無分別慧,生空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體性是什麼?是空,是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法就在面前,身也是一切法之一,這個意思太深,八地菩薩見到,當然得受用,七地以前沒得到。
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解悟,明白了,不是證悟,不是證悟就是不得受用,明瞭、知道有這回事情,不得受用。根據佛所說的,七地之前都是解悟,不是證悟,八地證悟了。證悟所得到的受用跟佛一樣,八地以上這五個位次得受用了。得什麼受用?徹底放下,真的不再起心動念,就像袁了凡一樣。《了凡四訓》很多同學讀過,袁了凡能夠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那是定。是不是真的定?不是,不是佛法的定,他是定。因為佛法的定裡頭,靜它有慮,他有靜,他沒有慮。也不容易!雲谷禪師對他讚歎佩服,凡人做不到,三天三夜坐在那不起一個妄想,讚歎他功夫不錯,你怎麼修的?了凡先生說我沒功夫。你為什麼不起個妄念?我的命給孔先生算定了,我起妄念也沒用,所以算了,乾脆不起妄念。雲谷禪師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那就是什麼?那有定,那個定是無想定。也不錯,世間禪定,四禪天的無想定,他什麼都不想了,命給人算定,想也是妄想、白想,何必去想它?所以了凡先生是無想定,不是佛家的禪定,佛家禪定裡頭有境界,有靜有慮,他有靜沒有慮,這就不一樣。
了凡先生為什麼能做到什麼都不想?因為他命被人算定,而且證明了。他十五歲孔先生給他算的命,他那個時候大概有三十多歲,應該差不多將近四十,他說二十年,十五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他說二十多年來,孔先生給我算的一點都不錯,算流年,每一年好像都是命中完全安排好的,一點都不差。他是個讀書人,參加考試得第幾名,每一年政府給他的糧食多少石、多少斗,完全等於說是統統算定,絲毫不差,他相信命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什麼都不想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句話了凡先生證實了。我們一般人聽到這個話沒證實,了凡先生把這兩句話證實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雲谷禪師告訴他,命不是真的,因為你相信它,你守住它,你也不作善、也不作惡,天天隨著命運轉,你被命運拘束了,你死在命運之下。了凡也很聰明,聽了這個話醒過來了。命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造的。人都有命運,為什麼別人都不像你?你死在命下。別人怎麼樣?別人每天有善念、有惡念、有善行、有惡行,天天都有加減乘除。小的惡念減分,小的善念加分,大的惡念除,大的善念乘,天天有加減乘除,但是加減乘除幅度不大,所以那個命運還是算得挺準的。如果你是很大的善,很大的惡,算不出來。為什麼?超越了,就算不準了。這些話了凡先生聽懂了,向雲谷禪師請教怎樣改造命運?雲谷禪師告訴他,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給他功過格,叫他每天去反省,哪些做得不善,記下來,做善的,也記下來,兩個對比,天天去對照,用這種方法。不到一年,孔先生給他算的不準了,第二年參加考試,他命裡算的是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超越了。所以禪定它不是死的,它是活活潑潑的。慧就更活潑了。
所以無分別的智慧,諸位想想,分別沒有了,執著當然沒有,菩薩智慧,他能夠平等照了俗諦,俗諦是世俗,哪些呢?十法界。菩薩對十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眾生是廣義的,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眾緣和合而生,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眾生。也就是說,十法界裡面的眾生他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生空無分別慧。真相是什麼?無生滅相。他看到所有一切眾生不生不滅,這我們看不到。我們看的是什麼?我們看的是相似相續相,沒有看到真相。不是相續相,相續相是前念跟後念完全相同,那是相續的,前面的相跟後頭不一樣。真的像我們看電影,我們這個地方有一捲電影的底片,這個底片攝像裡面叫正片,就是幻燈片,銀幕上還是能看得清楚。一格它就是一張,沒有兩張是相同的,張張不一樣,大同小異,在放映機裡面一秒鐘它的速度是二十四張,我們在銀幕上就看不出它的真相,看起來什麼?看起來讓我們眼睛看花了,以為是真有,其實每一張每一張幻燈片它給你連續起來了,產生了幻覺。
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實的這個世界就跟這個幻燈片一樣。一秒鐘多少張?一秒鐘一千六百兆。這個玩意一秒鐘二十四,二十四就把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我們看這個電影好像是真的,電影裡面伸個拳頭打你一拳的時候,你自己嚇一跳,你不知道它是假的,幻覺。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這電影裡頭張張都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森羅萬象都是不生不滅,你能看出不生不滅,那真相。不生不滅是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根本就沒有這個事情,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大乘佛法佛常常講「即在當下」,可是跟你說當下,當下不存在,已經過去了。《金剛經》上跟我們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永遠不會回來,說現在,現在已經變成過去,未來心不可得,未來還沒來,三心不可得,這就是說無生滅相。你什麼時候能在現象裡頭,看到這個相不生不滅,你是菩薩。
平等照了俗諦,我們現在雖然只是解悟,沒有證悟,可是我們要用這個方法來看世間,養成習慣,慢慢我們就入境界。入境界有什麼好處?對於一切萬法不動心了,不會起心動念了,這對我們的修為有好大的幫助。這是世尊講經教學,我們要是學會了,這真實功德。怕的是什麼?我們沒聽懂,不能覺悟,第二個,聽懂了,不會用,不能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待人處世之處。如果要會用,你心裡面七情五欲就沒有了,這個人喜歡他,沒有喜歡的念頭,討厭他,沒有討厭的念頭。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相明白了。不了解真相,以為這是真的,所以你會起心動念、你會分別執著。你要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佛的境界,你成佛了。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你是菩薩。菩薩不錯了,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決定是平等的,日常生活吃飯不會挑剔,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不會挑剔,他沒有分別執著。還有這個好吃,多吃一口,那個不好吃,少吃一口,不行,這凡夫,你的平等心、清淨心沒生起來。真的它能幫助我們回歸到清淨平等覺。
第二個「法空無分別慧」,這個慧就是般若,法空無分別的般若,生空無分別的般若。「謂平等照了真諦之法,悟性本空」。前面是講現象,現象無生滅相,萬法皆空。這個照真是什麼?就好像自性。本性有沒有?有。本性是什麼樣子?本性本空,本性真有,不是沒有,它不生不滅。惠能大師見性了,為我們說出來,本性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為什麼說它本空?它不是精神現象,它也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自然現象,它什麼現象都沒有,它能生一切現象,本身什麼現象都沒有,能生一切現象,所以本性本空。我們中國老祖宗說本性本善,那個本善是什麼意思?我們想想惠能大師這五句話,本善這個善字就包括這五句,包括清淨、包括不生不滅、包括本自具足、包括本無動搖、包括能生萬法,這本善。這就是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我們用佛經來解釋本性本善,把它講得更清楚、更明白,把「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講成佛性,講成自性,把這個善字裡面豐富了。你看說出這麼多意思,本自清淨,本善,本不生滅,本善,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善,還能生萬法,這是照真。
第三「俱空無分別慧」,就是真俗全照,「全照中道,超前二空,悉皆平等,是為慧度」。從這一句我們就曉得,生空無分別慧是二乘智慧,權教菩薩智慧,第二法空無分別慧,是菩薩智慧,第三種是俱空無分別慧,是佛的智慧。這個地方佛的智慧,《華嚴經》上初住以上就是佛的智慧,法身大士,他們住在一真法界,就是住實報土,法空無分別慧住方便有餘土,生空無分別慧是方便有餘土的前面兩種,就是聲聞、緣覺,法空是菩薩跟佛,六道裡頭沒有,所以六道叫迷惑顛倒,沒有真智慧。後頭有個小註,「俗諦,謂建立一切法」,從相上講的;「真諦者,泯絕一切法」,從理上講的,從性上講的。也就是一切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真實智慧統統看清楚了。我們常講性相、理事、因果徹底通達明瞭,法身菩薩。十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體,般若波羅蜜起作用,後面這四條,方便、願、力、智,統統都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頭開出來的,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在日常現相起用,沒有般若波羅蜜,後頭這四條全都沒有。
第七個,方便也有三種。第一個「進趣果向方便,謂修諸功德,迴向佛果」。怎麼個迴向法?念念迴向偈就算迴向了嗎?有迴向的形式,沒有迴向的實質,現在學佛同修多半都是這樣的,所以真實的好處沒有得到。形式要有實質,這個形式就起作用。實質是什麼?是真心。我每天迴向求生淨土,只是說說,想不想去?不想去。如果說現在想去,不行,我不能死!如果我們佛堂掛個招牌,七天一定往生,叫大家來打佛七,沒有一個人來,七天就死了,這個不行,這不可以。所以他不是真的,他是假的,所以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到底是真的是假的?阿彌陀佛現在來接引我,我歡不歡喜?我是不是馬上就跟著走,什麼都不要了,馬上就走了,那就是真的,那是迴向的實質。所以我們今天迴向不是真的,天天念著求生淨土,實在講阿彌陀佛一來都嚇到了,這不行,這要死了,還是貪生怕死。大乘教裡給我們講,沒有生死。我們對生死這一關沒有看破,還認為是真的有,所以佛法真正那個受用我們並沒有得到,我們得到的只是百分之一、二,太少了。如果你真的契入之後,你得到的就非常豐富。這是趣向佛果,真的,譬如修淨土,確實念念都希望求生淨土。
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欣厭二門,這是佛經上講的。對於娑婆世界要有決定心離開,要放下它,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要有決定心想得到,它才能起作用。什麼作用?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壽命沒到,能不能去?能去,你真心求,我壽命不要了。真心求,壽命不要了,佛還沒有來接引你,這怎麼回事情?不是佛不靈,你還有任務沒完了。你有沒有任務?你有什麼任務?這些苦難眾生太可憐,我現在還有這個緣分勸導大家,把極樂世界理事因果講清楚、講明白,讓這些有緣人覺悟,也能夠真信切願求生,這就是我們的任務,我們跟眾生有緣。如果沒有緣了,佛就來接引你,肯定來,什麼時候想去什麼時候就來接引,真心跟他是相應的。妄心他也知道,你有口無心,現在去接你,你嚇死了,你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不來接引你。換句話,真想去的時候他就來了,你假想他不來。
第二,方便的第二種,「巧會有無方便」,「謂能善巧融會真俗二諦之理」。這是自受用,你有這個智慧,因為你有般若智慧,所以你才能善巧融會,真俗就是空有。真是空的,俗是假有,對於這個真空假有你能夠把它融會貫通,真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真空,真空在假有裡頭。也就是講自性,自性在哪裡?自性在一切法裡頭;一切法在哪裡?一切法在自性裡。性相永遠是融通的,沒有障礙,性在相中,相在性中。大乘經教裡還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那是講真心,也是此地講真諦,真心就是自性。真心在哪裡?真心在萬法裡頭,一切法都有,一粒塵沙都有,我們身上一根汗毛,汗毛尖端上都有。如果沒有,它是本體,如果沒有,相就沒有了;它能現相,能生萬法。《還源觀》裡說三種周遍的第二種「出生無盡」,這個出生無盡就是變化無盡,不止千變萬化,隨著你的念頭它在變化,而且念頭一般人不能控制。什麼人能控制?有定功的人能控制,沒有定功的人不能控制,沒有定功的人真的叫亂想。前面第五禪定度裡所說的亂想不起,那個亂想用得好,真有定功的人他才能控制。所以沒有定怎麼行?沒有定我們的佛念不好,佛號裡頭滲透很多亂想,把佛號功夫破壞了,道理在此地。可見得真修行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十波羅蜜其實是一樁事情,就是真修,真修必定具足十波羅蜜,不能把它一個一個分開,個個獨立,不可以。《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譬如這地方十條,一是每一條,一切是一條具足其他的九條。譬如布施,布施裡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般若,有方便、願、力、智,統統都有,這就是一即一切。現在我們講到方便波羅蜜,這個方便裡頭有布施、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還有後頭願、力、智,統統具足,這才叫圓融,此地講善巧融會,真空妙有,俗是妙有。
第三「不捨不受方便」,這對眾生的,幫助眾生的。「謂拔濟眾生」,拔是拔苦,濟是濟度,要度眾生,慈悲救濟眾生。「了達能所皆空」,我能度他,他是我所度,能度所度皆不可得。我們今天毛病在哪裡?我能度,我去度他,能度我度皆有,不空。這個皆有裡頭麻煩就大,為什麼?這裡頭會生亂想,會生情執,會起分別,會起執著,不但不能度眾生,連自己也陷下去了,自他俱不能度。所以一定要了達能所皆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可是事上怎麼樣?事上絕不捨離,你會自然認真努力去做,會做得很圓滿,不捨離眾生。不捨離眾生,又能所皆空,這裡頭是什麼?這裡是智慧,這裡頭沒有情執。為什麼要去度他?看到眾生苦難。為什麼要去度他?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個自性,自他不二。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都是有緣眾生;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沒有接觸到,無緣,佛不度無緣人。既然被你看到、聽到、接觸到,他有苦難就要伸出援手,就得要幫助他。怎樣去幫助他?用智慧,不是感情。這種智慧的運用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智慧。
幫助眾生當中最重要的無過於幫他覺悟,幫他覺悟就是要教他。所以《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這說明什麼?再多的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他覺悟了,覺悟問題解決了;再多的七寶送給他,沒解決問題,他還在迷,他還不覺悟,這不能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天天在那裡布施,三種布施圓滿具足。你為人講經說法教學,你要用身體、你要用智慧、你要用氣力、你要用口舌,這是什麼?這是內財布施,我用這個身體、我用我的智慧為你服務,內財布施,財布施。給你講的都是一些方法、道理,這是法布施。你聽了之後覺悟、省悟過來,你明白了,這叫無畏布施。一個講經說法,三種布施具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是分作三樁事情來做,一下就做完,就圓滿了。世尊的慈悲救世全是講經教學,現身說法,他表演出來做給你看,那是什麼?那是財布施,內財布施,做給你看,你看明白了那就是法布施。所以表演出來,裡頭也是三種布施,口裡說出來也是三種布施,念念不捨苦難眾生是意業的三種布施,圓滿具足。
後面第八「願度,此願度有三種」。什麼願?我們看底下,第一個「求菩提願」,這是正願,「謂自求佛果」。我們這一生當中只有這麼一個願望,不想升官,不想發財,對於世間法一概沒有意願,只有一個意願,想成佛。什麼叫成佛?這個要知道,佛是智慧,佛是覺悟,就是要把自性裡面的智慧、覺悟找回來,這叫成佛。怎麼叫找回來?因為自性的智慧、覺悟是本有的,所以叫找回來。現在怎麼樣?現在迷了。迷失了自性,變成眾生,變成六道裡面的眾生,是這麼回事情。六道眾生真正覺悟了,他就成佛,就叫作佛。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眾生在迷惑狀態之下,佛在覺悟狀態之下,如是而已。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句句話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不要把我們的智慧、覺悟找回來?要。為什麼?不找回來太苦了。我們都感覺得做人好苦,再仔細看看的時候,六道哪一道都不自在、都不圓滿。天人的福報很大,也有生老病死,也有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統統都有。忉利天主還有冤家對頭,阿修羅、羅剎常常找麻煩,還引起戰爭。所以佛說得好,佛一生只有一樁事情,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要想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首先自己破迷開悟,我們跟佛菩薩學習,自己的迷確實破了,悟真開了,我們可以跟佛菩薩一樣去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頭一個要自求佛果。自己沒有覺悟不能覺他,自己要想真正覺悟不能不放下。佛告訴我們,你為什麼迷的?就是你一個念頭錯了,把身當作自己,迷的根源在此地。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從阿賴耶裡頭迷了之後,就出現一個末那識,末那識就是自己,這就開始迷了,一迷到底。末那識是什麼?末那識是自己的情執,它的性質是我見,堅固執著有個我,裡面具足貪瞋痴,有我愛、我痴、我慢,我慢就是瞋恚,我愛就是貪愛。所以經上告訴我們,四大煩惱常相隨。從哪裡起來的?從我開始迷的時候就有。所以這個煩惱叫俱生煩惱。煩惱的本質是什麼?煩惱的本質是智慧,這一迷了,智慧變成煩惱。要曉得煩惱是什麼東西,它不迷就是智慧,不迷的時候那就是大慈大悲,就是這講的六度、十度,就這些東西。佛很不容易,早年也是迷惑顛倒,他修證,證得了,成功了,還源了,現在幫助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人也能夠還源,這是佛陀的教學,這叫佛陀教育。
所以第二個,「利樂他願,謂救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很不幸,跟我一樣都迷了,我現在覺悟了,我要不要去幫助他?要。為什麼?他跟我是一體,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慈是與樂,是愛,悲也是愛,悲是憐憫,他跟我同體,所以我盡心盡力為他服務,沒有條件,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我們同一個自性。利樂有情、救度眾生是從這裡生起來的,真實智慧。
第三個,這個願,「外化願」,外是身外,化是教化有情眾生,「亦起自利利他之願」。自利利他要怎樣落實?要教化眾生,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都懂得,老祖宗教導我們教學相長。你要想成就你自己的德行、智慧,你要教人,教人就能提升自己,不肯教人你永遠沒法子提升。所以二乘就沒有辦法,甚至於菩薩有時候呵斥二乘,說他們是外道,心外求法。如果真是執著在小乘境界上,不能迴小向大,佛都呵斥他們,他們錯了。要懂得回頭,你學的那一點是沒錯,不圓滿,只是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脫離十法界,你沒有見性。所以十法界裡頭,你看看,聲聞(阿羅漢),再上去辟支佛,再上去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判他作相似即佛,不是真佛,假的。為什麼說他是假的?他用阿賴耶,沒有轉阿賴耶為四智,轉識成智是真佛,沒轉過來就是相似即佛。可以說他用阿賴耶,跟我們六道、跟我們一樣,他用得正,我們用偏了,用邪了。他怎麼會用得正?他學佛,他完全依教奉行,佛所講的他全做到,他非常像佛,可是他還起心動念。真正的佛呢?真正的佛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用的是真心,起心動念用的是阿賴耶,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他轉識成智,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雖是真佛,怎麼?沒有圓滿,智慧沒有用圓滿,所以稱為法身大士。
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做分證即佛,他沒有圓滿,圓滿只有一位,《華嚴經》上講妙覺。等覺再上去是妙覺,那是圓滿了,那叫究竟佛果,究竟圓滿。等覺以下,這四十一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沒有了,這個要知道,他們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了。無明習氣非常難斷,也沒法子斷,只有不去理會,時間久了它自然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就沒有了,完全沒有了;完全沒有了,就是妙覺如來,究竟佛果。這個完全沒有了,我們現在明白了,實報土不見了,他到哪裡去?到常寂光去了,真正是回歸自性。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什麼?看到一個大循環。一念不覺,迷了,好像這個起點,這是起點,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修行到明心見性,到分證的這個地位,就是圓教初住菩薩這個地位,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沒有了。無明的習氣要經過三個阿僧祇劫,完全沒有了,完全沒有就又回歸到起點,回歸到自性,一個大圓環。
那我們要問,回歸到起點,還會不會再迷?佛說不會了。等於說你到外面去遊歷一番,現在又回老家,回老家還去不去?不想去了。不想去,能不能起作用?起作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的時候有沒有去?沒去。妙,太妙了!為什麼?既然是契入自性,就是跟自性融成一體,自性什麼現象都沒有,三種現象都沒有了,沒有自然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跟自性融成一體。自性遍法界虛空界,什麼地方眾生有感,他那裡就有應,不是說從這來、那來,就是當前。《楞嚴經》上講兩句話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眾生有感,就出現在你面前;感消失,他就不見了。都在現前,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此界,也沒有他方,這真的!我們現在用一句話也許能夠稍微理解,就是不同維次空間,或者我們用電視屏幕做一個比喻,不同頻道全都現在這個屏幕上,這個屏幕就好比是自性,好比是常寂光,幾百個頻道統統在一個螢光幕,所以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教化眾生是自利利他,我們就明白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自己沒有修,自己到了頂頭,不起心、不動念,他修什麼?他們完全是應,眾生有感,他們就有應。應,現身說法,現身沒有起心動念,說法也沒有起心動念,身不現而現、現而不現,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真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是這麼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得大自在,是究竟圓滿的境界,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個不捨。《普門品》偈頌讚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可以同時應,那個千是形容多,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眾生祈求,同時應,應而無應、無應而應,現身,現而無現、無現而現,不可思議,說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個好像愈講愈玄,全都是事實真相。所以法身菩薩在這個環境裡,慢慢讓時間把那個無始無明習氣淘汰乾淨,圓滿回歸常寂光,這叫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願。起這個願,有沒有這個願的念頭?沒有,這個我們後面還會講到。如果有願,你還有願的念頭,你已經著相,這是凡夫,不是菩薩境界。菩薩有沒有願?有。有沒有相?沒有。這個很妙,這個真叫不可思議,你無法去想像,因為我們太著相,無量劫來都著相,現在碰到一個不著相的,很難理解,他不是我們的境界。可是他講的是真的,我們這個生活是虛妄的,虛幻不實,他們是真實不虛。這是願度的三種。
第九「力度三行」。力是什麼?力用。這個力度也有三種,我們今天講能力,或者是講德能。這個德字裡有戒定慧,我們能力裡沒有戒定慧,只能說能力,能力裡有戒定慧這就是德能。菩薩有德能,小乘也有德能,所以他不是凡夫。連須陀洹都稱聖人,大乘法裡稱他作小小聖。他真的是聖人,為什麼?他不落墮到凡夫,他證得位不退,他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絕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超越輪迴,這小小聖。我們把這些搞清楚、搞明白,我們修學的方向正確,目標正確了。我們不能走他們的路子,為什麼?他們的路子太難走,要斷煩惱,要斷習氣,太難走了。
我們今天有幸碰到淨宗法門,帶業往生,我們可以將煩惱習氣帶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慢慢再把它消除,這個法門太殊勝,無比的殊勝。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多少菩薩想求這個法門,沒有緣分。我們有緣分,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要不能把它抓緊,當面錯過,那叫真可惜!你自己要常常想到,百千萬劫難遭遇,百千萬劫才碰到一回,不一定碰到。彭際清居士講得好,「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怎麼會被你碰到?我們真碰到了。碰到夏蓮居的會集本。集什麼?集大成,經教的大成。這部《無量壽經》可以說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這教義全都有,具足了。這一樣東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學全在其中,這得了嗎?無上的法寶。黃念老的註解是集經論註解,以經註經,經論註經,古今中外祖師大德的註解,集這個大成,這一部經就是一切經,《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經歸到《華嚴》,《華嚴》叫一切經,《華嚴》歸《無量壽》,末後這太明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樣殊勝的淨土,我們不能疏忽,無上的演繹,在表演給我們看,《華嚴》歸淨土,五十三參最後一參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了,你還不覺悟嗎?你還會有疑惑嗎?如果還有疑惑,還不相信,還有胡思亂想,那善根福德有問題。善根是什麼?能信、能解。福德是能修、能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
所以力用三種,第一種「思擇力」,這是智慧,你有智慧你才會選擇,「謂思惟揀擇一切善法,而得其力」。我們今天用真實智慧選擇淨宗法門,選擇《無量壽經》會集本,選擇黃念祖的註解。黃老的註解真不容易,我到他家裡去拜訪,看到堆的這些參考資料,我問他老人家,你從哪裡得來的?不可能!他笑著告訴我,三寶加持。真的不是假的。我當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心裡想的這些參考資料,在古人書籍裡提到的哪一種哪一種,我心裡就想這些參考資料到哪裡有?真的心想事成,過幾個月就有人送來,一送來就是心裡想的。我跟他老人家學《楞嚴經》,找《楞嚴經》的古註,居然有超過二十多種。所以李老師奇怪,問我,你從哪裡找得來這麼多書?我說我不知道,我天天想,想它就來了。而且都是線裝的,都是線裝書,木刻版本。所以你真想、真幹,佛菩薩真加持。心想事成不是隨便說的,是真話,因為你想的是善法,你想的是自利利他。專門想自利,恐怕不太有感應,決定是自利利他。為什麼?我先自利,然後我才有能力利他,我自己不得自利,我怎麼能夠利他?我的自利是為了利他的,這個感應就太快,諸佛菩薩、龍天善神都會幫助你。只想自利,把利他擺在第二位,錯了。我今天想的這個自利,目的就是利他,所以利他是我的第一位,自利是第二位,但是第二位先學,這個不能不知道,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人如果只有自利的心,沒有利他的心,跟佛菩薩不會感應道交,會跟誰感應?魔王、妖魔鬼怪感應道交。為什麼?他們都是自利。所以心中只是利他,利他不能不先自利,道理在此地。
第二「修習力」,這都要智慧的能力,「謂修行數習殊勝妙行」,這個數習就是長時薰修,數是多數,不是一次、兩次,古人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數習是長時薰修,這叫妙行,殊勝的妙行。不要多,我《無量壽經》這一部經,我就在這一部經上用十年工夫,十年不中斷,天天鍥而不捨,我們一遍分享完了第二遍分享,二遍分享完了三遍分享。一遍分享時間大概兩年,十年的時候五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任何一部經你都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你要搞一樣,你搞多了不行。搞《華嚴》也行,《華嚴》應該怎麼搞法?像我過去這樣細講,一生大概只講一遍。我們想一想當年清涼大師在世,聽說他老人家將《華嚴經》講了五十遍,那怎麼講的?我們能理解,那個時候人心善根深厚,不要這麼細講,點到為止。像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華嚴》的時候,我聽他老人家講《華嚴》,聽多少?聽一卷,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後頭我都會講了。我就到台北去講,我講的進度比他快。那種講法就可以,不是講得很清楚、講得很詳細,不是的,也管用。每一堂課得兩個小時,大概講多少?經文一頁到兩頁,而不是我們這一句要講好多堂課。那個講法快,《華嚴經》八十卷,一個月可以講好幾卷,所以這一部經頂多三年圓滿,它有進度,如果三十年的時候,要講十遍。清涼大師他老人家活的歲數長,活了一百多歲,講五十遍,我們就知道了,他一天如果講八個小時,沒有問題。一天能不能講八個小時?能,不是凡人,一天講八個小時,我們就會相信一年講一部,十年講十部,五十年講五十部。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講過一天八個小時,也講了很長的時間,講了好幾年。不過那個時候好多個道場,講不同的經,不是講一部經,這個地方請我講這個,那個地方請我講那個,所以課程表排的,一天至少四個小時,多到八個小時,還有時候九個小時。所以在那個時候,年輕的時候,有些老和尚笑我,淨空法師喜歡講經。我告訴他,不是喜歡講經,而是什麼?喜歡學習。當時我告訴大家,我不會講經,我上台來練習,來學習,我會講經我就不講了,不會,不會要練。到哪裡學習?到講台上學習,講台下面學不會,講台上面學習,講台下面聽眾是我的老師,是我的監學,他們督促我,我天天向他提報告,提出修學的心得,我是這個心態。不是我會,會了我就不必要了,不會就需要。搞了一輩子,愈學愈覺得不夠,學無止境。這麼多年來都是拉拉雜雜的,搞得很散,講了有好幾十部,這個在修學上不是殊勝的事情,殊勝的事情要像古大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所以我這次從日本回來之後,我常常在想,有生之年我要給大家做一個好的榜樣,一門,其他的不講了。至少我做十年工夫,如果我還有這個壽命的話,今年八十五,到九十五歲,我就專講《無量壽經》。如果講其他的,九十五歲以後還要有時間,我還有壽命,還有體力,我給大家講《華嚴經》。那個《華嚴經》我打算就是三年一部,《法華經》不超過一年,《楞嚴經》不超過一年,這些大經我都可以講。一門深入重要,十年是個基數,沒有十年工夫不行,十年工夫在這個一部經上,讀經、分享、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拿到了,肯定拿到,我隨時可以往生,你說多自在。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隨時可以走。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老師沒有白教,對得起老師,對得起佛陀,對得起護法,他們的護持,分享這一分功德。時間已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